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谓的法,一般来讲是指觉悟的方法。因为这法是佛所悟证的,佛宣扬出来的,再经历代祖师发扬光大。那么佛教的修证法门、源头,都是从佛的大智慧——也就是萨婆若海里面流现出来的。
当然,这个法的所依是真理。所以,佛依真俗二谛来说法。一方面真谛是绝对的真理,是绝对不可知性的。俗谛是相待的真理,即相对的理念与规律性真理。比如:人间有善恶;人间有因果;人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各种各样缘起和存在。
这些普遍的现象,这些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规律和法则,人类社会就是沿着这个规律和法则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在遵照事物规律的同时,又赋予不同的理念,以便引导自身向特定的目标努力。而佛的智慧,它一方面契证了宇宙的绝对真理,就是万法的源头。离名离相;没有概念;没有实在与缘起差别的那个真实的地方。那个地方不是空无的地方,那个地方虽然空,但是它又具备一切缘起的功能。它是智慧的源头,它是生命的源头,叫做真谛的生命。这真谛,如如所以又称为真如的生命,或者真实的性命,它是万法的实相。因为这个源头不离万法而别有,它当体即是,无量差别的源头,就是这个真实的地方。所以佛一方面看到了相待世界的本源在于绝待,就是说它不是相待的,它是真实的、统一性的,又以这个真谛显现俗谛的差别。所以佛就依真俗二谛这两种真理,而这两种真理的统一,两种真理的圆融,就叫中谛,叫真俗不二。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能体会到这两个真理,他就是圆解的人。
人的学佛方式不同,有的人要学了经、律、论三藏,学通了历代祖师的开示之后,他才明白,原来佛法是这样的。他是以佛法把世俗法破掉,进一步把对佛法的执着、分别也去掉,他就悟入了,他就明白,这是一条路。有的人不是通过教法,不是通过经论或宗派来入门的。他就是直接把世俗法破掉,在世俗人生经历里面去观察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缘生缘灭的假相,他经历过了,就是说在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把它破掉了,原来世俗的一切都是空的,都不可得。然后他
的心念不再取著于世间法,不再执着于自身感受,一旦有一种机缘启发的话,他就明白了。因为世间法的反面就是佛法,世间法的反面也就是真谛——俗谛的反面就是真谛,我们讲到零上和零下,零上是世俗法的建立,世俗法去掉以后,零下就是出世间法,同样具有世俗法的一切而不取着,由此妙用就是这么自然而然显现。所以有的人为
什么没有学过佛法就懂得了佛法,因为他通过世间法的破除以后,自然就和佛法默契了、融合了,他就明白了。这走的是另一条路。
禅宗和三论是直接从破来下手的。净土宗。法相宗、密宗是从建立上来下手。天台宗是既有破也有立,它是从圆解上下手的,通过祖师的指点开示,使你圆解,然后起圆行,中间当然有圆信、有圆位,还有圆证,这些部包含在里面。各种根性的人人门的方式不同,走的路不同,最后都是同样能够圆成这个无上的佛道。
上面是对法的一般的解释。也可以说没有证法就没有教法,没有教法就很难到证法。所以佛教里面又建立了所谓教、理、行、果。教,是言教,理,是言教内在的一种真理。所以禅宗可以说是教外别传,是言教之外,但又是教内真传。净土宗其实是离言教又即言教。但是理是秘密藏,藏在里面的一种方便,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它既
深又浅,既浅又深,它又是通禅宗、通密宗、通一切法,它可以讲法门也可以讲果位。实报庄严、常寂光就是大菩萨与佛的果位净土。可见,这净土是很深的无上的道妙。所以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这是佛教通途与异方便的善巧融合。
一个学人要起信,信佛的言教,信原理,信佛所指导的法行、法位,如菩提道次第一些法行和法位,信佛所证的,以及大菩萨所证的甚深的果位。甚深的成就、大成就、圆满成就,这都是要信。信以后回归自心中,相信我们自心中佛,要肯定承当。那么这里面就要涉及到真实修证的问题。就是说信,信的建立和解是分不开的。信解行证,这个解也可以说是理解,但不是一般的理解,是思想理解,对问题的一种透彻的明白,解决人生或自身的困惑和矛盾,超越自己的某一种知见、某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和佛的正确的真理相吻合,和宇宙
人生的规律相吻合,知道怎么做人,知道怎么去思考,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符合于平等、慈悲、利乐的菩萨精神,这就是从理解上下手。但是从理解上下手,虽然在人生观、世界观上得到一些超越,但他的思想还没有找到源头,在真理上没有真正的契入,所以要进一步的超越这一层理解,要去悟。这个解就是悟,悟就是他超越了语言文字,超越了问题,超越了存在,超越了自心矛盾后的完全觉悟。一般人来讲,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所得,我透过了某一种境界有所进步。那么,这个悟呢?它要超越这些,它不是正面地看事物,也不是反面地看事物,它是一个即缘非缘、即知无知的实相心智的全体现前。因为,真理就是你的自心,真理就是存在,真理就是当下!而此真理是全体而圆融的——妙思无思的心灵妙契。除此之外没有真理,除此之外没有教法,除自性之外没有佛的存在,这种体会就是悟。所以,悟是不二的;悟是圆融的;悟是透彻的;真悟入的人,不是破,也不是建立,它是当下的!这才叫做悟。这种悟也是一种解,这个解叫悟的解(悟解),因为你没有达到,但是你明白了。所以明白以后,就要起行。理解的起行,是通过思想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而这个悟的起行是自然的流现,他已经明白了一切存在的当下就是自性,就是真理,就是道,就是佛。那么,他的修行,是以悟起行,行无所行的,叫真行
现前!念咒也没有念咒的执着,打坐也没有打坐的执着,利益众生没有利益众生的一种想法,这叫自然。自己很慈悲也没有觉得慈悲,天天修行也没有觉得修行,天大有念头的流动也不以是妄念而起妄念对治,不以烦恼为烦恼,那么烦恼与妄念自然消亡于法界之中(自然消亡)。因为心无所得,行无所住,这才叫圆行!也可以说是真行!真
行是不求快速成道,也不求有所得,那么到后来自然能够证得无上的成就,自然有果位在里面了。正如古德讲的:“但知耕耘不间收获。,’只管一天天的下种施肥,一天大的觉照行持,不问目前境况如何,不间进程是否快速,只管做,只管下种耕耘就行了。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
回过头来,我们对于佛法、对佛的存在,有了更亲切的一种体会之后,当然我们肯定在自性之中。所以说我们讲到见性,或者讲到开悟,就会有这样的表述:所谓见性,当你一丝不挂的时候;当你离开知见、分别的时候;当你没有内外中间的时候;当你不停留某一种状态的时候;当你不用名言、概念和思想去把握某一种东西的时候,这个当下你的体会,其实就叫做见性。见性者无所见,一个人没有见的时候,你说他多自在!多解脱!他已经包容着解脱了,包容着自在了。因为无所见,不见内,不见外;不见善,不见恶;不见是,不见非。
无所见是见性,性不可见,性是什么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只能意会,只能领悟,这叫见性。而见性之后呢?因为你无所见,灵知便了了现前,所以有智慧的放光,就如明镜一样观照一切,自然明白很多很多人生的现象,很多很多缘起的差别,知道这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所以说它是不二的。真理明白了之后,就是以不二的智
慧来圆照万法,于是彻底了悟万法都是不二的,这就叫开悟。这是悟的人的作用,所以说见性和开悟也是统一的。很多人因为有外道和世俗的各方面的习气,他虽然有所体会,但是在这中间会建立自我:我开悟,我见性,我有什么一种体会,我有什么功能。在这里面他在法上立了法,在心上立了心,在性上立了见,在悟上立了一个智慧,以这样所立的知见,他就会出现一种偏差,会自己高高的建立自己,会称赞自己的功德说别人的过失,以这样收摄自己的弟子,收摄徒众,然后用自己的心来打入别人的心,他说这一下叫传心。用一种能量
打入别人的心,然后让别人佩服他,被他所转,这即是外道的所为。
所谓传心,传无所传,把别人粘着的东西、去下掉的东西拿掉,把名言、概念、自私自利等等东西去掉,然后使他真正的离开一切分别知见,这叫传心。因为佛祖都是无心可心的。所以《肇论》里面讲:“圣心无心”。圣人的心是无心的,自己没有心了,使别人也体会到没有心,这叫传心,不是有一个东西打入他的心上,使他感到光、感到你的力量。如果把这叫传心就错了。因为无心可传是名为传心。所以祖师讲:“你如是我也如是”就是这样子,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真实的法。
佛教又建立所谓的四依的道理。第一,是依义不依语。要依真义不依言语,就是依里面的真意义不要依语言文字。就是不能对古代佛祖经
的语言起执着。因为时代不同了,佛对机不同,你们不能依一种语言起了一种执着:“佛一定是这么说的,或者祖师说过了,他是这么说的”。那么就会产生一种矛盾,因为因缘不同、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样。所以,佛有时候说:我昨天说定法,今天说不定法:昨天对比丘说比丘的法,今天对居士说居士的法。法本来没有定,这是对古代留
下来的经典著作的一种认识。不能依赖文字,要透过文字看到佛祖为什么要这样讲,这就是智慧。你要看到租师的这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讲,佛说这句话起初含义是什么?他对的是那一种对象。你这样一了别的话,那么你就有智慧。而且你对现代的人,对师父或善知识的开示,一定要在当下的心里面去体会。这句话触动了我什么心,打破了我什么执着,我有什么领会,有什么进步。进步之后,你明天就不能执着这句话了。明天又不是今天,今天讲的是今大的法,明天就讲明大的法,没有定法,这很重要。所以说要依义不依语,要依里面的真实义去体会,不要依语言文字。文字要忘的快,越快越好。所以禅宗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第二,是依法不依人,没有人可依,有一个师兄讲,依人不依法。那就错了,要依法。这个法出包括法义、法六、法规、法行,这一切法界圣言量也都在内。你没有开悟以前,这些要依赖的。依赖佛的教义;依赖法门;依法相;依赖庄严真实的境界;佛果菩提的那种功德;依赖你的法行,比如:念咒、念佛、观想等等这些是需要的。但是你真正悟了以后,你知道这个法就是你的自心相貌,无相之相,你自心的智慧与法界真理是你本具的,佛不在外面,法不在外面。那么这个依法,就是依你的自心。佛在涅pan的时候说:你们不要依赖于我,不要依赖于教法,要依赖你自己,要依赖你的自心。这个自心就是无心之心,就是充满智慧、安祥、自在、光明、清净的那种无相之相,无心之心,这是真法,这叫实相之法,而不依赖任何人。对师父我们仅仅是恭敬、感恩,以及以法的悟证来供养师父,除了这个以外,也没有什么依赖。如果依赖师父,依赖佛,就叫不了义,他永远不会真正了脱。要自力,这个自力也就是你自己内在的一种真正的回归和主人翁的作主!除此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再也没有什么神秘,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东西了。就这样走下去一定会完成这个道业的,这个明白很重要!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第三,是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智慧是什么?不是通过分别,不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一种思考,它是一种观照,是朗照。识,就是分别,是根据知识,根据对象,根据很多很多道理的比较,很多很多取舍的考虑,然后定下了一种定论。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他们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参考、知识的积累等等,得出一个结论来,这就是识。这个识,是不断建立又不断被否定的。科学家、哲学家建立了某一种理论,产生了一种定义,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否定掉了。而智慧,它是不固定性的,它是随着当时的机缘讲当
时的话。虽然他讲真理,但是表现的方式很多很多,今天用这种方式,明天用那种方式,只有领会的人才知道,不领会的人执着了语言,永远不会知道。所以,禅宗到后来就是眼睛眨一眨、手举一举,棒喝!他知道通过语言讲多了,众生就会执着语言,后来文字就不要了,语言就不讲了,所以,以这种方式来体现真理。智慧体现的真理是在众生当下的心里面,而不是固定在什么地方。所以,真理是心的领会,领会以后真理就没有了,这是智慧 的显现。因此,要依智不依识。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就是说对三乘、五乘的根本说固定的东西。比如:小学。中学、大学讲固定课本,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不了义。是一个一个阶段讲的,是依时依机的逗会,别别因缘演绎。所谓了义,是真实的、心地的相应,师父的心和弟子的心相应,这叫了义。讲佛的本怀,讲他的真实的道,当然,这个地方我们刚才讲的不是文字,是说弟子完全开拓了以往的那些修行的痕迹和积累的教义,把那些开拓以后,完全沉入了内心的真实如是的境界!明白了,你如是,我也如是的,这叫了义的心,了义的真实的法。所
,以,这个起初的法不在佛的那里,只是佛的方便开显而已。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旨,叫纯圆独妙,妙到不可言说。所以,智者大师讲了这么一句话:“妙者不可思议也。”什么叫妙?不可思议,没有办法思想,没有办法去议论,叫妙,所以,佛教里又有四依。
面对佛的法,对于不了的人,头绪很多,总觉有学不完的法,但是,一明白呢?当下回归!在这个当中,又要经过修行,所谓的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等等。通过思维,通过正念,通过念佛、念
咒等等修持的法,还有观法:观心、观境、观理、观事、观因、观果、观自、观他,这里面有无量的观。还有很多很多的行法,行于禅定,行于智慧,行于方便,行于慈悲,行于六度万行,普贤菩萨大行,地
藏菩萨大愿,观音菩萨大悲,文殊菩萨大智等等,都是一种行。还有所谓参究的法,这个参呢?参善知识、参理、参心、参透我们无始以来挡在我们心里面的所有的阴覆的东西,要参透它,凡是心里有一种东西在,有一道阴影在,都要把它参透,参透就没有了。那么参善知识的真实作用是什么呢?过去弟子见到师父要请益,把自己的疑惑。自己的障碍。自己停留的地方,要呈露给师父,请师父指点。师父呢?他有手眼,他就把弟子的那种困惑那种疑团那种障碍的地方,连根的拔悼。这就是师父的真实作用,不仅仅传一个法给弟子,真实的师父就是点化,就是敲打,把他藏在心里面的根深蒂固的执着与心结连根的拔掉,那么这个弟子就进步了。而现代这种师父就很少,做弟子
的也不知道怎么去请益,怎么体会敲打,还要隐瞒,尽量把自己的缺点和不好的东西隐瞒起来,这样就不得进步了,不可能再进步。所以,要经过敲打才能进步,这都是包括在参法上面的。
最后再讲一点继承和创立的间题。既然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种法门,或者历代祖师各个宗派,这是无量无边的。佛法,我们要继承…这个继承要有很深的智慧,要有很广的心量,要有慈心,要不为自己专门为了众生去努力的,你才有可能继承,不然的话,我为自己学一点就够了,或者为自己用用就可以了,这样就学不到广大的佛法,因为心量非常狭窄,有的趋向于神秘,就是搞一些神通、功能。特别追求秘咒这方面的,我们要知道秘咒学的大多了,如果产生执着就可能会损失功德,可能会走向外道,可能损害别人,可能会
落在那种神秘感上,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扫荡干净之后,再随缘地掌握一些法门,这样对将来度众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要不为名利而用,一有名利的话就要堕落,所以要继承,这个继承是很不容易的,学掸宗的人容易落于狂慧、或者偏空,以为理悟明白就够了。虽然,你在世俗法上能够破得于干净净,自己也不执着,但是,总是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话,就不能启发妙用开显功德。那么,可能对一部分的机,不能对在整体的机,知识分子来了,科学家、哲学家、或者是某一个法会,让你去作长篇大论的演讲,解说一部经、一部论。
或者写文章等等,这样就有很大的缺陷。所以说,应该继承整体佛法的精华。
随着你的智慧和对佛法的继承,圆会通达于整体的佛法,通达于法的一切作用,通达于这个时代众生的机缘,然后创立,就是说你有一种提法,提出了种新的理论、新的观点,纠正一些谬见和敝端,对不同的众生讲各种不同的方便法语,这个也是无量无边的,和佛法一样无量元边。这个无量无边的佛法,也是因为众生而显现的,因为社会时代而显现的。无论一个什么东西提出来,你都有一种智慧与它相应,无论是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等,人类的现象,你总有一种佛法的智慧来和它相应。那么这个时候你会非常圆活非常自在,具足
无量的方便。这样的话,你就能成就一切宏法利生的事业,成就佛法的各种真实的作用,这点对现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再回头讲:既然佛法无量无边,那么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证到无量的佛法,只要你证到自心了,把你的尘垢去掉了,内心的困惑去掉了,障碍去掉了,执着去掉了,那么佛法它是时时现前的,因为佛法是现成的,这样一来,你又很轻松。因为你本来就在法中行,从来没有离开过它。一切佛、一切法的功德,就是你自心所本具的。那么,这个时候要重视什么呢?重视随缘的启发,看看经,啊,这句话对我有启发,里面的灵知又开了;听听某个人讲的话,啊!又有启发,一大一天都在启发里面,那么不出三、五年,甚至几个月,就肯定在智慧方面或行持方面有极大的开发,这就叫善学于法。可是有的人,他是知识的积累,学了很多的法,念了很多的经,他这个灵知没有得到启发,他其实没有在法中行,内心世界与法还有隔离。但是心又不安,死死抱住法,念咒念咒,诵经诵经。宏法利生积累功德。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切就在内心,一切都是自有的。不能把心和咒分开来,不是有心去念咒,或者有心去学法,有心去宏法利生做好事。由为你的心真正空朗以后,不执着于空,不烦恼于空,处处流现出来的都是真实,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现代入学修佛法就缺这一点,不明
白。几十年的积累还是落在法尘和境界里面,内心不空灵。因为修行人没有时时得到启发,时时得到解脱,时时显现智慧和功德,没有这一点,那么行的再好也是假的。只能是落在法的积累和法的尘劳上,(法尘上)心还是被封闭的,还是天天讲是非,天天有烦恼,天天有矛盾,天天这样想想那样想想,(打妄想)那么修行有什么用处呢,修行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主一点要是明白的话,对佛法就有所领悟,对佛道就有所证,所以,要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
当我们讲课的时候,总要讲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佛法是没有道理的,语言文字只是概念性的,或者说明性的一种描述,所以说,在佛法的海洋里面,我们所行的就是行于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在我们现实的人生之中,在这当中,通过我们的观照,通过我们的用功,使我们有所发现,有所明白,有所转变,转到后来转无所转的时候,就归到了本来的真实的原态。
再讲到法,比如说,做一个老师,做一个学生,或者是在宗教里面做一个弟子,中间会产生一种宗教情结,或者是师生情结,如果落在这个情结上,依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说,当我们明白之后,要打破宗教的执着,因为我们自心就是佛,就是法,就是道。也要打破师生的情结,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办法传授,也没有办法向外面学习。向老师学,向祖师学,学是学不到的,只能作为一种启示的过程。因此,真正的行者,他是敢于承当,他是真正的对自心的明白。真正明白之后,就要立足于人生现实,立足于自己的当下去起作用,这样的话,他就不会再在宗教、在法、或者在老师这圈子里去追求。但是,在没有懂之前,这个追求是必需的过程,必须通过明师指点、求法门、精进用功一对治妄想、习气,转变自己的观念,自求多福,开发智慧,这一系列的过程是必要的。但是。当你真正明白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得到超越。
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就和世上的人要寻求事业上的成功一样,要付出代价,要有一种向上的欲望,要努力,一个人要爱好自己所爱的,比如:人、或者事业、或者工作,他才能付出,才肯付出,才有
一种精神。那么,行人对佛法也是一样,对道、对真理有所追求,有一种爱好,有特别的兴趣,才会走到佛门中来,这种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信仰者。但是很多的人,没有到这一步,他只是去为自身利益寻求,求个人的健康福报,求个人的前途利益,以自私的心态,去改造个人的命运,这还是入于世俗谛,与道还相差非常遥远。真正寻求道
的人,在佛法里面探索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精进用功,然后打破这一份执着,即对于自我追求和努力的执着,对自己的感受的粘滞,对自己的境界的错见。再进一步打破法门、打破对老师等等的执着,他又回到了这个平常的世界来,回到没有老师、没有宗教、没有信徒、没有烦恼、没有菩提。没有生死、没有涅渠的这个地方来,他回来了(回家了),这个地方是他真正的家,因为无家之家是遍一切处的,这个时候,这个人已经获得了大超越。一般人是无法超越这一层的,老师是尊贵的,突破它同样需要大智慧。如果把这两个情结打破的话,你回到平常的世界来做人,没什么不能超越的,没什么不能克服的。这个时候才可以说,你获得了真如的生命,你获得了最真实的道。在这里你才真正的安身立命,因为你没有自我的任务,你没有向外的追求,没有法行的执着了——所以无身可安、无命可立了。这个时候,你会体会到:这个芸芸众生的世界就是佛国,众生的烦恼就是解脱,众生的苦难就是真正的慈悲,一切和众生息息相关。但是,这里面找不至(你自己,你没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没有自己的一个立场,没有自己的一种追求。这个时候,你会体会到:这个众生世界本来圆满,本来清净,本来如此。所以,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没有什么生死可以了,也没有菩提可以证,这个才称之为真正行者的风范!真正行者的风范是从这里体会出来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无论你在做什么事情,你都以这样的道义去体现你的所行~一你的自在的所行,你不会觉得时间是宝贵的,也不会觉得金钱或者友谊等等是宝贵的,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宝贵和不宝贵,没有觉得这一生和那一生,只是悲愿恒在,随缘而行,方便无量。这也是大智慧,福报和智慧获得了圆满的庄严。然后随应变化,随机而显,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这样就是人生的一种妙明的呈现,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不可言说,别人也无法理解,也不要求别人理解你怎么样。这个时候,你在信徒里面别人称你为佛教徒也可以,但是你内心世界没有佛教徒这个称号,别人称你为老师也可以,但是你没有老师的执着,不觉得在
当老师,这个时候,才是大超越,真正的超越。所以我们讲道理、讲人生,讲了这么多以后,的确是没有办法讲了。我们的归宿是没有归宿的,我们的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追求,即没有苦受而了知,没乐执而常乐,一切法在这里得到了平等,得到了如是的体现。所以,我们要讲课至多就讲到这里,无论怎么讲,一切的语言,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到后来,到了这里就没有办法再引导。所以,对于明白人,师父就说:你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穿衣的时候就穿衣,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该做工作的时候你就去做工作。这样就行了,
没有别的道别的法可以追求。如果你发现自心中还有习气、还有烦恼,还有一种东西在,就把自己内在的那些东西去掉,化的于干净净,一丝不挂。如果外缘对我们产生了一种影响,我们在随缘的时候,慢慢把这种影响也化解掉,如果能够把内和外化解的于干净净的,一点也不受影响,一点也没有覆盖,一点也没有不好的现象,这个时候,再以悲愿方便成就福德智慧,就是圆满了真正的道。不然的话,多少还有一些障碍,障碍也是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不落在这个过程上,不去计量有多少年了,我有多少毛病,我该怎么做,不要总是计量这些。因为在真实的道里面,无法计量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不能落在这个上面。所以,历代祖师就是为了这
个来指点众生,众生不了自心,所以被境界所迷,不悟自心,起种种颠倒,轮回生死。如果能了达自心的话,一切都能够回归,一切都是我们自心的显现。叫如是而现,叫唯心境界。这个地方,就不用再去追求,再去创立什么,一切都在本份之中,这样的话,我们从此就安心了。
二OOO年元月讲于垟山香风谷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 净土宗修持法门有...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