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心法》:八正道之正见
正见
八正道的每一个练习是正见。正见首先是对四圣谛——我们的痛苦(苦)、我们痛苦的形成(集)、我们的痛苦能够被转化的事实(灭)、以及转化的途径(道)的深刻理解。佛陀曾经说过,正见是坚信有人已经能够转化他们的痛苦。长老舍利弗补充说,正见即是了知我们摄取的四种食物中的何种食带来了何种后果。
舍利弗把正见描述为区分善根和非善根的能力。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在意识的不同层面,都有善根和非善根——或言善种和非善种,如果你是一个忠诚的人,那是因为你心中有忠诚的种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环境中,在那里,你忠诚的种子得到了浇灌,你就会成为一个忠诚的人。但是,如果你的背叛的种子得到了浇灌,就连你爱的人你也可能会背叛。你也许会为之感到内疚,但是,如果你心中背叛的种子变得非常强大,你就有可能会那样做。
修习正念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我们藏识中所有的种子,并给那些最健康的种子浇水,当一个人朝我们走来的时候,只看他一眼,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可是,当另外的人路过时,我们可能马上就喜欢上了她。我们各自身上的某种东西触动了我们心中相对应的某颗种子。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母亲,如果每次想到父亲的时候我们就感到紧张,那么很自然地,当我们看到一位长得像我们母亲的年轻女士的时候,我们就会欣赏她;而当我们看到一个触发了我们对父亲的回忆的男人时,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心中的种子——对我们母亲的爱种和与我们父亲有关的受伤害的种子。当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储藏室里的种子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感到惊讶。
佛性的种子——觉悟和如实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合掌向另外一个人问讯的时候,我们就是承认了他或她心中的佛性之种,当我们这样朝一个孩子问讯时,我们是在帮助他或她健康自信地成长起来。如果你播种谷子,谷子就会生长起来;如果你播种小麦,小麦就会生长起来。如果你以一种善良的方式做事,你就会快乐;如果你以一种不良的方式做事,你就是在给自己心中贪爱、嗔恨和恼害的种子浇水。正见就是要能够辨认出哪些种子是善的,并鼓励自己浇灌那些种子。这就叫做“有选择的接触”。我们需要来一起讨论,分享彼此的体会,以便加深我们对这种修行和五戒的理解,尤其是第五戒——关于我们所摄取食的修习。
我们的“见”是以“想”为基础的。在中文里,“想”这个字上半部分是“相”,意即“标记”、“符号”,或者“现象”,下半部分是“心”,意即“心”或“精神”。想总有一个“标记”,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那个标记是虚妄的。佛陀建议我们,不要被我们所觉知事物愚弄。他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很多情况下,佛陀也开示说,我们的想大部分是错误的,而我们的痛苦大部就是来源于错误的想。我们不得不反问自己,“我能肯定吗?”,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错误的想会妨碍我们拥有正见这一事实。
想问题意味着想某物。我们总是相信我们想的对象是在主体之外的,但是,那是错误的。当我想月亮的时候,月亮是我们的。当我们对朋友们微笑的时候,朋友也是我们,因为她是我们想的对象。
当我们想一座山的时候,这座山就是我们想的对象。当我们想月亮的时候,月亮就是我们想的对象。当我们说:“我能够在花朵里看到我的识”,它的意思是,我们能够从花朵里看到白云、阳光、泥土和矿物质。但是我们怎么能够在一朵花里看到我们的识呢?这朵花就是我们的识。它是我们想的对象。它就是我们的想。想意味着想某物。想意味着能想和所想一起现前。我们正在注视的那朵花是我们想的一部分。我们的识存在于花朵之外,这个观念必须清除掉。一个没有客体的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清除一方而保留另一方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想的根源,我们看事物的方法,都植根于我们的藏识。十个人看同一朵云,就会有十种关于的不同的想。它是被想成一只狗、一把锤子还是一件上衣,取决于我们的心——我们的悲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愤怒。我们的想带着各种各样的主观错误,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想,对我们所想对象,或赞扬,或责备,或谴责,或抱怨。但是,我们的想是由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构成的。我们是快乐还是痛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想。所以,深入地观察我们的想,并了解它们的根源,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一个关于快乐观念。我们相信,只有某些特定的条件才会使我们快乐。但是,往往恰恰是那些关于快乐的观念妨碍了我们的快乐。为了摆脱想,我们不得不深入地对它进行观察。这样,想就会变成一种智慧,一种对道的体证。这种智慧既不是想也不是非想。它是一种澄澈的洞察,即如实地看待事物。
我们的幸福和我们周围人的幸福,取决于我们正见的程度。深入地观察事物,即对我们身内和身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了了分明,是把我们自己从由错误的想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法。正见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思想体系,它甚至也不是道。它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够契入生活之实相的活生生的智慧,一种能够给我们带来安祥和慈悲的深刻洞见。
有时候,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我们知道这些事情将来会使他们受苦,可是当我们试图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不愿意听。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去激发他们心中正见的种子,将来在某个困难的时刻,他们或许能够从我们的指导中获得益处。我们不能对一个从来没有尝过桔子的人解释桔子是怎么回事。不管我们描述得有多么好,我们也无法给别人这种直接经验。他必须亲自去品尝它。只要我们说了哪怕一个字,他就已经被束缚住了。正见是不可描述的。我们只能指点正确的方向。正见甚至也不能由老师来传达。老师能帮我们识别出已经贮存在我们识田中正见的种子,而且他还能帮助我们树立起修行的自信,以便我们把这颗种子撒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土壤。但是,真正的园丁是我们自己,而不是老师,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去给我们心中的善种浇水,以便它们就能开出正见的花朵。浇灌善种的工具就是正念地生活——正念地呼吸,正念地行走,在正念中过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
1966年,在费城的一次和平聚会上,一位记者问我:“你是从北越来的还是从南越来的?”如果我说我是从北越来的,他会以为我是亲共的;如果我说我是从南越来的,我会以为我是亲美的。所以我告诉他:“我是从中间来的。”我想帮他去掉他的名相概念,面对就在他眼前的事实。这是禅的语言。有位禅宗的和尚看到一只美丽的大雁飞过,他想把这快乐与正在和他同行的师兄一起分享。可是当时他的师兄正弯腰,把一粒石子从鞋子里取出来。当他抬头往上看时,大雁已经飞过去了。他问:“你想让我看什么?”年轻的和尚只好保持沉默。太虚大师说过:“只要树在你身后,你就只能看到它的影子。如果你想接触事实,你就不得不转过身来。”“图像教学”是使用语言文字,而“实物教学”是用实物来让你体会。
修行就是要超越概念,这样你就能契入事物的本性。“无念”是非概念之道。只要存有念(这里指非正念),就不可能见到实相和真谛。“无念”意味着没有错误的观念,没有错误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没有正念。因为有了正念,当某件事情是正确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是正确的;当某件事情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是错误的。
我们在练习坐禅,我们的心中想到了一碗西红柿汤,所以我们以为这是错误的修行,因为我们原想要专注于自己呼吸。但是,如果我们修习正念,我们会说:“我正在吸气,我正在想西红柿汤。”这已经是正念了。正确与否不是客观的。它是主观的。
相对而言,有正确的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观察,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没有一种观点是真理本身。它只是从一点上来看的;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之为“观点”。如果我们走到另一点上,我们看事物就会不同了,并且认识到我们的第一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佛教不是观点的集合。它是帮助我们排除错误观点的一种修行体系。我们观点的质量可以一直提高。从终极真实的角度来看,正见就是扬弃了所有的观点。
当我们开始修习正见的时候,我们的见解只是对教义的一种模糊的概念。但是,理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正见的种子、佛性的种子都在我们的心中,但是它们被层层愚痴、痛苦和失意掩盖住了。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观点付之于实践。在闻思修的过程中,我们的观点日益变得充满智慧,并且建立在我们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心中佛性的种子。这就是正见。有时候,它被描述成诸佛之母般若波罗蜜多,即那种能够使我们得到解脱的慈悲和智慧的力量。当我们修习正念地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正见就会开花,我们心中所有其他道的要素都会开花。
八正道的八种修行是互相滋养的。当我们的见解变得更“正确”的时候,我们心中的八正道的其他要素也都会变得深刻。正语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它也滋养着正见。正念和正定使正见加强和加深。正业必须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正命使正见更清晰。正见既是道的所有其他要素的因,又是它们的果。
慢步冥想 摘自《步行冥想》 一行禅师、阮英明香...
我们已经到达了 〔法〕一行禅师 沉 默译 有一次,...
行禅指南(上) (法)一行禅师 你就可以做到 行禅就是...
《佛之心法》:八正道之正业 正业 正业的意思是...
在大自然中步行冥想 摘自《步行冥想》 一行禅师...
行禅指南(下) (法)一行禅师 步步莲花开 当艺术家或...
《佛之心法》:八正道之正念 正念 正念是佛法的...
《佛之心法》:八正道之正思维 正思惟 当正见在...
法雨 三年前,我做过一系列关于我的初恋的讲座。...
第七章 化敌为友 从你自己做起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
附录一 禅修练习 下面是五个简单的禅修练习,涵...
禅修与疗愈 正念带有定的能量,定能产生慧的能量...
祈愿在医疗中的角色 在健康的集体意识中,我们也...
身,心,灵 在我们之中,有些人祈愿不怎么成功,...
祈愿的目的 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
祈愿有用吗? 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也在世界上创...
祈愿的力量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书,...
一行禅师 Thich Nhat Nanh 一行禅师生于1926年的越南中...
活得安详 作者:一行禅师 活得安详 生命中充满痛...
附录 附录一 和平公约 本到梅村的夫妻、家庭或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