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智谕法师 > 正文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二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二

思惟品第一之二

【贤护。我时则亦授彼佛记。是人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德光明如来应供等

正觉乃至佛世尊。】

佛言贤护!如是善男子,我亦与彼授记,当来作佛,号德光明,十号具足。

授记者,因果法也。菩萨修因,必当证果,故应与授记。但不应以有所得心受记,若以有所得心,记亦失,无记亦失,以有所得故。以无所得心受记者,记亦得,无记亦得。以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约一切法边讲,便是实相诸法。约毕竟空边说,便是诸法实相。故以无所得心,记与无记,皆不出第一义。 

【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

。及余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云何证。所谓空三

昧也。】

世尊引人作证,是中无量诸菩萨,皆证得空三昧。例如大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无量诸菩萨等,皆已修得空三昧也。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

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

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

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

世尊举昔证今。如人梦中得食,寤已还复饥渴。其实吾人日中虽觉,亦如梦中。六道蒙昧,皆在梦中。何以知之?诸法因缘所生,法属因缘,无有自性。无性之法,当体即空。然众生迷闷,妄执为实有。故虽然自谓觉寤,实实仍在梦中。

如果寤知诸法性空无实,安忍不疑,便得证入空三昧矣。故是人因此,即自思惟,一切诸法皆空无实,醒时梦时,一般无二。如是观时,便悟无生法忍。

悟无生忍者,见法性也,悟无上佛道也。诸法性空,空故无生。觉知诸法无生,便名菩提。菩提即是无上佛道。

既悟无上菩提之道,便得分破无明。故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

顶礼。心中渴仰欲见彼佛。故作如是专精思惟。复应当观如是色相。亦

即作彼虚空之想。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

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见如来亦

复如是。】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

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无论出家菩萨在家菩萨,皆可修习。修行时须恭敬其方,向其方至诚顶礼。若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恭敬西方。若坐若卧,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涕唾大小便利,时时心存忆想,知西方有佛。纵至舍命,此想不移。以此方便,可得往生

如是念佛,心中渴仰欲见彼佛。如是专精思惟诸佛,便得诸佛现前也。

复应当观如是色相。如十六观经所说,此是佛报身化身也。亦即作彼虚空之想。此是观佛法身。凡夫之人,唯能观佛化身。大菩萨方能观佛报身法身。

依十六观经,佛之报身,系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大之身。所谓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者是。

法身者清净离相,遍一切处理体常住。非是六尘,亦不离六尘。非有非无,不生不灭。湛然常存而不可见闻触知,虽非见闻触知境界,而湛然常存。故曰报者报法身,化者化法身。

大菩萨非是于报身化身以外,另见法身。而是见报身化身时,即见法身也。例如经云五阴皆空,五阴空者,即是法身也。当知空即五阴,非是空外另有五阴也。

故今经中说,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如是正思惟者,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知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即是诸法也。 

故住思惟已,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琉璃者,是一种青色玉石也。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思惟念佛者,彼见如来亦复如是。谓诸佛从众生心想中生也。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忽从本国至于他方虽在他方而常追忆本所生处。曾

如是见。亦如是闻。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追忆故于睡梦中明见自身

在本生处。游从见闻如前所更。是人后时向诸眷属。具论梦中所见之事

。我如是见。我如是闻。我如是营。为如是获得。如是贤护。有诸菩萨

若在家若出家。若从他闻有佛世尊。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欲见

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

仍是先举譬喻,后说修行。譬如有人,从于本国,远至他方,时常忆念本所生处。忆念过去,曾经如何见如何闻。以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久追忆故,于睡梦中,便见自身,在本所生处游历。同时即见闻自己以前,所更历事。是人后时,便向其眷属说。我曾经梦见到某事,闻到某事。我曾经营作图谋甚么,曾经获得甚么事物。

这是说心生则法生的道理。以下便说修行亦复如是。

如是贤护以下,说明修习诸佛现前三昧,亦是专思寂想所致也。若有在家或出家菩萨,曾从别人闻说有佛,便向佛所在之方向,至心顶礼,求见彼佛,正念不乱。

例如闻西方有阿弥陀佛,便向西方,至心礼拜,求见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念不乱者,一心不乱也,亦即专思寂想也。

应念即见彼佛形像。

应众生之想念,即见彼佛形像。若众生想念琉璃色佛,即见琉璃色像。想念金色佛,即见金色像。

【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

或时胀或已烂坏脓血俱流。虫兽食啖肉尽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观

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如是贤护。

若诸菩萨欲得成就彼念诸佛现前三昧。随何方所。先念欲见彼佛世尊。

随所念处即见如来。】 

譬如比丘修不净观。

比丘学道,为止过失之心,修五种停心观。五停心观者,即一、不净观,二、慈悲观,三、因缘观,四、界分别观,五、数息观。有将界分别观,改为念佛观者。

修不净观者,对治多贪众生。此观修有九想,即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故经中云……或青或黄或黑或赤。或胀、脓血、虫啖、骨白如珂,珂者,似玉之白石也。如是乃至骨离散。

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此明诸法因缘生,其性故空。以性空故,是以无来无去。诸法性空,本无所有,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见法即是自见其心也。

以见法即是见心故,所以菩萨念佛,即能见佛。以佛是心现,心是念起故。所以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佛由心造,故见佛即是自见其心。心是佛心,佛是心佛。以如是故,心念佛心即是佛也。 

一真法界,不二而二。法界一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佛与众生宛然。但是二而不二,以不二故,一体湛然。是故一体湛然,不碍佛生宛然。佛生宛然,不碍一体湛然。是故菩萨如法思惟诸佛,随所念处即见如来也。

【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

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

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何以故?因为缘于三昧力故,得见如来也。换句话说,即缘于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力故,得见于佛也。

得见彼佛有三因缘。谓有三种因缘,得见诸佛也。求见阿弥陀佛者,亦须此三种因缘具足。

一者缘于修习念佛三昧故。修习日久,三昧成就。云何三昧成就?念佛三昧成就,即一心不乱也。

二者彼佛加持。何为蒙佛加持?蒙佛加持者,心佛相应也。心佛相应,虽二而一也。

三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者,一心不乱,信愿坚固,无贪瞋痴间杂也。 

如是三因缘,三而一,一而三。三而一者,此三因缘皆从一心中得。一而三者,唯是一心,由众缘生。一而三,故不废修习。三而一,故不失于性。不失于性,则全修在性。不废修习,则全性起修。

具足如是三因缘,即得明见诸佛也。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

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显

现分明。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

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

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镜诸物。清明

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

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

。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

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

住已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

。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 

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

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

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

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

提。】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镜,观己面像。

清油、净水、水精、明镜等四物,皆取其照物之用。明镜照物,其影毕现。

然「照」与「影」,同时具足。非先非后,非内非外,非能非所。照全是影,影全是照。无无照之影,亦无无影之照。二者同时具足,无欠无余,不纵不横,不并不别。照时即是影时,影时即是照时。故曰非先有,非本无,不在内,不在外。

以心照境,亦复如是。心念佛时,念全是佛,佛全是念。无无念之佛,亦无无佛之念。同时具足,无欠无余。念具足即佛具足,佛具足即念具足。终至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缘佛起,佛缘心现。心是不异佛之心,即心而常佛。佛是不异心之佛,即佛而常心。故心而无心,无心而心。佛而无佛,无佛而佛。二谛融通,一真法界。

此中容不得纤毫知见,若立知见,即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即成生死,即乖法体。

佛问贤护,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中现时,是先有,是本无,是在内在外吗?

贤护答言,不也世尊!像由因缘而现,幻有随缘,其性清净。非生非灭,非有非无,不可定执。故不可说先有,不可说本无,不可说在内,不可说在外。

唯彼油、水、水精、镜诸物,清明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

只要明镜清净,即能现像。其像虽现,而镜体本空。正因镜体空净,故能现像。以此譬喻法性空故能随缘,以随缘故法性空。是知彼所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以缘起故。非人造作,以性空故。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

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油、水、水精、明镜等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不用多功者,不加造作也。

以下以法合譬。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者,无有疑惑,不杂余念也。如是即能亲见诸佛。

见已即住,住已问义,解释欢喜。

见佛以后,即住佛前。请问如来,修行何法,得生彼国?佛即解答,令彼欢喜。

即复思惟,佛从何来,我身何出?乃知佛及我身,无来无去,唯是心造也。本无出趣,岂有转还?既然无来无去,故本无出生及趣死。既然如此,岂有六道轮转?

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

此所谓三界空花,唯心所现也。

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何以故三界唯心呢?因为一心随缘现三界,三界性空唯一心。心现三界成俗谛,三界唯心是真谛。

本来事理圆融,一际无分。然以方便,开为二门。二门者,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者,真谛也。心生灭门者,俗谛也。以真谛故,说三界唯心。以俗谛故,说心现三界。

三界事相,缘起似有即空。以性空故,乃能随缘而现三界。故空即不空,全现为有。空非灭有之空,即空而有。有非异空之有,即有而空。故一心三界,三界一心,一际不殊。

以如是故,法由心现,无法而非心。见法即是见心,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作缘也。故曰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也。

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

今我以心见佛,实是我心自作佛,还以我心见也。易言之,心自现相,还以心取。如实知者,便知自心所见佛,还由自心作,此是俗谛。若知俗谛,便知真谛。知我所见之佛,还是我心。故曰我心是佛。

如来者法身佛也。如来法身,无来无去是心真如门,如来法身,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是心生灭门。如来法身,来而无来,去而无去,心生灭即心真如,一体常灵。

我心是我身者,谓我今业报之身,亦复与佛法身不殊。只因惑业因缘,不自知不自见而已。何故业报身即是法身?以五阴皆空故。五阴皆空,即法身也。

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

本来佛由心现,见佛即是见心。然众生我见坚固,以至于心不知心,心不见心,犹如指不触指,眼不见眼。

众生以我见封滞,于是迷法身,落入业报身。如果一旦觉悟,知业报身性空,不生执着,即是法身也。

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以取相故,乃有想念。换句话说,心若取相,便成生死。心不取相,即是涅槃。生死涅槃,乃一心缘起。若能心不攀缘,则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如是毕竟清净,假名究竟涅槃。 

诸法不真者,谓诸法幻有非实也。一切法本空,皆由一心思想而缘起。凡夫无知,执幻有之法为实有。以执实有故,于是迷入生死。本无生死,以执迷而成生死。亦无涅槃,以执觉而求出生死入涅槃。

若知一切法空,则所思之法既灭,能想之心亦空。如是则事理圆融,一际无分。如来藏中法性之体,性自圆满。虽处染而不垢,虽修治亦不净,名曰自性清净心。以此性体遍照诸法,则如实知如实见,洞达一切,无有障碍矣。

最后佛告贤护菩萨曰,诸菩萨等,皆因修习此诸佛现前三昧,证无上佛菩提也。

吾人诵经至此,当确信念佛三昧,为三昧王矣! 

三昧行品第二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行四法。则

能得是现前三昧。】

以上说过诸佛现前三昧甚深之理,下文便讲修习三昧应行之事。事中分别四法,行之可成就三昧。

【何等为四。一者不坏信心。二者不破精进。三者智慧殊胜。四者近善知

识。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何等为四以下,分别说四事。具足四法者,便得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一者不坏信心。

不坏信心者,决定信也。若修弥陀净土,即应信有极乐,信有弥陀。终无丝毫疑惑,终无退惰之心。坚信念佛为因,往生为果。因必致果,果必应因。进而相信,全因为果,全果在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当我至诚念佛之时,已是西方宝池中人。 

不坏信者,决定信不退转也。初果须陀洹得决定信,永不退转恶道,入正定聚。

二者不破精进。

不杂修曰精,不懈怠不退失曰进。精进者,遮诸恶法不生,持诸善法不失也。遮诸恶法不生者,心不随境转也。持诸善法不失者,清净一心也。

三者智慧殊胜

殊胜智慧者,非如世无辩聪。乃无漏智,清净智也。无漏智慧,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清净智慧,能破一切烦恼。无漏智慧,可以自度。清净智慧,可以度人。

四者近善知识

诸佛菩萨,为大善知识。善知识者,无有我慢。以无我慢故,不生分别憎爱之心。无分别憎爱心故,无有贪瞋痴三毒。无三毒故,不造十不善业。是为善知识,反之则为恶知识。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能成就现前三昧。何等为四。一

者乃至于剎那时无众生想。二者于三月内不暂睡眠。三者三月经行唯除 

便利。四者若于食时布施以法。不求名利无望报心。贤护。是为菩萨具

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能成就现前三昧。如此四法,是言般舟行道也。

一者乃至于剎那时,无众生想。

众生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色受想行识者,身心也。色为身,受想行识为心。此谓乃至于剎那时,不着身心想也。

二者于三月内不暂睡眠。

三月般舟行道,不坐不卧不睡眠。经行办道,一心念佛。

三者三月经行,唯除便利。

三月般舟行道,除去大小便利时间,唯有经行不懈。经行者,直进也,非是旋绕。「经」者,取经纬之经意。据说佛经行处,以石垫起一条甬路,二丈四尺长,三尺宽,三寸高。佛于上经行。

四者若于食时,布施以法,不求名利,无望报心。

布施以法者,头陀行也。比丘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饥渴者。又减一抟食,置净石上,施禽兽。取一分自食。若不见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尽食极啖。

清净自活,身离愦闹,心离欲盖,不求名利。若有所施,无望报之心。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何等为四。

一者劝他见佛。二者教人听法。三者心无嫉妒。四者劝他发菩提心。贤

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贤护!菩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得成就现前三昧。此四法者,劝人信敬三宝也。

一者劝他见佛。

念佛者必定见佛。故劝他见佛者,劝人念佛也。若能劝人念佛,即能成就见佛三昧。

二者教人听法。

以上二法,教人见佛闻法也。

三者心无嫉妒。

无嫉妒者,能与众和合也。此是敬僧。 

四者劝他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发成佛心也。发成佛心者,发度一切众生心也。金刚经云,发菩提心者,应降伏取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成就三昧。何等为四。一者造佛形像劝行供

养。二者书写是经令他读诵。三者慢法众生教令发心。四者护持正法令

得久住。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一者造佛形像,劝请供养。

建塔塑像,劝请供养,乃像末时期功德。能令三宝住世。

二者书写是经,令他读诵。

书写此贤护经,以广流布。以此功德,可得诸佛现前三昧。

三者慢法众生,教令发心。

对慢法不信之众生,教令起信,发心修习念佛三昧。

四者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正法者,佛法也。法华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传此念佛三昧,即护持正法也。无量寿经云,佛法灭后,唯此无量寿经,多住世百岁。故护持此现前三昧者,即护持正法,令得久住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汝等当住佛法中 勿藏正言及我法 念勤精进除睡盖 三月不坐唯经行

食时广说而施他 宣扬诸佛无比法 不求名闻及利养 无所着故得此禅

莫生嫉妒及瞋恚 当思解脱诸欲心 乐此三昧求住者 勤念无懈尔乃得

金色百福庄严相 端正圆满若花荣 世间乐见光明体 常睹诸佛在现前

往古诸佛及将来 现在一切人中胜 汝等一心恭敬礼 亦常专念修供养

汝若供养彼诸佛 应以华香及涂香 慧施美食起净心 证此三昧殊非难

诸佛塔前作众乐 蠃鼓钲铎诸妙音 欢喜踊跃难称量 必当成就此三昧

劝造尊像无比身 彩画庄严具足相 金色光大无瑕垢 证此三昧良非难

各各常念修法施 清持禁戒及多闻 精勤勇猛除懈怠 得此三昧终不久 

不应他所怀毒心 亦舍世间诸欲事 常以慈悲念一切 三昧岂远在现前

于法施所常随喜 尊重恭敬等如来 莫生轻慢与悭贪 喜心供养除嫉

无量诸佛共称扬 汝但勤求自当得 世尊郑重演说斯 为修如是妙法故】

此系重颂长行文,且文显易明。故不备解,仅择要释之。

汝等当住佛法中,勿藏正言及我法。

汝等于我法中住,勿藏者,勿隐覆正法之言,及我佛法也。

食时广说而施他。似应为食时广「设」而施他。

不求名闻及利养,无所着故得此禅。

念佛三昧,即念佛定也。故曰无所着故得此禅。

金色百福庄严相。

百福者,吉藏大师法华义疏云,以修身口意十善而得福报,一善有五品心,即下品,中品,上品,上中品,上上品。十善则合成五十。于始有五十,于终亦有五十,名百福也。

诸佛塔前作众乐,蠃鼓钲铎诸妙音。似应为「螺」鼓钲铎诸妙音。 

各各常念修法施,清持禁戒及多闻。似应为「净」持禁戒及多闻。

不应他所怀毒心。

不应于他人怀毒恶之心也。 见佛品第三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此三昧者。

当应于彼说法师所生诸佛想。起尊重心勿生憍慢。乃至无有诤竞违逆。

不顺心故。然后于此胜三昧中。精勤修学方能克证。贤护。若人于彼说

法法师或比丘所。起不善心苟为异心。诤竞之心故陵辱心诸不净心。乃

至不生如诸佛想。如是菩萨假令修行。终不能证如是妙定。若得证者无

有是处。】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以下,谓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之菩萨摩诃萨,必须于说法之法师,生诸佛想。敬之如佛,不得生憍慢心。

乃至不得与说法师,诤竞违逆,或不顺之心。然后于此三昧精勤修学,方能克证。

若人于说法法师或比丘所,生不善心,违异心,诤竞心,故意陵辱心,及一切不净之心。乃至不如敬佛一般,敬说法师。则虽精进修行,亦不得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贤护。譬如清静虚空无诸云翳。有明目人。于静夜时仰观空中。无量星

宿区别方所。形色各异了了分明。如是贤护。菩萨摩诃萨思惟观彼法性

虚空。以想成故见诸如来。其事若此。然彼菩萨观东方时。多见诸佛。

多见百佛。多见千佛。多见百千佛。多见亿佛。多见亿百千佛。多见亿

百千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现前。而彼菩萨既作如是观东方已。欣观

南方及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各多见佛。所谓多见百佛。多见千佛

。多见百千佛。多见亿佛。多见亿百千佛。多见亿百千那由他佛。不假

功用皆现在前。】

以星宿区别方所者,如观北斗星,区别北方者是。形色各异者,谓各种星宿,组成形式不同也。明眼人于晴空夜,便能见之。以此譬喻得诸佛现前三昧者,便能见十方诸佛。

若菩萨摩诃萨,思惟观彼法性虚空,以三昧成就故,便见十方诸如来也。其事亦如明眼人,于晴空夜,观星宿能区别方所一般。

彼菩萨三昧成就者,则观东方,能见百佛千佛百千佛。能见亿佛,亿百千佛。乃至亿百千那由他佛。彼菩萨以三昧力故,见如是多佛,不假借作意,诸佛自然现前。

而彼菩萨既作如是观东方已,复观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可见亿百千那由他佛。不假功用,诸佛自然现前。是即诸佛现前三昧也。

【复次贤护。如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其世界中诸菩萨等生彼国者。

于初一日观察东方多见诸佛。多见百佛。乃至多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已。

然后于第二日观察南方如是。乃至四方事皆若此。】

今举阿弥陀佛国土为例,众生生至阿弥陀佛国者,即能见十方佛也。如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于初一日观察东方,即于第一日观察东方也。观察东方,能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如是次第二日、三日……观察十方诸佛,事皆若此也。

【如是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如是菩萨。于自

土中观察十方多见诸佛。多见百佛。乃至多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也。】 如是贤护!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诸佛现前三昧时,虽然处在自己国土之中,但观察十方,能多见诸佛。能见到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复次贤护。如诸如来成就佛眼。如是具已于一切处悉如是知悉如是见。

如是贤护。若菩萨摩诃萨。亦既成就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已。自

然满彼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乃至满彼一切菩萨诸功德等。】

复次贤护!犹如诸佛具诸佛眼一般,于一切处,悉能如是知,如是见。菩萨摩诃萨成就现前三昧者,亦如佛具佛眼一般,能知能见。

若菩萨成就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自然满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者,菩萨行也。若菩萨成就诸佛现前三昧,自然便满菩萨行也。

檀波罗蜜,译为布施波罗蜜。尸波罗蜜,译为净戒波罗蜜。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波罗蜜。及禅波罗蜜者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译为智慧波罗蜜。如是六波罗蜜,是菩萨行。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犹如静夜除云雾 有明眼者仰观空 见彼众星过百千 昼念明了亦无失

菩萨如是得定已 多见无量亿千佛 复于起斯三昧后 还为大众演最尊

如我佛眼清净故 无有障阂见世间 是诸佛子菩萨眼 出此三昧最胜观

无相想思如来 而见十方诸等觉 破除恼毒及诸想 汝听菩萨妙功德

若听彼法清凉心 能入空寂无畏处 如我当今说斯法 为令众生证菩提

如彼安乐诸菩萨 多见无量佛世尊 菩萨如是入思惟 亦见百千多调御

如此比丘唯阿难 一闻我说悉能受 菩萨如是得三昧 听一切法能总持

成就信惭具三昧 悉舍一切世语言 常以慈心慧他说 要当到斯寂静地】

世尊以偈重颂如下,仍择要释之。

见彼众星过百千,昼念明了亦无失。昼字似是「尽」字之误。

以无相想思如来,而见十方诸等觉。

无相想者,无住心也,无取相心也。谓应以无住心,不取相心念佛也。 

而见十方诸等觉,等觉者菩萨也。然此处意指妙觉佛言,故应是「而见十方诸等正觉」之简略。

破除恼毒及诸想。破除烦恼毒,及取相想也。

菩萨如是入思惟,亦见百千多调御。

调御师者,佛也。谓亦见百千众多佛也。

如此比丘唯阿难,一闻我说悉能受。

阿难得闻持三昧,能受持佛所说法。

菩萨如是得三昧,听一切法能总持。

总持者,梵文陀罗尼。谓持善不失。遮恶不生。闻法则能持善不失,遮恶不生。

成就信惭具三昧,悉舍一切世语言。

世间语言,有名无实,故应舍之。

常以慈心慧他说,要当到斯寂静地。

以慈心慧他说者,以世谛化他也。要当到斯寂静地者,要须不失真谛,湛寂不动也。即如金刚经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正信品第四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为求如是三昧宝故。

当应勇猛发勤精进。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贤护。譬如有人乘御大船入

于大海。恣意载满众妙珍宝。已过一切诸大难处。垂至此岸未几之间。

船忽破坏众宝沉没。当尔之时阎浮提人。发大叫声生大悲苦。以失如是

无价宝故。贤护。有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耳闻如斯胜三昧宝。不

能书写读诵受持。复不能思惟如法而住。贤护。当知尔时一切世间诸天

神等。亦应如是发大叫呼生大悲恼作如是言。是诸众生深可怜愍。云何

于此诸佛世尊胜三昧宝。一切诸佛之所称扬。一切诸佛之所印可。一切

诸佛之所教诫。一切诸佛最上功德。具足成就圆满无缺。菩萨闻已当应

懃求。反更远离不肯书写。不乐读诵。不能受持解释义理。不能思惟如

法而住。如是放逸懈怠众生。未来必当受大损减。】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若诸菩萨摩诃萨,为求如是三昧宝故,当应勇猛发勤精进,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

般舟行道,三月内不坐不眠,勇猛精进,便得诸佛现前三昧。

譬如有人,乘御大船入于大海……

譬如有人乘大船入海求宝,满载妙宝而归。已经渡过一切大难处。但当船即将靠岸之际,忽然船破众宝沉没。于是阎浮提人,皆大声悲叹,生大悲苦。此用譬喻,有人闻此三昧宝,不能书写受持读诵如法而住,实为可惜也。阎浮提又称瞻部洲,在须弥山南方,即吾人所住之处。

贤护!有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现前三昧,不能书写读诵受持,又不能思惟如法而住,实为可惜。一切世间诸天神等,皆将感叹。谓是诸众生,实可怜愍。于此诸佛殊胜之三昧宝王,不能思惟如法而住,未来必当受大损减也。

此三昧宝王,乃一切诸佛之所称扬,一切诸佛之所印可,一切诸佛之所教诫,是一切诸佛之最上功德。是诸佛最上功德具足成就圆满无缺。如是现前三昧,菩萨闻已,当应勤求。但彼善男子善女人,却反远离。不肯书写读诵,不能受持,不能解释义理,不能思惟如法而住,像这等放逸懈怠众生,未来必当受大损减。

吾人思之,今世情形,确如佛所言。一般自视过高者,多对念佛法门采怀疑态度。甚至有人,直接排斥者。现在睹此经文,佛言历历,吾人应切实反省矣。

念佛法门,译来我国,要以般舟三昧经为最早。约当后汉灵帝时代,即有般舟三昧经之译出。是以我国最初念佛法门,是以心念为主。即所谓「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后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陆续译出,于是持名口念大兴。其实心念口念,是一致的。口念者,是要求念发于心,声出于口。古德云,心无力口来扶。心念之法,上根人得益。持名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末法时期,最为应机也。 

【贤护。何等名为众生损减。所谓于如是三昧宝中。闻已远离不能书写读

诵受持。不能解说思惟义理。不如法住专念修行。丧灭功德是为减损。】 

贤护!何等名为众生损减?

如果众生闻此三昧宝王,远离而不能书写读诵受持,不能解说思惟义理,不如法住专念修行。便丧失灭尽诸佛最上功德,是为损减也。

【贤护。是懈怠人恶众生辈。于斯法中得利益者无有是处。复次贤护。譬

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痴人。而彼痴人以愚痴故。于赤檀香起臭秽想。时

主智人卖檀香者。告愚人曰。汝今不应于妙栴檀生臭恶想。何以故。是

檀最精香气第一。汝今何故反为臭恶。若不信者。应先臭尝为臭为香。

又汝眼明亦应以目观察是檀。光色文彩为瘦为肥为善为恶。然彼愚者。

虽闻智人如是语言种种称赞。以愚痴故转生憎恶。以手捻鼻不用嗅闻。

掩闭其目不肯观视。如是贤护。当来之世有恶比丘。憎恶是经其事亦尔

。彼恶人辈不知修习身戒心慧。愚痴无智犹如白羊顽騃佷弊。彼诸恶人

又薄福故。虽复得闻如是妙典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不用书写不能读诵。

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为人宣扬广说。又亦不能广生随喜。云何能得

如说修行。若彼恶人能说行者。无有是处。】 

贤护!像这种懈怠之人,恶众生之辈。于斯诸佛现前三昧法中,能得利益者,无有是处。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痴人下,复以譬喻说明。

愚痴人以好栴檀香,起臭秽想。时主智人,卖栴檀香者。谓时卖栴檀香之主人,系有智慧之人。告愚人曰,汝不应于妙栴檀生臭秽想。须知此栴檀最精美,香气第一。

若不信者,应先臭尝,为臭为香。

如果不信,应先「嗅」闻,尝试尝试,究竟是臭是香!

又汝眼明,亦应以目观察是檀,光色文彩,是瘦是肥,是好是坏。

虽然智者种种称赞,但愚人转生憎恶,捻鼻不嗅,掩目不视。

举过譬喻以后,佛接着说,如是贤护!当来之世,有恶比丘,憎恶是贤护经,其事亦如此譬喻一样。

彼恶人辈,不知修习身戒心慧。

修习身戒者,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也。修习心慧者,不贪不瞋不痴也。 

愚痴无智,犹如白羊,顽騃佷弊。佷弊有自用之意。

彼诸恶人,又薄福故,虽闻此现前三昧,不用书写,不能读诵、受持、思惟。不能为人宣说,不能广生随喜。云何能如说修行呢?彼恶人若能如说修行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者,无有是处。

【又复闻已更兴诽谤。都无信心谓为真实。虽闻多说终无开解。复作是言

。若斯法者但为戏论故神异其事。又为炽盛言教故过饰其词。诱诳世间

造斯经典。岂得方比圣者。】

又复闻已,更兴诽谤。都无信心,谓为真实。

如是恶人,闻斯经典,不但不信,反而更兴诽谤。于此经典无有信心,不相信此经典为真实者。

虽闻多说,终无开解。

虽然听多人为其宣说,但是这种恶人,始终不能开悟了解。

并且更作不敬之言说,谓此诸佛现前三昧法门,只是不实之戏论。故意作神异之言说,是不可相信的。

又为炽盛言教,故过饰其词。 

又谓说此经者,为了炽盛提高其言教,故意过份文饰其词。这不过是诱诳世间众生,而说此经典罢了。

岂得方比圣者。

「方」即比意也。谓造此经典者,岂得与圣者相比呢?

【阿难诸比丘辈现在世时宣说如是诸修多罗也。又于异时发如是言。此修

多罗非佛所说。乃是恶人自造文章妄言经耳。贤护当知。如斯恶人。长

夜远离如是微妙无上大宝。如彼痴人见妙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见闻。】

阿难诸比丘辈现在世时宣说诸修多罗也,又于异时发如是言,此修多罗非佛所说,乃是恶人自造文章,妄言经耳。

阿难!我于现在世时,为诸比丘辈宣说之诸修多罗。又于异时,谓佛灭后,乃至末法时期。诸恶人便发如是言,谓此修多罗非佛所说。乃是恶人所伪造文章,妄言谓为佛经耳。

贤护当知,如斯恶人,以诽谤佛经,不信佛经故,长夜远离如是微妙无上大法。犹如彼愚痴人,见妙檀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见嗅。 

【如是贤护。彼愚恶辈。闻此妙经三昧宝已。不欲书写不乐读诵。不念受

持不能宣说。所谓无心亲近不愿闻故。】

如是贤护!彼愚恶辈,闻此妙经三昧宝,不欲书写,不乐读诵,不念受持,不能宣说。何以故?以无心亲近,不愿听闻故。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卖摩尼宝。有愚痴人见彼宝已。即便问言。仁者斯

宝其价云何。宝主答言。汝今当知是宝精胜世间所无。非可造次以世价

论也。吾今且说此宝功能威德力用。粗为约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宝光明

所照近远若干。卿今若须当以真金布满斯地。尔乃相与。彼愚痴人闻是

语已。便大嗤笑种种呰毁。是摩尼宝竟不酬价。】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卖摩尼宝……

摩尼为如意珠。愚人问价,卖者答言,此宝世间所无,不可轻率以一般市价而论。我今且说此宝功能威德力用,不过大约粗说而已。汝若欲知此宝光明所照远近,汝买得自然便知。卿若欲买,当以真金布满此地为价也。如是之价,方可卖与汝也。

愚人闻言,便大讥笑,并且种种呰毁。于此真摩尼宝,竟不还价。 

【如是贤护。彼未来世诸恶比丘。闻此经中胜三昧宝。无有信心多生嗤笑

。更兴诽谤其事亦尔。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已于过去诸如来所

。亲近承事听闻正法。如教修行种诸善根。彼等闻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

。即能读诵思惟义理。为人广说能多利益一切世间。所谓广宣流布。生

大信心。发大智慧。成就纯直。具足威仪。常行惭愧。怖畏众罪。修持

禁戒。不受诸欲。信甚深法。能多受闻。得深智忍。常行慈悲。】

举譬喻后,以法合之。如是贤护!彼未来世诸恶比丘,闻此经中胜三昧宝,无有信心,多生嗤笑,更兴诽谤,其事亦尔。

未来世不信诸佛现前三昧之恶比丘,闻此三昧,多生讥笑。亦如愚人不信摩尼珠,多生讥笑一般。

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下,更说具信根之比丘。具信根之比丘,智慧明利。如果论其善根,已于过去诸佛所,亲近承事听闻正法,并且能如教修行,种诸善根。

彼等具信根之比丘,闻此现前三昧,即能读诵思惟义理,更能流布是经,广为人说,能多利益一切世间。云何利益一切世间?所谓广宣流布是经也。

是等比丘,生大信心,仰信无上菩提也。发大智慧,发实相智慧也。成就纯直之心,具足诸威德行仪。怖畏众罪,修持一切戒律。不受世间五欲之乐,信甚深法。能多受持听闻佛法,得深智忍。深智忍者,无生法忍也。常行慈悲,爱护愍念众生。

【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三昧。得三昧已游诸方国。为他广说解释义理。

常作是愿。令此菩萨念佛三昧甚深经典。广行流布常住于世。或有众生

。善根微薄福德少。过去未曾亲近诸佛。供养承事听闻正法。但为我

慢所降。嫉妒所导。利养所覆。名闻所牵。广行放逸不持戒善。常乐乱

心不修禅定。远离经教不求多闻。未遇善师唯逢恶友。斯人如是闻此三

昧。诽谤轻毁无一信心。谓为不实。志性顽愚意无开解。复作是言。如

斯经典非佛所说。乃是世间钝根比丘。愚痴邪见自作文章严饰词句。若

处众中应如是说。亦如是教。汝诸众生。当知今此修多罗典非佛所说。

如是痴人。不知亲近诸佛世尊。不种善根不修供养。习近恶友多作众恶 

。当知是人。远离无上深妙法宝。永失无上最胜法利也。】

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三昧。「然而」似应为「然后」。然后斯等信根深固,得是现前三昧。

得三昧已,游诸方国,为他广说,解释义理。

得是三昧,乃自利也。为他广说,乃化他利人也。

常作是愿,令此菩萨念佛三昧甚深经典,广行流布,常住于世。

斯等信根深固菩萨,发如是愿,愿此念佛三昧甚深经典,流布十方,常住于世。

至于善根微薄众生,福德(鲜)少,过去又未曾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承事诸佛,听闻正法。但唯为我慢所降伏,所左右,唯为嫉妒所诱导,利养所覆蔽,名闻利养所牵动。

并且放逸不持戒善,常乐乱心,不修禅定,远离经教不求多闻。

此是讲善根福德微少众生,不修戒定慧也。不持戒善,是不修戒也。常乐乱心不修禅定,是不修定也。远离经教不求多闻,是不修慧也。

修戒善之功德,可不堕三途。修定功德,可生天道。修慧功德,可出三界。善根福德微少众生,不知修行也。

未获善师,唯逢恶友。

谓是人又以邪师邪友因缘,乃于此三昧,诽谤轻毁,无一信心,谓此经典虚伪不实。

彼等众生,志性顽愚,意无开解。复作是言,此经非佛所说。乃钝根比丘愚痴邪见之人,伪作之文章。

谓讲经之法师言,若于众中演说是经时,应如是说,亦应如是教。谓言汝等众生,当知此经,非佛所说。

如是善根福德微少愚痴之人,不知亲近诸佛,不种善根,不修供养,反亲近恶友,多作众恶。当知这种痴人,远离无上深妙法宝,永失无上最胜法利。无上最胜法利者,证无上觉也。

【佛告贤护。吾复语汝。我今现在一切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及诸天人

阿修罗等诸大众前。宣说如是妙三昧时。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闻已随喜

读诵受持念佛三昧。思惟信解最以为真。发如是言。是为真实诸佛说者

。当知彼人所获福聚不可思议。】 

佛言贤护!我今现在,于一切世间,梵,是色界天。魔,是欲界第六天。沙门,一切出家人之总称。佛道外道之出家人,均名沙门。若区别佛道之出家众,须加「释子」二字,曰沙门释子。

婆罗门,系天竺四姓之一,奉祀大梵天,而修净行。及诸天人阿修罗前,宣说如是妙三昧时。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随喜、读诵、受持此三昧,思惟信解,相信为真实,并且说言,此经真为诸佛说者。当知是人所获福聚,不可思议。

【贤护。若复有诸善男子善女人。持满三千大千世界种种珍宝。以用供养

一切诸佛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得功德虽为广大。然望持经所获福聚。百

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更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诸福德聚。亦不及一。】

今校量功德。持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供养一切诸佛,不如持此经福聚,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福德聚,不及其一。阿僧祇译无央数。无量无边阿僧祇福德聚,与持经功德相较,亦不及其一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邪曲愚惑人 放逸根不熟 恶友之所坏 无有正信心

破戒造众罪 深着于我慢 彼各言此经 非是诸佛说

此诸修多罗 非是法王教 彼辈自意言 我何能说此

若见大调御 世尊放光明 我为彼广宣 彼亦能传说

其或于此经 闻已生欢喜 斯人无疑网 不言非佛说

如有戒清净 所见能了知 敬法起重心 我为此陈说

若以三千宝 持奉诸如来 为求大菩提 其福不可说

若有诸比丘 说佛所叹定 闻者生信心 此福过于彼】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彼辈自意语,我何能说此。

彼邪曲愚惑之人,以自意而语言,佛何能说此轻率之经。谓心中思惟佛,即能见佛,是不可能的。所以疑心此经非是佛说。


若见大调御,世尊放光明……

谓彼愚惑人以怀疑不信故,乃不能相信此经,传说此经。彼等自谓言,若亲见佛放光为彼宣说此三昧法,彼等方乃相信传说也。 

斯人无疑网,不言非佛说。

疑惑之心,犹如罗网,令人不得解脱。无有疑惑之人,相信如是真经,便不言非佛说也。

如有戒清净,所见能了知,敬法起重心,我为此陈说。

若比丘有戒,且持戒清净。同时见到此经,能了解而信知,于佛法起敬重之心。我为此等辈,宣说此经。

若以三千宝,持奉诸如来……

以下皆系重颂长行文之校量功德,文显易明,无须赘述。

若以三千宝者,即若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种种珍宝也。 受持品第五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此众有人今在我前。亲闻我说如是三

昧。于我灭后其所生处。还复得闻是三昧宝。虽闻不信诽谤毁呰。远离

善友随逐恶人。贤护。复有一人。于善人所闻是三昧深妙经典。尚不生

信不以为实不能开解。况恶人处闻是经典。宁能生信而复开解。】

贤护!今在此会之众,虽亲闻我说如是三昧,于我灭后,彼所生处,纵然还复得闻此三昧宝,犹自不信,而生诽谤毁呰,远离善友,随逐恶人,何况彼愚痴迷惑邪恶人呢?

贤护!复有一种人,于善人所,得闻如是经典,尚且不信不解,何况邪曲愚惑恶人,闻此经典,能生信解吗?

【何以故。贤护。诸佛如来所言难信。诸佛世尊智慧难知故。贤护。若当

成就如是三昧。然后乃能于当来世。与诸众生增长佛法。复次贤护有诸 

菩萨摩诃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此三昧不怖不惊。不悔不退不谤不毁。

闻已随喜生信敬心。决定真实无复疑网。读诵受持思惟义趣。贤护。如

是等人。世尊悉见悉知悉识也。】

何以故?贤护!诸佛如来所言难信。诸佛世尊,智慧难知故。

诸佛所言,是不思议法,不可以凡情测度,诸佛智慧亦不可以凡情测度。故曰难信难知。

贤护!若当成就如是三昧,然后乃能于当来世,与诸众生增长佛法。

佛告贤护,若有人成就此诸佛现前三昧者,乃能于未来世,与一切众生宣说增长佛法也。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摩诃萨,无论在家或出家。闻此诸佛现前三昧,不怖不惊,深信不疑也。不悔不退,既信以后,不悔不退。不谤不毁,不兴毁谤也。听闻以后,能起随顺欢喜信敬之心。决定相信此经真实为佛所说,无复疑网。

并且能读诵、受持、思惟其义理旨趣。贤护!如是等人,如来悉见悉知悉识也。 

【贤护。诸佛世尊。云何见斯诸善男子及善女人。复云何知。又云何识。

贤护。若能读诵受持思念此三昧门。如是之人终不为恶不破净戒。不坏

正信不入邪聚。】

贤护!诸佛世尊,怎样见,怎样知,怎样识此诸善男子善女人呢?贤护!此诸善男子善女人,若能读诵受持思念此诸佛现前三昧门。我见此人,我知此人,我识此人,终不作恶,终不破戒,终不坏正信,终不入邪聚之类。

【贤护。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深信成就思惟。能分别成就思惟。于

是法中具足信心。常能读诵摄持是法。贤护当知。是人决不求少功德。

亦不种少善根。】

贤护!是诸「于此三昧深信不疑,能读诵受持思惟此三昧」之善男子善女人。必定能深信成就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必定能分别信解成就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于此现前三昧法中,能具足信心,常能读诵受持此三昧法。

贤护当知,是人决不求少功德,亦不种少善根。

如是之人,决不以小乘心,决不求少分功德。而是发大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成就此念佛三昧。 

【贤护。是善男子善女人。凡所生处或乏资须。然诸善根广大不少。】

贤护!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所生之处,或者缺乏资财所需。但其所种之善根,却是广大不少的。

【贤护。是故斯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过去诸如来所。修行供养种诸善根

。贤护当知。此辈非于一如来所修行供养种诸善根也。亦非于二三四五

乃至十如来所种诸善根也。亦非于百千亿数诸如来所种诸善根也。贤护

当知。此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过百千数无量无边诸如来所。修行供养

种诸善根。方得闻此念佛现前三昧。】

是故贤护!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过去诸佛所,种诸善根也。

贤护当知,此辈善男子善女人,非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百千亿佛所,修行供养种诸善根。而是已于超过百千数无量无边诸佛所,修行供养种诸善根。方得闻此,念佛现前三昧也。

【闻已生信心开意解。即以为实无复疑网。既获闻已乐欲书写读诵受持。

乃至为他广宣是义。何以故。贤护。斯诸善男子善女人。往昔已于诸如 

来前。闻是三昧读诵受持。】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闻已生信,心开意解。以此三昧为实,无复疑网。

既获闻已,便乐欲书写读诵受持。且能为他宣说,此现前三昧之义。易言之,即能自利利他共利也。

何以故?此善男子善女人,因为已于过去诸佛前,闻此三昧,曾经读诵受持也。

【以是义故如来灭后。于最末世五百年终。法欲灭时。法将坏时。还当得

闻如是三昧。闻即生信无有惊疑。不退不没生大欢喜遍满身心。读诵受

持思惟其义为他解说。乃至一日一夜行是三昧。】

以是义故。以善男子善女人,往昔于诸佛前种诸善根故。

于最末世,五百年终。法欲灭时,法将坏时。还当得闻如是三昧。

最末世是末法时期。五百年终,佛灭后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一千年。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弟子们尚能得解脱出三界。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弟子们虽不能得解脱出三界,犹能得禅定,获五神通。禅定者,四禅八定,在三界内也。像法时期一千年,第三个五百年,论议坚固。少有实修,多作论议。第四个五百年,塔像坚固。论议已是不能,弟子们只知建塔塑像。以后便进入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最末世五百年终者,末法时期也。

末法时期,法欲灭时,法将坏时,此等善男子善女人,还能得闻如是三昧。

闻已生信,无有惊疑。不退不没,生大欢喜,遍满身心。能够读诵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说。不但如此,且能实际修行,乃至一日一夜。

【贤护。若复有人。闻此三昧无有惊怖。亦不退没不生谤毁。闻已随喜即

以为实。思惟分别心开意解。但能为他暂时称善。所获福聚尚不可量。

况能读诵受持勤思而行。为他广说至一日夜。】

贤护!若复有人,闻此诸佛现前三昧,深信而无有惊怖。既已生信,亦无退转,不生毁谤。闻此三昧,起随喜心,以为真实。并且思惟分别其义,心开意解。只要能够为他人暂时称叹为善,示非常时称善也。其所获福聚,即不可思量。何况能读诵受持,勤思而行。且为他广说,乃至一日一夜,其福德更不可限量矣。 

【贤护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获得过于无量阿僧祇大功

德聚。遂得住于不退转地。随所愿欲如意即成。贤护。其事虽尔。我今

为汝更宣譬喻明显此义。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取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

地尽末为尘。复取一切草木枝叶。不问大小皆为微尘。彼人尔时于彼尘

聚。取一微尘破坏分。还令得作尔许微尘。然后复取彼一切尘。次第

分皆令等彼初微尘数。贤护。于意云何。是微尘数可谓多不。贤护答

曰。甚多世尊。佛言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前尔许微尘数佛剎。

盛满众宝持用布施。贤护。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福聚复为

多不。贤护报曰。甚多世尊。然彼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获得过彼无

量无边阿僧祇福聚。佛复告言。贤护。吾更语汝。如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尔许尘数佛剎盛满七宝。持用布施获如斯福复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

念佛现前三昧。暂生随喜。信心分别以为真实。心开意解读诵受持。乃

至暂时为他解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获福聚胜前施福无量无边。非可

称算。非可校计。非可思量。】 

贤护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获得过于无量阿僧祇大功德聚。

因是事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现前三昧,读诵受持思惟修行,为他广说乃至一日一夜,因为此事故,便得无量阿僧祇大功德聚。

遂得住于不退转地,随所愿欲,如意即成。

不退转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八地菩萨,入无功用道,永无三种退,名不退转地。随愿所成,皆能满愿也。

贤护!其事虽尔以下,举譬喻说明其功德。

譬如取此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末(磨)为微尘。微尘极为微小。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碎为微尘,其数不可思议矣。

复取大地所生一切草木枝叶,皆碎为微尘。

于是等微尘中,取一微尘,破坏分(与析同)。还令得尔许微尘。

于诸微尘中取一微尘,分析之,令与碎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及一切草木枝叶所得微尘数相等。次第每一微尘皆如此分析之。

贤护!若善男子善女人,取尔许微尘数佛剎(佛国土地),盛满众宝,持用布施。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贤护言,彼善男子善女人,因如是布施事,获得超过无量无边阿僧祇福聚。

最后佛校量功德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尔许微尘数佛剎七宝布施,虽然获得如斯过无量无边阿僧祇福聚,但与有人「闻此念佛现前三昧,暂生随喜,信心分别以为真实,心开意解,读诵受持,暂时为他人解说。」所得福聚相较,后福德胜前福德,无量无边,不可称算,不可校计,不可思量。

【贤护。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此三昧生随喜心。乃至暂时为他解说。尚

获无量无边福聚。何况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三昧修多罗中。如闻而信

。如信而受。如受而说。如说而行也。】

贤护!闻此三昧生随喜心,乃至暂时为他解说,尚获无量无边福聚。何况于此三昧经中,如闻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说,如说而行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斯义。以偈颂曰。

若以三千大千界 盛满七宝用行檀 我说彼福虽为多 不如闻经少功德

菩萨为求多福聚 信解读诵复思惟 解说修行念三昧 斯所获福过于彼 

末三千界尽为尘 复分一尘等前数 尽取如是诸尘剎 盛满珍宝以行檀

诸佛所赞三昧经 单以一偈为他说 我言斯人获功德 超彼檀福不可量

若复为他具足说 下至一构牛乳间 思惟增广诸善根 何况长远无量福

一切众生尽作佛 净慧终竟证彼如 假于亿数多劫中 说斯偈福不可尽

其间彼佛皆灭已 多亿数劫常广宣 终亦不尽彼福边 缘此深经四句偈

一切所有诸世界 四方上下及四维 满中众宝持与他 为求胜福奉诸佛

彼诸功德难可量 称计与诸世界等 其有闻受是三昧 善能宣说福过前

若人于此无迟疑 其于诸法亦明了 彼则永绝诸恶趣 能入胜寂三昧禅

彼若常能供养我 必受多福不思议 增长多闻证菩提 由思诸佛所赞定

今我语汝诚实言 当念精进莫放逸 一心欢欣发勇猛 自然速证彼菩提

彼为供养百数佛 乃能受是三摩提 假于后世恐怖时 自当速证微妙定 

若有见我与比丘 及汝大士贤护等 如是菩萨乐多闻 决定当得此三昧

若得闻此圣三昧 为他解释或书写 是陀罗尼世尊叹 能证一切佛菩提

若人善思此三昧 一切诸佛咸共称 当得种姓及多闻 诸佛次第而演说】

尔时世尊,重颂斯义,略解如下。

尽取如是诸尘剎,盛满珍宝以行檀。

檀者梵语,译为布施。

若复为他具足说,下至一构牛乳间。

一构牛乳间,为时极短也。犹牵牛取乳之时间。

一切众生尽作佛,净慧终竟证彼如,假于亿数多劫中,说斯偈福不可尽。

假使一切众生皆成佛,净慧终竟证彼如者,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妙慧,皆证诸法如如。假令如是诸佛,于亿劫中,宣说受持此现前三昧四句偈之福聚,犹不能尽也。

其间彼佛皆灭已,多亿数劫常广宣,终亦不尽彼福边,缘此深经四句偈。 

于其间诸佛,广宣持此三昧四句偈之功德。纵经多亿数劫,直至灭度,终不能尽彼福聚之边际。

若人于此无迟疑,其于诸法亦明了,彼则永绝诸恶趣,能入胜寂三昧禅。

迟疑者,延迟犹豫也。若人于此三昧无有犹豫,坚决相信。于诸法亦能明了,便永绝恶趣之报。初果须陀洹,方能永绝三途恶趣也。胜寂三昧禅者,得无漏入灭尽定也。

彼若常能供养我,必受多福不思议,增长多闻证菩提,由思诸佛所赞定。

当知书写读诵受持宣说此现前三昧,即为供养于佛也。增长福报,增长菩提,皆由此念佛三昧所致也。思诸佛定,即念佛三昧。

彼为供养百数佛,乃能受是三摩提,假于后世恐怖时,自当速证微妙定。

三摩提者,定也。乃能受是三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此念佛三昧者,非以少善根也。假使于后世劫末恐怖之时,即能速证微妙定也。

若有见我与比丘,及汝大士贤护等,如是菩萨乐多闻,决定当得此三昧。

此略说见佛法僧三宝也。若人信敬三宝,多闻智慧,决定能得此现前三昧也。

多闻有二种,多闻不取相,即为智母。如果多闻取相,反成智障。

是陀罗尼世尊叹,能证一切佛菩提。

陀罗尼者,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即叹此诸佛现前三昧也。

若能善思此三昧,一切诸佛咸共称,当得种姓(性)及多闻,诸佛次第而演说。

种性者,能生曰种,不改曰性。四教仪依修习之性,立五种性。一、习种性,十住位菩萨。修习空观,破见思惑。二、性种性,十行位菩萨。出空入假,教化众生。三、道种性,十回向位菩萨。修中道观,通达一切佛法。四、圣种性,十地位菩萨,修中道破无明,证入圣位。五、等觉性,望菩萨名佛,望佛名菩萨。以胜前诸菩萨故,得称为「觉」。

多闻用以表智慧。诸佛次第,为其演说法也。 

观察品第六之一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即欲思惟此三昧者。

当云何思。贤护。彼诸菩萨欲思惟者。即应当作如是思惟。如我世尊今

者现在天人众中宣说法要。贤护。菩萨如是一心思惟。诸佛如来坐师子

座宣说正法。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极殊特端严乐观无厌。如是观

察诸大人相。于一一相应当至心。即得明了见诸如来应等正觉既得见已

当先谘问不见顶相。既得问已。然后次第遍观诸相皆令明了。如是观已

更复思惟。诸佛如来众相微妙是为希有。愿我未来还得如是具足成就诸

妙相身。愿我未来亦得如是清净禁戒具足威仪。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

三昧。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智慧。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解脱。愿我

未来亦得如是解脱知见。愿我未来成满如是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既成佛已亦当如是处彼天人大众之中。具足宣说如斯妙

法。】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欲思惟此三昧者,当云何思?以下示思惟方便。

贤护!菩‘‘萨当如是一心思惟……

如释迦牟尼佛一般,在天人众中,宣说法要。应观察诸佛如来坐师子座,宣说正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应当至心观察诸佛相好,即得明了见诸如来应等正觉。

十六观经演说观佛,更为详尽。先说日观水观等前方便,次第观佛。复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中,先观白毫相。由一相好入,渐观佛全身。

既得见已,当先谘问不见顶相。

不见顶相者,佛也。意即见佛已,当先问佛也。

无见顶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即佛顶肉髻,肉髻相中,生万亿光。光光相次,至上方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乃至十地菩萨所不能见,唯佛独具。观经谓观世音菩萨「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既得问已,然后次第遍观诸相,皆令明了。

云何次第观佛,请参阅观无量寿佛经。

如是观已,更复思惟,诸佛如来,众相微妙,是为希有。 

以下发愿,即发菩提心也。

愿我得如诸佛,成就妙相身。此系总说,以下分别解说。愿我未来得清净禁戒具足威仪,愿我具足三昧,愿我具足智慧,愿我具足解脱,愿我具足解脱知见。此系言愿我具足五分法身也。愿我得清净戒,具足威仪,即戒法身。愿我具足三昧,即定法身。愿我具足智慧,即慧法身。愿我具足解脱,即解脱法身。愿我具足解脱知见,即解脱知见法身。

愿我未来成满如是诸相身已,即得成就无上菩提。既成佛已,亦当于人天众中,宣说如是诸佛现前三昧。

【菩萨如是具足观察诸佛如来。乃至成就一切种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

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

。若身得者。是身顽騃无觉无知。犹如草木石壁镜像。然彼菩提无色无

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云何更以顽騃无知无见无识。无所分

别无作之身。得彼菩提。菩提如是既无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见知不可触 

证。谁复于中而行证者。若心得者。是心无色不可得见。是心无相不可

得知。此心如是同于幻化。然彼菩提亦尔。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

无漏无为亦同幻化。云何可证。云何觉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菩萨如是具足观察诸佛如来,乃至成就一切种已。

菩萨具足观察诸佛法身已,乃至成就一切种。成就一切种者,成就无上菩提也。

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

一切法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诸法皆空。以诸法空故,实无我与我所。须知即此空性即是缘起事相,缘起事相即是性空。见缘起事相,即见其理。知性空之理,即知缘起事相。如水之与波,波以水成,水以波见。全水是波,全波为水。水是其性,波是其相。相由性现,虚而无实,总归毕竟空也。故曰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以法毕竟空故,所以无我亦无我所。若人了达毕竟空义,即名菩提。

故曰是中何者为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

为身得耶?为心得耶?

是身得菩提吗?还是心得菩提吗?如果谓身得菩提,但是身顽騃无觉无知。犹如草木石壁镜像一般,无觉无知也。因为身是缘成,幻像假有,无有知觉。犹波相幻有,无有湿性。

然彼菩提,无色无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云何更以顽騃无知无见无识,无所分别无作之身,得彼菩提?

菩提即真空义,故曰无色无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彼身如幻无知无觉,故无所分别,无作者无生无起也。

缘成假有曰相,对相生影曰像。云何能以如幻之身,得空无之菩提呢?菩提既是空义,那么谁能于中而行证呢?故不可以身得菩提。

若心得者,是心无色,不可得见。是心无相,不可得知。

心是因缘集起,空无自性。故曰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心如幻性空,而菩提即性空义,云何以空能得于空?故曰菩提亦尔,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无漏无为,亦同幻化。

漏者漏失义。约因名烦恼为漏,约果名生死为漏。菩提者空义,无有烦恼亦无生死,故曰无漏。无为者,言菩提无生住灭也。

是故不可言,以身心得菩提也。 

【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

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心证心故。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

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何以故。以一切诸如

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

漏。】 

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身不得菩提,知心不得菩提。

是言一法界也。诸法空相,即是一相。一相不得一相,故诸法皆不可得。犹眼不见眼,刀不割刀也。所以说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犹言以色得色,以心得心。

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

法本无分别不可知,众生以言语相分别一切法。故般若经云,众生分别一切法者,唯是分别言语名字相也。一切法本不可得,众生以相而见,以名而知。

诸法性空,无有证知。然性空故能随缘,随缘假现一切法,故亦非是无证。 

色即是空,故色不可得。空即是色,故空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不可得,方成一法界义。

一法界义者,谓其空,却是横遍竖穷。谓其有,却是十虚空寂。空寂无性,故能随缘现有。有随缘现,故无性空寂。故曰无有证知,亦非无证。

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

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穷,心亦无穷。心即法界,法界唯心。故经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一切诸如来身无漏者,谓诸佛法身,无有生灭也。诸佛法身无有生灭,故心亦无有生灭。以身相随缘而有,心相亦随缘而有,有随缘现,故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漏。所以说身无漏故,心亦无漏。

心既无漏,而心造诸法,诸法唯心,故一切法皆悉无漏。一切法皆悉不生不灭,无坏无杂。

由于一法界故,所以众生念佛,是以自己之佛心,念自己心佛。以净土心,生心净土。念佛心是因,生净土是果。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全因是果,全果是因,无欠无余,无增无减。若有丝毫因不应果,果不应因,便是起心动念,余杂妄想。

故至诚心念佛,必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所以吾人念佛,应至诚恳切,一心不乱,无余杂妄想也。 

观察品第六之一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即欲思惟此三昧者。

当云何思。贤护。彼诸菩萨欲思惟者。即应当作如是思惟。如我世尊今

者现在天人众中宣说法要。贤护。菩萨如是一心思惟。诸佛如来坐师子

座宣说正法。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极殊特端严乐观无厌。如是观

察诸大人相。于一一相应当至心。即得明了见诸如来应等正觉既得见已

当先谘问不见顶相。既得问已。然后次第遍观诸相皆令明了。如是观已

更复思惟。诸佛如来众相微妙是为希有。愿我未来还得如是具足成就诸

妙相身。愿我未来亦得如是清净禁戒具足威仪。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

三昧。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智慧。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解脱。愿我

未来亦得如是解脱知见。愿我未来成满如是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既成佛已亦当如是处彼天人大众之中。具足宣说如斯妙

法。】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欲思惟此三昧者,当云何思?以下示思惟方便。

贤护!菩‘‘萨当如是一心思惟……

如释迦牟尼佛一般,在天人众中,宣说法要。应观察诸佛如来坐师子座,宣说正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应当至心观察诸佛相好,即得明了见诸如来应等正觉。

十六观经演说观佛,更为详尽。先说日观水观等前方便,次第观佛。复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中,先观白毫相。由一相好入,渐观佛全身。

既得见已,当先谘问不见顶相。

不见顶相者,佛也。意即见佛已,当先问佛也。

无见顶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即佛顶肉髻,肉髻相中,生万亿光。光光相次,至上方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乃至十地菩萨所不能见,唯佛独具。观经谓观世音菩萨「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既得问已,然后次第遍观诸相,皆令明了。

云何次第观佛,请参阅观无量寿佛经。

如是观已,更复思惟,诸佛如来,众相微妙,是为希有。 

以下发愿,即发菩提心也。

愿我得如诸佛,成就妙相身。此系总说,以下分别解说。愿我未来得清净禁戒具足威仪,愿我具足三昧,愿我具足智慧,愿我具足解脱,愿我具足解脱知见。此系言愿我具足五分法身也。愿我得清净戒,具足威仪,即戒法身。愿我具足三昧,即定法身。愿我具足智慧,即慧法身。愿我具足解脱,即解脱法身。愿我具足解脱知见,即解脱知见法身。

愿我未来成满如是诸相身已,即得成就无上菩提。既成佛已,亦当于人天众中,宣说如是诸佛现前三昧。

【菩萨如是具足观察诸佛如来。乃至成就一切种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

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

。若身得者。是身顽騃无觉无知。犹如草木石壁镜像。然彼菩提无色无

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云何更以顽騃无知无见无识。无所分

别无作之身。得彼菩提。菩提如是既无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见知不可触 

证。谁复于中而行证者。若心得者。是心无色不可得见。是心无相不可

得知。此心如是同于幻化。然彼菩提亦尔。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

无漏无为亦同幻化。云何可证。云何觉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菩萨如是具足观察诸佛如来,乃至成就一切种已。

菩萨具足观察诸佛法身已,乃至成就一切种。成就一切种者,成就无上菩提也。

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

一切法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诸法皆空。以诸法空故,实无我与我所。须知即此空性即是缘起事相,缘起事相即是性空。见缘起事相,即见其理。知性空之理,即知缘起事相。如水之与波,波以水成,水以波见。全水是波,全波为水。水是其性,波是其相。相由性现,虚而无实,总归毕竟空也。故曰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以法毕竟空故,所以无我亦无我所。若人了达毕竟空义,即名菩提。

故曰是中何者为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

为身得耶?为心得耶?

是身得菩提吗?还是心得菩提吗?如果谓身得菩提,但是身顽騃无觉无知。犹如草木石壁镜像一般,无觉无知也。因为身是缘成,幻像假有,无有知觉。犹波相幻有,无有湿性。

然彼菩提,无色无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云何更以顽騃无知无见无识,无所分别无作之身,得彼菩提?

菩提即真空义,故曰无色无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彼身如幻无知无觉,故无所分别,无作者无生无起也。

缘成假有曰相,对相生影曰像。云何能以如幻之身,得空无之菩提呢?菩提既是空义,那么谁能于中而行证呢?故不可以身得菩提。

若心得者,是心无色,不可得见。是心无相,不可得知。

心是因缘集起,空无自性。故曰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心如幻性空,而菩提即性空义,云何以空能得于空?故曰菩提亦尔,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无漏无为,亦同幻化。

漏者漏失义。约因名烦恼为漏,约果名生死为漏。菩提者空义,无有烦恼亦无生死,故曰无漏。无为者,言菩提无生住灭也。

是故不可言,以身心得菩提也。 

【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

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心证心故。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

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何以故。以一切诸如

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

漏。】 

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身不得菩提,知心不得菩提。

是言一法界也。诸法空相,即是一相。一相不得一相,故诸法皆不可得。犹眼不见眼,刀不割刀也。所以说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犹言以色得色,以心得心。

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

法本无分别不可知,众生以言语相分别一切法。故般若经云,众生分别一切法者,唯是分别言语名字相也。一切法本不可得,众生以相而见,以名而知。

诸法性空,无有证知。然性空故能随缘,随缘假现一切法,故亦非是无证。 

色即是空,故色不可得。空即是色,故空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不可得,方成一法界义。

一法界义者,谓其空,却是横遍竖穷。谓其有,却是十虚空寂。空寂无性,故能随缘现有。有随缘现,故无性空寂。故曰无有证知,亦非无证。

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

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穷,心亦无穷。心即法界,法界唯心。故经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一切诸如来身无漏者,谓诸佛法身,无有生灭也。诸佛法身无有生灭,故心亦无有生灭。以身相随缘而有,心相亦随缘而有,有随缘现,故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漏。所以说身无漏故,心亦无漏。

心既无漏,而心造诸法,诸法唯心,故一切法皆悉无漏。一切法皆悉不生不灭,无坏无杂。

由于一法界故,所以众生念佛,是以自己之佛心,念自己心佛。以净土心,生心净土。念佛心是因,生净土是果。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全因是果,全果是因,无欠无余,无增无减。若有丝毫因不应果,果不应因,便是起心动念,余杂妄想。

故至诚心念佛,必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所以吾人念佛,应至诚恳切,一心不乱,无余杂妄想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