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百科 > 佛教知识 > 正文

四念住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四念住(巴利文:satipa??hāna,梵文:sm?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身不净、苦、无常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解脱出来。从原始佛教的观点,四念住被认为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核心。在原始佛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习四念祝四念住和修行可视为同义词。北传小乘行人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即是禅定,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即是毗婆舍那。

四念住-身念住

  第一念住为身念住,观察身体为不净物。身体内外,污秽充满,没有干净之处,故观身为不净。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注坐、卧四种威仪。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

  厌恶作意:是指因为身体不净,而厌恶身体的三十一个组成部分,以摒除我执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有时候会把九墓地分为九种不同的身随观业处,和其他五项合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入出息念、厌恶作意此两种为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其余十二种为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

四念住-受念住

  第二念住为受念祝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观察感受,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乐,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所以观受为苦。

四念住-心念住

  第三念住为心念住,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观察心念的无常,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为无常。

四念住-法念住

  第四念住为法念住,其下分五种:五盖、五取蕴、六处、七觉支、四谛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四谛,即四圣谛:苦、集、灭、道。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四念处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脱方法,修行此道,能够达到清净有情,并超越愁、悲,消除苦和忧,并能得道验证涅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