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入门 > 基础知识 > 正文

何为心性,怎样理解“明心见性”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心性:即心之本性,也称自性,即对心的特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探讨有关心之本性是净是染的问题。

1.早期佛教之心性说,就关于心之本性问题的探究: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无染,由于后天的环境,使原本无染的心性而受到了染污,所以要通过对心的修习,回到原有的清净心性。

2.在大乘佛教中,心性说还是继承早期佛教以来的“心性本净说”而有所发展,强调后天之心性的熏染过程,要求众生努力精进,为阐释众生的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提供了思想的依据,为儒家学说提供参考,也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佛教讲的“心”,有通过器官大脑而产生的思想认识和在人身内部的肉心二种。这里的“心"是前者,即通过大脑运动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思想的认识。“性”则是指的事物内部的最高的宗极目的,是一种带有境界上的认识。中国古代将“心”与“性”通常放在一起使用,以此说明通过对心的作用,最后过到境界的认识。佛教里讲的明心见性是内省功夫(对心性的反观和甚深潜力的挖掘)的结果。也是一次人格的重组和整合,对宇宙和自我的再认识,它明确地昭示了你的现状、你的未来的方向和你的使命。它使你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也使你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修行有各种方式,禅宗就认为,劈柴担水就是修行。

1.我们切不可执著于某一种修行的方式,要将佛教的修行与正确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修行才能够得到成就,才能够获得解脱

2.所有的修行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从佛教的不二角度来看,提升与退转始终是伴的,两者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心性才能保持在精进的状态,解脱也会时时得到体现。

3.佛教认为,开悟是瞬间和刹那间的,修行到了一定的阶段,退转肯定会比不修行的人少,而且经常获得开悟,身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不能说不退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