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本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劲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玄旨,直至我国华严宗成立,才充分发扬其真谛奥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Buddhāvatamsaka -mahāvaipulya-sūtra 。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我国华严宗以本经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立宗。简称《华严经》,或称《杂华经》。我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兹就本经之经题而论,《大方广佛华严经》系‘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之要旨,皆在此中。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亦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譬喻;故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则称为佛华严。总之,大方广佛华严系所诠之义理,而‘经’则为能诠之言教。
关于本经之梵本,自古以来即有诸种异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本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与中本之颂数品数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传;至于所传之下本,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其后,世亲菩萨作《十地经论》以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论师亦造有十地品之释论。又《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将本经分为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华严经旨归》、《华严经疏》卷三等则举出异说经、同说经、普眼经、上本经、中本经、下本经、略本经、主伴经、眷属经、圆满经等十种之别。另据大智度论卷一〇〇所载,不可思议解脱经(四十华严经)之梵本共有十万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亦称,《华严经》仅有百千偈,故称百千经,百千即十万之意。
汉译《华严经》有下列三种:
(一)六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华严宗将本经三十四品摄为教起因缘分、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经文而别之;及立所信、差别、平等、成行、证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则就义理而区分。
六十华严之结构组织,采用七处八会之说法,七处,即演说之场所为七处;八会,即演说之回数为八会。天台宗将本经之八会分为前分与后分,前分包括前七会,为佛成道三七日间所说;后分只有后一会,为后时之所说。而菩提流支认为,前五会乃佛成道后之初七日所说,第六会以后,则为第二七日所说。
关于本经之翻译,据《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所举,《华严经》之梵本,原有十万偈,由东晋支法领从于阗国携入三万六千偈,自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驮跋陀罗译成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此即第一译。然六十华严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补译之。
本经之注疏甚多,有《华严经疏》七卷(慧远)、《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四卷(智俨)、《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法藏)等。
(二)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六十华严之异译。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澄观于《华严经疏》卷四指出,新华严九会中,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法,第六、七、八三会为第二七日之说法,第九会入法界品则为后时之说法。
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
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有不少出入。
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 (三)四十华严。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
为新旧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与传于尼波罗国(尼泊尔)之九部大乘经中之华严经为同本。内容记述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或谓五十三参),而成就普贤之行愿。 四十华严仅有《入法界品》一品,然此品占华严经四分之一以上,故视之为异译。
又四十华严之叙述,虽与新旧两《华严经》之《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于卷四十中新添加普贤十种大愿,及‘重颂’(以偈颂重覆阐释经法)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为本经之特色。
关于本经之翻译,系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由南天竺乌荼国狮子王派使者进贡其所亲写《华严经》之梵本,翌年六月,于长安崇福寺,由罽宾般若三藏译之,澄观及圆照、鉴虚等诸师详定,至贞元十四年二月译毕,共四十卷,此即四十华严。又本经之梵本,现保存于英、法、印度等国之图书馆或学会中。本经亦有西藏译本及西夏文字之经本。
此外,本经记述善财童子游行南方,历访善知识之说,与《道行般若经》等所述萨陀波伦菩萨东行参求般若之说类同。又本经所记之诸大声闻不能闻知佛之自在神变,以寓‘斥小叹大’(斥责小乘,称叹大乘)之意,与维摩经等之旨趣一致。
本经之别译,有西秦圣坚所译之《罗摩伽经》三卷、唐代地婆诃罗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唐代不空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又本经卷四十《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之异译有二种。
本经之注疏,有《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澄观)、《华严经别行疏》二卷(仲希)、《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净源)等。另赞咏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善知识者,有《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杨杰)、《文殊指南图赞》(惟白)等。
华严菩萨华严三圣
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释迦方志》二卷。 唐道宣撰,成于永徽元年(6...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简介 《佛说五大施经》,收藏在《乾隆大藏经》...
概述 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全一卷。...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永明延寿阐明唯心思想的著作。一卷。收在《大正...
《金刚三昧经》,隶属“般若波罗蜜”经类。经文...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