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禅宗 > 禅宗故事 > 正文

守望华首【内含视频】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千年菩提路之守望华首【上】【视频解说】

千年菩提路之守望华首【上】(文字版)

  2007年6月13日早上五点多,云南大理市宾川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支由十匹马组成的马队正在准备出发的行头。今天,马帮是要上山里给交通不方便的寺院送粮食和蔬菜。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传说这个村庄居民们是释迦牟尼父亲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世代后裔,所以村庄的名字也特别有个白字,叫白草龙村。村子旁边的这座大山在当地人心中极为神圣,叫做鸡足山。

\

  鸡足山很久以前叫九曲崖,又叫青巅山。因为前面伸出三座峰,后面拖着一条岭,酷似一只鸡爪,明朝的时候改名叫鸡足山,梵语叫屈屈吒播陀。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大迦叶就是在这里守衣入定,鸡足山也从此成为了信众们心中的神圣道场。

  据佛经记载,古老的恒河流域,摩揭陀国王舍城效外有一个小村庄,叫摩诃娑罗陀村。村里有一家富豪夫妻苦无儿女,于是向毕婆罗树虔心祈求,果然如愿生下一个儿子,出生时这个男婴全身大放金光,他们叫他摩诃迦叶波,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饮光,形容他身上的光能饮进其他的一切光芒。

  迦叶小的时候就喜欢离群独处,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祭祀、天象、书画、算术、文学等。由于他聪明过人,学过的知识无不精通。

  迦叶三十多岁时,遇见佛陀在王舍城北门大树下静坐,迦叶合十顶礼,佛陀伸出手,对他说了声:“善来”,接受了他的皈依。在这之后的第八天,迦叶便证得阿罗汉果。

  佛教中称摆脱了一切欲念和烦恼,并且超越了三界生死的智者,为阿罗汉。

  在佛陀最亲近的几名弟子中,迦叶被称誉:头陀第一。头陀是苦行的一种,意思是去除尘垢烦恼,抛弃对衣、食、住等物质的贪执,以修炼身心。

\

  在后来的一次机缘当中,迦叶尊者选择了鸡足山作为他的道场,并在这里守护正法。他坚韧的光芒关照着这片土地和一切生灵,而这片土地和佛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

  那时佛经中就有记载,佛陀曾多次提到东方丝绸。考古证明,公元前四世纪,川滇地区就有一条传奇的贸易古道,从蜀也就是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最后到达当时被称为身毒的古印度,再把货物集散到中亚和欧洲地区,这条古道在汉代时被称为蜀身毒道,今天它以南方丝绸之路的美称为世人所知。

  据《鸡足山志》记载,两千多年前,就有印度僧人追随古老马帮摇曳的铃铛声来到这里,颂传佛法智慧。这里的居民早已受到佛法的教导,种下了佛教的种子,这样的信仰一直到今天都未曾改变。

  这里的山路崎岖难走,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供养寺庙的信众们会把物品交给马队,由他们运到寺院。马帮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脚下,听老人们说,明朝的时候,有一名叫净月的和尚,他来到鸡足山,想建座寺院,却在无意中挖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迦叶入定八冥王歌颂佛于此地。从此,这个故事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他们认为这是迦叶尊者的加持,才使这片山林间到处充满了灵气。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婆罗花献给佛。佛答应了请求,高升法座,手里持着婆罗花却一言不发。在座的人都茫然不解,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的故事,所以中土的禅宗世系把摩诃迦叶列为“禅宗西天初祖”。

  佛主将入涅槃,又指定迦叶继承遗教,住持正法,把平素所用的金兰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嘱咐迦叶,守护衣钵,等待弥勒佛出世,勿令朽坏。

  马队经过了两个小时的路途,终于来到了放光寺。山间起雾了,从放光寺向上望,若隐若现的就是传说中迦叶尊者入定的地方——华首门。

  佛陀涅槃之后,追随过他的五百比丘,公推大迦叶为上座。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石窟集会,一同诵念、参研佛所说过的法。当时佛教的经藏、律藏和由此产生的论并未行诸文字,完全依靠口耳相传。这是对佛陀所教导的智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的整理和参定,佛史称为第一结集。正是有了这次结集,才有往后佛教的弘传光大。

  唐初,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第一结集之后二十年,迦叶尊者知道自己将要寂灭入定,便把正法传给阿南,持护释迦衣钵来到云雾缥缈的鸡足岭山。发愿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时,将来此访问。我即把释迦衣钵传付于他,成此大事因缘。迦叶立誓完毕,打开石崖,劈作石门,携舍利佛牙,捧金兰袈裟,进入其中禅定,并已大愿的力量使石门关上。

  这扇门就是华首门。

  华首门高四十米,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门分为两扇。华就是花字,在佛教中指一切诸法如花开放,首指根本的意思。

  传说,每天都有一位罗汉乘云而来,到华首门朝拜迦叶尊者。这山间瞬息即起,呼吸便散的云雾,就好像是罗汉的轻风袖衣,变化万息,而这里更是万千信众心目中的圣地。

  在迦叶尊者来到这里的两千五百多年后,鸡足山又迎来了一年当中的雨季。现在正是自然界草虫万物生长的时节,为了避免僧人外出,踩踏伤害生灵,佛陀在世时,命僧众在此期间作夏安居。放光寺的僧人至今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他们在迦叶尊者的加持下,精进修行

  安居期间,放光寺内还有两位出家人正在行般舟法。根据修习的阶段不同以及寺院的不同,行法的时间长度由一天到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行法时一心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得休息,不得坐卧,不得睡眠。《般舟三昧经》中记载,迦叶尊者曾修习这个法门,并以此成就。在每一步的抬足落下,每一句佛号的过程中,了知自省的清凉。

  寺院用斋的时间到了,出家人在日出之后至中午之间可进食一次,这种过午不食的戒律称为斋。放光寺僧人在过斋时不能说话,他们用各种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所需。放光寺僧人过斋时使用大钵盛装食物,并且基本沿用着南传佛教的仪式。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仅云南独有,它是佛教现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现在尽管是在六月里,但山上的天气也还是阴冷潮湿,在腿上盖一条毯子就成了僧人们抵挡寒冷的方法。

  历史上,放光寺因时常能看见华首门的神奇光芒而得名。如今来自全国各地,修习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僧人们共同在这里修行居住。站在位于华首门正下方的放光寺内,就如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安然。

  午饭后,马帮行走了半个小时,来到了迦叶殿。早在唐天宝年间,就有信众在这里供奉迦叶尊者的造像,后因年代久远,已不知去向。现在这尊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像,高3.4米,重达一吨,法相庄严。他是各地信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寺院重建时,祈请供奉在此,是全山最大的一尊木雕像。

  作为迦叶尊者的道场,鸡足山不仅吸引着无数信众纷纷前来供养和布施,更有许多修行人选择在此隐居,独自静修,参研生命指向的来处和归宿。

  这是鸡足山著名的大石茅棚,历史上许多高僧曾在这样的茅棚中居住修行。他们用简易的材料,搭建起一个个可以躲风避雨的地方。屋内设施朴素,漏雨的屋顶迭经修葺,但这些砌墙的石头还保留着原貌。从古至今,在这峰转山回间,又有多少茅棚隐约在清风白雾里。

  在马帮上山的途中,时常可以看到五彩的经幡。这些经幡就像能护佑马队安全前行一般,经幡上的藏语经文随风背诵。

  藏民们相信,人一生中如能朝拜鸡足山三次,临终时,灵魂就能回归佛国乐土。有一部藏文经典《鸡足山祈祷经》被传诵至今。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大师,前来朝拜迦叶佛。累了就在石钟寺休息,成了睡佛。那年是藏历鸡年,所以每逢鸡年,总会有藏民跋山涉水来朝拜鸡足山。他们千里迢迢,一步三拜,一个半月或者两三个月才能走到心中的圣地,使虔诚的心得到佛法的加持灌顶。

  藏传佛教从青藏高原到丽江至大理不再南行;南传小乘佛教从缅甸、泰国到西双版纳到大理不再北行;汉传大乘佛教从湖北、贵州到大理不再西行。一教三乘在鸡足山汇流共生,源远流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千年菩提路之守望华首【下】【视频解说】

千年菩提路之守望华首【下】(文字版)

  鸡足山位于美丽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许多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于此。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守衣入定。从此,这里便成为了万千信众心中的圣地——中国佛教第五大道场。

  早在唐朝时,云南洱海一带的大理国崇信佛法。一年四季,香烟缭绕,梵唱不绝,人称“大理妙香国”。

  大理国延续了三百一十六年,二十二代君王中就先后有十位舍弃王位,剃度为僧。期间也未曾发生过大的战争或宫廷杀戮。此时的中原已经是宋朝的天下了,公元968年,远在西北的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慕鸡足山宾头卢颇罗堕和尚的大名,发函邀请他赴敦煌做大法会。鸡足山作为迦叶尊者的道场,在那时已名扬四方。

  到了明朝崇祯九年,中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五十一岁时也慕名前来游历鸡足山,途中偶遇南京迎福寺僧人静闻禅师。静闻发愿刺血写《法华经》一部,来鸡足山供养。于是,两人结伴而行。不料,西度湘江时遭遇盗贼,静闻受伤不愈。临终前,他托付徐霞客:“我有志朝鸡足山,生时不能到达,死后请将骸骨送往鸡足山,以足心愿。”徐霞客守诺,背着静闻的骸骨,行程五千余里。两年后,终于来到鸡足山,并为亡友写下了: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空泣杜鹃。徐霞客把静闻的骸骨埋葬在鸡足山文笔峰下,与这片神奇的山峦同呼共吸。

  到了明朝末年,鸡足山已形成了三十六寺七十二庵的宏大规模。静室遍布,僧尼多达两三千人。山中一百零八寺,夜夜钟声响云天。鸡足山的佛教寺院在明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今天是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八。马帮上山是为了参加一个法会,纪念山中最大的寺院祝圣禅寺建成一百周年。这座寺院是一位法名叫做虚云的老和尚修建的。当地人常常会提到这个名字,对这位老和尚满怀崇敬。

  那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出家为僧的虚云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朝礼佛陀的圣迹。百城烟水,万里云霞,创下了古今行脚参学的奇迹。归国后的第一站,他便来到了云南。愿望是为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

  虚云踏着前人的足迹来到了鸡足山。据《虚云年谱》记载,《鸡足山志》中说,原来整个鸡足山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今零零星星还不到十座寺院,与明朝最兴盛时相去甚远,令他大为感叹。

  原来到清朝中期,山上寺院的功德收入不断增多,但鸡足山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语言不通,山路难行,各寺的僧人更多成为了阿吒力宗弟子。

  阿吒力宗是公元八世纪以后,佛教在大理白族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地方性佛教宗派。他们可以吃肉、喝酒、娶妻、生儿育女,平时着俗装,子孙相承,不准外来僧人在山上常驻。

  虚云走遍了山中各寺,竟然见不到持戒清修的僧尼,更难寻留宿之处。

  “余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叹息不已,思欲有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虚云从山麓一直走到山顶,来到了华首门。就在这石门背后,迦叶尊者为了守护衣钵正法,禅定了两千多年。虚云站在这门前,感慨不已,刹那已过数千年。虚云在华首门前,虔诚的礼拜,忽然从石门里传出了三声钟响,在空谷中久久回荡。虚云向迦叶尊者发下誓愿:日后机缘成熟,定当以重振鸡足山迦叶尊者道场为首任,并写下在了:西来福地拥禅观,绝壁悬岩耸翠鬟。洞里天机千万劫,门前月色几重山。

  那天是7月29日,恰好是虚云老和尚四十九岁的生日。

  温凉潮湿的亚高山气候和盘曲的地势使得鸡足山时常呈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马队在山上遇到了大雨,但向前望去,远处的乌云已经散去,马队决定找个地方歇歇脚。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段国忧民难的动荡岁月,佛教也不免衰颓。

  1902年,虚云在首次朝拜鸡足山十三年以后,再次来到这里。这一年,虚云已经六十二岁了,而鸡足山萧条的情况毫无改善。他与同行的戒尘法师搭的茅棚也被山上的人强行拆毁。见势不可为,虚云无奈,只有背着行李,暂时下山,但他匡复正法的心愿却更加坚定。下山后,他来到山门“灵山一会坊”前,回望群山,再次叩首发愿:迦叶尊者,弟子虚云会回来的。

  虚云在第二次下山后,并没有离开云南,而是前往昆明、大理各处弘法讲经,当地官绅纷纷迎请说法。虚云说:如果各位能在鸡足山为我寻一立足之地,我愿建十方丛林,以重振迦叶道场,此乃老衲一大心愿。最后在大理提督和宾川知县的帮助下,1904年,六十四岁的虚云老和尚第三次回到了鸡足山。他们找到一处无人居住的破庙,名叫迎祥寺,安顿了下来。虚云老和尚与戒尘法师一起,每天砍竹子、搬石头,修建寺院。虽然餐无宿凉,但是凡有四众弟子来山,皆以十方丛林的规矩接待,改变了二百多年来山中寺庵不给僧人挂单的局面。山民好奇,经常来看,虚云老和尚不厌其烦,每每亲自请坐、沏茶,悉心教导,讲经说法。各地信众纷纷上山护法供养,大众和合。在虚云老和尚的教导下,僧众每日上殿诵经,过堂吃饭,坐香参禅,丛林宗风为之振兴。

  1906年,光绪皇帝敕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亲赐虚云《龙藏》、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并加赠迎祥寺名为护国祝圣禅寺。

  一百年后,虚云老和尚亲手所建的这座寺院被翻修一新,庙宇庄严。这是虚云老和尚在他的弘法生涯中所建的第一座丛林寺院,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鸡足山再次恢复了佛教寺院的兴盛和晨钟暮鼓的修行氛围。在祝圣寺中,梁启超题写的“灵岳重辉”,孙中山题写的“饮光俨然”,仍端挂在大雄宝殿的重檐上方,表达着对迦叶尊者的虔诚之意,对虚云老和尚的敬仰之情。

  这天,祝圣寺打破了往日的幽静。世界各地的僧人、信众、各界人士都来参加百年庆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正是虚云老和尚的弟子或是再传弟子。

  1959年,农历九月十三日,虚云老和尚在云居茅棚内圆寂,享年一百二十岁,出家的时间长达一百零一年。荼毗火化之后,得五色舍利子数百粒。

  今天,虚云老和尚的舍利塔在祝圣寺的后院落成。他的弟子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主持了这场落成仪式。

  老和尚一生坚持头陀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法寺信徒达数百万众。如今依然有人用行脚的方式,徒步来到鸡足山,朝拜迦叶尊者和新近落成的虚云舍利塔。在信众心中,虚云老和尚的操行和功德、给他人带来的清凉永远是他们心灵的滋养。

  结束了一天的辛劳,马队登上了鸡足山的最高处——金顶寺。他们在楞严白塔上挂起了彩色的经幡,留下祝福。

  历史上有位高僧宏纯认为:鸡足二字分开来说,鸡代表传教,表示修行的光明;足是指这座山的道场,把万物有情引度向光明的海洋。

  这一天的傍晚,在鸡足山的上空,挂起了两道同心全圆的彩虹,温婉绚丽,跨越苍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