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种德经{一四}
大意:
此经为佛陀在鸯伽国瞻婆城之郊外的伽伽池边时,有一位具足着五法(种姓、讽诵、端正、持戎、智慧)之名叫种德的大婆罗门,赞叹佛德,曾说服其它五百名婆罗门去参诣佛陀。在和佛陀问答有关于婆罗门之所以时,曾经打断其问话,而向诸婆罗门提起他之外甥──鸯伽摩纳(名叫鸯伽的年轻婆罗门),他说:我这位外甥虽具有了讽诵与瑞正的容貌,但破戒不守道之故,不会被任何人所容纳。和这事一样,假如缺少了五法中之智慧与持梵(戒)的话,则不会受人的尊敬。
佛陀在此虽说五法具足为婆罗门,然而佛教是宁可舍弃前三项(种姓、讽诵、端正),也不主张将慧与戒予以毁弃,视慧与戒如左右手,是非常重视慧戒之具足。佛陀说出家清净为之持戒者,而弃无明,得三明(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为之智慧。种德婆罗门听佛说法后即持五戒,而为优婆塞。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鸯伽国瞻婆城时,有五法具足的种德婆罗门,也赞叹佛德,虽被人阻止,说他不应亲诣佛所,然而他却说服其五百名弟子,而往诣佛所,在佛前说明说:如破戒的鸯伽摩纳(青年弟子,其外甥),怎样的说他具有讽经、端正的条件,也不会被人所用那样,在五法中如果缺少智慧、持梵(持戒)之一的话,就不会被人所敬重的。佛陀说具足五法(种姓、讽诵、端正、持戒、智慧)为之婆罗门,然而佛教乃教人弃舍前三条件,说慧与戒如左右手之关系,重视慧与戒,出家清净为持戒者,去无明而得三明为智慧者。种德就持佛的五戒而为优婆塞。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曾在于鸯伽国(十六大国之一),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都游行于人间,止宿在于瞻婆城(鸯伽国的一都城)的伽伽池(为一莲池)之侧。
这时,有一位婆罗门,名叫种德,乃住在于瞻婆城内。其城内的人民非常的多,非常的炽盛丰乐,波斯匿王(拘萨罗国之王)封此城给与种德婆罗门,作为梵分的(封爵的赐地)。这位婆罗门的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正真端正,家谱渊源),并不被人所轻毁的。对于异学的三部(梨俱、沙磨、夜柔之三吠陀圣典)都讽诵的通利,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那些世典的幽微,都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看相,看命),能瞻候吉凶(占卜人的吉凶的命运),也懂得祭祀仪礼。拥有五百名弟子,都教授不废。
那时,瞻婆城内的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曾听到沙门瞿昙-释迦的种族的子弟,出家去学道,这次在鸯伽国游行于人间,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边。为有大的名称,流闻于天下,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佛陀的十号都具足,在于诸天、世人、魔王,或者是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生当中,能自身作证,而为他人说法,所说之法,上中下之言(初中后之法),都是真正,义味(法义)都具足,梵行都清净。「对于如此的真人(至真),应该要亲往去觐现(拜见)才是,我们现在宁可前往去相见吧!」说此语后,就大家相率,步出瞻婆城,队队相随(大群一队一队的陆续不断),都欲往诣佛之处。
这时,种德婆罗门,在于高台上,遥遥的看见众人,都队队相随,因此之故,乃问侍者说:「那些群众们,到底是为甚么缘故,都队队相随,是欲到甚么地方去的呢?」
侍者白主人说:「我听说沙门瞿昙,为释迦种族的子弟,已出家而成道,在于鸯伽国游行于人涧,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边。他乃有很大的名称。流闻在天下,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佛陀的十号都具足,在于诸天、世人、魔王,或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当中,自身作证,而为他人说法。所说之法,上中下(初中后)之言,均为是真正的,义味(法义)都具足,梵行也清净。在此瞻婆城内的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们,都群众相随,都欲往问讯瞿昙沙门而已(都争先恐后的欲拜见佛陀)。」
这时,种德婆罗门就敕令其侍者说:「你赶快传我的声言,去对他们说:『你们小等一下,须我往至(等候我来到),当会共同俱诣瞿昙之处。』
那时,那位侍者就将种德的传言,去对众人说:「『诸位请等一下,等候我的到来,当会和大家共同俱诣那位瞿昙之处。』」这时,众人回答侍者说:「你赶快回去禀告婆罗门说:『现在正是时谊,宜共同往之时。』」(回去说要等他同往)。侍者回去禀白而说:「众人都已停在那里,众人说:『现在正是时谊,宜共同前往的。』」这时,种德婆罗门就便下其台,到了中门而站在那里。
这个时候,有其余的五百位婆罗门,由于少因缘(有些事情),先集在于门下,他们看见种德婆罗门之到来,就都起迎而问说:「大婆罗门!您到底要到甚么地方呢?」种德回答说:「听说有一位沙门瞿昙,为释迦种族的子弟,已出家成道,在于鸯伽国游行人间,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边。他有很大的名称,流闻于天下,为一如来、至真、等正觉,佛陀的十号都具足,在于诸天、世人、魔王,或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当中,自身作证,而为他人说法,上中下言(初中后所说之法),都均为是真正,义味(法义)都具足,梵行为清净。像如是的真人,应该要去觐现(拜见),我现在欲到那边,去拜访他。」
这时,五百位婆罗门,乃向种德说:「你不可以亲自去求见!为甚么呢?因为照理来说,他应该到这里来,你在此不应前往那边。现今的大婆罗门您,乃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并不被他人所轻毁(不被人所轻视)。如成就这种法的人(这种良好的世家),他人就应该到这里来拜访,您不应该去拜见他。再说:大婆罗门您对于异学的三部(吠陀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均能分别了解,对于世典的幽微的,都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瞻相吉凶(占卜人的命运),以及祭祀仪礼都精通。既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应到这里来拜见您,您不应去拜访他。再说:大婆罗门的颜貌端正,得梵色之像(具有像梵天那样的相貌)。成就这种法的人,他人就应来拜见您,你不应该去拜访他。再说:大婆罗门您的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应来拜见,您不应去拜访他。
再说:大婆罗门您所说的为柔和之语,辩才都具足,义味(法义)都清净。成就此法的人,则他人应该来求见,您不应去看他。再说:大婆罗门为大师,弟子非常的多、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应来拜见您,您不必去拜访他。再说:大婆罗门常教授五百名婆罗门,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应来拜见,您不应去看他。再说:大婆罗门您,对于四方的学者皆来请受,皆来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等事,你都能够具答。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应该来拜见,不应该去拜访人。再说:大婆罗门乃被波斯匿王,以及瓶沙王(频婆娑罗王)所恭敬供养的人。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应该来拜见,不应去拜访他。再者:大婆罗门乃富有财宝,库藏都盈溢,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应来拜访您,不应去拜见人。再说:大婆罗门乃为一智慧明达,所言都通利,并没有怯弱(不怖畏)。成就此法的人,则他人应该来拜访您,您不应该去拜见人。」
那时,种德告诉诸婆罗门说:「如是!如是!(是的,是的),如你们所说的,我实在具有了此德,并不是没有的。然而你们应当听我说:论沙门瞿昙所有的功德来说,我们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到这里来看我们的。你们要知道!沙门瞿昙的七世以来的父母,乃为真正(纯善),并不被人所轻毁的。他为成就此法的人,我们应该去拜访,他不应该到这里来。再说:沙门瞿昙的颜貌很端正,出身于剎帝利种(王族中血统纯粹而高贵)。他为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生在于尊贵处(尊贵的家族),而能出家去学道。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的。再说:沙门瞿昙的光色具足(具有美貌光辉),种姓为真正,而能出家去修道。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生为财富之家,有大的威力,然而却能去出家学道。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不应来此。
再说:沙门瞿昙具足了贤圣之戒,成就了智慧。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不应来这里。再说:沙门瞿昙,乃善于言语,其言为柔软和雅。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不应来这里。再说:沙门瞿昙乃为众人的导师,弟子乃非常的多。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不应到这里来。再说:沙门瞿昙乃永灭欲爱,并没有卒暴(离浮躁),所有的忧畏都已灭除,衣毛都不竖立(不怖畏的描述),都欢喜和悦,见人都称善,都善说行报,不毁余道(称佛为业报论的人,不伤毁婆罗门)。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乃恒常受波斯匿王,以及瓶沙王所礼敬供养。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乃被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礼敬供养,也被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锯齿婆罗门、首迦摩纳都耶子(均为大名鼎鼎的婆罗门)所见供养的。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到这里来。
再说:沙门瞿昙,都为诸声闻弟子(听佛说法的直传的弟子,不是大乘学者所指的小乘人)所宗奉,都受其礼敬供养,也被诸天,以及其余的鬼神们所恭敬的。那些释种(释迦族人)、俱利(俱噜国族人)、冥宁(密弥沙国族人)、跋祇(跋祇国族人)、末罗(末罗国族人)、酥摩(苏摩国族人),都均宗奉于他。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到这里来。再说:沙门瞿昙乃授与波斯匿王,以及瓶沙王,而受持三归五戒(归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不杀、不偷、不淫、不欺、不饮酒的五戒)。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乃授与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人三归五戒。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访,他不应到这里来。再说:沙门瞿昙的弟子都受持三自归依与五戒,诸天、释种、俱利(俱噜国)等族的人们,都受三皈五戒。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这里。
再说:沙门瞿昙游行之时,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养。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此。再说:沙门瞿昙所到的城郭聚落(城市、乡村)都被人供养。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这里。再说:沙门瞿昙所到之处,那些非人、鬼神(指天龙八部的一部份),都不敢来触娆恼害。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此。再说:沙门瞿昙所到的地方,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见其光明,都听到天乐的声音,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此。再说:沙门瞿昙所到之处,如果欲离开那个地方的话,众人都会恋慕(依依不舍),都会涕泣而送。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此。
再说:沙门瞿昙初出家之时,父母都涕泣,都爱惜而恋恨。成就此法的人,我应该去拜见他,他不应该来此。再说:沙门瞿昙少壮时去出家,能够舍弃诸饰好之物,以及象马、宝车、五欲(五根发出的欲乐)、璎珞(珍珠或玉成串而悬挂于身上的项链)。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舍弃能为转轮王之位,而出家去学道,如果他在俗家的话,当会君临四天下,会统领民物,我们都属于其民。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乃明解梵法(梵坛之法,梵坛为在梵天所行的罚法。如梵王在其宫前设一个坛,天神如有不如法的话,就令其立在于坛上,其余之天神,都不和他语谈来往),能为他人说此法,也能和梵天往返言谈。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三十二相都皆具足。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再说:沙门瞿昙,其智慧通达,没有怯弱(不怖畏)。成就此法的人,我应去拜见他,他不应来此。
这位瞿昙现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侧,对于我来说,他是我的尊者,同时也是一位贵客,我应该去亲觐他。」
这时,五百名婆罗门白种德说:「甚奇!甚特!(赞叹为希有,也为不可思议),他的功德真的是如是的吗?不要说这么多的伟大功德,如果他在此诸功德当中能成就一功德的话,尚且不应该来至这里,更何况现在都尽具足这些功德,我们就应该相率,共同去问讯才对!」种德回答说:「你们欲去拜见的话,应该宜知此是时候了。」
这时,种德就严驾宝车,和五百名婆罗门,以及瞻婆城的诸婆罗门、长者、居士,被他们前后围遶,而往诣于伽伽池。在离开莲池不远之处,乃自思惟而说:我假如请问瞿昙,或者为不合于他的心意的话,那位沙门瞿昙当会呵责我而说:你应该要作如是之问,不应该作如是之问。那个时候,众人听到这些时,会说我为没有智慧的人,会损害我的名称(名誉会有损)。假如沙门瞿昙问我种种法义之时,我所回答之语,或者不称合于他的心意的话,那位沙门当会呵责我而说:应该要作如是的回答,不应该作如是的回答。众人听到后,会说我为没有智慧,会损害我的名称。如果我都默然,而从这里回去的话,众人当会说:此人为不知甚么!这样,则究竟不能至于沙门瞿昙之处,为甚么呢?因为均会损我的名称之故。假若沙门瞿昙问我有关于婆罗门法的话,我就回答瞿昙,足以合于他的心意而已。
这时,种德婆罗门在伽伽池边作如是之念后,就便向前而行,就下车而徒步前进,而至于世尊之处,问讯后,退坐在一边。这时,瞻婆城的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后坐下的,或有问讯而后坐下的,或有称自己之名,然后坐下的,或有叉手(合掌)向佛后而坐下的,或有默然而坐下的。众人既坐定之后,佛陀知道种德婆罗门的心内所念之事,就告诉他而说:「你所思念的,当会随你之愿!」佛陀垂问种德而说:「你们的婆罗门法,要成就几法,所言诚实,能不虚妄呢?」那个时候,种德乃默自思念而说:甚奇!甚特!沙门瞿昙有大的神力,乃见人心(知道他人的内心),如我所思念之事,他就依之而问起我有关于这种法义啊!
当时的种德婆罗门,乃端身正坐,四顾大众(回看众人,将在大会的众人看了一看),就熙怡而笑,然后才回答佛陀之言而说:「我们婆罗门,须成就五法,所言至诚,而没有虚妄。那五法呢?第一就是:婆罗门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纯属正统而无混杂其它种族的)。不被他人所轻毁的。第二为:异学的三部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尽能分别,对于那世典幽微的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通于祭祀仪礼。第三就是:颜貌端正。第四就是持戒具足。第五就是智慧通达,这就是其五法。瞿昙!婆罗门乃成就此五法,所言都为诚实,没有虚妄的。」
佛陀说:「善哉!种德!是否有一种婆罗门对于此五法当中,舍弃其中之一法,而完成其它之四法,也是所言都是诚实,没有虚妄,这种人得以名叫婆罗门吗?」种德白佛说:「有的,为甚么呢?瞿昙!何用生为?(生为血统,出生以来的血统,将有甚么作用呢?)如婆罗门对于1.异学的三部圣典,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世典幽微的,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懂得祭祀仪礼,2.颜貌端正,3.持戒具足,4.智慧通达,具有了此四法,则所言诚实,没有虚妄,名叫婆罗门。」
佛陀告诉种德说:「善哉!善哉!如果在于四法当中,舍弃其中的一法,而成就其它的三法的话,也为所言诚实,没有虚妄,而名叫婆罗门吗?」种德回答说:「有的。为甚么呢?何用生、诵为(生为出身,诵为讽诵吠陀。出身的血统,以及讽诵吠陀,有甚么作用呢)?如果婆罗门的1.颜貌端正,2.持戒具足,3.智慧通达,能成就此三法的话,则所言诚实,没有虚妄,名叫婆罗门。」
佛陀说:「善哉!善哉!云何呢?(你的意见怎么呢?)如果在此三法当中,舍弃其中的一法,而成就其余的二法的话,他也是所言至诚,没有虚妄,名叫婆罗门吗?」回答说:「有的!为甚么呢?何用生、诵,及端正为?」(何必靠出身、诵典、端正做甚么?)那个时候,五百位婆罗门,各人都举声(发言),他们对种德婆罗门说:「为甚么缘故要呵止生、诵,及与端正,说这些为有甚么用呢?」(为甚排斥出身、诵典,以及面貌端正等事,说没具有这些条件,也可以叫做婆罗门呢?)
那时,世尊告诉五百位婆罗门说:「如果种德婆罗门的容貌丑陋,没有种姓(出身下贱),讽诵圣典不通利,也没有辩才、智慧、善答等法,不能和我谈论的话,你们就可以开口而说,假如种德本人,为一颜貌端正,种姓具足(出身清白),讽诵圣典乃非常的通利,有智慧辩才,善于问答,足堪和我谈论真义的话,你们就且静默,听听此人之语才对。」那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说:「唯愿瞿昙暂且小停止!我自会用法来教训这些人的。」
那时,种德就随时告诉五百名婆罗门说:「鸯伽摩纳(名叫鸯伽的年轻的婆罗门),现在于此大众当中,他是我的外甥,你们看见吗?现在诸大众们普集在于这里的,唯除瞿昙的颜貌端正之外,其余的都没有人能及这位摩纳(年轻人)。然而这位摩纳却行杀生、偷盗、淫逸、无礼、虚妄,欺诳,也以火烧人,断道而行恶。这位鸯伽摩纳,众恶都俱备,然而虽会讽诵圣典、颜貌端正,究竟有甚么用呢?」
这时,五百名婆罗门,则默然不能有所言说。种德白佛说:「如果持戒具足,智慧通达的话,则所言至诚,没有虚妄,就得名叫婆罗门的。」佛陀说:「善哉!善哉!云何(你的意见如何呢?)种德!如果在此二法当中,舍弃其中的一法,成就其余的一法时,也为所言诚实,没有虚妄,名叫婆罗门吗!」回答说:「不可得的!为甚么呢?因为戒,即是智慧,智慧即是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没有虚妄,我就说他名叫婆罗门。」(有戒的地方、就会有了智慧,有智慧的话,就会有戒。)
佛陀说:「善哉!善哉!如你所说的,有戒就会有智慧,有智慧就会有净戒。种德!如人之洗其手,左右手都相互须要那样,左手能净右手,右手能净左手。这也是同样的,有智慧就会有戒,有戒就会有智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婆罗门!戒与慧都具足的人,我就说他名叫比丘。」
那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说:「甚么为之戒呢?」佛陀说:「你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当会为你一一分别解释。」回答说:「唯然!愿乐欲闻!」
那时,世尊告诉婆罗门说:「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就为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会在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当中,自身作证,而为他人说法,所说之法上中下(从始至终),其所说的,都为真正,义味(法义)都具足,梵行为清净。如果有长者、长者之子,听到此法的话,就会信心清净(会生起信仰的心),信心清净后,会作如是的观察:在家为难修行,譬如桎梏那样,欲修习梵行,乃不能得到自在的,我现在宁可剃除须发,服三种法衣,出家去修道为妙。他就在于异时(后来之时),舍弃其家的财业,弃捐(放弃)其亲族,而去服三种法衣,舍弃诸饰好,而讽诵毗尼(戒律),具足了戒律,舍弃杀生而不杀生,乃至心法得达四禅,现得安乐(现世安乐)。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专念而不忘,乐于独自闲居之所得的。婆罗门!这就是其戒。」又问:「甚么叫做智慧呢?」
佛陀说:「如果比丘,以三昧心(禅定心),而清净无秽,而柔软调伏,住于不动之处(境界),乃至得证三明(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所谓知道过去、未来、现在等事),而除去无明,而生智慧,灭除闇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专念而不忘,乐于独自在于闲居之所得的之故。婆罗门!这就是所谓智慧具足。」
这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说:「现在我要皈依佛、法、圣众(皈依三宝),唯愿听许我在于正法当中,作为一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荒淫、不欺诳、不饮酒。」
这时,种德婆罗门,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一二四一、给孤独经:给孤独...
杂阿含经卷第三 五十九、生灭经:本经乃叙述色等...
杂阿含卷第四十三 一一六四、婆罗延经:本经叙述...
杂阿含经卷第二 卅三、非我经:本经叙述五阴为非...
杂阿含经卷第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无...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一一七八、婆四咤经:婆四咤...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四、无所求经:本经叙...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的孝武帝及要帝之世,隆安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五七六、难陀林经:本经叙述...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三二五、受斋经:一子受八斋...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长寿王品第七:(有十五经,第...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 七十一、蜱肆经第七(第二小土...
中阿含经卷第十五 六十九、三十喻经第五(第二小...
中阿含经卷第十四 六十七、大天捺林经第三(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十三 王相应品第一:(有七经,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 六十三、鞞婆陵耆经第六(初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中阿含王相应品第六:(有七经...
中阿含经卷第十 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
中阿含经卷第九 三十六、地动经第五(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八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经初一日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