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向智尊者 > 正文

法见 13 无畏的信仰

  作者: 向智尊者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无畏信仰

  信仰所牵涉的,不只是相信存在的事物或「信经」定型文本( creedal formula)〔1〕中的真理,同时对于所信仰对象的力量也充满了信心。宗教信仰是相信至善的力量,而佛教特别指「八正道」无比的力量,相信它净化和解脱的效力。

  在那些自称信仰者、宗教人士或者佛教徒中,相信善的力量能够转变或提升个人及社会的生活,并保护自身抵抗内外在世界的邪恶,具有如此纯粹信心的人依旧极少。很少人敢将自己托付给善的洪流。尽管有些模糊的「信仰」,大多人背地里仍认为:内外在世界的邪恶力量还是比较强大,大到无法对抗。世界各地许多政治家(尤其那些自称「务实主义者」)似乎都如此相信,显然暗示着「唯有邪恶是真实」。他们认为必要时必须屈服于强大的邪恶力量之下,若不愿将这当作考验的话,也怪不得不能实现更多善行。

  当然,面对邪恶和愚痴的强大势力,这种对「善」纯粹的信心需要相当程度的勇气;没有勇气,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提升。「提升」意味着克服存于个人和社会当前

  不圆满状态的天生惰性;当然,这需要勇气迈出第一步去突破天生惰性的阻力和对事物或内心自我封闭的倾向。这勇气正是成功的初步条件。

  古代佛教大师深知勇气是正信的主要特质,因此将信仰比喻为一个强壮又有勇气的英雄:那些停在岸边的人,或显怯弱或因兴奋而徒论如何渡河;英雄为了引导他们安全渡过而投进湍急的河里。这个譬喻可以应用于社会和精神生活。就社会生活而言,怯弱者是指那些本身无法起头,但愿意跟随和支持领导者的人;精神生活中的怯弱者,则是指那些精神成长所必需而尚未被开发、或脱离善行的特性。

  智(paxx.)和信( saddh.)是两个相互辅助、支持和平衡内在成长的因素。倘若没有信仰上的信心、虔诚和热诚,智将会停留在理论上的理解及知识性的领悟。这些教义原是要于生活里体验的,而非只用来思惟或论说。譬喻里,若没有信仰英雄的帮助,智识将只是「在河岸跑上跑下」,一个外表看来很忙、很重要的活动,但却少有实际的结果;没有了信仰,智识就会失去引导人生道路力量的坚定信念;没有这种内在的信力,当要认真、贯彻决定与命令时就会产生犹豫,缺乏即刻开始「跨越河流」的勇气。

  在活力和持续精进的支持下,具有辅助特质的信仰能够为智识添翼,使智识克服不实用知识的贫瘠及概念思考的空泛论争。换言之,智识为信仰带来具辨别力的判断及可信赖的引导;它避免信心耗尽,防止因无益的情感流泻及错误方向的努力而浪费信仰的精力。因此信仰和智识应协调一致,以正念来保持二者的平衡,将证明两者是理想的同伴。藉由它们的通力合作,才能处理解脱道上的任何危险和困难。

  【译注】

  〔1〕「信经」一字出自拉丁文「我信」(credo),意即基督徒对教会所认可的最基本福音的摘要,宣称承认相信。所以信经就是大公教会全体或其代表,将圣经中为个人得救所必须的教会信仰重点摘要,大家藉此表达信仰宣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