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词汇 > 布施 > 正文

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人天路上.布施为先

佛教「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以「布施」为首。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亦以「布施」为前导;所谓「人天路上,布施为先」,布施作为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法门,是大小二乘、显密诸教所共有的。布施,目的在于对治、消除悭贪的习气。因为我们众生一般都有贪执的心,贪爱世间一切事物,心为形役,心被物缚,以致无法出离;行菩萨道者,明了悭贪乃障道之因,是故力求少欲无为、去除贪心,进一步还能广行布施。

佛教慈善事业与布施法门

佛教以「慈悲喜舍」的精神为出发点,现时海内外不少的佛教团体,为了利益众生,使幼者得教、老者得养、病者得愈、亡者得安,在弘法之余,对普利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均不遗余力地作出奉献,从而建立了多元化之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其最终目标无非是为解除受难者的种种痛苦,使之离苦得乐。

关于慈善救济与公益,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可以说,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公益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事例,比比皆是,多不胜举。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彻底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弃国捐王,出家证道,弘化十方。十方诸佛与菩萨亦复如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

可以说,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布施」,由于布施是六度之首,所以行一度即含摄其余五度──在布施的时候,首先应防护身、口、意三业,就需要以「戒」为助伴;若在布施过程中遭受到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以「忍辱」来助成;若在布施过程中生起退心或懈怠心,就需要以「精进」来策励;若在布施过程中不受外界毁誉、批评的影响,就需要以「静虑」来保持内心的安定;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达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的如法布施时,当然更就少不了「智慧」。所以,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所行的布施,本质上就是六度齐修。

因此为了更好地从事并推广佛教的慈善事业,实有必要更积极地来发扬布施法门。


布施波罗蜜

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见」;因为我见而起我执,因为我执而起贪爱,因为贪爱而起悭吝。悭贪是我执最直接的表现。由于悭吝是布施所对治的根本,所以只有破除悭、贪二执,布施才能圆满。所以,无论何种布施,都是将自己所有惠施于他人,令他人能离苦得乐。因此,施的精义在于能舍;如果在完全的舍的同时,又能把布施所得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圆满的布施。也就是说,布施的圆满是就心量而言的,若布施之时能始终不离菩提心,以无我之心而行,如是即能成就布施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具有四相,即无悭吝施、空性施、随他意施、依他根器成熟施。施者若能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能摧坏执着之相,这就是「空性施」,又称「三轮体空」。施者于来求者,有求必应,随意布施,成就欢喜,此即是「随他意施」。而依他根器成熟施则主要是指具慧布施,不损害他人,观机逗教,成就他人现时、究竟二种利益。


布施的种类

我们通常说:平等布施,也就是以无分别之心施予一切,可是,由于众生根性与智慧的不同,布施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三种布施

一般而言,布施,可分为三种:一是财施、二是法施、三是无畏施。

(一)财施:分为外财、内财。外财是指外在的财物,例如土地、钱财;内财是指个人的身体,如四肢、头目脑髓、五脏六腑。布施内财对普通人而言不容易做到,要发大菩萨心的行者才做得到,例如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菩萨行,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是因为了解众生都有佛性,所以能以平等心行布施,真正成就布施波罗蜜。

(二)法施: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以这种真理来布施,称为法施。真理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的真理,称为俗谛;出世间法的真理,称为真谛;以最上乘而言,即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不能离开世间法,世间法是指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行菩萨道必须明白俗谛、真谛、中谛,达到三谛圆融,方能以法施利益不同根基的众生。

(三)无畏施:对贫者施财、病者施医、暗者施灯,使他人在精神上得到安定,减少恐惧,称为无畏施。例如,对失意的人给予关怀、鼓励,使其建立起信心;在偏僻的暗路上装置路灯,使行人免除恐惧,这都是无畏施。

二、两种布施

《瑜伽师地论》中分为有「过失施」与「无过失施」两种。有些人布施的时候,身心懈怠,不能精进于正法;或耽着于过去,忽视未来;或希望于未来,忽视现在;或心不清净,有所畏有所求;或心怀轻慢,不能恭敬来求者;或希求富乐,把布施当交易;或求大名声,惟恐别人不知道。这七种施都是有过失的,虽然也有些许功德,但是不能令施者恶法得以减少,善法得以增长,所以生命的质量难以提高。无过失施则是为涅盘大果而施,没有丝毫世间的垢染,并将一切回向于无上菩提。

三、四种布施
  《中阿含经.瞿昙弥经》中则把布施分为四种,一是布施因施主净而非受者,二是布施因受者净而非施者,三是施主受者都不净,四是施主受者都净。这里所说的「净」,是指精进于佛法,明见因果,信解有施有施果。如果不精进而行恶法,否定因果,认为无施无施果,即为不净。有净法,则有净施;有不净法,则有不净施。四种施中,以施主受者都净最为上乘,如佛在经上说:「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如是施有广报。」


布施如种福田

在佛经里,将布施比喻成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就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因此为了让大家易于了解,佛教将布施的对象分成三种:
  (一)悲田:即对于困苦之人,我们应该量力而为,悲悯济助。
  (二)恩田:即对于父母师长,我们必须知恩、感恩、报恩。
  (三)敬田:即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能得无量福德。

布施就如种田──只不过所种的不是土地的田,而是「福田」。但是若不播种,又怎可能有收获?俗话说:「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我们可以看到,现时社会上捐钱最多的,往往是大企业家,或经商的财团,他除了善心之外,都很懂得「舍」的道理;而最近广东省揭阳市护持三宝、捐献巨款的善心居士,大部份都是经商、搅贸易、做生意的人,这种布施实应大大的提倡。这令人想起了我国春秋时代,越国有个大臣叫范蠡,他辅佐国君建功立业,看到国君不可以共富贵,便弃官出走,到他国隐姓埋名,做起生意来,在一个地方发大财之后,便把钱财散掉了;又到另一个地方,又发大财,之后又散掉;又换另一个地方,再发大财,之后又散掉;如此三聚三散,真是越舍越有。所以后世做生意的人都很尊崇他,把他当财神看待。由此可见大财不是争得的,而是「舍得」的,所谓「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如同《地藏经》中说:「三生受乐,舍一得万。」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

布施的功德实在非常殊胜,经中所载,不胜枚举。不过更重要的是,佛陀启示我们,布施其实不在于多少,不在于财富,不在于地位,关键是要随分随力,一念至诚。我们如果能够真心布施一分钱,这一分钱就是最大的功德!佛菩萨善用任何一分钱,作广利众生,饶益有情,使之离苦得乐之用。这就是诸佛菩萨所感叹的:众生果报不可思议,诸佛愿力亦不可思议。

布施,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为之行;为众生宣扬佛法,或施予千金,乃至为人解除身心怖畏等都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赞叹,甚至是一份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呢?但是,作为真正的佛弟子,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既得人身,又能闻法修行,是多大的因缘福报!因此要有感恩奉献之心,还需奉行三皈五戒、六度四摄,自净其意,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导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