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士林开示录》智敏上师
(己卯年十一月于上海居士林开示)
初八开示
今天,承居士林领导人士的邀请,智敏在这里与大家结个法缘。刚才本人走进居士林经过佛堂的时候,看到大家虔诚地在做课诵,令人非常感动!这里大概都是修习
净土宗的,本人在这里讲开示,对大家到底有没有帮助呢?有些人可能会不理解,以为
密宗和净土宗是两个宗派,我们是修净土的,密宗的教理和修法,恐怕是不一定需要了。本人在苏州西园讲开示的时候,当
圆满那天,大众列队到法座前求加持,其中有一位居士,当我举起铃杵向她头上加持时,她说我不要,她害怕密宗,害怕密宗的铃杵碰到她顶上,会妨害她
往生西方?!
应当知道,
佛陀所说一切法门,显密都是一致的,目的都是
成佛度
众生,显宗离不开密宗,密宗也离不开显宗。在显宗里有没有密法呢?我们就禅门日诵的早课来看,楞严咒、
大悲咒、十小咒都是密法!晚课呢,蒙山施食,往生咒,此外放焰口等等,也都是密法。那么,就是说,显宗和密宗是不能分家的。
就我们修密宗的来说,我们学的教理:根本*轮,像《俱舍论》、《集异门论》、《法蕴足论》、《大毗婆沙论》、《成实论》;
大乘深广二*轮中,广行派的
法相唯识(瑜伽行派):像《瑜伽师地论》、《
五蕴论》、《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还有深观派的中观学,有《中论》、《入中论》、《宝鬘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入菩萨行论》等等都是显教。可以说,显教跟密教是互成表里的。假如说一张布,表面是显,里面是密,你无法把这张布拆析,只要表(显),不要里(密)。纵使你把它剖成两层,每层还是各有表里。反正总是有个表,有个里,显跟密是分不开的。所以说,佛陀说法是圆融的,显中有密,密中有显。在开讲前念的——我们大家才念过的《
心经》,不是显宗的常课吗?但经的最后,「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这是密法!《法华经》大家都
念诵了,是显教,但里面有《陀罗尼品》,也是密法。所以说,要绝对地把显密分开是做不到的。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作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因此,希望大家在听开示之前,思想要有个准备,所谓密法对显教并不是矛盾的,而且是有帮助的。
我们修净土的,发愿要求往生净土,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有这句话,三辈往生,都离不开「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我们如果不学教理,单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叫菩提心也不懂,如何发?更无从发起。菩提心是有一定的涵义的,要发起来,也是有一定的修法的。这些教理和方法,在显教里面都有,我们密宗也必须要修这个法,菩提心是显密共同的。没有菩提心,显教里面成不了大乘,密法里更谈不上金刚乘,密法是大乘里边特殊的一种,因为他发了菩提心,观众生苦,深心不忍,欲快速成佛,救度一切父母众生,所以要修密法了。总之,都是离不开菩提心。
再者,我们修净土的,要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在我们修密法的说,就是出离心。
娑婆世界是一个特定的要厌离的对境,而实际上说,整个
三界都是我们所要厌离的。如果我们出离心生起了,对娑婆世界自然就没有留恋,往生净土就非常顺利,毫无牵挂。
从我们
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来说,固然持念一句佛号,离不开出离心与菩提心。如果你要念到能见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话,你还得加上一个中观
正见。我们密宗里面的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在显宗里面也是不能少的。任何宗派离开了这三个要道,就不成其为
佛法了。一切佛法的核心,就这三个要道。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三个核心修好之后,不管哪个宗派,都能上路,成就菩提。如果出离心、菩提心、中观见没有的话,修一切佛法都会成了外道。尽管你
神通广大,辩才无碍,但是,要是没有出离心的话,根本就出不了三界;没有菩提心,就成不了佛,度不了众生;没有中观见,则出离的方法,度众生的方法都没有,所谓学佛,成了口头禅了,实际行动,一点办法也没有。更危险的是,若没有正见,「阴境若现前」,就「瞥尔随他去」了!
所以,今天给大众介绍一点,是一切宗派共同需要的,希望修净土宗的,要打开门户之见,因为佛法是互相融通的,显密是一致的,互为表里的。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特色,这且不论,我们现在讲的是基本原理,是一切宗派共同需要的。今天,暂且把本人所知道一些浅薄的佛教知识,稍微地说一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本人是格鲁派,一开头就得讲暇满人身的问题。应当知道,我们得到这个人趣的身体,又能够遇到至高无上的佛法,这都是无始以来
皈依三宝,坚持
五戒,发了善愿,积集了很多的
善根,才感到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所谓暇满的人身,就是在我们显教的课诵里也有提起的,「三途八难俱离苦」里的八难,离开这八难就叫八有暇,再加上十个圆满,就是暇满人身了。
这里且讲大家知道的离八难得八有暇:我们有了这个八有暇的人身,才能够学习修持佛法。那八个有暇呢?离开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三个难就去掉了。
又长寿天,指无想天及
无色界天人。无想天人住在第四禅天的高胜处,有如聚落外的阿兰若处,除初生及
临终二个时候,其余中间有五百大劫,心王心所都灭掉不起作用,此是外道修无想定的
果报,不能修佛法的。另外无色界天人,指
凡夫,没有善根修
解脱道,也是无暇。还有,经常为五欲事而心散乱的欲界天人,亦无善根
修行佛法,生在天上,
寿命很长,也归入长寿天了。无想天人,心都灭了,对佛出世都不知道,这样,修行根本没有办法了。其余二种长寿天,没有善根,无闲修行,也是一样。我们修行,首先要听闻正法,连正法都没有听到,那你如何修呢?有了闻,才能思,有了思才能修,闻、思、修三,闻是第一位的。闻都闻不到,甚至佛出世都不知道,那如何修呢?一般说来,生天不是很好么?但是生到哪个天,见不到佛,闻不到法,我们的看法,也不好,而且是一个难。
得了人身该很好吧!但生在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不好。譬如说,虽然佛法在我们中国这时很盛,但其它的少数地方,还有北俱卢洲,没有佛教的地方,虽然也做上一个人,但还是听不到佛法,也是一个难。
此外,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譬如说,释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在末法一万年后,正法灭尽时,而弥勒菩萨还未出世,这中间一段时间,佛法一点儿也没有。现在,我们正值末法时期,佛法还是有的。虽然佛是见不到,但是佛的像还能见到。虽然佛亲口说法听不到,但是佛说的
三藏十二部经还保存得好好的,现在的僧人虽然证果证道的不多(不敢说没有),但依佛所说的而
如法修行的人还是有。那么就是说,这佛法僧三个宝还是存在的,我们修行,还是有办法的。如果你出生的时候,末法一万年已过去了,弥勒菩萨又还没出世,这个空白的时间,佛法半个字也听不到,这是个大难,连前面三恶道的三个难,长寿天、边地二个难,这是第六个难了。
还有,虽然生在人间,而且在有佛法的地方,但是
六根不具,盲聋喑哑。你说要听闻正法,他是聋的,听不进去;你教他念佛,哑的,念不出来;或者是白痴一类的,给他讲佛法道理,他听不懂,无法理解接受。这是第七个难。
最后一个难,就是有邪倒见的,信邪的,信*轮功,信什么气功外道,不相信有前世后世,不信有善恶业果,不信三宝的。这些人,你给他讲佛法,他不但不听你的,还是说你不对,他对!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在温州住过二年,就有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温州的居士,她把她孩子带来皈依,这个孩子也很听话,如法地皈依了,母亲很高兴。后来、就是今年,我又到温州去过一次,她那做母亲的居士来了,说她的孩子长大了,在一个大学为研究生,但是信了*轮功。那边甚至有些教授也都信了*轮功,他母亲怎么劝他,他都听不进去,他还说他母亲迷信。结果,没有好久,*轮功被取缔了,成为非法反动组织,那么,他的
信仰也就破产了,他甚至还受了批评。这就是说,执有邪见的人是一个大难,是八难中的一个难。
我们能够离开这八个难,得到有暇的人身,也遇到了殊胜的佛法,能够听闻,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是一个极大的
福报。此种福报从何而来?这是由于过去无数劫来,我们在三宝面前培了很多的福,很认真的把五戒持好,同时,把所积的福,
布施、
持戒、
礼拜、供养等的功德,不
回向当时的现世福报,才有今日的暇满。如果当时回向求现世福报的话,当时就享受完了,没有了。正因为当时我们能够不着眼于现世,而着眼于将来的增上生,后世才能得到暇满的人身,遇到佛,能继续再修行。所以说,要感到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确是很困难的。
佛教里有一句大家都听惯了的话:「人身难得」。到底「难得」到什么程度呢?《法华经》里就说了一个譬喻:「盲龟值木」,就是说,一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大海里随着惊涛骇浪翻上翻下,一会儿冲到东,一会儿冲到西,一会儿又沉入海底,好容易冲上海面吸口气,立刻又被大浪击入海底,
痛苦不堪。如果,在剎那浮上海面的时候,很幸运地碰到一块木板。本来它是瞎的,木板漂在海面上,它根本看不到,也无从去追求,但它瞎碰偶尔碰上了一块木板。这木板又很凑巧中间有个孔眼。瞎了眼的乌龟,东碰西碰的,竟然碰上了那个孔眼,赶紧把头从板孔中伸出来,总算能深深地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而且保证它再也不会被打入海底了。这对它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庆幸!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们想一想,确实是太难得了!但是,这一辈子是人身,下一辈子再能得人身的,比这个还难!
这个譬喻还不算,佛经里还有一个譬喻:从须弥山的顶上,拿一根线
放下来,在须弥山的脚下有一根针,要把这根线从针眼里穿进去,这个,我们想一想,更难了!针的眼孔这么小,距离又那么远,而且线是随风飘动的。一点微风就把它飘开了,怎么能穿进去呢?但也不能完全排斥说,穿进去的机会,绝对没有:仅仅是几亿亿分之一罢了,这个真是难极了!而我们下一世再得人身,也是这么困难!
有人反驳了,你说人身那么难得,而现实世界上,我们人口是太多了,正在节制人口,不要他生出来,有什么难得?我们说人身难得,是这一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做人,极难!至于说人的来源,却不是说一定是从人道来的,可能有些是天上福气享完了掉下来的,也有些可能是从地狱里边苦受完了,放出来的,也可能是从
畜生道报受完了,又到人间来的。还有饿鬼道来的,乃至他方世界来的,来源很多。所以,我们说的难,并不是说投生人道的来源少而称难,来源是很多的;但是这一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做人,就极难!就你说人很多吧,但那些婴儿,胎里才三个月,或一个月,或者几个星期,还没有来得及出胎做一个人,就被
堕胎打掉了,打掉多少?就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了。暇满人身难得,从这方面也就看到了,这依旧是说明人身难得的另一个侧面。
因此,既然我们现在人身难得而得到了,佛法难闻又碰上了,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修行了。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宿世付了巨大劬劳才获得的暇满人身!如果再因循不努力修行的话,人生几十年,一眨眼过去了,那么,以后再要得到人身,恐怕是绝对困难的了。这是鼓励我们,在极难得的人身得到之后,一定要把它珍惜,好好利用。我们这个身体,从好的方面说,假如善根具足的,即身成佛都有可能。释迦牟尼佛,从王宫降生以后,十九岁逾城
出家,经过六年苦修,终于在菩提道场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来的祖师,虽然没有成就三十二相的佛,但是成就法、报、化三身功德具足的佛是有的,像西藏的弥勒日巴等,就是这么成就的。宗喀巴大师中阴成就,也是成就三身功德的。他们的成就,在众生份上的三十二相虽然还没有现出来,不是示现具足相好的佛陀,但是就其自身,法报化三身的功德是
证得了的。这里说明,从最高度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有即身成佛的可能性。从最低层次来说,只要我们能好好行持的话,归依三宝,持个五戒,至少我们下一辈子可以不堕恶道。以上是从好的方面说。假使从坏的方面说,什么样的坏事,这个身体也做得出来。下无间地狱的五无间罪等,也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个人身,要谨慎掌握,善于利用,做好事的话,可以使我们离苦,乃至成佛。倘若不然,而做坏事的话,地狱里一下就去了。这个关键在我们自己,如何把人身掌握好,不要让它做坏事,而尽量行持世出
世间的
善法,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人身!
有的人对钱财非常重视,他如果发了财,假使说有几亿的美金,真可谓是大财主了。如果一旦他的钱给人家骗走或抢走了,那他是非常难受,甚至有
自杀的可能。但是,事实上,在他死的时候,钱救不了他的命。假使那病是该死的,钱再多,医生也没办法。他死的时候,这笔钱能不能带去走呢?一分也带不走!人们花了很多钱,成立了所谓美满的家庭,妻子儿女很多,世间上称为福气大。但是在他临走的时候,一个家属也陪他不了!而他为了挣取钱财,争取家庭的幸福等等,造了很多恶业,这些恶业却毫不客气地把他牵起走,直下地狱、饿鬼、畜生道受苦去了。那些家属亲戚朋友,眼睁睁的看着他走了,毫无办法。而我们如果以这个身体好好修持佛法的话,那么,你修一分就带一分走,一点也不会少的。从这点来说,我们这个身体,就胜过那些财宝无数亿倍。我们对财宝的珍惜守护很重视,对身体的好好使用却不太重视。有的人就是喜欢吃喝玩乐,浪费了一辈子。我们佛教徒的看法,对暇满人身的不珍惜,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把这个难得暇满的身体利用起来,做好事。至少受个三皈五戒,下一辈子也不会去恶道受苦,这是最低的要求。如果能再高一点,这辈子能够修行上路,依下、中、上士道或金刚乘,修到一定的层次,达到一定的证悟,乃至证果。这样我们这辈子就不会枉生一世了。至于即身成佛,毕竟一般凡夫难以到达这个高度,我们暂时就不说了。
这个暇满人身得到了,我们就应该学习佛法了。哪些法最好呢?当然,每一个宗派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我们且不从宗派的眼光说,从整个的佛教来说。整个的佛教里边,有显的,有密的,有大乘的,有
小乘的(应该说是根本乘的),很多。三藏十二部,大家看过藏经的都知道,有一大柜子,一部藏经就那么多。里边讲的,有些地方好象有矛盾。譬喻说,有时赞叹出离,非常赞叹清净离欲,少事少恼,专心修持三十七道品等,能够成就,出离三界,很好!但有的时候,又呵责这些人是焦芽败种,
发心太小,太自私了,只顾自己出离,不顾人家受苦。有的时候说显教玄妙,有的时候又赞密教殊胜。这样,一般人未能融会的,就会执着于一边。听说显教好的,就诽谤密教,闻到密教高的,又看不起显教;见讲大乘殊胜的,看不起小乘(根本乘),看到小乘(根本乘)行持踏实的,又说大乘浮于空言。就是这样子,历史上的争论是数见不鲜的。那就是说,对佛的三藏十二分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不能圆融地看待。佛说的法,是对机说的。众生有什么毛病,就给他治什么毛病,而对症下药。喻如热病给凉药,寒病就给热药,表面上就不会一致的。至于说把整个佛说联系起来,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当时之机还不需要,所以说古代的祖师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象龙树、提婆,他们弘扬的是深见派,专门从空性方面发挥的很多,
缘起事相就较略。无着、世亲,他们宣说的是广行派,讲广大行的较多,空性方面就不太深透。总是有其侧重面的。面对整个佛教,圆满无缺地把它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直到明代,西藏的宗喀巴大师,才应运而出地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历史上称他为第二法王,原因也在此。法王的意思是法中之王,那就是佛了。所以第一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法王即是宗喀巴大师。
佛说一切法,本来是圆融的,有体系的,不是一般人看成的那样有矛盾的。因为是对机说法,好象一个经、一个经是没有联系的,
智慧浅薄的就认为有矛盾了。实际上,以佛的眼光看,整个说法是有一贯融会的。后来祖师都能体会佛意,他们也是对机说法,对当时他们所对的机,弘扬那一方面的法。所以有的说空,有的说有;有的讲显,有的说密。因为当时人根利,这样说恰好解决了问题,不必多说了。后来人根渐钝,看不清楚完整的体系,才需要组织圆满的教法,这才出现了宗大师。所以说,我们能够值遇佛出世,听到佛法,是大幸事;如果不能生在佛世,而能闻到宗大师组织的圆满佛教,也是大幸!
宗喀巴大师的著作里边,比如说《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是对佛说的各种法都不遗漏的组织在里面。他贯通了佛说的各种法,——佛说的一切法都是不相违背的。为什么不相违背呢?在某个时候,譬如说你在起步的时候,给你说起步的法。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了,如果你还留在原地不动的话,就要呵斥你了,你该往前走了,这样不动就不对,又说另一种较高的法。所以说开始赞叹厌离,少事少恼,但是后来又呵责小乘焦芽败种,就是说该继续向前走,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念众生苦,该发大菩提心,广行
六度了。大家念过《法华经》的,这个密意都知道了。开始不赞叹厌离,少事少恼,那他就贪着五欲享受,不肯修,不修的话,就不能离苦,更达不到出离三界的高度;但你个人出离三界就满足了,停步不前了,也不对,要呵责你,叫你再往前走,发大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都出离苦难。所以说,佛说法都有密意的,在你开始起步的时候说什么话,当你进度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又说什么话,当你达到再高的时候,又说什么话。这样,前后说的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层次不同,所以说话不同。能把里面的内在联系明白地讲出来的,只有宗大师的《道次第广论》。在众生根机转钝,不能直接了达佛说的时候,宗大师应运而出,把佛的密意和盘托出,为什么这时要这么说,为什么那时又必须那么说,表面上矛盾,实际上一致,毫无矛盾,这种分析是极不容易的,要把佛说三藏十二部经都通达深透了,才会有这样的成就。
记得我以前看到一本杂志,说有一个洋人——欧洲人,他发心研究佛教,研究了几十年,以世间学术研究的方式来看问题。他看到佛经一会儿说有,一会儿又说空,一会儿赞叹出离,一会儿又呵斥小乘,弄到后来,他感到莫明其妙。最后,来个结论,他说、佛说的话是前后矛盾,不成体系的,三藏十二部是一个大杂烩。这就说明,他没有慧眼,对佛说的一代时教,不能辩证地理解它深在的密意,也说明他智慧不够,就产生了这样错误的结论。然而宗喀巴大师,经过深透智慧的抉择,却能把佛说的一代时教,明确的看到一切佛语都不相违,为众生显示了一条正知正见的大路。
我们有的时候,因为智慧浅薄,信了这个宗,就诽谤那个宗,信了那个派,又反对这个派,造了很多口业,因为谤法的罪是很大的。假使你把宗大师的论学一下,有的人恐怕学过吧,《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一开始,就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佛教内部的关连,为什么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把这个道理贯通了,一切佛语都是一致的,「如人食蜜,中边皆甜」,那么谤法的罪就自然能避免,不会产生了。
人们所以要谤法,无非是执着这个宗派好,要大家都学自己这个宗派,就说人家的不好;说了他的好,就等于说我们的不好。这样子,谤来谤去的话,自以为在维护自己的宗派,很有功德,实际上却是造了很大的口业——谤法大罪。谤法的罪,依经上说,是极端重大的。再说,谤法也就是谤佛,因为法是佛说的,你谤了法,说这个法不好,不是在谤佛、谤佛说的不好吗?!僧,就是依佛说的法而修行的人,若谤这个法,依这个法修行的僧人,还不是全都谤进去了,那就成了毁谤三宝,这个罪可大啦,果报也可怕透顶。这里说明,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把佛说一代时教贯通一致的理解的话,都会走上这条危险的诽谤正法的道路。但是,我们如果能够把宗大师的论着,尤其是《广论》,稍稍学习一番的话,这个最大的谤法罪恶,就可以很轻易地避免掉,这是摄有何等的现实利益,而且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的大事!
学过《法华经》的也会知道,三乘会归一乘,前面说的都是权巧方便,后头真实的目的,要在最后条件成熟以后才拿出来,但你不能说前面的不要,只要后面的;不要它的话,怎么达到最后的那个高度呢?即如前说,有人这样说,我要培养一个大学博士生,很好!你得先给他进幼儿园,小学…。假若你小学不要,幼儿园更不要,为什么?我要培养博士生,这个小学幼儿园排排坐,吃果果,要它干啥?不要!但是,小孩子必须从此开始。照他这样做,中学也不要。小学没有进,中学也没有念,大学当然考不上,既考不上大学,这个博士生从何而来呢?所以说,绝对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一步步按次第上去,最后大学毕业,研究生以后,进博士班去了,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不要只顾后面,忽略了前面的加行和必须的资粮,认为都不需要了。我们凡夫,经常会犯这个错误。
佛说的经典,也是这样,对某一个众生说法,要随着他一步步提高,而说不同的法,自然前后不会一样,这个道理,宗大师在《广论》里就讲得很清楚。再一个,佛说了那么多法,是不是我们不全部需要,只要学修一部分就够了呢?比如说,我们这个宗派,有这几部经就够了,可以从凡夫直至成佛了,其它的则不需要了。对这问题,宗大师又发挥了特殊精辟的论点。他说,佛说了那么多法,对每一个众生,是都需要的。因为一个凡夫,
烦恼是具足的。他从凡夫的起点,一直到成佛的高度,中间经过的过程很多。在某个过程中产生那些烦恼的时候就由这个法对治;到另一个过程的时候,升高一点了,那时侯其它的矛盾出现了,则由那个法去对治。在度众生的时候,众生需要的一切他都得知道,所以说,整个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的话,对一个众生来说,从他凡夫起一直到成佛,都需要用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佛说的经典,并不是说我只要某一部经,或某一部论就够了,是不够的。
假使说,有念佛的人,他说我就一部《
阿弥陀经》已够了,这个,当然,曾经学过许多法,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来说,或许是够了,等于说,这是大学教材,讲的内容很全面,够了,但如果你小学,中学没有念,是无法接受它的。同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菩提心愿。念佛的人菩提心有没有?如果没有,怎么能相应呢?又怎么能把你摄引到西方去呢?那么,什么叫菩提心?没有学过,不知道!大家都会说,啊,发菩提心……,等等,好象这样子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大家都会。但是什么叫菩提心呢?问问看?「哦!菩提心么,就是菩提心嘛!」哈!这句话等于没有说。我们说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有了菩提心的因,才有菩提的果,佛就是菩提果。但是菩提心的涵义是什么呢?且说世俗菩提心,就是看了众生受苦,心里不忍,要把他们一个不漏的全部救度到最极安稳之处。我们现在这样的人,不要说把众生全部救起来,就自己能不能度脱,也不敢打保票,那怎么办呢?要自己赶快修行,成佛,成了佛,才能有办法度一切众生,这个发心,就叫菩提心。
菩提心又怎么能发起来呢?有人说,我们天天在发啊!诸如:「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还有:「无上最胜菩提心,我今正真令生起。」「菩提最胜心者生复生」等等,不是每天都在念吗?哦,这样念念,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这个是不够的!没有那么简单。佛教是讲缘起的,一切法从缘起,因缘和合,才生起一个法。单是发一个愿,说「我要生菩提心,我要生菩提心」,这仅仅是一个因素,而生起菩提心的各种必须的因缘,远远不够,所以是生不起来的。
那么菩提心怎样才能生起来呢?在一般宗派,它就是说把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加以扩大,扩大以后,菩提心就由此引生而起,这是共同的修法。
但是,宗大师圆满教法里面,还有特殊的两种最殊胜的修法。这两个修法:一个是弥勒菩萨、月称论师传下来的七重
因果;一个是文殊菩萨、寂天论师传下来的自他相换。这两个方法能够很有效地、很快地就把菩提心生起来。这两个方法,这里当然不能详细介绍。但是,修过《上师供》、《五字真言》的人,就会知道。七重因果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后菩提心就生了。不过,在知母之前,还得先修平等舍心。所以说,菩提心生呢,要按次第一层一层地把因缘兜集起来,兜集够了,就生起了。就像念书一样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念到最后,大学毕业,研究班、博士班就进去了。菩提心也是这样,依缘起次第而生的。不能单是口说,凭口空说是生不出来的。怎么修?在菩提道次第有详细修法。还有自他相换的修法。这两个殊胜的修法,是阿底峡尊者从金洲大师那边传承下来的秘密修法。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之后,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又传下来。宗大师接受了他的传承,这是我们格鲁派特有的修法和殊胜的传承。马扯里面,还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我们要求生净土,修净土法门也好,或者修其它的法门也好,如果菩提心没有,那么连大乘的「大」字都够不上格,怎么「乘」呢!「乘」就是要乘此法门到
彼岸了。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根子,没有它,根本就不能算入大乘法门之列的,菩提心的生起,在格鲁派里有殊胜的修法。这并不是自己吹嘘,因为确实在三藏十二部经里讲的有,可以自己去看,但能够总结下来,把菩提心修法秘密地传承下来,而到宗大师,又能够把它公诸于世的,就是这两个方法:七重因果、自他相换。这样,菩提心得到之后,我们修净土法门才有一个把握。众所周知,净土宗是大乘宗派,我们希望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无量寿经》里说了,三品往生都不能离开发无上正等菩提之心。如果我们连什么叫菩提心都认不到,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更没有,怎么往生呢?所以说,我们今天讲这个问题,对净土宗是大有帮助的。
菩提心要修起来,但真正的生起来,是不容易的。我们海公上师在西藏康萨仁波卿座下学法,最后,康萨仁波卿认为他学的法已成就了,就当众把金刚上师的位子传给他。那时在康萨仁波卿座下学法的藏族喇嘛,从小出家,考上了格西,有无边的那么多人,看到海公上师是一个汉人,藏话也说得并不太好,就怀疑了,康萨仁波卿怎么把法传给他呢?康萨仁波卿对大众说,我说的话,他句句能领会,意思是说,虽然他藏语不像我们藏人一样的听、说流利,讲文学,藏语语法,乃至诗词押韵,他或许没有这个专长,但是,我讲的经教他都能心领神会,都能在心里融会贯通,不是局限在字面上,而是透过文字的。再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那可见得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在西藏康公在世的时候,亦是极稀有的。正因为他(海公上师)真正发了菩提心,法也全部领会了,所以就传法给他了。我们这里在座的,当然会有很多菩萨示现的,我是凡夫,看不出来。如果从凡夫的眼光来看,在这一辈子把菩提心真正生起来,确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也不是说绝对不可能,如果依照前面介绍的两个殊胜的修法去修,也是可能成就的。可以说,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来是困难的,相似的菩提心生起来是完全可能的。
怎么叫相似的菩提心呢?就是说与菩提心已靠拢接近了。等于说,我们要到上海市,市区还没有进入,郊区进入了,也可称已到上海了。为什么?因为是上海的郊区嘛!是属于上海市的范围内的。那么,相似的菩提心生起来了,也称是属于菩提心的范围内了。我们要求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也有一定的希望或把握了。《广论》卷四云:「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要生
西方极乐,虽不必集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但是一定要积集其中一分的功德才能相应,其中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总略的说,相似菩提心生起,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把前面的修法,好好修的话,每个人都有希望。这种修法,当然我们今天不能专门详述,但是希望大家有因缘的话,能把《广论》学一学,还有伽喀巴的《修心七义论》,里面都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修法。
佛教,是有层次高低的,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如果是高层次的人来念,即是一大总持陀罗尼藏,三藏十二部都包含的有。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句佛号,一切法都包摄在里头了;一切法也自然会归到一句佛号上去了。但是,这个修法要高层次的人才能修得起来。我们凡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是一切。那么,怎么办呢?一点一点把它积聚起来,譬如那依止法的修法,暇满的修法,出离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还有其他各种修法,渐渐兜拢来,积聚在一起,一起会归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那么,一切功德就都在这句佛号里边,那时侯念的佛,功德就不一样了。我们希望,在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一即一切,一句阿弥陀佛,即是八万四千陀罗尼藏——的时候,来一个「一切即一」,一切法都是阿弥陀佛,把那些修法功德一个一个积聚起来,最后会归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去。
这样做、对我们说来,于修净土宗念佛求生西方,会有极大的利益。今天向大家介绍这个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格鲁派的修法跟净土宗的修法是没有违背的,不但如此,而且相辅相成,可以帮助净土宗的行人,更容易地往生;本来能往生的,可以得到更高的品位。这就说明,我们格鲁派宗大师圆满的教义和修法,并不限于修格鲁派的行人才需要,是一切宗派共同需要的;而且净土宗的行人,特别需要,因为净土宗一般是假借天台宗,没有自己独特的完整的教理和各别对治的修法。菩提心生起来,就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了,那就像是磁吸铁一样,很容易吸引——接引往生了。
另外一个是出离心,我们也谈一谈。按理要先谈出离心,因为菩提心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扩大到一切有情而生起的。出离心,就是观三界的苦,厌患
生死,要求解脱。我们净土宗不是也这样说么: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们天天在受苦,但是,尽管这么说,一般人倒了霉,生意败了、破产了;或者做了什么坏事给公安局警察抓起来了,这个是苦,他也承认,但是一旦他发了财了,生活也很好,家里儿孙满堂,身体又健康,娑婆这个苦,好象想不起来了。到底娑婆是乐是苦呢?成问题了。
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苦仔细分析:苦里面有三恶道的苦,有人间的八苦,
六道的苦,还有整个三界的三苦。有的人认为,三恶道的苦固然是苦,我是不要去的;人间有苦有乐,倒霉的事情是苦的,幸福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就是苦乐掺半了。天上则全是享福受用了。很多的外道,他们的修行,就是以生天为目的的,认为天上就是最好最理想的地方。但是,我们佛教的看法,欲界天有五衰相现苦、堕恶趣苦、斫裂杀害苦、悚栗驱摈苦等等。即使生到色无色界,还是有苦,什么苦?行苦。烦恼随逐,一切随业牵引,于死于住,都不得
自在,不能逃脱
轮回的苦。生在天上,固然时间很长,但是当福报享完了,依其所造恶业,还得下地狱,饿鬼、畜生道,虽不愿去,还得要去,这就是说苦的根子还深深地埋在里面。天上的享受,天上的时间比人间长得多,但跟地狱时间比,却是短得很。短暂时间的享受,而导致漫长时间的受苦,这个,如果你仔细想一想的话,确实是划不来的。难陀尊者,看到自己持戒修行,当生天享受,但享受完后,即当下地狱,受油锅烧煮之苦,于是发出离心,不再希求生天了。
另外,我们经常打的比喻,一个人,古代小说里,过去京戏里经常看到的,这个人,他犯了罪,要杀头了,在杀头之前,给他饱吃一顿酒肉,随他大吃大喝。就是说,让他最后饱吃一顿,吃得醉醺醺的,一刀砍下去,他也感不到痛了,这也算是古代对罪人的一种优待吧?!但是这个罪人吃这顿酒肉的时候,伤心地吃不下去。为什么?吃下去后,头就没有了。现在人们贪着天上享受、人间享受,却糊里糊涂,以为很高兴。却不想想,这个福享完了,一会儿就到地狱去了。地狱这个苦才是受不了的,比杀头还难受。如果我们想到这些的话,那人间快乐有什么值得留恋呢?这是毫无意义的,要赶快求生西方,到了西方极乐,就再也没有什么苦了。所以说,要把苦乐深入分析。
再进一层说,所谓人间的快乐,天上的快乐,到底是不是真的乐呢?佛经里面说叫坏苦,它表面上好象有点乐。但一切都是无常的,它要变坏的,当它变坏的时候,苦就出现了,而且比没有乐的更苦!就像一个做了皇帝的人,后来邻国侵犯,或国内造反,把他打败了,把他从皇位上赶了下来,甚至于杀头了。当他临杀的时候,比普通一个盗劫犯被杀的时候更苦。因为那些盗劫的,本来是流浪汉,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什么权力等等,死就死了。而他却过去是威震四方的一国之主,财富宝藏无数,妻子儿女围绕,大臣辅相、宫娥婇女多得很,一下子打了下来,成了一个杀头犯了,这时心里的苦,不可言说的更苦!所以说,乐并不是乐,是坏苦,坏的时候更苦。
这个还不算,我们再说,就是这个坏苦,它本身,它的本质,倒底是苦还是乐?在苦乐舍三受中,这个乐受,所谓人间的快乐,天上的快乐,如果它本质是乐的话,那么乐的因素越多,应当快乐就越多。我们来看,是不是这样呢?假使说,一个人很饿,饥民,肚子饿得很、很苦,有人很慈悲,招待他一顿好的饭菜,尽量吃,啊!这真是快乐了。吃着吃着,味道又好,饿的苦慢慢消灭了,真是快乐,吃饭的快乐!但是他吃饱了,叫他再吃,就不感到快乐了。如果说已经饱足了,不能再吃了,逼着他还要吃,那就根本不是乐,是苦了,这时候,是越吃越苦,吃到后来胀死了,那就是最后苦的到了极点就死掉了。如果说吃饭是快乐的话,吃多了应该快乐也多,更快乐了,怎么会吃多了反而苦起来了呢?甚至会死掉呢?那就是说,吃饭本身并不是一个快乐,是苦的一个变相,当它把饥饿的苦灭除下去时,妄现一种乐的感觉,实质上是一种苦变换成另一种苦的过程而已。另外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右肩担了两百斤的担子,走了一、二里路,感到右肩痛得不行,要休息了。但他要赶路,休息下去,时候就赶不上了。他就灵机一动,把这个担子放到左肩上去,啊!好象就轻松了,又担起走了。看起来,调个肩,好象就不苦了,实际上,这个苦——二百斤的担子,并没有少一斤,还全压在自己身上,仅仅是起了一个变化,苦的样子变了一下。说透了,右肩的苦减轻了,我们就以为快乐了,而左肩的苦却一步步的在加剧。
我们一天到晚在苦之中,苦稍现轻微一点,我们就误认这个是快乐。所谓的人天快乐,就是这个东西!仅仅是苦稍微减轻一点的妄觉。
经论上还有一个比喻,就是说一个人生了一个毒疮,痛得很,苦嘛!但是你把它洒上一点冷水,或者用现代化的话,弄点清凉油一涂,就感到清凉了,苦也减轻了,甚至感不到了。啊,很舒服!啊,这下好了!是不是好了呢?这个疮一点也没有好,还是那么大,那么红肿,还在那里流脓血,仅仅是减轻了一点痛苦、就感觉得快乐了。我们三界里的所谓「快乐」,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在极苦之中,稍微减轻了一点,哎呀!就认为舒服得很了,这个是一种
愚痴的妄觉。经论上就说了,我们与其要贪着把凉水在毒疮上洒一下,临时减轻痛苦的快乐,不如把这个毒疮彻底治好,疮治好了之后,就再也不会有痛苦了,那就是真正的快乐!怎么叫疮治好呢?出三界!三界出离之后,一切苦难都没有了。
上面分析了苦乐的关系,也就是所谓「苦苦」与「坏苦」,我们再讲一个「行苦」,这三苦,就把三界的苦都包完了。这个行苦讲得最彻底的,就是宗喀巴大师的教。一般的讲苦,就我们听到的教导,都是:啊!世间苦啊,你看人间生老病死八苦,特别是三恶趣苦,什么什么呀,都讲的苦苦,坏苦就讲的很少了,至于行苦,几乎是不大听到的。在宗大师《广论》里,就详细讲了行苦,这个行苦是一切苦的根子,是随过去宿业及烦恼的力量,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自己毫无自在,故名为苦。如果把这个苦认得到了,那么,任谁说这三界再好,帝释,梵王的宝殿,叫你去住,你也不要住了,色无色界,也不要去了,而且认为极苦,那真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境界了。这是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认识到行苦!这是我们所以要往生西方的真正原因。这个苦认到之后,娑婆才能彻底放下,求生西方的心,就决定下来了。
我们要修西方净土法门,我经常摆这个公案。我在文革时,从五台山被遣回上海(我从小在上海长大,长时在上海住的,很多居士都知道。我还可算是一个上海人,今天到上海来,与大家结个法缘,很高兴!)我住上海,是住在江西北路同昌里,从那地方过去,再隔一条街的一条里弄内,住着一位老太太,那时我住在同昌里,附近的小孩子们经常来玩,他们就告诉我,关于那位老太太的情况,说她很年轻时就成了寡妇,因此信佛,念佛很用功,她经常诵《法华经》,甚至手抄本,抄了很多部,我到上海以后,因文革时经书都被查抄了,一本都带不下来,她也从孩子们口中,知道了我的情况,她就很好心地把她亲手写的《法华经》托孩子们带来供养了一部。她是这么一位很用功,很好的修行人。但是,孩子们后来告诉我,说那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一个月左右,做到一个梦,梦见她年轻时死掉的丈夫,住在一幢很漂亮的花园洋房里,向她招手,她很高兴。这个梦一做,对她往生西方就成了问题了。因为她过去,因为受了苦苦,丈夫死掉了,感到很苦,她就念佛修行了,但她坏苦认不到。现在梦中丈夫的样子显现了,在花园洋房里,面朝着她,向她招手,让她一起去住,她认为很高兴,心里动了念头了,坏苦认不到,那么,她是不是还坚定地求往生西方,这个就极其成问题了。
所以说,苦苦,尽管知道是苦,而坏苦却认不清的话,以为是快乐,则娑婆不全是苦,那么往生就会成问题的。如果坏苦认得了,行苦还不能真正定解的话,那么生到色无色界,还会迷掉。认为这个地方清静、安逸,不会动摇了,三界的根子还没有拔掉。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真正的要往生西方,把娑婆的根子全部拔完的话,必须还要认得到行苦。行苦是什么呢?我们生的这个世界里边,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狱,一会儿富贵荣华,一会儿穷得要饭,乃至饿死;一会儿地狱里受折磨,一会儿又到帝释天宫去。宗大师在论着里告诉我们,无始以来,我们什么福都享过:帝释天宫,大梵天宫等等,这些地方都去过,都住过,天女献的
甘露都吃过,什么都享受过。但是,我们在地狱里烊铜、铁丸子也都尝过。我们在这世间上,吃过的母亲的奶,比四大海还多得多;我们犯了错误而被砍下的头堆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得多,这是过去的事情。如果我们再不好好修行的话,生死不断的流转下去,烊铜将喝的还要多,铁丸子等受的苦还要多,无边无际的苦在等待我们去受。我们想一想,害不害怕?如果说,我们对这样的苦,感到害怕的话,那就赶快的要出离。往生西方,念佛法门就是出离的一种具体方式。总的原则都是出离三界,这是什么宗派都一样的,没有矛盾的。
那么,要出离三界,要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我们首先要发出离的心,有这个心要出去,才会想办法出去。假使连想都不想,根本认识不到,就像《法华经》里说的小孩子一样,在一幢古旧的房屋里,四面都起火了,他却正在玩得很高兴呢,那样怎么能免脱火灾呢。至少,要认得到这是个火宅,火已经在四面烧起来了,再不逃的话,必定会烧死在里边了。有这个紧迫性,才想出去,再加上一定的善巧办法,就能引出去了。如果说不想出去的话,拉起走还不肯走,那就完了,这就得受苦了。所以说,我们要出三界去的话,先要发心,那就先要认得三界是苦,三界苦认识到之后,没有一个人说,我要受苦,我情愿在这里受苦,没有的!他所以在三界里不肯走的话,就是认为三界里还是有快乐的。你说穷困是苦了,但发了财就是快乐了;你说老病死是苦,年轻力壮,享受五欲就是快乐了。反正,总还有个快乐的想头在里边。我们如果要彻底的能够认得三界是苦的话,那么,我们对娑婆世界再也不会留恋了,也不会象那位寡妇一样,看到她过去的丈夫来了,就动念头了。
我们谈行苦,最根本的苦就是行苦了。行苦就是说,我们造业起烦恼,我们凡夫心里,烦恼是具足的,有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又可化成十个,还有大随烦恼,小随烦恼共二十个,《百法明门论》去看一看,很多!这些烦恼,推动我们去造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去受报了。所以说,这一世造了这个业,下一世牵到那里受,下一世又造了业,又牵到另一地方去受。一点也没有自在。就像一个犯人一样的,一会拉到这个地方去受苦,那会儿又拉到别处受折磨去了。一天到晚自己毫无主宰,就是被牵着跑,不是那里受,就是这里受,自己要想自由一点,却一点也没有办法,偶尔起了些善心,做了点好事,就像苦受够了,给休息一下,好象感到一下快乐,但略略休息好了,又拉去受苦了。受的苦苦,坏苦,而大部分是苦苦,根子都是从行苦上来的。这样的循环不息,就是轮回的真相。我们因为起了烦恼,造了业,感到这个五蕴身,「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广论》)
这样子受苦,我们如果不愿意受的话,那就要赶快出离三界了,这就是出离心。这个要求出离的心,在净土宗里,就是厌离娑婆,求生西方净土的心。这个心,能够踏实地看到三界的苦,确确实实是一点快乐也没有,而西方却是极乐世界,一点苦也没有,那么你这样求生西方,谁也挡你不住。这就是印光法师说的「万牛难挽」。牛的力量很大,但一万条牛也把你拉不住,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知苦的心,出离的心,那么,我们想一想,有多危险!就像那位寡妇,大半辈子的修行,二三十岁修到七十多岁,时间可以说长了,经过文革那样的变动也没有停下来,还是照样诵经,念佛,可以说是坚定了。但是临终前,乐(坏苦)境界一现,掌握不住了。我们再彻底地说一下,这个她所见到的,是不是她真的丈夫,还成问题。因为我们在三界里边,积了很多怨,有不少怨家,你要出三界了,等于说我们要出国了,出国之后,他要你的债,要不到了,他就会设法把你扣住,他可以变成你丈夫的相来骗你,把你勾住,这叫倒引鬼,倒引鬼就是会骗你,不给你往生去,这不是上当么!如果我们对乐的真相认识不到,就很会上当受骗。上了当之后,一辈子的修行,就会因最后一念错失,失去往生的机会,生不了西方!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临终最后的念头掌握住,不动不摇,这就是平时要锻炼。怎么锻炼?一切苦苦,坏苦,行苦,都认得出是苦性,一点也不贪着,那么可以保证决定往生;再加上菩提心,与佛的心相应,如磁引铁,一吸就去了。所以说,在宗喀巴大师的教里边,这个核心:「出离心、菩提心「对净土宗说起来,绝对需要!如果没有这两个重要条件,怎么往生呢?
有的说,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就有出离心,菩提心,对!但是若还没有理解到出离心,菩提心的涵义,纵使佛号里包含的有,可是认不到出离心,菩提心是什么?怎么修?还没有理解到嘛!那些上根利智的,大彻大悟的,他可以!噢,一句阿弥陀佛里面,什么都有,都会起作用。但是我们现在一句阿弥陀佛交给你了,还只是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知道,那么,出离心在哪里,怎么修起作用来,在一句佛号里,怎么个出离?如果找不出来,那还得要加进去。把这个出离心,菩提心的功德,加到这句佛号里,也就是说把他们从佛号里阐发出来,那就是一切即一,把佛号内本具的功德,一一阐发,理解,实践,一切功德会归到阿弥陀佛一句名号,我们应该做这个功夫。
上了路的,开了悟的,一即一切,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包了。这对他们来说是对的。我们才起步的,你说一即一切,一句阿弥陀佛号够了,什么都不要了,那就糟糕了,所拿到的就是六个字。一切功德,都是从多闻而来,有多少闻慧,才能产生多少思慧,有多少思慧,才能产生多少修证功德。所以念佛的,也必须学习教理,我们要做的是一切即一,把学修的一切功德,都会归到阿弥陀佛名号上去。我们记得《佛说阿弥陀经》里边,有一句话「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要生阿弥陀佛净土,还要有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并不是说一句佛号,六个字,其他什么都不要了,没有这么说嘛!在《无量寿经》里,说三品往生,都要发无上正等菩提之心,还有要培很多功德,什么功德?持戒功德,布施功德,供养功德等等,讲了很多。那就是说,我们该要做到的是:要把一切功德都会归到阿弥陀佛名号上面去。这才能够把这句阿弥陀佛充实而有效地念好。
我们这里说的,正好说明,我们宗大师的教,佛说一切经典都不相违背的这个道理,因此使我们可以避免谤法的罪。同时也说明,佛说的一切法门,我们都是要用的。在某个时间用什么法,某个时间又用什么法。象现在我们大家念佛的,最需要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这两个须要用,空性正见,有了更好,暂时没有到西方再修亦可以。如果这两个心没有的话,那么口说往生,实际想不想去还成问题,生西方是没有把握的。我这里向大家介绍,宗大师的教对净土宗是有好处的。这个,我们就这样略略地提一下。
另外,我们还要讲一些其它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都是从因果来的。有的人,他对因果不明白,就像看到一些人造恶,却是享受很大的福报,富贵荣华,地位也高。这个,大家都能看到一些。有的人做大官发大财,而品德并不好;也有的人很讲道德,或很有修行,但是他却很穷,地位也没有,这看起来很矛盾,怎么讲呢?我们说,这个也不离因果,因果不局限于现今一世,是通三世的,过去由于他造了善因,这一辈子,果报成熟,他就享受福报了。那个道德好,或修行好的人,过去没有造培福的因,那么,他这一辈子贫穷了,也是宿业所感。因果,从三世来看,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不懂的人就单看到了现世,这个人做了那么多好事,却那么穷,那么倒霉;相反,那个人做了那么多坏事,却那么富贵,势力又大。就得了一个结论,说因果是没有的,是骗骗人的,圣人设教,目的就是叫人不要做坏事,所以编了一套因果
报应之类骗骗人的话。这种见解,叫做邪知邪见。我们说的正知正见,就是说一切法都不离因果,哪怕是在极热的天气,我们能够遇到一阵凉风吹过来,舒畅一下,也不离因果。就是说,在过去造不善业的时候,偶尔起了一念善心,就感受到在现世中炎热难忍的气候时,吹来这股凉风了。
离开因果的事情是没有的,这是讲世俗的正见。出世的,胜义的正见呢,要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离开断常二边:既不住断边,又不住常边。假使住于常边,执着一切法都是实在有的,那就不能出离三界,有情与器间都是实在有的,怎么能出离呢?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嘛!一切法本来都是如幻如化,没有自性的,既没有能流转的有情,也没有所流转的器间,自然出生死,断轮回了。反过来,如果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什么都是没有的,则又错了,堕入断边,成了断见,断见的人,拨无因果,要下恶道。很多人看起来也很用功,观察空性的道理,观一切法无自性,而对缘生因果的道理,事先没有好好地思惟抉择去修,最后观察空性,认为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他得到的,是这么一个「空性」,造善也是空,造恶也是空,那么马马虎虎随缘度日就算了,一切不要执着,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只要不执着就对了。
本人以前在上海认得一位居士,他是我以前在范老居士办的法相学社里的同学。他当时很用功,持五戒,茹素,精念诵。后来范老圆寂了,我到五台山去了,他自己在闭户研究,阅藏,自己研究就有一个毛病,师心自用。佛教里边,是要有传承的,靠自己看书,如心有偏执或等起心有过失,往往会走错路。他凭自己有点法相基础,也有点文化、声明知识,在藏经里面,东翻西翻的。最后,他说得到了一个结论,什么呢?说他找到了一条成佛的捷径,是成佛最为快速的一种修法——一切法空!做善的是空,造恶的也是空。出家
受持二百五十条戒是执着。淫怒痴就是
戒定慧,生死就是
涅槃。「哎呀!」他说:「你不要执着了,一切放下就对了。」他认为知道一切法就是空,随心所欲而行、但不执着,就可以了。他后来五戒也不持了,荤素也无所谓了,淫怒痴也就不拘了,不执着(去对治)了。他原籍绍兴,绍兴戏也去随便看看,无分别智,一切不着,何等潇洒!这个,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是拨无因果的断见。
我们都是凡夫众生,你说什么都不执着,好的也不执着,坏的也不执着,一切无分别,听起来很好,很高,但是搞错了。胜义谛上固然一切法皆无自性,同一空性,世俗谛上,缘生因果是如如不昧、历历分明的。实际上,我们无始以来,坏的习气很多,你若没有把它对治掉,你一放下,把好的,对治法放下,坏的就会冒出来,什么坏事都会做,这个空,叫做恶趣空,拨无因果的断见恶趣空!你若执着这个断见空,就会下恶道受苦,这是很危险的。
宗喀巴大师的教授,要大家知道一切法不离因果,同时一切法没有自性,这个见解,是最了义的,在历代讲空性的论着里边,很少有达到这个高度,也就很少讲到的了。释迦牟尼佛曾授记,谓释迦牟尼佛的甚深中观的道理,以后能够继承发扬的,就是龙树菩萨。后来,龙树菩萨如应出生,果然把释迦牟尼佛的最高中观见传授了下来,继承他的就是提婆,又经佛护、月称诸大论师,辗转经阿底峡尊者传入西藏,又传到宗喀巴大师。所以宗大师的教派就是继承最高的,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龙树、提婆的最高甚深的中观见。而其它一些教派,不管是显教也好,藏地的其它(除格鲁)密宗也好,能够达到这个高度的,是不多见的。一般地说,他们的见解都停留在稍低层次的水平上,按佛教的术语来说,不是唯识见,就是中观自续见,最高的中观应成见,历代都不多的。
从释迦牟尼授记龙树提婆的中观正见,后经传授下来,
莲花生大士是有这个见的,再传下来,到阿底峡尊者,乃至宗大师都有这个见。而其它教派,能够达到这么高度的,在宗大师住世时是没有,因为那时虽有仁达瓦等论师能教授龙树中观正见,而宗大师还是通过文殊菩萨亲身教诫,才能达到甚深密义的。现在有没有?我也不知道,所以不敢说,因为讲中观见的书很多,他们如果看到了,认为这个是好,他们采取去了,也可以。把这个见采取去了之后,他就成了格鲁派的见了,那就是成格鲁派了。或者他自己不承认,说我不是格鲁派,但是实际上他的见,已经属于格鲁派的了。
综上所述,那么这个见,是很重要的。见有了之后,就是眼睛开了,东西看清楚了。看清楚了怎么办?该走路了!我们不能停留在苦难的世界里干受苦,要自度度他,眼睛开了,知道一切,见地正了之后,该要修了。所以说,见,一定要配合行持,见行要合一,这个特征,又是宗大师教里最特殊胜的一个优点。它本是佛的原意,但被后人执偏了,宗大师却能依佛本意纠正过来。有的宗派重于见,研究了很多,行持不多。尤其是现代的所谓佛学家,资料参考的都很多,藏经堆起满屋子,但是行持呢?有的佛学家,还有些什么教授的,连三归依都没有受过,但讲却讲了很多的佛教经典,也着了很多的书。他们认为归依是迷信行动,是老太太们去搞的,而他们自己呢,是超然高乎一般信徒的学问家。他们自认为把佛教研究得很深透。但是,很深透嘛,我们看看又不太深透。首先,《广论》云:「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也就是说,经论都是教导我们欲求解脱
行者的修行方法,如果仅是研究方法,而不实行,等于病人读诵医方,而不服药,岂非成为笑话。另外,他们以历史发展的、批判的眼光,来看问题。他们说,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个印度的时代,说那些话是非常进步的学说,但后来,在别的一些地方来看,尤其是现在来看,又是落后于时代了,甚至提出要改了。这些话听起来,就不太对头了。这种话,说实在的,就是谤法的话,是很危险的。
所以说,佛教的教理并不能象世间哲学研究一样,根据一些历史资料,考证考证研究研究去对待了。是不能依这样子去做的,一定要依据我们法流的传承,依佛陀的精神实质,原样地把它继承下来,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不能依靠自己的第六
意识,虚妄分别,来加以批判。我记得,我自己在文革之后,被迁回原地上海,还没有出去弘法之前,曾在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呆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研究宗教写的文章都是用这种模式:某些某些是进步的,某些某些好象是不太对头的。我就不敢写这一类的文章。因为我是佛教徒,绝不能写这种文章,从来不写!否则,岂不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信仰吗?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刊出过我写的什么文章。真正的佛教徒,决不能把佛教当作批判的对象来看待。所以说,这是不同的,跟普通的学者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怎样做呢?应当把佛教的正知见学好了,然后如法的修行如教行持。有见没有行,那等于是有眼睛而没有足,不会走路了,那是达不到目的地的;有行没有见的话,就很危险了,盲修瞎练,着魔走火都会的。很多年轻的人,很有志气,他们一出家就去住茅蓬。出家住茅篷修行,这样做,我们说是专志苦行了,很好么!但是,见没有开,修的方法不懂,修行的境界千变万化,他认不清,最后会着魔走火。我以前在广化,福建省佛学院教书,有个学僧,他是某寺来的。他对我说,某山的上面,茅篷很多,都是修行人,但是着魔的人也很多。他说:他们在山头上狂叫,哇——叫,边叫边跑,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又从那个山头跑到这个山头,哇——地叫着跑,很明显,这是着魔的现象。所以说:有见无行,不能达到目的地,就是口头禅了,说食不能充饥;而有行无见,却是最危险了,着魔走火都会有。我们好容易得到这个暇满人身,却这么糊里糊涂地着了魔了,以后要回到三宝的环境里来,那不晓得在哪一辈子了,这个是太危险了。所以,我们宗大师的教里面,重于见行要一致的,既要有正确的知见,又要有如法的行持,这样主张的,是最正确不过的了。
我们为什么要学宗大师的教呢?我初信佛时,本来也是念佛的。说实在的,在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佛书,都是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一类的。《印光大师文钞》正编、续编、精华录,我全部看过,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全部看过的,那都是净土宗的。但是后来,又怎么进到密宗呢?开始,对密宗是不敢相信的。噢!密宗是很危险的,那时候不是说得很可怕吗?是象洪水猛兽一样的可怕。后来呢,海公上师来了,他到上海,在金刚道场弘法。我想去听听看。一听,第一次听到的是《律海十门》。讲的是
戒律,而且讲的非常严格,这一下子放了很大的心。因为当时很多人说密宗是不讲戒律乱搞的,男女关系乱糟糟,什么双身法啦,饮酒食肉啦,等等。但一听海公上师讲密宗却对戒律那么严格,那么,那些人说的话,可能是靠不住的了。最后,慢慢地,谨慎地一步步学进去,就感到所谓外面流传的那些话,仅仅是一种流弊,并不是属于密宗正规的事情。正规的密法尤其是格鲁,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流弊、乱搞的,当然也有,但仅是流弊而已。后来,又看到弘一法师也有这样的看法,更坚定了自己对密法的信心,就慢慢地进入密宗了。
但是,修密法是不是把净土宗就放下了呢?这也不一定,因为格鲁派修行,一般分二个要求: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增上生就是说这一辈子修行,下一辈子还要求得到暇满的身体,和佛法兴盛的环境,继续修行。再说得具体一点,增上生就是求下辈子再得一个暇满的身体——离开八难之处,生人间,六根具足,信三宝,未作无间罪,最适应修行的身体,又生在有佛法的国土,生活所需亦不缺乏,这个有佛法而又不愁生活的环境,可以就在此娑婆世界,也可以在西方极乐世界,随自己发愿。这样看,那么,往生西方,也是属增上生的一种,也在我们格鲁教派里有的,我们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宗大师有化身在极乐。所以说,修密法并不与净土宗的宗旨相违,而且还有五力可作依靠,决定往生。决定胜,就是这一辈子能够证果证道,更高了。这个如果得不到的话,增上生么,下一辈子得一个暇满的身体再修行,再遇到殊胜圆满的佛教,也好嘛!因为修行不是一辈子就能解决问题的,显教说要三大阿僧祗劫。密宗要快得多,但即身成佛的毕竟是少数,大多还要求增上生。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说,一是宗大师的教法是非常殊胜、非常圆满的,包罗一切,摄净土宗也在内,绝对没有排斥净土宗。二者,宗大师的教法,不但不排斥净土宗,甚至于对净土宗有极大的帮助,有更多的修法,保证行人能往生净土。《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五力真正配合口教授,往生清净剎土求加持。」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中有详细解释。
初九开示
昨天,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行跟见的问题,今天继续把这个问题接下去。有见无行,道理是明白了,但是没有实际行动,就是所谓的「说食数宝」之类。食品,说了很多,营养又丰富,但单说不吃,肚子是不会饱的,营养也得不到的。他人之宝,数了又数,很精确没有错,但自己半分也拿不上。有行无见呢,那就很危险了,闭了眼睛走路,掉在深坑里面,就不好搞了。所以我们说,见行要合一。见行合一,说是这么说,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的。
宗喀巴大师教,有个特殊点,他能看到,一切圣言(佛经),皆是教授教诫,都是我们修行的指导,没有空谈理论的。这点,一般人就看不出来。有的人,看佛讲的这部经,好象讲的纯粹是理论性的,对修行是无关的。但是,宗大师就能看出来,一切佛经都是教导我们如何修行的。这点,没有深刻的智慧,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宗大师的教下,见行合一的理论是极可贵的。西藏有一位很有名的翻译师,名叫达仓洛杂瓦,他曾经说过这句话,他说:「藏人里边,或者唯有见,见地很正确,但是行持不够;或者唯有行,行持很艰苦,能行苦行,但是见地不太清楚。那么,见地既要正确,行持又能
精进的,这样子的人,只有宗喀巴大师一人。」这是当时对宗大师的评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见行合一,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在西藏,佛法那么盛的时候,一般的评价,说见行能够全部结合起来的,见地又正,行持又好的,唯就是宗大师一个。我们幸运地在宗大师教下,能够学到一点佛陀原来的意趣,经宗大师阐明的见行合一的理论,应当感到十二分的庆幸。
在我们学习佛教里边,经常听说这句话:「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正知正见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探讨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见地要正」,怎么样的见地叫正呢?佛教里边,讲见地的也有好多宗派,不尽相同。在西藏
大德分析,大概把它总归纳成类,成为四种。
一种是有部的,讲一切法都是有的,不讲空的。就是说,把宇宙一切法讲清楚,它的空性没有提到,这是有部。如说:「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有部说「三世一切有」,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法都是有实体的,但补特伽罗是没有的,说「
无我唯诸蕴」。人我是没有的,其实体就是法,由萨迦耶见错执为有补特伽罗,即所谓「法有人空」。这是佛陀对一般初机的人这么说的,使他能证到人我空。他们也是有依据,不是随便乱说的。对起步低的机,这么说是契合的。因为对每个法搞清楚了之后,就知道确实没有一个「人我」存在。对外,破外道所执常一自在之我;对内,破凡夫执有独立实有的我。这样行持才不会错误,认真去修行。如果真的假的搞不清楚,有些人会不在乎,反正都是假的,不认真去做了。
第二种是经部。经部的理论,是在有部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他们不许三世实有,只许现在。在蕴处界三科中,他们认为蕴处是假,唯界是实。又不许不相应行法为实有,并且认为三个无为法也非实有。在一切法中,安立了许多法非实有,为大乘法空奠了基础。
再进一层,第三种唯识宗(或称瑜伽行派)。唯识宗的见地说:不但过去、未来之法是空,就是现在法,所取的一切外境,连能取的心也是空的,都是唯识所现的。那就是说,把心外诸法能取所取都空掉了,只剩下依他起的识——阿赖耶识。
到第四种中观宗,他们的见地,根本否定了阿赖耶识,说一切法,不论内外,都是自性空,那就是一空到底了。
以上所说,就是西藏的大德,对佛教宗派的知见。综合的分析,大致可以分四大类:第一类说一切法都是实有的,唯「我」是假。第二类是同意色、心实有,而说心不相应行及过去、未来,及无为是假有的。第三类,不管过去、未来、现在,徧计执能所二取都是空的,只有依他、圆成是实在有的。第四类,是最高层次的,不但心外诸法空,内心也是自性空,没有实体的。它说一切法,从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连最高的无上正等菩提,都是自性空。这一切法,在《大般若经》里反复地说,每一番都说了一大套,很多很多,这些法都是自性空,都是缘起安立,一点自性或自体也没有的。见的问题,从浅深层次上分,大概有这么四种。
我们说最高的中观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既然想要理解云何「开示悟入佛之正知正见」,一定要把佛的正知正见,至少能够大概的知道一些。否则的话,口上说了正知正见,心里糊里糊涂地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正知正见。最高的正知正见,就是远离断常二边的中道见。断边,说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因果也是没有的,这是很危险的见。断边,一定要除掉!常边,是说一切法都是实在有的,因果当然是有的,但执着一切法实在有的话,就出不了三界。我们要出三界,一定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我们如果把法还是执得实实在在的话,固然因果不会错,坏事就不会去做,但是由于执着实有的因果,这个好事做了会得什么乐报,那个好事做了又有什么报。既执着那个报,要出三界是没有希望的,还是在这个轮回里流转,而且烦恼还没有断,仍会造业,堕恶道。
所谓中观正见,既要离断,又要离常,即中道见。佛法就是讲中道的。佛法里面根本的理论是缘起,一切缘生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不是常的,又不是断的。断常二边,一般认为执有是常边,执无是断边,这么说,有的时候会感觉比较笼统、含糊。我们再说得精确一点:没有的东西说它是有的增益执,这个叫常边;有的东西说它是没有的损减执,这是断边。中观说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唯由名言安立。若执一法稍有一点自性,不是由名言安立的,就是微细的实执。而缘起不谬的因果,名言安立的是有的。这二个不但不相违,且互相辅相成,这就是中观的正见。我们天天念《上师供》:「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二互不违相助以出生。」就是这个意义,不落断常二边。
假如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家看到的人和那个物。人——有情,本来是没有自性的。你说有个流转的
生命体叫做补特伽罗,从这一辈子转到下一辈子,即是一般外道执的灵魂了。很多人会这么说:「人死掉了,灵魂又换个新房子住,老的房子坏掉了,那就不要住了,住新房子去了。」他们执的灵魂好象是一个纯粹精神的东西,它可以在物质的身体里面钻进钻出,旧的甩掉了,换个新的。这样子所谓灵魂的这个东西,在佛教里面说是没有的。我们的身心,就是五蕴。这个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离开了五蕴,另外还有什么灵魂这样的东西——是
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可以钻进钻出的,尽未来际能够流转生死的这样一个东西,绝对是没有的!这个就是增益执了,没有的东西,说它是有,就是常边。有的东西,如缘起法是有的。但有些人修空修错了,他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因果也是没有的,你做善事也是白做的。所谓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这是对那些初学的人,骗骗他的,叫他不要做坏事就行了,实际上一切法都是空的。这样的人,就落于断边。本来是有的因果,他说是没有的,拨无因果,这就是邪见(这一种见最危险)——断见。
中观的正见是说:一切法,它的自性是没有的,并不是说它的现象没有,作用没有。我们睁着眼睛,看:大殿、灯光、花、香,还有佛像,怎么说是没有的呢?若是没有,你眼睛看到的是什么?这从世俗谛、名言上是有的,但是他的自性,是没有的!什么叫自性?这个法,他自己能够独立存在,不依靠其它一切缘起的,这叫自性。这个自性,是一切法都没有的。我们说任何东西,灯也好,茶杯也好,它们都是用它的材料,经过匠人的工艺、工具或经过那些机器做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因缘和合而有这个茶杯,或者这个灯。如果说这些因缘没有,这些材料没有,匠人没有,电没有,这个灯就亮不了的。所以说,一切所有的法,都以各式各样的因缘把它兜起来的。如果你说灯,它自己有自性的,那它自己就该亮起来了,不要电就亮了,它本身也不需要制造,它自己这么凭空,一个灯就出来了。而且自己会亮的,不要人点,也不要用电。这样的东西,有没有?没有的。
那么,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法自性空,也就是一切法空,空什么呢?空它的自性,空那个不需要因缘,自己能够独立存在,常住不变,如所谓灵魂之类的东西,那是没有的。佛教不讲灵魂,有情死了,转为中有身,由中有身投胎,这个中有,还是五蕴聚合,不是单独不变的灵魂,但投生的现象是有的。同样,因缘和合,假现这个灯像,而能起照亮的作用。又如我们修行,依戒定慧起断烦恼的作用;这些法,依因缘和合,名言安立的法,是有的(依世俗谛)。所以说,有的,不能说它没有,没有的,不能说它是有。这样子,就是中道,也就是佛的正知正见。
这个正知正见,从释迦佛亲传下来,并授记,将来佛灭度后,有龙树菩萨,能够继承发扬这个正知正见的。龙树菩萨又传他的弟子提婆论师,由月称论师等辗转传到莲花生大士,乃至阿底峡尊者,直至宗喀巴大师。这个传承,是贯穿了这个正知正见的,也就是应成派的中观见。其它的宗派或多或少地还没达到这个高度,但一切宗派,凡是佛说的,都是没有错的,因为有各式各样的机,佛说的法就有权有实,权中复有浅深的不同,所以千变万化,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是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大小显密,宗大师归纳成有次第的三士道,其中上士道又分波罗密乘与金刚乘两种,整个体系一致,毫无矛盾。这些都是通达证悟了应成的中观见,也就是佛最欢喜的正知正见才能做到的。
这个见,我想再重复一遍:一方面既看到世出世间因果丝毫不爽,一点不错,另方面又看到这些因果法的本身,是因缘和合,名言安立,一点自性也没有的。虽然没有自性,而缘起作用是一点不错的。空是空它的自性,并不是说什么都空掉了;有,是有它的现象,有它的作用,并不是有自性存在的有。正因为它自性空,所以可以变出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说有自性的话,缘起就变不掉了。譬如说种地,把稻种子种下去,经过阳光雨露,就会生芽,芽长成杆子,最后结稻谷。如果种子有自性的话,它不依靠一切因缘,自己能独立存在的,那么,种子丢下去,永远是个种子,一切变化都没有了。小孩子如果有自性的话,他永远是个小孩子,也长不大了。众生有自性的话,那就永远是众生,成不了佛了。天永远是天,人永远是人,地狱有情永远在地狱,没有出头的一天,不是太糟了吗?幸亏一切法自性空,地狱才能出头,众生也能成佛!
《六祖坛经》里好象有这么一句话:「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句话表面上好象反对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呢?六祖大师广度众生,慈悲为怀,怎么会连佛说的西方都反对了,不会的!他是说我们有些人把西方执得太过分了,不知道从根本上灭罪下手,又不知道空性道理,不知道罪性本空,烦恼业断不了,生死也了不了的,如是则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如何能显现呢?西方是唯心所变的,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大家都听熟了的吧!如果不求心内的清净,而刻意求外界的西方净土,象这样去求的话,恐怕也求不到,要自己的心净了,与阿弥陀佛的心,至少是相应了,乃至融合了,那才能生西方。我们念佛,要把心念得与阿弥陀佛一模一样,那当然做不到,但渐渐靠近,渐渐相应,这功夫应该是要做的。莆田广化寺,山门牌坊里面有一个匾:「莫向外求」。佛教是教我们不向外求的,一切从内心求,所以要生西方,也不能一味向西方外界去求,亦得从心上求,从心净上下功夫去求。否则,乘驾再精密,再现代化的太空飞机,想飞到西方去,十万亿佛土,谈何容易!那怕一天能飞十万八千里,几亿辈子也飞不到的。
再说西方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娑婆世界是众生业报所感,业报未清,未得阿弥陀佛加持,即使到了西方,也看不到西方国土
庄严。就是我们娑婆世界须弥山顶上的忉利天宫,也要初果以上才能见到,凡夫是看不到的。还有一个比较熟悉的例子,经论上经常说起的,就像一条河,人看到的是水,天看到的是琉璃,饿鬼看到的是脓血。同样是一条河,因为各各业报不同,看到的就大不一样。再讲一个例,记得在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里讲到一个公案,倓虚大师的寺院里,有许多狐仙,要求大师允许他们住在他的寺院内,并带领他去参观他们的宫室园地,非常富丽堂皇。但翌日去看,却是房顶上的阁楼,灰尘铺满的。业报不同,所见的也就不同,所以不从心上用功、求净,单想靠外力求生西方,就像想乘太空飞机飞往西方,就像六祖所说的,恐怕这样求,不从心净上去求,是求不到的。古德说,佛慈悲之钩是无法钩起无环之锤的。
记得有一位净宗大师,好象在一本《净土生
无生论》里讲过一句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说: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佛说的,只要好好念佛,你就一定能生西方,决定会生的。但是去,离开娑婆世界而去,却实在没有去,那么,人还在娑婆世界!这句话怎么讲呢?太矛盾了!但这句话是净土宗一位了不起的大德说的,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不会乱说的。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道理,也要用刚才我们说的「正知正见」来理解。「生则决定生」就是说缘生的因果是一点不会错的,只要依佛说的方法,好好念佛,修很多的善根福德资粮,回向西方,发菩提心、出离心,不留恋这娑婆世界,这些因缘和合了,再加阿弥陀佛慈悲接引,与四十八大愿相应了,决定生!依着佛所说的方法去做,这些因缘会合,决定产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果。但是,「去则实不去」,又怎么样讲呢?刚才不是说了缘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果吗?但是缘生法是就假安立的现象说的,实际上(胜义上)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不但娑婆世界是自性空,极乐世界的自性也是空,能去的人也是自性空。空性之中,那有来去呢!《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中观论》说得更明显,一开始说了八个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既然「不来不出」,那么在自性空中,那有什么「去」呢?所以说「去则实不去」。
佛经上也有一个公案:有一位比丘——好象是那先比丘,是阿罗汉,很有智慧。有一位国王,听到「自性空」这个道理,不能理解,他想八不中道,怎么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呢?国王就搞不懂了。明明现前看到的众生都有生有灭,外界的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春天花开,冬天花谢了;春天草长起来了,冬天就枯掉了;就人——有情来说,小孩子生出来了,老了以后就接着灭掉了——死掉了。这个生灭现象,到处都摆在那里,怎么说不生不灭呢?这位比丘很有智慧,他就反问国王,他说:「大王,你御花园里的无花果,到底是甜的?还是酸的?」这位国王惊异地说了:「哎哟,大德,我这个花园里面,根本没有无花果树,无花果一个都没有。果子既没有,你问它甜的还是酸的,这怎么说呢?」这位比丘就说:「对了,国王,你说一切法有生有灭,有来有去,但是我问你,生灭,来去的法,自性是空的,也就是说,这法本身是没有的,就像大王花园里没有的无花果一样,不能说甜说酸,那么,怎么可以说这法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呢?没有的东西,说生说灭,说来说去,怎么可说呢?根本说不上的。」国王因此明白了空性的道理。
这个道理,就和我们生净土是一样的。从胜义谛方面来说,有情的自性本空,没有一个实在的有情,既然自性空,没有自体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有来有去呢?是没有来去的!所以上面说的那句话,「生者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要从缘起性空两方面来看,也就是说,要依佛陀的正知正见来看。「生则决定生」,缘生的因果,一点也不会错。你依照因果法则,依佛说的方法去修,决定会生西方极乐的果。但是从胜义谛,一切法自性空来讲,本来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东西怎么会有来去呢?就像国王花园里,没有无花果,说它是甜是酸的,一样,是说不上来的!这里我们反复地讲,因为这个道理很重要;同时也不容易懂;所以举了那先比丘善巧说法的公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甚深空性的道理。我们要真正把净土宗的教理学透,一定要学好佛所欢喜的中观正见。
众所周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莲花开了,见到阿弥陀佛了,就要求证到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就是甚深的空性道理,不但要了解,而且要亲证!如果无生法忍证不到的话,要回娑婆世界来广度众生,还做不到。有人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了生死,是横超三界了生死,比竖超三界要容易得多。但是,如果不了空性,对一切法执得很实在(实执)。认为西方实在是有,众生也实有,生了西方,那么带惑往生,烦恼空不了,也就是断不了。烦恼未断,则出不了生死。前面讲过,执有的人不能出生死,执实有烦恼,是出不了生死的!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执断的人呢?前面也说过,是要下恶道的。执着断边,是恶趣空,既拨无因果,就任性乱做了,善法不修了,修了也是空的,白费气力,所以善事也不做了。但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力量很重,既一切都放下了,好的不做了,正好让坏的种子自由发展,坏的现行就流露出来了。这样去做,决定要下恶道的,这就是恶趣空——断灭空了。
这里出现了一个存在的矛盾,一般说,能够生西方的,都就了生死了,但是,这个生死怎么了?如果没有把自性空的道理悟到,证到,怎么了生死呢?了生死不是有个生死可以去了,有的东西是不能使其成无的,无的东西也不能使它成有的,悟到生死本空,本无生死可了,证到无生,无生则无灭,哪里有什么生死,既无生死,便叫了生死。凡夫妄想执着,才执着实有生死,所以了生死,必须证无生空性。我们还可以从经上看到,西方有四种净土,最初,也是最低的,是「凡圣同居土」,既然有凡夫,凡夫就是没有证果证道的,没有了生死嘛!所以说,西方未了生死的人是有的呀!怎能说一生西方便横超生死,了生死了呢?这句话不是有矛盾吗?不过,我们说也并不矛盾,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极长,虽然往生后仍是凡夫,但见到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者其它那些大菩萨,跟着他们修,慢慢地修,一年,二年,十年,百年,一万年,一亿年的修去,寿命很长嘛,那么修到有一天,总会悟证到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这个时候就成了圣者了,待断尽了烦恼,不是了生死了吗?因为寿命很长,能即生了生死,就这个意义来说,也可以说横超生死了。
不但是西方,修密法的也可以即生了生死。密法有四部,下三部都有修长寿法,(这个方法无上部也有,我们格鲁传承也有长寿法——无量寿如来观空持咒法,修一次可增长寿命十三年。)下三部都有这类修法,修了可以使寿命增长。依业报的寿命,以南赡部洲的现前时期来说,一百年是很高了,假使修法还来不及修成功,那么就可以修长寿法,增长到一百五十年,若一百五十年还未成功,再修嘛!二百年,总有一天修成就了,便能即身成佛。所以说,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也可以超生死的——修长寿法即身成佛。无上部的修法更快,不修长寿法的,也能即身成佛,就是依一般的寿命,也可以得到在这一辈子成佛。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指善根深厚的利根来说的。其中格鲁派的修法,不但是可以即身成佛,而且可以缩到十二年就成佛。如果根机再好一点,三年,乃至三个月就能成就。很多其他教派的行者,说我们黄教成佛慢,说连黄教祖师宗大师都是中阴成就,在一生内没有成佛。但是要知道,宗大师的中阴成佛,是一种示现,因为他重视别解脱戒,教后世比丘不要修双身法,所以故意示现中阴成佛。实际上,宗大师早成佛了,黄教成佛比一切其它宗派要快,十二年,不要一辈子。一辈子么,八十年,或者六、七十年了,但黄教只要十二年,再快么,三年,三个月,乃至最快的(根机最好的)四十五天!一个半月就能成佛。所以说,具有这样殊胜的修法,在娑婆世界里,恐怕宗喀巴大师的黄教是唯一的了。但很多人一直不理解,也不经调查研究,一味地认为黄教慢,实际上,因黄教广求多闻、思、修,他们嫌麻烦,想找个便宜,修个简单法门罢了。这些是乘便附带说的话,不必赘言。
我们再回到正题,据上所述,我们修净土法门,可以横超三界,了脱生死,它是有密意的,并不是说什么空性道理也不懂,糊里糊涂地往生以后,生死就没有了,到了西方还得修嘛!到了西方极乐,修到证无生法忍的时候,就是说一切法自性空,八不无生的道理证到以后,那么,在这时候,才算生死了啦。是已经超凡入圣,成了圣者——八地菩萨时,那才了生死。对凡夫来说,生死是没有了的。我们都是凡夫,你说那个了脱生死了?没有了嘛!西方去的话,西方有没有凡夫?有嘛!凡圣同居土,如果没有凡夫,为什么称凡圣同居呢?单说圣土就对了,但是西方的凡夫寿命很长,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西方各大菩萨的摄受和教授教诫下,在风吹树动,众鸟和鸣,皆是法音宣流的良好环境下,自然会精勤修行,从而证果证道,而了脱生死了。不过有一点,就是西方修行,时间要慢一点,长一点。为什么?没有苦嘛!我们娑婆世界,苦很多,逼着你修,所谓「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如不修的话,地狱在等着我们,你想害不害怕?那就得拼命要修了。西方呢?没有地狱,好象慢慢来,不必太着急了,但总的说来,不是说到了西方,我生死了啦,已经万事大吉,什么事都没有了,一切都已完成了,没有那么简单的,还是要努力修持。
回过来说,既然西方去了还是要修的,如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乃至六波罗密多等,都是要修的,那么,我们在娑婆世界不妨先修起来,不是更好么!这样,到了西方的时候,就可以品位高一点,善根厚一点,更快地证到无生法忍,返入娑婆世界,广度一切父母众生,不是很好吗?所以,我劝大家修净土法门的,念佛求生,固然重要,但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总之,佛说的教理,尤其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能抽暇学修,或探讨一番,如果就在这一辈子,精进用功,达到一心不乱,得到修证的话,这辈子就了生死,多好!否则,到了西方去了之后,也能很快了生死,因为在娑婆世界时,已经有了基础了。如果没有基础,到了西方,象小孩子一样的,启蒙,进幼儿园,慢慢学,缓缓修,那时间就太久了,不晓得那一天才能回娑婆世界,普度众生。
但有人说,到了西方,就保了险了,不会再受苦了,那么无妨慢慢地修,着什么急呢?但是,我们要想到发菩提心,是为利益众生才发愿成佛的。《现观庄严论》上说,「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自己的父母有情,正在恶道受尽苦难交煎之中,「盼子作救拔,子自安不闻」,怎么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三宝呢?那真是,《五字真言》里说的,「不如鸦羊等」,比禽兽都不如了。因此,一定要想尽办法,快快地把他们救出来。这样度脱一切众生的能力,只有佛才具备,所以一定要发愿快快成佛,快快度父母才对。
当然,学法修行,也要看条件的,有的文化太低,理解力也差,学不进去;也有的人,七八十岁了,时间也不太多了,叫他学这样那样,尤其是空性毗钵舍那,拿起书,头都昏了,如何学,更如何修呢?那么,就一心念一句圣号,同时发个愿,将来一定要学通证到。发愿很要紧,不要轻视了,好的愿发了,将来都会满愿。所以一边念佛,一边发愿,到了西方之后,马上自己就会把婆娑世界的愿提起来,在佛菩萨的加持、护念、教授下,就会理解通达,乃至修行证得。如不发愿,则到了极乐世界,感到很舒服,很安乐,再也不会受苦了,「所作已办」,就不想努力进修了。这时,就要麻烦劳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加以劝说,种种方便,怎么那么,花很多时间,把你劝化过来。结果,照样还是要学这个法,却兜了一个圈子,白白地化费了很多时间,何苦呢?所以修净土宗,有条件的,还是要学一些教理,修一些不净观之类的法,乃至自性空的道理,有助于往生净土,更有利于早日成佛度众生。
刚才说了很多,现在总结一下前面所说的话。出离心,菩提心,加上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这三个就是我们佛教的命脉,亦名「三主要道」,佛教里面,最重要的,就这三个法,这三个法拿到之后,佛法就像在手掌之中。成佛也仅仅是时间长短上的问题了,所谓长短就看自己精进不精进。如果这三个法——三主要道,没有学到,那怕你再努力修苦行,不倒单,日中一食,宴坐经行,离欲修定,乃至修到非想非非想,神通广大,能化身无数,就像
婆罗门外道一样。他们的神通也很大。譬如说,八大成就,什么飞行啦,地下可以通行,跑到对方去啦,水面上可以踩水行走啦,隐身术把身体隐掉,别人就看不到他……等等,婆罗门教也会有,但是他们了没了生死呢?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就是没有了生死成佛的动机,没有一切法自性空的见,就是没有了生死成佛的方法。他们对这三个法什么都没有,怎么可能出生死,更谈不上成佛了。所以说,三主要道是佛教的命脉,只要是佛教,那个宗派都要,就净土宗来就,当然不出例外同样的需要。
我们昨天讨论过了,出离心没有,娑婆世界就放不下,怎么生极乐呢?昨天讲了个公案,一个寡妇的公案,今天我们再说一个。有一个老太太,她一向念佛很精进,到了她年岁大了,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很清楚,看到阿弥陀佛来了,金光闪闪。佛对她就:「你天天念佛,几十年了,很精进,很好!到七天以后,我来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按理说,她该很高兴了,一辈子努力,已达到目的了,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她了,太好了!往生嘛,她一听反着急了,「哎呀!阿弥陀佛,我想告个假,再迟几年来好不好?我现在还带着一个小孙子,他年纪还小,我若放下,他可没人照管了,而且我家里有许多事情还没有了,需要我安排,等我一切安排好了,孙子长大了,再来好不好?」好!她这么一说,阿弥陀佛就在她梦里不见了。七天以后,也就没有来接了。后来,到底来不来,就不知道了。没有出离心,为世间利益而念佛,对世间放不下,不想去么。自己不要去,当然阿弥陀佛不会强要硬拉你去。如果阿弥陀佛可以把不想去的有情一齐拉去走的话,那就好了!把娑婆世界的有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在一起,一下子拉到极乐世界去,娑婆世界就空掉了,连修行也不要修,就天下太平了。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幻想的事。虽然说净土宗仗阿弥陀佛,依靠外力,但也不能自己一点努力也不作,全部赖倒在阿弥陀佛身上,这好象也太懒惰了,藏德有云:佛慈悲之钩,无法钩起无环之锤;如果拉了还不肯去,那就更不可说了。
讲到这里,我们要说一说密法的殊胜了。因为大家是净土宗,我们还是讲往生净土的问题——从密法的角度来讲。我们密法里面并不反对往生西方,而且也提倡往生极乐,这个大家应该要知道。有的人说,密宗跟我们净土宗不是一个宗派,我听也不要听,听进去了,将来我到阿弥陀佛净土,就去不了啦。为什么?你听过密法了么?「阿弥陀佛是不要密法的」。啊!这个话恐怕会构成谤法吧!阿弥陀佛怎么不要密法呢?你到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修行成佛,「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的法门里面有没有密法?有啊!那么阿弥陀佛教你密法,你学不学呢?如果你坚持不要学密,阿弥陀佛也就不教你密法,那么你成得了佛吗?佛说的显密法门,有一门不学不修,就成不了佛。密法一点也不要学,那决定成不了佛的。所以密法还是要学。就看你早些学或迟些学的问题。既然如此,你还是必须要学的话,那么,为什么听了一句密法,就害怕得那样子,说去极乐世界往生不成了呢?我昨天讲过,当我在苏州西园讲了几天开示,讲圆满了,信众们大家来求加持,求后都很高兴。有一位年纪也不很大,大约有三、四十岁的女居士,当我举起铃杵给她加持的时候,她来不及地往后缩,一下跑掉了。当然,她是修净土宗么,她好象是在想,我密法用的铃杵在她头上一加持的话,她极乐净土就去不成啦。难道密法的铃杵叫你净土不要去吗?这个想法,也想得太过分了。
即使我们修文殊法的——你们中间有的人可能也在修吧,五字真言,「嗡 阿日阿巴杂那 的……」中间有个「杂」字,就是代表阿弥陀佛。我们每天也在念阿弥陀佛。不过你们念是:「南无阿弥陀佛」,或单念「阿弥陀佛」,我们是用藏文字「杂」来代表阿弥陀佛,这就包含在五字真言里面了。那么我们也是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难道会把你们挡住,不准你们往生弥陀净土去吗?决没有这个话!如果说有人胆敢把发愿要往生西方净土去的人挡住,不准去,留在娑婆受苦,这个人不下金刚地狱,哪个下呢?当然,求生其它净土,不在此例。度众生是我们佛教徒每人都该做的事情。如果有人不但不度他,连阿弥陀佛慈悲来度,还把他拦住,不给他去,那不是胜过五逆十恶的罪了吗,这个罪太厉害了,我们信佛的,那个也不敢造啊!放心!真正的佛弟子,决不会那么残忍,叫你阿弥陀佛净土不要去,在娑婆多受些苦,这个顾虑是太过分的。
佛教各宗各派,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度脱众生,离苦恼,出
苦海。出苦海的方法很多,应机施化,有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有生兜率陀天内院的,或者生东方琉璃世界的。我们汉地通行的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我们就也赞叹极乐世界。我们南无寺的至尊上师大吉佛爷,也随顺汉地众生习惯,传居士们修破瓦法、哑巴斋,都是劝那些居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是就我们金刚部中以文殊菩萨为本尊的修法而言的;若莲华部,以阿弥陀佛为本尊的修法,那就都是西方极乐的修法了,比汉地的净土宗,修法要多得多呢。所以密法与净土宗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有关极乐的修法方法更多。
在我们这法流,每天早晨念的《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也有往生净土的法门,有五种力量助我们生净土。第一个是法的威力,不论修文殊法也好,修观音法也好,此中所修的法,如积集广大智慧、福德资粮、
忏悔业障、七支供等,都有极大的力量,你若发愿生西方,将此功德回向极乐,就能靠法的威力,把你带到西方去。
第二个是持戒,以持戒清净的力量,若回向西方,也可以将你带往西方。《律海十门》中有一段:「若具戒士夫,临终观业行,无罪不悔恨……随愿生净土。」又:「兜率弥陀土,十方净佛剎,随愿定往生。」只要持戒清净,戒的力量就有那么大。
第三个,发菩提心的愿力,这个昨天我们讲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是从菩提心里流露出来的。我们如能发菩提心,就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合,那么,如磁吸铁,相应嘛,一吸就吸过去了。发菩提心的力量极大,纵不能真正生起,造作的生起,也有一定的力量。发愿生生死死不与菩提心相离,再愿一切众生,同登极乐,以此发菩提心愿力故,如法往生。概论往生,略有五种,下士夫以皈依三宝往生,中士夫以出离心往生,上士夫以菩提心往生,通达空性者,安住空性往生。若金刚乘成就而往生,则属最高层次。
第四个,就是依靠上师的拔取力,我们自己罪业深重,当临终业报现前的时候,如果能忆念上师——这里我们再提一下,上师就是三宝的总代表,忆念上师,实际上就是忆念三宝。上师本身有成就的,可以直接把我们救出来。即使上师是凡夫,因我们没有缘亲见佛菩萨,佛菩萨就示现上师身,来把我们救出来。《上师供》颂里有:「诸道未竟死时俾能作,平稳善巧罪堕师遮举,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净剎土求加持。」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临终时忆念上师三宝,就有把我们从恶趣里边,尚未去的遮止不去;若地狱相现,将欲堕落,求师拔济出来,这叫「举」,从而往生到西方去的这个力量。
第五个破瓦法,大家可能听到过很多的了。修此法成功后,心识可以自己从顶门出去,随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在莲花中投生。不过单靠开顶,若无前四力,如鸟繋足,虽飞而不能远,又恶业未净,虽往生而非善处,就像我们讲过的那位老太太一样,阿弥陀佛来接她了,但她不想去,说还有许多事情未了。那么等于一条高速公路,设计好了,国家花了好多的投入资金,修得好好的,修成功了,但自己驾车子却不愿上去,偏往后开,到农村小路里去,那么怪那个呢,只好怪自己了。就是譬说顶是开了,但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又无白法善种子力,则也生不到净土。总结来说,密法里面也有往生西方净土的修法,而且还比汉地有更多的修法,绝对有助于往生。
这里再强调一下,持戒的重要性。修净土宗的一般说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了,还有的说只要念《无量寿经》就够了,甚至于说只要念《会集本》,就一切解决了。但《无量寿经》里也提倡持戒,如云:「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其中辈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乃至「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这些都表示生西方,要有清净持戒的重要性。
这里,我想起一个公案,有一对老居士夫妇,很用功,天天念《无量寿经会集本》,
拜佛、念佛,求生西方。因为他们两位年纪大了,自己买菜、烧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很辛苦,有一位年轻女居士,发心给他们烧饭打杂,让他们安心修持。两老说很好,让她进来同住,有位居士告诉我,说她发心帮助老人修行,很可贵。我说:「去不得,叫她不要去住。」但是来不及了,她已住进去了。再过一段时间,那位居士又告诉我,说那位年轻女居士结果去了。去了之后呢,没有好久,那位年轻女居士因经常伺候那位老居士,产生了
感情,晚上就犯戒了。犯了戒,该痛切忏悔,防护未来,誓死不再犯!但是他(她)们说:「不要紧的,我们每天都念《会集本》,什么罪都能消除的。所以将来决定会生西方净土的。」于是白天念《会集本》,晚上犯根本戒,去得了不?你们大家看看,去得了不?带业往生,也必定要有忏悔的心。忏悔必须痛悔既往,防护未来,才能清净。累犯不改,怎叫忏悔?犯重戒而不忏悔,怎能去西方?一定要持戒清净,才能有把握去。在家居士的五戒,轻的可忏,根本的不能犯,犯了不忏,还想到西方去,恐怕靠不住了。一只破了的船,水都要漏进船舱了,想平安地渡过太平洋,到彼岸去,但还未到大海,船就沉下去了,人也就溺死了,怎能到彼岸?戒破了,就像船漏了一样,不能浮载到西方去了。所以说戒律很重要。至于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重要性,前面已讲过,就不多重复了。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不要把显密二宗,看成水火不相容似的,尤其是修净土宗的,不要以为一接触密法,就对生西成了阻碍。上面我们已经把密法与显宗(特别是净土宗)的关系沟通给大家讲了,藏传的破瓦法,在出离心、菩提心具备的条件下,可以从自己顶门出去,随阿弥陀佛往生西方,这个法很珍贵,汉地有许多信徒也已经在修了,显密都是佛说的,归趣也是一致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些,就是对修净土的行人,介绍一些格鲁的教法。格鲁,你们中间很多人不熟悉,甚至以前还听到过个别人说,西藏的教(包括格鲁)是喇嘛教,不是佛教。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二十五卷里又说了善士须具八种功德。《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中,更说具足十种功德为圆满的
善知识,彼论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此中十德,与《瑜伽》八德,内涵完全相同,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这些都是显教的理论。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的善知识十德,完全是依《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的。善知识在印度称「古鲁」,即是教我们佛法教理和修行的「上师」,在西藏就称为「喇嘛」。世间上,学识、技艺都要拜师,何况学佛?喇嘛就是教我们学佛的师父,怎么说藏传的是喇嘛教不是佛教呢?稍懂一些佛法的人,是不难理解的,如果怀有宗派见而自赞毁他,则属于谤法了。
格鲁是藏传佛教的一派,也叫新噶登派。西藏佛教自印度寂护论师和莲花生大士传入后,建立桑耶寺,佛教大盛,称为前弘期。不久以后,藏王朗达玛亲信苯教大臣,毁灭佛法,西藏佛教几乎断绝。后有藏王菩提光崇信佛教,从印度尼泊尔请来大德阿底峡尊者入藏,重兴佛教,大德辈出,佛教广布,称后弘期。阿底峡尊者的上首弟子仲登巴创噶登派,后又分出噶举派和萨迦派。前弘期的旧教,也开始恢复,称宁玛派。但是到了我国明朝的时候,法久生弊,西藏佛教又见衰败,有宗喀巴大师应运而起,整顿戒律,沟通显密大小乘间的矛盾,以佛陀原来的本意丝毫不作改变地把他继承下来,去除了糟粕,保存了精华,所谓集其大成,并且发愿正法住世五百年,固然如其所愿,佛法如佛陀在世一样地在西藏大大兴盛起来。宗大师的教派称为新噶登派,又名格鲁派,善律派,意思是,特别重视戒律,尤其是别解脱戒,轻重等持,乃至用滤水囊等,恢复了佛陀在世那样的严谨。
佛教为什么要整顿呢?因为佛陀说的法,经过一代一代传授下来,师师相授,都是有修有证,有大成就的,固然法流清净,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中间有没有证悟,也不是祖师授记亲传法印的,那么就可能会把他个人的见地掺杂进去,久而久之,使他传下来的佛法变味了。或者有的传承已经中断了,那么就更不可说的了。怎么说变味呢?假使说一个点心,是甜的,很好吃的,高档奶油做的,但如果你掺了咸味进去了,把酱油倒了一些进去,你说这个味道是不是变掉了,不好吃了呢?同样,佛法是一味的,甘露味,中边皆甜的。但是我们人中,如有人把自己的我见,
我执烦恼,掺了一点点进去,表面上,未开悟或精通三藏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好象还是那么几个字,那么几句话,但是有了少许差异的话,就会变味的,不是吗?我国古代大德祖师们常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可不得了,本来可以了生死的,变味变质之后,能不能了,成问题了。本来是去我执的,掺了味之后呢,可能会扩大我执,这就有危险性,甘露翻成毒药了。佛再再赞叹多闻,称弟子为「多闻贤圣弟子」。宗大师亦自称多闻比丘。海公上师也提倡多闻,但说:「多闻要善,不善者杂有恶见邪见,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以佛法为恶见工具,不如不多闻。」就是这个意思。佛法本身是最好的,应该多闻的。
好!言归正传,昨天有人,就是这里居士林的青年学习小组,提了一个问题,就是
闻思修的问题。我以前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啊!你们学法,一本经,一部论的学,在西藏学一部,甚至要四年、五年,那么,三藏十二部,有那么多的经,那么多的论,你活一万年也学不完,何况学通。我现在发现一条捷径,最快速的路,什么?我不必一部部地学,我这么一坐……不思善,不思恶,一心专注,豁地开悟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我不是什么都有了么?你们一万年都学不通的佛法,我就是这么坐上几年,都得到了,而且是悟通了。」噢,便宜呀,这样的便宜货哪个不想要呢?不过,我们要提一个问题,你说就这么坐下去,能开悟,有什么依据呢?有啊!六祖大师,他是大字不识一个,但他听人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噢!一下就开悟了,不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吗?那么,我也这么去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也都可以这么学嘛!我们都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开悟了!有没有?没有啊,什么原因呢?应该说,六祖大师在过去很多生以来,对般若经教理的闻思修,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善根资粮,已经修习到快成熟了,如画龙,龙身已全部画好了,只差一双眼睛了,所以,因缘时到,把一双眼睛这么一点,龙就能飞起来了。
我们呢,无始以来般若的善根资粮积聚了没有,不敢说一点没有,但可以说太少了。有般若善根的人是有征象可以验知的。有什么征象呢?当他听到般若教义的时候,心里极大触动。高兴得像人要飞起来一样,有的甚至身毛竖立,乃至涕泪悲泣,这些都是经上说到过的。我们中间很多人听了《般若经》,很多成套重复的词句,不但听不懂,有的甚至呼呼地打起瞌睡来了,那说明自己过去般若善根的影子也难找到,要说那么一坐,就开悟了,从何悟起呢?要象六祖大师那样,过去般若熏修已将成熟,所以这辈子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触即悟,如果他前辈子因缘好,不必等这一世,在前世就证悟了,对六祖大师来说,已经迟了一世了。而我们呢,想占这个便宜的话,恐怕是真正的做投机倒把的生意了。怎么说?本钱也没有,想发大财,想想看,这个生意可不可靠?绝对靠不住的。同样,我们如果过去世般若的善根种子,一点也没有,在这辈子听人家念《大般若经》,或听讲般若经的教义,眼皮就重得垂下来,睁不开了,瞌睡倒来了,还想智慧开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了,这纔真是做梦说的梦话,痴心狂想,是一点依据也没有的,既没有圣教量,没有现量,也没有合乎因明的比量。
这里我们就对闻思修,要多说两句了,这是佛亲口说的教,宗大师依原样地继承下来。闻思修三个,是不能分割的。有的人只求多闻,固然,多闻是对的,但在闻的基础上还要思修,所以单求多闻是不够的,但是另有些人,简直闻也不要,昨天有人就这么说了,我不闻,但我自己看书,不是也可以么,书上说了很多,与多闻有什么差别?但是佛说闻思修不是看思修,闻是听闻正法,要从佛或者善知识那里听到的,有传承的法,纔能叫闻,而且在听闻中,一定要「断器三过,依六种想」,以澄净心听受之。所以自己看看书不能叫闻,只能是看。看的时候,会把经论原意搞错,自己私人的我执意见会掺入到里面去的,即所谓「师心作解」。就是上面说过的,再好的天甘露味,如果掺入了一点点毒的话,吃下去会毒死人的。那么,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个我执,这个毒很厉害,如果把我执的毒掺进去了,所看的法里边把自己我执邪见掺进去了,这就甘露变毒药了。所以说真要有成就的话,单自己看书是不行的。
记得帕绷喀大师说过:「必须依止一位上师,但靠自己读书是不行的。没有上师,单靠读书能得成就的,以前一个也没有,今后也不会有。」这不是他个人的看法,而是从无数显密经续上得来的结论。凡夫慧眼未开,一切法都要有传承的加持,纔不会弄错,单是靠自己看看,读读,要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我们中国各宗派,也是有传承的么,就是过去的称为传法。这是说修行人已经得了正法眼了,就是说眼睛已经开了,纔传他法。达摩东来,传二祖慧可,二祖传三祖,都是有个传承,开了悟纔传法,并不是说随便就传给他的。这个就是所谓传承,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师师相承无谬的正法,纔算有了传承。并不是不亲近善知识,或者虽依止了善知识,而不听闻,只是自己拿些书看看就算数的。还有一些人呢,不但不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连自己看也不看,闭了眼睛修,这样的人,连个方向都没得,更不对了。
这里,我们要说明闻与修的关系,《广论》引《修次后篇》说:「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就是说我们所听闻的法,就是修时应修的法。一切佛所说的法,都是修行殊胜的教授教诫。这是宗大师听闻修持,对三藏十二部最终得出的结论。他引《俱舍论》文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了教证二圣法外,别无其它的圣教了。教正法者,是抉择,受持道理,为修行之正轨;证正法者,是前抉择时,如所抉择后,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不听闻教,则修无因,如听闻抉择而不起修行,则没有证果。所以说,我们要修行呢,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先闻法而来;闻法,就是开始修行的一个起步。
有的人他是这样想的,他把闻思修隔开来看问题,认为现在我是学的时候,不必修,应专心学;到了我修的时候,则专心修,把学的东西都放下来,这太可惜了,而且是把佛的意思搞错了,当然啰,学的时候,以闻思为主,但听的时候,也就是修行的起步了,听了之后就要思惟,思惟也有人就把它纳入修的范围,所谓思惟修,思惟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入定去观察修了,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在根本乘里,入定后纔能叫修,如《俱舍》十八:「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因为得定以后,转变思想的力量特别大,如修不净观而得定后,则任何妙五欲境现前,皆能起不净想,而不为所转。一般而说「数习故名修」,则思也可包在其内了。这里总的说闻思修,是一整套的。但有人认为这三者,是互相割裂、不相关的,我现在学么,就不要修,就像学校里或宗教学院里念书一样,一心地学,把知识学好了再说,他把佛教知识掌握到了,讲起来可能头头是道,三藏十二部且不说,总算有几部经论,可以旁征博引,很熟练地滔滔不绝地讲出来,但是经论上所说的话,对自己思想行动起了净化作用了没有呢?这个他不管。
我记得当年海公上师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位进西藏学法多年回汉地来的僧人,他对因明学得极好。有一次他到饭馆里去吃饭,唤了一碗肥肠——四川话,就是大肠、猪肠。旁桌有个别吃饭的人悄悄地说,哎哟,这位师父怎么吃肉啊?(吃肉就是吃荤的土话。)他听到了,就马上与他们开展辩论了:「我吃的这明明是肥肠,你怎么说是肉?肉跟肥肠概念是不一样的,你犯了宗法不极成的错误,所以你立的宗不能成立,你说的话是无理的。」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吃肉,与别人大讲辩论,把西藏学的因明都拿出来了,他所学到的法——因明,本来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但是依宗自立,悟他,而且还包含成佛修行的整套理论在内,结果却拿出来为了吃肉吃肠的小问题,而大兴辩论来,西藏去了那么多年学来的法,这样使用,太可惜了吧!所以说,佛法学了之后,不依法去修,反而贡高我慢,把法当作维护我爱执的工具,那就太可惜了。
但还有些人,怀着另一个知见,认为我们修的时候,要制止一切妄想杂念,要无分别,你学了那么多经论,分别很多,成了所知障,意思是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这个就是障碍,障碍你开悟,所以,你学多了,所知太多了,就修不起了。而且越是学得多,这个所知障就越大。因此,得出了结论,我们不学就最好,没有所知障,那么一修就成功。这也是教内相当流行的一种错误的说法。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如果说佛法学了之后,就成所知障,那么佛陀辛辛苦苦四十九年说法,干啥呢?不要说就好了,成了佛之后,就这样子安安逸逸地坐它四十九年,一句话也不要说,就够了,就可以了嘛!何必要不辞劳苦,到处游行,苦口婆心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蕴等那么多法,干啥呢?说了那么多之后,不是大大地增加我们的所知障么?这个所知障,说了四十九年,如果有形相的话,堆起来恐怕比须弥山还要高,我们去学了,不是被障得连气也透不过来了吗?不对的!
那么这个所知障是怎样讲的呢?这里就必须讲一点法相知识了。法相学里边,对一个复合名词,有六种解释叫六离合释,所谓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共六种。那一个名词要用持业释,那一个要用依主释,是有一定的,不能自己胡套的。大家所知道的烦恼障、所知障二个名词,烦恼障是持业释,烦恼即是障,虽烦恼与障表达二个意义,但是一体的。所知障却不是持业释,所知并不是障,而是依主释,是所知的障,这障,障了我们的所知,就是说我们的所知,被障住了,所以有所知障,就是说我们没有所知,或所知太少,由于有这个障,把所知挡住了,就是成了障了。所知不是障,相反,有所知障,说明自己所知不够,所知的障,障住你的所知,把所知障住了,就是学不进来了,这就是障。怎么说呢?譬如搓麻将啦,看电视啦,或者是聋子瞎子啦,或其是搞其它的吃喝玩乐等事啦,把你学法的因缘障住了,这个叫所知障。障住了么,所知就进不得来的了,并不是所知本身就是障。当然世智辩聪和外道邪教的邪知邪见,也是障挡佛法正知正见的,也是所知障。
很多人就会说那种话,学得越多障得越大,成所知障;这个,希望大家不要上当。他们教人不要学,最好大家都做个笨汉。但笨汉再笨,还是一个人,还是有所知的,那么所知障没有的,最好的是什么呢?恐怕应该是一条狗,一只猫,甚至一条虫,它什么都不知道了,该是没有所知障的了,它该很快成佛了吧?有没有这种道理呢?可是,事实上恰恰是相反的,畜生是三恶道或八难之一,它如真的没有所知障,怎么称为八难之一呢?所以说,这种谬论,完全是不懂佛法之人的呓语,我们大家千万不要上他们的当。
学和修不是互相矛盾的,反之,学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学,纔有方向知道怎么去修,如驰马,先看清道路,然后策马奔趣。如果不学的话,盲修瞎炼,着魔走火都会有这种可能性。这就说明,闻思修不是截然分割,互不相干的三个事物,而是统一的有因果性的三个阶段。在闻的时就是修的起步,修的时候,就是把我们闻(思)的法,把它拿起来用了——起作用了。那么,我们说修,为什么要先闻(思)呢?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嘛。所以说,你要修的好,须要闻的多,有多少的闻慧,将来就会有多少的修慧,有多少的证。这样,就回到正题上来了。如果我们学(闻思)的是一点点,即使我们修甚深的
禅定,就算是得到了,我们所证到的,也仅仅是这么一点点。因为你没有大本钱么!你这一点点本钱,会赚几亿元利润,岂不荒唐!同样,一点点的闻慧,努力修止观,将来得了禅定以后,得到的修慧,也仍是这一点点,由此证到的也还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法。如果说,可以用一点点本钱,将来赚的会很多,这就违背了因果法则了。因是这个因,果却可以是那个果,学的是一点点佛法,甚至什么佛法都不学,将来得定以后,结果,成佛的法,全部都会悟出来了。就象前面说的,把眼睛闭了修定,以后一旦开悟的话,三藏十二部经都在我心里边了,这个,前面已经破斥过了。
这种错误思想其理论根源之所在,我们还得深入分析一下,就是说有的人,把「一切有情皆有如来德性」误解成什么呢,成了「本有自性」,就是说一切如来的功德法门,众生本来是具足的,都现成有的,就是被妄想执着盖住了,就像太阳在
虚空中本来有的,被乌云盖覆而见不到,拨开乌云,明日即现;只要把心静息下来,去掉一切妄想执着,如来一切功德,三藏十二部都现在前。所谓「本具」是也。但我们要探讨一下,本来具足的有是怎么样而有的?是从无自性的空性中,由因缘条件而修出来的。无自性中,本来具足一切法缘起的可能性,但不经修持自己不会出现的。
有句话,是净土宗里常引用的,但也是有人经常搞错的。这就是《观无量寿经》里的一句话:「自心作佛,自心是佛。」有人把它颠倒过来说:「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意思是众生本心是佛,所以大家修了,就可以成佛。假使众生本心不是佛的话,你再修也不会成佛,为什么?本不是佛,怎么会变成佛呢?因果不对嘛!这样,就把心与法都执成有自性的,不可改变的了。印光法师曾特别强调,纠正这个错误的说法。他说:「观经上明明说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你自心要作佛,就要说要修成佛的一切法,然后自心是佛,一切佛的功德都成就后,那你自然成就佛陀了。」如果说,你本来已经是佛了,还修个什么呢?岂不是不需要再修了吗?
昨天有人也提了这个问题:无始以来,我们本是就都是佛么,清净的佛陀觉性都有的么,但无始无明把我们迷掉了,所以成为凡夫,流转生死,受尽痛苦。那么请问你,你现在开始修行了,将来辛辛苦苦修了三大阿僧祇劫,好容易成了佛了,一旦又来个无明,又把你迷掉了,你该怎么办呢?你说成了佛,再不会有无明了,那么本来清净的佛陀觉性一切功德具足的,那里来的无始无明把
佛性盖住呢?「无始以来本来是佛」这话是从果位上讲的,也就是《心经》里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智亦无得。」从成佛果位的胜义谛上讲:一切法本自性空,没有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既没有所断的烦恼习气(所知障),也没有能断的般若智慧;既起先从无有迷,那有后来有成佛的觉得到呢?那么所谓无始以来本来是佛,从世俗谛上怎么理解呢?在世俗缘起因果上讲,这个佛是什么佛呢?这佛是还没有成就的佛,是能成佛佛种性,——播下了成佛的缘起,就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确实而说,就是一切法自空性。空性容纳一切缘起,一切法,只要具足那个法的因缘够了,那个法就可以现前成就。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所以诸佛说一乘法,以此缘起播下佛种,待将来修行成佛的缘起条件具足了,佛就出现了。所以说「佛性」这个名词,并不是说已经成就佛了,就是以缘起的道理,播下成佛的种子,将来条件够了,就会成佛。如果按那种错误的说法,本来是佛,已具足成就的佛,但被无明妄想迷覆,所以成了凡夫,那就成了前面所说没有保障的了,好不容易三大阿僧祇劫勤行六度万行,总算成了佛了,一旦再来个无明,不是又迷掉了,这样没有底的下去,究竟什么时候纔成得一尊不会退堕的佛呢?无法估计了。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都是一般依文解义,师心自用的人,把教理弄错了,真是害人不浅。
应该说无始以来空性,本是可以容纳一切法的缘起的,可以生起一切法的,包括成佛在内,要是有了成佛缘起就是有了佛的种姓,成佛的缘起具足圆满了就成佛了,成佛是之后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是自性空,过去没有般若智慧,妄执一切法有自性,这就是无明,般若圆满而成佛已,无明彻底照空,怎么会突然再起来把佛性迷掉呢?所以成了佛之后,根本不会再起无明被迷住的,不但决定能成佛,而且依金刚乘,上根利机的,只要因缘够了还能即身成佛,当然在我们劣根凡夫面前,他虽成了佛,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他示现的形貌,仍是凡夫。假使成佛因缘不具足,当然,虽经三大阿僧祇劫还是成不了佛的,就是说,要靠闻思修,要三者结合起来。
如果把成佛的法都听闻过了,经过思惟把它融合身心,而且深刻引生定解,又在修定中把法的力量磨炼得充分发挥出来了,那这个人决定成佛了。如果闻的是声闻法(指单为自己了生死发出离心的动机而闻法)那从定中熏修出来的,决定是声闻果。如果闻的是
缘觉法(指单为自了而发出离心,现世或宿世以此动机闻法,而悟入十二缘起),那修出来的成就,就是缘觉果。再回过来说,如果听闻的是外道法,婆罗门教之类的,那么入定修(婆罗门外道也有有漏的禅定),那怕入的禅定再深、再高,所得到的是婆罗门外道的果,可能会神通广大,但是出不了生死(没有漏尽通)。气功师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的是气功师的法,(气功一般是鬼神教)不要说所得到的定,仅仅是鬼神加持而来的,即使自己修有漏定真正得定了,所得到的,还仅仅不过是气功一类的东西,佛教的教证功德一点也不会有的。因果如如,听闻学修的是什么,从定中证到的也就决定是那个同类性质的,这个因果法则,是法尔不误的。我们说「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发心为自了听闻的声闻法,将来证到的果也是声闻乘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遍学广修一切六度万行,得到的果,绝对是佛果。如果不幸听信了气功师、邪教的法,不论修得怎么样真诚,究竟免不了还是气功师、外道那一套,既不能成佛广利众生,反而弄得苦上加苦。
所以,在最初,对所闻的法要有鉴别,严加抉择,这是一个绝对重要的问题。一定要闻佛的正法,相似正法、外道的法不能听。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相似佛法太多了,它们以佛法的标签做广告,而实际贩卖的是外道的黑货。它们的宣传品上也用上了许多佛教的术语,「成佛」、「转*轮」啦,「离欲出离」啦,乃至「无漏」、「菩提」等等,甚至于把佛菩萨的圣号、佛经、
咒语都断章取义地搬了许多进去,但是它们不是佛教,却是外道,切莫轻信。我们幸而得此暇满人身,逢上无上微妙的佛法,尤其是宗大师的全圆道次教授,都是宿世多生修行持戒培福,及由三宝加持而得来的,应十分珍惜这样的人身,拿来修圆满无误的佛法,纔不辜负上师三宝、父母众生和自己。
这里我们引帕绷喀大师一段文,说明什么是正确无误的佛教正法,让大家擦亮眼睛,不会上当,而使暇满人身获大义利。大师是这样说:「就像河流的源头能追溯到雪山,我们所修的法,也应该是没有错误的,可以追溯到教主大师释迦佛。对没有根据的法,就是修上一千年也不会生起一点点合格证德,如同搅水求酥一样。因此,我们说所修的法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必须是大师释迦佛所说。
二、中间是否搀入邪法的垢染,要经班智达们辩论抉择,必须清除垢染。
三、必须是诸成就自在者作闻思修,在心中生起证德后渐次传来者。
如果所修之法,具有以上这三个特征,就是标准的」。
「正如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大师所说: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纵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这二段文,充分说明了暇满人身的难得和可贵,应利用来精进修习道之心要,而所修之法如何简别真伪优劣,又必须依照帕绷喀大师所列的三个特征去寻求。摩尼宝能使我们得到现世的快乐,衣食宝饰等物质享受都能满愿,但即使连我们后世不堕恶趣这件事,也无法办到。我们如果利用这个暇满的人身,依止佛法去修行,则完全能做到下世不入恶趣,甚至可以生天、解脱,乃至成佛。反之,若不修行,白白浪费,虚度此宝贵一生的话,那么比失去几亿财产,无数摩尼宝珠,不知还要可惜得多少倍了。寂天菩萨曾说:「既得此闲暇,我若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一定要警惕,不要太愚痴了。总结的说,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努力学修佛法,而且要求学修合乎上列三个特征真正的佛法,依照闻思修、戒定慧,有次第而又如法地去学修。
有的人说,成佛要无分别智,佛是证得无戏论无分别智。我们用闻思修是有分别的智,既然因是有分别的,得的果也一定是有分别的,因果如如法尔如是。那么,我们要得无分别智果的话,因上也就不要分别。于一切法,不思善,不思恶,一切都不要想。这样修,空空洞洞,不动念头,就会成佛。
这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倒底是不是这样呢?依他所说,你们去学教、听法,都是有分别心,用有分别心来修证佛法的无分别智,那是因果不符的。他的意思是不要去听经,不要去学教,就是什么都不要去分别,把脑筋停下来。不过心里存个「不要分别」的念头,也是一种分别,「不要想」也是一种分别;那么一切都不分别,最好就是休克了,因为休克之后,脑筋什么分别都不动了,睡觉有时还会做梦,休克最好。要修行就休克好了,用电一摩,休克了,这就是修行——入定,将来会成佛。有没有这样的事?这完全是荒谬绝顶,决不可能的事情。不动脑筋,生存着的人,总是要动脑筋的。你说无分别,凡夫不想这个,就想那个,想一个无分别,也是一个分别。活着的人除了休克之外,不分别是不可能的。当无分别智得到的时候,那当然可以的了,一切法的空性,没有一切分别,这个怎么得到,慢慢再说。
他说要无分别,但人的思想,分别力量是很强的。分别力量少一点的是猫、狗,它们的思想比较简单,分别比人类少,那么猫狗要比人先成佛吗?是不是这个意思呢?那简直是颠倒胡乱说法了。猫狗都是畜生,是三恶道之一,在八难中,学修都不可能,何能成佛呢?把八难抬得高高的,把人道贬得低低的,把希有难得的暇满人身,比得不如一条狗,不如一只猫,为什么,分别心太大!这纔真所谓岂有此理,我们千万不要听信这种谬论。
这里,昂旺堪布说得好,他说:闻思修都是分别,所以也不要看,也不要去听,不要闻思,修不着意,修睡眠。这个睡眠,不是做梦的意思,是昏沉的睡眠。睡,什么都不知道的睡,空空洞洞的。什么叫止?什么叫观?什么叫定?什么叫慧?什么四禅八定,什么都不知道,就这样入定了,就是睡着了。这个样子修啥东西呢?这样子修行的话,充其量最高的成就,也不过是无想定了。外道的无想定就是什么也不想了,但是他们还得用止,而且要得到第四禅纔能修。
如果一开始,什么都不着意,根本得不到禅定,所以无想定也无法得到。那么差一点呢,堕畜生道去了。因为什么不思惟,是愚痴嘛,畜生就是愚痴的,三恶道中,愚痴就是畜生道。贪瞋痴三,贪入饿鬼,瞋入地狱,你还想修痴,大家说痴,一点也不好,你还修痴?凡夫本来已经够愚痴的了,如果还想要更痴,那么即使修的果成就了,就成就了畜生。满你的愿嘛!当个畜生,那就很痴了,分别力都很小。这种讲无分别是不对的!
我们且说无分别智,该怎么生出来的,我们以有分别的心,缘佛所说的教理,如《圆觉经》中云:「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古代没有火柴,要靠摩擦出火。譬如两根木棒,互相摩擦,当摩擦到一定的温度,火生起来了;火既生起,把两根木棒都烧掉了。这个譬喻,就是说要用有分别(如幻)的智慧,去缘有分别(如幻)的教理,等到起了暖,入了定之后,就像摩擦生火,智慧的火摩出来后,就可以把能所分别都烧掉,能所分别都去掉了,无分别智也就是这样出来了。同时一切法空的道理也就证到了。
唯识中说得更明显:如《摄大乘论》云:「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谓此智因,由他音正闻熏习,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分别智,因此而生。」这是说无分别生起之因,由听闻善知识所说正法,由闻熏习为因所生如理作意,无分别智,从此而生。无分别智,要靠有分别的心,去听闻正法,熏习在心里的闻熏习,及从闻熏习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闻熏习展转增胜,使阿赖耶识中的杂染分渐减,无分别智,纔得出现。为什么叫无分别呢?因为无分别智所缘的境,就是法性真如,这是离言说,离一切戏论分别的,而不是断灭。无分别智缘真如法性时,行相也同样是离一切分别的。所谓「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
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不但如是,而且在缘真如时,能缘所缘合而为一,离能所的分别,如论云「与所取境,无差别转,平等平等,名无分别。此暂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中。」
这就是说,要得无分别,要从有分别下手,这是一个微妙的逻辑,是辩证的。不是形而上学,死板板的,一定要无分别的因,纔能得无分别的果,不是这样的!般若的智慧,照空了一切戏论虚妄分别,而见到一切法的法性,这叫无分别智,绝对不是睡眠,更不是休克。在戏论分别未被空性智慧照破之前,众生的心,不会有无分别的,最多是分别有大小罢了。所以说要用无分别的心去修,凡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说不要分别,这句话,或起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分别。
初十开示
昨天,我们讲了闻思修的一些问题,对有些人不要闻思修,主张不要分别,不思善,不思恶,空空洞洞,明明朗朗,就可以成就,开悟,指出了它的错误。类似这种谬见,《广论》里也批判。如论云:「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真义现观,乃得生起。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鮮。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所以说,真正的开悟,一定要从听闻正法而来,开悟的种子,就是般若的种子。我们听闻了般若的殊胜了义经典,就把这金刚种子种下八识田中,经过思惟,再经过定中熏修,从有漏的慧,激发产生了无漏慧,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这就是开悟了。
我们现在根据《俱舍论》所讲的,把无漏智慧如何产生的因缘简单地说明一下。《俱舍论》所说,闻思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我们听闻正法,佛说的正法当然是无漏的。但是名句文身是有漏的,也就是说落入我们意识内的文字、思想、概念,却是有漏的。从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叫闻所成慧,也就是说由听闻正法而得到的智慧,简曰闻慧。这是表面的认识,佛说的话,我知道了,甚至记住了,但与自己思想行动,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是正确的,说了我们如何落入思想行动,跟事实如何配合,这还需要我们, 内心去深入探讨。要通过思惟,以佛说的各种各样经教——圣教量,应用因明三支比量,和现量,来成立这个道理的正确性。既然胜解了它的正确性,就应该净化自己思想行动,使与这个真理一致起来。这一定要依靠我们如理思惟纔能得到的。通过思惟而得到的智慧叫思所成慧,或简称思慧。思慧比闻慧要深刻一层,而且已经联系到自己思想行动的净化了。但是思慧毕竟还是在散心中,尚未入定,所以力量不够强大。散心的力量是比较小的。如水力发电,整个河流的水,散乱流动的时候,它虽然也有冲击力,但是用这个力量去发电,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河水归纳到,从一个小的口径射出去。那么,从那个水口里濆射出来的急流,力量就增高到非常大,足够发电了。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的,在心散乱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能力是极薄弱的,不够起作用的。然而当修行入了定的时候,心专一了,心的力量就会产生无比的功能,一切神通、智慧,都是从禅定中纔能产生出来的。我们经过如理思惟,把所闻的正法,深刻地用各种各样的推论、比量、现量,及跟经教圣教量,核对,最后承认这个道理是绝对正确、合理的,同时又把这正法,与自己身口,及外面的环境结合起来,深入思惟,使我们的身心也向着所听闻的正法,靠近起来,净化自己。譬如说,本来身心是贪的,贪心很重,听了佛说的那些教典,知道贪心的过患,是生死流转痛苦的根本,决心要把它灭下去,修习佛所说的不净观、白骨观等,这是思慧,已经比闻慧深入一层了。但是还是属于散心,不能断贪烦恼,甚至也不一定压得住。
要思惟观察这个道理,通过九住心,至奢摩他入定以后,这个智慧,就固定了,力量强大,巩固不可动摇,能摧伏贪心烦恼了。这个时候,智慧又升高一步,称修所成慧,或简称修慧。这个智慧力量产生之后,还是有漏的,不能断烦恼。但在这个有漏修慧产生以后,会来一个「剎那」,这个出现后随即爆发出一种无漏的智慧,这个无漏慧,就要靠闻所成慧,转成思所成慧,再入定转入修所成慧,然后「剎那」再把它升华上去成无漏慧。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是凡夫,流转受苦,我们思想都是有漏的,就是说有烦恼的,而且是烦恼随增的。而修行入定,把修所成慧修成就了之后,再往上进,就会有一个「剎那」。这个剎那,突然地来一个质变,把无始以来的有漏心隔断了,中间产生了无漏慧了。当我们第一次产生无漏的智慧,也就是般若的智慧,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个就是开悟了,也就是所谓见道了。
我们见道,是要有无漏的智慧,纔能见道;有漏的智慧是见不了道的。这个无漏的智慧产生以后,我们就从凡夫的地位进入圣者的行列了,见道以上的,就都是圣者了。见道之前有加行道,加行道前有资粮道,在资粮道的时候有三个阶位,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在加行道的时候,有四个阶位:暖、顶、忍、胜,资加二道共七位,称七贤位。凡夫从进入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贤位,再从加行道的贤位,进入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圣位,从见道起都是圣位了。中间有那么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开始是从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而来的,如果没有开始听闻正法的话,后面一系列的变化是无从产生的。
所以,我们开始之时,如认为听闻正法,用智慧去听闻抉择是分别心,而不要去追求听闻,要无分别住,那么我们以后的开悟呢,是没有希望的。昨天也讲了六祖大师,大字一个不识,但是他开悟的境界却特别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这要从三世来看,这辈子虽然他生长在南方比较偏僻的地方,未有开发,文化不高之处,所以文字是不识的,但是他却在听别人念《金刚经》而开了大悟,原因是在宿世,累生累劫积聚了无数的般若智慧资粮,已经达到快将成熟的境界,祇差一点点了,我们用过去现成的比喻说,「画龙点睛」,一条龙已经全身都画成了,就差一双眼睛还没有点上去,他这么把眼睛一点上的话,龙就腾空飞行了!同样,六祖大师前一辈子就祇差这么一点点,这辈子把这一点补上就行了。所以他一闻就开悟了。
我们呢,以前的资粮,积聚了没有?最多说积聚了一点点,远远没有聚够;昨天不是有些人来求法么?我们传了个「四加行」,「四加行」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积聚资粮的。资粮里面分二种,一是福德资粮,二是智慧资粮,其中的智慧资粮,就是我们开悟的根子。智慧的资粮没有,你开悟的本钱也没有,怎么开悟呢?等于说做生意的人,连吃饭的钱还成问题,做生意的本钱一个也没得,你想发财,从何发起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要开悟,一定要从听闻下手;如果不听闻正法的话,想开悟,就坐上亿劫也是徒然的。佛世外道有得了甚深禅定的,但他们不知正法,所以始终出不了轮回。
修行要踏实下功夫,无法投机取巧,要得果,必须从因上努力去求。儒家有个譬喻「守株待兔」,一只兔子,它跑得太快了,不小心跟前面的一株树相碰,撞死了,就倒在树下。一个很笨的人,看到树下一只撞死的兔子,他想,这个兔子跑到树下来碰死了,我可以等在树下,安安逸逸地,等其它兔子来碰撞,我就将不费力地得到很多的兔子,把兔子卖掉,可以赚一笔钱,他就这样守在树下老等。大家看,这个人不是愚痴透顶了么?兔子撞死在树下,是这祇兔子太粗心或有其它原因导致的,仅是偶而发生的一个机会,他却想个个兔子都那么傻,等候在树下,待着兔子们一个个来撞,把它们捡去卖,这样的机会有没有呢?祇可以说是绝无而仅有。因为这兔子跑的时候,不留心跟树碰到,显然,当时树下旁边没有人或其它猛兽在么!如果树下有人或其它猛兽在,它远远看到早就回头跑掉了,怎么还会撞树呢?你守在树下,它会跑向树来么?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譬喻是譬说这是极愚痴不可得的事情。
同样,不听闻正法,想成就,想开悟,也仅仅是一种天真的妄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听闻正法下手,然后经思、修次第而行。这个道理,不但是佛经上都这么说,一切的大论,《瑜伽师地论》、《阿毗达磨集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等,也都是这么说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谁也否定不了的。我们看到《俱舍论》里面有一句话——这个可能学过《俱舍》的人都知道——原文是:「将趣见谛道,应住戒勤修,闻思修所成,谓名俱义境。」这是说,假使你修加行道完毕,要进入见道,快要开悟了,你想开悟、见道证入法性谛理的话,那你该怎么修而趣入呢?那就必定要先安住净戒,依次第勤修闻思修,先听闻正法,次如理思惟,再入定观察。这里又提出了一个必要条件,「先要安住净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要见道,要开悟,绝对离不开清净的持戒。有些人对开悟(见道)必需要有定、慧是认可的,要清净持戒,却不太理解,看不出持戒与开悟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顺便讲一下持戒的重要性。
《华严经》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涅槃经》亦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毘婆沙》云:「具足戒者,戒言尸罗,亦言行也,亦云守信,亦名为器。」「能善护故言守信也。能至涅槃城故言行也。功德所依名器也。尊者瞿沙说曰,不破义是尸罗义,如人不破足能有所至,行者不破尸罗故能至涅槃。」从上面列举的经论中,很明显地指出,欲证菩提涅槃胜果,是离不开清净持戒的。开悟必需要有定慧,大家公认,但经云「依因此戒,得有定慧」。质言之,若没有清净持戒,则定慧不生,何从而得开悟见道呢?
有人却认为,持戒是执着,他说:「不思善,不思恶;好的不要去执着,坏的也不要执着,你持戒是一种执着。我呢,既不持戒,又不犯戒,最好。」那么,试问你既然不「执着持戒」,不去学戒,你怎么知道自己犯不犯戒?我们说,居士五条戒,怎样是犯了根本的,怎样不算犯的,学过《南山律在家备览》就知道有些地方是很微细的。出家的二百五十条、三百四十八条戒是更微细了。你说你不执着,啥也不知道,而能也不犯,也不持,怎么可能呢?这真正要做到,要持戒精严,极纯熟后,无功用任运能持,如见道后,五戒任运不会犯,因为已有证的功能,亲证到戒的功德(四证净)他的心跟戒已经合二为一了,那当然不会犯了。这功德祗有圣者纔能;但是凡夫,戒是戒,你是你,心里满腹烦恼习气,与戒全不相应,如果不持戒,不学戒,自己犯了多少还不知道。自己认为没有犯,实际上很多戒都犯到了,甚至很严重的,那怎么能行?见道开悟的希望是绝对没有的。回顾上面所引经论,犯戒的人想见道开悟,证空性,是不可能的!
我记得,以前有过一位,人很好,善良忠实,但碰上了违缘,与他一位朋友犯了根本罪,他初不知道是根本,知道后很后悔,我们就劝他好好的忏悔。根本戒在别解脱戒里面,对首忏是忏不了的,是不通忏悔的。但是佛陀的慈悲,还有见相忏能忏,就是说,可以修一种忏悔法,就象昨天我们传授的金刚萨埵忏悔法、大礼拜等等,这些都是忏悔法中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把这个法修了之后,修到一定的数量,就会见到瑞相:在定中梦中见到佛放光,抚摸自己头顶,见到自己吐黑色的脏东西,或是看到自己在清泉水里沐浴,把身上的脏垢都洗掉了,或是见到自己升入佛殿,亲近三宝等,这些就是罪障清净的瑞相了。这些瑞相也不是偶现一次,就算罪障清净,要多次显现之后,那就是说明所忏的这个罪清净了。这样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要在定中、梦中见到这些瑞相,而且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的见到,这并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什么时候能见到,不知道。缘起法嘛,一定要罪障清净了,自然能多次见到。
但是,我们切不要刻意去求见瑞相,主要的重点是抓好这个忏悔法,痛悔往昔,未来誓不再造的专诚一心地忏,那么,如前所说因缘够了,这个瑞相就会呈现。决不能单从相上去求,否则,魔就会来扰乱。魔也有通力么,他给你托个好梦,甚至化现出佛的相好,放光照你一下,你就以为罪业清净了,也再不去诚意忏悔了,那就上当了!所以,我们忏悔的时候,要从因上求。
我经常说这个话,佛法是缘起论者,要求得到什么果,要从因上去求,祗要因缘具足,兜够了,果决定会来,不能从果上求的。譬如说那天我们讲的比喻:你要吃饭,不能就饭上来求,饭在哪里?饭要从米里烧煮出来的,你要吃饭的话,先要找米、找水、找锅,找灶,找火柴,还要找燃灶的柴,或者是炭,或者用电灶、电炉。这些因缘条件够了,把它如法的按次第配合起来,把米淘好,锅里放好,加一定的水,火点上,煮半个多小时,果就出现了,饭就烧好了,很简单,家庭妇女都知道。但如果锅不要,水也不要,米也不要,木柴也不要,引火的火柴也不要,或电灶电不要,乃至少一个环节,那你说我要吃饭,饭从何来?没有办法的。不错,旧社会乞丐是要饭的,但也是人家烧好了的纔要得到。因缘条件够了,自然果就会来,单是从果上求,而不从因上求的话,果是见不到的。忏悔也是一样的,如果一天到晚想着,做个梦,梦见佛放光照我了,自己在清净水里沐浴了,脏东西从口里吐出来了等等,这样想的话,有时会适得其反,但即使梦到了,也是魔加持,不是真的罪障清净的瑞相。
再说一遍,真正的清净瑞相,一定要从因上求,就是把忏悔法,依四力门好好地修。自己要发愿,过去犯的错误,现在痛切追悔,现在不干了,以后再也不干了,哪怕是牺牲生命,逼着你干都不干了,依止三宝、菩提心,猛利的把忏悔法努力好好修。这样因缘够了之后,自然好相会现,罪也会消失;然不能从果上去求。
这个道理,在我们佛教里到处都是一样的。若要成佛,从成佛的因缘上去求;若要见道,从见道的因缘上去求。见道的因缘,上面引的《俱舍颂》已说了,即是说,要住戒,清净持戒;还要修闻思修三种智慧,这样,就会见道。就是前面说的:以清净持戒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然后定中去观察熏修,最后,一剎那的无漏慧出现了,见道了!这些都是说见道的因缘,把因缘具足修好了,见道自然会来。若因缘不具(不够),戒也不持,善知识也没有,法也不闻,也不思惟,单就是呆呆的修定,真不知从何修起。那么,不要说得不到定,若谓得定,必是鬼神加持的邪定,连外道的无想定也难得到。
外道的无想定,就是一切都不要想。外道也知道,我们众生的烦恼很重,动辄就要起恶念,做坏事,受苦报。他们也想息苦,他们想的方法,是把心息下来,不要动,心不动的话,烦恼也就不起,坏事也不会做了,认为这样,就可以离苦得涅槃。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去修,结果得到无想定。这个无想定也不低,依第四禅纔能修起,也要依师学习纔行,它的果报,就是说修得无想定后,来世能生到四禅天里的一个天(广果天)里,叫无想天。但是,修得无想定的效果是什么呢?仅仅是把自己的心(第六意识)暂时灭下去了,不动了。等于说一个人没有思想了;没有思想,当然坏的念头不会起,坏事也不会做了,就这样子呆呆地呆在那里,但好的念头也同样起不来了。这样的人,死掉以后,就生到无想天去,无想天里寿命有五百大劫,时间很长,中间不起坏念,好象享受定中一些清净。但是自己没有心识思想,时间再长,也不感觉。五百大劫完了之后,以前心识被
定力镇住像石头压了一样,压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过了,定力消失了,心识活动能力又恢复增长起来了。但这次的增长,却因为心识不动,压得太久了,就像刀久不磨而变钝一样,心也变得愚痴了。智慧是靠动脑筋磨练出来的,不动脑筋就会退化成愚痴,愚痴的果报,大家知道,是感畜生道。所以,无想天下来的,一般都入畜生道。若是过去做过其它坏事,还会生饿鬼、地狱道去受苦。这是外道修的定,不足取,它不能真正解决起惑造业受苦轮回生死的问题。要出轮回、了生死乃至成佛度众生,是一定要靠般若智慧的。
有了智慧,才能够灭除无明。我们所以不能看到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就是无明把我们障住了。修行,两个目的:一是见到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一是见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法无我。一切法与补特伽罗本来都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我们没有般若智慧,凭我们错误的认识,就认为世界上有自己这么一个有情,还有无数的有情;有无量多的法,认为它们实实在在是存在着的,是有自性的。那么,我们如果不愿受骗,就要以智慧把执着的境界打破它,针锋相对,看透它那所执着的这些东西,都是自性空的,是没有实在自体的,而是一种幻觉或错觉。这样,我们就可以悟到人无我与法无我。所以说,要真实认识一切法的话,完全是离不开智慧的。大般若,依世间譬喻来说,是佛的母亲,佛所以能成佛,全靠有了般若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做母亲,才有佛生出来;如果没有智慧的母亲的话,佛也就无从出生了。所以,我们佛教彻头彻尾的是要有智慧的。我们昨天传的《四加行》,里面就有智慧资粮。这个智慧资粮得到了,圆满了,再加上福气——福德资粮也圆满了,那么就为二足尊——佛了。换句话说,成佛必须积集福德智慧资粮,等到两个都具足了,这个样子的,就称为二足尊。佛是大觉,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觉,就是智慧的作用,没有智慧,也就谈不上成佛了。所以说,仅仅把思想压住,不给它动。这不但证不到无上正等正觉,甚至还要「证到愚痴」。这样把我们固有的、已经有的、少得可怜的有漏智慧都压下去了,这个不要说成佛了,开悟了,乃至连生善道都很危险。无想天下来的众生,一般都是生恶道。所以,我们真正的要修行用功上路,一定要从闻思修下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引了《阿含经》里一首偈。有的人听到《阿含经》马上眉头皱了起来:唉!小乘经!我们是学大乘的,《阿含经》是不能看的,不要!这点,我们也已经解释过了。《阿含经》是根本教,譬喻说是小学。如果有人小学嫌低,不进去念,那么他如何能进入中学,乃至大学博士生呢?(实际上《阿含经》是甚深的,而且含蕴一切的。)大小乘的分别,我们再点明一下:大小乘的分别,不在法上,而是在心上分别的。如果发的心是自利为主,只求自度的自了汉,那么任修何法,那怕是修《般若经》,其所得到的果就必定是声闻果或缘觉果。如果发的是度尽一切众生的菩提心,那么任修何法,哪怕是五戒十善,最后得到的果决定还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五戒十善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没有它,如建屋没有建地基,高楼大厦是盖不上去的;同样,没有五戒十善的基础,成佛功德也建不上去的。
所以言归正传,我们从戒定慧下手,经过闻思修,这是真正学修的正道。那么,我们才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引的《阿含经》里面怎么说呢?经说:「多闻知诸法,多闻能遮恶,多闻舍无义,多闻证涅槃。」多闻,就是说要听闻正法,不但要闻,而且要多多的听闻。多闻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多闻知诸法」。一切法,本来我们不知道,因为听闻正法,多多的听闻,能记住能深入,很多的事情都会知道。我们这居士林里有一个学习《俱舍》的小组,他们学得已经快圆满了,他们对我的反映是:「学过《俱舍》之后,懂得了非常多的佛法,以前糊里糊涂,现在感到佛法是这么一回大事,很清楚的知道了。」这就是经上说的「多闻知诸法」。
谈到《俱舍论》,很多人感觉头痛,里面讲法相很微细,又不好记,把心都绞痛了;有的人就干脆不要学了,眼睛一闭,修定了,似乎很安逸。我们说,修定能令心趋一境,但单修止不能知诸法。法,必须要从佛陀亲口或等流传承下来所说,听闻以后,才能知道。凡夫自己又不是佛,若不听闻,何从能得到佛说的正法呢?不听闻正法,这个正法又怎么会知道呢?不错,也有人在山洞中住了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不过所说的不是正法,而是鬼神附体,所说的当然是鬼法而不是正法了。这种人是不少的,讲寺也曾有一位「知识分子」来过,但很可惜!他已深被鬼神迷惑住,无力自拔,无法趣入佛门,最后还是带着邪见走了。所以说,正法一定要通过听闻才能有。《阿含经》偈中,第一个,「多闻知诸法」。很多的法(正法)一定要通过听闻,尤其是多闻,之后才能知道。
第二,「多闻能遮恶」。通过多闻之后,才能知道、简别什么事是坏的,什么是善的。善的要多做,坏的恶的就要遮止。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么说:「一切宗教都好,都是教人做好事,不要做坏事。」这个话,有的人么,认为:很对!宗教都好。所以社会上有「三教一家」,「五教圣人」一类的,就出来了。中国过去就有把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说是一家的;近代更有把五大宗教合起来,自诩五教圣人,说这五种宗教都好,体系也是一致的。这样的人,把完全不同体系的学说,竟以主观努力,强为调和,混为一谈,真可以说是糊涂透顶了的。说到底,这种人除了在名词上找到某些似乎相似之处外,可以说三教、五教、那一教都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叫佛教,更是认识不清了。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假使说儒教、道教也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话,一佛世界,一佛
教化已足,释迦牟尼佛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于世了。儒、道二教,也应一教已足,不必二教同时教化了。已经有了正法了嘛!大家照这个法去修就可以了。正因为,无论道家、儒家,都没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离生死,它们都是世间法,有漏的,流转生死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生死流转也是执着才有,而本性是空,所以世间能出离、生死可还灭。依他们的方法,那再怎么去修,仍旧在三界里面打滚,且莫说三界,祇好说,仅在欲界里打滚,还得要受很多的苦,连色界无色界还没法去呢!三界里面欲界最苦,欲界里面天人善趣的时间短,恶趣的时间极长,那么生在里面流转,苦是受不完的多。所以,慈父佛陀,悲愍众生,出现于世,转大*轮,就是教我们彻底离苦,怎么能说是一样的呢?完全是各不相同的!若坚执一样,试问学道教的,有哪一个证了阿罗汉果的?更不要说成佛了。老子证了阿罗汉果没有?没有!庄子证了没有?也没有!道家的祖师老前辈都没有证,后来的怎么会超过他们的前辈祖师呢?阿罗汉尚且都证不到,成佛更谈何容易!
我们再举一个历史公案,在东汉时,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臣僚,奏曰:「西方有神,名之曰佛,其形高大,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蔡愔等往天竺,问佛道法,迎请高僧……结果请来了二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来了佛经,这是历史上佛法第一次进入中国。但我们中国一向是崇尚道教,那道教就不服气,他们说,你们请了印度的高僧来了,但我们的道,比他们的高,要求比法。两位尊者亦不害怕,对汉明帝说,他们要比就比好了,于是筑了两个高坛,这一边,把佛经叠起来,整整齐齐的摆好。那一边,道家的书也摆在一起。然后当场试经,用火来烧。先烧佛经,两位尊者有神通,佛经一点也烧不掉。次后烧道籍,尽管道士们画符念词,道家的书还是烧起了,最后烧完了,烧成灰了,没见了!老道没有办法,顶不住了,祇好认输。佛教就这样开始,在中国兴起来了。如果道教的经跟佛教一样的,可以成佛的话,它怎么烧得掉呢?道士修了也该得神通嘛!他的书也该烧不掉!但是,事实上是烧掉了。这就是说佛教、道教高低绝对不是同一的。
儒教更不同,它不讲出世修行,祇是世间教育一类的,它提倡忠孝,讲仁义道德。教世间
行善,是对的,但是它每逢过年祭祀祖先,就要杀掉活的畜生来祭,所谓三牲,杀牛、羊、猪三种畜生,杀了祭祖,这是说皇帝太庙里祭祖,每个皇帝每年都这么祭,这个他们认为极好,孝嘛!是实行
孝道。但是从佛教的眼光看,
杀生,好不好呢?把活活的生命杀掉祭祖,是给他们祖先增福,还是累害了他们呢?为了他们杀生,他们就背上了杀生的罪。固然,是子孙杀,杀者有罪;但是为了他们祖先而杀,累使他们祖先也背上了罪,两方面都要堕落受苦,这是孝敬父母、报父母恩吗?他们没有三世业报智力(佛陀十力之一),痴,不懂!
如果平心静气,不带丝毫偏见地去把五大宗教的教义,一一深透的去研究一番,不难看出,最精深博大、慈悲平等,而且和科学最符合的祇有佛教了。所以说三教合一、五教一家,这些理论实在是荒谬透顶的。弄到后来,什么一贯道、*轮功等非儒非释非道的东西都跑出来了,这些都是害人非浅的邪门外道。所以,我们如果真正的想遮止一切恶业,修集一切善法,祇有从佛教里面去探讨,纔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佛教对善恶的标准是绝对客观(科学)的,它绝不是从教主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来决定孰善孰恶的标准的。佛教里面讲什么是善呢?做了这个事情,依客观上的因果——或者说依据宇宙的自然法则,能够感受到乐报的,那就是善法;如果做了那种事情,客观的规律,将来要感受苦报的,那就是恶法。这样,不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根据客观自然发展的规律来决定的,那应该说是最正确的真理了。这个真理祇有智德圆满的佛陀纔能说得出来。
我们凡夫的眼光,目光短浅,看不到那么远,那么细,过去、未来的不知道,现在的也祇能看到五官所能认识的这一点点。眼睛看到的光波祇能是从紫外线到红外线中间那一段,紫外线以外,红外线以外的就看不到了;耳朵听得到的声波也祇有一段频率的声波,再高的,再低的都没法听到了。那么,我们所接触的,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外境,都是有限的,还有很多的,就没法去认识了。因此反映到我们的思想范畴,也是有限的,我们的考虑能力因此也受到限制,再加上我们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执着,认为一切法是实在有的。一切法本来没有自性,依缘起而显现,而凡夫总是执着以为它是有自性的,于是哲学上多元论、一元论、唯心论、唯物论、有神论、无神论、泛神论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个执着,是一付带歪曲性的有色眼镜,我们从这付眼镜来观察世界,结论都是歪曲的,都是带着变掉原色的。所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来观察世界,永远是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的,祇能够近似或者说靠近客观真理,可以靠近一点,就很不错了,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论,由戒生定,从禅定中生起般若智慧,照破实执无明,以真现量观察,是可以知其真相的。
我以前(一九八七年左右)在昭觉寺的时候,就遇到一些气功师,他们企图借科学理论为标签来证明气功的真实性,由此而把气功纳入科学中去,他们是假科学家。他们就这样吹嘘了:说科学家再研究发明下去,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时候,研究科学(——实即是暗指锻炼气功)也可以成佛,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不需要了。这种彻底荒谬,毫无客观依据,全部是主观主义的所谓「理论」,我们认为是太幼稚可笑了。不错,科学的目的,是探讨宇宙的真理;观察研究各种客观存在的运化规律,当研究到所有的规律,而且能运用自在的时候,不是与成佛所悟的相同了吗?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科学的依据,就是用五官观察客观的事实,从中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而我们用来观察的仪器(五官),我们的眼睛、耳朵等,都有局限性,所以所观察的东西不会绝对正确的,最多是近乎正确,不可能全部正确。此外,由于业报的不同,同一河流,人类见的是水,饿鬼见的是脓血,天人见的却是琉璃,这又是一种局限性,人祇能从水的方面去观察研究,根本没法从脓血或琉璃方面去探讨。象这样探讨下去,要掌握宇宙所有规律,想成佛,恐怕是没有办法的。
再一个,科学家研究客观的一些规律,全是物质性的,固然,心理学家也探讨精神,但仅是人类的精神,而且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知太少;若以佛教的高度来看,可以说等于零。一切科学家都不知道烦恼造业感果的这一系列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所以尽管科学的任务,也说是消灭人类的痛苦,而从来没有想到要从断烦恼下手,更不要说如何纔能断除烦恼、习气了。而我们在世间上所以受苦,全部是因为起烦恼,造恶业,就感到了现实这个身心世界的苦果。地狱里的一切苦具、狱卒,依照《二十唯识论》的解释,都是从烦恼,主要是瞋,造了极重恶业,通过缘起的发展而显现出来的。如果把善恶,这个绝端重要的因素,从客观真理中排除了,那么所研究出来的这个真理也是孤立无力的,跟善恶就没有关系了,那也就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了。
所以说,真正要知道什么是善,要积极去做;什么是恶,要遮止恶业,凡夫哪里有这种通达缘起不误的智慧?祇有从多闻,纔能知道。以借佛的智慧眼光,我们学会了来运用,纔能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法应当修起来,恶法一定要遮止,这个知识的来源—多闻,除了多闻,是不行的,无法知道的。
第三,「多闻舍无义」。遮止了恶法以后,那些无益的事情,对修行没有好处的,虽说不上是恶法,但是浪费时间,妨碍修行。这些也通过多闻,自觉地会舍掉。因为知道这些无义对我们修行,成佛度众生,有碍无益,所以这就舍掉。《上师无上供养法》中也说:「无义所作即时能止息」,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多闻证涅槃」。最后,因为多闻,经过思修阶段,配合戒定慧,便可以证到一切烦恼苦果完全息灭,善法全部圆满的最高境界—涅槃,就积极意义上说,就是菩提了。所以菩提涅槃的根子就在多闻,这是经上说的,是佛陀亲口说的,所以说是无可诤辩的。归根结底,修行是必定要从多闻下手。
学过《菩提道次第》的都知道,我们要修行,道前基础怎么办?先是寻求善知识,找到了如量的善知识,就要从意乐、加行二门如理地依止他—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干什么?听闻正法。从善知识那里学修,首先要听闻正法,听闻正法之后,如理思惟,最后法随法行。所以我们说,真正的修行下手,从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下手。佛在世的时候,佛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最大的善知识。佛不在世了,我们就要选择了,哪些是我们的善知识,哪些不是善知识。这个如果搞不清楚,就会上当。如跟了恶知识跑,那就是《广论》所说的,把系鼻子的绳子交给人家,牵起走了。那么,他给你牵到恶道,你也得去了。讲到这里,我们要插几句话,因为这个对现代的一些居士,使他们不会上当,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很必要的。很多人是不知道,但也有很多人,给他们讲过了,他们也知道了,但是还是听不进去,接受不了;或者虽听进去了,碰到事情来了,临时又忘掉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说一下:依止善知识,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一般居士说,出家人是我们的师父,都应该恭敬。对的,都应该恭敬;但是都可以跟他学法,对不对?不行!要向他学法的师父,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必定要在出家人里面选一个符合条件标准的。一般的师父都跟他学的话,要知道末法时期出家人里面龙蛇混杂,各式各样的人都有,甚至魔王波旬还发过愿,要在释迦佛灭度以后,化作比丘,混在僧团中,破坏佛的正法,多么危险、可怕!所以我们如果选择的师父不标准,那么学法修行就成大问题了。
所以,我们把《菩提道次第》内讲的所依止善知识的标准,这里也必须要说一下。我们说,找善知识,佛在世,是佛陀,或者他的大弟子,
舍利弗,大目犍连等这些善知识。佛不在世了,对于出家师父,我们都要恭敬、礼拜、供养,这是对的。但要依止他学法的,却应该是有特殊功德的那些僧人。
(一)、要有戒的。而且戒律精严的。如果不持戒的,这个就不可靠,他会做不合戒的事,甚至做坏事。戒是一切功德之生源处,没有戒,一切功德都无从生起,更不要说做坏事了,你跟着他跑了,怎么能学修上路呢?
(二)、要有定的。戒是基础,要开无漏智慧,没有定是不行的。定即是对戒律所说善行恶行,所有该行该止,以依止
正念正知,令心调顺,心寂静而住。
(三)、要有智慧。智慧断烦恼。我们开了智慧,烦恼才能断得了。没有智慧,连烦恼都认不到,怎么去断呢?所以,戒定慧,这是一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有,宗喀巴大师依噶当派教授的标准,认为成就之德相,是依三学调伏烦恼,此是不共教义。大师认为作为一个善知识,必须随顺佛教总相,戒定慧三学,自己能调伏自己身心,方能调伏弟子,渐次引导,从下士道乃至进入上士大乘佛道。否则,纵使修风息得到一些神通,或梦见本尊等,一分功德,皆不能调伏自心烦恼,况论调伏他人。
(四)、多闻。三藏十二部,听的很多,任举一事,能贯通无量经的义理。有的善知识,只通一部经,只读一部论,好不好?一部经通了,很好!但这部经以外,没有讲到的,他就不知道了。假使我们有些问题,不在这部经里面所述及的,去问他,他就没有办法回答了。所以说,多闻,能够通达三藏的最好;能通达大部分的也好;一藏乃至一部也不通,就不好了。
(五)、有甚深通达空性的智慧。至少能通达空性的道理,能够证到的,证到空性的,当然是最好了。在现在这个时候,证到空性的人是屈指可数的,不会很多。那么,菩萨示现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从一般的凡夫来说,证空性的,是不会太多的。没有证到,能通达的也行。最高的空性正见,就是佛所欢喜的:缘起因果,如如不误,同时,它的自性丝毫也没有,这两层意义,同时存在,体现在同一个事物上,能够同时观出来。这个见有了,能够通达,也很好,很不错了,能够证到,就更好了。
(六)、善知识的功德,要超过弟子,且能天天增上。如果师父的功德不如弟子,你依止他干什么?他该反过来要依止你了。功德要超过弟子,不但是超过弟子,他自己要天天增上,不断增长;不是到此为止,我够了,不用修了,反正我有本钱,我超过你,就够了。那不行,自己还要进修。
(七)、要善于说法。我们说,说法要对机,什么弟子,说什么法,要有善巧。你对这个弟子不善巧说法,他得不到好处。有个公案,是经常提起的:佛陀在世,有二个人出家依止舍利弗学法,学了很久,都得不到好处。后来遇到佛,就问佛,我们修了好多年,在法上一点也没有进益。佛就问他们,以前在家时干什么的。一个说:我是打铁的。一个说:我是洗衣服的。佛问:那么你师父舍利弗教你们修什么呢?打铁的那个人说:师父教我修不净观。洗衣服的那个人说:尊者教我修数息观。佛说:你们两个调一调,洗衣服的修不净观,打铁的修数息观。这样一调,没多久,两个人都证到了阿罗汉果。这个是为什么呢?打铁的,惯于一锤一锤地打,数息是:进来,出去;进来,出去…。正好把他在家的习惯用上来,很快就入定了。那个洗衣服的人,洗的衣服,有的是很脏的,他把衣服上面的脏回想起来,跟人身上的脏联系起来,不净观也很容易地成就了。这样,他们两个都成阿罗汉了。这说明了什么?对机说法。对那个机,说在点子上,法用起来,很快就成就了,也就是善巧。如果说错了,不对机,这个法再好再高,对他就没起作用,久久不能得益。阿罗汉,尚且会把机搞错,凡夫更不用说了。那么,我们要追求的师父呢,最好能够对机说法,能按照次第说法,不要好高骛远,看见才进来开始学佛的人,就给他说甚深空性般若,生圆次第,大圆满,大手印,啊!这个殊胜,你好好地修。他怎么修呢?比如小孩子才上学,把大学研究生的课程翻给他看,啊!这个殊胜,这个学了将来做专家,这个将来做高级工程师,这个将来可以出国深造……说了半天,把那个孩子弄得莫名其妙。最后,嚎啕大哭一场,就完了,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不对机。说法要按次第,要对机,这个才是善于说法,这是一个条件。
(八)、悲心。这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说法也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好,搞佛教事业也好,不是为个人的名利,或者权势地位等等,纯粹是出于利益众生。这个很重要,我们的动机,动机在我们熟悉的《三主要道》里说:如果动机不纯的话,不但是流转生死,一般为了自己的利益,且是恶趣因,将来到恶道去的。最起码的动机,出离心,出离恶趣,乃至出离三界;再高一点,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有了这个动机才行,那就是有悲心了。菩提心是最殊胜最圆满的动机。
(九)、精进。修行要精进,要有勇,勇猛,于利他事不要碰到困难就退了。文革的时候,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我们清凉桥的比丘们,也从寺庙里给赶出来了。这个时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信下去。大家都在骂佛教嘛!很多的比丘挨斗,甚至于斗死的也不少。这时候,是不是有这个勇气,还是承诺自己是佛教徒,我是比丘!这个勇气有没有?很难啰!但是本尊护法冥中的加持,却也是很大的,他们能帮助我们鼓起勇气来。
(十)、没有疲厌。弘法利生的事情,尽量地做,不要说我今天做了五个小时了,该休息了。还有很多的人说:师父,求求你,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一问。五小时够了,你明天再来吧!这个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一段时间,感到疲劳,厌烦起来了,要休息,不想做了。这个没有,就是离开疲厌。
总上所说,这十个功德:具戒,定,慧,多闻,通达空性慧,功德增上,善说法,具悲心,精进,没有疲厌,是善知识应具的十种功德。前面六种,是成就自利之德相,谓善知识自身应有之功德,后面四种,是摄受众生应有之功德,专指利他的。要摄受众生,利益有情,除了为众生宣说正确之佛法以外,再也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如《俱舍》云:「拔众生出生死泥,谓一切众生于生死泥,沦没无救,
世尊哀愍,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亦如《广论》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但是,在这末法时期现实的世界上,去找,哪个有十种功德的,找他做师父。我们仔细一看,恐怕一个也难找到!末法时期,
五浊恶世,哪有这么好的师父找得到呢?当然也有,菩萨化现的,我们认不到。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了,在末法时期,如果这十种功德标准的师父找不到的话,就其次的,一半功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以八分之一为下边际,即是说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但是这个八分之一很抽象,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在拉萨亲近的师父,也是 上大 下吉佛爷的师父)具体地给我们指明了。他说这十个条件里面,有二个条件是不可少的。第一个是持戒,如果这位师父戒律都不持,那就不能靠他学修,不能依止他。第二个,有悲心,如果这位师父摄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名利,地位,权势等等,不是见众生苦而利益众生,住持正法的,那么这个人,也不能依止。反过来,如果这位师父严持戒律,有悲愍心,哪怕其余的八种功德,一个也没有,只有这两条,而仍可以依止,至少可以从他学戒,及为众生利益做些事嘛。但如果说,其余八种功德全都有,甚至于有神通,善于说法,精进勇猛,不怕疲厌等等八种都有,但是不持戒,没有悲心,这个就不行,不能依止;这是康萨仁波卿的抉择,海公上师给我们的教导,也是这样。那么,简单的说,这十种功德,里面不可以少的,就是要有戒律,有悲心,这两个有了,就可以依止他做为善知识,其它八种内,能再有几种当然更好。如果这两个没有,哪怕其它八个全都有,不行,还是不行;那么,标准有了,大家好好去做。
另外,帕绷喀大师也有抉择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大师说:「在末法时代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原则上是相同的。「视后世较现世为重」即是持戒,「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即是悲心。
但是,我们也有经验,在某些地方,我们开始弘法的时候,对居士们,把科颂、道次第等,给他们讲了,十个标准给他们说了。但是,一旦外面来了个什么上师、活佛的、传说是神通广大。噢,了不得!就不管他有戒没有戒,有悲心没有悲心,祇要神通广大就马上凑上去依止了。他们的目的呢,他神通广大,能保佑我,还是一切从私心、个人利益出发。你没有神通,再怎么持戒,怎么好,对我没有利;我就是要有神通的,有了神通之后,我有病,你给我除掉;有什么灾难,给我消掉;我发不了财,家里穷,你给我发个财,不是很好么?!但是,神通也不是万能的,神通能不能救命呢?神通救不了命的。昨天,我们讲过了,佛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但是他虽现身证了阿罗汉果,最后仍旧由于过去业报的关系,被外道打死。他为什么会被外道打死?这是有原因的:他过去世的时候,对母亲很不孝,在一次冲动中,曾经对他母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像你这样的人,该被人家打成肉浆!」以这样恶毒的话骂他的母亲。结果就因为说了这一句话,就很多世被人家打死,最后成了阿罗汉,还是给人家打死。所以说,业果纔是决定性的。我们说句话,事虽小,但对方若是福田、恩田,小的恶会感大的果。母亲,是我们世间上最大的恩人,你对她说恶毒的话,结果几百世受被人打死的恶报,乃至成了阿罗汉,都免不了。所以神通救不了命;是业报决定我们的遭遇,所以我们应当重视业果,从业报上看。宗大师一向是反对炫耀神通和奇迹的。
这里,我们再要附带说一点:(这个话祗可内部说,对外就不要宣说了。)最近,我们查阅了克珠杰仁波卿的一篇法语,内容说:我们格鲁教派,上师不能是在家的。其它的教派,我们不了解,我们说格鲁教派内,严格要求的话,上师决定是比丘;在家的上师,白衣上师是不允许的。那么,白衣上师有没有?也有。怎么样的人,才可以做白衣上师呢?登地以上。就是说初地以上的人,纔可以做白衣上师。那就是说,没有登地的人,在家的,在格鲁派里是不能称上师的。即使是登地以上的白衣上师,在一百里以内,有比丘上师的,他就不能摄受弟子,也不能说法,要让比丘上师。在一百里之内没有比丘上师,他纔可以出来。格鲁教派一贯赞叹出家身——主要为比丘,所以是这么的严格。现在的白衣上师很多,如果是其它教派的,我们就没有什么说的,这是其它教派,有他们自己的规定。而在我们格鲁教派,有格鲁的比丘上师,而一百里内同时出现白衣上师,是不允许的!这点,在宗喀巴大师三父子文集里面明言规定,不允许这么做的。在这里,我提供一些资料,给大家参考。
我们开始学佛了,不能不依靠师父。要依靠怎么样的师父?有什么标准?我们基本上已点出来了,根据这个标准,慢慢仔细的找吧!有人说:我找不到。咦,这样的师父会有啊!你怎么找不到。怎么办呢?难道就没有师父了?再告诉你们一个办法,找师父,不是跑遍世界去找,向内心、不要向外求,就是广化寺山门一个匾一样,「莫向外求」。向哪里求?心里求。心里有善知识?心里没有善知识。怎么求?你要善知识教你,你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弟子。合格弟子的资格有了,佛的慈悲、一切大菩萨的慈悲、徧满虚空法界,机教相投,决定会化现善知识相来教化你。自己做弟子的资格都没有,如《广论》所说: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及具闻器三法,这些功德都没有,于是,「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善知识来了,你认不到,祇见众多过失,那也教化不了你。所以,我们要得善知识,不要向外求,不要到处去看;哪个善知识?哪个善知识?我们看到很多的青年出家人,找善知识,以前叫做「参访」嘛,这里看看,不好,那里看看,也不好;从五台山跑到峨嵋山,峨嵋山又跑到九华山,九华山又跑到普陀山,到处跑遍了,结果,善知识呢?一个也没有找到。实际上,善知识可能曾出现在你眼前,但你认不到。善知识,不能从我们凡夫庸俗的眼光去看,也不必到处跑着去求。固然,有些大德,是公认合格,且有德望的,他在那里弘法利生,我们可以去参学。但是毫无目的地到处去找,又没有智慧去识别,那恐怕是徒劳,很难找到的了。
真正要求善知识摄受,自己先得要具备被摄受的弟子资格(或者说功德),有了资格,自然会有合格的善知识来摄受你。自己被摄受的资格没有,即使善知识来了,你也认不清,也不听他的话,不好好地依止他,也就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于会谤法、谤人、谤师,还造下了无间地狱的罪,金刚地狱的罪。所以说,要求善知识,不必太耽心,祇要自己作为弟子该怎么做的功德具备了,善知识绝对会有。十方诸佛菩萨,他们的慈心悲心难道会没有吗?像你这样合格的弟子,没有善知识教授,他们就不管吗?不会!我们祇要把自己的功德,把做弟子该具的功德,都做到了,那么,善知识很快会找到的。弟子该怎么做?如前述「具闻器三法」等,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细说明,我们这里就不要越扯越远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闻思修,我们言归正传,接下去讲。闻思修,必定先从闻下手,由他力故,发生定解,经过思惟令得决定,然后入修,灭过引德,这是一套完整而且有次第的学修方法。但是,世间上真是无奇不有,有的人学法是以了解为满足,不想进入思修的。我就遇到过一个,他学法是了解了解的,他后来居然也出家了。我们就问他出家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所以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了解」佛法的,将来还要了解了解其它宗教……。他似乎是很客观,看起来很科学,没有主观见地。但是,这样漫无目的地了解了解,能离苦得乐了生死吗?凭着自己凡夫的管见,渗透着无知与烦恼,对那一种法的高低、是非都分不清楚,就是了解了解,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来呢!这很可惜!我们要多闻,目的就是要借佛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如何做。不从听闻正法中去得到佛的智慧,单靠自己凡夫无明烦恼的心,要去找善知识,要去探讨真理,要求出离等等,恐怕很难、做不到吧!我们试想,佛不出世,为什么这娑婆世间大家证不到了生死的阿罗汉,证不到菩提涅槃呢?正因为没有佛教么!生在没有佛之世,是八难之一,现在佛所说法,尚住世间,他不专心去求,却到处去参访了解,什么都去参访了解,这样浪费暇满人身,纔真是可惜了!自己本来没有难,却跑到难里去了,或者说,信依处没有,而执邪倒见,本身就是八难之一了。
那么,我们说听闻正法,也是了解嘛,对!这也是个了解,但不能以此为足。自己没有判断力,就说:经上怎么说的,论上怎么说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说,不知道。那还不是属于迷信了。虽然说经上说的,是正确的,对的,但为什么这样说不知道,而且有的时候佛这么说,有的时候佛又那么说,在什么具体条件下,该怎么说,怎么做?假使尚没有这种判断能力,则结果还是会搞错。佛说的话,我们若理解错了,或用错了,那也不是搞错了吗?所以,听闻之后一定要思惟,以什么标准去思惟呢?无垢的真理,就是说一点也没有差错的真理,去观察,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的。举个例说: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家知道,这个里边是有讲究的。诸行无常,诸行,这个「行」字,是指有为法;诸法无我,这个「法」字,则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在里头。一切法都无我无自性,是包含有为无为,两个都有无我无实自性。而「诸行」呢,决定是指有为法,有为法是行法,无常、变迁的,而无为法却是常的,不变迁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为什么无常呢?因为一切有为法,剎那生之后,马上就灭掉的,不能稍住在里边的,一住下来,就是有自性了,那么,无为法是常住不变的,怎么也说没自性呢?原因是无为法是相待于有为法而有的,也是一种缘起,既然是缘起而有,也就没有自性了。
《入中论》颂曰:「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我们这里且就有为法来分析,有为法是剎那,剎那不断的生灭,就像电影片一样,我们看到的电影银幕上是连续的,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生灭变化,但是大家知道,放映机内的底片一张一张的不断在换,没有一张是不换(生灭)的。如果底片不动不换的话,则银幕上的人物就一直如此,毫无动静了,或者说,就僵化掉了。这里说诸行无常,剎那生灭,但每一剎那,前后相续的法,是很相似的,就像电影底片一样,我们心没那么细,就祇看到法的相续而觉察不到它剎那的生灭了。既然是无常的,那决定是没有自性的。若法有自性,它就可以不依靠其它缘起,永远保持现状存在下去。大家自己可以用各式各样的道理去推论,假使是有自性,常住不变的,那么现见会有什么矛盾,假使法有自性,我们比譬说,如果小孩子是有自性的,他就不能成长了,如他现在祇有一米高,他永远祇能是一米高;如果他是婴孩,抱在手里的,他将永远是个婴孩,不会长大了。为什么?有自性嘛,不会变了嘛!这些都是跟现实有矛盾的。小孩子从小长大,他在变化,变化的时候,就是慢慢长大的过程,如果不变,他怎么长呢?一个人从小到老,都一刻不停地在变化,剎那剎那的变化。根据生理学说,人身上的细胞,十二年之后,全部换成新的了,旧的就一个也没有了,全部是新的,这个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上面说了那么多,这就是说明,要以无垢的真理,多方面,各种方式去观察思惟佛所说的言教,这就是思慧,或称思所成慧。有了多闻,纔能思惟,若是闻的资料都尚且没有,思惟的对象也就没有。所以,首先一定要多闻,然后是思惟;思惟之后,纔能修行——纔能入定去修了。严格的说,「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真正的修,入定的时候,纔能称为「修」,在闻思阶段,还够不上叫修行也。不过经论也说,串习名修,闻思串习也有熏心功能,虽然不象定中那么强,泛义的,也称为修了。再一个,有学问的人,就是说多闻的人去修行,跟那些寡闻的人修行,全部不一样。举个例子,多闻的人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对的就要做要熏修,错的就不做要对治,这样决定慢慢会成就。如果说是寡闻的人或者是没有听闻的人,是非不辨,取舍不明,怎么会成就呢?好的坏的都搞不清楚,要成就是太渺茫了。又从忏悔业障来说,多闻的人,犯了罪之后,知道那个是罪,要堕落恶道的,很可怕,生大恐惧心,赶快求忏悔还净。而愚痴的人,由于寡闻或不闻,犯了罪之后,也不知道这是犯罪、犯戒,也不知道犯了这个事情,将来要堕什么地狱受什么苦,全都不知道,糊里糊涂,不知道要忏悔,纵人告以必须忏悔,但自己忏悔的诚意也没有,当然要受大苦了。这里就是说,多闻的人有方便,寡闻的人没有方便。
《俱舍论》里就举过这么一个例子:铁,哪怕小到一个丸子,如一般药丸那么小的丸子,掉到水里面,它要沉下去的,再小也是要沉的。但是有方便,有智慧,有多闻的人,把这个铁,或者钢,再大,重数千万吨,可以不沉下去,什么原因,做条船么!打成轮船的样子,哪怕再重,它不但不沉,还可以把人物载运到彼岸去,横渡大海。这就是说你有没有方便。有智慧可以改造外境么!没有智慧就困死在里边了。没智慧的人,犯了小小的罪,还得沉下去受苦;有智慧的人虽先无知犯了大罪,可以方便,依四力门忏悔,使罪消除,所以说,要多闻,不多闻就吃大亏。这些道理,很多经论里面都讲的很多,总的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全部收进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的,有的人爱修,修的时候,入定修么,有的时候境界出现了,如在修定的时候,感到外境与内身都不见了,这个会有。不但修行的人会有,气功师也会有。或者看到一团光明,或者看到身体没有了。还有些,好象神通出现了,明天的事情,他在修定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昭觉寺有位师父就这样,第二天有人打架,他第一天修定时就知道了。修定之中,是有些境界的,这些境界出现是否是对的呢?如果按照严格的来说:都是不要的,这些都是禅宗所谓的光影门头。很多人修定的时候,感到自己身体不见了,看到外界飘飘茫茫好象是如幻如化的现出来了,以为自己得定了,甚至于有的人,认为自己证到了空性了。我们从佛教的教理来勘察,这些仅仅是在修定中的某一个层次,是会有这些现象出现的。修定中间是有很多层次的,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九个层次,叫九住心,这个也是对我们修行欢喜用功的人,是极重要的一个事情,下面我们就依据经论,略略介绍一下:
我们修定,要心静下去,要得奢摩他、要得止,有九个层次:首先我们要把心收起来,不向外乱想,第一个就是内住。我们的心,本来是散乱的,都是攀缘外境剎那不息的,现在要把它收回来,不要让他向外乱攀缘。假使说,念阿弥陀佛,把心定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上面,叫内住。就是心向内摄,把它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就是开始用功了。但念了两句,就跑掉了,又想其它的东西去了,这就是最初的一个层次——内住。
第二个是等住。等住就是说,我们把那个心拉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让它向外跑,大概说,假使念阿弥陀佛,可以念上一串珠子,念一百零八遍,中间心可以收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不跑出去,一串珠时过了之后,倏然又不见了,又跑掉了,但比起以前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这就叫等住。比以前有些进步了。
第三个叫安住。正在念佛的时候,你缘的境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念到后来,忘掉了,想到其它东西上去了。这种经验大家都会有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后来念到南无观世音菩萨来了,很多人说会这样的,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念了菩萨,或者是想到其它的事去了,等到自己想过来,怎么!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见了,马上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最初的境界,内住,等住都有,念佛的念头失掉了,念头跑到外面去了:想起买小菜的事了,或打算明天又该做什么了……等等,不同的是,安住时,妄想心一起,立刻就发觉,赶快收回来,这叫安住。
第四住心叫近住。在这个时候,又比前面好多了,虽然有掉举妄想会出现,但那个心,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在念,不会跑掉忘记了。前面的掉举妄想心生起,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都已忘掉了;这个时候,纵使在打妄想,但南无阿弥陀佛……仍在念,没有忘掉。同时为了避免心散向余处,努力将心收摄,使心收摄得渐渐微细,不会粗动向外散驰。到此时——近住,摄心用功,住分已稳,而有生昏沉的趣向。
总结前四住的差别:第一个层次内住,心纔收回不久,不知不觉又跑掉了。第二个层次等住,可以摄心到念一串念珠的时间,过后散乱心起了,自己却不知觉,等到发觉:咦!我怎么不念了?已经散乱了有一段时间了。而第三个层次安住,在这时心掉举妄想跑掉了,马上就觉察,知道错了!赶快把心拉回来。第四个层次近住,把心再收,收到后来,心在所缘上面基本上能收得稳住了,虽然偶然还有散乱心,还会打妄想,但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会忘记了,还是在念。以前三住,打妄想时,把念佛的正念早忘掉了,一心想其它的事情去了。现在妄想少了,基本上心能缘念在一句佛号上,收住了。这较以前三住心已经好得多了,可以把心收摄到几乎不往外散了。这时念的力量增强了,心一旦打妄想,就立即收回来,打妄想,收回来,打妄想,收回来……不断练习,往外打妄想的力量相应地减弱了,但是凡夫的心,有个通病,不打妄想,就入昏沉,现在妄想少了,可昏沉却来了,于是在第四住心时,住分虽稳,而有产生昏沉的现象,明分不显。
第五住叫调伏。这个时候要把心提高举,要观想定——三摩地的功德,把昏沉的心提起来。这时就能把第四住的粗的昏沉去掉,但还会留下一些极微细的昏沉。这个昏沉,不同于一般近于打瞌睡的昏沉,却是一种微细的,叫做「沉没」。在第五住时,最危险的,就是这个微沉(沉没),自己以为观境清楚明了,但是没有力量。就像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清楚地还在念,并没有失掉,但是没有一股强有力的劲道。这个时候,最容易误解,以为自己已得定(三摩地)了。因为其它粗的妄想和昏沉已息下去了,(第四住已除粗掉,第五住正除粗沉,)然而微细的沉没却出现了。我们说修止得三摩地有明澄具力的明分与专注所缘境上的住分二点。第五调伏的细沉,与真三摩地极相似,因细沉亦有此相似的住、明二分。它们的差别,就在明分中具不具有明了而精实的力这方面。这个力稍为不足,即入于细沉。细沉时明分、住分都具有,就是缺少这个精实的力一点上面,还要下功夫,把这微细沉没除掉。比如说,前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是在念,也没有其它杂念,但是念的力量不够,没有那精实的力。「此时心如虚空」,最易搞错,以为是已经得止了。还有一个毛病,这时候因为粗的妄想和昏沉息下去了,心静下去了,就会出现身体不见了,看外界虚虚茫茫,如幻如化,好象不但是得到定了,而且已证到空性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此仅仅是修定中的第五住心,真正的定还没有得到;空观,根本谈不上。要得到定之后,再把观空的毗钵舍那修起来,才能证空观。现在定尚未得到,这些境界不过是禅宗的所谓光影门头,这些境界当然是很多的了;智者大师曾为其兄作《小止观》,说定中境界层次无穷,若要全部写下来,不要说一本书,即使一万本书亦难穷尽。那就是说,从第五住开始境界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境界都会有,虚虚茫茫,身体不见了,等等都会出现。这个时候要明白,自己并没有得定,也并没有得到空观,这些都是虚妄的境界。对于这种虚妄境界,简单一句话:不去管它!根据自己要修的法,继续修下去。希望大家不要上当,不要搞错,如果搞错了,不但上不了路,还要着魔,这是我们重点解释的第五住心,最容易起误会的。
第六住是寂静。第五住把心策举起来,为了断除细沉没,但还有一些微细的掉举、或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为不喜三摩地,在六住见到这微细散乱的过失,努力要把它们遮止,一心专注于三摩地,不使于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特征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
第七住叫最极寂静。在五住时细沉尚有力,时刻防止它生起。六住时,细掉尚有力量,也要时刻防止它生起。到第七住,则细沉细掉都已受到对治力的摧坏,力量已经薄弱,本已无散乱等生起,而有极微细散乱将起之势。这种才将生起的趋势,第七住的心力,可以把这股将要冒起的势力,立刻察觉,而且使它消灭。到了第六、第七住时,能知第五住的止还不完善,能从五住如空的心穿透出来,所以不会误会,造成错误了。
第八住名叫专注一趣。第七住已不受沉掉的损害,第八住则绝无沉掉。由于努力加功用行,使一座里面,一心专注。
第九住称为等持。由第八住专注一趣,习已成熟,这时不必再加功用行,修舍心,任运能离沉掉,自在而住。
到第九住心时,还不能称为得止(奢摩他),仍属于欲界的心一境性。而真正得止,是属于色界的范围了。第九住不但能够长时间随意住定,不用努力加功用行,而且还有轻安分,这时候,也容易起狂乱的我慢,自以为已得定,甚至谓已得空乐。由于第九住心在出定后,行住坐卧,都好象有定分参杂在里边,应知此是现似(相似)之相,有人不知,便误以为入定出定已经打成一片,自谓等同佛了。因为佛的境界入定(正修)出定(后得)是合而为一的。所以宗大师特别指明,第九住心是欲界心一境性,连色界定尚未得到,何况成佛?!这点,修止的人也一样要知道的。
怎么样从第九住心进入真正的奢摩他呢?第九住已有轻安,但不圆满,要到圆满的轻安生起,才算趋入正定。这种轻安生起之前相,自己顶上有重的感觉,但不是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生起后,立即圆满的轻安跟着生起了。
再简单总结一下:第一内住,随所听闻正法、教授教诫,作为所缘的境,把心从外境收回到所缘的境上来。第二等住,于这个所缘境上数数用功思惟,令心稍长相续而住。第三安住,生起具力的正念,若失念忘所缘境,立即能忆念收回。第四近住,生具力而圆满的正念,能不忘失所缘,但还有粗的沉掉。第五调伏,粗沉掉已无,修有力的正知遮除细沉,因这时会有细沉的危害。第六寂静,修有力而圆满的正知,除去细掉,因六住时细掉还有力量生起。第七最极寂静,微细沉掉将生之兆起,即能断除。第八专注一趣,微细沉掉将生之相也没有了,而仍需要依靠正念正知而精进加功用行。第九等持,则由第八住努力修习,已成习惯自在,至此,不必加功,任运能平等持心,不沉不掉。再进一步,得了圆满的轻安,才算真正得止——奢摩他了。
得止以后,再在止中观察抉择法性的道理,歷经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徧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等九个阶位而得毗钵舍那(观)。
或许有人要问:这与念佛有什么关系?答:大有关系!《阿弥陀经》里说的「一心不乱」,《弥陀疏钞》里莲池大师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二个。「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所摄,未有慧故。」这就是念佛得奢摩他的境界。又说:「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此纯理故,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这就是说念佛,观察体究性空道理,念头脱落,契合自己本心,证到空性(无自性空)即得毗钵舍那的境界也。
我们修什么定,一定要依据佛说。根据经书上所说的去核对,这个定修到什么情况是对的,怎么样是错的,这才是正轨的道路,不要看到一些境界,就迷掉了,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希望大家爱修定的人,一定要把九住心好好地看看,这个内涵,《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有,《略论释》讲的也很详细,真正欢喜坐定的人,这个一定要看,才不会上当。我们一切修行的过程,都要和经教相符合,跟经教不违背,那才不是错路。然而,真正要做到跟经教相符合,而不违背,问题在我们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很多的书,甚至,有的时候看了之后,还会看错,这该怎么办呢?有,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是有学修经验的,他可以指示你修行道路,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如果不依靠善知识的话,单凭自己看书,我们又要引帕绷喀大师的至理名言:「以自己看书而得成就的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不会有!」这个是肯定的,没有传承嘛!世界上学个学问技术,还得靠个老师教。一个小孩子,不教他,他会不会?肯定不会的,所以,要靠老师教。我们修行,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从来没有出离过,这一次想从生死流转的轮回圈子里跳出来,走向解脱道路,这是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陌生路,你想没有个师父带路,能不能走得通?这个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一方面,一定不可自以为是,拿两本书看看,我文化高,我看得懂。看得懂,文字懂没有用,意义会到没有,是不是看对了,还是有问题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的时候,就讲了很多,听闻正法该怎么听:要把自己一切成见都扫除了,这个听才能得益,否则的话增加我执。这个法听了,跟我意见相合的,取过来;不合的,就不要!结果,辩论的时候,跟我相合的,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说了很多;而对自己不合的,却把它盖住,不说了,反正别人又没有看到,不知道倒底和经典合不合,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正是自己骗自己,也骗了别人,最后的结果自己修行不上路,自己吃了亏,恰恰正是害了自己。
这两天我们讲的一些,其重点是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抓住的东西,也就是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的心要,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一个就是中观的正见。在这个里边,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了,一切佛法将来都会得到。但若这三个要素缺了一个,或者三个都没有,凭你再修什么高深的法,大圆满,大手印什么什么……尽量去求好了,你不会真正有所收获的。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也是有可靠依据的:有一位修大威德成就的人,已经达到了高层次的修行。但是他烦恼还没有断掉,有一次,他有一个仇人,他就用诛灭法,就是修一种降伏法把敌人除掉,他这样做了之后,来生就下地狱。因为我们修的佛法,是以慈悲心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不是拿来报私人仇恨而使有情受苦的。假使说,有一个人是魔,是危害佛教,祸殃众生的,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修个诛灭法,把他除掉,为了护持正法、利乐有情么!他要危害佛教。摧残有情么,这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做一下。我们格鲁教派一般是不用这个方法的,一般是用慈悲的摄受,
感化的方式,使他能转过来,而不是用这种强硬的方式——把他消灭掉。这个,我们一般是不做的。但是,在某些场合,对佛教和众生危害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位大善知识,有这个堪任性的,他也可以偶尔用一下。但是一般是不用的。前面说的那位修大威德的呢,他却是为了个人的仇恨用诛灭法。因为他我执未空,还没有能超出三界,逃不了因果。虽然证到有些神通,但是逃不了业报,杀人所感的报是下地狱。而且这种杀人,是用殊胜的佛法来杀人。佛法是救人的法门,他反过来用于杀人了,那么他感的果当然也是够惨的了,马上就会下地狱了。所以,我们佛弟子,千万不要用佛法为手段,来达到个人罪恶的目的。个人的目的,一般都是自私自利的,以自私自利的出发点,利用佛法来满足自己个人的要求,这个与佛法毕竟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修行,首先是要去烦恼、我执,把一切烦恼我执去掉,一切为众生的利益出发,这样做叫修行。如今反过来了,把最高最殊胜无我的佛法,拿来为自己服务,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自私的我执大魔,就是像那样子的;最大的魔就是我执大魔,现在竟然把这个我执扩张到用佛法来维护它了,那实在太可怕了。我们用世间法来维护我执,这个果报已经够大了,再进而用佛法来维护我执,那真是错到极点了!但是,我们且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心?以佛法来诛灭敌人,恐怕是没有,然而以佛法来抬高自己,会不会有?可能是会有一点点。比如说,我当个法师,可以名利双收,将来在佛教史上,可以有我一个名字,总算在这个世界上也干了一番事业了。尽管表面上好象是为作贡献。但是,我们深挖下去,还不是为自己个人名利出发。这样的心不能有,我们修佛法,要彻头彻尾地为众生的利益而服务的,不能夹杂一点点自利。当然,成佛也是自利,但成佛自利的目的还是利他,为救度一切众生故。这是从无我的基础上出发的。有一点「有我」的自利的话,不但轮回出不了,一切恶趣的苦还在等待着要去受的。所以这一点——以学修佛法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也是一般学佛的人多少都会有一点点,沾一点边。还可能有一些人,会沾很大的边。以上说的那些人不能说没有,还是会有;那么,像这样的人,当然是很愚痴了。佛法是教我们去除我执,救度众生的,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下,昨天,我们传了破瓦法,有一位老太太,她这么说,那些藏文的发音念不来,可不可以念汉文?我们汉文在翻译中,已经有了,但还没有印出来。藏文念不来,就念那个汉文的意思是可以的。就那个简单的意思念一下,也可以。将来完整的文字出来,你再换好了,现在就念这个简单的。
另外,还有一个事情,昨天我们传大礼拜的时候,有的人没看到过想请人拜一个看看,但因事多,说了半天,后来时间迟了,没有拜。今天我们要补两个东西,一个:大礼拜;另一个:讲了半天,
顶礼咒没有说,要补传。顶礼咒就是大礼拜之前,先念这个咒,念上三遍、七遍,念了之后,什么效果?可使大礼拜的质量提高,简单的说,一拜可以顶十拜,或者顶一百拜,顶一千拜,就看你怎样念怎样拜了。事先念这个咒,有这个功效,可以提高质量。这个咒昨天忘记传了,东说西说,头绪太多了,讲过去就没有时间了。那么,昨天传过法的人就再听一下,没有传过的就不去管它了,反正今天就要传了。这个咒在拜之前,念三遍、七遍、二十一遍都可以。念了之后,可以使我们接着拜的质量提高。正在拜的时候念什么呢?念四归依,或百字明咒,或者三十五佛忏都行。余下还有几分钟,我们请一位师父拜给你们看一看,大礼拜是怎么拜的。
还有几句话说一下,今天不要供养了,财供养不要了,但是要求一个法供养。我们传的法,希望大家好好修,以如法修行来供养:听的话(法),望大家好好用起来,昨天传的法好好的修起来,以最大的供养——法供养来作供养!
(吉祥圆满)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徳 回向遍一切
吾与诸众生 罪障尽除灭
根支
三昧耶 诸戒有缺犯
仗法真实力 雪除还清净
上师胜金刚 诸佛体性主
愿一切时处 以悲心覆护
启迪除愚蒙 速圆无上觉
持教拔沉迷 安住于佛心
智敏上师开示初编
上海居士林开示録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初八—初十讲于上海居士林
目录
初八开示………………………………………………一
初九开示………………………………………………五一
初十开示………………………………………………一〇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徳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一、进入三宝之门——归依三宝
我们要进入三宝之门,首先就是要归依三宝为入门之法了。我们没有归依以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烦恼去造业,造了业就在六道轮回里边受苦,这样子反反复复,无始以来我们不知已受了多少苦。如果我们再不想受苦了,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就必须要依靠三宝了。依靠三宝的力量,使我跳出这个轮回的苦海,这个就叫做「归依」。
「归依」也是鉴别我们是不是佛弟子的一个标准:是佛的弟子,必须是受了归依的;不是佛的弟子,就是没有受过三归依的。不管是气功师也好,其它宗教徒也好,虽然他们也忠诚地信仰他们的教主,信仰他们的教典,但是他们的教主没有佛圆满无边的功德,他们自己还处在生死轮回之中,何能教人出轮回苦?他们的教法,不能净诸烦恼,出生死海,得安乐果,虽能勤修,仍不能脱苦,他们的归依对象不是三宝,所以这些都不是佛弟子。
佛弟子依靠三宝,能够超出一切苦,不但是三恶道的苦,同时看到人天乃至色无色界都有苦,更甚者,生人天还是无常,业果受尽以后仍会下堕,乃至地狱。所以对轮回中一切人天的苦,都要解除,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三宝。反之,其它宗教一般认为能生入天堂,就万事大吉了。因此,我们若真正要解除一切苦恼的话,除了归依三宝,其它是没有一点办法的。
由此而论,我们对「归依」这件事情,要看得慎重一点,不要轻描淡写地,磕个头,递个红包,起个法名就对了,就算归依了。这样子,一般是得不到归依的!要得到归依的体,是有条件的。佛教讲缘起,缘起就是一个法要生起来,有其一定的因和缘,因缘具足,法就生起来,因缘不具足,那怕差一点点,这个法是生不起来的。
那么,我们说要归依三宝,这归依三宝的体(无表色),它生起的因缘是如何呢?依佛教言,归依有归依的因,即自己要发起归依的心,还要有归依的缘。什么是归依的缘呢?第一要有如法的师父,设如法的坛场,还有,如我们发的纸上写的,归依仪式,迎请三宝,忏悔业障等等,这些都是归依的缘。如果因缘具足了呢,当然,归依体就会生起。这中间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就是归依的因,自己一定要发这个归依的因,自己若没有发心的话,纵使缘再好,归依体还是生不起来的。
所以我们对每一位来求归依的人,先要把归依的内涵跟你们讲清楚,使能真正得到归依的体和利益。尽管授归依的地方很多,是不是能得到真正归依的,还不敢说,主要看你自己归依的心发了没有。
二、生起归依之因——两个要素
那么,什么叫归依的心呢?最起码的,对于这个,我们学过的《俱舍》里边讲到的,六道轮回中三恶道的苦,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地狱、饿鬼一般人看不到,畜生之苦,大家都知道,黄牛为人干了一辈子活,挨鞭抽打不说,老了还被杀掉来吃。活的猴子把脑壳打开,用开水酱油辣椒浇进去,就吃,算是名菜。一盘活的虾子,一阵开水浇下去烫得虾子颠狂乱跳,用来供膳。还有「全骡上市」,把骡四腿夹住,在骡身某部浇开水,烫熟了,割下,端给顾客享受,而骡还在厨房里拼命嘶叫——惨!这种恶道苦,《广论》、《瑜伽师地论》等都讲得很多,我们要生起恐怖之心,害怕自己堕入恶道受苦之心。
再进一步,对整个轮回之苦都生起恐惧之心。
再进一步呢,对一切众生堕在轮回受苦,我们要生起大悲心、菩提心,要把他们全都救出来,都不受苦。
这就是三种发心。第一种,最初对三恶道的苦心生害怕,希望解脱恶道之苦,能得人天暇满之身的,这是下士道,属于低层次的。第二种,对轮回六道,包括人天,感到都是苦,不希望再受这轮回之苦而求解脱三界的,这是中士道,属于中等层次的。第三种,看到一切众生都在受苦,不但自己要脱离轮回之苦,要把一切如母有情都救度出离三界,都离开这个轮回之苦,这是上士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属最高层次。
所以,归依的前提,首先是要看到苦,想到自己或父母有情受三恶道的苦及轮回六道的苦,要生起恐怖心,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根本不生恐怖心的话,感到无所谓(愚痴!),那么这个求救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说归依的心也就没有了。
什么叫「归依」呢?归依就是求救,依靠一个崇高有力的对象,求他来救度我们,这个就是归依的心——动机。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恐怖,没有害怕的事,那还要依靠谁呢?当然,就不需要依靠了。所以说,首先要生起害怕受苦的恐怖心,对三恶道生恐怖心,继而对轮回六道生恐怖心,再进一步对一切如母有情在轮回中受苦,生恐怖心,发起救拔之心。我们自己害怕受苦,推而知之,一切有情都害怕受苦,因此设法使他们都脱离苦。这三个心虽然层次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个生起的恐怖之心是一样的。这个生起的对三恶道或者对轮回之苦的恐怖之心,是归依的第一个要素。
单是生起了恐怖之心,够不够?还不够。生起了恐怖之心之后,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如何解决这个恐怖呢?这就是说依靠谁来救拔我们的苦难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三宝!除了依靠三宝,此外是没有第二个能救度我们的苦难的。试看历史上那么多宗教,那么多哲学,真正能自己脱离苦难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佛洞悉宇宙真理,所以他自己真正地解脱了一切苦难,并且断绝了苦难之因,这是佛宝。佛陀把自己脱离苦难的方法,详细地说教给我们,这是法宝。依照佛陀所说之法,如法修行而得证验的,这就是僧宝。我们只有依靠这三个救命之宝,才能获得救度。所以说,我们若要解决苦难的话,若要对苦难所生恐怖之心彻底解除的话,唯一的道路,就是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三个宝,缺一不可,而实际上三者是联系成一体的。
总的归纳起来,我们要生起归依的心,就是要有这两个要素:一个是对恶道、对轮回之苦生起恐怖之心;第二个呢?如何解决这个恐怖,我们要求救于谁才能得救呢?唯一的是求三宝——依靠三宝。这二个心有了,才算是归依之心有了。
归依的缘呢,在三皈仪式上都写明白了,并且也预先讲过的。先是迎请十方三宝降临为作证明,二忏悔自己过现业障,去除障碍。又归依所要说的羯磨词,乃至最后回向,依此认真、明白地做了,就能得到归依。此外在归依前,僧众为你们念的心经及回遮偈,也是驱除归依中的魔障,使归依能顺缘得到的一个缘起。
归依三宝,归依体得到之后,就是入了佛的门,为佛弟子了。那些以前在佛面前发了誓愿护持佛弟子的护法菩萨也就在你身边护持你了。但是,假使自己归依的心没有发起来,尽管你参加了极隆重的归依仪式,归依体是没有的。表面上是归依了,实际上佛教的门并没有进去,在佛教里边也没有你这个人,仍是个门外汉,当然护法菩萨也就不管你了,因为他们是专门护持佛教、护持依佛教修行的佛教徒的,对门外汉,是没有责任来保护的。
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检查,不论过去归依了的,或者现在要归依的,这个归依的心生起没有?(当然已归依过的,还要检查羯磨文对了没有等等)没有生起,归依体是得不到的。今天大家要归依了,这个事情一定要跟你们讲清楚。这个归依的心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你们自己生起来的,其他的缘呢,我们可以为你们代办或帮助,发心非要自己不可。
世界上有各种宗教,种类很多,包括气功师(鬼神教),信仰它们的,有没有用处呢?信仰它们之后,也可以除去世间上某些苦难。譬如穷困啦,或病难啦,鬼扰啦等等,在一定范围内,也能解除,因为他们也在过去世培了些福,修了一些禅定,在现世有一定的威势,或一定的神通(气功师一般是鬼神报得通,非禅定修得之通),可以做一些小小救苦的事情。但是他们不懂业果,不知忏悔去消除业障,根子没有除,所以他们所做的,只能是挖肉补疮,这边问题好象解决了,但不久又翻了,或那边又出新的毛病了,因为
业力仍存在着嘛。而且他们的教主,本身就没有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一旦福报享完了,还得六道流转,在轮回里受各种之苦,甚至恶道之苦,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如果我们依靠他们,是解决不了真正苦难的问题的。只有归依三宝,才能解脱世间一切苦难。从这点来说,我们能够归依三宝,实在应该感到是最大的幸运。
三、归依体之保护——基本学处
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对其他的宗教的教主或神职人员,能不能恭敬他们呢?他们也是劝人为善的么。西藏一位大德,帕邦喀仁波卿曾说:对于天神,或外道教主等等,莫说去归依,依靠他,就是以崇敬的心态,对他们起了
恭敬心,合个掌,归依体就会失掉的。所以说我们归依三宝之后,一定要注意,对一切天神,什么神庙、教堂等等,决不能向他们五体投地地礼拜,或求什么愿的,乃至起个恭敬向往仰慕之心也不行。否则,就会失掉归依体,也就不成为一个佛弟子了。本来很不容易才能得到的归依体,却这样很轻易地就失去了,岂不太可惜!所以说,一定要注意。
那么对这些神、主和神职人员,我们对他们的关系该如何呢?只能是朋友与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尊重的关系,不能对他有崇高向往仰慕恭敬的心。假如说,到医院里去看病,那个医生是信耶稣教的,有的人就问了,能不能请他看病呢?这个问题不大,你是付了钱的,请他看病,他是依医学知识给你治病打针、开方吃药等,这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大家礼尚往来,朋友之间的打交道,没有关系的。但不能有对他们所信的教,有依靠求救的心。对练气功的医生亦同样。但你如果对气功师医生,于他的气功神通起了信仰,请他以气功替你治病,如果对信仰耶稣教的医生,相信他的教义教主了,请他给你做什么祷告了,以这种方式替你治病,不行了,那归依体就会破坏了!这个问题,也是要注意的。
此外,就是在归依之后,还有许多事情必须要注意的。首先是对三宝的功德,要好好地去观察,如佛陀的身、口、意的功德,佛陀度生事业的功德,还有法宝僧宝的功德,当然这有很多,现在一下是讲不完的。一般归依之后,就要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慢慢地听闻,积累对三宝的功德的认识,经思惟后产生定解,那么对三宝的真实信心和恭敬心,就会更有力的生起来,然后在身、语行动就会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归依有三种:对三恶道的苦难感到恐怖,而求靠三宝来解除的,这样子的归依,是下士道士夫的归依。对整个生死轮回的苦痛,生起恐怖心,皈求三宝来解除轮回之苦的,是中士道士夫的归依。对整个有情在轮回中受苦,心生不忍,感到恐怖,而皈投三宝,希望他们都能解脱轮回,得成佛的安乐的,是上士道士夫的归依。不论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只要发了恐怖心,而希求三宝是唯一能救脱苦难的,都能得到如法的归依。
再者,从因果两面来说,归依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的归依,一种是果的归依,而重要的是果上的归依。为了要解脱自他,脱离生死轮回或恶道之苦,求三宝救度我们,这是因的归依。为了要解脱自他,出离生死轮回或恶道之苦,而发心赶快使自己证到三宝的果位,这样的归依,叫果的归依。我们的要求是通过因的归依,而达到果的归依。果的归依使自己证到三宝的功德,能够广度一切苦难有情,此则与发菩提心极为相似了。正确的修归依,先应思惟归依因,思惟自他轮回三有包括恶趣之苦,及确实知道三宝具有救护一切有情出离一切险恶苦难的能力。归依之究竟意趣,是为使自己生起能断除自他一切有情烦恼习气之证德,从而解脱自他一切有情之苦报。认识「佛」是引导我们修行的导师,「法」是正使我们脱离苦难的方法(所修之道)。「僧」是帮助我们修道中的良伴。以这样的猛力信心而修归依。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有些人以前不知道,学过气功外道的,那么,要归依的话,一定要把以前学过的外道那一套彻底放下,完全断掉,不能再拖泥带水的夹杂在佛法里边。否则的话,是得不到归依体的。不论头磕得再多,供养的红包再丰,归依体是无法生起来的。
还有以前虽没有练过气功外道,归依三宝之后,有什么因缘,譬如说做生意的并没有发财,或者原有病的病并没有好,他就怀疑归依三宝到底有没有灵感,疑心一起,遇到了外道,甚至信外道去了,练气功,或者求外道做祷告去了,这样子做,果报是很严重的。《地藏十轮经》里有一段文,「谓若有人,或受三皈,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起疑心,或皈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所以说,皈信了三宝之后,绝对不能再去盲目信从外道修什么外道气功之类的法了。近无间罪,就是说这个罪与无间罪是相近,受的苦报也是和无间地狱差不多的。
有的人信了三宝,总希望归依之后立即见效,譬如说他身有病苦,归依三宝之后,总希望病就很快地消除了。但是实际上归依三宝,就要明白法宝里的业果缘起。病从何来?大多是过去杀业,伤害众生,不敬三宝,毁谤三宝,不孝父母等等原因而来。归依三宝之后,得到了加持力,巳使你病减轻,依靠法宝,明白善恶业果,断除杀业等害病之源,佛菩萨又慈悲告诉我们很多忏悔方法,依之而行,精勤不撤,必能见效。
归依三宝,核心是法宝,首先是要明业果。业果是客观的规律,掌握了业果,就知道苦果是由烦恼造恶业而来,乐果是由善心造福业而来,无漏解脱果,是从修无漏道得离系果而来。这样你思想行动就有了标准,自行取舍,善的、无漏的要取;恶的要舍,是非常理智,合乎科学的,不是盲目迷信。求鬼拜神,希求奇迹,照这样去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四、具足归依之缘——证受归依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讲了归依之因,略讲了归依之缘,因缘和合就产生归依体。这里我们再把归依的缘补充一下。
前面说缘,我们代你们准备好了,首先是如法的坛场,如法的归依师,合格的归依师是要清净持戒的比丘,戒腊高精通律藏或三藏的更好。还有一些,请你们把归依仪式拿出来看,在归依之前,要迎请十方的三宝,临降到现前这坛场里来,证明你们受归依,因为归依三宝,不只是归依某个地方,或某个世界的三宝,而是归依尽虚空界十方所有的佛法僧三宝,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在归依的时候,要迎请他们来此作证明。有人怀疑,我们这个殿,仅这么大,十方的三宝都来,哪能容纳得下呢?这点请放心,地方大小是凡夫分别心而有的,就理上来说「一多大小平」,芥子可纳须弥,坐微尘里能转大*轮,理事无碍,这是不思议境界,不必多疑了。
迎请降临之后,我们要在十方三宝面前忏悔。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很多的罪,起过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的身、心都是脏的。身外的脏,可以用水洗干净,起烦恼,造恶业的脏,这不能用水洗净的。过去印度有一种外道,认为到恒河里去洗身,河水能把自己罪业洗干净,这是一种愚昧迷信的想法,真正要把罪业除掉,必须依佛教的正法来如法的忏除。什么叫忏悔?过去造的罪,认识到是不好,也知道将来要入恶趣受苦的,痛切追悔认错,以后发心誓不再犯,这个心,就叫忏悔的心,有了忏悔的心,求佛菩萨慈悲加持,把自己罪障洗涤干净,这是可能的。如果忏悔心没有,不知罪、不知堕,也不防护未来不犯,那这罪是洗不干净的,后来只有自己受苦。现在我们要受归依,而我们的身、心是那么的脏,成为障碍,这归依体就很难生起,即使生起也是成为变质,不好的了。所以说,在我们归依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洗涤干净。怎么洗呢?不是用一般的水,或恒河的水,而是用忏悔的水洗。要忏悔罪障,对过去做的坏事恶业,自己认识错误,以后绝不再犯。在佛菩萨、三宝面前,至诚三次忏悔,求三宝加持我们,把身上的,心里的罪障洗个干干净净,然后归依体就能够如法地生起来。打个譬喻,假使烧了最好的饭菜,请你用膳,但碗不洗,舀过大粪的,那么再好的饭菜,吃起来都是臭的;如果这碗是舀过砒霜毒药的,不洗净消毒,则那怕盛的是甘露妙膳,也会把人毒死。所以在正式归依之前,一定要先忏悔。
正受归依,要三白羯磨,羯磨词就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叫三白羯磨。在白羯磨词时,归依师白(说)的时候,耳朵一定要听清楚,所以归依不能写个信就算归依,一定要人现前,话要听清楚,它的意思要懂,想清楚。而且自己说时,嘴里一定要说清楚。有的人嘴巴动了一下就算说了,没声音,或虽出声而含含糊糊,轻轻地不清楚,都不能得归依体的。一定要自己嘴很清楚,很有力地说了,说三遍,归依体就生起了。这要注意、很重要。
五、行持归依学处——别学共学
归依之后,要好好保护归依体。归依体好不容易才生起来,但破坏却是很容易。所以下面的戒条千万要注意:归依佛之后,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要去归依天魔外道。天魔外道的神庙一求一拜,归依体就破了,这很严重。受了归依的人,死掉之后,下一辈子决定生天人;但归依体破了,信了邪神,命终之后就下恶道去受苦了,何时能出来,说不清的时候。这样一比较,情愿把生命牺牲掉,也不要去归依天魔外道。很多人归依之后又去相信外道,前面说过,不但归依体破了,而且要下近无间地狱受苦的。
归依法之后,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要相信外道的书、气功师的书等等。更不要去练。
归依僧之后,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要听信外道人的话,不要上他们的当。
归依之后,一定不能说自己不信佛,不信三宝的话,不管是跟小孩子开玩笑,或有人用刀逼你说,都不能说,否则归依体同样也破坏了。
归依三宝之后该怎么做,这是讲行持了。有两种:一、别学,二、共学。
先讲别学:一、归依佛,永不归依天神外道,二、归依法,不恼害一切众生,三、归依僧,不与外道共住。
归依三宝前面说过,整个的一切苦难,只有三宝才能救,而你现在又去求天神外道了,那不是跟自己归依三宝时所发的愿不一样了?当然归依体就破了。
归依法,法是什么?是度脱一切众生的,以大悲为体的,我们归依法之后,就要发心度众生,纵即现在没有能力,还度不了,怎能反去恼害,甚至杀害呢?当然是不行的。
归依僧,就不能与外道共住。尤其是那些不信三宝、毁谤三宝的那些外道,不能跟他们太亲密,一起住。有人就提出来了,他的父母是信外道的,怎么办呢?总不能跟自己父母分家吧,何况有些人还是靠父母生活的,那么就在信仰上划个界线,不要和合就是了。不过,可以劝父母信佛嘛,如果劝信三宝了,那真是大孝,大报恩了。实际上,跟外道共住,确是有危险性的。
我在温州就听说有那么一回事。有几位女孩子,都是信佛的,常一起到庙里去念经、听经之类的。后来长大了,其中有一位嫁给一个信天主教的家庭,她以为宗教信仰自由,各信各的,可以和平共处的。但他们天主教是非常严格,要求家庭成员全都要信天主教,要信佛教根本不可能,哪怕要做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不行,一定要信天主的。结果呢,再三劝她信天主教,她是佛教徒,知道不能归依天魔外道,她说不信天主,不归依外道。结果他们就用手腕了,怎么呢?她的公婆两个就睡在床上不动,不吃饭也不起坐,怎么也不动,直熬了三天三夜。不对了!亲戚朋友舆论就来了,说这个媳妇不孝,把公婆弄得三天三夜睡在那里,不吃不动。那样下去,下不了台了,没有办法,逼得她信天主教去了。这就是与外道共住的后果,不能掉以轻心啊!
这里产生了个问题,假使一条牛啦,马啦,打了它之后,是否失归依了?或者开宗教会议,五大宗教徒都有,在开会的时候,在同一宾馆里住,不是也共住了吗?是不是失归依呢?这些问题,印度和藏地有多种说法,或说六条,或说九条,犯了要失归依,这六条也好,九条也好,都包的有这三项。
宗大师的抉择,说有两条是决定不能犯的,其它的呢,犯了之后呢,只是与归依学处有违犯,不是失去归依的因,不是当下失归依。哪两条是不能犯的呢?
一、自己把佛法僧舍掉了,不归依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开玩笑,乃至命难,都不能说,一说舍,就失归依。
二、虽没有说舍归依,但认为有外道师、或外道的经书,很了不起,与佛、佛经相等,也失归依。因初归依时,认为只有三宝是最高无等的。
前面别学,是在三宝面前,分别应如何作。如归依佛,应止哪些不能作,归依法,哪些事不应作,归依僧,哪些事不应作等。共学则三宝一体的看,在总的三宝面前该怎么作。共学有六:
一、常念三宝殊胜功德。《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广大地详论。佛的功德里边,分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及佛所作事业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多多思惟,能发强大净心。
二、常念三宝大恩,勤修供养。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得到三宝大力加持。现前的人身也是过去世归依三宝,知道发愿求增上生,更加持戒,这些功德具备,才能感到这个暇满的人身,可以听学佛法。三宝的恩,千万不要忘掉,要报三宝的恩。
「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恭敬供养」,凡是自己受用的,不管是吃的、用的,穿的等等,都应当以事——实物供在佛像前,以意——以恭敬报恩的心奉上供养,或家里没设佛堂,以心观想而供。初归依的,你们归依三宝之后,吃饭之前,先把饭菜筷匙放好,合掌,恭恭敬敬地念「嗡、阿、吽」三次。衣服也是,新的衣服未穿之前,先供在佛前供桌上,或者捧在手上,念「嗡、阿、吽」三次。用的东西,不管是温水瓶也好,其他新的家具、用品,没用之前,先供养三宝,念「嗡阿吽」三遍。
这是最简单的供养法,但功效极大。「吽」字的力量,可以把这供品中不干净的完全去掉,化成最干净的。「阿」字的功德,把这世间不殊胜的供品转成最殊胜的色香味触。然后「嗡」字的功德,把这有限的供品,转化成无量无边的普贤功德海云,徧满虚空的那么多。
三、常念悲心,为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随分随力,使其他有情也能受归依。
四、凡有兴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现前三宝。要作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求愿,先要呈前现前三宝,一般指依止师啰,是否可以这样做。总之,一切依三宝的教导去做,不要依不顺三宝的世俗,或邪道的方式去做。「除世常事」者,一般经常做的事情就不必要了,譬如说:「我上班去了」,「我吃饭了」,就不必呈白师父了。
五、了知三宝殊胜利益,晨夕各作三次归依。归依三宝能净罪障,《集学论》云:「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归依法、僧,亦同样说。能集广大福,人与非人不能作难,随欲作何种如
法事业,先供养归依三宝,祈求则易成就,乃至究竟能成佛,有如是等多种利益,故晨夕各作三次归依。没有规定早晚课,就用归依,再加四宏誓愿,晨夕各三次,这是最简单的早晚课了。
六、守护三宝,如人爱命,下至戏笑,乃至命难因缘,亦不舍离三宝。前面已讲过,我们要保护好归依体,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看待。一天到晚,要把归依三宝的念头记住,不要忘失,更不能舍掉。对佛弟子来说,三宝是最重要的,身外财产,到命终时,一分也带不走,亲戚朋友,一个也带不走,连自己的身体也没法带走。只有三宝的功德可以牢牢跟着你,不管你到哪里,总是跟你不舍离的。这是对我们切身利益的事情,一定要很慎重的对待。
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正归依的核心是法宝。能依法宝,才能解脱怖畏苦难。故初修业人,应当善巧善不善业及其果的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能明白业果。《广论》说:「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归依三宝之后,接着应做的,就是明白善恶业果了。希望大家于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