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觉真法师 > 正文

彻悟人生 第七个故事

  作者: 觉真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第七个故事)

  舍利弗和大目犍连,是从小很要好的朋友,两人友情深厚。舍利弗天资聪明,才华不凡。目犍连生性豪爽,气质高贵。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互相承诺,从不失约。后来,他们一齐离俗修道,寻找悟道的入门。找了很久,没有找到一点线索。他们只好去问自己的师父删阇那。他的师父说:“我从修道以来,已经过了许多年了,到底有没有悟到成果呢?我自己也很怀疑。如果有的话,我算不算得道了呢?这种事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而且,实际上我也没有得道。”有一天,师父生病了,舍利弗和目犍连都站在病床前。师父已经奄奄一息。这时师父凄然一笑。两人都问师父的笑代表什么意思?师父说:“世俗中众生的肉眼不识真实,全被恩爱害惨了。从前,我看过金地国国王死时,他的王后自动跳入燃烧的火中陪葬,希望以后还能出生到同一处(世世为夫妻),但因两人的行为和报应各有不同,很难同生一处的。”两人同时用笔记下了师父的这番话,想试试师父所说是不是真实?后来,金地国有商人迢迢千里来到摩伽陀国,两人一面查阅当初的记录,一面询问求证,果然证实了师父当年所说不虚。于是,两人才慨然说:“我们太多疑了,师父并没有把这种事隐瞒起来呀。”两人就互相发誓说:“以后谁若先听到甘露法味,一定要通知对方,一块儿去求法。”

  这一天,佛陀带领他的众弟子们来到王舍城,在竹林休息。舍利弗和目犍连听说佛陀来了,也曾到处打听关于佛陀的消息。

  刚巧阿说示(Assaji),佛陀最初的弟子五比丘之一。汉译又译为“马胜”)披着袈裟,托着铁钵,进城来行乞。舍利弗见他容貌威仪,不同寻常,气质高雅,静默无语,忍不住跟着他走。走了一段路,还是主动上前问道:“请问你是谁的弟子呀?令师是怎样的人呢?”马胜比丘说:“家师是释迦族的太子,因为厌恶生老病死的苦恼,离开王宫,出家学道,后来悟得无上正觉。”舍利弗说:“可不可以把令师所教的内容,说一点给我听听呢?”马胜比丘就对他说了一偈:
                   诸法因缘生,
                   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注:这一首著名的缘起偈,包括了三层含义:一、诸法是存在的——这是俗谛。二、诸法虽然存在,但从因缘而生,因缘灭,法亦灭,所以不是真的存在,而是假的存在——这是真谛。三、诸法虽然是假的存在,不真实的存在,但是有名字——这是假谛,亦即中道谛。三谛尽在其中。)

  舍利弗听完这首偈子,即时得到一种觉悟,赶紧回来告诉目犍连。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表情兴奋,充满法喜的样子,忍不住问道:“是不是你已得到甘露法味了?快说给我听呀!”舍利弗把刚才听到的这首缘起偈,说给目犍连听了。目犍连说:“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舍利弗又说一遍。目犍连当下也获得了一种初步的觉悟。这样,两人就一起跑来皈依了佛陀。不但两人皈依、受戒,成了佛的弟子,而且,又率领了他们原来的二百五十位弟子一起来皈依了佛陀。

  后来佛又为舍利弗讲解了《般若波罗密多》的甚深妙法,这是后话了。

                     ——《因果经》、《大智度论》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nmita)。《大智度论》卷一百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之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般若波罗密。”般若——这一智慧,当然不是指世俗的聪明智慧。而是指用般若观来观察诸法实相。世间一切事物,均为因缘所生,缘起缘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叫性空。但空非虚无,自性虽空,仍现现象,现则是幻有。只有般若才真把握了诸法真如实际。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破除无明。“无生无灭,无住无得,无相无碍”。“方便”与“性空”是般若空观的两大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运用世间法的认识(方便),来提高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理解,从而把握诸法实相,了知性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