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菩萨行
凡是学佛之人,皆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菩萨的品位虽然高低有别,但从初发心到最后身,境界有深浅,本质却是一样的。凡是修大乘道的人,均可称为菩萨;如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可称为之菩萨;文殊、观音等大菩萨,也称为菩萨。初发心的菩萨,虽然并不具备什么大功德,经中却把他们称许为「众生之上首」,为一切人天和二乘圣贤所尊敬,因为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依菩萨行而成就──菩萨不仅具有人天的善法,声闻、缘觉的善法,乃至一切诸佛的善法,皆依菩萨而有。三世诸佛,皆从菩萨中生。所以说,菩萨道为一切善法之源,菩萨精神乃弘法利生之根本──菩萨的信愿、悲行、深慧,受到佛弟子们的推崇与尊敬。
佛法、世法其实是不一不二的;以佛菩萨的精神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去理解佛法,一切佛法也就变成了世间法。由此可知,所谓世法、佛法并不在事相上,而是在心境上,所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佛法的高明与圆融,就在于不坏世间法而成就出世间法,所以世尊在世时,对印度许多其他宗教徒的教化,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从迷信的生活,回归到觉悟的正信生活。世尊没有强硬的改变他们,只是加入新的解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方法正是中国古圣贤所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觉悟的生活就是菩萨行,换言之,就是从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萨的生活,但现实生活并没有改变,过去做什么行业,现在还做什么行业,所不同的,过去是迷,现在是觉;迷的时候有苦,觉的时候有乐,这个乐就是所谓的「法喜充满」,不同之处就在于迷与悟,并不是改变过去的工作、过去的行业。《华严经》中的五十三参,我们看到那些菩萨,就是从他们原本的生活习惯、原本的迷当中通过修行觉悟了,因而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法。
佛法的修持,菩萨道的实践,概要而言,实离不开「慈、悲、喜、舍」四字;《维摩诘经》中,文殊师利菩萨问:「云何行慈?」维摩诘居士言:「菩萨作是念,我当为众生说法,是则真实慈也。」「何谓为悲?」答:「菩萨所作功德,皆予一切众生。」「何谓为喜?」答:「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所作福佑,无所希望。」菩萨行事,功德归于三宝,好事予他人,坏事自己反省检讨;以法相授,乐见他人成就,只问付出不求回报。本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断除贪欲,去除瞋恚,返观自性,自然烦恼净除,身心自在。所以人人皆可为菩萨,只要安住正念,行一切善法,于一切因缘中心存慈悲,乐见他人得益,而自己无有希求,这就是最实在的菩萨行。我等修习佛法的行者,又何乐而不为?
一向专念,业障就会消除 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业...
十善业道之不邪淫 摘自宽运法师《因缘集世间》...
业障很重,精神提不起来 1 台北有一个开计程车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 佛教教义,浩瀚精...
发心之初.成佛有余 ──信心与学佛 经上说,一...
《无量寿经》的义趣 ──愿效法藏比丘 这篇文章...
人生何去何从? ───末法时代应如何修行 日前...
十善业道之不杀生 摘自宽运法师《因缘集世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三) 「心」: 心有多种...
经咒的力量 ──消灾免难.逢凶化吉 西方寺《孔...
万佛忏五观堂开示 拜万佛忏比较辛苦,但它在诸忏...
何谓布施 布施是梵语「檀那」的音译,意译为财施...
八关斋戒精进佛七开示 西方寺从七七年已开始念佛...
西方寺佛七开示——修行道上的难与易 这两天我们...
净土经典概说及其思想源流 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
何谓「三不坚」「三心」「三福」 何谓三不坚呢...
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 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至...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妙法莲...
得闻弥陀名 地狱化清凉—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