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断诸恶业 > 正文

海涛法师:错误的动机,只会让学位製造更多恶业

  作者: 海涛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当菩萨看见他人福报比自己优渥的时候, 总是会很谦虚地向他学习, 学习培福的方式、增长福德的方法, 以庄严菩萨长远的修行。 即使对方不是一位修行者, 菩萨也绝对不因此而自大, 这即是菩萨的「卑下精进」。

  佛在世时,佛弟子们以佛为师; 佛不在世时,佛弟子们则以戒为师。

  当我们加入道场团体, 就要学习融合、谦卑, 学习放下自我。

  什麽是修行呢? 修行即是─ 转恶为善,转恨为爱。 简单地说, 修行其实就是一种改变, 修,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改变; 行,就是一种行为上的改变

  。 受持戒律的意义, 并不是如其他宗教所有的持戒动机, 只是臣服于对神或上帝的承诺; 佛弟子受戒、持戒, 是为了降伏烦恼受持淨戒, 尤其是为了证得与佛无二之无上菩提、 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受持佛戒。

  已经有子女的父母们, 应该要永远记住一件事情, 那就是成绩的优劣、好坏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发展与个人的特质。 所以,孩子们的学习顺序应该是: 人格第一, 健康第二, 学业第三。

  读书的目的, 是为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以及学习做人的道理。 千万别将读书当成手段, 如果攻读博士只为了赚更多的钱, 得到更高的地位, 这种错误的动机, 只会让博士学位製造更多恶业!

  利益众生的同理心 唯有充实自己、 誓证无上菩提, 才能圆满自利利他的大行; 才能确实地利益众生。

  六念处的教义 佛在世时的一名大护法—给孤独长者,第一次见到佛陀的过程非常不可思议。有一次他为了儿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找亲家商量,到了之后,亲家告诉他:「实在对不起!平常时候,我一定第一个接待你,但今天实在没时间,因为我要去供养一位圣者,他就是伟大的佛陀。」 给孤独长者一听见佛陀的名号,内心非常震撼。我们每个人都有宿世的因缘,当他听见「佛陀」二字,不知道为什麽?心裡也很想见到佛陀。当天晚上他睡不著觉,辗转难眠,索性不睡了,起床散步。 突然间他心头放光,他随著光芒一路走进森林,而佛陀也早在森林裡等著他了。长者见了佛陀非常欢喜,听了佛陀为他说法之后,当下证得初果。从此之后他开始护持佛教,热心供养僧众,帮助贫穷人,作了种种的善事。 「四圣谛」因缘法殊胜 在佛陀为四众弟子宣讲的佛法当中,「四圣谛」是非常根本的教理,为大家作个简单的说明。

  佛陀说: 第一、生命的真理是「苦」的真理,必须了知苦的逼迫性。 第二是「集」:这是指痛苦的原因。苦是来自哪裡?生命的苦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别人伤害你,而是自己造成的。因为没有智慧,不瞭解真相,任由贪瞋痴起作用,才为自己招来无边的苦果。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看鱼,也很喜欢钓鱼,把鱼钓回来,畜养起来觉得很快乐。但是为了钓鱼,必须到钓具店买蚯蚓,把牠切成一段一段的,拿到溪边捕捉小虾,再用鱼钩勾住小虾钓鱼,从来没想到牠们也会痛苦。 今天如果拿刀子在你亲生儿子或妈妈身上挖来挖去,你一定痛苦不堪,但当初为了满足自己的快乐,不知伤害了多少生命,这就是所谓的「集谛」。 第三是「灭」:因为无明、因为贪爱,因不瞭解因缘果报而造下恶业,也为自己带来痛苦。诸法是因缘生,也是因缘灭,我们听闻佛法之后,了知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 第四是「道」:因为欣羡「灭谛」的寂静,因此努力观照一切法的空寂性,这是所谓的「道谛」。

  若要详细来说,「道谛」即是「八正道」的开展。若简单说,即是「缘起法」。佛陀常说:「我论因说因」,缘起法的真理是佛法中非常根本的一环。 舍利弗、目犍连,两个人是好朋友,一辈子追求真理。有一天舍利弗看见威仪庄严的马胜比丘托钵经过,心想:「这是什麽人?天上的神吗?为什麽他的威仪举止,安详的眼神,我从来没见过?」 一股求法的衝动驱使舍利弗上前作礼:「请问,阁下跟谁学道?」马胜比丘说:「我跟佛陀学道」。 舍利弗问:「佛陀教了你什麽?可以告诉我一些吗?」 马胜比丘说:「我生性驽钝,没有全部学会,但记得一首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起偈》 舍利弗听了这一首偈子,立刻证得须陀洹果,他回去后告诉目犍连这一桩事情。目犍连见到舍利弗的容貌变了,心裡明白他必定已得甘露法味,于是请求舍利弗将马胜比丘说的偈子告诉他。

  目犍连听了之后,要求舍利弗再说一遍,一共要求了三遍,舍利弗也说了三遍。第三遍说完时,目犍连也证得了初果。 两人这时心裡非常地清楚,佛陀是难得一见的大师,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心灵导师。于是他们带领著自己的弟子众一起来到佛陀的地方,依止佛陀。 七天之后,舍利弗证得阿罗汉;又过了七天,目犍连也证得阿罗汉。 各位,我讲这个故事,大家可以想见「缘起法」是多麽重要!懂得缘起法,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非常庄严的威仪,就像马胜比丘一样。 你们即使不瞭解全部,在日常生活中,能作到的也要尽量作到。例如,我们用了这个场地,要恢复得比原来还乾淨。

  我如果到居士家借住都特别小心,离开的时候,刷刷厕所,进来的时候,本来黄黄的,但离开的时候,白白淨淨的。 所以,细心很重要!舍利弗、目犍连为什麽很快证阿罗汉,除了宿世的因,还有微妙地观察。马胜比丘在路上走来走去,也没有开口讲话,就度了舍利弗、目犍连,真是不可思议啊! 刚刚讲「苦集灭道」,其实有两种层面的体悟,一种是声闻的体悟,另一种则是缘觉的体悟。佛陀讲苦,苦的原因是无明、贪瞋痴,所以要消灭贪瞋痴,要出家,老实地修戒定慧。 这个智慧对不对?对!这就是出离的智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