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金刚经 > 正文内容

金刚经三十二品原文+白话注解文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金刚经
后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译

鸠摩罗什简介:鸠摩罗什过去世曾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担任翻译师,实在是一个老翻译了,鸠摩罗什的翻译深得佛心深合佛意,得到了诸佛的赞叹!鸠摩罗什翻译的经文就等于佛亲口所说。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金刚经,是因为过去世我们都曾在诸佛的座下听受过佛法,所以读诵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才会觉得这么亲切易懂。鸠摩罗什在后秦翻译经文的时候曾发生了著名的 罗什呑针事件,鸠摩罗什是一位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大菩萨。         

读诵金刚经胜过无量百千万七宝布施,我们若是只读诵金刚经而在行为上不做随缘布施,如同只呼吸空气而不吃食物,我们的生命就不能持久。学佛也是一样,也要福慧双修,读诵金刚经是修慧,量力而行的随机行善是修福,缺一不可。

当我们未悟之前,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于生生世世中,唯有业账随身而带不走七宝,诵读金刚经之记忆若深刻脑海中,于生生死死中,金刚经都随身「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是故学佛人宜时时读诵此经,及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即见性成佛也。口说心不行,如说食不饱,口说心行,必达彼岸。而以意识为本,如煮沙成饭,纵经万载 亦是热沙,不能充饥,解脱轮回

古人云:书读万遍,其义自见。对于金刚经也是同理,读诵一遍金刚经,就会消除一分业障,积累一分福德,就算今生没能明心见性,来生也会大富大贵,衣食无忧,再续佛缘,直到见性成佛。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无数辈轮回以来,累积的罪障极多也,只有多多读诵金刚经,罪障才会渐渐冰消雪融化为乌有,自然也就能深解其义,再加上去读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开悟是水到渠成的事,久久自能明心见性。

 

金刚经俗家弟子翻译:

注释:

①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提心,就可以称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为 菩萨。色声香味触法的‘’法 :指的是意识思维。

②相和法相的意思是 意识思维中的记忆分别影事和把佛经中的佛法当成真实的一种佛法相。

③非法相的意思是 大脑思维强行把身边的一切都看成空的,是一种空相,也叫把一切都看作什么都没了的 断灭相。

④菩萨于法 的”法” 与 佛所说法的‘’法‘’ 都是 佛法的意思,指 全部佛经的内容,意思和意义。包括八万四千法门与戒定慧三无漏学,五戒十善,四圣谛与八正道,六波罗蜜等等。
佛告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名众生。不应住法,不应住非法。

⑤“心”的意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的心是指心脏与内心情感和大脑与意识思维,这个心也叫凡夫心,这个心事实上是虚妄的,如同月影,金刚经第二分中,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救苦救难的慈悲心,普度众生的菩提心,都是用这个 凡夫心 发的)佛说的真心是指 ‘’自性’‘,也叫’‘如来’‘,明心见性的心是指 ‘’般若智慧’‘,明心见性的性 就是指自性如来。意识与智慧和自性的关系是 自性是月亮,智慧是月光,意识是月影,月影虽明亮,然终是虚妄,想想小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用意识去思考思维观察→转化为→用智慧去思考思维观察→自然能看见→真心自性是圆明清净的。再比如意识是乌云遮住了真心自性,乌云散去不需用力,智慧月光自然显现,圆明清净的真月自性即刻现前。

 

正是一切法不生,智慧自然出生;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在第四分中把不住相行布施的福德比喻为虚空,意思是把虚空比喻为如来,虚空有两个特性:即非一非多和不变化。你不能说虚空是一个,也不能说虚空是多个,因为虚空是无穷无尽没有边界的,只能用“大“来形容,而且不会变化,用来比喻如来的大和如如不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变化的,而且是有数量可以确定的,可以看做是月影,只有虚空相对万物是非一非多的无边无际和不变的,可以看做是第二月,不是月影。然而第一月是自性如来,不管是第二月虚空和万物月影相对第一月来说,都是影子。因为虚空毕竟是虚妄的,不是真正的如来,虚空在自性如来之内。《楞严经》中的第二月是指闻性,用闻性来比喻如来,可以看作是第二月,也是同理。又《楞严经》云: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⑥金刚经在鸠摩罗什翻译以后,其实是一整篇文章。南梁太子萧统为了方便他母亲读诵和记忆,才把金刚经分成了三十二品(古代的品和分就是现在的段落)而且根据每段的经文大意,起了主旨名字,这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金刚经了。南梁太子虽然把金刚经分了三十二个段落,但是却一个字也没有修改,因为我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曾郑重的嘱咐过弟子,我所说的经文是在我达到圆满佛果以后,从真心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真义,后世弟子抄录的时候,不允许修改或删除任何一个字,如果自己看不懂佛经,理解不了佛经内容,只是因为自己恶业障碍太多,应多多读诵和忏悔多世以来累积的罪业,绝不是经文的问题!更有甚者,因为自己罪障深重遮住了智慧,而看不懂《楞严经》便诽谤为伪作邪说,从而种了下阿鼻地狱的因,真真可悲可怜!并不是文化水平越高,对佛经的理解也就越深,能不能看懂佛经和文化水平高低半点关系都没有,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一筐,听一言而见性,只和自己的多世以来累积的业障多少有关,业障的乌云越厚,我们的智慧自然也就越少。我们应以佛经为本,好好虔诚地去体悟原文,用慈悲的心去读诵经文可以更容易融入其中,因为慈悲可以生智慧长福德。

⑦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古印度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佛境界,也称为最高的佛法,最高的修为境界,也称 如来。因为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证悟的,所以如来也可称为‘’菩提‘’,因为释迦牟尼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也只有成佛之后才真正有能力做到普度众生,所以普渡众生的心 也可称为佛心,即大慈大悲心,即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些都可以叫 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⑧我的翻译 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去理解鸠摩罗什的原文,原文是佛亲口说的,大家读诵原文的时间越长,对佛说金刚经的理解也就越深,业障消除的也就越多,慢慢就会感觉到我的翻译相比原文真义 是多么的肤浅,好比大海之一瓢,到时候就可以直接丢弃我的粗浅翻译,回归到原文之中了。

⑨其实金刚经的经义,讲到全文的一半第16分就已经讲完了。但是大慈大悲的须菩提 担心我们听不懂,所以不辞辛苦,重新又问佛了一遍,佛也就顺遂了须菩提的心愿,又重讲了一遍。就是从17分-32分的 后一半内容。

⑩二谛与庄严佛土,金刚经也可以用二谛来解释,即俗谛与真谛。谛的意思是真理,佛法就是二谛,即两个真理。语言文字的佛法佛经是俗谛,而不可思议的如来自性是真谛。比如世间是门上的锁,俗谛是钥匙,真谛是门后的世界。也好比世间是痛苦的病,俗谛是苦口良药,真谛是健康的真实感受。也可以认为世间的此岸,俗谛是船,真谛是彼岸。也可以认为世间是厚重的乌云,俗谛语言文字佛经佛法是一团光明,光明把乌云化去消散,自然能看到自性如来的月亮。佛土指有佛出世的世界,我们地球就非常的幸运,是释迦牟尼佛出世和教化的世界。庄严佛土与五浊恶世相对,我们这个五欲具足的世界是五浊恶世,像苍蝇活在厕所里,蛆虫活在粪便里,全然不顾污秽腥臭,怡然自得,流恋其中,不舍出离。庄严佛土就是 行六波罗蜜,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使大家减少欲心,乃至解脱证果,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黑暗的世界光明起来,让世界变得的越来越清净,这就叫庄严佛土。所谓的普度众生,不是度众生去什么地方享受快乐,而是让他们明白 世界和万物以及众生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没有众生可度的真相,让众生离相见性,也就是真正实现普度众生了,只是名叫普度众生。

⑩①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阿罗汉境界也叫有余涅槃境,是已经证得 无我 苦 空 无常的四圣谛真理,跳出轮回离开痛苦得快乐了,离开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之苦,进入了有余涅槃的快乐,所以心中还存有涅槃的相,住在了涅槃上,所以还有心念上的的变易生死,并未见性。见性的菩萨继续修行,进入无余涅槃才是真正的入佛境界。然而并无 无余涅槃可入,只是名叫入无余涅槃。

菩萨是已经见性,明白了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诸相即如来的真理,但是还未入性,还要修行达到圆满佛果。

阿罗汉:断除见思惑,证得有余涅槃。没有了执着,但却还是有分别和妄想。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汉语简称,翻译是觉悟的有情圣人,是不舍众生的,主业是修行证果兼职普度众生的圣人,菩萨已经断除了执着与分别,可是还有细微妄想待断除。

凡夫→(断除了‘‘我‘’的执着)→即阿罗汉果位→(再继续断除分别的想法轮回与涅槃的相对分别,达到了轮回即涅槃,诸相即如来的明心见性境界)→菩萨果位(即本经的义趣所在,金刚经就是一本见性经,是让大家去相见性,通达无我法,成为真正的菩萨)→再断除自己成为菩萨后一些细微的妄想→成佛(既然已经明心见性,成为了真正的菩萨,成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明心见性之后的修行方法在《楞严经》中有一些描述。其实明心见性之后的修行方法就不是用语言和文字能描述出来的,因为见性之后的佛法不是凡夫能够理解的,明心见性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修行成佛了,随时随地想见就能见到一切佛。

⑩②解释 :罗汉眼中的空 是因缘和合的空,万物无有自性的空,是变化而成的空,是一种假观空。比如房子是由各种材料组合而成,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叫做房子,所以房子的本性是空的。而菩萨和佛眼中的空,是真空妙有,妙有的本性是真空,真空就是如来。是月亮和月影的关系。

⑩③ 相的意思,一个苹果是 1个的相,但是在显微镜下,1个苹果是由很多个大分子组成的,又是 很多个相,所以从相上说,一就是多,多也就是一,这都是在比较中才能产生的大与小,多与少。而世界万物和本身都是由最微小的微粒 夸克组成的,而夸克是一种波动,质量为0,所以万物都是空而不实的。这个世界是因我们的一念妄动而生,因动有声,因声有色。

⑩④金刚经的神妙之处在于,不管处于什么境界的人,都可以从中理解佛说法的精髓,得到明心见性的真谛。原因可以理解为 佛在说金刚经的时候,已经把从佛出世到佛法在世间彻底消失的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代共一万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所有会看金刚经的人都包含在内了,佛就是对所有人说的。佛的智慧神通有多么厉害,我简单说一下,佛用佛智和佛眼已经把世界上所有人和动物过去现在未来的命运全部了如指掌了。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包括蚂蚁苍蝇蚊子未来都会成佛,大家未来都会在什么时间成佛,如来都是一清二楚的。比如说你正在吃着雪糕看我的这段话,心里生出了不服气的想法,心想我正在吃着雪糕,我现在马上把雪糕扔掉是不是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难道如来也能知道我看了这段话有扔雪糕的想法和行为吗?那我恭喜要恭喜了,你的所有想法的变化和未来的经历,佛早就已经一清二楚了。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是因为诸心皆为非心,是虚妄中的习气惯性而已,你的习气和惯性决定了你的未来和命运,努力吧诸君,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说的。当时,佛住在印度舍卫国 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 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里,和已成就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中午到了吃饭的时间,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花园的住处。吃完饭,收拾好袈裟饭碗,洗好了脚。再放置好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

这时,长老须菩提突然领悟到如来一直都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即不住佛相。于是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的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要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

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要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如何安住保持这个正心,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又如何降伏这个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变得畏惧成佛难 度众生更难的妄心呢?(佛果难得是因为成佛需要数个宇宙时间的坚持不断地辛苦修行,宇宙时间即一个宇宙从生到灭的时间长度,众生难度是因为众生顽愚刚硬难化)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如同《游子吟》中的母亲一样,善于护念诸菩萨,善于付嘱诸菩萨。你现在认真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要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提心,应该像这样安住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应该像这样去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都很欢喜和渴望听佛的讲说。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释】

于是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应该这样降伏自己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如卵生的鸟虫,胎生的人兽,湿生的水中动物,化生的天人,这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色界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还有色身存在;如无色界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还是唯存一念;对于三界的所有众生,我运用佛的无上神通法力 都使他们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从而彻底解脱轮回,达到真正的常乐我净。像这样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救度。

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我相是 认为身体是我,心和意识都在身内,内心情感是我,大脑意识也是我)人相、(人相是 既然有了我,就有了相对的你他和她 ,就有了同类)众生相、(有了同类的概念,就产生了别类和万事万物,就有了众生相)寿者相、(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就会发现 万物都有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世间有婴儿,有青年,有老人,还有了长生不老和不生不灭的概念,这就是寿者相)如果菩萨有此四相,以为这是真实存在的,就算发了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也不能称为菩萨,还只是普通凡夫,只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因为我们的身心都是虚幻不实的,三界众生同样也是虚幻不实的存在,本来未生何需救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自然降伏了 佛果难成,众生难度的畏惧心理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释】 

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知道了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妄,那么在行住坐卧间,起心动念时,都应当无所住。菩萨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应当什么都不住地去宣说和践行(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只能治标,如同止疼药,暂时压制了轮回中的痛苦,让大家快乐一时;佛法才是对症药,是治本药,能彻底解脱轮回。有病才需要吃药,病好了,药自然也就没用了,病和药都是虚妄不实的存在,是以虚幻治虚幻,如同以毒攻毒,是俗谛法,方便法,因缘法。我们地球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法中就有八万四千个方法治疗,这些法门都写在了佛经里。但是真正的佛法是真谛, 明心见性以后才能亲眼见到和体会到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见性即佛的意思是明心见性以后才能见到佛法的真面目,即见如来,如来就是自己的自性,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到了这一步就成为真正的菩萨了,就彻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就达到了不退转境界,继续修行,就能渐渐圆满成佛。所以才说 所谓佛法者(所有的佛经内容),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金刚经》就是能让我们明心见性的最好方法简单有效,多多读诵即可渐渐明心见性。比如你正在法布施的时候,眼睛看到美丽的花朵,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事情,如果把这些都当做是真实的,导致自己生出来贪婪或嗔恨或迷恋的想法和感情,再或者内心产生了对布施物的不舍和希望布施物能给受施者带来帮助以及希望受施者好好珍惜布施物的心理以及希望得到受施者的感激,这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的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去行佛法布施(即弘扬佛法),菩萨对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空(世界万物包括音声色和你我他都是空的,谁是布施人?谁是布施物?谁是受施者?谁是说法人?谁是法?谁是听法人?即三体轮空)不住于相。为什么这样做呢?如果菩萨不住相地去弘扬和践行佛法,他所受到的福德就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呢?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不可思量(如同如来一样)。须菩提,菩萨应该如我所教受的这样,把心安住在什么都不住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色相声相香香味相触相意识相皆不住)去行布施。心不住相即不留不恋不想不说不取不拿不执不着,不住相的去布施即是我们的修行方法,也是我们能实现普度众生的伟大愿望的唯一方法。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 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 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释】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能认为看见了我外表具足庄严的金色身相,就认为看见了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认为看见了佛的身相就觉得已经看见了如来,如来的真义是不能从佛的外表身相上看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中的身相,虽存在但不真实,把虚幻的事物当成真实的,在虚幻中寻找答案,得到的结果也是虚幻的。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的相(我人众生寿者相,色声香味触思维相,甚至善男子善女人发的慈悲心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也是一种相,属于心相,相既是想也是现象)都是虚妄的存在。好比你在梦中看见的山河大地亲朋好友,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如果能看到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妄的,能看到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性是如如不动根本没有生灭变化的,这就是看见了如来。这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了。那如何去做才能见到诸相非相呢,那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释】  

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会有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确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在我涅槃以后,不要说正法和像法时期了,就算是在2500年后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和布施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都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应当知道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而种善根,无数的轮回中,已经在无量千万个佛的教化之处 听受佛法且信受奉行 ,种了很多善根。  

听到这样的章句,即便心中相信的时间只有一念这么短暂,须菩提,如来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看见,像这类众生,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人当时在一念之中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意识中既没有记忆分别影事的法相,也没有强行看空一切的非法相。这类人如同石头压草,在一瞬间暂时蛰伏了烦恼障碍,智慧月光透出了一丝光明,但是烦恼障碍的乌云立马又遮住了自性月亮,所以我们还是活在这个虚妄的意识世界中。(如果我们现在能感受到我人众生寿者色声香味触思维这些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这就叫住了相,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的感受是这些事物就是真真实实存在我们的身边的,手能摸到,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可以说在地球上我们所有人都是住在相上。而如果稍微学了一点佛法,便认为世界是虚假的,只有佛法是真实的,要舍弃世界追求佛法,这是着了佛法相,因为是心中有了世界的假,才会有佛法的真!而如果把世间和佛法都看成空的,但是明明还没有明心见性,却在心中强行把它们看空,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身心,自以为既然是空的,那就开始胡作非为,无恶不作,觉得没有因果报应,这是自欺欺人,意识和身心感受是依然存在,这就叫做着了 非法相。这三种相都要离开。

我们如果还在用意识来思考和认识万物,就是还活在虚妄之中,那什么是真实呢,如果我们还具有能分别和思考的能力,但是不是用意识做到的,这才是活的真实,那么不用意识用什么呢?用智慧,转识成智。明心见性就是转识成智的结果,用意识不管怎么思考和寻找,在虚幻的世界里都是找不到真心自性的,只有转识成智之后,用智慧才能看到自己的自性如来是圆明清净的。那如何转识成智呢?金刚经后文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佛法佛经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让我去证得,那就是着了法相,那么我相还在,也就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还在,为什么呢?如果心中以为世界和佛法佛经原来是空的,我相不可取,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相断灭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所有的相就都还在,因为都在,所以才会强行把它们看空,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以为佛法佛经是真实的,而执取法相;也不应当觉得既然都是虚幻的,那就把一切都看成空的断灭想,而执取非法相。无上正等正觉是如来,如来是‘’中道实相‘’,是无为法,能说出来佛法都是有为法,是因缘法方便法,这个世界是病,说出来的语言文字佛法是药,这个虚幻世界没有了,药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世界和佛法是相互依存的,都是属于相,所以说 有为佛法,是治这个虚幻世界的药,是俗谛。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无为法。即真谛自性,是离了一切相之后才能见到的。

所有不应该住在佛法相上,也不应该住在非法空相上。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小船的比喻,(筏就是简单的竹船)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如治病的良药,病好了药也要扔了,再继续吃药就又成了一种病,药和病都是一种毒,都是虚妄的)佛法也是如此,方便法因缘法的佛法尚且要舍弃,更何况是断灭相的非法。

学佛会有很多阻碍,魔王波旬的干扰。

比如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古代每个人都是皇上的子民。在欲界之主波旬看来,整个欲界都是他个人的财产,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民,你想解脱轮回,脱离“我”的控制,就是想脱离他的控制,他肯定要阻止你,这也是世尊在菩提树下为什么魔王会来干扰的原因。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释】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得到了最高的佛法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讲说了真实的佛法吗?

须菩提说:以我跟随您修行了这么长时间的经验和如今已经达到了罗汉境界的眼光来看,您现在正宣讲最高的佛法 无上正等正觉,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佛法内容叫做 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所有确定的法(所有佛书的语言文字内容包括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和因缘法 都是有为法,是用来对治不同执着的,是以相治相,以毒攻毒,是虚妄法。真实的佛法是无为法,即自性如来。

自从您在菩提树下成就圆满佛果以来,第一次在鹿野苑中宣讲佛法,讲述了四圣谛与八正道的真理令憍陈如等五个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以来,也宣说了以适应不同人根性差异的种种法门,对他们进行开导,对执着有的人说空,对执着空的人说有,对执着非有非空的人说即有即空,使众比丘都放下了自己执着的东西,最终都能有所成就,证得果位。 

所以佛说法都是对机而说随缘而说,根基不同执着的东西不同,佛说的法也就不同,所以说,佛没有定法可说。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放下自己的执着,而不是让你去拿起这个佛法去学习和修炼。执着是河,对应的佛法则是船;执着是病,对应的佛法就是药。渡过了河难道还要背着船吗?吃药治好了病难道还要继续吃药吗?假如没有河,船又有什么用呢;假如没有人生病,药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来宣讲佛法五十余年,所说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来自性‘’,自性如来是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是意识思维感受不到的,(如秤不能秤自身的重量,我们身体和外在世界都在我们的真心之内)却能让人放下执着去领悟到自性如来的真义,从而解脱轮回,可以说佛法是打开真性如来的一把钥匙。也可认为佛说的法是虚妄世界中的一把锤子,打破了虚妄的世界(解铃必须系铃人),找到了真正的我。所以既不能说佛说的法是真法,又不能说佛说的法是假法,所以只能叫做佛法。所以须菩提才说 如来所说①法皆不可取,一取即住有;不可说,一说即住有,;如来所说佛法皆不可住。

是:非法②不是真佛法,非非法③也不是假佛法,非真非假,非有非空。(第①个法,是指佛经内容,是有为法,像离开船和药一样,最终也是要离开的法,而第②个③个法是指自性如来)。

所以那些开悟证果的人会有怎样的区别呢?从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乃至菩萨与佛,这些贤圣都是以有为佛法作为钥匙,领悟无为佛法自性如来的深浅程度不同而有了境界上的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释】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有人用三千个大千世界的所有七宝来施舍行善,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像这种福德(福德 指布施金银珠宝带来的回报,这个有为世界的法则就是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现在施舍捐款帮助他人,好比种地种下了种子,一旦因缘成熟,时机一到,在你未来某天或者未来某世,你会得到百倍千倍乃至万倍的回报,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在虚幻世界中的虚幻相,(正是道德经中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大与小,多与少,高与低,一定是成对出现的,它们互相彰显 互相依存,一个没有了,另一个也会同时消失。这是虚幻世界的必然规律。再比如我们眼中的一个苹果,一枚硬币,实际上都是有上千亿个不停运动的原子组成的,所以说一就是多;而从太空高处看地球的形状,不过也就是一个苹果,一枚硬币而已,所以多也就是一。蚂蚁看苹果很大,我们看苹果很小,所以说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只是观察角度相反,得到的结果就会相反。所以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意识感知能力的相中,也就是活在自己的心相中。这个世界大到地球太阳,小到原子电子夸克,都是在运动之中,静止是相对的,但是运动却是绝对的,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一念妄动而生。一念不生则智慧出生,即可看到世界是虚幻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自性。在比如,在猫的眼中,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慢放10倍的速度,而在我们眼中,猫抓老鼠的动作确是快进10倍以上的速度,所以时间的快慢也是相对的,人和猫都是活在各自的相中。苹果的形状在我们眼中是球形的,如果把苹果放到显微镜里面,就会发现苹果是有无数个分子连接起来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组成的,正是一花一世界。而在用超级显微镜去看,就会发现这些连接起来的分子都是由未接触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运动组成的,原子与原子之间存在空间上的某种不接触的力吸引在一起,在用终极显微镜继续细看,就会发现原子是有成对的夸克在不断的碰撞产生的,夸克如果一旦停止碰撞,原子就会消失,分子也就不会存实,苹果也就不存在了。而夸克是没有质量的,质量是0,以我们的理解质量是0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夸克是一种波纹,是由空间的波动产生,像水振动产生中的波纹一样,世界上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夸克组成的,就连空间虚空本身也是一种波动,所以说世界是由我们的一念妄动而生,因动有声,因声有色。作为人类觉得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太多了,永远也花不完,但是对于更高级的星球生命而言,可能就只是一个小整体,一顿饭钱。所以就算你这辈子积累的福德是无量无数的,非常多,下辈子投胎到高级星球,可能一顿饭钱就花完了,正是天上一日,凡间百年。正如我举的例子,苹果和原子的关系,猫和人眼中速度的区别,所以说再多的福德,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看,也可能很少。就算你不去高级星球,继续投胎到地球上,做几万辈子的大富豪去享受这些财富,事实上,时间的多少也是相对的,你个人觉得时间很长,是因为活在自己的相中,在更高的生命看来,几万辈子不过是一天而已,正如夏蝉的寿命在我们看来非常短暂,而在夏蝉的眼中,比一百年还要长久。昙花虽然只有一瞬间的开放,但是在不同生命的相中,时间也是非常的长久的。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事实上,时间根本就不存在,福德也不存在,金钱财富也都不存在。福德的财富金钱不管有多少,本质上都是妄动而生的一种相,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如来自性(如来自性不是一,也不是多,非一非多,不能用语言和数字描述出来)所以如来才说福德多。如果有人,在此金刚经中,自己能接受和记忆甚至只有其中四句,并为他人读诵宣说或者解释说明这四句的含义,他的福德要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七宝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或者未来的一切诸佛,以及诸佛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出来的。须菩提,所谓的语言文字佛经佛法,并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有人读诵受持此经,就是亲近了诸佛和无上正等正觉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见性成佛是必然的。)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释】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听闻佛用声音(语言)教导而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会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叫做初入圣道之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地方或任何一种境界,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有所失去,通过佛的教导消除了意识思维和内心感受上的一些疑惑,减少了一些错误认知和迷茫,好比遮月的乌云消散了一些,只是名叫做须陀洹。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闻佛声教而证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还须要一去天上,一来人间才能跳出三界轮回,去罗汉界修行,并在罗汉界证得阿罗汉果,在凡人看来是一去一来,然而实际上在斯陀含心中世界已然是空的,并无往来的相(即想法),遮月的乌云散去的更多了一些,只是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听闻佛用语言(声音)教导而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会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不必再来欲界受生,直接去罗汉界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实际上在阿那含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世界相,连空相也没有了,遮月的乌云散去的更多了,只是名叫做阿那含。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证到阿罗汉道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一种确定的修法能证得阿罗汉境界。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位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还是凡夫俗子而不是阿罗汉了。世尊,佛说我已经证得无我 苦 空 无常的四圣谛真理,和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在众比丘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遮月的乌云更加稀少了,已经遮挡不住月光了,月亮已经透出了智慧光芒,但是乌云依然存在。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我虽然是阿罗汉,但是 罗汉境界并不是真有一个阿罗汉境界存在,只是起个名字方便大家理解 叫它阿罗汉境界。佛经里所有的文字以及例子和比喻都是为了让大家开悟,有智慧的人都是靠比喻开悟的!(这种境界不是武侠小说或者修仙小说中的 武功修为或者法力修为或者心境修为的的高低差异的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还是意识中的一种相)世尊,我如果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喜欢无诤行的修行人。我须菩提心中实在没有任何一种所行的相,诤即住??须菩提住在了无所住上,只是名叫做「须菩提喜欢无诤行」。(正是道德经中云:少则多,多则惑,多闻速穷,不如守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向外驰求,是越学越多,向内追寻,是越学越少。失去的越多,开悟的智慧也就越高,拨云见月,指日可待。)

 

第十品 庄严净土

【经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释】

 佛告诉须菩提:你以为如何?(如来未成佛以前是燃灯佛的弟子,燃灯佛是过去佛,如来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如来佛的弟子,是未来佛)如来以前在燃灯佛的教化之处,对于佛法(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于真正的佛法,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万行来普度众生,积累功德,并让大家减少欲心乃至解脱证果,如同星星之火燎原,也如同太阳光芒普照万物,这样来使世界佛土变得更加光明清净吗?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世界是虚幻的,菩萨庄严佛土,是虚幻中的事,事实上根本没有佛土需要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

  所以,须菩提,诸位菩萨(发了普度众生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既然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就应当生这样的清净心,不应住在眼睛看到的色彩上生心,不应当住在声音、味道、滋味口感、触觉、思维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而生起心。(一切法不生智慧自然出生,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六祖慧就是听到五祖弘忍讲到这里,言下见性的。我现在虽然在翻译这部金刚般若经,但是我也没有见性,大家不要灰心,多多读诵,必能见性,与君共勉。这说明我们多世以来积累的福德智慧还不够,还有我们自己亲手所做的的诸多恶业障碍加身,在遮蔽阻碍我们见性,如果有时间可以去读诵净土三经这是宝典和楞严经,除障消业,见性则更快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就像见性的菩萨一样高大,如同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高广三千六百万公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见性的菩萨会获得高大庄严的美妙法身,肉眼是看不到的,需要天眼以上的神通才可以看到,法身如同须弥山王一样高大,用这样的美妙法身来庄严佛土,法身发出的万丈光芒来普照护持万物生灵,无形之中让众生活的更好更幸福。但是我们肉眼凡夫是感受不到的。而阿罗汉境界是不能庄严佛土的,只有菩萨和佛才能做到庄严护持佛土。

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那不是真实存在的身体,而是虚幻世界中的身体相,所以叫做大身。这是地球人类住在自己意识思维相上的一种对比衡量,以自身为参考物得出须弥山王身体很大的结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如果执取 应无所住 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