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寺院 > 河南寺院 > 正文

河南淅川法海寺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淅川法海寺  

  淅川法海寺

  法海寺,俗称大寺。距荆紫关古街六公里。始建于唐、盛于宋、明代扩大规模重建。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寺院占地百亩。佛殿三重,原有房舍殿堂三百余间。有大雄宝殿、白衣阁、藏经楼、廊坊、问殊殿等。其中大雄宝殿侧壁的《牧牛图》、《登山图》、《饮酒图》,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周围的紫竹林、八龙泉、千佛洞、万佛洞等,胜景处处 。并在2006年被定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

  法海寺,又名乍客寺,俗称大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磨沟村、伏牛山余脉乍客山半腰间,形成“莲花宝地”上的一颗明珠,于苍枝叠翠、古柏参天、奇峰突凸、山泉环绕之中赫然鹤立。寺院枕倚终南(山)、带垂丹江、松竹竟秀、瀑布有声,可谓极尽幽深清奇。古时因其美景天成、传说神奇和佛法隆盛而华夏名扬,后因丹江航运已废交通不便而逐渐名声衰微,成了潜然隐踪的庭院深闺。

淅川法海寺

淅川法海寺

  法海寺八大景为“千佛洞”、“万佛洞”、“白瀑倒卷濂”、“松树弹琴”、“八龙泉”、“四棱碑”、“夜明珠”、“一步三道桥”。

  站寺旁主峰猴山峰顶,俯瞰“猴山奇峰左右护,怀抱莲花数百亩”的“福猴望月地”,可见四围所环之处酷似莲花盛开,寺院巧置莲心,“莲”有八瓣,艳姿纷呈,即为八景,题有“八诗”,据辨系历代醉景于此的文人墨客、贤达名流即景抒怀之作。八景之合天韵悠长。扬目远眺,可见古藤老树、小桥流水的院落村庄;清流蜿蜒的丹江环抱之中是依稀可辨的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荆紫关古镇清代一条街,以及被嫁接了现代文明的林立高楼和宽阔公路。顺着山下石阶趋向云罩雾绕、林木葱笼的法海寺,可在绝壁之下依铁链石级而上,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溶洞串联之中流览“千佛洞”、“万佛洞”中千奇百态、依势象形的乳成仙界,真乃奇石玲珑妙不可言;其侧瀑布垂帘,古木参天,更让人幻化身在仙人 之间。

淅川法海寺

淅川法海寺

  绕过这吃空三丈的佛洞绝壁,缘级而上,二百米可抵寺院。院内有株与寺院同岁、两人合抱的千年银杏,傲然挺立于碑石间直插霄汉。最富丽堂皇、开门纳紫雾的正殿中,高达丈许的如来大佛端坐当堂,左右护神和十二家泥菩萨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走出大殿过南侧门,就到了极清凉阴森的寺外竹林,这方遮天闭日、千年不败、满眼臂粗、宽广数十亩的竹林足可容纳千人同息;林中清爽凛冽的八泉水,足供万人同饮。

  据《乍客山法海禅寺碑记》载:“乍客山法海禅寺由西峰禅师创于唐高宗风仪二年(西元六七七年)。有田地二十亩,房三十八间,僧十余人。”

  历史上法海寺屡建屡废。明朝中叶,太虚禅师重修法海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及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两次重修。清末太平天国义军攻克荆紫关,火烧法海寺,寺内主要建筑连同著名的白衣阁均被付之一炬。现存古建筑8座,均为清代所建。法海寺连同平浪宫、玉皇阁、 山陕会馆、万寿宫等组成的荆紫关镇内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一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宗仪风二年,西峰禅师云游至此,遂迷“莲”忘返,创建了寺院。相传唐僧取经归来后到处讲经论佛,唐高宗李治很想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建立佛寺,弘扬佛事,以教化山民,遂派唐开国元老尉迟敬德前往选址。初定寺址于陕西省、商南县、湘河梳洗楼北端山沟里,奏准即建,寺成后特铸一口千斤大钟籍以升威。谁知钟刚铸成却不翼而飞,敬德忙派人四处访查,后得知落于荆紫关猴山怀中作客山西峰(猴山)山谷里。敬德仔细查看了落锺的位置和周围的地形,甚是惊喜,该地势坐北向南异常险要,周围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妙哉!大钟正落于因势象形的“莲花瓣”上。敬德慌忙将此情景奏于皇帝李治,李治闻听大喜,随即颁旨迁寺荆紫关。正所谓∶神钟飞来寺定址,万千佛神坐莲台。自此寺因山而扬名,山托寺以增色,寺院与猴山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因其当时在全国各地的寺院中规模较大,该寺晚唐时叫“大寺”,北宋时更名为“法海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