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蔡礼旭 > 正文

学习的心态

  作者: 蔡礼旭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其实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对了,学习的效果不见得好。我们一翻开《弟子规》,看到弟子两个字,弟子指的是谁?我们可能第一个念头,孩子学的。那麻烦了,我们大人一学《弟子规》,从爸爸就变警察了,从妈妈也变警察了,就盯着孩子,你这个没做《弟子规》,你那个没做《弟子规》。然后孩子学得就很痛苦,很讨厌《弟子规》,因为一看到《弟子规》,就想到父母一大堆要求。所以应该是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家长,看到我,就赶紧把他两个孩子拉过来,然后说“蔡老师,敬礼!敬礼!把头给压下去了。”我在想,佛门说“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假如没有处理好,我就跟这两个孩子结冤仇了。而我们修行,心应该要柔软,哪有说把孩子头这样压下去的,那心都是控制,都不道法自然。勉强的事情一定会有副作用,什么副作用?你勉强他的,你不在的时候,他就不做了,这个叫阳奉阴违。因为我们也没有道法自然,太强迫、太强求,揠苗助长,效果不一定好。结果他压完头以后,紧接着就开始说,我这个儿子哪里不好,就把他两个孩子的缺点全部讲一遍给我听,然后我愈听愈沉重。他讲完以后就说,“蔡老师,你马上给我教教他们。”大家想,我现在教好不好?他铁定说,“蔡老师给我记住。”所以当下说,“这个孩子不错,挺好的、挺乖的,你看他对我挺恭敬的。”先称赞一下孩子,然后赶快把孩子支开。孩子也有他的自尊,你在人前这样批评他,他很难受的。所以我们的心为什么变得不柔软?因为我们有功利,因为我们急于求成,因为我们那个控制的欲望愈来愈强。所以这个心态一起来,孩子会很有压力。

其实我们能不能回到当初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那个时候才几个月,一岁左右,这个父母有没有说,孩子一岁的时候对着孩子讲,你以后考试都要给我一百分,少一分打一下,不会这样吧,那个时候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有信任。孩子学走路了,全心全意信任孩子,这个父母站在前面,孩子,你一定可以的,来,跨出你人生的第一步。有没有哪一个小孩学走路,第一步就踏成功的?您家的孩子踏第一步成功的举手,那个可能是圣人再来的。都没有。请教大家,你的孩子跌了几次以后,才跨出稳健的第一步,记不记得?不记得。有没有他跨到第一百步的时候,你对着孩子说,孩子,我不信任你了,你走不成了。有没有父亲说,孩子,你已经跌了一百次了,我只给你接下来五十次机会,你五十次走不好,别走了,脚会受伤,我买个轮椅给你坐。你看你有要求了,那个孩子开始走路会发抖,因为他有压力。人有压力的时候,他的潜力发挥不出来,他的压力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所以大家注意,现在小孩子读书,小学就有人自杀,大学、研究所那就更多了。这是变成什么?我们父母没有能感受到孩子的心,都被我们的要求、我们的面子问题,都被我们的控制欲望给障住了,孩子已经痛苦到不想活了,我们感觉不到,我们只专注到他的分数而已。所以“欲令智迷”,人有欲望的时候,很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清身边最亲的人内心的状况,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而我们的本能跟孩子是连心,父母跟子女是连心,我们要恢复这个本能,恢复这个天性才对。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恢复明德,恢复本善。

父母跟孩子那种天性,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姊姊那时候刚生孩子,小外甥在我们家,他妈妈坐月子,他在我们家待了几个月。结果每一次他哭了,就肚子饿哭了,本来我跟我姊姊、我母亲在吃饭,我姊一下就跳起来了。我母亲跟我都觉得什么事?孩子哭了。很奇怪,孩子哭,我都慢半拍,他妈妈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然后孩子学讲话,牙牙学语,讲了一大堆,我一句都没听懂,然后他妈妈每句都听懂,还做翻译,一句一句翻译给我们听。你说那个是言语在听,还是心在听?那言语我也听到了,怎么听不懂?所以这个是天性。父母就是用这种天性去鼓励孩子,孩子在这种完全的信任当中,他学会走路了,学会很多生活的能力。而孩子对父母的孝也是天性,你看父母,他不对了处罚他了,他不只没有任何责怪,还往父母的怀里钻。而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对父母的那一分天性的爱,终身保持。保持着赤子之心,这个人太快乐了,而且他一定又能够把对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对一切人的爱心。我们在二十四孝看到,多少的孝子随时都能感觉到父母的心,像曾子孝顺的榜样。以前这些长者厚道,他的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看朋友都是走了几天,甚至上把月的路程才到家里来,还让朋友等,老母亲于心不忍,可是曾子又上山去砍柴了。所以情急之下,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马上感觉心里不舒服,赶紧赶回家看到母亲,跪下来,母亲,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曾子的母亲马上很欣慰,没什么事,朋友来了,不要让人家多等。终身保持这个孝心。我们看看,我们现在母亲咬得手指流血了,我们有没有感觉?读德育故事就是效法圣贤人,感觉到我们跟他们的差距非常远,所以德行比于这些圣贤人,人就“知耻近乎勇”,提起勇气效法他们;欲望要跟下阶层的比,那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也没有比人家差。所以天性保持,而这个天性的爱,最能让人他的潜力不断发挥出来。所以纵使孩子现在已经十五、十六岁了,我们还能回到孩子学走路那个时候,父母信任他、鼓励他的那个心境,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能感觉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