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圣严法师 > 正文

从禅修立场使得自我消融

  作者: 圣严法师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从禅修立场使得自我消融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人人都知道用自我中心的观点来衡量人、要求人、评断人、指责人、支配人、改造人,即很少想到其他的每一个人,也有各人的自我中心。因此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彼此之间摩擦不断,也争辩不休。可是,从禅修的立场就有办法使得自我消融。

或许你们会问:“圣严法师,你是不是已将自我消融了?”可以这么说:从小时候起我就是常想到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但未想到我是个施予者。如同现在,仅考虑到如何将我所知道的佛法,以何种方式来供养诸位,却没有想过,站在台上的我是老师,应该以老师的立场来教训学生。这好比当我在某家小吃店,尝到非常可口的饮食以后,只要有机缘便欣然地向人介绍,希望别人也能分享美味。然而,店中的食物并不是我的,也不是由我烹煮调配的;人们能享受到的,也不是我所给的,是人们自己拿钱购买来的。

不过,教人消融自我比较容易,自己来做则很难。最近,我们有一个专职的职员外出受训,回来以后,自己以为学到了很多新观念也懂得了很多新技术,于是逢人就说:“要尊重他人,能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同情、爱戴和拥护。”结果,有人立即问他:“你能不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他说:“我现在告诉你,是希望你能照做,你还有什么好建议的呢?”对方说:“你刚刚口口声声说‘要尊重他人’,如今,是不是也该尊我们呢?”他说:“我是教你们要尊重他人,但不是教你们要求别人尊重你们。”

我还有一位聪颖敏慧的出家弟子,他时常为常住大众做企划工作,策划某人当做某种执事,这个执事应如何地照著去做便会做得非常好;他策划这个人应该要这样做,那个人又应该要那样做……。但是,每当常住大众要求他或指派他做某项执事时,他总是说:“我是策划人,不是执行人,我只计划让别人做,至于我自己呢?还未想到要当执行人。”请问诸位,处在现今的社会上,包括你自己在内,偶尔是否也是如此的人呢?

在座地诸位,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当你们指挥人时,又如何呢?是不是或多或少犯这种“自我中心”的毛病而不自知呢?这次禅修营的主要课程之一,即是训练大家如何消融自我。以下就围绕著这个主题,来分析自我是什么?又以什么方法来实践自我消融。

自我是什么

站在佛法的观点看“自我”,可分成两个部份:

一、人我

人我包括“你、我、他”,细究之,则只有主观的“我”以及客观的“他”;《金刚经》中,以“我、人、众生、寿者”来涵盖。

所谓“我”,是指单独的个体,也就是自己。“人”是指与自己相对的另外一个“你”。“众生”即是包含“他们”,也就是多数的“你”。至于“寿者”的意思是因不断地遇到“你”和“他”,而顺时间上是延续的;换句话说,在时间之流的你、我、他,都称之为“寿者”。

二、法我

“法”是指统一的东西。“法我”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五蕴总称为“我”,就是法,所以五蕴也称为五蕴法,它是三界之内的生死之法。

小乘观察到五蕴假合的我,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种基本元素所形成。四大调和,便会身体健朗;四大违和,便会产生疾病。所以,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应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的生死业。换言之,小乘看到五蕴所成的我虽假,五蕴法则不空,故不希望再受生死。也因为畏惧生死,所以希望求入涅盘,一旦修行成功,便不再处于生死之中,离开了现实世界。这种将生死与涅盘分为两截的执著心,便是法执,又名“法我”。

大乘菩萨是住于生死而不著生死,虽在生死之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即度一切生死苦厄;既然五蕴皆空,虽有生死,也是空的,于是便不怕生死了。

“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两上部份:一、观念思想上的消融;二、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观念思想消融自我

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实又是什么?由于有了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等心理活动,便产生了“我”及“我所”的执著。

1、我贪:是指贪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等等的五欲,都是贪的现象。什么是五欲呢?通常分有两类:(1)通俗的说,财、色、名、食、睡;(2)正式的说,色、声、香、味、触,此为佛经中常用的观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所接触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涩、轻、重等。

2、我瞋:贪不到、求不得、丢不掉、摆不脱便生瞋;或者已贪得却又失掉了也会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称心、不满意的皆会引生瞋心。

3、我痴:不明因果,不识因缘。为求私心的满足,希望不合理的事实成为事实,就是违背因果;如果不种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种了恶因欲拒绝恶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来可以努力尽人事的事而未尽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经了心力成就了事业,便以为全出于自己的功劳,便是不懂得众因缘所生的道理,就是昧于因缘。

4、我慢:可分为四种:(1)骄慢,自觉了不起却不一定有理由;(2)过慢,自觉强过别人而起慢心;(3)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为足,有了一点小小的经验与成就,便自觉已获无上的圣智、圣果;(4)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劲,没有出息,却见不得别人好,不但不赞欢,甚而鄙视别人的优点及成就。

5、我疑:不但怀疑自己,同时也怀疑别人。这是与信心相对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人应该相信自己,才能除疑,否则就不会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怀疑别人则会树立很多敌人,以致发生四面楚歌的情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论己于人,疑心即生暗鬼。当然,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三宝弟子,对三宝师僧,切切不得怀疑,否则便是惹魔了。

6、我见:包括五个项目:(1)身见,是对身体的执著;(2)边见,是执有永恒的常见及不信三世因果的断见;(3)邪见,颠倒善恶,错乱因果,拨无因果的看法;(4)见取见,以下劣的知见为好为上,执持不舍;(5)戒禁取见,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为,作为必须遵守的戒条。

以上六点,是由观念上来分析构成“我”的因素。而“无我”,就是将上述六点渐渐除去,或顿时放下,没有以上六类心理现象,也就没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够由开悟而得解脱,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开悟的是什么呢?必须悟了“我”是虚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种根本烦恼,并没有真正不变的“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贪、瞋、痴、慢、疑、见等,皆是心理现象,除去这些现象,就无处可寻“我”了。能够了解这些,就可知道“无我”是什么了。

过去禅宗寺院,接纳新进禅者,进入禅堂之初,便会被执事者告以两句话:“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龙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要诀。对常人而言,这个虚幻而又麻烦的“我”不容易丢,舍不得丢,也害怕丢掉,所以也就不容易开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仅仅在观念上分析“自我”的结构虽有用处,却没有大用,必得身体力行,用方法来实践,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关于介绍禅的书已很多,但都限于写禅、说禅,甚至是以禅宗的公案语录,当作文艺欣赏,读了之后,在想法上也可能有点帮助,但其用处不大。

亲自实践,在佛法中称为修行。一定要经过修行,才能实证。从方法的实践而有身心的体验,能以全生命的投入之后,一旦与无我的事实结合为一,便是证悟。

口述的“无我”,不是由生命体验得到,而是从思考、知识来了解的,故不能称为证悟,只名之为了解。不过这一层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亲自体证。

实践的方法

一、练心

所谓练心,实际就是练“我”。平日的“我”是非常散漫不踏实的,故可称为散乱心的我。我们必须要用方法来调理身心,以数呼吸、持佛名号、观身受法等等,来达到集中心、专一心、统一心的境界。其中观身受法,是指观身体动作的感觉,“观”后,还须加上“照”及“提”的工夫。

数呼吸时,若忘了数字,打了妄想,便不是在“观”,发觉之后,马上再将方法“提”起来,然后继续再观,“观”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照”;“观”与“照”一定要同时并用,才不会流于散心或堕入昏沈。观后一定要照、要提,然在如此用功时,切切不能急躁,不能使猛力,当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否则必须有相当的心力及体力才行,而且也容易忽好忽坏地交第进行,使你不能持久稳定。

练心的初步目标,是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对于每一个念头的活动,都要能清清楚楚。专心之后,进一步要达到“一心”,也即是从专一心,至统一心。

统一的心念也有三种:(1)自我身心的统一;(2)自我与内外环境的统一;(3)自我的前念与后念统一。

数息上了路时,还有三个不同的念头交互起灭:(1)我;(2)我在数呼吸;(3)我观照数呼吸的数目。这三个不同的念头,前后次第,称定出现,虽有统一的念头,仍不是统一心而只是专一心。统一心,则只有一个“我”的念头,清清楚楚,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已经不数呼吸,也没有呼吸的数目可以让你观照了。

前面已经提过,练心就是在练“我”。常人的我,是分别、执著、散心的我,无法自我作主,无能自我驾驭。所谓心不由己的原因无他,只因烦恼重,业力重,提不起又放不下。欲由散乱心进入专一心,首先要放松身心,放松头脑,然后提起所用的方法。平时若遇境界现前时,立即放松头脑,可避免很多的摩擦及冲突,自己也较不会冲动、生气、与人争辩。

专一心之后,进一步便进入如前所述的统一心,它有三个层次:

1、身心的统一:身心统一,主要是由于心念稳定、落实。若在乎身体的存在,则是一项负担,不舒服。若能让心稳定于方法之上,或专注于某一动作、某一项工作之上,便可忘掉身体的存在及身体的负担。

2、内外的统一:能够内外统一,而将“我”消融在环境之中,并不太难,譬如艺术家便可以做到,而欣赏音乐演奏、绘画等艺术品或是自然风景,也能陶然自得,浑然忘我,便属此类。宗教家及哲学家“天人合一”的体验,也属此一层次。

禅修的人,当在面对所有人事物的情况时,若都没有对立的感受,其感觉是把自己与整个环境统一起来。禅修者若有已真正达到内外统一的时候,便已没有优劣之分及内外之异了。

统一就是无差别,若在用功时,体验消融自我,体验到没有烦恼的心境,但在不用功时,问题仍然存在的话,便只能称为统一,而不能称为开悟,因为此处未将“我”视为没有。虽说如此,有了这样统一心的经验,总是好的。至少可以不与身心之外的事物,处于紧张的状态了。

3、前后念统一:欲达到前后念统一,非常的不容易。此时不知道有前念,不知道有后念,唯知住于现在的一念。在定中,若一直保持住“现在”这一念上,便没有时间,因为前后念已统一,出定后,时间又再度出现。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然而前后念的统一,是否就是此处的三心不可得呢?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前后念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金刚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前后念的统一虽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但仍拥有现在,还是有“心”,还是有“我”,尚未超出“我”的范围,别无分别,仍有执持。

“我”实在是极不易去除的,除了练心之外,第二个方法就是“破心”。

二、破心

破心就是将“有我”的心粉碎,方式有二:

1、沈淀法(默照禅):若将统一的心,止于一念,那仅是定;若能灵明廓彻,既不住于止,又不停于观,心静如止水,心明如皎月,便会“桶底脱落”,悟境现前。如在一个桶中盛水拌泥,泥沙渐渐沉淀桶底,起初搅动,泥沙犹会翻起,但沈淀到最后,水已澄清而桶底终因太重而脱落,此时桶内空空如也,水与泥都不复存在了。既无可止可定的心念,也无能观能照的心念,便成无念亦无心,而亲见无我。

2、爆炸法(话头禅):即反覆不停地参一个话头,问话头之前的究竟是什么?但是不准你替话头找答案。历代有名的话头很多,例如:“拖死尸的是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念佛的是谁?”及赵州从谂禅师“狗子无佛性的‘无’是什么?”……。

切记参话头时“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故在自己参话头时,不要有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气不断地否定自己所发现的答案。如此,到最后会突然发现大地落沈,虚空粉碎,也等于桶底脱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