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
《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a)︰“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又,《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b)︰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中略)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解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此中,关于少欲与知足的不同,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七云(大正12·526b)︰
“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中略)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着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
少欲知足为修道之要谛,散说于诸经论中。其中,《中阿含经》卷十八〈八念经〉、《八大人觉经》及《佛遗教经》等以之为八大人觉之初二法;《放光般若经》卷四〈治地品〉以之为菩萨四地中应行之十事法的第二、第三;《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以其为可见佛性之十法中的初二法;《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护戒品〉提出少欲戒、知足戒二种。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合此二者作为十事功德之第一;《俱舍论》卷二十二亦合此二者作为身器清净三因中之第二因。
着相(佛教解释) 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
沙门 (佛教解释) 沙门又作娑门、桑门,起源于...
世尊(佛教解释) 佛陀十号之一,《四十二章经》...
辟支佛(佛教解释)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
五阴-简介 【五阴】 一色阴二受阴三想阴四行阴五...
口业(佛教解释) 口业 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
六根(佛教解释)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
苦海 拼音:kǔhǎi 释义 (1)道教佛教指尘世间的...
白骨观(佛教解释) 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
心佛(佛教解释)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 2...
化缘(佛教解释) 化缘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
心地(佛教解释) 指人的存心、用心; 佛教语。...
少欲知足(佛教解释)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
斋日(佛教解释) 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
调伏(佛教解释) 调伏 调是调理的意思,调理身...
苦行 苦行 苦行(,Tapas)印度系列宗教包括印度教...
礼赞(佛教解释) 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
道场(佛教解释) 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音译为菩...
礼拜(佛教解释) 礼拜 “礼拜”条第一义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