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蔡礼旭 > 正文

解行要相应—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作者: 蔡礼旭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解行要相应。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个重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人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那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安排了,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然后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啊?结果对方说:你不是要亲近吗?那就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就坐下来。结果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啊,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啊,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

大家感受感受当时候的气氛怎么样?气氛就很僵啊。那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了,就是拿道理要压人啊。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觉得到在场所有的人当下的尴尬?不见得能感觉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办?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有没有人敢说话啊?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啊。又把这个气氛大家哈哈笑,就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甚至人家会说“怎么越学越傲慢”,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而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越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真诚被什么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虚伪给障住了。把平等找回来——被傲慢给障住了。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

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这个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这个言语、或者是这个动作上。

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水果这些特产,跑到大都市的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地可贵啊,多么地真实啊,真诚。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是吧?“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没看到。为什么?“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所以人这个虚荣啊,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感觉不到朋友的心。

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

所以要诚意正心,那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以这一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

所以,当下其实这一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是不是?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嘛。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那这个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所以我们处事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

所以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很有钱的他拿的油灯就特别地大、特别地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地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了,就给了她一点点油。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供养佛陀。而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

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那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是用虚荣在看事情。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就很不高兴。结果风一吹,所有的油灯就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他是真心的,不会熄灭的。

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那种淳朴,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份心呢?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那我们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

所以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他是老师啊。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结果看到佛陀来了,哇,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然后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就倒在佛陀的钵里面。然后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是吧。小朋友搞什么东西!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了。”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份真心呀,哇,“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啊。

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个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它。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我们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的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包含刚刚讲到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