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
曾经有位好道友跟我说过:「太过理性的人,容易伤害别人;过于感性的人,则反而容易伤害自己。」
我对他的话思索了好久,也感动了一段好长好长的时间。
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理性或是感性,只是那一方面偏多而已。学习佛法的人,大部分其实是由于内心对三宝的感动而踏入佛门,甚少以理性思惟来确立信仰的。
世尊乃悲智圆满的大觉醒者,其有别于凡夫,最明显之处,即是内心的理性与感性达到平衡,清楚了解生命的现象而转凡成圣的。这种平衡,来自于对身心的透彻了解,明白身心和合的假名无性,基于相互依存的原则,而形成万有的一切。
世尊教谕中所谓的一乘道,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这是一套完全掌握身体物质性与心法剎那无住性的变化的方法,使自心常保持平稳的状态,起伏不定成了时刻谨慎的观照,维持如湖水一般的沉寂……。
修行人必须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自己对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拿捏,是待人处事及与人沟通最重要的决定点,只要其间稍微有偏颇,彼此或任何一方都可能会出现创伤。
话虽说「太过理性的人,容易伤害别人;过于感性的人,则反而容易伤害自己」,但是人际之间的差异,与彼此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紧密的关系,不是说平衡就可以平衡。然而,如果说修道人不会朝这方向进步的话,则与为情绪所左右的庸常人没有分别了。
理直气壮,是过于理性的人的处世态度;藕断丝连,是过于感性的人的生存方式。这里须注意的是,「过于」不是完全的意思,所以纵然铁石心肠,也有被感动的一天;而放纵情绪的人,同样会有顶天立地的意志。
理性与感性之间,有数不尽的爱恨缠绵、剪不断理还乱的交错经验。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体会,也许有人会觉得理性的人,少了俗气的眼泪与鼻涕,可是应该也有人会觉得理性的人,无法明白与体会什么是穿梭于两肩之间的感动。
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我们愿不愿平衡这两种个性,世尊都早已说明,要达到解脱,两者必须永远保持平衡,如此才有办法认识自己,正观人生。
《金刚经梵汉对照本》 【经文依据昭明太子的分法...
美国同净兰若「2008年佛法度假」 生灭观与不生灭...
每棵树有每棵树的美 最近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
由安般念进入止观修习的堂奥 一、修习止观的重要...
理性与感性 曾经有位好道友跟我说过:「太过理性...
「佛法概论」简介(总论及法宝)1 开仁法师LA弘法﹝...
2010 年元旦美国纽泽西冬季佛法度假 修学的纲要─...
在佛教的术语当中,少有应用「宽恕」这两个字,因...
法水长流 在佛教这个领域,不知觉地已有二十七年...
《成佛之道讲义》科判索引 释开仁.2008/10/5 《成佛...
《成佛之道》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1 释开仁编...
《成佛之道》 〈第四章、三乘共法〉 释开仁编....
《成佛之道》 〈第三章、五乘共法〉 释开仁编....
《成佛之道》 〈第二章、闻法趣入〉 释开仁编....
《成佛之道》 〈第一章、归敬三宝〉1 释开仁编...
今早打开信箱时,发现昨晚有位法友写了封标题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 (大正8,748c16-752c7) 姚秦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依印顺导师科判所编 甲一...
《金刚经梵汉对照本》 【经文依据昭明太子的分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 ──民国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