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佛法师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音译乌帕沙玛比丘),为华人。为缅甸承续及传扬雷迪大师(Ven. Ledi Sayadaw 1846-1923)禅法及道场系统之 BADDANTA ZAGARA BHIWUNTHA 长老的弟子,现为中华、美国“原始佛教会”及台湾内觉禅林、纽约内觉禅觉会、马来西亚等地的中道禅林导师,相近共学的僧团为奉守原始佛法的「中道僧团」。是传扬“佛陀原说”、“原始佛教”的佛教僧人。
中文名 | 随佛法师 | 主要成就 | 整理还原了佛陀12因缘的原说,成立了「中道教团」 |
外文名 | Ven. Bhikkhu Vūpasama | 代表作品 | 《相应菩提道次第》《原始佛教之确证及开展》 |
出家地点 | 缅甸的南传僧团 |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十二因缘经法原说略讲》 |
随佛法师修学佛法至今已三十余年,曾修学汉传佛教约十多年,不仅对隋唐以后之佛教各宗宗义有着深入的学习与体会,同时对于公元一世纪以后流传之菩萨道,当中的「般若」、「瑜伽」与「如来藏」等三系思想,亦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般若经』、『中论』的思想与「禅宗」的禅法,有着相当深入的体会与教学经验。
随佛法师对佛教教法的探究与修行,主要的义旨在于「从佛教所传承的最古老教义中,探寻佛教初始时期的教法,并致力于释迦佛陀教法及禅法之原貌的探究、阐扬与实践,以此作为自觉与利他的菩提正道」。经过三十馀年的修学,随佛法师对 佛陀的教法已有清晰、完整与深刻的了解,同时具有深入的禅观体验及明见。
宣扬的禅观修行次第及重点,在于根据汉译『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当中的『修多罗』,也就是佛教「第一次结集」所集成的教法,来抉择、探究佛陀教法及禅法的原貌。随佛法师以此为主轴,来阐明佛陀教法的核心――因缘法、菩提正道,以此确认佛教菩提道与禅观的修证次第,在这当中以「因缘观」为最重要的所在。随佛法师常年教导佛法及止观,目前致力于『因缘法之奥义』、『内觉禅法』、『菩提正道修证次第』、『正觉之道与空之探究』等着作。
随佛法师教导禅观是先由「安那般那念」入门,先修习于初禅定,及四种息障禅法,后依「观四念处集与灭」修因缘观,而后再深观因缘观中极重要之「七观智」,而得觉见缘生法无常、苦、非我我所,明见五蕴是缘生法、败坏法、苦法、患法、离欲法、灭法,故得正知「于五蕴当生厌、离欲、灭竟,如是如实智见五蕴缘生与灭尽,亦得如实明见十二因缘之集与灭,此即 佛陀所说:「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若已如是觉见「生死缘起与生死灭竟者,当得以如实正见生死灭尽之道迹──八正道,如是已得具足四圣谛的明见,是谓:「于圣道如实知见」,断无明及三结,成须陀洹,此为修习「四念处」之念觉分满足。若已于「圣道如实知见」者,当依八正道精进而行,住不放逸,修习具足五根,得正向于苦灭。此则当「于四念处善繫心住七觉分」,次第圆满择法、精进、喜、猗、定(成就四禅)、捨觉分,修习「七觉分」满足。如是修习「七觉分」满足者,得诸漏永尽,生、老病死苦永劲解脱、涅槃。
随佛法师既不受取、不使用、不积蓄钱财,也无有「为僧人管理金钱供养的『淨人』」,近学的僧众也是如此修行。随佛法师除经律、钵、具、袈裟及少许文具、贴身衣物外,身无馀物,强调「远离俗念,戮力实践,老实修行」的学风,极少与人私交、攀缘,即使是近学多年的弟子也不例外。弘法化众唯以经教、禅法,不谈高论与俗务,说法率直、恳切,待人真实、慈悲,戒、禅精勤。
随佛法师教导禅修除有坐禅、行禅及卧禅等方法外,另有诸多调身、调气的善方便。
随佛法师虽然出家于南传佛教的僧团,但是对于佛法的修习及宣扬,实不同于南传佛教传统论义体系的立场,重在“依经证经”的探究古老经法当中的修行体系。
随佛法师完成了阿难系汉译《杂阿含》及优波离系南传《相应部》的比对研究,提出“无明先断”的佛法原义,不同于传统宗派佛教的“无明最后断”,对初期佛教的贡献很大。但是,信受后世宗派佛教的学人,却对其攻讦不休。
佛陀教法的核心及主轴,是释迦佛陀称为“因缘法”的教导,内容是教导“生死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这教导是佛陀亲说教法的依据及宗本,离开了“因缘法”的教说,既无有佛法可说,也不是佛法。依据“因缘法”为核心,将世人从烦恼生死逐步的通达解脱、证菩提的修证次第,予以贯串起来的正是“四圣谛之三转、十二行”。在禅法的教授上,也是依据“十二因缘观”,开展次第成就“四圣谛之三转、十二行”的禅修次第。这一具足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三藐三菩提的禅法,即是“修七觉分而次第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中道禅法,这一修证的教乘,是契合生死及解脱、证菩提之真相的“一乘菩提道”。
随佛法师依据汉译《相应阿含》(后世误译经名为《杂阿含》)及南传巴利《相应部》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古老共说,将“第一次结集”集成之经说当中的“十二因缘”,还原依“六入分位”之“十二因缘法”的经法原说。在公元2002年先予以还原,2008年记载在编着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并在纽约及台湾公开发表于世,2014年提出学术考证更详细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陆续发表在《正法之光》第38~41期杂志。
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为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之我见,以及常见、断见,是名为行。
为六识。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当六识生时,因为贪爱识而造成(六)根逐于(六)境的因缘(名色)。如是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名色缘识,识(爱识)缘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名即是受、想、行,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因为贪爱识,所以(六)根逐于(六)境的因缘(名色),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识(爱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又称六处,为每一生之始,指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相缘而生的实况(眼色相缘眼识生、耳声相缘耳识生、鼻香相缘鼻识生、舌味相缘舌识生、身触相缘身识生、意法相缘意识生),叫做六处,即六根。
指根、境、识之缘具足的代名词,即眼、色缘眼识生时,称眼触;耳、声缘耳识生时,称耳触;鼻、香缘鼻识生时,称鼻触;舌、味缘舌识生时,称舌触;身、触缘身识生时,称身触;意、法缘意识生时,称意触。经说的古义,触只有眼触等六触,部派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在原有的六触之外,又提出许多的触。
指在六触发生时,所引发的六受、六想、六行(又称六思)。这是指根、境缘识生(触),依根、境、识之缘有忆持(想)、联想(想)、对比(想)、归纳与分析(想)、判断(想),还有情境感受(受),面对认知环境的企图与意向(行)。
由于对六入处缘生五阴的不如实知,不知五阴是缘生法。若不如实知五阴缘起与缘生,即为无明。因为无明则于六触入处不知缘生则无常、苦、非我非我所,即对缘生之六根、六境、六识(五阴)生贪爱和妄见,贪爱是欲求能够持续保有,妄见是妄想是我及为我所有。
取着,根据《相应阿含》44经、《相应部》蕴相应8经的共说,谓:是我、我所而取。取的定义是我见,也正是无明缘行(见)的我见,妄想五阴是我、我所。
即为“名色缘识,识(爱识)缘名色”的循环。识与名色因为贪爱而循环为缘,即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对识有贪爱,希望识能够持续呈现,故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识循环缘生的呈现。如是因无明而起的贪爱,使六根、六境与六识循环为缘,不能休止,这也正是五阴为贪爱所系。五阴在经上称为有身,有身的集起是因贪爱(《相应阿含》71经、《相应部》蕴相应105经的共说),而贪爱如结,令五阴为爱结所系缚,故称为有结。
有结又称为识食。经说:爱集则食集,食集则未来世生老死集;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识食而有六入生。识食即是指识与名色因为贪爱而循环为缘,也就是因贪爱而造成“名色缘识,识(爱识)缘名色”的循环,故有未来世的六处生。此(五)阴败坏已,彼(五)阴升起,生命之流辗转缘生、连绵不断,有来生之六根生,即有六触入处升起,也就是五阴的生。
凡生者,即是六根、六境缘生六识的身心活,所以生即是五阴缘生,而缘生则无常、苦、非我非我所。因为生(五阴生)一定是缘生,缘生法则无常,生必是因缘改变不定,所以生的表现当然是老、病、死、忧悲恼苦,而老病死则可称为生的历程。
梦参法师 梦参法师,1915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初二...
仁山法师 仁山法师,别号天晴,俗家姓顾,江苏省...
道衍和尚(1335年-1418年),俗名姚广孝,幼名天...
随佛法师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音译乌帕沙玛...
净莲法师 净莲法师是台湾现代一位实修实证、持戒...
简介 圣轮法师 圣轮法师,俗名杨赞儒,台湾省台...
惠空法师 惠空法师,于民国四十六(1957)年出生...
慧明法师 慧明法师,1969年(农历)1月生于江苏省...
星云法师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江苏...
释昌圣法师,原名牛志红,俗名李娜,出生于河南...
宝静法师 宝静法师,是中兴天台之祖谛闲老和尚的...
煮云法师 煮云法师(1919~1986年),俗姓许,法名...
巨赞法师 巨赞法师,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
月溪法师 月溪法师(1879-1965),俗姓吴,出生于云...
守培法师 守培法师,俗家姓陈,出家后法名印光,...
南亭法师 南亭法师(1900~1982)江苏泰县人,俗姓...
海仁法师 海仁法师,俗家姓陈,出家后法名法慈,...
明一法师 明一法师,释明一,号崇守。现常住湖北...
法藏法师 法藏法师,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北投,俗姓...
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于西元1983年毕业于中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