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一诚法师开示: 佛教不是宿命论,它告诉人们人生是苦,是困难,是要人们积极地去面对它。 苦并不能代表佛教,苦、集、灭、道四谛才是佛教,佛教告诉众生人生之苦的目的,是要人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让人超越生命,坦然面对生死。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这正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无”中蕴藏了“有”,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不知道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同样的道理,人之所以陷于痛苦之中,是因为执著于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无”,也就是说,人们只看到了外在的环境和境遇之苦,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而没有看到这些苦终会消失,终会变成“无”的事实。 或者换个说法来讲,人们只看到了现实存在的苦,却没看到苦的背后所隐藏的“乐”。 人生是苦,不可否认,但人可以超越苦。 和尚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要看淡身外的遭际。当从一种遭际中出来,学会将过往的一切都放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放,直到最后不再为遭遇所苦。 然后还要放空心。把“我”的得失、“我”的成败都撇开,“无我”就能无苦。 接着,还要学着关注内心的需求。 我们总是把太多的精力用于认识外界、向外占有和追求,绝少关注自已的内心状态。和尚希望大家还是多花点心思看自己,不仅要满足自已的物质所需,也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精神获得了满足,自然不会有多余的欲求,那大家也就不会在追逐中心力交瘁,身富而心苦。 第三点,要扩大自我。 很多时候,所以心苦,是因为心中有太多计较,过度的占有,导致生存的空间太过狭隘。人生这条路呢,总是走得越宽越好,大家不妨试着放大心量,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容纳进去,一并消化了,不要让它在心中堵着掖着,时时令人难受。 还有,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之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一定要有回头的心态,一心只知道往前冲,很有可能逾越规范,误入歧途,最后掉进苦海,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所以,要懂得回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止步。 另外,遇到困境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要将苦难当成生命中理所当然的遭遇,时刻怀着“自作自受”的心态,安然接受,学会不纠结于福祸,学会安乐。求福避祸是人的天性,可是古人早说过,“福祸相倚”,只想求福而不愿遇祸是不现实的,刻意避祸的心态正是痛苦的一种来源。所以,不必将祸福分得那么清楚,因为祸福总是在不断转化之中的,这种转化,你不可能左右得了。既然如此,不如就不去纠结,安心以对。 对痛苦的解脱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大千世界,百态丛生,人生、善恶、苦乐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它们投射在人的内心时,却如水中之花影,空无一物。如果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不要怨叹、悲泣,只要明了自己所执着的一切不过是临水照花影,就能抛开心中苦苦的纠结,获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尽情享受生命之乐。 (完)
六字真言: 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
只要知道众生在痛苦,我们就要虔诚忏悔。 学佛最...
宣化上人 :这个神咒,对治一切的疾病、痛苦,没...
十年抑郁,天天想自杀。 五年级、11岁时,吃过一...
节选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一些老修行、老出...
意念三宝,意念慈悲。这点很重要!所以让内心不...
如果有遇到问题,说不通的,我都会教他去念《地...
〈大悲咒〉能大利益三界众生 干枯的树,都能再复...
邪淫恶业让我痛苦不堪,放生蚯蚓当晚出现奇迹...
阿弥陀佛,大家好。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人生,更...
除了下三途外,比人类条件更为优越、其生存空间...
善根发现,接触佛法 我是一名重本大学的毕业生。...
一、悔过 弟子罪业深重,特别是邪淫这块特别严重...
意念三宝,意念慈悲。这点很重要!所以让内心不...
只要知道众生在痛苦,我们就要虔诚忏悔。 学佛最...
释迦牟尼佛有一天跑到一个有钱人家里,看到他在...
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
一天,一位父亲牵着小儿的手,前来皈依。大师微...
人的寿命,身体的疾病,心灵的烦恼等大部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