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百科 > 佛教词汇 > 正文

大乘是什么?大乘佛教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大乘】是什么?大乘佛教的特点是什么?

大乘是什么?(佛教解释)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运载、运乘之含义。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并形成了中国汉地的大宗派中的三个小乘部派。因此,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大小兼修的。“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密乘佛教后来流传到西藏,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信仰而形成“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蒙古、尼泊尔、不丹等地。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为是从印度往北传播而形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他们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语系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

  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

  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的特点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特点,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大乘佛教的特征

  大乘佛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修行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基本的教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古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些分别心,达到“无”所见闻,体会不可言说的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见闻。

  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十方诸佛菩萨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性。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十方诸佛菩萨现化现于当前,陀罗尼经典被合像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众多教派,或以修持行为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古印度向中国和东南亚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等类中,其有代表性的世间菩萨众为龙树菩萨及提婆菩提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三论宗。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对性;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缘起、空性。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有所影响。

  在古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着菩萨、世亲菩萨等将《楞伽经》等等经文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五浊恶世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修行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细腻的心理分析。

  在中国及亚洲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法师(6世纪)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唯识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古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毗卢遮那如来为诸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观及大—世—界—观,以及一整套关于领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佛教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宗派,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尊者译出并由慧文上师与慧思上师加以发挥。

中国大乘佛教精神

  中国大乘佛教认为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生在广大的佛门中得到无边、无量、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安逸。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故出现了表法中所谓的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菩萨行的教育理论。上求佛道智性,下利益众生,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得到觉悟。以广行六度来利己,以广行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利乐其他一切众生,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性之一。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就是通过六度、四摄,积极的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故此,中国大乘佛教影响了中国历代无数民众,为国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