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净空法师 > 正文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重重诲勉 第三十六

  作者: 净空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净空法师讲述

  《解》这一品,世尊再一次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是我们应该警觉、戒畏的。最后劝勉我们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学功夫。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苦报。因果报应辗转相生,因结果,果生因,循环无有了期,愈往后愈痛苦。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很难出离。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世就遭受病苦灾殃。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让大家都能见到这种现象(使那些警觉性高的人,看到这些现象,知道造恶后果的可怕,以后便不敢再造)。这是现的花报。这种人死后,决定堕入三恶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恶报。这是堕三途受五烧的报应。

  《注》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忧悲苦恼。(酷毒)残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1)。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3)。

  《解》 三途报了之后,宿世的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讨债、还债互相残害杀伤。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业因,由于痴恶而演变成大困剧。这都是贪欲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布施,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理会是非曲直。这都是无明愚痴,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为重罪。人们总希望自己占尽便宜,拼命在争夺,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快乐而已。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虽然过去有修福积善,得到眼前的富贵威势,若不修善,他的福报就会随著恶业而消失磨灭。

  《注》

  (1)(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曲’指不合理。

  (3)(磨灭)就是消灭。

  天道施张(1),自然纠举(2)。茕茕忪忪(3),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解》因果循环定律的运行是一种自然现象。所种的因,必有果报,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恶深重,则转眼现前,就显得惊惶失措,无依无靠,心中不安,这种人决定随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这个因果循环报应的定律,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诸佛菩萨看到这种三途苦痛,非常悲伤,但无可奈何。因果报应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是没有办法代替众生受苦的。

  《注》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张)指运行。

  (2)(纠举)纠正检举。

  (3)(茕茕)指孤独无依。(忪忪)惊惶失措。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2)。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解》佛说,你们已经得到了佛的教诲,就应当深入的思惟体会,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终身都不能懈怠。应当尊重圣贤,敬重善知识,尊师重道。以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更应愿求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拔断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贪著五欲六尘及妄想、分别等烦恼。这样就能离开三途的苦恼及忧怖苦痛的六道轮回。

  《注》

  (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诲,并依教奉行。

  (2)(博爱)是广泛平等慈爱一切众生。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解》你们大家行善,什么是首要的呢?第一应当保持清净心,身行要具足威仪,耳目口鼻,皆当遵守佛的教导,精进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净洁,与善相应。绝对不能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犯诸恶。应当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对人要和颜悦色,修行要专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其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应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

  作事仓卒(1),败悔在后。为之不谛(2),亡其功夫(3)。

  《解》 如果作事仓皇失措,将来一定会失败与后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实的话,修行的功夫就丧失殆尽,前功尽弃了。

  《注》

  (1)(仓卒)急促,草率。

  (2)(谛)慎重真实。

  (3)(亡其功夫)‘亡’丧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