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道坚法师 > 正文

《华岩文丛》前言

  作者: 道坚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华岩文丛》前言

道坚法师

《华岩文丛》缘起

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是农禅并重的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这三个传统是中国佛教徒在二千年来的佛教活动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其注重学术研究与文化教育事业,是佛教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以士大夫为首的一些佛教徒的重视,刻苦钻研佛教的教义理论成为他们一生的伟大事业;在佛教界内部,一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独立创见的僧人在不断地研讨佛教教义,或者翻译著述,或者讲经说法,等等。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繁荣,中国佛教就不会出现隋唐佛教民族化的宗派,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对佛教学术文化有卓越贡献的道安法师、慧远法师、玄奘法师、宗密法师以及各个宗派的创始人,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华严宗法藏法师、律宗的道宣法师、法相宗的玄奘法师等都是热心于佛教学术文化的中国文化巨人。禅宗被佛教史认为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派,但这个派别的祖师造出的语录和文字最多,所以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批热爱佛教学术文化事业的先辈,才使佛教的思想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佛教才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全面影响,最终与儒家和道教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巴渝地区的佛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巴渝地区处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范围。两晋之后,由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地区佛教发展迅速,处于水路联系紧密的重庆地区,自然也会受到这一佛教形势的影响。隋唐时代是整个中国佛教大发展和鼎盛时期,巴渝佛教也在这时有了大的变化。这时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贡献的僧人如玄奘大师、马祖道一等人都来过重庆。玄奘取道重庆到湖北荆州。马祖在渝州从圆律师受戒。巴渝佛教石刻艺术发达,以大足地区为中心的佛教造像,成为重庆佛教的最重要特征,并为以后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大足石刻是巴渝佛教徒自己设计和雕造的佛像,不仅数量多,达数万躯,而且技法成熟,代表了中国佛教雕刻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代,民间流传“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说法,“峨眉”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西蜀佛教的重镇。“宝顶”是大足宝顶山石刻,被誉为川东明珠。明末清初,破山海明从浙江天童寺回重庆以后,在梁平双桂堂高树法幢,巴渝佛教开始出现新的生气,进而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影响。近现代,重庆佛教一直活跃在中国佛教界中,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因受抗日战争的影响,这里曾经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一大批高僧在重庆领导了全国的佛教事业。1987年5月,原来属于四川的重庆市,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升格为直辖市。重庆成为现在我国城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现在重庆佛教已经形成了注重教育、行持和慈善的独特体系,在全国佛教界和巴蜀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有丰富人文资源的重庆佛教,本应该是学者能够充分利用的资粮,但是到现在为止,严格地说,我们对重庆佛教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气候。从2005年重庆佛教文化节期间举行的“华岩佛教文化论坛”学者提交的文章可以看出,只有为数几篇文章是谈论重庆佛教的。而且谈论的重点还是在当代的佛教,对重庆古代佛教基本上没有涉及。虽然大足石刻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大足佛教时,联系到重庆佛教的历史与艺术,写出不少的文章与专著,但是这些文章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佛教艺术与石窟研究的领域,对重庆佛教的历史与思想,以及人物等,还没有全部展开。与当今全国每年都有数千篇佛学研究文章发表,数百本佛教专著出版的形势相比,重庆佛教的研究真可谓寥寥无几,这与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的情况的确是不相称的,这一局面应该尽快改观。

研究重庆佛教的意义在于,首先,重庆是我国省际地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大省,佛教肯定在这一地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研究重庆佛教,就是想说明重庆佛教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展现重庆佛教的风采,阐述重庆佛教在历史和当今所起的历史作用,也为重庆佛教在中国佛教的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作一个很好的说明。其次,重庆佛教的内涵丰富,资源众多,研究重庆佛教,是研究重庆地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重庆的文化有自己的特点,重庆的佛教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充分挖掘重庆佛教的特点,不仅为过去,也为现在与未来的重庆佛教发展,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再次,研究重庆佛教是为了发展重庆的经济与旅游,以及文化事业的最好途径,重庆佛教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像双桂堂、华岩寺、汉藏教理院等都是对中国佛教作出贡献的重要寺院,在佛教史上也值得浓重写上一笔。整理这些寺庙的历史与文化,发掘它们的内涵,不仅可以促进重庆的旅游经济发展,直接为重庆经济发展作贡献,而且也可以推动佛教界自身的发展,与旅游经济互动,取得双赢的局面。第四,研究重庆佛教是重庆佛教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庆有众多的佛教徒,通过研究重庆佛教,让重庆的佛教徒了解重庆佛教的贡献,促使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重庆佛教,体现了爱国爱教的精神,为重庆佛教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庆华岩寺,因寺南侧有一华岩洞而得名。传说古洞中石髓下滴成水花,故称华岩,或曰清初僧人圣可挂锡于此,夜梦五色莲花大如车轮,因有华岩之名。明清两代历有修建。华岩寺岩高百丈,形状如笏,雄伟壮观。环寺岗峦起伏,群山如莲,又有天池夜月、曲水流霞、万岭松涛等八景。全寺由大老山的大雄宝殿、接引殿和华岩洞三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寺院占地70余亩,有房300余间。殿阁巍峨,山水依傍,茂林修竹,泉水潺潺,被誉为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里留存清人龚晴皋及赵熙等名人题写的匾额和碑石,供人们瞻仰。

华岩寺自创建以后,一直把办文化教育事业作为寺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山祖师圣可大师,受乃师破山海明的影响,重视佛教教育与文化的建设。他曾经撰写了《禅林宝训顺硃》一书,以宋宗杲、竹庵所编《禅林宝训》为蓝本,对其顺硃填墨,进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疏释,以之作为当时僧伽教育的教材。援易儒道以正面开示禅道,强调长老、住持以至学道僧人以悟道修德为大体和根本。圣可认为,丛林乃悟道修德之所。“同建法化,互相酬唱,令法久住”,“共同建立法幢,兴隆教化。或抑或扬,互相酬唱。令诸佛法,久住世间。”丛林乃薰化圣凡之场。“所谓丛林者,是何说也?乃是陶铸凡愚,以成圣哲。抚养鞠育人才美器之地。教令法化,咸由兹出。” 僧材的使命乃“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德玉释之曰:“种草言继业。好人为好种草,犹好田出好种草也。”“能续大法洪规,为担当佛祖家业的好种草”。此乃昌盛门庭、丕振僧教之肯綮。对丛林僧材的诠选。圣可诠释说,“罗致收拾东西南北英灵俊秀衲子,随顺其器具量度,或浅或深,并才力性情,有能无能,开发而选用之”。广揽四方英俊讷子,开发以行道。关于教化的对象,他指出“凡一切人之性情,本无一定可守,随人教化而改移。”所谓“衲子无贤愚,在宗师诱致”。关于丛林教学方法,他说:“道尊然后人知敬学”,教人“时时刻刻,以戒忍为墙篱。定慧为甲冑。常自防卫。”以“感动于人”、“感服于人”。“衲子无贤愚,在宗师诱致”。因材施教、观机说法。《顺硃》非常注重悟道修德的首要地位。“道德乃丛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空无作无相之道,布施爱语利同之德,乃丛林之根本。英人哲士,又乃道德之根本。”“丛林保护衲子,衲子保护道德,两相保也。主法人讵可无三脱、四摄之道德耶?无则丛林必废无疑矣。”《顺硃》对悟道修德的谆谆劝导,仍然对现代丛林培育僧德、僧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丛林教育中,应当成为现代僧人涵养德性、磨砺人格的龟鉴,可以成为现代僧人日弦夜诵、精进励行的范本。他还撰述《道德经顺硃》、《梵网戒顺硃》、《百颂》等专著,开重庆地区佛学研究之先河。

圣可圆寂300年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民国时期,华岩寺经过了不少磨难,到了觉初和尚任方丈的时候,寺院开始有了起色。觉初和尚是一位致力于推动佛教教育与文化的僧人。他毕业于四川法政学校,因念世乱将兴,人生虚幻,遂入佛门。觉初研精教律,兼修禅观,慨佛法凌夷,僧徒失学,昏歧无灯,曾经在成都文殊院创办佛教小学。在华岩寺创办华岩小学,兼收僧俗二众。又曾东渡日本,考察佛教。他被推任华岩寺方丈,先后八年传戒七期,倡议发起创办汉藏教理院,办川东联合佛教会,创川东联合佛教中学部,对中国佛教系统教育有积极意义。觉初和尚将一生的心力全部投入佛教教育之中,认为教育不力,佛教不兴,所以他不仅办教育,而且还做文化,当时在寺庙里面设立了刻经处,雕版刻经,印刷流通,华岩寺的刻经享誉西南地区。可惜的是,觉初和尚因操劳过度,过早地离开了尘世。

觉初办佛教教育与文化的的遗志是由宗镜来完成的。宗镜大和尚曾在宁波观宗法社从谛闲和尚学习天台教义,又应宁波七塔报恩佛学院之聘,教养学僧。1932年,原设在报恩寺的川东佛教联合中学部,迁移华岩寺,改组天台教理院,宗镜曾经在教理院任教授。1935年8月,宗镜被推任华岩、报恩两寺住持,极力维护教理院之发展,1837年将教理院改为华岩寺佛学院。其中得到了著名学者王恩洋先生的支持。宗镜礼请王恩洋先生来寺讲经,“商将本寺佛教小学堂扩充,改办佛学院,敦聘大德讲授,更辅以本寺诸师和合共事,敢信其必有成也。”认为“以丛林之基础,建法王之胜幢,五年十年,乃至百年,务期学风淳厚,教义丕扬。”所以宗镜和尚主寺以后,做了二件大事,一件是力提僧纲,严肃威仪。二是创办了华岩佛学院。华岩寺得以中兴。人称:“故华岩自可师开山后,丈席之任代有薪,传至宗镜上人来寺住持,革故鼎新,振聋发聩,肃僧纲严,戒律宗风为之一振。复建立佛学院,显扬圣教,利益有情,时人号中兴焉。”

自宗镜大和尚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华岩寺再度迎来了黄金时期。1987年,心月恩师主持华岩,1991年正式举行升座法会。1993年,华岩寺组建了三年制的中专僧伽学校。1995年,重庆佛学院由罗汉寺迁入华岩寺,与僧伽学校合并,是年9月1日,正式命名为“重庆佛学院”。惟贤法师与心月法师分别任正、副院长。2004年12月,重庆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升级为国家高等宗教院校。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亲任院长,道坚法师任副院长。2005年5月,重庆佛学院举行隆重的成立授牌仪式。重庆佛学院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以“智、行、悲、愿”为院训,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管理科学化”的办学方针;旨在培养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解行并重、德才兼备的现代僧才。该院的学制为:预科二年制,本科二年制,研究生三年制。现有法师、讲师总计30多名,聘请社会其它大学兼职教授9名。现已毕业六届学僧,共计400多名,分赴各地寺院管理,或佛学院任教,各地佛教协会任职,更有不少优秀学员到北京等地继续求学深造,或到各地弘扬佛法。佛学院现有弘法楼、觉初图书馆,收藏各种书籍30000多册,建造教师楼、学生宿舍等。重庆佛学院还于2005年12月举办了以佛教教育为主题的“重庆华岩佛教文化论坛”的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45篇,收入在《重庆华岩佛教文化论坛论文集》里。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新世纪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事业,仍然是佛教界和学术界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各个寺院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寺院将成为发展佛教文化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对佛教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寺院经济的发达与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呈一致的趋势。华岩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祖师大德前贤注重修持,开办教育与弘扬佛教文化的传统,为此倡议出版发行《华岩文丛》丛书。这套丛书的落脚点在西南地区的佛教,重点是扶持重庆佛教文化与学术研究事业,此外还兼顾其它与佛教内容有关的著作,最终形成出版多层次、内容广泛,有影响的佛教著作文丛。

最近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其中把“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放在了显著的位置,说明了党中央关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把处理好“宗教关系”列入五个重大关系之中,要求“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对我们宗教界要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充分肯定。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作用,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作为社会道德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道德里的催人向善,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基本价值观,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与发展的伦理思想,党中央的决定为宗教界人士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

《华岩丛书》的编纂与出版,是重庆佛教界及华岩寺的一件文化大事,我们热切希望佛教界和学术界人士关注重庆佛教,研究佛教的历史文化,研究当代佛教,并将你们的将研究的成果交给“丛书”发表,让重庆佛教的百花园发出芬芳,提升重庆佛教文化的品位。

是为序。

释道坚

20006年12月15日于重庆华岩寺丈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