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净空法师 > 正文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四 方便力用

  作者: 净空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方便力用 

  ◎ 四、方便力用

  一、度生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所结,大智之所显,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继体性宗趣后,而论本经方便胜妙之大力大用。

  ‘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力’是能力,‘用’是作用。佛度众生,一定要有方便,要有方法。而且这个方法要很容易学,人人都能学,这才最方便。聪明的能学,稍微愚蠢一点的人就不能学,不能算是究竟方便。有些法门,菩萨可以学,阿罗汉不能学。阿罗汉都不能学,人天自然没指望了。像《华严》就是菩萨所学的,二乘以下都没分,所以它对菩萨方便,对我们不方便。一切法门都是如来的方便。如来只有一个心愿,希望众生快快成佛,希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要用什么方法能使一切众生都觉悟,使一切众生都能很快离苦得乐,这就是“大愿之所结”,“大智之所显”,“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

  说了这么多,那一种方便能与这四句相应?只有本经。除了这部经,一切经论、一切法门,都不圆满。虽然是诸佛如来的大愿、大智、万德、果觉,那是部分,不是全体。唯独此经是究竟的全体,这是非常希有的。所以,接著前面的体性、宗趣之后,要介绍“本经方便”。方便的后面特别加上“胜妙”。‘胜’是殊胜;微‘妙’的大力大用。

  二、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

  佛为什么要出现在世间?佛门常说‘好事不如无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到这世间来?他是不能不来。是不是他有意思来?他没有这个意思;是众生有感,佛自自然然就有应。众生知道苦,希望离苦得乐。众生有这种觉知,这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后,世间种种的学术,现在所讲的科学、哲学、宗教,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佛法,只有佛才知道,所以‘佛’这个字翻成中文就是‘觉’。大家想觉悟,佛知道觉悟的方法。‘佛法’就是‘觉悟的方法’,也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唯独佛知道,所以佛才出现于世,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利益。利益是说不尽的,此地把它归纳为三点:

  (一)说经,法施利益,令众生破迷开悟,早证无上菩提

  这是佛出现在世最大的利益,佛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一生中从没有一天间断,天天讲经。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一会’就是有一个主题,好像一个大的单元。我们今天讲《无量寿经》,是一会。讲经说法布施利益众生。

  说法,实在很难,尤其是为一切众生说法。众生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妄想、执著习气太重了。‘说法’要有善巧、方便。没有善巧方便,往往听众把佛的意思听错了,会错了。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受害。可见得说法确实不容易。不但佛法弘传要特别注意这件事,就是过去儒家的教学,也非常重视,唯恐误人子弟,曲解经意。他说法的目的,是破除我们的迷惑。迷惑破除,自然就开悟了。所以,‘悟’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己本有的。好像一面镜子,镜子肮脏了,把它擦一擦;脏的东西擦掉了,镜子就放光明。镜子光明不是擦出来的,它本来就有光明,而是把光明上面的障碍去掉而已。

  由此可知,‘悟’是本有,‘迷’是本无。本来不迷,现在迷了。本来不迷,为什么现在会迷?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几时迷的?佛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之后,什么时候会再迷呢?这都是大问题。说实话,这些疑问就是众生之迷本,就是这样迷的。迷本来没有,你还把它当作真的,还要研究什么原因,几时开始,这是迷上加迷。佛是好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很头痛,也很麻烦,怎么能把它搞清楚,叫众生不迷。什么是不迷?没有疑问就不迷了。愈跟你讲,疑问愈多,那就愈听迷愈深。

  从这个地方,诸位就能体会到。真正好老师,讲了之后,学生不怀疑,他能理解,这是破迷。如果听讲之后,学生又发生了很多问题,老师再跟他解释,解释之后又生出一堆问题,这个老师不是高明的老师。此处诸位要细心冷静的去体会,你就会了解佛家教学方法的巧妙。善巧,每一宗都有,最显著的是禅宗。

  禅宗老师出题目,叫你去参。你参究有疑问了,举手问老师,老师不回答,把你拖过来,打你三十板。打了也不回答。打了你,你不服气,你又问:‘老师,你为什么要打我?’好!再打三十板。你没有问题,也打三十板。有问题,是邪念;没问题,是无明。邪念要把它打掉,无明也要把它打掉。他一句话也不说,所以禅宗教学,香板供养,天天打,一直打到你妄念都没有了,就开悟了。这个法子,要对根性很利的人,才会把他打醒。如果根性不利的人,把他打死了,他也不会开悟。所以,禅宗祖师传法,一生中能有几个人开悟,已经是很难得了。绝大多数的学生,打一辈子也不开悟,愈打愈糊涂。这个方法称为棒喝。

  教下不用这个方法,多半采用读经、持咒。净宗用念佛,一定要念到自己妄想、无明都念掉了。无明比较难破。先把妄想、杂念念掉,就能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定。得到定之后,继续不断再用功,念到智慧现前,豁然大悟,那就是无明也破了几分。这是净宗方法之妙,所以称为殊胜,一切诸佛都赞叹,任何根性都适用。

  像禅宗,不开悟就没有用。因为纵然得禅定,生到四禅天、四空天,还是免不了轮回,来生果报好一点而已。但人天福报,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净宗的殊胜,纵然没有见性,甚至于禅定都没有得到,但能带业往生,横出三界。这是别宗里没有的。它能‘横生’,不像其他宗是‘竖出’。竖出一定是先在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样超越的。升欲界天要积德修善,是善业的果报。四禅、四空,是甚深的禅定,这样功夫才能超越。

  念佛人不需要,只要一句佛号就行了。但是佛号要会念。会念的人往生成就了,不会念的人还是不行。什么是会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怀疑、夹杂、间断,就是不会念。不会念的,也变成人天福报,此生不能往生。所以一切法门里,念佛法门比其他法门确实方便多了。这是佛说经的目的。

  (二)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相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皆能灭罪消业,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这是说佛在世的时候,佛的“身相光明,无量相好”。佛是世间第一美男子,连阿难看到都喜欢。《楞严经》上,阿难就是看到佛的相太好了,他心里想:‘这相决定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来的。我也想跟他一样相好。’所以出家跟佛学佛。相好是果报。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位可以参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里面写得很清楚。

  每一个相都有因缘,像广长舌相,佛说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端。佛在因地,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起来。若不肯修因,那来的果报。所以经上常说,菩萨成等正觉,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福。修福就是修相好。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长得那么好?

  相好,可以引诱人来学佛。如果佛相长得很丑陋,他再有学问,再有好的能力,人家一看到那个相,不生欢喜心,不愿意接受他的教导。所以,佛的相好是接引众生的手段。他一定要修的,而且佛一定出现在皇宫,身分一定是王子,然后出家。为什么不出生在普通百姓家?因为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他示现的是,你们要求的,我已经得到。所谓‘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富贵到了极处。你们所求的富贵,我都有,我都舍弃,让人家觉得富贵不是真实的,佛法超越了富贵。这些都是度众生的方便。所以,佛决定不能生在一个贫穷人家,道理就在此。历代祖师大德,很多都是贵族出生的,像安士高。我们常常读他所译的经本。安士高是安息国的太子,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做了半年国王,他不做了,出家修道去了。那时候的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在唐朝称为波斯。故知相好光明,对接引众生是非常重要。

  爱美之心,不单是我们这个世间,尽虚空遍法界,十方诸佛刹土,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不爱美的,所以佛就用美来作为接引的方便。我们塑造的佛像、菩萨像,都非常之美,使你看不厌。看不厌,就把菩萨相好印在我们阿赖耶识里,这就是将来成佛、成菩萨的种子。所以,四种念佛有‘观像念佛’。佛像造型不美的话,我们都不想看他,不想供养,所以佛像的造型一定要完美。完美就是没有缺陷。相好是圆满真善美慧的果报。

  “若有众生,称念观察”。念佛。‘观察’是看佛像,看佛圆满的相好。

  “皆能灭罪消业”,这一句诸位能不能体会?我们看佛像,怎么能灭罪?须知看佛像真的能灭罪。我们不念佛、不看佛像,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在造罪业,看佛的像,会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对佛生起敬爱之心,这是灭罪得福。看到佛像,想到他也是凡夫修成的,我们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成菩萨,我们为什么不成佛,不成菩萨?见贤思齐,看到他,我发愿要跟他一样。这样灭罪消业的功德就更大了,因为成佛、成菩萨的念头由此生起来了,就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供养佛像,最主要的意思就在此。他是一个榜样,我们要依照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这是真真实实的灭罪消业。

  成佛、成菩萨的念头生起来了,不但“永背三途”,而且超越六道了。因为六道凡夫没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生起来,是成佛、成菩萨。十法界里是菩萨法界,这是真正超越了。能常念、常看,世出世间,相好庄严没有比佛更好的。你要想看好相,为什么不看佛像?佛像丝毫缺陷都找不到。要想塑造自己的相,应当要依照佛的模样来塑造自己。好相是好因缘的果报。

  净宗尤其方便,我们一心念佛就行了。念佛,心就是佛。相随心转,念佛人念上三年,相貌就变了。一个三年没跟你见面的人,他一旦见你,第一句话就说:‘你的相貌变了!’天天跟你在一起的人,不太觉得。他的相貌变了,因为心变了。心念念都是佛心,相貌慢慢就变成佛相了。尤其天天看佛,天天想佛。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相没变过来?就是你每天想佛的时间太少了,想乱七八糟的时间太多了,所以你不是没有变,小小的变,变得很慢。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念佛,都想佛,除佛之外,什么都不想,这个力量强,变得快,也必然变得好。它真的会变!看相、算命的都说‘相随心转’,这是真的,确实超越轮回。

  “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这个说法,是佛法里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都离不开的原则。特别是净宗,持名念佛最殊胜、最快速、方便、稳当。

  我常劝同修们,你们家里供养佛像,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佛像来供养,你天天看他,看不厌,最喜欢。因为雕塑佛像、绘画佛像的人毕竟是凡夫,他没成佛,所以同样是阿弥陀佛,每一尊的造型不一样。你喜欢那一尊像,就供那尊像。在从前不方便,家里供像,出去就看不到了。现在我们把佛像用照相影印,印得很好,有大张、小张的。家里可以供养大张的,钱包里、口袋里可以供养小张的,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个作法就是希望诸位同修,时时刻刻想佛、念佛,不要去想别的。想别的都是造六道轮回,那不是消业,是在造业。只有我们想佛、念佛是消业,是灭罪,这个一点都不假。

  (三)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为什么佛把这件事作为三种利益之一?诸位要晓得,人生于世,恩爱最重无过于父子,所以儿子报父母之恩,当然是供养最殊胜的第一法门。释迦牟尼佛劝他父亲,八万四千法门,劝他修那一个法门?劝他修念佛法门。所以,从他劝父亲念佛,求生净土,可知这在无量法门当中,念佛一定是最殊胜。也给大众做一个样子,你说净土法门好,你为什么不劝你父亲修?他劝他父亲就是修这个法门。他没有劝他父亲参禅,没有劝他父亲学密,他劝他父亲念佛。所以,把这桩事列入三大利益之一,使众生见到,自会觉悟。

  三、《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一切众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这段经文,是佛劝他父亲念佛的一段话。意思很清楚、很明显,一切众生都免不了生死轮回。如果我们对此稍稍有一点认识,人就会觉悟,知道生死轮回决定不能避免,生死轮回非常恐怖。我们在这一生,一生受苦,算不了什么苦。生生世世受苦,这才叫做真苦。要想超越轮回,一定要念佛。在《观经》三福中,佛告诉我们‘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在“生死当中念佛之心,但能系念不止”,这一句是方法。‘系念’,就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相同,跟玄奘大师所翻的《阿弥陀经》上说的,也是一致的。‘系念’就是我们讲的牵挂。心里挂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挂念,这人才真正有智慧。为什么说除了阿弥陀佛,其他都不要挂念?真能挂念阿弥陀佛,你心里所挂念的都会得到,真的得到。你要把阿弥陀佛忘掉了,无论你挂念什么人、什么事,到最后都落空。这是真实利益,自己一定要参透,要透彻的明了。一切法中,唯有佛法真实,其余一切法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实的。“系念不止”。系念就是一心念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止’就是不间断。‘系念’就是不夹杂。这样念佛,决定往生。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有一段话很重要,他说:‘大凡修净土之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什么是‘夹杂’,有很多同修搞不清楚。觉明妙行菩萨只举了几个例子,其实夹杂的东西太多了。他举的几个例子,是学佛人的通病。他说:‘什么叫夹杂?’‘又是诵经’,这‘经’指非本宗经典,念《金刚经》、念《法华经》,念经是夹杂。‘又持咒’,像我们通常持的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六字大明咒,这也是夹杂。‘又作会’,作会就是法会。台湾的法会很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在一块儿讨论口头禅,也是夹杂。‘还要说一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也是夹杂,现在很流行。这只是菩萨说出来的几桩例子而已。

  除此之外,诸位要晓得,凡是妨碍清净心的,都是夹杂。换句话说,打妄想是夹杂;起分别也是夹杂;执著更是夹杂。你不念阿弥陀佛,你会起心动念,这都是夹杂。要想做到不夹杂,那只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不中断。断了,一定就夹杂。夹杂,一定中断,所以念一部《金刚经》,佛号断了。这当中夹杂了一部《金刚经》,心怎么能得清净?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才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那有《金刚经》?没有。现在教你一门深入,专修念佛法门,你就老老实实念这句名号就好了,什么都不要夹杂。

  净宗虽然有五经,选一部就够了。其他的要不要念?其他的不要念了,一经就是一切经。如果有时间,就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得详细,讲得明了,真正能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好处在这里。假如我们真正不怀疑了,那就可以学一部短的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最短,总共只有二四四个字,比《心经》还要短(《心经》二六O个字)。经文虽然短,里面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无量寿经》所讲的义理圆满,《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圆满,没有欠缺。

  念佛要想功夫得力,要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不夹杂、不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打成一片,没有杂念,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心里所想的就是一个阿弥陀佛。功夫成片决定往生,如果继续努力一段时期,你就得生死自在了。生死自在,就是不生不死了。这样殊胜的利益,我们不取,还要想这个人、想那个事,何苦来?这是愚痴,迷惑颠倒!要真正觉悟。念佛法门帮助我们在这一生中可以证到不生不死,是真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那就不必说了。可以办到,为什么不去办?只要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都不爱了,我只爱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什么都不要了,只要西方极乐世界,问题就解决了。你真正能得到,永远得到!这个世间,说老实话,昙花一现,什么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觉悟,真正明了世间一切法是‘梦幻泡影’,皆是虚妄。要求真实,所以不能夹杂。因为你夹杂,心就不专一。心不专一,见佛往生就没指望了,我们这一生就空过了。

  佛法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真的不容易。人身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永脱轮回,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人生的意义、价值在这里,几个人知道?所以决定不迷,决定不可以感情用事。你要知道,感情是魔王、是大魔,一动感情就完了。这一生又出不了三界,还得搞六道轮回了。所以,真正觉悟的人,要有决心把情魔一刀两断。在这个地方要狠心,才出得了三界。这个狠心,是真正的慈悲,是真实的智慧。千万不要白白的空过了这一生。

  觉明妙行菩萨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劝我们抱定一个希望—求生净土。他又给我们说了一首偈,‘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这两句说明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万法之总持法门。总持是总纲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万法。念这句佛号,一切万法都念到了。修这一门,门门都修了,一修一切修。我们要认识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认识这一句阿弥陀佛在一切法门里面的地位、分量。下面两句跟我们讲方法:

  ‘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声是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音声。声要跟心相应。口里念佛,心里要想佛。否则的话,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没用处的。心里要真正有佛,所以教诸位念经,念熟透了,念这一句佛号,心里真正有经。佛号是经的题目,像作文章,这是题目。《无量寿经》也叫《大阿弥陀经》,所以念这个题目,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在自己脑海里浮现。声声佛号是我们忆念阿弥陀佛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慈悲。经上所讲的‘念兹复在兹’,这就是不间断、不夹杂。

  ‘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这两句是说念佛的功德利益,现前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这个感应是不是见莲花、见佛像?不是的。如果是这样,就变成见神、见鬼了。我们说的感应,是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分别少了。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智慧增长,快快乐乐,这是感应。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最殊胜的感应。从此以后,你什么病痛都没有了,百病不生!心清净、身清净,百病不生,而且不死,这是现在得到的感应,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去的时候也不生病,想坐著走也行,想站著走也行。

  古德有一个人,名字我忘掉了,有这回事情。他在往生的时候,问大众,‘坐著走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有人说见过,也有人听过的。‘站著走的?’有见过、听过的。他就一个跟头,脚朝上、手朝下的栽著。他说,‘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没听说过,他就这样走了。真的是游戏人间,没有生死,你看他多自在!这就是感应不可思议。人人做得到,我们为什么不肯干,就是我们不肯把妄念放下,感应就得不到了。感应就是利益。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好处,势必万缘放下,要真正放下,一切障碍就自然没有了。

  ‘莲开七宝池’,是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前面‘感应不思议’是现前的利益。莲花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所以,世出世间无比殊胜的利益就在你眼前,看你要不要?如果说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可以不必放下,也能成佛,那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

  诸位要觉悟,世间短短的几十年,你要是能把它放下了,以后就快乐无穷。永恒的快乐,你真正得到!眼前这一段贪爱,你要是不肯舍掉,这一生就是造罪,造业。业果现前,将来到三恶道去受报,不是莲开七宝池。这些事实摆在面前,利害得失,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你看清楚,认识清楚了,你的念头就不会错了,真实的利益才能得到。所以,佛劝父亲念佛。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唯劝念佛。

  释迦牟尼佛劝他父亲修行净土。他的父亲净饭王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一家人都修净土,都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难尊者。大家晓得,禅宗是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尊者,迦叶传给阿难。阿难是禅宗二祖。

  大迦叶在那里,我们不晓得,可是阿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讲,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相好光明,他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晓得,禅宗二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可见种种行门,非不殊胜,但非凡众之所能修。

  这是古大德的虔敬之辞,也是真实话。“种种行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从法门上来说,并不是它不殊胜。问题在并不是凡夫每个人都能修的。这是真话。

  唯有系心念佛法门,最是应机。

  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显示为什么在一切平等法门里,挑选念佛法门。就是因为它方便,人人能修,个个会念,而且一生稳稳当当,一定成功。好处在这里,所以“最是应机”。

  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显示无余。

  念佛是一切法门里第一方便。‘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转恶成善”也到了极处。世出世间一切法里,什么法最善?成佛最善。一切诸佛世界,那里最善?阿弥陀佛净土最善。你生到净土,就是‘转恶成善’。娑婆世界恶,西方极乐世界善。一往生,转恶成善。凡夫恶,佛菩萨善。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菩萨、成佛了。转得最快,也转得稳当,转得彻底,转得究竟。

  四、念佛有四种

  念佛的方法很多,归纳为四大类。

  (一)持名念佛。即本经所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第一、‘持名’。‘持’是保持;‘名’就是称念这句名号。称念名号,相续不断,这叫持名。《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都主张持名念佛。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历史上记载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跟我们宣说的。

  古代日本净宗之盛,超过中国。原因就是在唐朝,日本出家人、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佛法,很多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他们回国之后,提倡净土。一直到今天,日本人对善导大师还是很尊敬。我们到日本去参访,许多寺院里都供奉善导大师的造像。有不少寺院的名字,就用善导大师的名号,叫‘善导寺’。台北善导寺,就是日本人建造的。

  看到善导寺,一定是修净宗的道场,因为善导大师是净宗第二代祖师。初祖是慧远,二祖就是善导。他告诉我们:“唯有径路修行”。‘径路’就是近路。聪明人都晓得走近路。我们凡夫想成佛,最近的成佛之道就是“但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念佛会成佛?道理,前面讲过,不再重复了;将来到经文里,还要细说。

  “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这是总结。因为它‘方便’,一句佛号,确确实实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可以做到不间断。即使口里不念佛,心里念佛。确确实实它是无障碍的法门。不妨碍工作,也不妨碍别人。别人不喜欢念佛,我们心里默念,不要引起别人烦恼。我们的功夫可以继续不断,不影响别人,真的是方便。‘直捷’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法门不是修因证果,它是直捷从果上起修。阿弥陀佛就是果觉,所以是比其他法门成就快速的主要原因。

  诸位要记住,四种念佛最重要的,就是念到心清净。这叫净土法门,‘心净则土净’,一定要念到心清净才行。心清净是功夫,心清净是智慧,心清净是福德。你看,我们人人希求的—我要求智慧,我要求福报。智慧、福德都在清净心里。

  在座诸位同修长期在这里听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感触,我自己也有感触,我讲这部《无量寿经》,天天不一样。不但跟在新加坡讲的不一样,跟我们讲堂上一次讲的比较,也不一样。从这一次讲经以来,每一次讲的都不一样。学讲经的人,要从这个地方去学。经不在文字里,你在文字里去学,那你讲的遍遍都一样,不可能讲出两样来。为什么会不一样?心地清净不一样。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少了。道理在此。你心愈清净,经里的意义愈看得多,愈看愈深,愈看愈广。一句两句都说不尽,趣味无穷!可是本子一合起来,什么也没有了。本子一翻开时,的确无量义。合起来,什么也没有了—一念不生。

  弘扬净宗,秘诀就是修自己的清净心。所以,教大家念经,无非是把妄念念掉,把烦恼念掉,把一切分别、执著念掉,恢复到自性清净。清净心里自然就生智慧。智慧现前,讲的就不是别人的经了;是自己心性智慧流露出来,跟释迦牟尼佛相应、相契合的经。这个不一样。

  (二)观像念佛。以供养圣像,注目观视,然像去还无,因成间断。

  这个方法不如持名。持名可以不间断。这是像在,心里有佛;像不在,就断掉了。现在方便,我们把像照下来,影印装在口袋里,时时看,希望观像不要中断,目的在此。修“观像念佛”,是要有福报的人。他不需要工作,家里建个佛堂,四面都供养佛像,走到那里都看到佛像,一切生活有人照顾。如果没有人供养,没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个方法还是修不成!

  念佛堂四面都要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绕佛的时候,无论你在那里,眼睛都看到佛,这才真正如法。总是尽可能的,这四种念佛能合在一起,都相应。我们以持名为主,一句佛号里,四种念佛都相应,这是最好。因此,佛像供养一尊,常常去看他。听到阿弥陀佛,就想到这尊像。将来我们往生的时候,来接引我们的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不会弄错的。因为天天看,天天想,想这个像,真的见到,真的来了。阿弥陀佛没有相,他变现的相是随众生心。所以,你想他是什么相,他就变什么相。假如供养的佛像太多,到临终的那一刹那,不晓得那尊像好?一耽误就糟了,阿弥陀佛就不来了,因为你起了个妄念,那就不好了。所以,平常只供养一尊像,一生不要改变,走到什么地方都带著。这个很重要。

  (三)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这是第三种念佛,依据《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方法来修学。这种方法相当殊胜。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无量寿经》是净土的概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起源、历史、状况都介绍得很详细。小本《阿弥陀经》著重在劝信,劝愿,劝行。《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讲净土的理论。其实不限于净宗,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些原理。它有理论、有方法,更难得的是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因果,说得很详细,可以和《无量寿经》互相参看。理论非常重要,就是《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境界是由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因此观想能改变环境。不但能改变环境,还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生理。实在是非常奇妙,理论很深。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告诉我们,总有十六种观法。真正讲‘观想’的是从第一到第十二观。第十三观就是前面所讲的‘观像念佛’。第十六观就是‘持名念佛’。由此可知,净宗所讲的四种念佛,全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以,持名念佛是《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之一,它所以特别殊胜,就是容易修学。

  这里引用《观经》的一句话,实在把十六观都包括了,就是“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心里要想佛,眼睛要看佛像,想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忆佛念佛’。

  “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我们今天用观想,为什么不能把眼前的境界改变,就是心太粗了,妄念太多,所以观想不成。真正观想成功,佛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会现在眼前。这个道理决定真实,明了这个道理,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环境,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有句时髦的术语,就是要‘改造体质’,观照确实能做得到。但是心要有相当程度的清净,才能做得到。当然,心愈清净,心就愈细,观想的力量愈显著。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功,所以历代祖师常常宣扬《观经》的理论,可是依照这些方法学的人不多,原因就在此。在中国历史上,智者大师是修《观无量寿佛经》往生的,这是一个修得有成就的例子。这一部经是世尊给韦提希夫人及五百宫女说的,她们当然都修学这个法门。

  (四)实相念佛。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实相念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

  “实相念佛”,是念佛法门里最高级的修学方法,境界很高。我们知道就好,你如果想学,是学不来的。怎么学不来?你心里有个‘想’,就不行。这是妄念,实相即真心,真心里没有妄念。我们老实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之后,就是实相念佛。证到理一心不乱以后,那时念佛全是实相念佛。

  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理一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实相念佛。所以,在没有证得理一心以前,想也想不到的。理一心的境界,此地有几句话描写得很清楚。

  “远离生灭”,心里不再有生灭的观念,也就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诸位要晓得,生灭就是念头。你能把生灭的念头断掉,没有生灭了,就不是普通人。阿罗汉与辟支佛,粗念断了,细念还没有断。《楞严经》上阿难尊者说的‘微细惑’,阿罗汉与辟支佛还有。必须破除一品无明,生灭心真正伏住了,还不是灭断,是伏断。要讲灭断须到八地以上,才是真正断掉了。

  “有无、能所”,这都说两边。两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现代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人,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脱离相对,不得已给它取个名词,叫‘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相对。心地真正清净,一个妄念都不生,所以动一个念头都是妄念。所以‘有’要把它空掉,‘无’也要空掉,这样才行。‘有’空掉了,‘空’还没有空掉,还是不行,‘空’也要把它空掉。‘空、有’两边都不著。‘空、有’就是此地讲的‘有、无’。‘能、所’也是两边。

  “言说、名字、心缘”,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他教我们学佛,是刚刚开始,才启蒙。但是这个启蒙,不是小乘,是大乘,所以标准很高。《大乘起信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金刚经》也是大乘开始的一个标准。《金刚经》说:‘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了四相,就是有“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那就不是大乘圆初住的菩萨。所以,一定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起心动念,也不许可。学佛必须把这三条都舍离,就很容易与大乘佛法相应了。

  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此地讲念佛法门,就是“专念自性天真之佛”。自性天真佛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世尊在大经里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就是说自性本来具足,那个不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佛菩萨觉悟了自性。自性没有迷悟,迷悟在人。所以从自性上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教我们破迷开悟而已。迷的是自己,悟的还是自己。所以迷,我们也没有失掉什么;悟,也没有得到什么,真正是‘不增不减’。

  “实相念佛”是“圆觉之性”。‘圆’是圆满,‘觉’是大觉。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所以称为‘圆觉’。等觉菩萨是觉悟了,但是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觉还不能称圆。所以等觉菩萨都不能称圆觉,唯独佛才称。所以,圆觉之性就是实相念佛。由此可知,实相念佛,必须要用真性来念佛,不是用八识。

  《楞严经》讲‘转识成智,舍识用根’,这就是实相。这些事,我们知道,但是我们肯定不能做到。我们只要老老实实的持名,真正依照《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净念相继’,后来一定‘自得心开’,就是实相现前了。用持名念佛,到最后就变成实相念佛,这法子很妙!不求就得到了。求,是决定得不到的。

  所以下面说:“虽然众生本具”,这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这就更清楚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前面讲“远离生灭”,就是讲远离妄心。妄心念念生灭,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妄念在,六道就不能超越。如果妄念力量强,我们念佛也不容易往生。由此可知,妄念非常可怕,一定要提高警觉,否则这一生必定空过,那就苦不堪言。

  我们在一生中,没有遇到念佛法门,那是没法子。遇到这个法门,竟然空过了,这是最大的过失,没有任何能补偿的。所以,要理性,决定不能感情用事;要把利害得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妄念太多,念佛法门不能修。妄念没有了,念佛功夫自然得力。

  故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

  世尊的父亲也示现跟我们一样是个凡夫,一天到晚妄念很多。这四种念佛,除‘持名念佛’之外,其余三种也不容易修。所以持名念佛,在所有念佛法门里是第一方便。

  四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我们从《华严经》上看到,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归结到念佛法门,知道它是第一殊胜的。因为在华藏世界,地上菩萨修行方法都是念佛,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才知道念佛法门最好。“四种念佛”法门里面,又以“持名念佛”第一殊胜。大势至菩萨就是选择持名念佛,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个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果,都不改变,也不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帮助,就是这一门。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

  我们今天讲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修杂了、修乱了。杂修、乱修,怎么能成就呢?大势至菩萨是专修,《无量寿经》的宗旨,他完全掌握到了,也彻底把它做到了,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这个法门是“径中之径”,在所有法门里是第一捷径。不但是捷径,它也是最究竟的。究竟就是圆成佛果。如果这个法门方便,但不能成圆满佛果,那就是不究竟。念佛法门方便又究竟,太难能可贵了。

  五、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异于实相念佛。

  这话说得真好,要不是对念佛法门真正修持,认识透彻,他是说不出的,四种念佛,在理上讲是平等的。没有深浅,没有难易。深浅、难易因人而有差别的,不是法有差别。‘法’没有差别,‘人’有差别。所以,圆顿根性的人看持名就是实相。因为持名念佛要求的是‘净念相继’。

  ‘净念’就是我们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特别要紧的就是‘不夹杂’。这一句非常重要。诸位要晓得,我们把这句佛号忘掉了,就夹杂妄念。妄念要是夹杂多了,念佛的心就不专一了。心不专一,怎么能成就?由此可知,夹杂是功夫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这个毛病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犯。古来的祖师大德们,为什么修行很短的时间就见效果,就得清净心,就得一心不乱。我们修了很久,好像连消息都没有。原因在那里呢?‘夹杂’。所以,间断必然夹杂,夹杂一定间断。真正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净念相继’。这把念佛法门的秘诀,简简单单四个字都说尽了。你只要做到,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念佛暗中与实相相应,初步即是到家。只要你真正做到净念相继,必定实相现前,故说持名不异实相。

  《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

  莲池大师解释得很好。外面的现象,我们是不能离开的。诸位要知道,有一些小乘人,到深山里找一个很寂静、偏僻的地方去修行,他有没有离开相?还是离不开。眼见的还是色相,耳听的还是声相,相是离不开的。佛法里教人‘离相’,是离心中染著的相,是不著心心所的相分,不是外面的现象。离心里执著的相,才管用,所以说‘即相而离相,即相而无相’。这个说法通所有大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教我们离一切相,就是这个意思。即相而离相,所以心地清净,也就是一般人说的心里没有丝毫牵挂。

  你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都不牵挂,心就得自在。必须离一切妄想,离一切执著,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忧虑,离一切牵挂,即证得清净平等觉。这一切要是不肯舍离,那是自己找苦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假的。什么是真的?清净心是真的。清净心不但能生智慧,清净心还能生福德。佛法常讲‘福慧双修’,修福、修慧,都在清净心中。清净心里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福德。所以,你要懂‘即相而无相,即相而离相’,不是把外面的境界排除。外境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这一段非常重要。有很多人误会念佛人充其量有一点小定,没有智慧。‘般若’是智慧。说这些话的人,不但对净宗法门不了解,他对整个大乘佛法都不了解,所以才有这样的误会。既然有定,慧从定生的,怎么没有慧?净宗古德教给我们,“持名即是甚深般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就明白的告诉我们:

  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

  从这两句,我们就明了什么叫‘纯熟’。纯熟的标准,就是心是不是清净;万缘是不是放下。“能所顿空”,就是前面讲的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是不是都放下了?果真放下,则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你已经得理一心不乱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都肯定它是最殊胜的般若经典,它就是讲‘无住’。《金刚经》上‘无住’的意思,诸位从这两句里就能理解。‘无住生心’是菩萨修证佛果的最高指导原则,通一切佛法,决定不能违背。就念佛而言,‘无住’就是“万缘齐放”,‘生心’就是“念得纯熟”。

  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无住’是不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生心’是什么?虽然证得无住,心要是不生,那跟石头、木头有什么两样。石头无住,也不生心。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证得无住,他不生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他们‘堕无为坑,焦芽败种’,就是他们没有作用!菩萨无住之后生心,完全是服务一切众生。自己的事没有了,别人有事,要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我们的心一切无住了,的确生死也没有了;可是这个身体还在,要好好的利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大慈大悲。所以,自利后要利他,才是大乘的精神。小乘只有自利,不肯利他。他自己真正证入这个境界,他不肯教化众生。不像大乘菩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主动的去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净宗方法用“一句佛号”。这句佛号是无量觉。诸位必要晓得,在三皈依所讲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统摄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总纲领。佛号提醒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什么样的对象,应该怎么样去做。所以念的这句佛号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不是死的。这句佛号念念提醒我们要觉正净,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正净。一切方法、一切手段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这个自行化他之心,念念相续不断,就是‘生心’。这与金刚般若里讲的无二无别。念佛怎么没有智慧?念佛正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暗合道妙”是真的。一般念佛人很少说得出来,原因在那里?念佛的功夫不够。我们道场同修现在功夫也没到这个程度,但是这些话能听得懂,就不容易。虽然说不出,你还能听得懂。希望更努力、更进一步,不但我们听得懂,我们要能做得到,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

  我劝大家一定要熟读《无量寿经》,因为经典不熟,佛号里真正的义趣不能引发。你念这题目,全篇文章就能浮现在脑海里。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经题。经本题目比较长,是这句‘阿弥陀佛’展开来的。经题上讲‘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庄严’,就是阿弥陀佛所现的依正形象;‘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广大无边的作用。从体、相、用展开,是经的名题,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你要明了这句名号真正的意义,就得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这句名号的解释。如果看了《无量寿经》还不明白,需要再加解释,就是注解再加注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都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如果还想要知道更详细的,即是全部的《大藏经》。《大藏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的注解。由此可知,这句阿弥陀佛,原来就是这么多典籍的总题目。所以,你能好好的念这句名号,什么都念到了。

  今天还有人问我,‘我们要不要念大悲咒、十小咒、楞严咒?’我告诉他都不必念了。为什么?念这个总题目,全都念到了,一个也没有漏掉。你念别的经咒,只念到一部分,漏掉的太多了。念总题目就全部都念到了,所以句句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是《法华经》上说的。“念念放般若光”,这是自性般若,也就是念念都是圆满的智慧。所以,念佛号就是念实相。这四种念佛可说是达到了极处。

  在本省念佛的人虽然很多,念佛真正有什么好处,他说不出来,什么样的宗旨,也说不出来。要想来推广这个无上的法门,当然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认识它,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我不但劝勉自己同胞,在外国的时候,也常劝外国人要熟读《无量寿经》,我也劝他们背诵。现在有英文的《净土四经》,是吕碧城居士译的。最近我们印了两万册,专门供养外国人的。希望外国人每天念一遍,也能把它背熟。意思不懂,关系不大,先把它背起来。每一天一定要念一遍,念诵经文是戒、定、慧同时圆修。因为你不念经,你就会胡思乱想,就造业。常常念经,我们的妄想就少。妄想少了,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了。所以,念经的好处非常多。

  七、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是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

  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中国有两次翻译。现在大家读诵的流通本,是东晋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也就是姚秦南北朝的时代。第二次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罗什的本子是意译,没有按照梵文的文法,把它的大意翻译出来,所以很受国人的欢迎。因为我们读他翻译的文章,就像中国人写的一样;不像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总是不太顺口。

  什师意译里有‘一心不乱’字样,从前人念这部经,没有多大问题;现代人念这部经文,确实有问题。在台湾,我还没有遇到提出这个问题的。我在美国遇到同修们念《阿弥陀经》,念到‘一心不乱’,他害怕了。我说:‘你怕什么?’他说:‘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成就,那不就白修了?’‘一心不乱’句,在梵文原文经典里,确实没有,这是罗什法师意译的。

  玄奘大师是照原文直译的,当然我们读起来觉得很不顺。可是它的原意保存得很完整,是很有价值的。原文是‘一心系念’。看到‘一心系念’,我们就放心了。系念就是挂念、牵挂。什么都不要牵挂,一天到晚只牵挂阿弥陀佛就行了。这比‘一心不乱’容易多了。

  ‘一心不乱’,确实不容易做到。‘一心系念’,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你们想想,自己一天到晚牵挂的是什么,把那些牵挂的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这是真的方便。但是罗什大师译的并没有错。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目的何在?就是怀疑古人翻的经典可能有错误,他要亲自到印度去学梵文经典。学了十七年回来,对于古大德译的经典,他没有加一个字的评语。由此可知,玄奘大师完全承认古大德译的经典没有错误。

  尤其是《阿弥陀经》,他虽然也翻译了,他的学生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是玄奘大师的入室弟子),著作《阿弥陀经通赞疏》,还是选用罗什的译本,并没有采用老师的译本。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尤其现代人私心太重。玄奘的弟子注解《阿弥陀经》,不选择老师的译本,选择前人的译本。玄奘大师没有说他背师叛道。窥基大师这样作法,也没有觉得对不起老师。由此可知,古人真的是依法不依人。他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奘师跟什师译的本子一样好,什师的本子已经普遍流通了。由此可知,古德确实没有名闻利养的概念,一心一意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心一意推广佛法的教学。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佛法是教育。佛法变成宗教,是清朝中叶以后的事情。变成宗教之后,就很不幸了,教学真正的目的丧失掉了。宗教达不到佛法真实的目标,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尤其现在,在中国、在外国,佛法大多数变成宗教;还有变成学术的;变成邪教的,专门拿著佛法去欺骗众生,去害人。真的非常不幸!我们要继承传统的佛法,学习佛陀的教育。这件事一定要认识清楚。

  为什么说罗什大师译的没错?修净土的目的有两个。在现前修清净心。清净心里,智慧增长,福德增长。我们在这世间,是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我们求的是这个目标。将来,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两个阶段的目标,用一个方法就能得到。到西方极乐世界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我们找不到。‘西方’的范围太大了,我们决定找不到;是阿弥陀佛来带我们一起去,那就方便了。他来带我们去时,佛光注照我们,使我们修行的功夫提升一倍,所以一心不乱是真的。虽然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文没有这个字样,但是罗什讲的也不是假话,所以玄奘大师没有指责他。

  “今本”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文很清楚的讲“一向专念”,就是“专主”。主是主张。专门主张一向专念,不讲一心不乱。这种修行方针就格外的清楚、明显。我们读了之后,不会产生怀疑,更契众生根机。

  “弥显慈尊恩德”。‘慈尊’是指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教化接引的恩德。

  八、弥陀无尽大悲胜愿,方便至极,力用难思,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前面跟诸位说过,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说到究竟方便,只有这部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属于同部,所以称为大本、小本。这两本经是一切经中的究竟方便。现在我们来看第一句,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大慈大悲,殊胜的弘愿。愿文在经文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十八愿就是‘一向专念,十念必生’,方便到了极处。‘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在八万四千法门,在无量无边法门里,要讲到最方便的,就是念阿弥陀佛。方便到了极处,再没有比这更方便了。

  “力用难思”。‘力’是指它的力量。它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法子能想像得到的。

  “凡圣齐收”。‘凡’是指六道凡夫,下至地狱众生。‘圣’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上自等觉菩萨。这一句阿弥陀佛统摄,包括尽了。

  “利钝”是指众生的根性。利根的人聪明,有智慧;钝根的人智慧比较差一点,愚痴一点,都可以修学念佛法门。

  无论什么样的根性,只要你能“发心专念”,相信这个法门,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悉得度脱”。‘度脱’是指成佛。你必定在一生中圆满成就佛道。

  “如是方称如来本怀”。‘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能成佛,跟他一样。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引伸来说,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每尊佛的心愿,都希望看到众生快快成佛。要快快成佛只有念佛法门。你修学其余法门,不一定这一生能有成就,唯独这个法门决定成就,所以“才是究竟方便”。‘究竟’就是这个法门必定能成佛。‘方便’就是它最容易,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用这方法来修学。

  我们看其他经典,像《华严》、《法华》,大家知道它是一乘了义经典,是究竟,但不是一般人皆能学的,那就不方便。像《楞严经》,交光大师讲‘舍识用根’。《楞严经》的理论好,境界很高。谁会舍识用根?我学佛三十九年了,没有看到一个。所以,它虽然究竟,也是不方便。

  我们再看看一般方等以下的经,有方便的,但不究竟,像《十善业道经》、《八大人觉经》,很方便。尤其是《阿含经》,很方便、很容易懂、很容易修学,但是成不了佛,所以不究竟。方便就不究竟,究竟就不方便。如果说,究竟又方便,查遍《大藏经》,就这一部,所以称为“究竟方便”。

  诸位晓得,这四个字‘究竟方便’,分量非常之重。用这个标准的话,一切经里只有这一部,决定找不到第二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