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德雄尊者 > 正文

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正行 第三节 基础三部曲 3-4觉知呼吸的细节

  作者: 德雄尊者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3-4觉知呼吸的细节

知道呼吸时间的长短

佛陀在经中说:「吸气长时,他知道:『我吸气长』;呼气长时,他知道:『我呼气长』;吸气短时,他知道:『我吸气短』;呼气短时,他知道:『我呼气短』。」

当禅修者掌握上述的要领,以平静的心轻轻地觉知自然的呼吸时,最初只是知道呼气与吸气的基础状态而已。日积月累之后,当禅修者觉知呼吸的正念自然地持续得愈 来愈长,对呼吸的觉知也自然变得敏锐时,禅修者往往很容易能知道呼吸所用时间的长短:有时呼气的时间长、吸气的时间短,有时呼气的时间短、吸气的时间长, 有时两者的时间都长,有时两者的时间都短。这时就让心自然地保持那样的觉知,如此正念可以持续得更好。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不应对自己的进步产生任何执着,更不应急于速进,否则往往会「欲速反不达」,将禅修的要领与步调搞乱,也将自己的心态搞烦了,禅修的状况不但不持续进步,反而退步。
因 此,觉知呼吸的长短时必须保持自然,轻轻地觉知。如果为了清楚地觉知而付出太多的精进,则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控制呼吸。如此,尽管能将呼吸的长短知道得很清 楚,但是却使心失去了平衡,花费过多的心力,因而使心趋向于不平静,时间久了身体也很容易感到疲乏与不舒服。因此,如果发现在觉知呼吸长短时身心感到不自然,那麽就不应继续那样地觉知,而应当单纯地只觉知呼气与吸气的基础状态。

知道呼吸的整个过程(全息)

佛陀在经中说:「他学习:『我将体验全身而吸气』;他学习:『我将体验全身而呼气』。」

在《入出息念经》稍后的部份,佛陀解释说这里所谓的「身」是指「呼吸」。因此,这里的「体验全身」是指体验呼吸的全体,或者说体验呼吸整个过程的气息,亦即:觉知呼气与吸气时从开始到结尾每一时刻的气息。

随着要领掌握的熟练及经验的累积,禅修者对呼吸的觉知能够更进一步敏锐。达到某个阶段时,禅修者自然会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即:一开始呼气时就知道那时的气 息;呼气当中的每一刹那也都知道当下的气息;呼气到结尾时也知道那时的气息。吸气时的情况也是同样,这是觉知呼吸的全息。

在这阶段,对全息的体验往往是渐进的:有时只能觉知开始时的气息,中间与结尾的气息显得不清楚;有时只能觉知中间的气息,开始与结尾的气息显得不清楚;有时 只能觉知结尾的气息,开始与中间的气息显得不清楚;有时则能觉知其中两个时段的气息;有时则能觉知开始、中间与结尾所有时段的气息(全息)。无论是上述的 哪一种情况发生,应当照着当下能觉知的状态继续觉知下去,不应做任何改变或控制。让正念的培育与心的成长循着自然的过程进行,正如种树之后让树自然地成长 一般,随着正念的茁壮,对全息的觉知会自然地愈来愈全面,这样才是正确的禅修态度与作法。

在 这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也和上一个阶段一样,乃至后面的每一个阶段也都是同样道理,那就是避免急着要加速进展(躁进)。一着急就会使心绷紧,心绷紧会造成身 体绷紧。当禅修者急着要清楚地觉知全息时,内心会生起轻微的执取(贪爱),这种执取会使心不自在(绷紧)。如此,即使能将全息知道得很明显,但是心将倾向 于不平静、不安定,而且会不自觉地控制呼吸,带来身心的不舒服感受。如果禅修者继续以这种方式觉知全息,最初一两次静坐可能会收到立即的效果,但是接下来 的静坐则会由于心的浮动与身心的苦受而渐趋下坡。因此,保持平静的心,轻轻地觉知自然的呼吸才是妥善的方法。随着正念的自然成长,对全息的觉知也会自然愈来愈全面,愈来愈清晰。

知道微细的呼吸

在 《入出息念经》中,佛陀接着说:「他学习:『我将平静身行而吸气』;他学习:『我将平静身行而呼气』。」这里所谓的「身行」,意思是呼吸的活动状态。「平静 身行」是指使呼吸平静下来。使呼吸平静的方法就是使心平静下来,因为呼吸是由心生出来的色法,呼吸的活动与心的活动息息相关。当心渐趋平静时,呼吸也会渐趋平静。当呼吸平静时,呼吸会显得很微细(微息),不容易觉察,必须以平静与清明的心轻轻地觉知。

修行入出息念的任何过程中,禅修者都可以遇到呼吸变得微细的情况,而特别是当心变得愈来愈平静时,呼吸也会变得愈来愈微细。无论在哪个阶段,呼吸变得微细都 是好现象,但是初学者往往由于不了解或经验不足,容易由于呼吸变得微细,无法继续清楚地被觉知到,因而感到困扰与不满。有些人会企图用力呼吸,以便使呼吸 变得明显;有些人会感到心烦意躁,不知所措。因此,微细的呼吸对修行入出息念的人而言,是一项大考验。

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时正是禅修得到深入进展的转机。这时更应谨守上述的三项要领──以平静的心,轻轻地觉知自然的呼吸。当呼吸变得平静、微细时,心也必须随 着保持平静、微细,才能跟得上呼吸进展的步调。禅修者必须先有正确的观念,了解呼吸之所以变得微细的原理,才能在情况发生时保持沉着镇定,既不执取,也不 排斥,只是保持平静的心,照着当下微细呼吸的状态继续觉知它。当微细的呼吸显得不清楚时,就照着不清楚的样子知道它。当呼吸微细到无法觉察时,禅修者感受 不到任何呼吸,这时只需了解呼吸其实还是继续在原来的地方进出,没有中断。以平静的心,保持这样的理智与觉知,正念就不会由于觉察不到呼吸而中断。继续保 持正念在原本能觉知呼吸的地方,知道呼吸还在那里进出,渐渐地,心会愈趋于平静,而能觉知极端微细的呼吸,这时的心行就是所谓「平静的心行」。

禅 修者觉知呼吸时所用的方法不同时,觉知微细呼吸的效率也就不同。不少禅修者喜欢借助鼻孔出口处皮肤的触觉来觉知呼吸。然而触觉本身是比较钝的、比较粗的认 知工具,远远比不上心的知觉敏锐。当呼吸微细到某个程度时,皮肤的触觉不再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那时禅修者就会若有所失,不知如何是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尽早练习单纯依靠心来觉知呼吸,不再依靠触觉。更好的办法是依照本文从开始以来的方法做,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依赖触觉,纯粹以心觉知呼 吸。禅修者习惯于以心觉知呼吸之后,当呼吸变得愈来愈平静与微细时,只要记得保持沉着与镇定,就不难做到使心也平静与微细,随着呼吸的现状而亦步亦趋地时时觉知着微细的呼吸。

佛陀在经上说:「他学习:『我将平静心行而吸气』;他学习:『我将平静心行而呼气』。」当「身行」(呼吸的活动状态)变得平静与微细时,如果禅修者的「心 行」(心的活动状态)也能随着变得平静与微细,那麽禅修者的心就能在刹那刹那间继续觉知微细的呼吸,禅修者的心将能跟随着呼吸而进入愈来愈深入与奥妙的意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