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悟慈法师 > 正文

二 游行经 - 长阿含经新译

  作者: 悟慈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二)游行经{二-四}
 

游行经(初)

佛陀在世时,常常游行到各地去教化众生,去解除人家的困惑。佛陀以游化各地时,所遇到的很多事情为机,对出家的诸弟子,以及在家的信徒,甚至是异教徒,都不遗余力的去为他们开演说法,律令教诫,使好多人增添法益,解脱困境,此经即为其中概要的经典。

里面曾经描述过佛陀将入涅槃(寂灭、离世)时的遗教、训诫,以及佛陀入灭后的舍利分配(分为八分),暨盖塔供养等事。

(一)首先叙述阿阇世王(未生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子。已登基为国王。本为残忍之人,皈依佛陀后,为佛教一大外护者),欲出兵攻打跋祇国(十六大国之一,以离车族为盟主)。阿阇世王皈依佛教后,一向都听佛的教训,故遣禹舍(雨舍,筑华子城之大臣)至灵鹫山(耆阇崛山,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去请示佛陀是否可行?原来阿阇世王因看不惯跋祇国民自恃勇健,刚愎自强,不肯驯伏于他,才引起其不满,而想以强大的军力去折伏跋祇国人。

佛陀不欢迎其行动,就趁禹舍大臣来访请示的机会,对阿难提示跋祇国之难以攻破之原委。里面是以佛陀和阿难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佛陀开导的内容如下:

1.跋祇国的君臣很和顺(常集会议事)。2.长幼有序。3.孝顺父母。4.敬重师长。5.尊崇宗庙。6.诸多贞妇。7.尊重沙门持戒者(以上为七不退法)。佛陀说其国人民既具有这些美德善行,即不容易会被侵害,也就是并不能以武力就会容易被人攻破!

禹舍大臣听后向佛表白说:「只行七法当中的一法,即很牢固有力,何况跋耆国的国民已完具七不退法!」说后即以国事多忙为由,礼谢佛陀,而回去复命。

(二)佛陀随后即到王舍城,集诸比丘于讲堂,藉阐跋祇国之七不退法,而叙说五种七法,以及    。

佛陀在讲堂为诸比丘阐示七不退法之一,和跋祇国民所遵奉的七法类同。兹志其文于左:

1.常常集会,讲论  ,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2.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3.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4.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智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5.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6.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7.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陀在这里另启五种七法,原文如下:

第一种七法:1.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2.乐于静默,不好多言。3.少于睡眠,无有昏昧。4.不为群党,言无益事。5.不以无德,而自称誉。6.不与恶人,而为伴党。7.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二种七法:1.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2.知惭,耻于己阙。3.知愧,羞为恶行。4.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5.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6.昔所学习,忆念不忘。7.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三种七法:1.敬佛。2.敬法。3.敬僧。4.敬戒。5.敬定。6.敬顺父母。7.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四种七法:1.观身不净。2.观食不净。3.不乐世间。4.常念死想。5.起无常想。6.无常苦想。7.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五种七法:1.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2.修法觉意。3.修精进觉意。4.修喜觉意。5.修猗觉意。6.修定觉意。7.修护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六不退法有二,第一为:1.身常行慈,不害众生。2.口宣仁慈,不演恶言。3.意念慈心,不怀壤损。4.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5.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6.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二种六不退法是: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戒。5.念施。6.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三)佛陀由王舍城到竹园(巴利本说庵摩罗树园,然而可推为迦兰陀竹林精舍-迦兰陀竹园),在堂上演说解脱道之基本学──戒定慧三学,其原文如下:

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佛陀其次到了巴陵弗城,就在该城外的树下,为诸优婆塞(近士男,在家信徒)说五戒(不杀、不盗、不媱、不欺──不妄语、不饮酒)。诸居士们随后兴筑大堂舍于其处。佛陀在该堂舍为诸善信演说破戒之五衰耗,以及说持戒之五功德。原文如下: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1.求财所愿不遂。2.设有所得,日当衰耗。3.在所至处,众所不敬。4.丑名恶声,流闻天下。5.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1.诸有所求,輙得如愿。2.所有财产,增益无损。3.所往众人敬爱。4.好名善誉,周闻天下。5.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已夜深人静,佛陀就将诸善信遣散。

佛陀嗣后在后夜,明相出现时,以他的清净的天眼,看到诸大天神各各持守宅地之景,就对阿难预言巴陵弗城将来会繁荣等事。此预言是佛陀回皈讲堂后之事。经文是以佛陀垂问阿难,说造此城之人是谁?阿难回答为禹舍大臣所筑,是为了防御跋祇国而造的。佛陀称赞造此城时正得天意。佛陀说:佛陀我在闲静处时,因天眼而知诸大天神,以及中、下等神都在封守宅地,佛陀说大天神所封守之地,人住其处,即会安乐炽盛。中神之封处,即为中人所居住之处。下神封处,就是下人所居住之所。这个地方是贤人所居住之处,是商业繁荣之所,国法真实,没有欺罔等事,可说是胜地,是不会容易被破坏的!佛陀虽这样说,但曾经也预言历时久后,会衰坏之因果,好像是在警告巴陵弗城之人!佛陀说:此城久后,如果会衰坏,那就是由于1.大水。2.大火,以及3.中人、外人之谋,也就是内奸通外敌,有以致之!

此时城里的善信,于彻夜到讲堂来供养佛。大家手自斟酌,食讫,行水,也就是大家亲手奉仕佛陀吃食了后,即行水。行水就是用水洗钵与手。佛陀趁诸位在座,就启示说:「现在此处为贤智所居之处,持戒的人很多,都净修梵行,善神会因之而很欢喜。」佛陀即为咒愿说:「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悲心。是诸天称赞之处,常与善俱,不与恶会」!

佛陀说后,受大家欢送而离城。禹舍大臣随后即想:沙门瞿昙现在出此城门,应将此门名为瞿昙门。又见佛陀渡河之处,就名为瞿昙河。佛陀至河边时,看见有人坐船渡河,有的乘筏,有的乘桴,就略施神力,剎那间,已到彼岸!佛陀有颂说:

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渡一切天人

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

(四)佛陀渡过河后,游行至拘利村。在一树林下对诸比丘们说明戒、定、慧、解脱之四深法。佛陀说:有四深法,其一为圣戒,第二为圣定,第三为圣慧,第四为圣解脱。佛陀说此法唯佛与佛始能分别了解,大家都不得晓知之故,才会在此生死流转而无穷无尽,佛陀以偈说:

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别,离苦而化彼,令断生死习。

佛陀随后至那陀村,在那里说明十二居士(1.伽伽罗,2.伽陵伽,3.毘伽陀,4.利输,5.遮楼,6.婆耶楼,7.婆头楼。8.薮婆头楼,9.陀梨舍妙,10.薮达利舍觅。11.耶输,12.耶输多楼)巴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取、欲贪、瞋),而生天之事。又对于阿难提示法镜。佛陀在那陀村时,是住在犍推处,也就是砖瓦的房屋,是一休息所。阿难于此处请问已逝世之十二居士之生处,也问到其它五十人,及五百人之生处。佛陀回答说:「伽伽罗等十二位居士已断除五下分结,命终后已生天,在那里般涅槃(寂灭),已不还此土来。五十人即已断除三结(身见、疑、戒取),已无媱怒痴,已得斯陀含(一来果),后还此土一次,以尽苦本。五百人也已断除三结,已得须陀洹(预流果),已不免再堕恶道,以后往来于此土七生,而尽苦际。

佛陀其次阐述「法镜」说:「为使圣弟子得知所生之处,尽三恶道而得须陀洹(预流果,初果)。──不超过七生,必尽苦际」,佛陀也应为他人说此事。所谓「法镜」,即为圣弟子得不坏信之谓(金刚不坏之信仰,绝对皈依之心性)。首先欢喜信受「佛陀」为一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之智者。其次欢喜信受佛「法」为真正微妙,是自恣而说,是不择时节,其所示的涅槃之道,是智者所行的。又欢喜信受「僧」,是善共和同,所行的都质直,并没有谄谀,是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于须陀洹,而得须陀洹(预流),向于斯陀含,而得斯陀含(一来),向于阿那含,而得阿那含(不还),向于阿罗汉,而得阿罗汉(无生),四双八辈(四向四果之圣众),是如来的贤圣众,是很值得恭敬之众,也是世人之福田。贤圣之戒,是清净无垢,没有缺漏。信其明哲之所行,能获三昧定!

(五)在毘舍离国应妓女庵婆婆利之请,而说法开示,并授与优婆夷之五戒。

佛陀随后到毘舍离国,坐在一树下。当地的妓女──庵婆婆利听闻此消息后,即往参诣献供。佛陀即示教利善,也就是说法开示。使其得大法喜。庵婆婆利女听佛的教训,而发愿皈依三宝,而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夷,愿自此以后受持五戒。她同时邀请佛陀,及佛陀的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住宿于其园观。此时毘舍离的隶车族们,听此消息后,非常的兴奋,也拟参诣佛陀。经中描述他们出门时的豪华程度──如严驾五色宝车-或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官属等均为青色。其它四色车马,悉皆如是。服色分为五色,而尽同的五百位隶车族门,其队伍在中途刚好遇到辞佛后拟回家办供的庵婆婆利女。该女的车辆因奔驰疾速,就和宝车的队伍共相拨,损折幢盖,也就是车轮及轭等相接冲,致被冲拨,而毁损旗帜。因不让路而被隶车族们责难。庵婆婆利女说她因请佛明日应供,急需归办饭食,车辆当然需疾驰如飞,来不及闪避为由,硬不让路。隶车族们听后,已不再发怒,就趁机和该女言谈,拟给与该女百千两金为条件,请该女让供。庵婆婆利女说她先请已定。不得相让,也就是请佛在先,已经定案,不能随便让人先供佛僧。隶车族虽再三请她让供,其条件为:如十六倍的百千两金,或国财之半数等,但都不能打动该女之心。该女说举国的财宝相与,也不能抢走我先供佛僧之决心!隶车族无奈,只有挥手叹异,而径诣佛陀暂时驻锡的地方。

佛陀于此时遥见隶车族们与其车马和部属数万,将正条道路都填满似的壮观,就对诸弟子们说:「大家如想知道忉利诸天之游戏园观,即看眼前那威仪容饰,这就是了!」佛陀并警告诸弟子,叫他们收摄自心,具足威仪。佛陀说:「所谓自摄其心,即是: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也就是将自心收摄,不可被世上之兴衰苦乐所迷,要精勤于真理,不了放松其意!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之四念处是。至于具诸威仪,即为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阴盖,行住坐卧,觉寤语默,摄心不乱!

五百位隶车族们到了庵婆婆梨园,行礼如仪后,退坐一旁时,看见佛陀的光相独显,有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净无尘翳,好似太阳,悬于空中,光相独明!会中有一位梵志,名叫并既,就从坐位站起,以偈颂说:

摩竭鸯伽王,为快得善利,身披宝珠铠,世尊出其土。

威德动三千,名显如雪山,如莲花开敷,香气甚微妙。

今覩佛光明,如日之初出,如月游虚空,无有诸云翳。

世尊亦如是,光照于世间,观如来智慧,犹闇覩锭镣,

施众以明眼,决了诸疑惑。

隶车族们因欲详细了解偈颂,而再三请并既梵志重说偈颂,事后即脱宝衣布施并  ,并即转奉给佛陀。佛陀趁此机缘,而为他们阐述五宝。1.如来出世,是甚难得。2.能演说如来正法之人,是很难得。3.能信解如来演法之人,是很难得。4.能成就如来演法,能成就人,是很难得。5.能如临危救厄之反复的人,是很难得。

隶车族们听后,得大法喜,即席请佛明天受他们之供。经佛陀加以说明已允庵婆婆梨女之请,不可失约等语后,他们只有礼辞佛陀,而回去。佛陀于隔日应庵婆婆利女之供养后,该女曾于佛僧食后,捐献园林给佛陀。她说:「在毘耶离城中之园观当中,我所有之此园最好,我愿奉献给佛,愿佛慈悲纳受」。佛陀许尤其献而说:「汝可以将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来所有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正使诸魔释梵,大神力天,无有能堪受此供者」。招提僧为欲招来菩提而努力用功之僧伽,也就是僧团之义。而这里所指的六物,即如经文之1.园,2.林,3.房,4.舍,5.衣,6.钵等是。魔为恶魔(障),释为帝释,梵为梵天。佛陀允许其献园给佛和僧团,而阐明唯佛及僧,堪以接受其献,其它任何天神均不堪接纳其施。佛陀接受其所献之园后,有偈赞颂说:

起塔立精舍,园果施清凉,桥船以渡人,旷野施水草,

及以堂阁施,其福日夜增,戒具清净者,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利女献园告一段落后,即坐在小,也就是较矮的坐席。佛陀即为其阐说佛理,其内容大致和毘婆尸佛为提舍王子等二人所说之法相同。首先都是以布施、持戒、生天等论,以及欲念为大患,污秽不净、上漏(烦恼中之最上者)为碍,须求脱离苦乐之道(出要)为上策!佛陀讲这些法后,已知该女之心已柔软和悦,荫盖微薄,容易接受进一步开导教化,因之而说苦集灭道之四谛。庵婆婆梨女听后,很有所获,就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正式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夷。

(六)佛陀其次到竹林丛(竹林聚),为毘沙陀耶婆罗门说法,毘沙陀耶即以饮食供养佛僧。佛陀在这里曾以偈颂赞称布施的功德,偈颂说:

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施持戒人,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终始相随,所至到处,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为后世,福为根基,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行不危险,生不遭难,死则上天。

竹林地方因陷入饥馑之故,佛陀即禁止诸弟子们之托钵乞食。佛陀叫他们在毘舍离,以及跋祇国安居,以便解决大众之饮食的问题。佛陀和阿难二人,就留在竹林。佛陀在结夏安居中,觉得肉身全体开始疼痛,觉得八十岁之老躯,恰似老旧的车辆,觉知临终之期已近。然而佛陀觉得众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寂灭、逝世),不适其时,因此,而自力精勤,以留寿命。佛陀由静室到清凉之处,而默座在那里。阿难遥看佛陀的气息不对。就跑至佛前而说:「弟子观看师傅的容貌,好似有疾?」又说:「世尊有疾,我心惶惧,忧结荒迷(忧悲结使,也就是被烦恼迷惑),而不识方面(不知一切)。世尊的气息未绝,然而我犹少醒悟,我默思如来一定还不会灭度,世眼还未灭,大法还未损。不知世尊您,到底如何,并没有教令给众弟子?」佛陀知道阿难的心思,即说佛陀所说之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

所见通达。又说他已老,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佛陀自知临终期近,就阐述自皈依、法皈依,自灯明、法灯明之法。佛陀说: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燃然。当自皈依,皈依于法,勿他皈依。佛陀解说此法说: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佛陀并说他灭度后,修这样之法,才是第一佛子!

(七)佛陀欲到遮婆罗塔,然而背痛加剧,遂止其念。佛陀叫阿难敷一坐席,而坐在那里。佛陀此时述说:如修四神足,即得留住寿命于劫余之间。然而阿难不解佛意。佛陀就叫阿难礼辞佛陀,在不远的一株树下静思其意。这时天魔波旬,曾来劝告佛陀早入涅槃。佛陀回答要等到诸弟子皆来集会,大家又能自调,勇捍无怯,到安隐处,逮得己利,为人导师,演布经教,显于句义,若有异端,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变,自身作证,是时,自会进入涅槃。经波旬请佛进入涅槃之语三次后,佛陀即答应于三个月后,在本生处──拘尸那竭之娑罗园双树间,将入涅槃,等天魔去后不久,佛陀即在遮婆罗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寿。此时地大震动,举国人民都皆惊怖,衣毛为竖。佛陀于是放大光明,彻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佛陀以偈颂说:

有无二行中,吾今舍有为,内专三昧定,如鸟出于卵。

阿难眼看此景,即请问佛陀,有关于地大震动之事。佛陀说:地动有八因缘。1.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2.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动。3.苦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4.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动。5.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当于此时,地大震动。6.佛初成道,转无上*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7.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舍性命,则普地动。8.如本于无余涅槃,盘涅槃时(入灭时),地大振动。以是八因缘,令地大动。佛陀并说偈颂,如经文。

 

二、游行经(中)

首先是佛陀为阿难说明佛陀胜于八众之事。又说无常之法,以明佛与法之未曾有事。其次又在香塔说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四禅。佛陀述说此等法门,都收摄在十二部经。佛陀也提起天魔波旬曾劝告他进入涅槃,而佛陀也曾经答

应预言三个月后将进入涅槃。佛陀此语一出,诸弟子们都一时愕然,悲哭不已!佛陀乃为大家述说无常无我之教,以及如第六第七项里所说过之教诫。

八众为:1.剎帝利众。2.婆罗门众。3.居士众。4.沙门众。5.四天王众。6.忉利天众。7.魔众。8.梵天众。

佛陀说过去曾与剎帝利众互相来往,或坐或起,谈论过无数次。佛陀因精进定力,能随处现身,剎帝利众虽有「美色」(优胜的色彩),不过佛陀的光色胜过他好多。剎帝利众有「妙声」(微妙声音),然而佛陀的音声天胜过他。剎帝利众常辞我而退,我不辞过他。剎帝利众善能谈话,佛也能说,而剎帝利众所不能谈说的,佛陀能说。

佛陀说他广为其说法,使他得大法益后,佛陀就在那个地方隐没。因此,剎帝利众根本不知我是天神,或者是人类。像这样的屡次往还于第八众之梵天众之处,都一一为他们广说真理无数次,他们都不

知我为何人。阿难听后说:「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诚为赞叹佛德之余,所发出之语:如怪哉,甚奇甚特,甚奇甚特未曾有等是。所谓甚为奇特,也就是非常的奇妙特殊,难得有这种事,佛陀所说之此法,唯有如来始能成就!

佛陀又说他能知受起住灭,想起住灭,观起住灭,也是如来甚为希有之法,故叫阿难应当受持。

佛陀到香塔,坐在一株树下,令阿难集诸附近一带之比丘弟子到此讲堂来。香塔译为楼房或重阁,所谓重阁讲堂是也。这里所指的香塔,是在毘舍离国,弥猴池之边,位于大林里。佛陀等到大家聚齐后,则入讲堂,开始说法。佛陀说他将述之法,是佛陀本身成道之法。所谓:(1)四念处(1.身念处,观身不净。2.受念处,观受是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4.法念处,观法无我)。

(2)四意断(四正勤。1.对已生之恶为

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3)四神足(1.集定断行具神足。2.心定断行具神足。3.精进断行具神足。4.我定断行具神足)。

(4)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初、二、三、四等禅)。

(5)五根(信、精进守念、定、慧等根)。

(6)五力(信、精进、念、定、慧等力)。

(7)七觉支(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念觉支。6.定觉支。7.行舍觉支。)

(8)贤圣八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其中除四禅外,即所谓三十七助道品是。佛陀叫大家当在此法中和同敬顺,切勿生诤讼。佛陀说同事一师,接受同一的水乳,大家应该于此法中勤勉学研,以期得大法益。佛陀说他就是以此法得道,现在流布的十二部经就是!十二部经为一切经的根本圣典,同时也是经典的型态之提示,其名目为:

1.贯经(修多罗,契经。一般用为经典,但在十二部经时是指经典中主要的部份,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精要的教义。所谓教化的主体,是散文体的部份)。

2.祇夜经(应颂、重颂。指韵文体的部份,易于谙诵与引人兴趣之作用)。

3.受记经(授记、记说。记说为详细说明,或直说,或分析,或反问,或舍弃不顾。授记就是为大弟子们预言将来成佛作祖等事)。

4.偈经(孤起颂。与散文体并无关连,是独立之韵文体的歌颂)。

5.法句经(感兴。对于忧悲等事而自然发露即兴所颂出之句经)。

6.相应经(因缘。说种种因缘实事)。

7.本缘经(本事。佛陀以外之人们的前生谭)。

8.天本经(本生。佛陀本身之前生译)。

9.广经(广说。广说种种甚深之法义)。

10.未曾有经(未曾有过之人、事等)。

11.证喻(譬喻。集各种之喻示说法)。

12.大教经(论议。将教理批注分别解说)。

佛陀叫大家好好信受持守,藉以加功进道,期得法益!因为如来在不久之后,也就是三个月后,将入涅槃(入灭)离开世间。大家听完佛陀突如其来之教语后,都一时愕然,殒绝迷荒,自投于地,举声大呼而说:「一何驶哉?佛取灭度!一何痛哉?世间眼灭!我等于此,已为长衰!」有的比丘,悲泣躃踊,宛转哔咷,不能自胜。犹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佛陀看此情形,而安慰大家说:「大家不要过于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佛陀也用偈颂重说过(偈略)。

佛陀说无常无我之义,以慰大家后,又说他会教诫大家的因由。佛陀说:天魔波旬曾于再三请我进入涅槃。并说当佛成道时,天魔也曾经劝佛进入涅槃,如来说他那时并不答应。佛陀这次曾答应天魔,等到众弟子齐到,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现在佛陀的弟子已集,佛陀也显示过神变,应入涅槃之时。佛陀因此,答应三个月后进入涅槃,天魔才满足其愿,才欣喜离去,其它如前述。

阿难这时由座而起,行礼如仪后,请佛怜愍众生,饶益天人,而留住世间一劫。经过三次的请愿后,佛陀才回答阿难说:佛陀已修习四神足,可以自在如意的留住世间一劫有余。以便广度冥顽的众生。佛陀曾提示过此事,当时因阿难你不曾请我留住不灭度。经三次垂示,还不请我留住,到了现在,我已说过三个月后将入灭度,此言既出,好像豪贵长者吐食于地,已不能还食一样,佛陀绝不能自违其言,故此案已定,无需再三触娆于我,也就是不可一再的烦我!

(二)佛陀其次和阿难等人进入庵婆罗村,在一山林为诸大众讲述戒定慧三学。佛陀说:修持戒律,能得大果报。修定能获智慧,得大果报。修智即心净,而得等解脱:而能灭尽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这样的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就是已脱离三界,已和生死轮回绝离的了!

佛陀其次进入瞻婆村、犍荼村、婆梨婆村,以及负弥城。到负弥城后,则住于其城北之尸舍婆林。佛陀在此阐扬四大教法,大意谓:对1.佛,2.和合众僧多闻耆旧,3.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4.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等,亲受持之法与律,应信而不毁。

第一大教法:从佛亲闻亲受之教,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究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的话,就告诉对方,说佛陀不曾说过此话,你受错了。因为我依诸经、依律、依法,而你所说的与法相违,故不可受持,不可授与人,应该舍弃不用。反之而对方所言的都依经、依律、依法的话,则应肯定为佛说。因为我依诸经、依律、依法去对照时,你所说的乃与法相应,故应鼓励对方受持,广为人说,不可捐舍!

第二大教法是,从和合僧、多闻耆旧,亲闻亲受之法、律、教,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究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如其所说的并不是经,不是律,不是法的话,即应告诉对方,说佛不曾说过此话,你受错了。因我依诸经、依律、依法,发见你所说的与法相违,故不可受持,不可为人讲说,应于捐舍不用。反之而对方所言的都依经、依律、依法的话,则应肯定为佛说。因我依诸经、依律、依法去对照时,你所说的均与法相应,故应鼓励对方受持,广为人说,不可捐舍。

第三大教法是从众多的比丘之持法、持律、持律仪者处亲闻亲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适当的问题。

第四大教法即从比丘(长老)之持法、持律、持律仪者处亲闻亲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适当的问题。其叙述的内容均和第一、第二之大教法相同,故不重述。

(四)佛陀其次取路于末罗(力士,十六大国之一。本为种族名,而为国名。此族之本所生处在拘尸竭城),而进入波婆城(末罗族之一都城,位于跋祇国之南方。此处为周那供养佛陀之处而有名),住于阇头园中(林名)。有一位工师子(打铁店之老板)名叫周那(纯陀、淳陀),他听说佛陀由末罗而至此地,就诣佛所,听受佛陀的教法,而得法喜。他随即请佛翌日降临其宅,受其供养。到时,即以饮食供佛及僧。在食物里,另备很名贵的栴檀树耳(栴檀树之茸),独奉佛陀。因佛陀曾禁止纯陀将此茸施给诸比丘们食。其时曾有一位晚年出家的长老比丘,「以余器取」,也就是将其余的食器,取残余之食。

饭食后,纯陀曾请教佛陀有关于沙门的种类。佛陀以偈回答,说有四种沙门:一、行道殊胜。二、善说道义。三、依道生活。四、为道作秽。

第一种类的比丘是善能度脱恩爱之剌,能入涅槃无疑。是超越天人之路,是行殊胜之道。第二类为:善解第一义,说道无垢秽,慈仁决众疑,故为善说道。第三类为: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遥望无妬场,是依道生活的沙门。第四类为:内怀奸邪,外像如清白,虚诳无诚实,这种沙门就是为道作秽的沙门。

在佛陀回答的偈颂里,曾经训诫说:善与恶,净与不净,应认清楚才好。佛陀说:假装显露在外面的类似于善净的外相,好像铜涂金,凡愚一看,则以为是圣智的弟子。其它的则不予认同,是很不对之事。千万不可舍弃清净的信仰。虽一人,也应保持大众的形象!如内心秽浊,而外装清净,显现出关闭奸邪的行,而实在却是怀着放荡的人。因此,不可只看外貌,不可一见便亲敬他。因为外表虽绝奸邪,而内心是放荡的沙门,故不了被其外貌所虚弄!

佛陀受供,使纯陀(周那)获得法益后,即离开其处,中途在一树下,曾对阿难说他背痛,叫阿难敷一座位,而坐在其处后,对阿难说:「刚才的那位周那,无悔恨(后悔)意耶?」阿难说周那虽设斋供佛,然而并无福利可言。因为佛陀在其舍宅受供后,便即进入涅槃。也就是加紧佛陀肉体之痛,致佛不得不早入涅槃。佛陀听后,即开金口,指阿难的见解不对。佛陀说:「周那会获得大利,会得延寿命,会得大色力,会得善名誉,会多生财宝,死后定会升上天界去享受快乐!」佛陀又提示说:「佛陀初成道时,能施食给佛的人,和佛临灭度时,能献食给佛的人,二者的功德相同,都有很大的功德!至于因供物而加重肉体上的疼痛,并不是有意的,自和加速佛陀进入涅槃之事无关。」佛陀说后,叫阿难去转达此事给周那。

(四)佛陀抱病涉路,向拘夷城(十六大国之一,是末罗族之本所生处,也是佛陀入灭的地方)前进,在一株树下,又对阿难说他的背痛很利害,叫其敷一座位,就在那里休息。这时有一位阿罗汉(阿罗逻迦罗摩。为一仙人,佛初出家时,曾就其学,佛成道时已逝世)的弟子,名叫福贵,由拘夷那竭城的波婆城前进的途中,忽见容貌端正,诸根寂定的佛陀坐在树下,即生起欣慕之心,就到佛前,行礼如仪后,道出他的师傅之内心寂定的程度。他以为佛陀的心境也类似于此种境地。他说:「出家之人在于闲静处,喜乐于闲居之乐,是很特殊之事。如五百辆车辆经过其旁,也不闻见似的闲静!我师曾在拘夷那竭城与波婆城的中间的道侧树下静坐。那时有五百车辆经过其旁,车声虽轰轰,也不被其所扰。此时有人向我师请问说:『刚才曾有群车经过,是否看到?』我师回答说:『不见!』那人又问『听到其声音与否?』我师又回答说:『不闻!』那人又问:『你是在此处呢?或在他处呢?』我师回答说:『在此处』。那人又问:『你是否醒悟(意识到)?』我师回答说:『意识到』。那人又问『你是觉醒呢?还是在寝睡呢?』我师回答说:『我不寝。』那人听后哑然无语。这是很希有之事。出家人专精的程度是如此,自会引起那个人之感动,而礼谢吾师后离去」,佛陀听其一席话后,就垂问福贵说:「群车震动之声,虽醒而不闻,与雷电震动天地时虽醒而不闻,那一种比较难?」福贵回答说:「千万的车声,也不能和雷电之声相比较,所以雷电震声时,虽醒而不闻,当然是比较难!」佛陀即说:「我曾经于从前游行阿越村,住在一草庐。那时有异云(雨云)暴起,雷电霹雳,打死四只牡牛(耕作用牛),和二位耕者兄弟(农夫),一时人群骤聚。是时我出草庐,彷徉经行(漫步行走)。大众当中有人至于我处,行礼如仪后,随我漫步。我曾经问那人说:「那些大众在干些甚么?」那人反问我说:「您刚才在那里呢?是醒醒呢?还是睡觉呢?」我回答说:「我在此地,我并没睡寝」。那人叹为奇闻而说:「得禅定即如佛,雷电霹雳,声震大地,而独寂定,醒而不闻!」然后回答我说:「刚才雨电暴起,雷电霹雳,打死四只牡牛和二农夫,大家因此赶集而来,其发生的地点正在此处!」此人因此而得法益后,礼谢佛陀而去。

这时福贵,礼佛后,拟将身被的很高贵的二黄迭(光泽的金黄色之衣,常为紫色如迭,故名)献给佛陀。佛陀令他一迭施佛,一迭施阿难。佛陀就此对福贵开教,其内容和前面教人之法一样,都由布施、持戒、生天、弃欲、净心之道等开始,然后见机成熟而说四谛之法,使福贵得开法眼,皈依三宝,愿持五戒,而为优婆塞。同时请佛如游行教化到了波婆城时,则愿佛降临其贫聚中(指福贵所住的村落),以便奉供。

福贵礼谢佛陀离席后不久,阿难则拿被施之黄衣,奉献佛陀。此时阿难看见佛陀的颜貌纵容威尤炽盛,诸根清净,面色和悦,就请问佛陀说:「弟子侍奉佛陀已届二十五年,未曾看过像今日之佛陀的面色这样的光泽,如金发明!这是甚么缘故?」佛陀说:「有二种因而有此相。一为佛陀初得道,成就无上正真之觉时,二为佛将灭度,欲舍世命,进入涅槃时。此二因缘,致佛显现金色光曜!」

(五)佛陀口渴,令阿难取水。阿难说刚才因五百车辆在上流渡过,致河水浊秽不清,只供洗足,未便饮用。经佛陀再三令其取水,阿难则说:「离此不远处,有拘孙(留)河,河水澄清,可饮可浴。这时有位鬼神(药叉)居住雪山(印度北方),笃信佛道,即持八种净水奉献给佛,佛陀愍之而纳受。佛陀用偈描述此事,内容和长行同,里面的八音为:极好、柔软、和适、尊慧、不女、不误、深远、不竭等音,是佛所得的八种声音。

佛陀到达拘孙河边,饮完河水与澡浴后离去,在中途休息于一树下。佛陀又说他背痛,故今周那取僧伽梨(大衣,是礼服),四牒而敷,也就是将大衣迭折四重,敷一座位之意。周那依命敷置后,佛陀即坐在其上面。这时周那向佛表白他欲先于佛而进入涅槃之事,佛陀许之,周那就这样的自取涅槃(逝世)。佛陀在此说偈,内容和长行同。

(六)阿难向佛请教佛陀灭度后的化葬规则。佛陀教他如同转轮圣王(大圣德之国王)之仪式。佛陀并应阿难之请,而描述其礼节,如下文:

先以香汤洗澡其遗体,用新劫贝(新的绵布)缠于全身,再用五百张迭(五百对之着衣绵布)缠之,然后将身放入金棺。用麻油灌入,之后举金棺放在第二大铁椁之中,再用栴檀香之椁包于外,堆积种种的名香,厚堆在上,付之阇维(荼毗,火葬)后,检拾舍利(遗骨),在四衢道(十字路)盖起塔庙(墓标),在表剎(表面之柱石-塔)悬绘,让过路的全国民众均能见塔而思慕如来法王之道化,使生者得福,死者升天!(佛陀有偈,和长行同)

佛陀对阿难说:天下有四种人值得起塔供养。一为如来,二为辟支佛,三为声板,四为转轮王(又有偈,意同)。

佛陀将到拘尸城,末罗双树间(并立的娑罗树的中间)。时有一梵志,由拘尸城拟往波婆城,在中途遥见佛陀,被佛端严的妙相所吸引,遂到佛前,他说他的住处离此不远,请佛到其房舍止宿,等翌日受供后再入城。佛陀并不许允,就叫阿艰将此意对其说明。其内容是:时既暑热,彼村遥远,佛陀已疲极,已不堪到那个地方去,也就是佛陀已决定进入涅槃,故未能接受其请。后面又有偈,其意亦同。偈里所指的净眼,为清净法眼之具有者,也就是佛陀。监藏即为看顾六根之藏之人,是侍者,是指阿难。有为法为因缘所生之法,是迁流不常住。无漏身即为没有烦恼之身体,选择为舍恶取善之意。

佛陀终于进入拘尸城。佛陀向着末罗族之本生处之拘尸罗之娑罗树的树林,在双树间叫阿难敷一床座,头在北,面向西。其理由为:佛法流布,当会久住北方。阿难听从佛命,将床座敷在双树的中闲。是时佛陀即在四牒的僧伽梨上面,右胁偃下,如狮子王,迭足而横卧在那里。这时在双树间的所有笃信佛陀的鬼神,都将奇特之花,散布于地,想藉以供佛。释尊却对阿难说这并不是真正的供养。如能受法,能行法之人,才是真正供养如来。释尊并说偈颂,以阐其义。内容和长文同。里面之「觉华而为供」,是以觉悟喻为华,也就是能行法而至觉悟才是真正的供养。又「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之阴界,为色受想行识之五取阴之要素。无我即为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没有常、一、主宰之自我,是教人不执着基本存在,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这时梵摩那(另一奉仕于佛之比丘),在佛前执扇扇佛,佛陀令他离开。阿难因之而默然私自思念:「这位梵摩那,他是常在佛陀身边供给佛陀所需,并不嫌烦,一直尊敬佛陀。现在值佛末后,也就是佛陀最后之时(临终时),急须其在佛前看顾。而佛陀令他闪开,必定有甚么原因?」于是就将其意请教佛陀。佛陀说:「此拘尸城外十二由旬(一由句约为三、四里),均为诸大神天(有大威神力之神)所居,诸大神天都嫌这位比丘立在佛前。因为现在为佛将入灭度,是最后之时,天神门都渴望最后得以奉觐佛陀。而这位比丘,因有大威德,暎蔽光明,使天神门,不得亲近礼拜佛陀我。因此,我才叫他避开!」阿难趁机请教佛陀,有关于这位比丘过去所修所积之德业。佛陀说:「在九十一劫的久远之前,毘婆尸佛(过去七佛之第一)在世时,这位比丘曾以欢喜心手执草炬照亮其塔。因此胜因,现在的威光,上彻二十八天,是诸天神之光所不能及!」

阿难此时向佛请愿说:「请不要在此鄙陋的小城,荒毁之土,进入涅槃灭度。应在瞻婆、毘舍离、王舍、婆祇、舍卫、迦维罗卫、波罗捺等七大强国之任何一个国家当中进入灭度为妙。这些国家的人民众多,都信乐佛法,佛灭后定能恭敬供养佛陀的舍利!」佛陀在此纠正阿难的错误观念。佛陀说此城并不是鄙陋之城。佛陀说此城在过去时,曾为大善见王(转轮大王)所住过之城,国名叫拘舍婆提。纵长四百八十里,横广二百八十里。其城七重,遶城栏杆又为七重。雕文刻镂,中间曾悬宝铃。谷米丰贱,人民炽盛。城基三仞(二丈余),高十二仞。城上楼阁之高度为十二仞,柱围三仞。金城、银门,银城、金门,瑠璃城、水精门、水精城、瑠璃门。城周围都以四宝来庄严,间错的栏杆同样以四宝庄严。金楼、银铃,银楼、金铃。宝堑七重,其中有花,如优钵罗(青莲花)、钵头摩(红莲花)、俱物头(白团花)、分陀利(白莲花)等花,都常开。池底有金沙,狭道两边,生多邻树(贝多罗-高竦树,其叶干燥后,可刻字)。其金树为银叶花实,其银树即金叶花实,水精树为瑠璃花实,琉璃树为水精花实。多邻树之间,有众浴池,清流深潭洁净不秽,以四宝之砖为其边之间砌。金梯银蹬,银梯金蹬,瑠璃梯金蹬,琉璃梯之陛,是以水精为蹬,水精梯之陛,以瑠璃为蹬。周匝的栏楯,遶遶相承,其城处处生多树。其金树为银叶花实,其银树即为金叶花实,水精树为琉璃花实,琉璃树为水精花实。树间亦有四种宝池,生四种花。街巷齐整,行伍相当,风吹众花,纷纷路侧。微风四起,吹诸宝树,而出柔软之音,犹如天乐。其国人民,男女大小都游于树间,而自误乐。其国常有十种声-贝声、鼓声、波罗声(小鼓声)、歌声、舞声、吹声(吹奏乐器之声)、象声、马声、车声,以及饮食戏笑声等是。

大善见王具足了金轮、白象、绀马、神珠、玉女、居士、主兵等七宝,有四德,为四天下之主。

1.金轮宝:大王常于十五日月满之时,以香汤沐浴,然后升上高殿,被婇女围遶,轮宝则自然的忽然现在其前。此轮有千辐,光色都具足,是天匠所造,非世所有,所谓巧夺天工是也。为真金所成,直径为丈四。大善见王曾默然自语说:「我曾由先宿耆旧(德高望重的长者)处听到这种话:『剎帝利王水浇头种之人(以水浇头,顶戴王冠,新即王位之王族出身之王),于十五日月满时,以香汤沐浴,升上宝殿,婇女围遶。在这时,自然的忽现金轮于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径有丈四,是

则名为转轮圣王』。现在此轮出现,岂不是耆宿们所描述之事么?我现在应该试一试此一轮宝才对!」

这时善见大王即召集四兵(象、马、车、步等兵。为转轮圣王出游时之随从军队),向金轮行礼如仪,以右手摩抆金轮而说:「汝(金轮)向东方,按法则转,不可违异常则」。金轮则向东而转。王就率四兵随其后面而行。在金轮宝之前,有四神在引导。金轮停住时,王也止驾。

此时东方诸小国王,看到大王驾到,即以金钵盛诸银粟,以银钵盛诸金粟,到了王所,行礼后说:「善来,大王!我们所住的东方的地方丰乐,人民炽盛,生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您,能在此处治政。我们当会随侍左右,协助大王您!」大王听后说:「不、不,诸位贤王们!你们已表达对我的恭敬。你们应自用正法治世,不可偏枉。千万不可有些非法行于国内,这也是我治世的方法!」这时诸小国王听此教训后,就跟随大王巡行诸国,而至东海之表。依次而至南方、西方、北方,都随着金轮所到之处而行。所到的地方,其国王们都愿意献出其国土,大王都一一予以婉谢,其事如同东方诸小王。善见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到处都以道开化民众,安抚大家,至此,即取道回到其本国-拘舍婆城。到时,金轮宝就安住于宫门之上面的空中。大善见王很欢喜此事而说:「此金轮宝是我的瑞相,我现在已经是正真正铭的转轮圣王的了!」以上为金轮宝成就的由来。

其次叙述白象宝成就的由来。

善见大王于清晨在正殿坐好时,有象宝忽然现在其前。象毛纯白,全身七处都平隐,有健步如飞之力。象首杂色,六牙纤臃,以真金填其间。大王见后,私自念言:「此象非常的好,如善于调驯,定合于我乘骑!」大王即时令人试探调习,而发现诸能悉备。大王于是亲自试骑,于清晨出城,周行四海,到吃饭时,已回到本城。大王觉得很满意,而说:「此绀马宝

是我的瑞相,我现在是正真的转轮圣王!」

其次描述神珠宝成就的由来。

大王于清晨坐在殿上,神珠忽现于前。神珠的质色清彻,没有半点的瑕秽。大王看后说:「此珠妙好,如有光明,既能照明宫内」。大王欲试探此珠,就召集四兵,叫他们将此珠置于高幢上面。在冥暗中捧幢出城,神珠的光明照诸军队,犹如白画。珠光普照在军众外之周围,有一由旬之普。住于城内之人,都以为已经是天亮时刻,而开始各人的工作。善见大王看此情形,非常的欢喜而说:「此神珠是我的瑞相,我确为转轮圣王无疑!」

其次描述玉女宝成就之由来。

一时玉女宝忽然此现。颜色从容,面貌端正。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白、不黑、不刚、不柔。冬天则身温,夏天则体凉。由全身之毛孔放出栴檀之香。从口里放出优钵罗华之香气。说起话来很柔软,举起动来很安祥,先起后坐,不失规

则。大王因清净无着之故,短时也不被其所动,何况亲近?不过大王也因得此玉女而喜悦,大王说:「此玉女宝真是我的瑞相,我今为正真的转轮圣王!」

其次为居士宝成就之由来的描述。

有一时,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宝藏自然的藏有无量的财富。居士的宿福之眼光,善能彻知地中之伏藏。不管是有主人的,或无主人的,悉皆得见而知!其有主人的,能为之拥护,没有主人的,即取而为王之所需。这时居士宝往白大王而说:「大王!如有所需,是不成问题的。我自会办得到的!」这时大王欲试探居士宝,即令严饰船只,在水中游戏,大王对居士说:「我需要金宝,汝赶快与我吧!」居士回答说:「大王!且待片刻,到岸上就会与您!」大王逼令而说:「我停靠岸时急用,今正为此而来!」这时居士宝受大王的严令所逼,即跪在船上,以右手插入水中,宝瓶即由水中随手而出,有如毘虫之攀树那样之容易。其它的居士宝们,

也同样的将手插入水中,即有宝瓶随手而出,剎时宝物充满于船上,然后向善见王说:「刚才令我献丑了,不知王所需要的为几何?」大王听后说:「好啊!好啊!我实在不急用,刚才是欲试探而已。你现在的表现就是已供养我似的了!」居士听后,即将宝物还投水中。大王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大王说:「此居士宝真是我的瑞相。我现在是正真的转轮圣王的了!」

其次为描述主兵宝成就的由来。

有一时,主兵宝忽然出现。此主兵宝,乃一智谋雄猛,英略独决之人。他诣于王处而说:「大王!如需讨罚的地方,即请王不免忧虑,我自会为王辨理!」这时大王欲试探主兵宝,实时召集四兵,而告主兵宝说:「你现在指挥兵队吧!你将未集合的,令他们集合,已集合的,即把他们皈放,未严装者令严装,已严装者即令解散,未去者令去,已去者令停住下来!」主兵宝听王之语后,就将四兵调遣-未集者即集,已集者就放。未严装的即令其严装,已严装者即解之。未去者令去,已去者令停住下来。大王看后,非常的满意,大王说:「此主兵宝是我的瑞相,我现在真是转轮圣王了!」

佛陀话说到此,而叫一声阿难说:「阿难!以上就是善见转轮圣王之成就七宝之由来」。(成就七宝之事,巴利本虽亦有其记事,然而并不一一详说)。

佛陀其次叙述善见大王具有四神德(四种功德)之事,其项目如下(巴利本缺)。

1.长寿不夭,无能及者。2.身强无患,无能及者。3.颜貌端正,无能及者。4.宝藏盈溢,无能及者。

佛陀又对阿难说:善见大王后来令人驾车出游后园。大王曾对御者说:「我想观察全国民众是否安居乐业?你驾车时应特别的注意。」王出游时,民众都夹道而观,都对各自带来的侍从们吩咐而说:「应慢慢的走,我想仔细的拜观圣王的威颜」。如是这般,善见王之慈育民物,有如父亲慈爱其子,民众仰慕国王,即如孩子敬仰慈父一样,凡是有特殊珍奇之物,都想贡奉给大王而说:「大王!愿您慈悲纳受,这都是出自我们愿意奉献的」。大王回话说:「大家的诚意我已心领了。我自有我所需的宝物,你们还是拿回去自用吧!」

有一个时候,大王曾欲盖个宫殿,此事被人一传开来,民众即纷纷诣于大王,大家都愿意出资出力为王造作宫殿。大王都一一婉谢,大王说他很愿意接受大家的好意,但是大王他自有宝物可供盖殿之用。民众卸一再的请愿,愿和大王共同建造宫殿。大王终于随从民意,不再婉拒。民众因此而以八万四千那么多数量之车辆,运载金钱,到了拘舍婆城,建造大王施法的宫殿。这时在忉利天(三十三天)之第二天子-妙匠天子,曾自默想如下之事:「只有我才能与善见王堪以盖造正法殿(正法堂、法殿)」。佛陀在这里,又叫一声阿难,然后又说:那时妙匠天所造的法殿,纵长六十里,宽度三十里,是以西宝去庄严的,地基非常的平整,以七重宝砖砌其阶。其法殿有八万四千的支柱。金柱托银栌。银柱搭金栌,也有琉璃水精的栌柱。殿的四周都有栏楣围绕,均为四宝所成的。四阶陛也同样的以四宝所成。其法殿的上面,有八万四千的宝楼。金楼以金缕织成,而布在其座上。水精琉璃楼,其状亦同。殿的光明眩曜人眼,犹如太阳之盛明,使人不得正视似的。

善见王于此时曾自想念说:「我应在此殿的左右多起造园池」。于是即造纵横一由旬的园池。又私自念言:「应在法殿的前面造一法池」。于是又施造纵横一由句的法池。池里之水,清澄洁净无秽。以四宝之砖厕砌其下。池的四边,有栏楯围绕,均为黄金、白银、水精、琉璃等四宝所合成的。在水池里有众杂华之生殖,如优钵罗华(青莲花)、波头摩华(红莲花)、俱物头华(黄莲花)、分陀利华(白莲花)等是。这些华会放微妙的香气,馚馥四散!池四边的陆地也有花的繁殖,如何酰物多华(善思华)、瞻葡华(金色华)、波罗罗华(喇叭华)、须曼陀华(素罄华)、婆师迦华(雨生华),檀俱摩梨华(美丽华)等是。那些路过的人,一看此池,没有不被吸引,而想入池中一浴为快者!在那里游戏时,会觉得清凉,会随其心之所欲。如须浆时,就会给他浆,须食时,就会给他之食。不管衣服车马,香华财宝,都不会逆人之意。

佛又叫一声阿难而说:那时善见王有八万四千只象,都以金银校饰,宝珠络用。其中以齐象王为第一。又有八万四千只马,都以金银校饰,宝珠络用。其中以力马王为第一。有八万四千车辆,都以狮子革络,四宝庄严,其中以金轮宝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宝珠,其中以神珠宝为第一。有八万四千玉女,其中以玉女宝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城市,以拘尸婆提城为第一。有八万四千殿,以正法殿为第一。有八万四千楼,以大正楼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均以黄金白银所成的,而以氍氀毾毡,蜿蜒细软之物,布放在此床上。有八万四千亿之衣物,以初摩衣(麻衣)、迦尸衣(竹丝衣)、劫波衣(绵布衣)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之食物,每日所供设之食的滋味,都有所不同。

阿难!那时善见王骑在所有象群当中之齐象王上面,拂晓时由拘尸城出城外,去巡察天下,共行迹周遍于四海,而只费须臾的时间,回城时还来得及吃早餐。又乘在马群中之王-力马宝上面,拂晓时到了天下去巡察,足迹遍及四海,须臾之间,已还回城内吃早餐。又在群车中之最-金轮车里,驾力马宝,乘此车,拂晓出城去巡察天下,遍及四海,须臾之间,已回到城内吃早食。王以众神珠当中之神珠宝照明宫内,使昼夜都常明。一群玉女中,以玉女宝善贤,侍奉其身边。众居士当中,最能供给的人,即任命为居士宝。众剎帝利(武士)当中,善能讨罚的,即任命为主兵宝。八万四千城中,以拘尸城为政府的所在地。在众殿中,王常莅临之处,是在正法殿。在众楼当中,王常止居之楼,是在大正楼。在众座位当中,王常止坐的,是在颇梨座,是取安禅之故。所穿的衣物上面,虽都以妙灵庄饰,但都随意而穿,是表惭愧的缘故。在所有的食物当中,二所常吃的,为自然饭,是表知足之故。

那个时候曾有八万四千只象出现,但因太多之故,众象当中互相冲突蹈蹋,伤害了很多的众生。因之而私自念言:「这些象,常常出现,致伤众生,自今以后,每经百年,只许出现一象」。就这样的每百年转次而出现一象,始终都一样的周而复始!

 

游行经(后)

佛陀对阿难说此善见大王的果报,是由于布施、持戒、禅思的三种因缘而来的。并说大王在其法殿修四禅时,玉女宝曾经看见大王之异瑞,而生起大王是否将临终之念。大王即为玉女说「诸行无常」之理后,就真的命终逝世,而生到第七梵天。佛陀并说佛陀之涅槃逝世后,不会再受「后有」等事。其夫简述如下:

佛陀对阿难说:当时的善见大王私自念言:我从前到底是积甚么功德,修甚么善本,而能于现在获得果报(福报)巍巍如是?又私自念言:此福报一定是由于三种因缘所致!一为布施,二为持戒,三为禅思(禅定)。

善见大王继又私自念言:我已得此人间福报,应该进一步去修天上福利之业(业者为善、恶、无记之所作)。我宜自抑损,远离愦闹,至一隐闲寂静之处,以崇道术(道术为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如五明道术等是)。就将此事告知善贤宝女,宝女承命,即通告内外大小,说王已婉绝所有的侍觐!

大王修道之心既决,实时升上法殿,进入金楼观,坐在银床上,开始用功打坐。下面是有关于修持四禅之事,其较详细,即出在『众集经』。

首先观察贪、媱、欲、恶、不善之害,而除去这些恶念,而达到有觉有观之境,终于完成「离生喜乐」之禅定(初禅)。继而除灭觉与观,内信欢悦,舍心专一,而达到无觉无观之境,终于完成「定生喜乐」之禅定(二禅)。其次舍喜而专念,守护而不乱,达到自知身乐之境,而完成贤圣所求之护念的乐行──「离喜妙乐」的禅定(三禅)。更进而舍灭苦乐,除去忧与喜,而达到不苦不药,完成护念清净之「舍念清净」之禅定(四禅)。

大王得此四禅后,即由床坐而起,出金楼观,到了大正楼,而坐在琉璃。在此专修慈心。由片面的慈心,而达到遍满无量的慈心的境界。此时已将瞋恨心(瞋恚为三毒之一)弃除,也已没有嫉恶之心,纯粹以静默慈柔而自娱乐!悲、喜,舍之心,也同样的发挥到遍满无量的境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

同一时期,玉女宝曾经默自念言:「久违颜色(久已不拜见大王之颜,已久疏大王),思一侍觐(想谒见大王一面)。」因此而对诸婇女们说:「妳们应以香汤沐浴身体,衣服要穿的整齐。因为我们已久疏大王,应该一齐到大王处,去拜谒大王,去侍奉大王才对」。婇女们依命,都回去沐浴打扮,洁身待命。善贤宝女又对主兵宝说:「大家久疏朝觐(谒见帝王),故应集诸四兵,以便奉觐大王。主兵宝也同样的依命是从。大家准备完毕后,宝女即率领众婇女,由四种兵队引导随从,而诣于多邻园。大王因听到大众震喊的声音,即倚牖窥视,发见宝女已到户侧。大王即令说:「不可进来,因我将出观」。大王说后,由颇梨座站起,出大正楼,下正法殿,率玉女宝同到多园,而坐在其座位。此时王的容颜非常的光泽,其唤发的样相,踰于常时。宝女见之而惊疑,就请问大王说:大王的颜色异于常时,此异瑞是否表示大王将舍寿命?大王拥有好多象,尤其是金银交饰宝珠络用之第一白象宝,是大王所有。愿大王暂于留意,共同享受其乐。也就是说,千万不可舍寿而遗弃万民!」

玉女依次而提起力马宝、轮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以及城中之最的拘尸城、正法殿、大正楼、宝饰座、柔软衣,以及珍异美味等,均为大王之所有,所以极力劝谏大王暂息舍寿,以便使大家能够分享大王之福。大王听后即说:「这些人中之宝,为从来就恭奉与我,都慈柔敬顺,现在何必又提起它呢?」玉女不察其意,就求大王开示。大王即说:「妳所提起之象、马、宝车、宫观、名服、肴馐,均为无常之物,不能久保其常态!所以劝我暂留于世去享受,那是不妥的。」五女还是不解,仍然一再的请问大王。意思是不知如何向大王讲话,才符慈顺?也

就是讲什么话,才能顺大王之意?王即教她说:「妳如能说这些象马宝车等物均为无常,不能久保。因此,愿大王您不要恋着,不要劳神。圈为大玉的寿命已经无多,即将弃世,而进入来生。是有生必有死,有合定会有离,绝没有人能永保其寿命。故愿大王割断恩爱,发起力求无上道之心。妳如能这样的劝我,才为敬顺之言」!

佛陀将这段话讲完后,叫阿难一声,接着而说:那玉女宝听大王之一席话后,悲泣号(唬)啼。稍后将眼泪擦干,就将大王教她说话的要领,原原本本向大王说一遍。玉女宝将话说完后,善见大王即忽然命终,其速度,有如壮士吃一美饭之间,并没有半点的苦恼,是安祥逝世。其灵魂即上升到第七梵天(二十梵天世界中之第七层梵天,属于色界天)。善见王逝世后七天,其轮宝,珠宝等,就自然隐没,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等所有殊宝都同样的寿终正寝。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阁,悉变而为土木。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此有为有造作之法,是无常,是会变易,终皈磨灭。如贪欲而不知厌弃的话,就会消散人命。大家都着于恩爱,而不知足者多。唯有得到圣智,谛见真理之人,始会知足。阿难!我想起我于过去世曾经六次返至于此,而做过转轮圣王,终于放置骨骸于此世界。现在我已成就无上的正觉,又要将此性命舍弃于此,将肉身置于此处。从今以后,永绝生死,已没有地方可放吾身之处,因为此生为最后的边际,更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佛陀此时正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也就是末罗族(力士)之发生地之拘尸那竭城。在其郊外之婆罗园(娑罗树之林)中的娑罗双树并列的中间。佛陀将临灭度,而告诉阿难说:「你到城里告诉诸末罗族们说:『诸位仁者们!要知佛陀将在今天的后夜。在娑罗园的双树间,将入般涅槃(圆寂、灭度)。你们如有甚么疑难,应到该处去请教佛陀,去面受佛陀的训诫。这是难得的好机会,这样即不会有后悔之憾!』」阿难听佛之令,就和一位比丘洒干眼泪,即到拘尸那城。这时城里有五百名末罗族,因事而聚在一起,他们一看阿难,即问阿难为甚么这么晚降临此地?阿难垂泪而回答说:欲为你们带来饶益之故,这么晚才来相告的!你们应知!佛陀于夜半(巴利本说初、中、后夜之后夜)将进入涅槃。你们应该趁此良机,诣于该处,去面受佛陀的教诫,以免以后看不到佛陀而后悔!」末罗族的人们听此消息后,都举声大哭,大家悲哀宛转,都倒在地上,一时气绝,而又复苏。其情形有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大家异口同音而说:「佛陀为甚么这么快就要进入灭度?众生们将长衰,世间的眼目将灭亡!」阿难看此情景,即劝慰大家说:「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悲伤啦!天地万物,生者必会灭!是有为有造作之法,虽欲常存,也勉强不得!佛陀不是说过合者会离,生必会尽(灭)之话么?」末罗族听后互言而说:「我们应各自回家率从家属,拜持五百张的白迭,共诣双树才对!」等到大家再聚时,大家就即刻出城,诣于双树园,到了阿难之处。阿难遥见其情形,即自念言:「来了这么多的人,如一一拜见佛陀,则恐来不及,深恐佛陀会早已进入涅槃。我应在这前夜(初夜)、和他们同时谒见佛陀为妙」。于是统率五百末罗及其眷属,至佛住处,行礼如仪后,都站在一边。阿难趋前向佛报告说:「某末罗族和诸末罗族,及他们的眷属,都来问候世尊您!」佛陀说:「有劳大家光临!你们定会因之而寿命延长,无病无痛!」大家即感谢佛陀的恩赐,都铭记阿难率大众拜谒佛陀之情。就一再的礼拜佛陀,然后都坐在一旁。这时佛陀即开示无常的真理,去教利喜大家。末罗族们得大法喜后,就将搬来的五百张白迭奉献于佛。佛陀接纳其献后,末罗族们即由座站起,礼谢佛陀后离开其处。

这时拘尸城里有一位名叫须跋陀罗的梵志(外道出家求道之游行者),是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耆旧,为一多智的行者。他得知沙门(指佛教的道人)瞿昙(指佛陀,本为他的族姓)于今夜在双树间将入涅槃,就自言自语说:「我对于法(真理)疑虑未决,唯有瞿昙始能解开我意。我须到彼处求教!」于是连夜出城,诣于双树间,至于阿难住处,问讯后站在一边,然后向阿难表达其来意而说:「听说瞿昙沙门于今夜将取灭度,故特来拜谒,求个接见一面。因我对于真理抱有疑问,愿见瞿昙,以决心疑!」阿难听后说:「不成了,不成了,须跋啊!因佛身有疾,不可打扰其最后的调息!」须跋梵志不听其制止,他再三的恳请能拜见佛陀一面,他说:「我曾听过,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花应开花之时(千年一次)才会开花一样,故来求教,欲决所疑。如能暂得相见,则幸莫甚!」阿难仍然不肯引他拜见

佛陀,还是同样的婉拒再三。佛陀已知此事,乃告知阿难说:「你不可阻止他,应请他进来,我会为其决疑。这,不会有甚么娆乱的!假若闻我教法,必得开解(了解)的!」阿难于是依佛之命,就告诉须跋,叫他好好的把握机会。须跋喜出望外,到了佛所,行礼如仪后坐在一处,然后向佛请问说:「我对于法有疑问,如有时间,则请佛解决我之滞念!」佛陀说:「你尽放心,有的是时间。将你的疑问通通讲出来好了!」须跋说:「为甚么有好多的行者自称为师?如不兰迦叶(六师外道之一)、末伽梨憍舍利(同上)、阿浮陀翅舍披罗(同上)、波浮迦栴(同上)、萨若毘耶利弗(同上)、尼犍子(同上。裸形外道。以上六师为佛在世时,逆于婆罗门之潮流,又想对抗佛教之行者。详阅沙门果经)。这些人均为异法。瞿昙沙门(指佛陀)对此是否详知?」佛陀说:「不要说了,不要提起这些人之事!如硬要说,我的回答是尽知其事!不过我还是为你讲解深法要紧,你当注意听!」须跋也已觉得佛陀在世的时间不多,故还是听佛的法要为是。于是佛陀即说:「在诸法当中,如没有八圣道(请参酌众集经)的话,即没有第一之沙门果(预流果),以及第二(一来果)、第三(不还果)、第四的沙门果(罗汉果)」。佛陀说在诸法中,因有八圣道,才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门果。在佛法里有这八圣道,故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门果!佛陀有偈说: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惟,今说法之要,此外无沙门。

(此偈虽和巴利本有少异,但是其要为一。尤其是佛传中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入灭之说,即梵文和巴利文都一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佛陀又告诉须跋说:「如果诸比丘们均能自摄(正住,也就是在佛法中学佛没有缺失).的话,则此世间,会充满阿罗汉(无生,得道)不尽」。也就是会有算不尽的人都会得道证果。这时须跋对阿难说:「所有沙门都已从瞿昙行持梵行。现在正在行持的,或将行持的,都能得大法利。阿难!你在如来之处修持梵行,亦得大法利。我能得拜谒如来请问我的疑问,也已得大利!现在唯有谨候如来,则以弟子的记莂,而记莂于我耳」(指允其出家为佛子)。须跋话讲完后,就向佛陀表白说:「我现在是否可以在如来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佛陀说:「如有异学的梵志(外道),欲在我法中修持梵行,必先在头四个月中试观其行,及观察其志性(个性)。如具足威仪(举止动息,都无损威德)的话,则能在我法中受具足戎。须跋,你要晓得!事在人为,是否肯行不肯行耳!」须跋听后说:「外道异学在佛法中,当试四个月,以便观其人之行动,以便察其个性。如具足威仪无缺失的话,乃得具戒。我现在能在佛陀正法中,经过四年之使役,具足诸威仪没有缺失后,愿

受具戒!」佛陀很被感动,而说:「我已说过,虽有规定,但主要还是在其人之行耳」。须跋于是在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完成梵行),于现法中(现实世界中),自身作证,已尽生死之业,梵行已立(已完成梵行),所作已办(已办完一切世业),已得如实的智慧,已不会一再的受「后有」之身(以上几句,均形容罗汉之向果,是阿罗汉的作行果位的特质)。入夜未久之时,则成阿罗汉果(至真、应供)。此人就是如来最后的弟子。须跋得道后,即先于佛陀而进入灭度(涅槃去世)。

阿难这时站在佛院的后面,抚床、悲泣不已。他歔欷而说:「如来为甚么这么快就要灭渡?大法之沦曀,怎么会这么速?众生将长衰啦!世间之眼会消灭啦!到底为何如此?我承蒙佛恩,虽得以在于学地(学处、指戒),然而所业未成,而佛陀即告灭度?」佛陀知此,而故意间诸弟子们说:「阿难比丘现在在此么?」诸弟子们回答说:「阿难现在站在佛陀您的后面」。大家继而述说阿难之自言自语,将阿难悲叹的一切,都一一报告于佛。佛陀听后对阿难说:「止、止!千万不可忧虑,切勿再悲泣!你自侍奉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无二无量。意行有慈,无二无量(嘉许阿难身口意三业都有大慈行)。」佛陀继之而说:「阿难!你供养的功德是非常的大。那些诸天、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们,虽然也曾经供养遇我,但都不及于你。你只用功精进,将于不久,会完成道业!」

佛陀并告诸比丘们说:「过去诸佛之给侍弟子,亦如阿难,未来诸佛的给侍弟子,亦如阿难。然而过去诸佛的侍者,须用语告诉他,然后才能知晓。阿难举目即知,知道如来须这样,世尊须这样等事。这是唯独阿难特殊的未曾有法,你们应以为范。我告诉你们一件事:转轮圣王有四种希特的未曾有法-圣王有所行时,举国民众皆来奉迎。拜见王已,即非常的欢喜,听王教示亦喜。瞻仰王的威颜,都不会觉得厌足。转轮圣王不管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国内的臣民到王所去拜见王时均会喜,听王之教亦喜,瞻仰威颜并不厌足。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四希特之法(指王之行住坐卧四法。巴利本即说剎帝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四众。)如今的阿难亦有此四种希特希特之法。如阿难虽默然而入比丘集团中时,大家都欢喜。为众说法,大家听到也欢喜。大家看到其仪容,听其说法,都不会觉得厌足。其次阿难至此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优婆夷众中,大家一见都欢喜。如为他们说话,大家一听都欢喜,大家看到其仪容、听其说法,都不会觉得厌足(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都赞仰阿难之德)」。

这时阿难行礼如仪后,向佛表白说:「世尊!现在那些由四方而来的沙门,他们都是耆旧多智,明解经律,清德高行之众,大家都欲觐世尊您。我也因之而得以礼敬、亲覩、问讯他们。佛陀如灭度后,他们不一定会再来,欲瞻仰已不能,当如何?」佛告阿难说:「你切勿忧虑,诸位族姓子们(善良家庭出身的子弟)常有四处可以怀念:1.怀念佛诞生之处(蓝毘尼园)。大家会喜欢欲拜谒其处,会常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2.怀念佛陀初得道之处(尼连禅河畔,毕波罗树下)。会喜欢欲拜谒其处而常怀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3.怀念佛初转*轮之处(波罗捺斯之鹿野苑)。喜欢欲拜谒其处,而忆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4.怀念佛陀般泥洹之处(拘尸那城外之沙罗树园)。喜欢而拜谒其处,而忆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阿难!在我般泥洹之后,族姓的男女们,念佛降世时的功德是如此!佛得道时的神力如是,转*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大家如到这些地方游行,拜谒这些处所,而礼敬塔寺(修行道场)的话,即大家一旦临终时,均会转生到天上去(已得道之圣者除外)。」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我入涅槃后,遇有欲求道之诸释种来时,即应听许其出家,应授与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应受之戒,是别解脱戒中之最具足之戒,后来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不可刀难其出家的愿望。如有其它异学的梵志(指外道)欲来求道时,亦应听许其出家,授与具足戒。从前所规定之先试四个月之惯例不应再用。因为他们虽有异论,但若稽留少时,在学习佛法当中,就会发生本见(有关于事物起原之见解)」。

这时阿难跪在地上,合起手掌而向佛说:「这位阐怒(车匿。释迦族之奴隶之子,佛出城时为御者。佛初次皈国时出家。常有恶口之性难解,佛涅槃时,以梵檀罪罚他),因虏扈(奴隶侍从者)成性难改,佛灭度后,应如何对付?」佛告阿难说:「我灭度后,如车匿比丘不守威仪,不受教诫的话,你们即应实行梵檀罚(默摈之刑罚。则众僧不和受刑者交谈。

本为在梵王宫前立一檀,如天众中有不如法而行的话,则令其立在檀上,而禁止其它天众与之往来、交谈,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应命诸比丘不得和他交谈、往来、教授、从事等,以期其改善」。

阿难又向佛请问说:「佛灭度后,诸女人们不受教诲者,应如何对付?」佛陀说:「不和她见面」。阿难说:「假如相见时,应如何?」佛陀说:「不可和她讲话」。阿难说:「假如和她说话时,应如何?」佛陀说:「当自检心!」佛陀接着而说:「阿难!你以为佛灭度后,已没有覆护,已失去了所持了么?千万不可这么想!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与律,就是你的护身符,就是你所持的!阿难!从今天起,允许诸比丘们可舍弃小小之戒,上下相互称呼时,当顺礼节法规!这就是出家敬顺之法(佛之遗训--戒律护持之原则)」。佛又告诉大家说:「你们如对于佛、法、众(僧)有疑问,或对于道有疑的话,即应赶快咨问。应该趁此时提出,不可有后悔。在我还存在于人间的此时,当会为你们解说」。这时诸比丘们却无人发言,唯有默然无语。佛陀又对大众提示同样之语,大家同样默然无语。于是佛陀又对大众说:「你们如果因自我惭愧,而不敢咨问的话,当因知识,速来咨问,应把握此机会,不可以后发生后悔才是」。然而诸比丘们仍然默然无语。这时阿难就向佛陀说:「我相信诸大德们均有净信。并没有一位比丘对于佛法众(僧)有疑,或对于道有疑」。佛陀说:「我也知道这些人中,最小的比丘也是同样的都见道(指道行。是入圣道之行法),不会趣入恶道。极尽七次的往返于此界后,必定会脱离一切苦际!」这时佛陀即记莂一千二百余位之比丘们未来当得的道果!

佛陀于此时将身上所披的郁多罗僧(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作此观念:如来有时诞生于世,好似优昙钵花,好久才会开花中次一样!」佛陀于是以偈颂说:

右臂紫金色,佛现如灵瑞(优昙钵花)。

去来行无常,现灭无放逸(来去如诸行无常)。

因此,大家不可放逸。我因不放逸之故,才会成正觉的。算不尽的众善,均由不放逸而得的。一切万物,没有常存者。这是如来最后所说之语!」

佛陀于是即进入初禅定,由初禅定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起,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起,而入不用定(无所有处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灭想定(以上四禅、四空定、灭尽定,详解在众集经)。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说:「世尊是否已进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说:「还没有。世尊现在是在灭想定。我从前亲自闻佛说过:由四禅,乃入涅槃」。这时佛陀由灭想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一禅。再由第一禅起,而入第二禅,由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佛陀即进入涅槃。当于是时,大地即起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为惊怖,所有幽冥之处,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处,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见,相互谈论而说:「那一个人,生在这个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胜过于诸天之光。时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层天).在于虚空中,以曼陀罗花(白团华)、优钵罗华(青莲花)、波头摩花(红莲花)、拘摩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华)等花散在如来之上,也散在众会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于大众,佛即入于灭度。

时梵天王(初禅王)在于虚空中,以偈颂而说:

一切昏萌类,皆当舍诸阴,佛为无上尊,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有无畏神力,世尊应久住,而今般涅槃。

释提桓因(帝释天)也作偈颂说:

阴行无有常,但为兴衰法,生者无不死,佛灭之为乐。

毘沙门王(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属北方)也作偈说:

福树大丛林,无上福娑罗,受供之良田,双树间灭度。

阿那律(阿那律陀-无贫,佛堂弟,十大弟子之一)也作偈说:

佛以无为住,不用出入息,本由寂灭来,灵曜于是没。

梵摩那比丘(另一专职奉仕佛之比丘)也作偈说:

不以懈慢心,约己修上慧,无着无所染,离爱无上尊。

阿难比丘也作偈说:

天人怀恐怖,衣毛为之竖,一切皆成就,正觉取灭度。

金毘罗神(威如王,千手观音之眷属)也作偈说:

世间失覆护,群生永盲冥,不复覩正觉,人雄释师子。

密力士(金刚神,守护神)也作偈说:

今世与后世,梵世诸天人,更不复覩见,人雄释师子。

佛母摩耶(大术大幻,佛陀生母)也作偈说:

佛生楼毘园,其道广流布,还到本生处,永弃无常身。

双树神也作偈说:

何时当复以,非时花散佛,十方功德具,如来取灭度。

沙罗园林神也作偈说:

此处最妙乐,佛于此生长,即此转*轮,又于此灭度。

四天王也作偈说:

如来无上智,常说无常论,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

忉利天王(三十三天,第二天)也作偈说:

于亿千万劫,求成无上道,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

焰天王(善时天,第三天,焰摩天)也作偈说:

此是最后衣,缠裹如来身,佛晚灭度已,衣当何处施?

兜率陀天王(知足天,第四天)也作偈说:

此是末后身,阴界于此灭,无忧无喜想,无复老死患。

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第五天)也作偈说:

佛于今后夜,偃右胁而卧,于此娑罗园,释师子灭度。

他化自在天王(欲界主。第六天)也作偈说:

世间永衰冥,星王月奄坠,无常之所覆,大智曰永翳。

诸比丘也作偈说:

是身如泡沫,危脆谁当乐?佛得金刚身,犹为无常坏。

诸佛金刚体,皆亦归无常,速灭如少雪,其余复何冀?

佛陀已入涅槃,诸比丘们都悲恸殡绝,都投在地上,宛转号咷,不能自胜!大家歔欷而说:「如来之灭度,为甚么这么快?世尊之灭度,为甚么这么疾?大法之沦没遮翳,怎会这么迸?群生将长衰,世间将冥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轩蛇,宛转回遑,不知凑所」!诸位比丘们又哀伤而言说:「如来灭度,何其驶耶?世尊之灭度,句其疾耶?大法之沦翳,何其速耶?群生将长衰,世间将眼灭!」

这时阿那律告诸比丘们说:「大家不要一再的悲伤,因诸天在上面,傥来恠责!」诸比丘们即请问阿那律说:「上面有几许诸天?」阿那律回答说:「充满于虚空,不可计量!都在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跃踊,而流泪说:『如来之灭度何其驶耶?世尊之灭度何其疾耶?大法之沦翳,何其速耶?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之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不知凑所!』」阿那律所说之语一点也不错,诸天都是这样的在空中悲伤徘徊,不知所措!

这时诸比丘,从夜至晓,讲说法语完了后,阿那律即对阿难说:「汝可入城,对末罗族们说佛已灭度。如有施作之人,应趁此机会」。阿难答应他,就由座位起立礼佛,然后带一位比丘,连涕带泣,进入城内。他遥见五百位族人,因有事而集在一处。他们看见阿难到此地来,都站起来迎接,大家对阿难行礼如仪后说:「今天为甚么这么早?」阿难回答说:「我现在是为你们之法益而来的!你们要晓得!如来已于昨夜圆寂。你们如果欲施作,就趁此机缘!」末罗族们听后非常的悲恸,大家过一会儿,拭掉眼泪后说:「佛陀之入灭,为甚么这么快?世间眼灭,何其疾耶?」阿难劝止他们的悲恸而说:「大家不要过于悲伤,欲将有为之法,使其不变易,那是不可能之事。佛陀生前不是常常说过吗?有生必有死,聚合必会离散,一切恩爱,绝没有常存的!」末罗族们听后,即异口同音而说:「大家赶快回去准备香花,以及种种伎药(乐器、乐人。乐器都以铜为代表),然后赶赴双树园,以便礼拜供养佛陀的舍利(佛身)」。大家同时商议的结果,等过一日后,将佛身安置在床上,令末罗族的童子们在的四角处抬举。并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伖乐,而作供养。出殡的路线,将由城的东门入城,遍绕诸里巷,使国人均能得以礼拜供养。然后从城的西门到郊外,在高显处举行阇维(荼毘、火葬)。商量决定后,大家都依之而回去准备。翌日,末罗族们已将一切准备妥当,欲将佛抬举起来,然而却不能动。这时阿那律即对他们说:「你们且止,勿空疲劳。现在诸天将来举!」大家听后,就请问阿那律而说:「诸天要来举之意何在?」阿那律说:「你们以香花伎药供养舍利,经过一天,以佛舍利放置床上,令末罗族的诸童子们举之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而供养之。预定由东门入城,遍绕诸里巷,使国人皆能得以供养,然后从西门出城,欲在高显处荼毘佛身。然而诸天神之意,是欲将佛身逗留七天,在这期间,以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将佛身安置于床上,令末罗的童子们举床的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诸伎乐,供养舍利。从城的东门进入城内,遍绕诸里巷,俾国人民皆得供养。之后由城的北门出城,渡过熙连禅河,到天冠寺(俱尸那邑之东郊外。古来已有制底之处),去荼毘佛陀的遗身。诸天因有此意,因之而使抬不动!」末罗族们听后都非常的欢喜,都愿顺天之意。他们于是相互言说:「我们应该入城内去整治诸街道,去扫洒烧香,然后回到此处,于七日间,供养舍利」。大家商议决定后,都依之而行。大家办完这些事后,都一齐到了双树园,都以香花伎药供养佛舍利。经过七天后,于日向暮之时,即举佛舍利于上,末罗族的童子们捧举之四角。大家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诸伎药。前后都有引导侍从之人。队伍都很安祥而行。忉利诸天在此时都以曼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及天之末檀散在舍利之上。也充满于街道。诸天作诸乐,鬼神都歌咏。末罗族们听到天乐等事后,都说:「且放弃人乐,请设天乐,供养舍利」!佛陀火葬的队伍就这样的慢慢的渐进,由城的东门而入,在各街道都停留一个时间,让人烧香、散花、伎乐供养。

这时有一位大臣名叫路夷,他的女孩,平时笃信佛道,手持如车轮那么大的金花,供养舍利。同时有一位老妇人,举声赞颂说:「这些末罗族们的福气很大,能逢佛陀最后在此处灭度,举国士民也都很虔诚的供养舍利,大家将会得到大法利!」等到末罗族们都一一供养后,即由北门出城,渡过熙连禅河,到达天冠寺,将安奉在地上,然后向阿难说:「我们又应如何供养?」阿难说:「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如火葬佛舍利时,应采用转轮圣王之葬法之仪!」大家就请教阿难有关于转轮圣王之葬法之仪。阿难即一一详细的说出(如前述)。兹将其纲要,再予述说如下:

首先以香汤沐浴其身,以新的劫贝(绵布)周徧缠身。其次以五百张之迭(着衣绵布)缠之。将身置于金棺之内,灌以麻油。作完后,将此金棺举起,放置于第二之大铁椁内。其次以栴檀香椁重围于外。积集诸名香,厚厚的覆其上,然后荼毘火化。火化后收舍舍利,在于四衢道盖起塔庙,标立的剎竿悬有画绘,令全国路过之人,均能看到其塔而思慕正化,而得大饶益。

阿难说当时如来曾经述说过这些事。也曾经一再的交代过阿难我。阿难说如来曾经对他说:

「阿难!你如果欲葬我时,首先应以香汤沐浴我的遗体。要用新劫贝将佛身周匝缠好。用五百张迭再次缠之。将身放在金棺之内,灌入麻油。其次将金棺举起,放在第二大铁椁内,将栴檀香椁依次而围在外层。积诸名香,厚厚的迭在其上面,然后付之荼毘。完了后,收检舍利,在四衢道盖起塔庙,悬有画绘的表剎,使诸过路之人,皆见佛塔,而思慕法王之道化,使生者获大福利,死者得升天界,除得道者外」。

诸末罗族们互为言说:「我们应回到城内去准备葬具。如香花、劫贝、棺椁、香油,以及白迭等是」。大家说做就做,不久即将这些葬具办完,而回到天冠寺。大家以清净的香汤沐浴佛身,以新劫贝周缠佛身,再以五百张迭如次缠之,然后将佛身安放在金棺内,灌入香油。其次,将金棺捧举放置于第二之大铁椁中,以栴檀木薪,重积棺外,以众名香,积其上面。

这时有位末罗的大臣,名叫路夷(巴利本不举其名,只说四位末罗之大臣),拿大火炬,欲点燃佛薪(堆薪),然而却点不燃。又诸大末罗(其它三位大臣),趋前欲点燃堆薪,但也同样的点不燃。这时阿那律对诸末罗们说:「诸位贤者们!这种事并不是你们的分内事。火灭而不燃,乃为诸天神之意!」末罗们听后问说:「诸天令火点不燃,其用意在那?」阿那律说:「因大迦叶(头陀第一。摩竭陀国婆罗门,皈依佛教后为十大弟子之一。佛灭后第一结集时之领头人物),已率五百位佛弟子,由波婆国向此地而来,现在在中途,正在赶路,欲参加佛身荼毘之场面。诸天知其意,故把火制住,使人燃点不起来」。末罗们听后,都赞成诸天之举。此时大迦叶与五百名弟子,在中途曾遇一尼干子(裸形外道,指奢那教徒。巴利本为邪命外道。邪命外道为末伽梨拘舍利派,多与奢那之一派之裸形外道混用),手里拿着曼陀罗花。大迦叶遥见他,就趋前问他而说:「你从那里来?」尼干子说他从「拘尸那城」来。迦叶说:「你知道我师吗?」答曰:「知道。」又问:「我师还存在人间么?」答曰:「灭度后已经过七天,我就是从那边而得到此天华的。」大迦叶听后怅然不悦。五百名比丘听佛灭度的消息后,都很悲伤哭泣,宛转号咷,不能自禁!大家异口同音而说:「如来灭度何其驶耶?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呢?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不知凑处!」这时在大众当中,有一名叫跋难陀的比丘(巴利本为须跋陀。是一位听佛涅槃而大喜之恶比丘。会促成第一结集的动机,是由他而起的)。他止诸比丘们说:「你们不要忧悲。由于世尊之灭度之故,我们可得自在了!世尊在世时,常叫我们这事可行,这事不可行,真麻烦极了。自今已后,我们得以随所欲为了!」大迦叶听后怅然不悦,就对大众说:「大家赶快严整衣钵,速诣双树!趁佛还未荼毘,得见佛陀最后之场面!」大众就依之而行。大众经过拘尸城,渡过尼连禅河(河水流过优留毘罗村之傍,是佛六年苦行后,进入沐浴之河。然而由拘尸那竭至天冠寺之道之河为熙连禅河。汉本之注也以尼连禅为熙连禅,故应以熙连禅河为正)。而到达天冠寺。到后,至阿难处,问讯后坐在一边,而对阿难说:「我们欲当面觐见佛陀的遗身,趁今还未荼毘前,是否能如愿?」阿难回答说:「佛身虽然还未荼毘,然而想觐见一事,恐怕很难了。因为佛身已用香汤沐浴过,也已劫贝缠好,更以五百张迭如次缠紧,而放置在金棺,且置铁椁内,再以栴檀香椁重围在外。如这样的重重迭迭,如仪行事已毕,故欲觐佛身,那是非常困难之事!」大迦叶虽然经三次请求,但阿难三次都同样的已不可能来回答他。大迦叶即慢步向佛积处行过来。这时佛身从重椁之内伸出双足,足有异色。迦叶见后觉得奇怪,就问阿难说:「佛身应为金色,为甚么有异?」阿难回答说:「刚才有一位老妇,悲哀佛灭,而向前以手抚摩佛足,其滚落在佛足,故有异色耳」。迦叶听后又大不悦。他向香积处礼拜佛身。这时出家在家的四众弟子,以及诸天,都同时礼拜佛足。于是佛足即忽然不现。大迦叶即遶佛积三匝,而以偈颂说:

诸佛无等等,圣智不可称,无等更圣智,

我今稽首礼。无等等沙门,最上无瑕秽,

牟尼绝爱枝,大仙天人尊,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礼。苦行无等侣,离着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稽首无上尊,三垢垢已尽,

乐于空寂行,无二无畴匹,稽首十力

尊,

远逝为最上,二足尊中尊,觉四谛止息,

稽首安隐智,沙门中无上,回邪令入正,

世尊示寂灭,稽首湛然,无热无瑕郄,

其心当寂定,练除诸尘秽,稽首无垢尊,

慧眼无限量,甘露灭名称,希有难思议,

稽首无等伦,吼声如师子,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是故稽首礼。

大迦叶有大威德,具足四无辩(法、义、辞、乐说)。他说此偈后,即见佛务积点燃火而火自动的燃起来。诸末罗们看其火焰过于猛烈,就相互言说:「现在火焰这么炽盛,难以禁止。这样,即荼毘的佛身,是否会消灭迨尽?大家赶快将水寻来,以便扑灭火焰!」这时笃信佛道的娑罗树神,即以神力扑灭佛积之火(巴利本记为天之流水,与地之涌水)。末罗们看火已灭,就又相互言说:「我们应该去采集拘尸城左右十二由句内所有的香花。以便供养佛陀的舍利!」商议既决,就依之而行。

时波婆国的末罗的民众,听到佛陀于双树间灭度等消息后,就相互言说:「我们宜于此时去求『舍利分』(舍利之分配),在本土盖塔供养!」大家决定后,波婆国的诸未罗即下令国内严整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种兵队,到了拘尸城来。他们到后,即派遣使者而说:「我们听闻佛陀众佑(众神庇佑),在此处灭度。佛陀亦是我们之师,我们因敬慕佛陀之心,欲来请求佛陀舍利,在此盖塔供养!」拘尸城王回答说:「诚如是。但是世尊垂降于此灭度,吾国民众自会在此盖塔供养。虽然远劳诸位,然而舍利分实不能外流!」同一个时候,遮罗颇国(近于摩竭陀国之一小王国)之跋罗(该国之住民之名)民众,以及罗摩伽国(拘利族之邑)之拘利(罗摩伽国住民)民众,毘尔提国(毘留提)之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尊诞生国)之释种民众(释迦族),毘舍离国之离车(隶车)民众,暨摩竭国王--阿阇世等,均因听到如来已于拘尸城之双树间取入灭度,都自发自言而说:「我今应该去求舍利分!」诸国之国王,以及阿阇世王等,即下令国内严整四兵(象、马、车、步),浩浩荡荡的都渡过恒水(恒河)。阿阇世王即勅令香姓婆罗门(教导拘留、班陀波等人民战术之婆罗门。佛灭度时被选而将佛舍利分为八分者),王说:「你持我名入拘尸城,问候诸末罗门之起居轻利,游步强否?我对于诸位贤者们,每相宗敬!邻境义和,曾无诤讼!然后对他们说:我闻如来在贵国内取入灭度。唯无上尊(佛陀)是我尊敬如天者。因此,由远处到这里来请求舍利分回去本土盖塔供养。如能与我的话,当会以重宝回偿!」诸末罗回答香姓说:「你说的不错!然而世尊垂降此土,于此灭度,国内士民自当起塔供养,不敢远劳诸位,故舍利分是不能让你们带回去的!」诸位国王被婉拒后,即集群臣相议,大家作偈说:

吾等和议,远来拜首,逊言求分,如不见与。

四兵在此,不惜身命,义而弗获,当以力取!

拘尸国也集诸群臣,也作偈说:

远劳诸君,屈辱拜首,如来遗形,不敢相许。

彼欲举兵,吾斯亦有,毕命相抵,未之有畏!

这时香姓婆罗门晓示众人说:「诸位大德!长夜受过佛陀的教诫。口中诵法言,心内服仁化,一切众生为的是追求心安理得。如为了佛舍利而诤,即会相互残害。如欲以如来之遗形为广益,即舍利现在于此,应该平均分配奉回,才是上策!」大家听后,都非常的赞同其说,而就地商

议,当场酙酌堪以分配舍利的人物。大家一致认为以香姓婆罗门之仁智足以担任其事!诸国之国王就任命香姓婆罗门而说:「请为我们均分佛陀的舍利为八份!」香姓听从诸王之命,即诣舍利之处,行礼如仪后,徐步向前,首先将「上牙」取出放在一处,然后遣使交代说:「你斋佛陀上牙至阿阇世王处」(巴利本无上牙此举)。又吩咐使者说:「你向大王传我的话:『大王起居轻利,游步强耶?舍利还未分配就绪,抱歉得很!现在先将如来上牙呈奉大王,并可供养,以慰企望。等到明星出现时,舍利就能分配妥当,届时自当奉送』」。使者依令,就到阿阇世王处,将香姓交代下来之语,一一禀告大王。香姓婆罗门即以一瓶,纳入舍利差不多一石更量(巴利本无明示分量),将舍利均分为八分后,告诸大家说,「愿大家各奉一分,回皈各处,自盖塔庙供养」。大家都非常的满意,而听从其分配!

这时有毕村(摩利耶族所居的地名)

之人,向众人说:「愿乞地上焦炭,回皈盖塔供养」。大家都同意其请。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后,即在其土起塔供养。而波婆国、遮罗国、罗摩伽国、毘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毘舍离国等人,以及摩竭国之阿阇世王等,得舍利分后,各皈其国盖塔供养。香姓婆罗门即持舍利瓶回去起塔供养。毕钵村人即收拾地上焦炭回去。当此时也,佛陀的舍利,已盖有八个塔。第九塔为之瓶塔,第十塔即为炭塔。第十一就是佛陀在世时的发塔(巴利本无发塔之文)。

佛陀到底是在甚么时候诞生的?甚么时候出家(诸本缺此句)?甚么时候成道?甚么时候灭度的呢?其答案如下:是沸(晓)星出时诞生,沸(晚)星出时出家,沸(晓)星出时成道,沸(晓)星出时灭度!(此段巴利本缺,颂亦缺)

偈颂说: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二月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决定取灭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