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经文第三行开始,四十四面。
『唯识之学,在说明山河大地等一切法,皆是假有,唯识之所变现。』
这一行是说唯识的宗旨,这是如来亲证的现量境界,我们初听这几句话,好象不太容易接受,为什么呢?那就是我们从小以来所学的,可以说完全没有这个经验,所以乍听起来,免不了有疑难之处,可是佛给我们讲的话,决定是真实的,这一点我们学佛首先要能够完全肯定的相信圣言量,换一句话说,我们首先要肯定佛不会欺骗我们,佛所说的话,句句都是真实的,同时我们相信佛所说的,并不是一种学理、并不是一种学街,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佛的言语是真语者,真者不妄,是实语者,实就是不假,如语者,如语就是事实怎么样的就怎么说法,一丝毫不过份,就是语要如其事,能够作到不增不减,这叫如语,不诳语者入不妄语者,这是我们要相信的,如果我们能够相信佛语真实,那么佛在此地把这个他所见到的境界告诉我们,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无非就是说明这一桩事情而已,也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呢?是唯识所变,前面已经跟诸位说明什么叫做识,再接着看下面:
『世人皆执山河大地等一切法是实有,名之曰我,既有实我,则不信一切唯识所变。』
这就是说我们
世间人的错觉,也就是病根的所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世人,包括了色界、
无色界天人在内,我们
凡夫执着,天人也执着,他也是这么一个看法,这么一个想法。由此可知,这个错误的观念,实在是相当不容易打破,生到天上了,天上也不能破这个执着,也是这种情况,执就是识。谁执呢?识在那里执着,它执着的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甚至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生活的环境:宇宙太空,认为这个是真的,是实在的,这个意思叫做我,所以在此地,“我”的定义也就附带的说出来了,对于我们我们这个身执着是实在的,就是身心执着这是实在的,这叫人我,对于我们的环境,宇宙执着是实在的,这叫法
我执,所以说无量无边的执着,归纳起来就是这两大类:人我执、法我执,底下表里头就很清楚的跟我们列出来,你有这两种执着,你就不会相信佛讲一切法唯识所变。
好了,我们现在大家都是虔诚的佛弟子,甚至于有不少受过三皈
五戒的,乃至于
菩萨戒的,你信不信呢?你说:「我信。」那个信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因为你的“我执”没有去掉,你这种是勉强的信,佛是这么讲的,我相信,不是你自己亲证的境界,你自己没见到这个境界。你自己为什么见不到呢?就是因为你的执着没有打破,所以你是世人,这个世人就是凡夫,就是指我们讲的
六道凡夫。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六道凡夫,哪里见到这个事实的真相?由此可知,学佛最要紧的就是破执着。好,我真正学佛,我不执着了。你说的不执着,心里想的不执着,还是执着,为什么呢?你执着个“不执着”,不执着也是一法,也是法我,所以这个事情,要细心的体会,这个道理留在底下一课,《
大乘起信论》里面给诸位讨论。
要真正作到不执着,执着与不执着都离开,这才是真正不执着,心里有个不执着,这不行,那还是执着,还是凡夫,还见不到事实真相,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唯识所变的,下面讲的是唯识学的根源,因为这个缘故,这也说明说唯识的理由,缘由。
『是故欲阐发唯识之学,当破我执。』
但是诸位要知道,在经题里面给大家讲过,这是大乘
佛法入门的教科书,所以阐发唯识之学,当破我执,换句话说,你要想入大乘之门,不破我执那怎么进得去呢?说实在的,破了我执,这个地方的“我”,是广义的,因为人我、法我都用这一个我包括了,我们要细说的时候,人我、法我都要破,才能够入大乘之门,破人我而不破法我,是
小乘人,可以入小乘声闻、
缘觉之门,不能入大乘菩萨之门,所以这一点,诸位特别要着眼的,百法明门论它的宗旨就是破执着,绝不是叫你去死记这一百个
法相名词,你要是死记这一百个法相名词,又起了执着,那又多一百个法执了。目的是叫你破执着的,结果变成增长你的执着,这就颠倒了,破执着叫学佛,佛者觉也,你
觉悟,执着是迷惑,所以我们在此地是学觉的,而不是学迷的,你要是死在法相名词之中,那你就是迷了,你在此地不是学觉是学迷,怕你迷的不够,还再加深一点,那有这个道理呢?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去体会,不能够执着,可是执着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就打破的,所以
世尊住世八十年,讲经三百余会,要把这个事实的真相,说清楚、说明白,你才肯
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执着而已,放下就见到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见到了,见到的相是什么呢?正是佛在经里面所讲的一样,所以到那个时候,经典就可以给我们作印证。
『又当知我是假,识是真。』
它这个简义,实在讲确实是编得很好,把这一门学问,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我是假”,这个“我”在此地,就是万法的代名词,为什么呢?有人我、有法我,换句话说,身心世界都是假的,在从前讲假,确实,要有相当的智能去领悟,因为很不容易看出,它这个假相。现在科学发达了,对于这一层,可以说给我们帮助的地方,确实是不少,比如现在在物理学里面、化学里面,所分析的,把一切物质分析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晓得一切万法无非是这些东西组合的,只是方程式不同而已,在根本上都是一样,这个看法真正是把宇宙人生看穿了,晓得这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但是它有一个毛病,病在那里呢?把人生的价值否定掉了,人生的意义也没有了。现在在发明机械人,将那个机械人跟真的人一样,所以人造人,他将人生价值与意义否定了,这一否定,那么人就跟物一样,所以真正变成唯物论,到那个时候,必然有更大的灾难,有更大的祸害,这是不是事实真相呢?不是的,这只是看到宇宙事实的片面,没有看到它的真相,还是在两种执着简围之内,并没有打破执着。
佛法的长处,它是把事实的真相给我们说明,以种种分析来说明一切物理、一切心理、一切的生理,给我们说破,我们要是如果真正得到真相,并不是听听就算了;听听,这是所谓记问之学,得不到受用的,不能了解其真相。譬如说有一个从国外来的,来给你介绍外国种种的风光,你只是听说而已,他说得再详细,你记得再详细,你记得再清楚,那个地方毕竟你没去过,毕竟不是你亲身体验的境界,由此可知,佛法是要重实验的,也就是说明它重视实证,要你亲自把这个事情证实,绝不可以道听途说,听人家说的靠不住,一定要自己看见,证实“我”是假的。
底下这一句就说得更好了,假,没有病,你知道这个万法是假的,假的没有毛病,病在那里呢?病在迷,迷我是病,你要是晓得,这个是假的,假不碍真,真也不碍假,苦乐之受,不是从真假来的,真假里面给诸位说,没有苦、乐、忧、喜、舍,这个五种受,没有!受从那里来呢?受从迷来的,受从执着来的,你这一执着一迷,这里头就有苦乐的感受,但是诸位要晓得,苦乐感受也不是真的,虽不是真的,好象作梦一样,梦是假的,梦里要是有个老虎来吃你,你一样吓得一身冷汗,那是假的,你怕什么,就是因为你迷,不晓得那是假的,你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你才有恐惧,你才有苦难。如果你看破了,哦!我是作梦,看破了,知道那是假的,远离颠倒梦想,一切苦厄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真正得
自在,真正的得乐,由此可知,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佛法的宗旨,在破迷启悟,离苦得乐,而不是说破假认真,离苦得乐,不这样说法,因为真假里头没有苦乐,苦乐是迷悟。
『破我是乐,是佛菩萨。』
学佛的大主意就是破我执。说到这个破,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要是认为真正有个执着,真正有个破,那又错了,执着确实是有,你再一追究,追究又找不到了,一追究就找不到,可见得这个迷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执着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什么叫破呢?悟就破了,一悟就破了,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终就是叫你悟!迷的时候好象有,悟的时候没有,求于迷执都了不可得。这个时候我们叫他做佛,叫他做菩萨。究竟悟了就叫做佛;虽悟还没有究竟,还没有彻底,我们叫他做菩萨。虽然说佛、说菩萨,也是有名无实,你要再执着一定有个佛、有个菩萨那就坏了,你又迷了,这就是
众生无始劫以来的
烦恼习气。像《楞严》里面所讲的:“聚缘内摇”;《圆觉经》里面讲的“集聚缘气”,缘是攀缘,气是气氛、习气,什么习气就是遍计所执的习气,总要执一边,他就不能不执着,总是要执,这就是我们这个病根不能断除的原因。
诸位要学佛,修学佛法,你要认真的学,
如法的学。所谓如法,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提了三个纲领,这三个纲领,第一个讲「离言说」,第二个「离名字」,第三个是「离心缘」,心的攀缘。换句话说,这三个东西有没有?有。你看我们现在有言说、有名字,我们给你讲佛、菩萨、我,都不是名字吗?有。亦有心缘,我们的心在这里攀缘,都有。
凡夫把言说、名字、心缘都当作真实的,这就是迷,这就是执着,佛菩萨虽然用言说、用名相、用
心经,但是他晓得这统统都是假,的他一样都不执着。一天到晚用它,而不执着,这就不迷了,这是觉而不迷,这样学佛叫善学。会学的,很容易开悟,如果你认为言说、名词、心里的种种攀缘,认为是真的,这就不容易开悟,你学上三百年你也开悟不了,这个所谓死在言下,这样念书叫念死书,这个学佛学死佛,死在佛法里头,也就是清凉大师常说的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前面说的这一番话,大圆居士在此地列了一个表,就是这表里头的意思。列表,表清楚,容易记,一看就开悟。
唯识,唯识讲的是什么东西呢?唯识所讲的就是这个。迷我是凡夫,破我是佛菩萨,你看这都是假的,迷、破都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呢?识是真的,但是诸位要晓得,识也是不得已而建立的,所谓是言辞之极,话说到极处了,不能再说了,识是真的,悟了识是真的,你这个“识”也不能执着,如果你执着,一切都是假的,识是真的,你还是迷,你还是执着,识是法相,你还是法我执,你的执着没破,换句话说你这个言说、名相、心缘没离,前面那个你离了,后头没离,离了,你的心是清净的,那真是一闻千悟,我们今天做不到,不能开悟,就是迷执太重,把我们的悟性,重重的遮盖,悟性透不出来,下面再解释,这个表很简单,可以说把唯识的宗旨,全部都说明了,再给我们说明这个“我”,有二种。
『又实我之执,可分为二,一曰人我,二曰法我,执众生之色身为实有者,名人我,执着山河大地等为实有者,名法我。简言之,所云我者,即是执一切法为实有是也。』
“又实我之执”,这个“实”也不是真实的,假实,就是一切众生都误以为是真实,那么这种执着,“可分为二”,分为两大类,“一曰人我,二曰法我”,就是这个执着可以分为两大类。
“执众生之色身为实有者,名人我”,这个众生给诸位说不是说一切大众,这个众生是自己,自己这个身,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此地这个众生是单指自己一个人来讲的,譬如说我们佛法里面常讲,我们这个身心是四大、
五蕴众缘和合而现的这个身相,所以这个众生千万不要误会了,一看,「喔!好多好多众生。」那错了。单指自己,就是自己这个身相、色身。佛法为什么讲众生而不说自己?这些名相都是叫你开悟,因为我执已经太深了,再说个自己,这执着更重;给你说个众生,就可以能够破我执:原来我这个身体众缘和合而现的假相,这里头没有我,找不到我。
我们讲四大五蕴是归纳法,四大,一般人是讲得很粗,在这个身相里面讲得很粗,实际上细说,也是真说,四大讲的什么东西呢?也就是我们现在科学家里面所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四大是讲的这个东西。因为最小最小的基本物质它具有四个条件,这就是四大。地大:它有个东西,在高倍显微镜底下看,它有个形状,就是它有个体积,这就是地大。它必定带有温度,温度就是火大。它带着有湿性,我们今天讲的阴电、阳电、电子,湿性就叫水大。它必定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一定是动的,动就做风大;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风了。所以我们讲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实际上就是讲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它的四种特性。
你要说这是我,那好了,我们这一个身体里头有无数的原子,那一个原子是我呢?如果个个都是,那我太多了,不可思议。何况我们晓得,这些原子、电子它常常在那里活动,有的时候离开我们的身体,别的又进入我们的身体,到底哪里有我呢?我们就色身上找不到我,没有我,心里上更是虚妄,受想行识更虚妄,在百法里面给我分析的,这个心理状况分析的,已经算不少了,心法里面八个,与心相应的心所,就是心的作用法五十一个,不相应的心所还有二十四个,这全部都叫做心法,哪一个心是我呢?如果说这些心都是我,好了,那你的心太多了,我只能有一个,哪有那么多呢?所以诸位要明白,在身心里面都没有我,所以你一悟到这个道理了,觅我了不可得,这个我才真正破掉了,没有我了,你们诸位想一想,有谁受
生死呢?生死就没有了,没有我了,谁去
轮回呢?轮回也破了。生死轮回统统没有了,有“我”你才有烦恼,没有“我”谁生烦恼?你们想想哪个生烦恼?如果烦恼来了,你们仔细去找,在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里头你去找,哪一个细胞里头有烦恼?你去找去,没有,那心里面你去找。心法、心所法里面你去找去,也没有烦恼。那你说心所法里头有二十六个烦恼,你有执着才有,没有执着就没有。
再给诸位说,你有执着才有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如果你没有执着,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统统都没有,不但这个都没有,色法也没有,色法也是执着变现的,所以说唯识所变,能变的就是一个识!所变的就是心、心所、心法、色法这些,这个是说明了什么是人我执,这个意思一定要清楚。
在佛法里面,自己本身之外都是环境,别人与我是人事的环境。我们讲物质的环境、人事的环境,全是环境的,拿我们现在的哲学名词来说,是讲人生观、宇宙观,讲人生只有个人,不会牵涉到第二个人,为什么呢?第二个人在我们宇宙观里面的,不包括在人生观里,在佛法里面,人生观就是讲的正报,我们自己这个报身,他人是宇宙观,是器世间,我们也叫做有情世间,所以说情器世间,那是宇宙观里面的部份。
下面再说,如果是“执着山河大地等为实有能,名法我。”山河大地也是众生,众生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现起的说,就叫做众生,这是讲自己身心之外,一切所有,你要是执着它是真实的话,这种执着叫法我执。
“简言之,所云我者,即是执一切法为法为实有是也。”简单一句话说明,“我”的定义,我就是这个意思,执着一切法实有,这就叫做“我”,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把这个意思已经说完了,下面必须要解释的,就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头有许多种说法,意思是相同的,我们要了解,不要把它误会。
『又他书或说人我名我,法我名法,如唯识三十颂首言由假说我法等,彼我即人我,法即法我是也。』
这是把唯识三十颂的名词与百法论作一个比较,意思是一样的,三十颂里面讲“我”,就是百法论里头讲的人我,三十颂里面讲的法,就是此地讲的法我,三十颂里讲的更简单,那么从底下这个表,你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二个表就是说明刚才所讲的意思,我,或者是人我:人身之实有,这是我执。法或者是法我:万事之实有,总而言之,病都在以为那是真实的,以为是真有,这个就是迷执,这就叫我,大乘佛法在破我为入门,我执不破就没法子入门。下面说:
『唯识之宗旨。』
前面跟诸位讲的六经十一论,是专谈唯识的,或者是多谈唯识的;如果要广说,佛所说的一切经论,都离不开唯识。而唯识的宗旨,在说明一切法唯识,唯是唯独,一切法唯有识,除了识之外,没有一切法,识是什么呢?识是分别,由此可知,一切法是分别所现的假象,并没有实体,再给诸位说,也没有实事,初学的人你说没有实体,这个我懂,你说没有实事,这个就难懂了,我们好象看到确实有这些事情存在,这个事情叫幻有,不是实有,诸位去念念四十华严,你看看诸佛菩萨所说的,他所修证的,都是如幻法门,你们在那一个佛菩萨里头,看到有一个真实的法门,没有!都是如幻的,与《《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完全相同;《《金刚经》》后头的这个四句偈,实际上就是两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去看看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说的这两句,可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两句话的批注,就是这两句话的说明。所以《《金刚经》》不容易,言简而义赅,《华严》里面说的就是我们整个人生一切的生活行为活动,如梦幻泡影,那有实事呢?所以你不执着就得大自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一执着,一切障难都来了,那就所谓起惑、造业、受报,轮回就出现,那里晓得轮回是假的,轮回不是真的。
『而本论之方便,在以一切法
无我,说明一切法唯识之义。』
这个义就是义理,这是百法论的宗旨。如果我们从这个论,果然得到了,彻底觉悟了,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唯识,那我们这一门东西没有白学了,我们才真正是有成绩,这个成绩是什么呢?智能开了,破迷开悟,入大乘之门了,决定不是说,我这一百个名相,从头到尾,我都会了,考试的时候,一个字都不错,那有什么用处?还是迷惑颠倒,那个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佛法的教学与世间法的教学,不相同的所在,由此可知,世间的教学,是增长我见、我执,是在增长,你学会了这一百个法相名词,不是增长一百个我执吗?佛法是叫我们去我执的,那么这一百个法相名词,你要不要知道呢?要知道,要知道又不能执着,所谓是“离即同时”,离相与即相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这个叫真正离相。
『俗人迷识为假,迷我为实,佛悟我为假,悟识为实,故唯识之学,是以悟破迷。』
“俗人迷识为假”,世俗人他的病,不相这个识,认为识是虚假的。“迷我为实”,以为我是真实的,这都是迷。佛怎么样呢?“佛悟我为假,悟识为真。”跟我们世人恰恰相反,这观念恰恰相反,知道我是假的,识是实的。“故唯识之学,是以悟破迷”,这个不但是百法的宗旨,整个唯识论的宗旨就是破迷开悟,果然我们迷破了、悟开了,我们这个东西才真正有心得。
『经言万法,即总括一切法,然弥勒菩萨恐世人难学,造瑜伽师地论,约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犹恐众生慧浅难入,更约为百法而造此论。故此论虽仅谈百法,而实包谈一切也。本论开端,先引佛言,是名依圣言量而造论。』
这几句话是将这一部论的来源,给我们说清楚,佛在经典里面常常说万法,说万法这个“万”,不是一个数目字,绝不是说一切法只有一万种,实际上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万是多的意思,也是总的意思,此地给我们讲就是总括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包括在里面,佛法所觉悟的对象,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都要觉而不迷,一切法实际上是太多太多了,也太繁太杂了,古人读书所谓是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晓得从何下手,二十四史我们晓得还是有限,不算太多,那万法从哪里下手呢?这是在教学方面不得不用方便,所以佛法就将一切万法归纳,愈归纳愈精简,这是便利初学。所以弥勒菩萨恐怕世间人,要是讲一切法,确实难学,就是无从下手,他造《瑜伽师地论》,我们晓得《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的根本论典,就是根本大论,学唯识不能够离开这一部大论,换句话,这是必修的一门课程。
可是《瑜伽师地论》份量也相当可观,它有一百卷,在这一部大论里面,弥勒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条,就是纲领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这个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相当的方便,有门径可寻了,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说,这六百六十法还是不容易,因为法相之学,与法性确确实实不相同,法性是完全叫你悟的,所以说离文字、言说、心缘,是叫你悟入的,言下大悟。法相呢?免不了要你把这些名相都要记住,名相如果记不住,你就没有办法修唯识观,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二六时中,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这个名相一定要记熟,那么诸位想一想,六百六十法统统把它要记得清清楚楚,都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不容易。于是天亲菩萨就发了大心,特别为初学的人,将《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这个六百六十法他老人家把它归纳为百法。诸位要晓得,百法与六百六十法只有条文有多少不同,就是有多寡不同,它的内容完全一样,真是不增不减,他是把它归纳来说。换句话说,百法要一展开,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再要一展开,那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由此可知,这个百法就是一切法;这是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条,便于初学而造这部论。所以这部论虽然只说百法,而实际上包括了一切法。这是把造论原由,造论的意趣都交代清楚了。
而这一部论是属于宗经论,佛法里面,论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释经论,释就是解释,也就是经的批注,实际上论就是批注,可是后来的这些
大德,为经典作批注,不称“论”而称为「注」,称为「疏」甚至于现在称为「讲义」,不用“论”这个字,这个是造论的人谦虚。如果批注用“论”这个字,就是说明它这个批注,决定没有错误,就是佛来讲解也不过如此,有这样的自信心,正如我们世间的批注称之为传一样,左丘明批注孔夫子的春秋,称之为左传,传就是批注。「传」,这个字的份量,跟我们佛法这个「论」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个批注决定不错的,流传到后世,后世人只能够信受,里面决定没有错误,换一句话说,他是很不容气,不必要人来给他指正,他就有这样的自信心。所以后来人,当然在学力,以及
修行的功夫上,比不上这些大菩萨们。
那我们想想,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天亲菩萨是地上菩萨,他们作的批注,实实在在是称得上论,决定没有错误,与佛所讲的一样,后世当然也有古佛、菩萨再来的,众生的根性也不如从前的人了,所以菩萨在教学方便法里面,就教我们谦敬:谦虚恭敬。所以后来的批注不用论,用注、用疏、用讲义。用这些字,就是说:我这个批注未必是正确的,遇有高明的人,请他来给我指正。有这个意思在。用论,那就不必客气了,我这个注的绝没有错误,用不着你来多事了,就有这个味道在,所以论就是批注。
刚才讲的释经论,在大论里面,譬如《大智度论》就是属于释经论。它是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批注,是按照经文,一句一句,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批注。第二类就是像本论这种性质,叫宗经论。它是宗一切经义而造的论,简别不是解释某一部经,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来解释,它是完全把经文摆脱掉了,来讨论经里面的意趣,这一类的论,我们就叫它叫宗经论。《瑜伽师地论》是宗经论,本论是宗经论,我们研究的《大乘起信论》也是宗经论。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么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经典来造的,不是凭空而说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依圣言量而造论”,圣是指的佛,依据佛所说的话,佛所说的话怕我们后学的人不懂,再加以详细的给我们解释。
我们在五蕴里面,这个五蕴是最简单的归纳,佛法把一切万法归纳起来讲可以说第一简单的归纳二种,即心法、色法,只二种就统统归纳了,如果再说得稍为详细一点,就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如果从五蕴上来讲,心相应的行法跟不相应的行法,统统都在五蕴里头,行蕴所包括的,所以五蕴的行蕴包括的范围最大了,相应跟不相应统统都包括在其中,这个一共有二十四种,在五蕴里面讲,行蕴它是在相应心所五十一种当中,要除掉两种,就是受、想这两种。受想是五★行里面:触、作意、受、想、思。把受、想这两种提出来,单独建立了一蕴,五蕴里头色、受、想、行、识,那个识就是八识。由此可知,五蕴就是百法;色法里面就是百法里头十一种,受、想是心所有法里面的两种。行,除了受想之外,四十九种再加上不相应的二十四种都在行蕴里头,识就是八识,可见得讲五蕴就是把九十四种有为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一条也不漏。无为法虽然没有包括在其中,但是讲了有为,有为的反面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法虽然文字里头没有,意思里头已经含了,反面就是无为,因此五蕴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五蕴,百法既是一切法的归纳,五蕴当然也不例外。
说到不相应,因为这个二十四种,它没有能缘的意思,非能缘,所以它与心法不相应,它不是物质,因此它也无碍,无质无碍,所以它又不与色法相应,它不属于色法,同时这些法它是有生灭的,所以它又不与无为法相应,无为法它是不生不灭的,心与心所它有能缘,它有能缘这个功能,色法呢?它有质有碍,所以这二十四种,与它们都不相干,但是是从前面三种变现出来的,所以讲三位差别,三位是指前面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从这个三位差别里面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这些不相应的心法,譬如我们讲“得”,得是什么呢?得是得失,我们讲得到钱了,我们心里有得的念,这是心,心有求,我们心想求钱财,能求的这个心是心法,是心所法,所求的钱财是色法,现在你得到了。那么单单讲这个“得”,它算什么法呢?它也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可是与心、心所、色法脱离不了关系,但是单单讲这个得与这三法不相干,所以单独给它建立一门,叫心不相应行法,但是我再告诉诸位,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这个二十四不相应是遍计所执性,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是完全抽象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已,它没有事实,离开了心法,离开了色法,“得”决定不存在,没有这个东西存在。
无为与有为是相对建立的,因为有有为法,所以才说一个无为法,有为是有生灭、有作为。那么无为法呢?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这是与有为完全不相同的;它没有造作,也没有得失,所以叫做无为法,为了使我们对这个定义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唯识里面给我们说明了,有为法它一定有三种现象,一种就是现所知法,现是现前,譬如色法、心法各别的显现,它这个显现我们都能够觉知,这是有为。第二就是它有受用,也是现前的受用,譬如今天停电了,我们就得不到照明的受用了,电灯,种种这些器皿都是我们所受用的,无论是我们身体的享受,或者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就叫做现前有受用的法,这是属于有为,就是它有受用的。第三个意思呢,它有作用,体是造作,譬如说眼能见,耳能听,各有发识的作用,有眼根发的是眼识,耳根呢?发的是耳识,所以它有发识的作用,实际上这三个意思,就是将色法、心法、心所法统统包括在里面了,心所法里面有相应的心所法,有不相应的心所法,前面跟诸位讲,像得失,这个得就是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的第一个,这就是说明了百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属于有为的,那么无为法呢?它只建立就是与前面三个条件都不相符,它不是现所知法,也不是现受用法,亦不是作用法,这个与有为完全不相同,所以我们称它叫无为,无为里面有六种,也许诸位要问了,无为应当一种才对,为什么有六种呢?后面会说到这六法与前面三个条件都不相合,所以只能够把它列入到无为,真正的无为法当然只有一个,就是百法最后的“真如无为”,这是把表上这些法相名词给诸位介绍出来,下面我们还得要详细的说明它的排列顺宋,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排列顺序就在下面。
『一切最胜,与此相应,二所现影,三位差别,四所显示。』
这也是说明百法生起的程序,它怎么生起来的?为什么心法要排在第一,无为排在最后?这个里头是不能够颠倒错乱的,心法排在第一,是一切最胜,一切是讲一切法,一切法里面它的功能最为殊胜,换一句话说一切法都是从它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就众生份上来说,你造作善业、恶业、六道轮回,甚至于
成佛作祖,都是它在那起作用,因此在一切法里面来说呢?这个作用是最为殊胜,最殊胜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与此相应,此就是心法,与此相应就是与心法相应,这个意思是说心所与心是常常相应的,就心法上来说它好比是个主人,是一个长官,心所就像它的干部、它的部属一样,所以在排列上先排列胜,再排列劣,这是把它排在第二。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一个事实,心王实在讲,它是不造业的,而造业都是心所,心所虽然造业如果没有心王,心所就不能起现行,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心王,我们这是讲的妄心,不是讲真心,就是妄心之体,这心所就是妄心的作用,而心理的作用实实在在讲是广大无边哪!佛菩萨为了给我们讲解方便起见,将它归纳为五十一种,五十一种与八心王相应的,各个心王相应的心所也有多少不一样,并不是完全相等的。
第三色法:二所现影,这个二就是指前面的心法、心所法,色就是色相,我们讲到心、心所四分,就详细的说明了八心王与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这个四分就是见分、相分一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有这个四分,这四分里面,相分就是色法,见分就是心所法,自证分与证自证分是心法。由此可知,色法从那里来的呢?是心、心所变现出来的,特别是见、相同源,见分与相分同一个自证分,同自证分,它不是两桩事情,它是一桩事情,今天我们科学家也发现到这个奥秘,那就是质与能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发现到这个奥秘,可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比这个还要深一层,佛法所说的精神与物质同源,换句话说,精神可以化为物质,物质可以转变为精神,这是我们今天科学家在理论上还没有发现的,佛法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才告诉我们境随心转,境界是随心而转的。如果诸位真正明白唯识的道理了,你就相信,你信了以后,你自己就会转;不信呢?那你就被物所转,被物所转这个很苦,这就是六道凡夫,权教、二乘都是为物所转,大乘菩萨则不然,它通达这个道理,了解这事实真相,所以它是转境界而不为境界所转,因此它在境界里面得的是大自在。
我们学佛,实在讲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离苦得乐,希望境界能够随心所欲,那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美满、快乐的人生,那不就在现前了吗?这种理想,这种愿望是不是确实能够达到的呢?给诸位说是确实的,这是肯定的,确实可以达到。既然确实可以达到,为什么我们的修学达不到我们的理想呢?诸位要了解一个事实的真相,那就是你对于一切事理认错了,你把虚妄当作真实,真实的你一无所知,你所求的那个幸福,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因此虚妄的
福报,不是一个人能够追求得到的。
譬如讲我们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些东西真如本性里面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是有为法,真如本性里面所有的是无为法:真如无为,可见得它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有为,有造作、有生灭的。那么这些法它是有
因果的,所以佛门里面也常说「一饮一酌莫非前定」,这个是求不到的。如果你要想追求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你要修因,因为这些法它是生灭法、造作法、是有受用法,
果报如是,那修因也要如是。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初学的人要福慧双修,慧与无为法相应,福与有为法相应。你不种因,就想得到果报,没有这个道理的,正所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个时辰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因缘,因缘不具足,因缘要是具足,一定有这个报;因缘没有具足之前,这个业因不会消失。阿赖耶识是一个最安全、最坚固的保险仓库,种子放在那个地方,绝不会遗失,也不会坏掉,就在那里等待机缘,缘一成熟了,它就起现行,事实的真相是如此。
但是诸位要晓得另外一个真正的事实,这是讲妄的事实,真的事实是什么?我们真如本性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德能,有无尽的
福德,那个怎么样呢?是无为的。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说,这是很难相信的,你们念过
净土的经论,像西方
极乐世界,你读《华严经》看华藏世界,那个福报多大,
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环境,物质上的享受,七宝宫殿,我们人间的七宝:金、银、琉璃、玛瑙....,我们都把它看做非常珍贵,为什么呢?在我们这个世界太少了,物以稀为贵,太少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太多太多了,于是乎西方极乐世界拿这些东西做什么呢?建筑材料,我们此地铺这个路面,柏油马路,高级的路面了,西方极乐世界铺这个路面不是用柏油,是用黄金,可见得人家黄金太多了,黄金为地,那是铺这个路面。那么极乐世界这些宫殿,这些道路是不是有工程师,有工人在那里造呢?给诸位说没有,自然的。所以它那个果报是无为的果报,这种福报叫真正的福报,不是修来的,所以这个地方有很大的区别;有为的福报,要修,无为的福报不要修。
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例子,华藏世界那更是一个显明的例子。经上说明,我们如果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带着有
娑婆世界的习气,什么习气呢?就是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天到时候要吃饭,实际上在那个境界不须要,可是你有这个习气,有这个习气怎么样呢?你一想要吃饭,菜饭就来了,就现前了,你也不要去买来,也不要去烧饭,饭就现在你面前,你想要什么餐具,餐具也现前,不必造作,吃完了不须要了,就没有了,也不要去洗碗、洗碟子,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境界,真不可思议,不敢相信,其实绝对是事实,那是叫称性的福报。
所以你要问学佛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好处有多大?你把这些经论要是读一读之后,你才能够明了,如果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依正
庄严的享受,还是造作的,顶多是他们那边物质比我们这边丰而已,到那里要工作,哪里晓得到那个地方不要工作。你要问为什么呢?刚才说过,境随心转,它到了这个地步,一切的相分可以随心、心所来转变,真正是达到了随心所欲,所以这个法在佛法里面说叫难信之法,实在是超越了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这个也是真的,我们这个想象的能力,虽然很广大,可以想过去世,可以想未来世,想象是什么呢?想象是第六
意识,第六意识向外攀缘,能够攀缘五根六尘,向内攀缘呢?能够攀缘到阿赖耶识,可是诸位晓得,第六意识的功能也到此为止,真如本性里面的境界,第六意识缘不到,这就是我们所以不相信,我们能信的是凭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能缘得到的,我们相信;第六意识缘不到的,我们不相信,这是凡夫知见,我们不晓得第六意识缘不到真正的境界,最殊胜的境界,不是第六意识能够缘到的。
在此地佛就教给我们要相信圣言量,首先要相信佛不欺骗我们,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一切的现象,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一切物质是心、心所的相分,我们一般讲,这相分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从自证分变出来的,所以自证分是体,见分今天来讲是精神的作用,精神与物质是同一个根源,既然同一个根准,当然可以互相转变,那么它这个顺序呢?列在第三,因为它是心、心所所现的影相,注意在这个影相,可见得它不是真的,佛在《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它是影相,不是实在的,当体即空,虽然当体即空,它有这个幻相在,不是没有相,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就是色相,就是讲的相分。
再底下一位叫三位差别,这是说明不相应行法,三位就是指前面的三法,心法、心所注、色法,是从这个三位差别当中,出现了这些东西,唯识里面告诉我们,虽然这些法,也是属于心法所有的,但是它与心不相应,不相应从那里来的呢?它是由前面三法虚妄分别计度当中,分位差别而建立的。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唯识论上常常用这个例子来讲,这个例子好懂,譬如我们人得到钱了,钱财在从前叫金银,那么在现在呢?叫钞票,金银也好、钞票也好,这是属于物质:色法,前面一类归到色法里,那么我得到了,我呢?这是心法,如果我这个钱看得很重的话,这里头有贪心所,贪心所是心所法,是心心所法,我们想什么方法来把这个钱贪得,所以它与心法、心所法、色法统统都有关系,可是“得”这个概念,它是属于那一法呢?心法里面没有得,心所法里头也没有得,色法里头又没有得,可见得这个得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我们要大大的觉悟,你说你真的得到了,假如说这个钱财一变,变到你的心里面去了,跟你的心结合成一个了,那算是你得到了,并没有跟你的心结合成一个,真正是各个不相应。没有得,你自己以为有个得,得了之后你生欢喜;失掉之后,你懊恼,其实没有得失。诸位要能把这一关突破了,这就叫看破了,看破之后,你才能够放得下,放下什么呢?放下二十四类的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二十四类统统是遍计所执性,彻底是虚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这一关要是不突破,给诸位说,祸患无穷。
第三次核子战争之爆发,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虚妄的得失,这几天福克兰岛的事件,很可能爆发为三次大战,争的什么呢?得失的面子,为了得失的面子,会引发起大战,这个是英国人愚蠢到极点了,作了一桩大错特错的事情!纵然将来是和平解决,对于西方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你们看看报纸上所报导的,美国人袒护英国人,造成美洲的分裂,美洲国家组织,对于美国起反感,阿根廷人更是敌视、仇视,这一来好了,苏联的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古巴已经叫美国伤透了脑筋,这阿根廷再倒向苏联的时候,西方人就没戏唱了,和平解决也完了。所以这个英国撒切尔愚蠢到了再不能愚蠢的程度,造这么大的错失,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害。所以我常常也跟诸位讲,领袖不好当,一个念头错了,造成大的罪业,他将来落在
地狱永劫不能翻身。所以一个领导人不好作,成功他有大福报,他能够为一切人造福;一个决策错误的时候,给众生带来的祸患,那他这个果报也就够他受了。那么这是什么呢?得失,遍计所执。美国人处理这个事情,宣布全力来协助英国,这个是
愚痴,
感情用事,没有顾到整个的大局,所以这个遍计所执祸患无穷。
佛法里面教我们断烦恼,断的什么呢?就是断的遍计所执,如果遍计所执断了,再给诸位说,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像我们在《起信论》里面举的例子,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水比做圆成实,波比做依他起。古德也比做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圆成实,把这个器比作依他起,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一切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人就得自在了,佛法里面讲
证得解脱了,没有得失了。
学佛的人,第一关要突破这一层,二十四个不相应,「得」是摆在第一个,你要把它能够看破,要把它放下。也许说那我统统放下,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得”放了,你把那个失又提起来了,失还是得,得的反面。换句话说,你并没有放下,你真正放下,怎么样呢?无得无失,你有得,反面才有失;你没有得,反面那来的失呢?一般凡夫毕竟是被蒙在鼓里头,这鼓就是无明、烦恼,蒙在这里面。惟恐我一切都没有,那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这就是不要说佛法他不相信,因果
报应他也不相信,学佛学了一辈子白学了。就以因果来说,佛法给我们讲你把财舍掉了,你的财用不缺乏,为什么呢?舍是因,
布施是因,你得的是果报。法布施,你的聪明智能增长,
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这都是给我们讲的有为法,几个人相信呢?斤斤在计较,所以你贫穷,你这个命里头,只有这么一点福报,你要把这个福报丢掉了,你就没有了,其实你的福报,丢得掉丢不掉?丢不掉的,如果福报真丢得掉的话,因果律推翻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我不相信佛法,佛法讲的不可靠,你根本就没有学,没有解,没有去实验,这不能算修学。我们可以作试验,我把一切统统都舍得干干净净的,看看我的生活怎么样,得更大自在。
你们不敢轻易的尝试,我相信,为什么呢?我做到了。我
出家的时候,把什么都舍掉,身上一文没有,只有两套换洗衣服,一床棉被,我到临济寺出家,有一个居士替我买了一张火车票从台中到圆山车站,舍尽了,为什么呢?我相信《了凡四训》,一饮一酌莫非前定,如果我命里头该饿死的,像邓冲一样,纵然有了金山还是饿死,这命里头不该饿死的,身上一分钱也不要带,走到那里有吃有喝,自在得不得了,我统统舍尽了,反而得自在,证实了经典里面所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所以十方大众供养我的,我立刻转手,就把它布施掉,我决不存。这样一来,这个福报一天比一天增长,生活一天比一天自在,没有得失。譬如货币贬值,什么黄金、美钞涨价,我头脑里面统统都没有,为什么呢?我统统都没有,你涨也好,落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关,我心清净。我每一天所日用的没有一天缺乏,这个多自在。如果你要存了一点钱,放在那个地方,币值贬值,你这个得失的心就牵挂在那里,烦恼就来。我积了一点钱,想想哪一部经书很好,可以能够给大家带来利益,马上就拿去印了,印完就分送给大家,大家享福,我在这里种因,因种的多,那我收获就多;我天天在种,所以我这个福报、收获没有穷尽的,天天种,天天播种,天天有收获,这多自在!真正相信的人才肯做,不相信的人他不肯做,所以这二十四个不相应,得失是第一关。
其次是什么?其次给诸位说是命根。你如果把这一关再看破了,生死自在了,原来命、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生老病死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我们把生老病死也舍掉了,那就没有生老病死了。你天天有个生老病死,你当然要受生老病死,我在讲席里面讲经也跟大家说过,人为什么会老呢?老是不相应行法里面的,因为你脑子里头:「唉呀,又过了一年,我又老了。」当然就老了,你把这个
妄念舍掉,你就不老了,没有老了,长生不老。我二十六岁,没老!可见得这个遍计所执,害死了人,再给诸位说,空间与时间,时分方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也是你相应行法,你能够舍掉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十方,十方三世是一,这样你才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佛法的功德利益说不尽;只怕你不肯学,你要能真正相信,真正肯学,无量无尽的福德,全都现前,何必斤斤计较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计较这个得失,真可怜!愚痴!可怜!
无为法呢?四所显示,这个四就是前面四种有为法,因为前面四种是有为法,与有为法对立的,显示出有一个无为法,所以它这个排列的次序不能颠倒,从排列的次序,你也晓得一一切法怎么生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