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维摩诘经 > 正文内容

《维摩经》与在家居士的佛法修学

  作者: 体恒法师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

  若能熟读此经,常识自足,而后深入诸门,读《大般若经》入般若门,读《华严经》入普贤门,读《楞伽》、《深密》诸经入瑜伽门,读《大般涅槃》入涅槃门,然后融合贯通,知释迦一代佛教。——欧阳竟无居士是怎样的一个学佛群体?《维摩经》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与居士的在家佛法修学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是对这些问题简略而条理的叙述。下面分三部分展开:

  一、居士的名义与在家学佛的特征

  "居士"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最早指有才能、有道德、有知识、有学问,但又不与现实世界同流合污的"隐居不仕"一类人。印度最早的居士是四个种姓中的第三种姓--吠舍,就是平民阶层的人。到了后来,居士由原来指普通民众,变成有地位、有财富、有威望的大富长者的特称。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居士"所指又有变化,成为一般学佛者的通称,意义变得更加宽泛了。

  完整的佛教信众是由僧团和居士二者共同构成,从印度到中国,佛教从来不惟只有僧团存在。佛陀很早就开始收授在家的居士弟子,随着佛陀在印度大地弘化的展开,居士数量也日益增加。据学者考证,到佛陀寂灭之前,佛教居士的数量已经接近了当时印度人口的二分之一。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周总理对外宣称中国的佛教徒有一亿人,虽然经过文革冲击人数会有所减少,可是在二十多年的恢复发展下,现在的规模接近当时数目应不成问题。在这数以亿计的佛教徒中,除了十几万僧人,绝大多数都是居士。由此可见,"居士"是佛教中的最大信仰群体。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居士,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杂阿含经》卷四中有一段话:"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佛陀说一个居士具备了信仰、律仪、布施智慧这四个条件,就可以得到此世后世安乐,此世后世解脱

  从"居士"的名义、来源与基本要求可以看出,今日佛教居士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身处俗世,二是有家业、财产,三是信仰佛教、修习佛法。

  跟出家僧众相比,在家居士由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身份的不同,在佛法的弘扬与利生的形式上,具有很多出家僧众所不具备的优势。

  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护教上。在佛教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从印度到中国,发生过无数次的毁佛、灭佛的事件,每当遇到法难的时候,出家僧众总是首先被打击的对象,此时出家的身份很难直接做出护教的事情,而居士们可以利用社会关系,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为维护佛法做出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唐代会昌法难的时候,湖南沩山的灵佑禅师和五百多位弟子幸免遇难,就与一个叫裴休的居士的护法有关。

  其次,这种优势体现在对寺院建设的贡献上。就印度而言,没有佛陀在家弟子的奉献,就没有当时僧团安定的修学生活;没有当时居士们的护法精神,佛教就不会在印度那艰苦的环境下扎根、生长、壮大,并传播向全世界。佛陀和出家弟子们修学所居住的五大精舍,都是由在家居士们单独或者共同捐献而来。就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如果用心就可以看到,中国佛寺的修建功德碑上,几乎满满都是居士们的名字。

  再者,这种优势体现在对佛法传播和佛教学术研究的贡献上。历史上,很多居士曾经参与过佛典的翻译、注解工作,还有很多居士单独撰写阐释佛法的书籍,着述弘扬佛法的着作。比如,清末的大居士杨仁山生活非常简朴,却把大量金钱翻刻佛典,培养人才,甚至远涉重洋到日本去寻找佛经。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就是在杨仁山所办的佛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对此,印顺法师赞叹说:"为佛教人才而兴学,且有世界眼光者,以杨氏为第一人。"

  最后,居士的优势还体现在佛教本土化的贡献上。正是因为中国佛教与中国人的血肉灵魂融结为一体,所以纵然经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与文革的摧残,仍然能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具备强大的生命活力。如果没有本土化,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了。可以说,佛教本土化的功劳,居士占很大一部分,正是他们从家庭到社会的辐射作用,把佛教推广到了每一个角落。

  以上从四个方面可知,居士在佛法的修学与弘扬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居士在佛教史上有的重要位置和巨大作用。了解了居士身份的可贵,在家学佛才就会妄自菲薄,就会充满信心。

  既然在家居士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在家居士修学佛法要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走居士的修学方式,不要与出家僧众的修学相混淆。

  可是现实中,居士学佛有太多的问题出现。有些在家居士弄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环境,学习佛法很茫然,看到什么"拿"什么,逮着什么"吃"什么,这造成不少人学有时日,获无多少。还有一些在家居士盲目地去跟出家僧人相攀比,法师做什么他也做什么,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麻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于是学得痛苦不堪。这样的居士,佛法的好处他知道,所以舍弃不了,可是学得极痛苦,因此又十分烦恼。于是,进也进不去,退也退不出,形成了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为难处境。这样的学佛,是不会带来智慧安乐的。

  解决这些困惑与迷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走自己该走的路,站在自己的本位上做事情。在这方面,有一部经典可以作为在家居士学佛的很好向导--它就是《维摩经》。

  二、《维摩经》的译本、作者与影响

  《维摩经》一共有六个不同的汉文译本。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支谦、罗什、玄奘三个版本,其中又以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为最好。罗什译经时,几乎动用了北朝所有最杰出的翻译人才,译场中包括以僧肇为首的一百二十名义学僧,不但极其重视思想的表达,而且特别讲究言辞的优美与语言的平易,翻译认真仔细,所以此以文质皆美。自隋、唐以来,讲习《维摩经》的人,大都以这个译本为根据。

  《维摩经》的翻译者鸠摩罗什,汉语译为"童寿",是我国东晋时着名的译经师。他是龟兹人,九岁时前往罽宾,师事当地着名的大德盘头达多,并跟随三藏法师佛陀耶舍研学佛教大小论典。后来他还师从了莎车大乘名师须利耶苏摩,专修大乘诸论。苻秦时期,鸠摩罗什的名声传入中土,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遣吕光出兵西域,请罗什入关。但吕光攻陷龟兹后,自立为王。他将罗什带至凉州,百般欺侮,还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婚。罗什被困凉州长达十七年之久,直到姚兴嗣位建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攻下凉州,才被迎入关内。姚兴对罗什待以国师之礼,尽力供养。弘始四年,开始翻译经典。他一生所译经论近三百卷。很多都非常知名。罗什法师神情开朗,秉性坦率,虚己善诱,专以大乘佛法教育门人,门下弟子极多。在东来的外国译师中,他最精通中土语言。罗什法师的成就很大,翻译的经典,特别易于中土诵习者理解接受。罗什法师还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大乘中观思想,使这门学说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

  《维摩经》是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的佛典之一,对中国的哲学、宗教乃至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人历来比较偏爱的佛教经典。《维摩经》语言汪洋恣肆而又优美平易,思想豁达放旷而又不失法度,成为中国思想家、诗人、艺术家灵感的泉源,不论僧俗,不分学派,都乐于诵读受持,许多人因它而契入佛教,如僧肇大师本来是一介儒生,就因为读《维摩经》而决心出家。

  《维摩经》像一部艺术作品,有戏剧般巧妙的情节安排,有精辟美妙的人物对白,有国人深爱的寓言小故事。《观众生品》天女散花一段内容诙谐诡趣,独运匠心,精彩无比,把大小乘学人的境界巧妙展现,催生了"散花供佛"高雅有趣的礼佛仪式,至今在中国、日本一些地方流传。

  经中的维摩大士能"动"而又不离"静",以不动而圆应万方,表现出了通达无碍的自在,消解了人对"动"、"静"认识的对立观念,提升了中国人的抽象思惟,南宗禅法就受本经很大的影响。《维摩经》中的主题思想--心净国土净,俗情转真性,论诤为戏言,烦恼即菩提,众生是菩萨,世出世不二,语默法不异,非道是道场,深奥玄妙而又剖析明了,矛盾对立而又和谐统一,体现出了大乘佛法圆融无碍的思想与博大精深的境界。古人常将《维摩经》与《庄子》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有某些层面的共通性。

  正因为《维摩经》内外一致的巨大吸引力,自有译本出现,就为广大的僧俗信众与士人所看重。东晋名士支遁读《维摩经》得到"空即色"的启发,着《即色游玄论》,成为当时佛学界的"六家七宗"之一,而且他还留下一个与《维摩经》相关的知名典故。大文学家谢灵运的事迹中也流传着一段与《维摩经》有关的趣闻。中国的维摩大士多是一副美须长者形象,而谢灵运也长着一副特别美的大胡子,被称为美须公,他得知广州祗垣寺要塑维摩大士像,特地跑去,要供奉他的胡子装饰维摩像。另外,《昭明文选》的编者萧统,自己的字号就取为维摩。唐代大诗人王维也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号,他为六祖慧能大师撰碑,文中多处引《维摩经》为喻。王维的朋友生病,他给友人的问疾诗,两处用到《维摩经》的典故。而且,他还以米赠病友,祝福他早日康复,这也是《维摩经》中的典故。着名画家顾恺之常游走于会稽的文士间,与人讨论《维摩经》。他首创把维摩大士画为形容枯槁、隐机忘言的形象。据说寺院在为他的画化缘时,顾恺之自己签名捐款百万,然后闭关逾月专心作画,直到点睛之日,才请众僧正式向民众化缘,结果第一天就得钱十万,随后两天各得五十万,很快如数筹得。

  《维摩经》所表现的高度文学特色,引生了不少与它相关的文学艺术形式。比如《维摩经》的经文引生大量诵赞的"变文"出现,变文后来成为中国小说及口头通俗文学的起源。近代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还把《维摩经》中的天女散花搬上了戏剧舞台。《维摩经》中的人物还被大量刻石,云岗石刻与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中,常见维摩与文殊并列。另外,《维摩经》中的一些词汇,由于流传普遍、悠久,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比如"不可思议"、"不二法门"、"无穷无尽"、"世间"、"世界"等等。

  直到现代,还有不少人对《维摩经》情有独钟。有个杨文园居士,不但为《维摩经》做注释、词汇索引、翻译白话,写出两本着作--《维摩诘所说经译释》、《维摩诘所说经索引》,前几年,竟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用一百一十六天的时间将此经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

  总的来说,《维摩诘经》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佛教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启发了许多人的灵感,催生了不少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创造。

  三、从《维摩经》的宗旨、因缘看其与家学佛的关系

  维摩大士又有无垢称、净名、维摩诘等称呼,《维摩经》全经的内容都是围绕他而展开,所以这部经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于《维摩经》的思想宗旨,僧肇大师《维摩诘所说经序》中的一段话概括得最为全面透彻,他说:"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干象,不思议之迹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文中的意思是:《维摩经》所揭示的道理很多,统合万行以权巧的方便智慧为主要落实方式,树立德本以六度法门为行动的根本,利济群生以慈悲的观念为上首,宗旨极至以空有不二为入门。以上这些道理都是"不思议"的本质、特性。至于经中出现的向灯王佛借宝座,向他方世界迎请香饭,以手断取大千世界,一室之中包含干坤万象等神异故事,都是不思议的迹象。没有本质,就没有现象出现;没有现象,就不能彰显本质。本质与现象虽然有所不同,然而共同体现本经"不可思议"的宗旨是一样的。从僧肇法师话里可知,《维摩经》的宗旨是展示大乘菩萨的"不思议"行。

  而"不思议"行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自己的福德根本,二是方便化度有情众生。建立福德根本有化度众生的资粮,化度众生要有福德智慧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太虚大师《维摩诘经别记》的说法,世尊宣讲《维摩经》的因缘主要有四点,下面略为介绍:

  首先,为引导居士学佛而说此经。

  自从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之后,跟随世尊出家的弟子不计其数,还有不少悟入妙理证得胜果的。而且在佛陀初期的弟子群体中,以出家比丘为上首,菩萨居其后。声闻弟子出家证果的实事与大乘菩萨众对比丘的尊崇,让小乘部派佛教诸师认为,只有出家行比丘法才能得到阿罗汉果等,否则无由解脱。这是一种与佛陀本怀不相符合的偏见,然而一般的在家居士并未觉察,觉得出家在家犹如天地差别,还没有修学佛法就已经甘居下位。多数居士不敢高攀出世的三乘圣法,唯有仰望感叹自愧不如的念头,以为此生能求得一点儿人天福报就已经足够了。其实,佛陀何曾放弃过在家修学佛法的居士们呢?

  维摩大士是世尊时代大乘佛教的重要居士,他明达如来的本怀,深体佛陀的慈愿,示现居士身,有妻子眷属,常修梵行、常乐远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入深法门,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足六波罗蜜,能以种种方便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他现这些不可思议的神通,说这些不可思议的妙法,根本目的在于使在家的学佛居士们真正的了解佛陀本怀,发起无上的大心,勇于承担,敢于奉献;在于使在家的居士们掌握真正的佛法精神,晓知佛法圆融不二,生起不退的精进之心,能不离俗染而得圣智。所以,为引导在家居士们修学佛法,是佛陀宣扬《维摩经》的第一大因缘。

  其次,为令声闻回心向大而说此经。

  所谓"声闻人",是指以闻如来名号、音声、教理等,并由教起行,而证取果位的学佛人。声闻人得到果位后,以为是究竟、无上的,因而不愿意继续前进向上攀登。为了能够令这样的弟子们回小向大,走出狭隘的认识世界,佛陀就以维摩患病的机缘,借着维摩大士的讲法,来教导小乘声闻弟子放弃偏执,走向究竟佛法。

  再者,为建立浊世净土而说此经。

  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五浊的恶劣世界,有许多有漏染污、痛苦烦恼,正是因为这样,佛陀才为有情众生宣说清净佛国的教法,告诉大家念佛法门。

  往生净土佛国固然是是件美好的事情,可毕竟是来生甚至无数世之后的事情。而且,如果此生的生命充满痛苦烦恼,此生的生活污浊腐化,那么即便念佛再多,来世也未必能够得生净土。所以,怎么解决此世的烦恼,怎样让现实的生命充实快乐,怎样让生活安然自在,这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学佛最急须解决的问题。《维摩经》告诉我们"心净则国土净",试图为我们在不净的现实世界建立一个相对安乐的世界,努力为我们创造良好的修学环境,尽量改善生活的质量,尽力提升生命的品质。这也就是说,世尊是为给我们建立一个"唯心净土"而才宣扬《维摩经》。

  最后,为在家菩萨树立楷模故说此经。

  其实早在《维摩经》宣说之前,世尊就已经开示在家居士要学佛。在家居士们知道要学佛,然而学什么法?怎么学?谁可以作为楷模去师从?这些问题是要解决的。

  为了解决众生的这些问题,所以维摩居士现菩萨身,修菩萨行,作在家居士学佛的典范,给居士提供修学的法门,为居士树立信心,令他们精进努力,这就是佛陀宣扬《维摩经》的第四个重大因缘。

  从上可知,佛陀宣扬《维摩经》,一是为了引导在家居士们学佛,二是为了让一些思想狭隘的出家众回小向大;三是为了建立浊世的净土,四是为了给在家学佛树立一个典范。四点因缘,或显或隐,都与在家居士有一定关系。

  从《维摩经》的思想宗旨与生起因缘可以看出,《维摩经》确实与在家居士有着不可思议的甚深因缘。在家学佛的居士,如果能够深入《维摩经》,认真诵读奉持,理解落实,相信一定会找到一条正确而快乐的学佛之路!期待在家学佛的居士们,若有机缘,一定要看看《维摩经》。

  文/释体恒

  作者简介:

  体恒法师,河南南阳人,出家于洛阳白马寺,现任中国佛学院讲师。曾于各种杂志发表三十余万字论文、随笔,其中多篇论文获得好评,有着作《慧灯无尽》与《僧眼看台湾》出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