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道源法师 > 正文

佛堂讲话 附录:念佛与拜佛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附录:念佛拜佛 —民国七十五年七月台北净宗莲社开示— 道源长老讲述 施旺坤记录 一、念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今天讲「念佛与拜佛」,先讲念佛,以前曾经讲过念佛的方法有高声念、低声念、默念三种。当我们在共修时,一定要高声念,要同声和板,听木鱼,大家念得一样。在自己家里念时,最好是低声念或默念,以免使不信佛者造口业。 那么每天应当念佛多少声?在佛经上讲,最少不能少过十声,念多久没有限制。根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最少要念十念、念十声,要是不能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再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前面教人观想念佛,到了第十六观教人持名念佛,经上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人临命终时能够称佛的名号,念佛十声,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说:念十念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说:念十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平常没有念佛,到临命终时念十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要想临命终时能够念佛,一定要平常有修持,不然临命终时怎么能念佛呢?所以平常念佛最少要念十声,你每天早起洗了脸,家里有佛堂,到佛堂念,没有佛堂就随便站在什么地方,合掌念十念。我主张用十个指头计数,一个指头念一声,十个指头念十声,念完以后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广度一切诸含识。」你要是念得多,就该用念珠,也就是以念珠计数,每天念一串珠一百零八声,算一百声,念十串,算一千声,念得越多越好。古德每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十万声怎么念?我在《佛堂讲话》中曾经提过,你要是专门念佛,每天可默念十六万声,念十万声绝对没有困难,对于古人每天念佛十万声,不要怀疑,以免造口业。但是现在不要说在家信徒每天要工作,就是出家人也有事情,不能整天念佛。据道源所知,现在每天念二万、三万声佛号的人很多,但是道源今天讲这段话,是希望大家念佛要诚心念,不要贪多。你们每天都要事做,规定自己每天要念二万、三万,如果被事务打闲岔没念完,心里好像欠债似的,想补却很难补起来,反而把心念乱了。所以如果自己定的是念二万声,那么能念到三万声,当然更好。 谈到念佛,现在最打闲岔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这是修行的魔,这个魔最厉害!过去看电影要到电影院去,我们可以不去,现在等于把电影院搬到家里来,自己如果不能作主,想念佛又想看电视,于是一面看电视,一面掐念珠,电视看完,佛也念完了,这样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乱。 古人有个念佛偈:「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从头念。」念佛是用功,用功一定要求一心不乱。我们每次念佛之前要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是因为你没有求一心不乱。再者,你念佛用念珠是计数用的,但把念佛移到念珠上,没有念到心里。嘴里在念,手在掐念珠,掏过一圈就算一百声,这样念佛,数过就好了,根本没有求一心不乱。所以古人这个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念佛时手要掐念珠。有人说念佛要念到心里,不必掐念珠,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凡夫,念佛要得手应心,不能将念珠去掉。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乱,不掐念珠可以,初念的人还是要拿念珠。当你有念珠,你嘴里念佛,手里掐念珠,同时耳朵要听到佛号的声音。默念也有声音,金刚念没有出声,嘴巴在动,只要静心听,还是有声音。念佛的声音要自己听到,要听到心里。也就是念佛要口里念,耳朵听,听到心里,心里念佛与手里掐念珠合一,这样用功就容易得心应手。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对治我们的妄想。我们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妄想的,假如我们没有妄想,我们就是佛,还要念什么佛?我们就是因为多了妄想,要对治妄想,所以需要修行。净土法门用心念佛,就是要对治妄想,因为有了妄想,就有分别,心就不能归一。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妄想降伏,求得一心不乱,所以念佛的时侯,手里掐着念珠,口里在念,耳朵在听,心里再观想佛号,一句一句跟着念,不要让妄想走出来。念佛先不要贪多,先念一百声,九十九声一念差,打了一个妄想,这一百声念的都不算,重新再算,这样用功就可以得到一心。你能念一百声不打妄想,能一心不乱,再慢慢加上一百声、二百声、……一千声,慢慢的加多,以上是讲念佛。 二、拜佛 接着讲拜佛,拜佛本来叫礼佛,但是现在都说拜佛。拜佛要怎么拜呢?要身心虔诚,拜佛时身体要如法。怎么如法呢?就是身体要五体投地,拜下去时,两个膝盖着地,两个手肘着地,一个头挨地。礼佛时五体投地,叫「曲身礼」,这是第二种礼,把身体弯曲下去。第一种礼是倒身下拜,身体整个投到地上,这才是真正五体投地。目前我们没有用此种拜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传进中国,例如《四十二章经》,翻译这部经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都是行五体投地的倒身下拜礼,为什么我们现在行曲身礼呢?第一、整个身体倒下去不利共修,空间不够,第二、遭外道毁谤,说我们佛教不是行礼,是在栽跟斗,说佛教不懂礼节。因为上面原因,过去祖师就问印度来的高僧,拜佛除了倒身下拜,还有什么方法?印度高僧说还有第二种曲身体,还是五体投地,这种拜法和中国儒教、道教的叩头差不多,外道就不再毁谤我们,同时共修不占空间,所以后来佛教采第二种曲身礼。现在有的人学密宗用倒身下拜,说我们的曲身礼不得真传,这都是好为人师的说法,好像只有他们得了真传,不晓得曲身礼是印度高僧传过来,因为考量上面讲的因素,才变更为第二种「曲身礼」,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第一种「倒身下拜」的礼佛方法。 那么拜佛时要恭敬,身体要五体投地,两只手要翻过掌来作什么呢?要知道那是要接佛的双足。我们拜佛要恭敬,怎样才叫最敬礼呢?人的身体最上是我们的头顶,最下是我们两只脚,我们拜佛时拿我们最上的头,顶礼佛最下的两只脚,这样叫做最敬礼。释迦佛在印度的时侯,四众弟子怎么拜佛?要用两只手接佛的脚,把自己的头趴到佛的脚上,这样叫最敬礼。现在佛不在世,我们供的佛像都在供桌上面,因为佛像比我们高,我们用手接佛的脚接不到,所以拜下去时两手翻过来,观想是接到佛的两脚,这叫做「接足礼」。比方我们用拜垫,一定要拜到垫上去,要是头不拜到地上或垫上,叫「我慢礼」。《六祖坛经》中有一位出家师父来拜六祖大师,顶礼时头不着地,六祖大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晓得这位师父心里有点我慢,就问:你这位师父来向我顶礼,头不着地,你一定心里有点功夫,请问你是用什么功呢?这位师父说:我每天念《法华经》一遍,已经念了三十年。就这点障碍他起了我慢,认为我了不得,所以拜六祖时头不着地,这是被我慢烦恼所障碍。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用礼敬诸佛来对治我慢烦恼。我们平时见人,绝对不肯随便向人顶礼,我们拜佛就是要对治我慢的心,必须要发恭敬心、虔诚心,才能把我慢烦恼对治下去。你们无论用什么功,念佛要用心念,拜佛也要用心拜。我们共修天天拜佛,人家拜佛一拜,你心里在打妄想,人家拜完,你也拜完,这样拜佛,根本心里没有观想,所以得不到拜佛的法益。因此大家拜佛一定要身心虔诚,一定要用心拜。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上个星期曾经讲过,当我们念佛时,口里念佛,耳朵要听着佛号,心里要观想着,不要贪多,要求一心不乱。念佛不要念到念珠上,要念进心里,这样念下去就有功效。 讲到拜佛,要身心虔诚,身体要五体投地,两只手,两个膝盖、一个头顶,要拜到地上去,一定头要拜到地上才恭敬。心里还要观想着佛像,在《十六观经》前面十二种观想,讲佛像的高大不可思议,都是按恒河沙数的由旬来算的,但是观想佛像的身量无边,如恒河沙数由旬那么高,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所可以做到的。所以《十六观经》第十三观就开方便,要我们改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就是一个应化身佛,像印度释迦牟尼佛的身量那么高,在佛住世时就是普通人的身量,我们拜佛时观想佛像,就观想现在的人这么高就可以。如果观想一个人高的佛像还观想不出来,再依《十六观经》第十三观的义理开方便,就是依自己佛堂供的佛像有多高,就观想那么高,能把自己供的佛像观想出来,再把佛像放大到一丈六尺高。能观想到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再尽量把它放大,放大到充满虚空那么大。因为《十六观经》前面说的佛像都是多少恒河沙数由旬,我们凡夫算恒河沙数究竟多少算不来,但我们尽量把它放大到充满虚空就可以了。 虽然我们观想不来那么大的佛像,但是要知道,佛像本来是充满虚空那么大,要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当我们见到那么大的佛像时,会以为那是魔。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念佛曾经三次看见佛像,最后那次佛像就是充满虚空那么大,在慧远大师传里有记载。 接着讲文殊菩萨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第一句「能礼所体性空寂」,「能礼」是我们礼佛的人,「所礼」就是佛。能礼的人、所礼的佛,其性是空寂的。因为真空境界根本没有相存在,没有能礼的相,也没有所礼的相,其性本来空寂,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观。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众生,「应」在佛,我们拜佛的人是「能感」,佛是「能应」,两个都是能。我们自己要虔诚,观想着佛像时要求「感」,那么佛就能够「应」众生的机。在真空观,能礼的人、所礼的佛,其性是空寂的,相都空了,性也是空的。真空观再换作妙有观,感应之道相交不可思议,能礼的人,还是礼佛的人;所礼的佛,还是所礼的佛,要观出那个相来,由「真空观」观想到「妙有观」。 第一句真空观,第二句妙有观,还是一个礼佛的人,所礼的还是一尊佛。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再把它观到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先讲「帝珠」这个名词,《阿弥陀经》前面天人众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第二层天「忉利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释提桓因,帝珠的「帝」,就是指释提桓因。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千颗宝珠穿在一个网上,叫「因陀罗网」,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颗宝珠里面。第一层境界,可以想象得到,但第二层颗颗宝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议了。但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射过来再反射过去,每一颗宝珠里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这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是把这个道场观想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道场。 第四句「弥陀如来影现中」,我们拜哪一尊佛,就念哪一尊佛,我们拜释迦佛,释迦如来影现中;我们拜阿弥陀佛,弥陀如来影现中;我们拜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影现中。观想无量无边,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像,现到我这个无尽重重的道场里来。 第五句「我身影现如来前」,上面先观想这个道场的境界重重无尽,再观想佛像重重无尽,第五句再观想我们能礼佛的人。在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这个能礼的人,影现于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如来前。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把佛像观想成重重无尽的佛像,观想我能礼佛的人,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而理不碍事,拜佛的时候还是头面接足,能礼佛的人的头和面接着佛的脚,行归命礼,用自己的生命来归依佛,叫归命顶礼。 这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我们亲身要证到很不容易。过去祖师有大智慧,用十面镜子庄严一个道场,十方即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角,及上面、下面各装一面镜子, 十方就有十面镜子,在道场中间供养一尊佛,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镜子照的佛像、你的像,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过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里面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看见室内十方镜子,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佛像无量无边,我这个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我们要建造庄严出来这么一间佛堂,不简单,我自己有一个方便,我们可以找两面小镜子,在两面镜子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蜡烛的影子有多少?我们预想会有两根蜡烛影子,因为一面镜子照出来一根蜡烛,两面镜子互相反射,可能有两根蜡烛。你们可以在家里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的影子,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是互相反射,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射到对面镜子,变成两根蜡烛,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影子就越多。到底是谁叫它反射呢?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自己反射过来、反射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再讲到帝释天宫里那一千颗宝珠,是吊在天花板上,它没有动就互相反映出来宝珠的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再讲到我们作观想,是用心观想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心有光明,才能反映,所以我们观想道场像帝释天宫的宝珠一样,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就能观想出来佛无量无边,再观想到我礼佛的人也无量无边。这样拜一尊佛,就是拜无量的佛,功德也就无量无边。 礼佛一共有七种礼,第一种「唱和礼」,人家拜,你也跟着拜;人家不拜,你也不拜,根本没有存拜佛的心。第二种是拜下去头不着地,叫「我慢礼」,这两种礼佛要不得。而后面的五种礼拜,一种比一种高深,一种比一种玄妙,上面讲的文殊菩萨礼佛偈是五种礼佛中的一种。讲玄妙之理,理不碍事,我们还是要身心虔诚的礼佛,要把它观想到无尽重重、重重无尽的境界。如果不容易观想出来,那么我们拜一尊佛,一定要虔诚,拜一尊菩萨也要虔诚。不容易观想出来,说这个玄妙之理作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真心,我们真心的境界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拜佛时要观想佛堂供的佛像,一尺高或三尺高,能观想出来功夫已不简单。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满虚空那么大,因为我们的真心是现现成成,只因被无明烦恼障蔽住了。当我们拜佛时虔诚的心现前,一时之间,无明烦恼歇落下去,真心现前了,忽然看见一个充满虚空的佛像。充满虚空的佛像很好,并不是魔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不然会以为遇到魔吓晕了。佛像为什么会充满虚空呢?佛像本来就充满虚空。所以拜佛要虔诚地拜,要恭敬地拜,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诚,忽然无明烦恼落下去,真心就现前了,忽然看见因陀罗网的境界,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像都现出来,那是佛境还是魔境呢?是佛境,绝对不是魔境,因为佛经上早就告诉我们是那样的境界。 最后再归纳起来,照我们现在的境界来讲,念佛要恭敬,口里念佛,耳朵听着,心里观想着。拜佛要五体投地,心里要观想着佛,身心要恭敬虔诚,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念佛就这样念,礼佛就这样拜,「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念佛一声,增福无量无边。「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灭自己的罪业,像恒河沙那么多。实际念佛、拜佛都是增福灭罪的,因为能把罪业灭掉,福报就增多起来。所以念佛能够增福,也容易灭罪;拜佛能够灭罪,也能够增福,方法就是要虔诚、要恭敬。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