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实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听到阿难的哀求,看到阿难和大众的反应,佛在叹气的同时,还是非常慈悲地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启发他们,以便让他们领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领悟到佛性、心、自性,随便什么名字吧,本来就没有生灭、本来就坚固不动、同时又能元明了了的真谛。于是,佛就坐在法座之上,再次伸手抚摸阿难的头顶,安慰地说:“一切佛常常这样说:‘一切的事物,一切所谓的法,全部都是自心的显现;一切因果所能包含者,一切世界宏观的天体和微观的微尘,全部都是因为自心而存在。’”
佛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之前的七处征心,进行了结论性的引申: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所有我们认为存在的一切事物,全部都是因为我们自心的存在而存在(当然还是在在假设自心真实存在的前提下)。比如说,如果没有能够进行分别和辨认的自心,辗转反射进眼睛、经过神经传输等的信号,又怎么能够被我们辨认出来时看见了什么东西了呢?当我们不能分别光线所代表的信号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够通过我们的视觉来判断周围的世界呢?!
就好像一个根本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的红绿色盲病人一样,他天生就不能分辨这两种颜色,因此,我们对他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红色和绿色,可是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没有这两种颜色,有的只是灰色。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来对他强调红色和绿色的话,相信这个色盲病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原来他的世界中少了两种颜色。那么,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众生的外部世界,全部都是根据这个众生的认知能力而显现的,超出了他的认知能力,就等于不存在。
就好像对我们人来说,超声波在我们还不能利用工具进行收集、辨认和发射的时候,我们根本是不知道的;但是对于蝙蝠这样的依靠声纳来建立外界认知的众生,它们却是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着超声波。根据它所接受到的超声波的回声,蝙蝠能够建立自己认知的世界模式。
所以说,佛的这番话,其实也就从根本上点破了“心物”之间的关系: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能够认知;因此说,一切唯心;因此说,万法由心造。赖皮一点的说:如果没有心,这个物,就连个名字都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心物关系。千万不要想偏了,认为唯心,就是随心所欲,想什么就能出现什么。那你给我想一个石女的儿子出来看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可是佛这么样说,是否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呢?还不是。就如同我们在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佛在这部经里面,处处谈到的都是比究竟差了一点儿的正理,如果能够百尺竿头进一步的话,连心物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都打破了,还真能达到究竟;如果就此打住,也算是很高的见地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的当机者——阿难,实在是难以扶起的阿斗一个。对他,只能这么样讲了!
这不,佛接着说的话,直接就降落了层次:“阿难,你看周围的整个世界,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就连一草一木,都有他们自己的体性(佛心说:这是你们所认为的),就连虚空,我们也都给了他一个名字,也都有一个大家认可的虚空的所指,更何况我们自己那清净、元明、彻底的心性,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体性呢!。”
佛说:“阿难,就好像你刚才坚持说的,能够分别、辨别和认知的,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是超越了一切的被心所观察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对境的,也就是说心应当超越了一切六尘界,而存在的。就好像你现在能够听到我在说法,这还是因为你的心对于声音这个外尘,这个被观察者,所产生的分别。”阿难听佛讲到这里,心里不禁一动:“那我把耳朵塞上,不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吗?”就好像后世很多参禅打坐学佛的人,认为妄念太多会干扰修行,就强调一定要心如石壁,不念不想,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搞得学佛的都好像死气沉沉的木头一般。
佛不知道是不是听见了阿难在心中的自言自语,就毫不停顿的说:“就算你熄灭了外面所有的见闻觉知,对外面的任何所见所闻都能够无动于衷,坚守着内在的那一片宁静和悠闲,那也没有逃脱法尘界的阴影啊!”这一番话,直把阿难惊得目瞪口呆。什么!就连息心绝虑、不动不摇于外界的干扰,都还是在法尘中打滚,那么说,原来我以为的那些修行方法,全部都是“煮沙成饭”的妄想了?!
佛看见阿难呆若木鸡,震惊异常的样子,不禁安慰道:“我方才并不是真的要喝斥你对心的错误认识,而是希望你能够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地揣摩揣摩,到底在心的认知过程中,哪些是可以因为属于因果、属于因缘所生,而能够被摒弃的?如果你能够发现把所有的根尘境界全部都舍弃后,还有一个能够产生认知功能的,那个就是你真正的自心了。凡是那些能够被因缘、因果规律所含摄者,全部都没有自己的体性,全部都属于前尘分别的阴影而已,并不能被称作是自己的自心。”
佛接着说出了这个结论的理由:“因为所有的根尘,全部都不能长久存在,终究有一个坏灭消失的时候,如果阿难你的心是建立在根尘基础上的话,到那个时候,这个心就会成为乌龟的毛,兔子的角,好像能够说出来,好像是存在的,其实却根本没有存在过。那这个时候,你的心,你的究竟法身,岂非成了断灭者?那到底是谁在领悟无生法忍?到底是谁能够得到究竟不生不灭的智慧?”
佛的这一席话,把阿难和在座的大众听得浑浑噩噩,云里雾里,好像大众之前所有的修行路子,全部在今天被佛推翻了一样,大家都坐立不安,但也都没有讲话,只是默默地坐着,等候佛的进一步开示。
佛对阿难说:“阿难,你看世间所有的修行人,不怎么样的就不说啦,就算是那些好像已经能够任意出入九种不同层次定境的那些人,为什么他们还是不能断尽一切烦恼漏失,还是不能证到阿罗汉果位?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刚才我所说的道理,把生生死死轮回流转的幻相,执著成为真实,因此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当然也就不能证果。阿难,你自己也是这样,即使你跟在我的身边,听过我讲给不同人的各种各样的法门,也是因为同样的执妄为真,而不能证得正果。你啊!你啊!”
一听到佛说的这个话,阿难扑通一声,又跪倒到佛的跟前,五体投地,诚心礼拜,泪流不已,合掌当胸,跪着对佛说:“我自从跟佛出家后,一直妄想着佛具有无人能比的大威力,一直妄想着根本不用我自己去修行,只要佛愿意,一下子就可以赐给我真正的三昧定力,让我毫无辛苦地就可以脱离苦海,得到解脱。我实在是没有认识到:原来身心不能互相易位,自他不能互相交换,我并没有明白自己真心之所在。导致我虽然表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的样子,其实内心还是平庸的凡夫一个,根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行道路。就好像儿子并不具有自立的能力,而脱离开富裕的父亲家庭一样,自顾都不暇,更遑论教化众生了。我今天在佛的慈悲开导下,才算真正明白:学佛出家,不管你听闻了多少的佛法,只要没有仔细修行过其中的法义,就和没有听过佛法是一样的。就好像画饼不能充饥、说食不能饱腹,是一样的道理。佛啊,我阿难之所以现在还被两种障碍所纠缠,我已经知道根本原因就是我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恒常、寂静、安乐、明了的心性。还请佛大发慈悲,给我明白开示我自己那玄妙、清净的自心,让我具足清净法眼。”
所谓的二种障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欲心、嗔恨心、愚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轮回之中,因而障碍众生证得涅槃,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其实也就是不懂得自己元明真心的不正确的见地),无明邪见能覆盖智慧,令人不聪利,因而障碍众生证得菩提,故名“所知障”;第二种是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生生不息,障碍大涅槃,因此称作“事障”;不正确的无明邪见能碍正确的正知正见,障碍大菩提,因此称作“理障”。一般常说的二障,往往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
其实坦白一点来说,如果能够断除这两种障碍,也就是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也就是获得了大智慧,也就是证得了大菩提,也就是进入了大涅槃的意思。
不过,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从事件一开始,一直到现在,在很短的时间里,佛已经几次三番地表明了究竟的见地,可是每次都被阿难打岔过去了。而且,在每一次最重要的开示后,只要阿难继续深入,当下就可以进入一个更高的认知;可是实际上,阿难每次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错误上,口中虽然说着自己已经认识到依靠佛来赐予自己成就的想法不对,可是还要痛哭流涕地让佛继续给自己开示心地法门。难道在阿难的心目中,佛前面所讲的那么多话语,全部都不是在讲心地法门吗?这个阿难,悟性真的就这么差?还是阿难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惜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搞臭,只为了能够让佛给后世的学佛者能够留下大秘密的开示?大家说到底是哪一个呢?
第九卷 第二章 五不还天、无色界天 《大佛顶首楞...
第九卷 第五章 色阴境界十种魔境 《大佛顶首楞严...
第五卷 第四章 二十五圆通法门(一) 《大佛顶首...
第十一卷 第三章 论戒律(以淫戒为主) 整个楞严...
第二卷 第七章 见性无大小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
第八卷 第五章 众生内分、外分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一卷 第十章 思维体即心,也错了! 《大佛顶首...
第十卷 第七章 此经此咒福德无量不思议 《大佛顶...
第九卷 第八章 想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大佛顶...
第八卷 第十章 欲界六天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第十一卷 第三章 论戒律(以淫戒为主) 整个楞严...
第十一卷 第二章 论因缘 所谓因缘,就是因与缘,...
第十一卷 第一章 论佛教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我...
第十卷 第七章 此经此咒福德无量不思议 《大佛顶...
第十卷 第六章 再说五阴虚妄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 第五章 识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大佛顶...
第十卷 第四章 识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大佛顶...
第十卷 第三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下) 《大佛顶...
第十一卷 第五章 论在家出家 在《楞严经》第一卷...
第十卷 第二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中) 《大佛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