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隋·智顗述。又称《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略称《六妙门》。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全书主要在阐示天台三种止观中的不定止观法门。为智顗应尚书令毛喜之请,于金陵瓦官寺所说。自光大元年(567)至太建七年(575),历经八年而讲说完成。
书中初解‘妙门’名义,妙者灭谛涅盘义,门者能通义,妙门有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六法,故名六妙门。次述此六妙门有历别对诸禅、次第相生、随便宜、随对治、相摄、通别、旋转、观心、圆观、证相十门,并一一加以解说。玆依该书所述,略释如次︰
(1)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明三乘历别诸禅。先以‘数息’为妙门,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最后于非非想定觉知此非涅盘,得三乘道。以‘随息’为妙门,出生知息出等十六特胜,不着非想定得涅盘。以‘止’为妙门,发地、水、虚空、金沙、金刚等五轮,证尽智无生智入涅盘。以‘修观’为妙门,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练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灭受想入涅盘。以‘还’为妙门,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十二因缘,修中道正观入涅盘。以‘净’为妙门,出生九种大禅,得大菩提果。
(2)次第相生六妙门︰数息等六法各分别修证,次第相生发三乘无漏慧。
(3)随便宜六妙门︰次第不简,随机宜一一用妙门。
(4)随对治六妙门︰三乘行者依此法,对治报障、烦恼障等一切障。
(5)相摄六妙门︰分自体相摄及巧修六门二种,六门自体各具六妙,若巧修一法,其他五门自然出生。
(6)通别六妙门︰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修此法,因解慧不同故果报有别。
(7)旋转六妙门︰前六门为二乘菩萨等共行之法,即依从假入空观得慧眼一切智,菩萨进而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得法眼道种智。
(8)观心六妙门︰约观心明六妙门,大根性人不由次第,可直观心性。
(9)圆观六妙门︰于数息门观一心,见一切心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一切心,乃至如是修其他五妙门,遂开佛知见。
(10)证相六妙门︰分别六门证相,证分次第证、互证、旋转证、圆顿证四种,十门之前二门是次第证,第三至第六门为互证,第七门属旋转证,八、九二门乃圆顿证。圆证相有相似证相、真实证相二种。真实证相又分别对、通对二种。通对更分初、中、究竟三证。得一念相应慧而妙觉现前者,即究竟证。
本书之注疏,有《文句》一卷(撰者不详)。
南怀瑾先生在《定慧初修》中对六妙法门做如下通俗解释:
六妙法门(又名小止观)是天台宗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也是十念法中的念安那般那的一种。
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
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为凡夫一念之间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数息等于是打鱼拉网,慢慢收,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至于计数的方法,大致分为下例三种:
1、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2、1…)。
2、由一、二、三…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1、2、3、4……99、100)。
如果在数息中同,岔入其他妄想,又须再来从头数起。
3、数息分两种即数入与数出。数人乃按呼吸之吸时计数。数出乃接呼吸之呼时计数。体弱多病者宜修数人息。血气旺盛,欲望多者宜修数出息。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在放软,不要练气功(此非佛法的心行法门),耳朵回转昕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昕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此时至少有三处用心,一为感觉不好或好,二则听呼吸出入息.三于计数出入息时,须注意如有妄想则重新计数。因此一念之问,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此言不虚,例如拿笔写文章,半天未落笔前,不知多少念头妄想产生。然而一旦灵感来时,则运笔如神。光速尽管快,还是不如念速快。西方极乐净土,固然离我们那么遥远但一念之间,屈伸臂顷,即到莲池。
庄子讲静坐。如表面像似静静的坐在那里,事实上,内部心念,在开运动会、讨论会,此即所谓“坐驰”。真正的禅定功夫,必须达于“坐忘”。即忘了身体,忘了一切.才是定。
数息过程中,身心会有变化,常会发现病症,这些疾病潜伏在体内,经由修持才发觉。数息功夫好,自然却病延年,身心康乐。
二、随
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心念仿佛是探照灯,气息如飞机-飞机飞到那里,探照灯就照到那里。如庄子所说:“常人之息于喉,至人之息于踵。’此时心息相依.气息~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掸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对于发大财,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然还未能达到如《楞严经》所描述的乐化天对于男女性欲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之境地。
三、止
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止通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定于掸学里为共法,因此学佛的人,必须做到“外道会的我会,我会的外道不会”。如此才能方便度众。
此门修法可以却病延年,此身虽为四大假相.但无它也不能证道。因此对四大的调和非常重要.如麦克风必须用电,才会产生扩大传声之作用。止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弹、八定与九次第定。则神通自然具有。因通由定发,但如《法华经》中所说:“父母所生眼,能观十方界”。“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不是少定小神通之境界。
四、观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何来?从起观与修观而得。如何起观与修观?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五、还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六、净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七、一念之间即具备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随意,随意而后才止息。其实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望善自参证之。
《释迦方志》二卷。 唐道宣撰,成于永徽元年(6...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简介 《佛说五大施经》,收藏在《乾隆大藏经》...
概述 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全一卷。...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永明延寿阐明唯心思想的著作。一卷。收在《大正...
《金刚三昧经》,隶属“般若波罗蜜”经类。经文...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