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基础书籍 > 佛经典籍简介 > 正文

《六度集经》

佛经典籍简介  时间:2021-08-18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又称《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度无极经》、《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康居国沙门康僧会(?-280)译。师为精通经律论三藏之译经僧。原是康居国(今新疆北部)人,世居印度,以其父经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余岁丧亲、出家。三国吴赤乌十年( 247)至建业,后吴主孙权感其威神,皈依于师,并为之建立建初寺,传道译经,其地称佛陀里,建业地方佛教因此得兴,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南方的开始。师于晋太康元年示寂,世寿不详。号为超化禅师。所翻译经有《吴品经》五卷、《杂譬喻经》二卷、《六度集经》九卷(今存八卷),并注释《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经。
  本经内容主要是以佛陀、弥勒菩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的本生谭事迹,配合大乘佛教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故称为六度集经。又本经的特色是在阐扬大乘佛教的菩萨行。

  全文共分八卷六章:

    第一、布施度无极章(卷一-卷三)

  □记载佛陀于王舍国鹞山中,为五百罗汉和一千菩萨讲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难逮高行,疾得成佛”的无上法门。

  □说明:

   □菩萨布施的动机在于“哀念众生处世忧苦”、“欲求佛擢济众生,令得泥洹,不复生死”,所以菩萨一心为拯济众生,慈惠度无极行布施。

   □布施的对象是无限的,一切含识有情无不是行施的对象,如:贫病孤苦无依者、孑然一身的云游沙门,以及地上空中的飞禽走兽等。也就是行菩萨道者须“跨天踰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

   □布施的内容不离日常生活的物质资具,如:衣、被、医药、财宝等等,皆令“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同时施舍时,不惜身命,至无数劫无有悔恨。

   □布施的态度是“无求不与,索即惠之”,也就是布施济众须常怀“布施贫乏,若亲育子”,愍而不怨,乃至杀身舍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的精神。大家熟知的佛陀本生事迹,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投海喂鱼等,都是菩萨危己济众的利他精神。

   □布施的功德有来世生天之乐,也有现世五福,即:长寿、颜华日更好色、德勋八方上下、无病气力日增、四境安隐,心常欢喜。此外,“累劫仁惠,拯济众生”的菩萨行,更是成佛所必须实践的。

  □列举菩萨、萨波达王、贫人、干夷王、国王、仙叹理家、普施商王、长寿王及《波耶王经》、《波罗□国王经》、《萨和檀王经》、《须大拏经》、和默王本生、《四姓经》、维蓝梵志、鹿王、鹄鸟、孔雀王、兔子、理家、沙门等二十六则本生因缘,说明布施波罗蜜。

  □本章的主旨在说明布施波罗蜜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实践。即“慈心向彼,悲心追愍,喜彼成度,护济众生:::不惧乏无也。”如果违反此四无量心而行布施,纵使“后得其福”,也是“福中之薄”;“官位七宝”,也“得不足荣”。


    第二、戒度无极章(卷四)

  □说明:

   □戒波罗蜜的意义,即:敬信三宝,奉持五戒十善,过合理自律的生活,修无欲清净的梵行;不做“狂愚凶虐,好残生命,贪余盗窃,婬□秽浊,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恚痴心;违亲戮圣,谤佛乱贤,取宗庙物,怀凶逆,毁三宝”的恶行。

   □持戒应有的态度,是尽形寿奉行佛戒,无有毁犯。面临清净戒行与性命存活攸关之际,菩萨的智慧抉择是“宁脱眼而死,不犯淫而生”,“宁殒躯命,不去仁道”,以舍生来保全戒法的清净。

   □奉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是得生人天,不堕恶趣。

  □列举清信士、象王、鹦鹉王、法施太子、国王、凡夫、贫商人、贫道士、童子、兄猕猴、长者,及《太子墓魄经》、《弥兰经》、《顶生圣王经》、《普明王经》等十五则本生因缘,说明持戒波罗蜜。


    第三、忍辱度无极章(卷五)

  □说明:

   □菩萨忍辱的动机,是不忍见众生“以痴自壅,贡高自大”、“贪嫉处内,瞋恚处外”、“长处盲冥”,积苦无量,于是发愿世世怀忍行慈,济护群冥,助其免咎,获得身心俱净的喜悦。

   □忍辱的态度,众生愚昧,时时三毒焚身,常常不知不觉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面对这般难调难伏的无明众生,菩萨依然不违悲心愿力,不轻言弃舍任何一位众生,“宁就汤火之酷,葅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乃至“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辄以诸佛忍力之福,迮灭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

   □忍辱的功德,“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是菩萨以“若无有爱育众生犹护身疮”及“截手足仍无以污心,犹慈母哀其赤子”的悲心弘愿,造就而成的忍辱功德。凡人在世,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的遭遇,死后“有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的苦患,这都是由于不能怀忍行慈。因此能行忍怀慈的人,生时则可免受刀山剑树之难,死后可脱离三恶道之苦,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第四十八则说:“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又说:“贪欲为狂夫,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圣,唯默忍为安。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心,悭恶害布施,唯默忍为安。放逸无戒人,酷害怀贼心,不承顺道德,唯默忍为安。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这是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谐的不二法门。

  □列举菩萨、睒道士、羼提和梵志、童子、国王、獭猴、龙、难王、盘达龙王及《雀王经》、《之裸国经》、《六年守饥毕罪经》、《释家毕罪经》等十三则本生因缘,说明忍辱波罗蜜。


    第四、精进度无极章(卷六)

  □说明:

   □精进的意义,是指努力收摄身口意三业,使其向善不犯过。也就是着力于六根的收摄,使“其目髣□,恒□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

   □精进的动机,菩萨累劫精进不休,行住坐卧之际无不以道为念,志恒存无常、苦、空、无我之想,坐则思惟,游则教化,一意崇尚无欲之行,旨在“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于是发愿疗治众生亿载病苦,化其愚冥,令其能真正奉行六度,不再受囿于无涯的沉沦苦痛。

  □列举凡人、猕猴王、鹿王、修凡鹿王、驱耶马王、鱼王、龟王、鹦鹉王、鸽王及《蜜蜂王经》、《佛以三事笑经》、《小儿闻法即解经》、《杀身济贾经》、童子本生、《调达教人为恶经》、《杀龙济一国经》、《弥勒为女人身经》、《女人求愿经》、《然灯授决经》等十九则本生因缘,说明精进波罗蜜。

    第五、禅度无极章(卷七)

  □说明:

    □禅定的意义是“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简单的说,就是专一心境,使冥退明存,道志强盛,令明善之心得以昭然。

    □禅定的内容,如第七十五则所载:

    □初禅:十恶退,五善进。

    □二禅:不计不念,制心内观,善行在内,不复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恶二行不复相干,心处在内,唯有欢喜。

    □三禅: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怕然寂寞。

    □四禅:喜心去,得寂定。

  又“一禅,耳为声乱;二禅,心为念乱;三禅,心欢喜乱;四禅,心为喘息乱。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

   □习禅的方法,于初禅进二禅,二禅进三禅,三禅进四禅之际,须有三行,即:勤仂、数念、思惟。此外,在第七十六则中,也记载有能令行者内净,一心得禅的种种方法。如:或见老病死相,或观尸肿胀烂臭,或闻地狱汤火之毒及饿鬼饥馑积年之劳,或睹畜生屠剥割截之苦,或思十六事,或观身不净等法等。

  □举比丘、菩萨、太子、佛之得禅、常悲菩萨、那赖梵志等八则本生因缘,说明禅波罗蜜。


    第六、明度无极章(卷八)

  叙述须罗太子本生、《遮罗国王经》、《菩萨以明离鬼妻经》、《儒童授决经》、《阿离念弥经》、《镜面王经》、《梵摩皇经》等九缘。由于六度相摄,因此本卷可说是善巧运用前五度,明示菩萨行者累载忧念众生,以四等弘慈,明施六度无极以拯济群伦。

  《六度集经》记载的本生故事,篇篇生动感人,足以作为学佛修道者的轨范,同时也是人间佛教的最佳诠释。

  《六度集经》中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今摘录数则,略述如下:

   !一.萨波达王本生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波达,以仁心治国,慈愍众生,发愿以内外财布施。帝释天见国王慈惠,德被十方,天神鬼龙都说:“国王戒具行高,慈惠福隆,命尽之后,将生为天帝。”帝释害怕自己的帝位被夺,于是计划前往试探。

  于是,帝释教边王化作鸽子,自己化身作鹰,一路追逐鸽子。鸽子疾飞至国王脚下,佯装恐怖,哀求救命。不久,老鹰也飞到国王身前,请国王把鸽子还给它。国王心存慈仁,为救助一切众生,于是自割身肉,以代鸽肉。帝释深受感动,回复本形,命天医以神药为王敷身,很快地,身肉愈合,帝释也欢喜地绕佛三匝而去。(卷一.布施度无极章)

  故事中的萨波达王,即是佛陀的本生。


   !二.清信士本生

  有一清信士, 所处国境,国王以仁心教化臣民,劝导臣民认知三宝,凡是持戒奉斋的人,可以免除税赋劳役,百姓们见国王崇尚贤人,大多伪善而暗中行邪。 一天,国王以佛戒观察臣民节操, 发现有人外善内秽,违反佛陀清化,于是以权巧方便下令:凡是信奉佛道的人,一律腰斩于街市。 于是伪善的臣民纷纷放弃信仰,只有此清信士不惧王令,宁可舍身也不愿改变对三宝的信仰。

  国王从使者处知道清信士确实是一个奉佛的佛弟子, 于是迎接他到朝廷,拜为国相。(卷四.戒度无极章)

  故事中的清信士是佛陀的本生,而当时的国王即是弥勒。

  有人为了爱情改变信仰, 有人在枪炮威胁下改变信仰,而菩萨在生命与信仰抉择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信仰,真不愧为正信佛子的典范。


   !三.之裸国经

  过去,有兄弟二人到裸人国经商,弟弟说:“福报丰厚的人,衣食自然;福报浅薄的人,衣匮粮缺。我们来到裸人国,可以说是蛮夷之邦,宜应入境随俗,慈悲柔和,才能不虚此行,达到经商的目的。”

  哥哥听了,不以为然的说:“礼教不可缺,我怎么可以裸形,放弃我的礼教呢!”

  弟弟劝哥哥:“佛法教化讲究俯顺时宜,善巧方便,犹如黄金为本,却可做成种种耳环、戒指等,仍不失黄金的本性。”哥哥听了,只好请弟弟先到裸人国了解情况,再作打算。

  弟弟到了裸人国,一切依该国的民情风俗行事,每到节庆,就与当地人同欢,以白土绘身,兽骨环颈,男女携手,逍遥歌舞,上自国王,下至百姓,莫不欢迎礼敬。国王更以高价购买他所贩卖的商品。

  哥哥听到弟弟获利丰厚,因此,满载着货物,浩浩荡荡地来到裸人国。由于哥哥坚持礼仪,作法严苛,指责裸人国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与民心相违背,不但国王生气,连百姓都讨厌他,当地土人甚至打伤他,还赶他出国,落得财空人伤。后来,经弟弟求情,才免于一场灾难。二人辞别裸人国,万头钻动夹道欢送弟弟,而辱骂哥哥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因此,哥哥发愿生生世世与弟弟誓不两立。(卷五.忍辱度无极章)

  故事中的弟弟就是佛陀的本生,而不知变通的哥哥就是调达。

  这则故事说明佛法的弘扬需要因地制宜,观机逗教,才不至于泥古不化,反而失去了传播佛法的先机。


   !四.九色鹿王本生

  从前,有一鹿王,名叫修凡,身上皮毛有九种颜色,世上罕见。一天,正在江边嬉戏的九色鹿,听江里有人溺水求救,立刻泅水到江里,把那人救上岸来。那人礼谢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更说愿意终身作奴仆,为九色鹿供给水草。九色鹿坚决辞谢,只要求他不要说出自己的住处,以免生命危险。那人听了,誓愿不敢忘恩负义,于是告辞九色鹿而去。

  当时,国王名摩因光。一天,皇后梦见鹿王,身毛九色,头角胜过犀牛,请求国王以九色鹿的皮角做成大衣及耳饰,并以死要胁国王一定要替她找到这头鹿。国王于是在全国张贴布告:凡是能找到皇后梦中所见到的九色鹿的人,就赏赐黄金千两。那人为了贪图财宝,竟然忘了当初在九色鹿面前立下的誓约,将向国王报告九色鹿的行踪。

  于是,国王亲自带领大队兵马,教那人在前引导,浩浩荡荡往江边围捕九色鹿。此时,鹿王睡得正熟,浑然不知国王已来,好友乌鸦疾呼:“王来杀你!”鹿王惊醒过来,一看,国王已经弯弓射向自己,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九色鹿疾奔至国王面前,道出日前在江里救渡那人的始末。国王听了,惊叹:“这是何等慈悲的畜生啊!即使丧命济物也不以为艰难!”于是下令全国百姓,从此以后不准杀害九色鹿。王后闻而心碎,死入太山(地狱)。(卷六.精进度无极章)

  故事中的九色鹿,是佛陀的本生,掉在水里被救的人是提婆达多,报信的乌鸦是阿难,国王是舍利弗,而皇后正是提婆达多的妻子。

  《六度集经》不但为我国保留了大批优美的本生事迹与佛传故事,同时也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自古即有各种雕刻绘画之变相,如敦煌石窟中存有的本生故事变相图,多采自本经。本经也是研究佛教初传中国的宗教与社会思想之重要资料。

  本经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一册、《龙藏》第三十二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三册。其同本异译的单经有:

  长寿王经      一卷     失译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六卷     宋.施护等译

  佛说太子慕魄经   一卷     后汉.安世高译

  佛说太子墓魄经   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太子须大拏经    一卷     西秦.圣坚译

  佛说菩萨睒子经   一卷     安公录中阙译,今附西晋录

  佛说睒子经     一卷     西晋.圣坚译

  佛说大意经     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佛说九色鹿经    一卷     吴.支谦译

  佛说九色鹿经    一卷.别本  吴.支谦译


□试举佛陀本生修行六度的实例各一则。

□九色鹿王本生对吾人有何启示?

□长寿童子的本生对吾人有何启示?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