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与创建关爱家庭的关系
释宽运
编者按:儒家讲百善以孝为首、孝道实为仁之端,佛教也认为孝为无上菩提之本,可见二者修行所依都有共同的出发点。当今五浊增盛,世风日下,家庭面临解体,人际关系危机,皆是不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家庭教育缺失之所致。人是家庭的产物,家庭是亲情的结合。孝心是从感恩、报恩之心而生起的,因而孝之道是自然之道。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孝道是教育的大根大本。社会之细胞是家庭,家和则万事兴,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由落实践行孝道始。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世尊约两千五百年前诞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附近)。当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其父净饭王是当时十个共和国之领袖,母亲摩耶夫人乃邻国天臂城之公主,出身贵族的佛陀未成道前名悉达多太子。太子在出城游四门时,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纵有耀眼荣华,难免要接受人生苦痛与无常,于是萌生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时偷出皇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发心寻求解脱生老病死之方法。
经过六年苦行,太子终在菩提树下证悟十二种由无明引起之生死相续原因,领悟“诸行无常”之意义及“此有则彼有,此灭则彼灭”之道理,再由“缘起说”发展为两世一重因果、三世两重因果、六因四缘五果(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五果: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等论说,成为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又以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无漏学(戒、定、慧)断除无明,证入空寂涅槃之常乐境界。此缘起之理为佛陀成道之证悟,因果论为佛教之根本,戒、定、慧三学为实践之要道、成佛之初阶。世尊住世时,说法三百余会,千般万种之说法中,观机逗教,在于医治众生之病,因应众生病而予药,其目标只有—个,即是但愿众生离苦得乐。是故严格说,佛教非一般宗教,是一种教育,不是教人谋生之教育,而是教人解除痛苦之教育。
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分别,在于佛教不主张有一绝对主宰者存在,而认为一切万法皆由因缘聚合而生起,亦由因缘离散而消灭,故无一定之自性,亦无绝对者之存在,并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之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
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由成、住、坏、空四劫。“劫”是时间单位,分大、中、小三种。现在之大劫称贤劫,过去之大劫称庄严劫,未来之大劫称星宿劫,每一劫中各有千佛出世。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其中有日、月、须弥山、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等,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成为一大干世界。因大千世界乃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而以数学推算,所谓三千世界是十亿个小世界。这样的三界遍满法界,佛典称之为恒河沙世界或无量世界。又三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现今科学证明,银河系以外有无数之星球存在,其确实是三干世界之诸佛国土,由于空间不同,凡夫肉眼无法窥见。
佛教之教法,在于揭示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等事,而从中寻求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乃是走向解脱之道。所谓道,即四圣谛、八正道,而解脱之世界即是涅槃寂静。所谓大乘佛教,其实是在积极追求常乐我净之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又是洞彻虚无后所达到之突破境界。佛教初传入我国时,能理解教义的不多,被视为咒术与神道之异邦思想,故只能以中国思想表现,如以庄子之“无”解释“空”。后来更因受我国浓厚伦理观念影响,对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传统三纲,是“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之柱石。(曾国藩在《家书》中,把三纲解释为维系及支撑天地的纲绳及柱石)。更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伦为典范,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维系人伦关系之准则,故对佛教之舍弃家庭、否定现世等出世思想,给予种种批判排斥。南北朝时颜之推撰写《归心篇》,将儒家所说之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佛教初阶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相提并论,认为二者互通能调和世法与出世法,融合儒佛二教之精义,于是提倡弘扬孝道经典,如《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及教人敦伦本分、关爱家庭之《善生经》等入世经典。这些经典在公元一千年时便广泛流传,呈现活跃气氛。
然而,佛法浩瀚深如大海,述及宇宙、人生、家庭、事业乃至政治等世间法典多不胜数,倘以此类法典治国,无国不盛,以之治家,无家不兴。刘宋文帝曾对侍郎何简之说:“释家之法,无所不可,倘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仁人百万,朕则垂拱坐致太平矣。”由此而知,欲善其国,必先善其风俗,佛教十善五戒能安邦定国,倘人人信仰佛法,则国家不需刑法,领导可以坐享太平。佛教具备入世出世之教法,是超越宗教之宗教。
下列举两则公案,说明欲求出世法,先做好世间法,诚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别译杂阿含经》中,佛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名唤佛的少年,来到佛所,向佛陀请教,在家人如何能得到幸福快乐。佛对少年说,有四种法,可以使在家人得现世幸福快乐:一能精勤,二能守护诸根,三得善知识,四正理养命。何谓精勤?精勤是以自己的能力赚钱养家,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工人,在工作岗位上要敬业乐业,要不惮辛劳,不怕寒暑风雨,努力工作,是名精勤。何谓守护诸根?要守护辛苦赚来的钱,把用剩的储蓄起来,小心勿被王、贼、水、火夺走,好好教育下一代,不要养出恶子,把家财散尽,是名守护。何谓近于善友?交朋结友要小心,要带眼识人,只能亲近秉性贤良、不作奸犯科、不饮酒放逸、不打妄语之善知识。只有这些善知识才能分担你的喜乐哀愁,于忧恼失意时给你开解愁苦。何谓正理养命?花钱要有计划,要量入为出,切莫先用未来钱,或悭贪吝惜、守财不用,要做财主,不作财奴,不奢不侈,名为正理养命。
少年再问:世尊,如何能令在家人于现世得利、后世得福呢?佛说,第一要深信佛法;第二要持五戒;第三要供养父母师长,布施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给沙门、道人及贫穷乞丐;第四要修闻慧,要有正知正见,明白人生是苦,知悉苦之根源及灭苦之法。如能依教奉行,则现世得福乐,未来得生天上,享受天福。这是佛陀对在家居士的入世教法,主旨都是信、戒、施、闻慧。
又据《善生经》载,世尊在罗阅祇城托钵时,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之子名曰善生,每天清早出城,沐浴净身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佛陀问他为何这样做,善生说因父亲临终遗教,若恭敬礼拜六方,死后便可生天上,他不敢有违,故每天依教奉行。佛陀便为善生开示,说此种礼拜六方没甚意义,不能代表恭敬及生天,并教他礼拜六方之贤圣法。应以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修士、大德们为上方。
佛说为人子者,应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奉父母生活所需,二者凡事先告知父母,三者不逆父母之意,四者不违背父母之命,五者鼓励父母信仰佛法,具足正知正见。而为人父母者,亦应以五事敬亲子女:一者制止子女作恶,二者教导子女作善,三者慈爱子女,四者为子女求觅婚娶佳偶,五者随时供给子女所需。父母子女能如此和敬,则父慈子孝,家庭欢悦。
弟子敬奉师长亦有五事:一者侍奉师长所需物品,二者供养时要礼敬,三者要尊重、爱戴、敬仰师长,四者对于师长之教诲应敬顺不违,五者永记师长教法而不忘。而为人师长者,亦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弟子之心,二者教导弟子不懂之学问,三者对弟子不解之疑问要尽心解释令其明白,四者教他善择朋友,五者教授弟子时不应有所保留。师生能如是和敬,则彼此安稳,没有忧愁怖畏。
丈夫敬妻亦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要维持丈夫之威严,三者要供给妻子足够衣食,四者适当之时送妻子适当饰物,以满足其爱美心理,五者家务细软应交给妻子处理。而为人妻子者,亦应以五事恭敬丈夫:一者要比丈夫早起,二者要让丈夫先坐而自己后坐,三者说话时要柔声细语,四者要敬顺丈夫,五者要奉承丈夫之意旨。夫妻彼此和敬,则家庭祥和,没有忧愁怖畏。
为人应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布施给亲族,教授他们生财之道,得财后要教授大家护财之法,二者对亲族要善言,三者要给他们利益,四者有利益要与亲族分享,五者不要欺骗诳诈他们。亲族亦应以五事亲敬于人:一者保护自己不令放逸,二者注意保管财物勿令散失,三者保护恐惧不安之人,四者互相勉励教诫,五者常互相赞叹。亲族之间能如是互相尊重,则彼此和睦,没有忧愁怖畏。
对待仆人亦有五事:一者用他之时要明白他是否能胜任,二者饮食要供应充足,三者要让他知道工作时间,四者生病时应供应适当之医药,五者应给予适当之休息假期。而仆人亦有五事奉事主人:一者早起,二者做事要小心周密,三者主人没给的不能自取,四者做事按先后缓急次序而行,五者称扬赞叹主人,不可谈论主人之过。倘若主仆和敬,则彼此安乐,没有忧愁怖畏。
居士当以五事供奉沙门、修士: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严饰床座,作定时布施,五者不关大门,让沙门、修士能随时进来。而沙门、修士亦应当以六事教授居士:一者防护他们不令作恶,二者教授他们修行善业,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为未听闻经教之居士讲授经教,五者为已闻者讲解经中义趣,令大家明白,六者为居士讲述生天之法。如是沙门居士互利互敬,则法喜充盈,没有忧愁怖畏。
善生闻佛说法后,如迷者得悟,即皈依三宝为优婆塞(居家修行的男士),并受持五戒。此是佛陀对创建关爱家庭的教法。
佛住世乃至入灭五百年内称正法时期,学法修行而能成就者多。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内称像法时期,学佛者虽多,而能成就者已远不如正法时期。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称末法时期,学佛者渐少,而能成就者更是凤毛麟角。至今,佛入灭两千五百多年,早已进入末法时期,离佛已远,是故人心转坏,灾难迭起,世界不和,社会动荡,家庭离析,佛称此时之世间为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人欲横流,追求五欲者炽盛。欲于此纷乱世界创建关爱家庭,没有宗教信仰很难办到。
今天之佛教,亦已改进昔日丛林制度作风,而趋向人间佛教之阐扬,各国僧团把佛教融入社会,积极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让大众容易接受及亲近。
平心而论,佛教之五戒,不但融会五常之理,更能令受持者与人和谐相处。五戒之中,首戒不杀。不杀是仁,仁中首先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于经中常说:对父母稍作不善,便得大苦报,倘能稍作些微供养即可得无量福。是故众生应当尽心奉养父母。受人天敬仰之佛陀,成道后回家省父,为父说法,引导父王及无数族人念佛归命净土,是真正的大孝。父死为父扶棺,以身教示垂范后学,涅槃前又往忉利天为母说法,尽显为子之道。而为人父母者,教子须以身率先,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是大惑不解之事。而宠子过甚,则令其骄,骄子没有不败。倘父母威中有慈爱,则子女必畏慎而生孝。倘子女有过,父母亦应反思,不应全归咎于子女,打骂不是正确教育方法。须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此是最善之教。其次,不杀生是放生,非但放生物类,对家人包容忍让亦是放生之一。放生之义,先从语言做起,语言乃人与人沟通之法,存好心,说好话是仁,也是礼,恶口骂人是伤人,亦属于杀人,所谓“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又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如矛戟”。又说“抽刀断水水无痕,恶语伤人恨不休”。由此可知,恶口毁訾,亦属于杀。倘能以慈心对待家人及一切众生,则能做到包容关爱,创建和谐。
五戒之二为不偷盗。所谓贫穷起盗心,但现世之人,非唯饥馑而起盗心,盗心多由贪得无厌而来,不得物欲满足者亦起盗心。父子、夫妇为金钱起纠纷而对簿公堂者,触目皆是。《了凡四训》中,公卿杨荣之先祖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之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先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杨公依言而行,获得今人所说的“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少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祖父如其官。至今子孙仍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其实,乡人乘祸乱捞取货物,是偷盗行为,杨荣先祖却于危急时不犯偷盗,反以救人为己任,堪称大善,是故能葬“白兔坟”。杨家积善得福,故福人能葬福地,亦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子孙亦蒙祖荫而富贵不衰。很多人拥有财富,但如昙花般稍纵即逝,何以故?因过去世有得财之福,但却造了偷盗之罪,最终福不敌罪,财富还归五家所有(五家即官非、盗贼、火灾、水灾、逆子)。别人之物尚不能偷,何况家人?故要维系与家人关系,不能偷家人私产,不做不问自取之事,不取所不应取,亦是创建和谐家庭之基本要素。
五戒之三为不邪淫。不邪淫是指除配偶外,不与异性或同性发生性行为。饱暖思淫欲,是色欲之过。今之社会色情泛滥,出了家门到处都是色情场所,色情光盘、影带随处可见,闭门在家亦可从网络、电视中轻易取得色情信息,诱惑之大,令人咋舌。为父母者应关爱子女免受其害,为丈夫者更勿贪色而堕色情陷阱,破坏家庭关系,应知万恶淫为首。而佛教之清净邪淫戒现却已被讥为思想落伍,不合时宜。淫风破坏人伦秩序,扰乱社会道德,为下一代带来极严重影响,而行淫后果更是烦恼不断。佛说对治邪淫不能只凭制禁欲念,应以观照而作彻底厌离,观身不净及白骨观之观照方法最为有效。古德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常作如是观想,则淫欲可除。果能明了此义,则少病而不会早夭,身后不堕地狱畜生。欲创建关爱家庭,更应坚持不邪淫戒。
五戒之四为不妄语。妄语是每个人最易犯之通病,但要做到家庭和谐关爱,诚实、信任、谅解、支持非常重要。诚实与谅解是要以语言来传达彼此感情,故决不能妄语欺骗家人,要言而有信,否则很难获得家人信任与支持,和谐更难达到。要世界和乐、家庭幸福,先从不妄语做起。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二十七广长舌相,即舌头广长薄软,可伸展覆盖至发际,此相乃由发弘誓心、不妄语而感得。凡夫若是三世不打妄语,舌也可以伸过鼻尖,但从未见人能舌长过鼻,故知不妄语之难。但无论如何,要珍惜与家人的缘分,应彼此维持诚信,共持不妄语戒创建关爱和谐家庭。
五戒之五为不饮酒。无论出家在家,戒律上一律禁止饮酒,因酒能昏智乱性,令人心动放逸,益身甚少,所损甚多。特别是洋酒,酒精浓度强劲,容易令人醉倒,丧失理智而做错事,又或将隐藏心底之秘密向人泄露,破坏事情。迦叶佛时,有一位在家居士,饮酒之后,偷人鸡而杀之,接着邪淫别人妻子。有人问为何要盗杀别人家的鸡?居士否认说没有。因为酒后乱性之缘故,这位居士同一时间犯了杀、盗、淫、妄四戒,故说饮酒能引发造作四性罪。何况醉酒之人令人讨厌,令贤善疏远,醉酒之人能破坏家庭和谐。
佛教之五戒,绝对可以帮助创建关爱家庭,但这些都属于五伦之小爱,现代社会已有人提出第六伦“群己关系”。其实佛教之出家僧众,出离小家,走入大家,宣扬弘传世尊之遗教,辅助群生进行心灵改革,净化因工业化而产生的人类精神文明价值理念,早已是第六伦“群己关系”之创建者。
一向专念,业障就会消除 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业...
十善业道之不邪淫 摘自宽运法师《因缘集世间》...
业障很重,精神提不起来 1 台北有一个开计程车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 佛教教义,浩瀚精...
发心之初.成佛有余 ──信心与学佛 经上说,一...
《无量寿经》的义趣 ──愿效法藏比丘 这篇文章...
十善业道之不杀生 摘自宽运法师《因缘集世间》...
人生何去何从? ───末法时代应如何修行 日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三) 「心」: 心有多种...
经咒的力量 ──消灾免难.逢凶化吉 西方寺《孔...
万佛忏五观堂开示 拜万佛忏比较辛苦,但它在诸忏...
何谓布施 布施是梵语「檀那」的音译,意译为财施...
八关斋戒精进佛七开示 西方寺从七七年已开始念佛...
西方寺佛七开示——修行道上的难与易 这两天我们...
净土经典概说及其思想源流 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
何谓「三不坚」「三心」「三福」 何谓三不坚呢...
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 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至...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妙法莲...
得闻弥陀名 地狱化清凉—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