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于只洹寺招集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于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丹阳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历住荆州新寺、道场寺、中兴寺、白塔寺等多处。一生历经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师广演大乘教法,译经弘化,世称“摩诃衍”。所译经典除上述外,尚有《楞伽经》四卷等,共计五十二部一三四卷。
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义。意思是说本经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说的经典。
本经是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授禅法所引用的经典。据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可大师传》所载:“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传灯录》卷三《达磨章》谓:“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又本经卷首载蒋之奇序文说:“昔达磨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禅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刚经》传授。□□□故《金刚》以是盛行于世,而《楞伽》遂无传焉。”由此可见,我国禅宗自初祖达磨至五祖之前的传法,是以本经为心地法门。
本经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犹如一大集要的经典;又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此经明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名但名为“一切佛语心品”。如宋苏轼序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内容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四法门,不外就是心,亦即是一心。是说示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起信论》真如缘起建立的根据,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
兹略述四法门如次:
一、五法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称为五法。
□相: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
□名:依彼诸相立瓶等名,即此非余,是说为名。
□妄想: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如如: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
□正智: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二、三自性
自性,即体性。五法依其自性可归纳为三种,即:
□妄想自性:虚妄想念起计较度量,执着于诸法相。
□缘起自性:仗因托缘而生,显法无实体。
□成自性:毕竟成就,不可破坏,即圆满成就真实性。
三、八识
诸识总举为八识心王,此八识有二种生: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流注灭、相灭;有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此中八识流注生、住、灭,皆业相,二种生住灭,无体无性,如波与流,唯一湿性,即真相。
八识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及分别识。分别识,通指前七识,第七识虚妄分别我法假事,第六意识分别一切假实诸事,前五根识分别五尘现量实事。第八识能现诸法,故名现识。此中,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种识无差别相,互为因果,展转相续。于八识中,唯第六意识最为猛利,能思惟种种诸相,而此种种诸相,若约不坏假名,则第八以集起为相,第七以染净为相,第六以遍能分别为相,前五以各了尘境为相,因此有八相;若其体,则只是识性,所谓第一义心,如水与波,同一湿性,如金与器,同一宝性,因此无差别之相,亦无能缘所缘、相见二分之相。此真俗二谛,本唯一性,宛转相即,不可思议,即体而用,即用而体。
四、二无我
二种无我,是指人无我及法无我。
□人无我:了知一切有情为阴、界、入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本来无我。若能善观五阴幻质及所缘幻境悉空,则名得人无我智。
□法无我:阴、界、入等,名之为法,此一一法唯是妄想所现之相,所以是无我。觉知此理而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别,则得无分别真智,是为法无我智。
此四门互相摄入,一心真如,染净融通。即名相无性,妄计所成,故摄名相,总为遍计执。依妄计之名相而起分别,心心数法一时顿起,无有先后,如日与光,名缘起性。若了达妄计名相本无自性,心心数法应时销落。销落随相之心,智照洞然,了达无性之性,如如显示,故名圆成实性。此是三自性入五法中。
于自心所现妄法,是为名相;于此执着生起八识,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实,则分别不生,即为正智、如如。此是八识摄入五法中。若于心境妄计实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实,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是二无我摄入五法中。
又本经所说四种禅,对我国禅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即:
□愚夫所行禅: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为愚夫所行禅。
□观察义禅:知人无我,及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渐次增进。
□攀缘如禅: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如来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为如来禅。
此四种禅,除愚夫所行禅为二乘及诸外道禅外,其余三种禅为大乘三种禅相。而此四种禅的揭示,主要在彰显如来清净,不同二乘。
本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是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又说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染亦有净。如来藏,名藏识,所与意等诸习气俱,是刹那法,是生死流转及涅槃、苦乐之因。
在佛法实践要门,本经提出“断食肉”,说食肉的过患与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经不但具有经的性质,而且也有律的性质。
综观全经,性相兼明,宗说并唱,旨在阐说迷悟的根源──自心。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五册、《卍正藏》第十六册、《大正藏》第十六册。其异译本有二,一为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入楞伽经》十卷,二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本经的注疏有:
□楞伽经注 五卷 唐.智严注
□楞伽经玄义 一卷 明.智旭撰述
□楞伽经义疏 九卷 明.智旭疏义
□观楞伽经记 八卷 明.德清笔记
□楞伽经补遗 一卷 明.德清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 民国.太虚撰
□试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关系。
□试论述“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试述本经与禅宗的关系。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四卷十九品,北凉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又称《...
《圆觉经》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又称《遗教经》、《...
《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又称《盂兰经》。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
《俱舍论》 《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又称《...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南北朝...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梁传》...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南朝梁僧佑律师...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朝道宣(59...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又称《尼传》。四卷。南...
《佛国记》 《佛国记》,又称《高僧法显传》、《...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略称《西域记》...
《万善同归集》 《万善同归集》,三卷(或六卷)...
《大乘大义章》 《大乘大义章》,又称《大乘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