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5
请掀开经 本四十九面:
经 【尔时
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经 文格局上来说,每一章都有两个大段落,前面一大段叫长行,就是用散文的体裁来写;末后这一大段叫偈颂,是以诗歌的方式来歌咏。这种方式在古时印度与我们中国都很盛行,所以说赞礼,赞礼多半都配著乐器来演奏、来歌唱。偈颂的内容多半是与前面所讲有关系,所以我们叫重颂。这种仪式在
佛陀讲经 法会里面有许多的用意。因为讲经 的法会不同於学校上课,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他就来;讲经 的法会,听众流动性很大,不一定每一会都来,不一定准时来,所以有许多是中途来听的,那么前面就没有听到。所以佛把这一段东西讲完之后,实在讲是很
慈悲,我们在大经 里面,你们看《华严》、《法华》,长行后面就有一段偈颂,里面重颂居多数。这个意思就是中途来听的,前面长行没听到,在颂偈里头可以再补出来,虽然没有前面说得那样详细,但是把前面所讲的大意都重复说出来,便利於后来的。
经 的义理,我们一定要能够记住。如果所讲的道理记不住,诸位想想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
修行,怎么能提起观照的功夫?这是修行第一步,就是要观照。所谓观照,就是要把这义理能够很清楚、很明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可是长行文说得很多,不便於记忆,偈颂是诗歌的体裁,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以偈颂有很大的一个功能,帮助我们记忆,帮助我们提起观照的功夫。还有一种,前面有的时候说的意思还没有详尽,可以在偈颂把它补充出来。它有这么多的功用,所以佛在一切经 ,每讲一段长行文,后面一定有偈颂。第一章有五首偈,都是重复在宣说如来因地法行、菩萨
发心离病、末世
众生不堕邪见等义。现在我们看偈颂第一首:
经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於本因地,皆以
智慧觉,了达於无明。】
偈颂是四句是一首,字数很整齐,在《圆觉经 》里面这叫五言颂,就是每一句五个字,句法很整齐,四句叫一首。偈颂跟中国的诗是相似,但是不同。中国的诗像律诗,讲求平仄、押韵、对仗,偈颂没有这些讲求,它有押韵,但是并不严格。同时经 典里面偈颂是发挥经 义,因此往往它一句里面说二桩事、三桩事,诸位将来在《唯识论》里面可以看到,五个字或是六个字里面讲好几桩事情。也有一桩事情是一首偈,四句说一桩事情,而这个地方是五句说一桩事情。这一首科题是「明真因有力」,这就是给我们说如来因地法行这么一桩事情。
讲义【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诸佛从於根本,最初因地发心,皆以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故能了达无明,无非颠倒,本无实体,犹如空华。】
这个注解非常重要,圆瑛法师用的文字不多,意思说得很清楚。「十方诸佛」,换句话说,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成佛,定义是成就最
圆满的智慧、最究竟的
觉悟,这就叫佛。十方三世那些最圆满、最究竟觉悟的人,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修成?用什么方法学到?他怎么学的?佛在《圆觉经 》里面告诉我们「通修之法」,通是通途;换句话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法门,法门不一样,但是法门的原理一定是一样。这个理是通一切法,门虽有别,但是理是贯通,什么道理?就是此地所讲这个道理,贯通所有的法门。那就是他「从於根本,最初因地发心」,我们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见得会修的人、会学的人,他从根本修、从根本学。唯有从根本,才能得到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不从根本,所谓从枝叶,枝枝叶叶,那就太难,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成就。所以,会修跟不会修有很大的差别。
根本是心地,枝叶是迹象、外表,外表的迹象不是根本。内心起心动念那才叫根本,身清净是外表清净,是枝末清净;心清净是根本清净。心清净了,身没有不清净,境界没有不清净,一净一切净。我们境界很清净,身未必清净;身清净,心未必清净。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哪是本、哪是末。初学的时候本末都要顾到,你要是晓得以根本为主,以枝末为辅助,这个成就就快速。如果我们观念搞错,把枝末当作主体,疏忽了根本,这样修行就处处有障碍。最根本的就是讲要发心,发什么心?发
菩提心。菩提是觉悟!
「皆以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这桩事情说起来实在是不容易。首先要明了什么叫圆觉体?「体」是本体,是能生的意思。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万有的本体,一切万法都是从它生出来;在
佛法里面讲「性」,是它变现出来,能变现的,这个叫本体。本体也叫做真如,也叫做法界,也叫做如来藏,也叫做真心,这个名目在经 论里面有几十种之多,都是说这一桩事情。最简单的讲法,无过於
净土所讲「一心」,一心就是本体。所以净土的修学确实是直截了当,它就修的是一心不乱。
可是这「一心」很不好懂,什么才叫做一心?我们起了念头,当然这个不是一心,不起念头的时候是不是一心?还不是一心,为什么?因为起念是一,不起念又是一,它是对立的,有念跟无念是对立的、是相对的,相对的不是一心,一心没有相对。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一心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就不是一心。一心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因为我们说是绝对的,绝对的对面还有个相对,凡是说得出的都是相对的,凡是能够思惟想像的也是相对的。所以一心的境界,古人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也想不出,希望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这个「体」它起作用有两种:一种是现相,一种是明了。现相是能生万物,像六祖开悟的时候所讲「何期
自性,能生万物」,那是现相;第二个,它能生智慧,就是明了,本来就是觉了,我们称之为般若智慧。由此可知,生智慧、起现相,都是这个「圆觉体」的大用,我们不能讲它作用,因为它没有作,如果说作用,那个作是有心,它没有心,自自然然的起作用。所起的智慧,时时觉照,换句话说,对於所现的一切境界相,那就是「照彻清净觉相」。觉相,我们先讲相,「相」是什么?
十法界依正
庄严,这是它所现的相。所现的相,因为它体清净、照清净,所以那个相也清净。
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作梦,我们把能作梦的这个心比作「圆觉体」,这个心没有形相,但是它能变现梦境;把梦境比喻作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相。现在这个体现了相,就是你能作梦的这个心,现在已经 变化成梦境,自己在梦中。在这个时候就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自己知道在作梦,这就比喻作佛菩萨,为什么?他心里面那个智慧没有失掉,他自己觉悟:「我现在在作梦,整个梦境都是我自己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我自己的一心」,所以这个相叫清净觉相,这是一个现象。另外一种现象,迷了,当他作梦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个梦是自己的心所变现,不晓得这个梦境就是自心相,不知道,迷在里面。这一迷,就在梦境里面分自分他、分善分恶,种种颠倒错乱,他就起这个相。这就好比是
凡夫,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智照,把智慧的觉照转变为
感情用事,他在梦境里分自、分他,分是、分非,这是感情用事,这就叫无明
烦恼。
一旦觉悟,就晓得一切境界相是自心变现出来,没有一法不是自己,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时候「了达无明无非颠倒」,无明是什么?刚才迷了,那是自己的颠倒错误。虽然是颠倒错误,那个颠倒错误没有体,犹如空华。好像我们眼睛害病,看到
虚空当中有花。虚空当中哪来的花?是我们看错,虚空本来没有花,虚空花没有自性。这就说明:迷无自性,无明无自性;但是正觉是有自性的,正觉是从圆觉体中所发生的作用。这是解释『以智慧觉,了达於无明』,对无明真正明了通达;真正明了通达,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我们讲「破无明」。
「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无论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与无明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都是从无明而生;无明没有了,见思、尘沙当然就没有了,这才叫真正从根本学。从枝末学,先断见思,再破尘沙,后破无明,这是从枝枝叶叶一层一层往里面进去,费的时间长,所谓三大阿僧只劫。如果你从根本修,成佛一定是一生的事情,不必枝枝叶叶来修,这是最高明的修学法。在我们目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来探讨:什么叫无明、无明从哪里来、无明什么原因来的,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在本经 「金刚藏」一会里面有详细的讨论,在《楞严经 》第四卷「富楼那尊者」那一章里面也有很详细的讨论。这个问题在
大乘佛法里面算是大问题,是根本问题,无明既无自性,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此地注解里面有几行简单的说明,解释「无明」:
讲义【无明有:生、住、异、灭四相。】
换句话说,圆觉体没有生住异灭,般若智照也没有生住异灭,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没有生住异灭是真的,有生住异灭是虚妄的,生住异灭它就有变化,那就不是真常,所以本性没有生住异灭。就我们本身来说,我们在《楞严经 》里面看得很清楚,佛是就
六根当中举眼根的根性(见性)做一个例子来说明它是
常住真心,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生住异灭。而眼识却有生住异灭,第六
意识有生住异灭,末那识有生住异灭,乃至於阿赖耶识也有生住异灭。这就能看得很清楚,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真心就是一心,妄心是乱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这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真心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惹尘埃是妄心。妄心无自性,所以说它是虚妄不实。生住异灭这四相,在《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说得很清楚。
讲义【又名四种梦心。】
生住异灭这四种现象,又叫做「四种梦心」。梦是幻有,不是真有,在佛法里称之为妙有,或者讲假有,有没有?有,虽有,不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实,真就是它永远存在,我们叫它做真;它这个存在只是一刹那,我们就不叫它做真,有没有?有,有不是真的。
讲义【辗转相起,从细至粗。】
这是说明我们起无明,就是迷的过程,迷失圆觉体中所起的智慧,来说明这个过程。
讲义【生相无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觉,故心动,即名为业(业相)。】
《唯识》里面讲三细相,第一种是「业相」。本经 跟《楞严》所讲是一样,「无明」还在业相之初,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由此可知,迷是什么?迷就是不觉,就迷了。怎么叫不觉?心动了。诸位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觉」跟「心动」是一个意思,心不动的时候觉,心动的时候不觉。可是我们现在要跟诸位说明,你心动,不觉,你不动还是不觉。为什么说你不动还是不觉?你不是真不动!你自己心在那里动,你不晓得,真不动就觉了,这个境界非常之高。
经 典里面常常讲到
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的定功是九次第定,这个心很清净,不动。他有没有觉?他不觉,为什么?表面看他是不动,好像这个河流,我们看这水很平静,其实里面流动得很快,小乘人自己没有能力觉察,自己以为不动。其实,真正到不动是在什么时候?八地菩萨叫不动地,这个时候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境界?我们今天讲清净,清净在哪里?讲不动,充其量只是表面而已,没有深度可言,阿罗汉还可以谈上一个深度,我们连深度都谈不到。这个境界是八地菩萨才能够见到,觉察到这个一念不觉。我们讲心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心本来是不动的,怎么会动?不可能动的,动就是迷、动就是妄,就不是真。诸位要晓得,真永远不迷,真永远不动,真永远不起念,这是天经 地义的。这一动就迷,迷就造业,所以叫「业相」。
讲义【业,起动义,转如来藏,而成藏识。】
「业」是什么?业就是动,动就是业,动了之后那个结果就叫做「业」,所以业在此地的解释是动的意思。「转如来藏,而成藏识」,换句话说,把真如本性变成阿赖耶识,这时候诸位要记住,是只变名言不变体性,体性怎么会变?不会变。迷了,真如本性就给它起个名字叫阿赖耶识,换句话说,阿赖耶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阿赖耶识,觉悟了叫它做真如本性,迷了叫它做阿赖耶识,是一不是二。这是迷悟所建立不同的名称,事实上并没有两样,并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是一成都不变,就是在我们眼前亦复如是,如果事实上有变,那我们还能证个什么真?还能成佛吗?那不可能,事实上决定不变。这是在名言上换个名词而已,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些名言又迷了,最怕又迷在名相上,那就愈迷愈深,对於佛的真实义那就愈来愈难体会。这是说「生相无明」。
讲义【住相无明,依於动心,则能见(转相)、能现(现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续不断(相续相);三细后二,六粗前二,皆住相摄。】
迷了之后,愈迷愈深,於是就「住相无明」,住就是著相。住相无明,在三细六粗里头它就包含了四种。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就是心要有住。你看《金刚经 》一打开,须菩提请教释迦牟尼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就要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所以凡夫心念里面最难突破就是住相无明,处处要找个地方去住。佛在《金刚经 》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把住相无明摆脱掉,生心,生什么心?是「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的心,生这个心,这就是佛、这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如果心不动那是大觉圆满,《唯识》里面所讲「大圆镜智,常寂光中」,大圆镜智,是这个境界。妄心一动,它不是真心动,妄心动,第一个是能见,能见叫转相,转是转变;第二个是能现,能现就是现相,变出相出来。其实前面所讲的「四种梦心」,拿梦来作比喻很有道理,你说作梦,能够作梦的那个心,给诸位说,是真心,你心不动的时候不作梦,这心一动它就作梦,所以作梦是你心动。古人所谓「至人无梦」,他心清净。有功夫的人不作梦,有功夫的人有定,有定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他不作梦,心地善良的人不作恶梦,可见得这个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思是心动了,心动他就能作梦。
能见相就好比能作梦,现相就是梦中现出的境界。现出这个境界,跟诸位说,转相跟现相都是一刹那,时间极其短暂。短暂的程度,佛在经 上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讲所现这个相的短暂。这个道理、这个现相,如果我们细心去想想作梦这个梦境,的确这层道理能体会到几分。梦之所以能够继续作下去是什么?它有起灭相续不断,它有相续相。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画面一样,电影的画面它所起的相是刹那的,如果都不相续,它这个相一闪马上就没有,底下就是空银幕,我们能看到动作,实在讲是看到连续的画面。现在一般电影一秒钟是二十四张底片,连续的画面,这个连续的画面就是此地相续相。一秒钟二十四个连续的画面,我们就看呆了,就看到好像真的境界,忘掉那是假的,就被它欺骗。诸位想想,如果一秒钟当中有二十多万相续的相,你能不能觉察它是虚妄?二十四张连续相就已经 骗了你,现在来个二十四万张相续相,你感觉得怎么样?我们今天现实的世界,山河大地,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是一秒钟当中二十四万相续的妄相,它这个相相续不断。所以你感觉得好像样样东西都是真实、实在,其实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明「住相无明」,是我们迷惑了,误以为身心世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质体,把它的真实相给忘掉,迷失了。
「能取境界」,就是你在境界里面擅於分别、擅於取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知识」。「智相」就是知识,佛法里面所谓世智辩聪,就是这个智,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不取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是智慧。换句话说,
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是从「智相」里头生起,这是邪智慧的根本。可是诸位要晓得,他的体还是般若智照,因为他的般若智照迷了,所以变成世智辩聪,从体上讲没有两样,从作用上讲大大不相同。住相无明,这个「住」不会住得很久,它有变化,因为它本质是虚妄不实,所以它有变化。
讲义【异相无明,於所缘境,取著转深(执取相),分别种种假名言相(计名字相);六粗中二,属异相摄。】
异相就是说执取,就是执著、爱取、嫉妒、分别名字,这些都是「异相」。异在什么地方?不是异在相状,相状不异,在执取、名字,异在这个地方。诸位细细的去想一想,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眼前的境界,离开一切言说、名字、执取,你们想想,是不是同样的境界?假如我们这个讲堂,有十个国家的人,十种言语文字都不相同,大家坐在这个地方,看这个境界,离开名字、言说,每一个人看的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果要问你,这个叫什么?每一个人讲法都不一样,为什么?他们安的那个名字相不相同。「名可名,非常名」,一切法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安上去,甲可以给它安一个名称,乙可以另外给它安一个名称,丙要不喜欢那个又可以给它安个名称。由此可知,执取跟名字是从我们分别心里面产生的,心无分别,万法是一不是二;心无分别,境界是清净没有染污。那么我们说被什么染污?被名字相染污、被执取相染污,这是我们学佛人必须要晓得。
今天这一段意思很深,生相无明、住相无明,我们断不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诸位要晓得,破生相无明,八地菩萨,破住相无明也得初住菩萨,才能办得到。我们初学的人下功夫,要破无明从哪里下手?就从异相无明下手,这是我们能办得到。只要我们念念觉悟,不被假名所欺骗,别人见到我,恭维「你是圣人」,我也不喜欢,为什么?假名;那个人见到你,「你简直是一条猪」,我也不烦恼,为什么?我还是我,不是说你叫我猪我就变成猪,叫我圣人我就变成圣人,我不随你的名言转。要从这里觉悟!晓得「名可名,非常名」,你就不生气了,在境界里面不取於相,不取圣人的相,不取猪的相,你就不动心了。你要是取圣人的相,人家赞叹我是圣人,生欢喜,心动了。《金刚经 》佛告诉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我们做得到的,般若观照就是这个照法。晓得一切假名、一切执著都是虚妄的,换句话说,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
可是你要是迷了,人家赞叹你圣人,你取了相,心动了,欢喜了;叫你猪,你生气了,你要报复,底下就要造业。能不取相、不执著,这个人至少怎么样?不造业。古德教我们「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你要不懂这个道理,那怎么会不造业?怎能不造新殃?唯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一切境界里面,他不是不接触外头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破无明,破我们的异相无明,这真正叫断烦恼,无论在什么境界你心不动、心清净,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是断烦恼。既然断烦恼,当然就开智慧,这一定的道理;不生烦恼就生智慧,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所以我们讲真正用功最初方便,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真正叫修因。诸佛如来的因地法行,他不说别的,「了达於无明」,了达就是断无明,就是破无明。无明有这么多种,这么多层次,我们一样一样都能明了、都能通达,而且自己晓得最初方便从哪一个无明把它解开、把它断除。
讲义【灭相无明,第五粗起业相,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为灭相。】
「无明」到什么地方就灭?到造业,无明就转变,无明转变为「业」,业里面有善业、恶业、无记业,
念佛的人到这个地方变成净业,你没有办法破无明,变成了净业,净业就叫带业
往生,无明没断,带著这个业去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能把「异相无明」断掉,给诸位说,那是事一心不乱,品位高;能破「住相无明」,就是理一心不乱;能破「生相无明」就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把这一品生相无明破了就成佛,圆满菩提。所以在念佛功夫上,这四个层次:破生相,常寂光净土;破住相,实报庄严土;破异相,方便有余土;如果只是在灭相无明里面,叫带业往生。平常很难得用这么短的时间,这样扼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介绍给诸位;今天大家在此地有缘分,我们在这一会这么短的时间,将这个层次都跟诸位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几句重要:
讲义【欲破四种无明,但用智慧觉照。】
「智慧」是根本,没有智慧不能破无明。「四种无明」有浅深、厚薄不同,因此破无明的智慧也有大小、利钝不一样。譬如破生相,那要最高的智慧,小的智慧是没有办法做到。什么叫智慧,这一定要搞清楚,智慧与聪明不一样。佛在《华严经 》讲「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那个智就是指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他没有办法理解佛法,你们想想为什么?他那个智慧是「智相」,三细六粗,是六粗里头第一个智相,世智辩聪,他这个智慧是从三细相来的,是从这个地方发生出来,换句话说,世间聪明智慧的来源是从心意识里头来的,所以没有办法解佛法。佛法的智慧要从真如本性来才行。换句话说,世间聪明智慧是从妄心起,佛法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真心里面起的,它不一样。从无明里面起的智慧有很大的作用,不能破无明;从真心里面起的智慧才能照破无明,就是这么个道理。
有些学佛的人用头脑去研究佛经 ,这不行,研究怎么样?你用的是智相,你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这没有办法破无明。虽然能把佛经 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甚至讲到
天人都来听,还是破不了无明。讲到天人来听,真有,那不是假的,可见得世智辩聪相当的高明,但是不能破无明、不能见本性。所以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清净心当中来,智慧是从看破、
放下当中得来。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有一分放下的功夫就有一分看破的智慧,功夫跟智慧是相辅相成。由此可知,学佛第一心地要清净,要晓得所修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要修清净法,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圆觉之体,我们讲圆觉的体、相、作用。
在初用功的时候讲求的是观照,《般若经 》里面跟大家讲这个功夫三个层次,最初观照,进一步就照住,再进一步照见。到照见的时候就是破住相无明,《
心经 》讲「照见
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照破住相无明;照住是破异相无明,观照是破灭相无明。你有观照的功夫,不造业,这就是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觉就是我们一般讲觉悟,他常常想到经 文里面的教训,自己刚刚一个念头错了,马上想到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这个心立刻转过来。譬如人家看到我,骂我是个猪,我马上生气,这就迷了;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怎么又堕到名字相?这一觉悟就不生气,他就不造业。所以时时提起观照功夫是破灭相无明,简单讲是不造罪业,常常能保持自己觉悟的境界,这就叫功夫,这叫真正修行。
我们一般讲修行,不是说一天念多少佛号、拜多少佛,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迷惑颠倒,那算什么功夫?你的境界没转,那不叫功夫,只能够叫阿赖耶识里头多种一点佛号的种子,只如此而已,不起作用,不能消
业障。如果我们能够一下觉悟到佛所讲「不取於相」,别人骂个猪,我不取这个相,我如如不动,消业障。我们对人家不起瞋恨心,这叫消业;别人骂我一声,我马上就在心里想我将来要报复他,造业了,起业相,那个佛号念得有什么用?佛号念了,阿赖耶识变成种子,不管用,不能消业。所以有观照就能消业,这才叫功夫,这才叫真正修行。修行人就是念念消业障,念念增福慧,增长自己的定功,增长自己的智慧,念念消除业障。
讲义【但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无性,则四相顿破矣。】
我今天特别就我们现前能够做的贡献给诸位,希望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要消自己的业障,成就自己的定慧,使自己的
定力能够一天比一天深,智慧一天比一天大,逐渐逐渐先照破灭相,再照破异相,再照破住相,再照破生相,你这一生就成功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