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佛教文化 > 正文

述而不作

  作者: 杨云唐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年,若以大树比喻,它的根必然盘根错节、复杂万状,而树叶本身可能受环境与人为改造(如接枝)而与原来样子大不相同。又以人类言,祖先的基因到后代子孙也已有很多的差异。所以相信即使释迦佛没入涅槃活到今天,祂今天的用词与内容也会与二千年前有所不同,这就是缘起的事实。例如佛陀原先讲“五根”,后来又加了“五力”,其实这二者的内容一样,因此可以确定即使佛陀在今天传法,必然会有很多的新说。

  佛法从原始的缘起论到后来大乘的诸多各种论,虽然有相左矛盾之处,但相信若溯根追源,当可以发现其间在根本上有相通之处。只是后人为表现“我所弘之法乃殊胜无上的”,所以强调其间差别,加上因宗派竞争上越演越烈的结果,当今标榜八万四千法门的佛法,真的是太过繁杂而且不太容易理解。

  今天很多佛子学大乘就鄙小乘,或学南传佛法就弃汉传,似乎这二者很难找到融合的交集。有心人为化解这问题,常是用“十方来者,非只一路”来让大家都接受。可是在血脉里若没有相通的话,这种解释难免助长越趋复杂的现象,却无法让大家溯本寻源找到共通的交集。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有很多佛子或纳进New Age之说、或心理学、或天文、或灵异说、或天人说。这些例子包括奥修、克里斯慕提、赛斯心法…等,佛子学了这些,经消化吸收,转成自己的体会,就编出很多新语词、新观念,甚至强调这些观念让自己突破一些旧看法,解决了生活上多少纠结,而且说这些是在传统佛法中学不到的,或说发现了佛法的更高层次与更准确的解释法,有些大胆的人甚至说这是悟入法性了。学佛人希冀成贤作圣之心常溢于言表,原本佛教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是为鼓励人向上向善,却也变成佛子们穿凿附会的竞营,很多佛子急功好强之心无形间增长我执而不自知。

  另一现象是法义与方法的化繁为简,大有“吾道一以贯之”之势,这首先出现在以前部派佛教时,空宗的出现,所谓“我说即是空,亦为中道义、假名”,与真常的“都本是佛”,到近代“只要念弥陀就涵盖八万四千法门”,如是等等。例如“一句佛号罪灭河沙”,但佛子天天念佛后仍不见得能“带业往生”,这样简单化的佛法要人一味净信不疑,实在很难。但佛教界弘法者很多是“承袭教说”,以信为方便,只要是“某经典、某菩萨或大师所说”就奉为真理,不去问佛陀原本怎么说,这样没有标准的佛法,就像市面上没有规格标准的材料零件,是很难成就事业“打开市场”的。

  这让人想到秦始皇“车同轨,行同文”的制定,如此的标准化还真让中国人省去很多的麻烦。再朔到孔子说“述而不作”的原则,也真可以作后代“圣贤大德们”该遵循的正道,避免盘根错节的紊乱发展。就像今日科学界,一切都有详细定义,若要推翻前人所说,也要有实验统计的根据,不是以“我有证量”就可编新说法唬人。

  笔者赞成教法教义的改革,但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很不乐见佛子们在那“入海算沙”,比较此说与彼说、探究何为法说、何为义说、何为方便说、何为了义不了义…,更不想看到“开展异说为了义”。笔者曾旁听一次讨论会,与会者光在“涅槃”义上就乱成一团,有余、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性净涅槃,因缘非因缘…一堆名相与境界,听得让人只能意想却摸不到。会中大家对教界一些特殊经验,又无一套勘验标准,总是搬权威来衡量,讨论变成看谁听得广知得多,但对自己的内观却无有帮助。如此的佛法讨论在中国教界很普遍,一堆人纸上谈兵却无益于解脱烦恼,这样的佛教如何能获得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同呢?!

  佛教长久来论诤不断,互较长短,究其原因,问题出在教界人对根本佛法的学习与扎根不够,可以说大部分佛子学法一直都是依兴趣与缘分,没有共同师承,也没一套循序标准,所以大家在“基底”不同下,就像零件没有规格,其发展的结果就各说各话。例如汉传经典的“经中之王”就有数个,而八宗或三系的分野,也让佛子花十年也学不清楚。祖师为此曾作出判教,立出圆教,也没解决论诤问题。

  教说庞杂,穷于摸索,一直是学佛要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之主张,是今天教界弘法者应考虑信受的原则,亦即大家的论述应该回归共同的义理,以相通的共说为依据,尽量莫再开创新名相。例如谈涅槃,就应先将佛陀说的最原始定义说清楚(也就是再生因缘的止息,不受后有),如此则知涅槃是烦恼与生命轮转的因缘熄灭,十二因缘不再继起五阴的无明贪爱,此生所作已办,得称“善逝”了(死后不再有生)。如此就不会在那讨论涅槃是或不是因缘法,越说越高,却离佛陀本说,变成境界的描述,跟当前生命、五阴都没交涉。

  亦即不管哪位大德证量如何,都不应再发展新说、异说,标新立异,而是要回归原始佛法本义,以共通的用词与涵义为基本,依其说明所见所证,让人知道其中是如何与佛陀原教血脉相承(即一乘道),而绝对不是在那标榜此是某佛菩萨亲自教授、如何殊胜于其他论说,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由于众生的相信权威、感应,佛法教义演变到后来已有太多的天启说,而天启说本是佛陀反对的,某教派却大行其道。其实,诸种言说,不管打著的旗帜是弥勒或文殊示现所教授,都不可信。虽然大修行者一定会有超然的宗教体验或感应,但都应回归原始定义与教说为基底去开阐知见与修行方法,述而不作地维持佛教一乘道的一贯血脉,别用感应唬人。否则,释迦佛法将会与其他簿伽梵或现代圣人的佛法日趋相左。

  例如,从佛陀有内涵的人间佛教,到今天只强调生活的佛教,在发展上实在有迷糊化的倾向,这乃是不重根本而求发展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本文不是主张凡后期祖师的说法都应扬弃,而是希望不可含糊吞下。新说、异说在禅宗与密教特别多,但笔者发现禅宗有很多说法,只是表达的语言太个人化,但其内涵是可以直通原始教义的。例如“生活即是佛法”,这到今天是已被滥用的口头禅,其实当初的祖师是通达五阴的因缘法,主张回归现实的内观为修行的说词。而又如“何处无非是佛”也是处处皆是因缘所生法的另一表达法。但今天佛子却将之通俗化与浅化,说什么洗碗、工作皆是禅,这虽没错,但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无法进入禅观。

  另外如净土的“万德洪名”,若能从内观因缘法的根尘识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下手,当发现缘的无内无外(无界分别),而看到此中但有缘起法没有我,而缘生法无常,则发现一举手一投足一言说都是“光光相照”,法界缘起网中处处皆然,那么一句弥陀也是牵动整个法界五阴,让人体会因缘法的正见,如此的佛法也就不异万德庄严,一叶一如来,这比胡说境界,或只是盲目相信,却念破喉咙还作门外汉强太多。如此地弘法,佛教才能众流入海,而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真正解脱道的根本佛法为依据,佛教才不会低俗化、谋利化、学术化、复杂化,而佛子也不致迷糊化、党派化、口头化、权威化。最重要的是佛教在发展上能一脉相承,不会变质,佛子不必再浪费时间摸索一辈子,不会想希贤希圣却变成强化自我与依权威争执的问题,也不会成为山头宗派的弟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