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寺院 > 河南寺院 > 正文

河南陕县空相寺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陕县空相寺  

  陕县空相寺

  空相寺(Kongxiang Temple),原名定林寺,又称熊耳山寺,位于河南省陕县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三门峡市53公里。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熊耳山海拔885米,北依黄河,南接伏牛山,东临洛阳,西连西安,洛三高速公路从山下通过,交通便捷,风景宜人,既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历史上熊耳山林木茂密,山花烂漫,流水潺潺,鸟语如歌。

  空相寺座落在林木掩映之间,走进空相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油然而生。更因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安葬于此,历代帝王将相多有来此朝山拜佛,文人骚客舞墨咏叹。 空相寺鼎盛时期,寺内拥有僧徒八百,香客无数,各种殿房四百余间,占地八十余亩。但在历史上曾数遭洗劫和人为拆迁。其中两次大规模灭佛,即北周武帝灭佛和唐武宗灭法,空相寺都难逃顾厄运,佛像被毁,房屋拆迁,强迫和尚还俗,没收寺院财物和土地,使空相寺遭受了严重毁坏。 历代对该寺也曾数次修葺,有据可考的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修达摩殿和部分殿宇,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重修达摩殿并立“菩提达摩圆觉大碑”,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转角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重修空相寺,后来乾隆、道光年间也几经修葺。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寺院房屋相继倾倒拆毁,空相寺逐渐衰败。 建国以后,空相寺内仅存的“达摩塔”、“达摩石刻画像碑”被列为三门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武帝撰文碑”被列为陕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文化、文物部门多次出资修葺加固“达摩塔”,使这处濒临倒塌的珍贵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山上的“八大奇景”和“四大绝胜”名甲天下。八大奇景为:龙嘴喷雾、土桥卧虹、井底明月、达摩铜佛、高楼洪钟、铁薪烧粥、椿抱翠柏、汉代松林;四大绝胜为:藏兵洞、濯心泉、八仙庙、公孙瓒藏甲处。

陕县空相寺

陕县空相寺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 达摩墓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公元58—75年(东汉永平年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 空厢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公元536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空相寺新出土唐代碑刻《汾阳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公分,宽60公分,厚15公分。共26行,满行44字。碑首圆额,双行篆书“汾阳王置寺表”。立碑年代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58年)。立碑人为汾阳王郭子仪后人。碑文的大意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到空相寺朝拜达摩圣迹,并许愿若达摩禅师福佑,平定叛乱,必当奏请朝廷,“特加崇饰”,给予特别的荣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乱9年后(公元772年11月),郭子仪即书奏朝廷要求重整寺庙。半年后,朝廷钦赐“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园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据此为证,定林寺易名空相寺乃唐代宗李豫钦赐,并且追加达摩为“园觉”禅师,达摩塔为“空观之塔”。《汾阳王置寺表》的出土,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史、禅宗渊源仍具重大历史价值;又为研究佛教禅宗及空相寺兴衰史、郭子仪与空相寺的关系、空相寺地理沿革等,提供了更加珍贵的实物资料。唐天宝三年(公元748年),郭子仪曾奉皇命重修空相寺,他亲任总监工。工程竣工后,唐玄宗封达摩为“圆觉”,封达摩塔为“空观”。唐后历代对空相寺多有修葺扩建,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水陆殿、白衣观音阁等,其南有达摩塔、达摩殿、转角楼、南北僧院等,寺院殿舍400余间,占地50余亩。离寺院西南约50米处有享誉豫西的塔林,占地30余亩,有大小灵塔400余座。整个寺院布局严整,古碑林立,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公元538年,众僧徒为纪念达摩初祖,又在空相寺建造了达摩造像碑。据史料记载,空相寺在极盛时,僧众800余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观音阁、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合计400余间,占地160余亩。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该寺虽历代都有修葺,终因时节因缘不具,而渐趋衰落。时至今日,寺内大部分建筑,自抗日战争以来,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寺院原貌已荡然无存,现仅存一塔一幢等数块碑刻和浮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