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净空法师 > 正文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

  作者: 净空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六卷

  净空法师讲述

  今天继续来讲解经文。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阿罗汉’也是梵语,里面含的有‘三’个意思,在翻经的体例属于含多义不翻。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应供’。第二个是‘杀贼’。第三个意思是‘无生’。

  这个阿罗汉是果位,前面跟诸位讲过比丘,‘比丘’在‘因位’,在修因的时候,称之为比丘。那么到他证果的时候,则称为阿罗汉。那么‘大阿罗汉’,这是说的大乘,所以就是‘大乘无学位’,这个‘无学’意思就是说,他所要修学的都学圆满了,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毕业了。那么这一个地位在大乘菩萨是属于第十地的菩萨,我们通常称之为法云地的菩萨,那么这个是大阿罗汉。小乘阿罗汉,这在小乘法里面,他是无学,毕业了,那么这是讲见思烦恼也都断尽了。三界之内,那么他所要学的,全都学完了,都无学了,这小乘阿罗汉。这个大乘阿罗汉比小乘阿罗汉,地位是高得太多了;正如同是,一个是小学毕业,一个是大学毕业,那么这个地方讲大学毕业。

  那么这个三个意思也正是比丘这三个意思的果位上,在比丘第一个意思是讲乞士,是乞食,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我们中国人讲乞丐。但是当他证了果了,那就是佛给我们所说的,他是人天福田,所以他理应,也就是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大众供养他,这是增福,我们一般人讲的培福,这个意思是有相当的深度。

  前面我们在介绍人题的时候,曾经给诸位说过,贤人乃是国家之宝;而大阿罗汉,不但是贤人,而且是圣人,当然是国家之宝。我们能够供养他,能够将他留住,为我们这一个地方教化众生,使我们这一个地方的大众,都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我们应当要供养他的,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称之为应供。

  那么第二个意思是‘杀贼’。在因地上是破恶,我们讲过了断恶修善,这个‘贼’是指的烦恼。有一些人看经不求甚解,于是乎发生误会了,看到这个阿罗汉有杀贼的,阿罗汉还开杀戒了,还杀生了,这错误了。这个‘贼’是烦恼,烦恼断尽了,就是杀贼的意思—烦恼贼。为什么把烦恼比做贼呢?因为每一个众生,在自性清净心中,无不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就是说无量的德能。我们常常赞叹佛为万德万能,其实那一个人不是万德万能呢?那一个人不是无量的智慧?那么我们今天这个德能、智慧似乎都没有了,其实都是因为烦恼现前,将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了。那么今天我们把这些障碍去掉,把这些烦恼断尽,我们的智慧、德能又现前了。那么这个意思好像是烦恼一来了,就好比像贼来了,把我们家的财富,财产都偷盗去了,取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杀贼不是杀生,是断自己的无明烦恼。

  那么小乘的烦恼呢?就是指见思烦烦恼;大阿罗汉则不然,不但见思烦恼要断,除见思之外还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得把无明烦恼断尽,才能称之为大阿罗汉。如果我们将这个尺度放宽来说,凡是回小向大,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都可以称之为大乘罗汉。那称罗汉呢?因为他在小乘已经毕业了,他现在已经在修学大乘法了,那么这是一个普通的称呼。如果严格的称呼,一定是在十地菩萨,就是法云地的菩萨。

  第三个意思是‘无生’。无生这个就是魔王恐怖的果报,在这个比丘里头,有怖魔,那是在因地的时候,刚刚受戒,释樊偈摩的时候,魔王听到了生恐怖。那么现在已经证果了,证什么果呢?证无生法忍,确确实实亲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那么这个称之为无生。换一句话说,他不但是从此以后不会再到三界六道来受生,实际上小乘罗汉就已经做到这个地位了,这个地步了。大乘罗汉,那功夫更高了,不但分段生死尽了,连变易生死也将要尽了;由法云地再上去,就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是等同诸佛,所以与这个究竟的果位非常接近了。

  那么诸位将来在经上看大比丘、大阿罗汉,都是属于大乘;如果没有这个字样,称比丘、称阿罗汉,那必定是属于小乘,这是这一点差别在。那么除这个意思之外,蕅益大师他所讲的,还有慧解脱、惧解脱、无疑解脱,这三种不同,那么此地这个大阿罗汉事属于无疑解脱。

  那么底下,这是要跟诸位介绍这个十六位长老,那么这个‘长老’的德号,前面都已经念过了,首先解释长老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德腊俱尊之称’。‘德’,是讲他的道德,那总得有道德;‘腊’是讲他的年岁,是指年岁。可是佛门里面称长老,最注重的是‘德’。因为这十六位里面,可以说都是有很高的智慧、道德水准;在年龄上讲,则有年岁很小的,所以由此可知,他最注重是‘德’,当然了,那有年龄则更好,所以说‘德腊俱尊’,这是佛门里面称长老。那么这个名词,是一直冠下面十六位尊者,并不是只是长老舍利弗,其他就不是了。不是的。其余全部都是的。

  那么向下这十六位尊者,如果要细说,那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故事,那是耽误时间太长,在此地我们就不必要了,只把他的专长,在这一部经表法的意思跟诸位说出来。

  ‘舍利弗’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鹙子’,‘鹙’就是鹙鹭,鹭鸶,就是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美,尤其是眼睛明亮,所以人家叫她做鹙。那么这个‘弗’是‘子’的意思,就是这一个女人的儿子。这个鹙,叫‘鹙’这一个女人的儿子;印度话叫舍利,就是舍利女人,她的儿子。‘弗’就是儿子的意思,所以他的名字是从他母亲名字得来的。那么他在释迦牟尼佛的会下,是‘智慧第一’,这个智慧是讲的权智;实际上舍利弗跟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的。

  那么第二位尊者,‘摩诃目犍连’,摩诃是印度话,翻成‘大’;目犍连,‘采菽氏’,他在世尊会下,‘神通第一’。这个就是表明了我们这一部经,神通第一、智慧第一。

  ‘摩诃迦叶’,这一位尊者名气很大,翻成中国意思叫‘大饮光’。那个原因呢?就是这一位尊者多生多劫之前,他就是一个修行人。那么在过去式,这是佛讲他在过去式的因中,他是一个冶金师,就是冶炼金银,像我们现在做首饰的,银楼里面做首饰的师父,所以他这个冶金的技术相当高明。那么有一次就遇到了有一个女子,在佛门里面看到佛像年久失修,佛像都是装了金,那个金脱了,她就想把脱落的金,把它补好,那么她就发了这个愿。她有金,那么这个冶金师就说,那行,你只要有金,我帮助你做。那么这两个人发的这个心,发的这个善愿,这是替佛来装金,因此他生生世世都有光明,而且这个光明很大,那么他所在的处所,其他的光明都不能够显现,所以叫做饮光。这个人当然他的出身非常之好,是贵族,贵族出身;他修苦行,‘头陀第一’。头陀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印度话,‘头陀’是印度话,意思就说‘断尽’了‘烦恼’,以苦行这个方式,将见思烦恼断尽,这一位‘尊者是传佛心印之人,禅宗初祖。’我们晓得传法传里面,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将涅槃妙心传与摩诃迦叶,他是第一代的祖师。摩诃迦叶传给阿难,那么由阿难代代相传,传到达摩祖师,这是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那么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那么我们中国最著名的是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在中国禅宗第六代的祖师,从达摩祖师算起,所以这个是传佛法的人。

  那么下面一位,‘摩诃迦栴延’,这个中国的意思,‘大文饰’,‘文’是文采,‘饰’是装饰。这一位尊者,他是非常讲究仪容的,就是穿著得非常整齐,非常地大方、美观,我们佛法里面称之为庄严。他在佛门里面是‘论议第一’,他有辩才,辩才无碍,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这个翻成中国是‘大膝’,这个人有个特征,膝盖比别人都要大,所以就叫他做大膝,印度话叫‘摩诃拘絺罗’。他是舍利弗的母舅,舍利弗的舅父。这个人也非常之了不起,世出世间的学问都通达,他是‘答问第一’。你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去请教他,他立刻就能够回答你,都能够替你解决。

  ‘离婆多’尊者,翻成中国意思,‘星宿’,‘无倒乱第一’。他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绝不颠倒。换一句话说,他对于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正如同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不会被境界所迷惑,那么这是很难得的人。

  ‘周利槃陀伽’,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继道’,‘道’就是道路,因为他的哥哥是在大路旁边生的,他是在小路旁边生的,所以是取了这么一个意思;当然这个意思还有引申的意思,就是能够继承道统,有这个意思在。这一位尊者则是‘义持第一’,那么说到他在我们佛门里头也是非常有名。因为一般人学佛,有些人没有自信心,总以为自己没有善根业障太重,没有法子来学这些高深的学问。而周利槃陀伽,他所显示就是在佛的弟子当中,他是很笨很笨的人,笨得难以想像;他的哥哥也出家了,看到他太笨了,就劝他,你算了吧!你回去吧!那么他哭哭啼啼不肯去,释迦牟尼佛把他叫到身边安慰他,好!没有关系,你好好的学。释迦牟尼佛就教他念调帚两个字,扫地的人,调帚。他念‘调’,‘帚’忘掉了;帚,上面‘调’又忘掉了。两个字,念上头忘下头,念下面忘了上面。诸位想想,那个笨到这样的人,也不可多得啊!所以他听经,当然没有办法来进步,于是乎就用这两个字,佛就教他这个办法,一天念到晚,就念调帚调帚。念到相当一个时期,他心开意解了;真的那把调帚,把他自己心里面无始劫来的烦恼、业障,扫得干干净净,他证了阿罗汉,所以他得总持法门。这个意思就说,你要说净土这个法门,念佛法门,你说你很聪明,我可以不要学这个法门;你聪明能够比得上舍利弗吗?连舍利弗哪么大的智慧,还要学念佛法门,何况其余呢!你说我太笨了,这个法门恐怕没有办法学;你笨还有笨得过周利槃陀伽的吗?如果你比周利槃陀伽还要聪明一点,那这个法门你有份。

  这些上首摆到此地都代表有许多特殊的意思。你要讲神通,你的神通比不了目犍连。说明了什么?十六位尊者代表什么?各行各业,代表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物,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周利槃陀伽在此地代表的,义持,‘义’是一切义理,他全都能够得到。是一个最笨最笨的人,只要他有恒心、有毅力,精进不懈,最后他成就了。

  那么底下一位,这是喜尊者—‘难陀’,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同胞兄弟,‘仪容第一’,他长得很美。那么我们晓得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比释迦牟尼佛,只欠两种相好,这是仪容第一。

  ‘阿难陀’就是我们平常称的阿难尊者,翻成中国意思叫‘庆喜’,他是‘佛之堂弟’,这个是阿难的父亲,跟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同胞兄弟,所以他们是属于堂兄弟。那么在堂兄弟当中,阿难年岁最小,所以佛这一个家族里头,他是属于小弟。他‘多闻第一’,那么这是在结集经藏的时候,他是负责将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重覆再诵出来。

  ‘罗侯罗’翻成中国意思叫‘覆障’,那么这个也是有一段特殊的因缘。过去有罪业,这一生的时候,他在母亲肚子里怀孕,怀了六年,所以这个是,是一种很大的障碍,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那么他是‘密行第一’。那么这个年龄当然很小,佛的儿子,年岁很小,十六位尊者当中,他是最小的。那么看样子,他是喜欢玩耍,小孩嘛!很调皮,喜欢玩,可是他真正修行,别人看不出他修行,释迦牟尼佛晓得,他真用功,可是你丝毫看不出他用功的样子,所以这个‘行’,修行叫密行,别人看不出来。

  ‘憍梵波提’翻成中国叫‘牛呴’,这是一种业报。过去世中,那么他也是个出家人,年岁很小,看到这些老比丘念经,他讽刺他,这个念经不好看,像牛吃草一样。那么结果老比丘告诉说,我已经证了阿罗汉,他说你这样讽刺我,你将来会有得果报的。那么他虽然是认真地忏悔,可是还得了五百世牛的果报,堕在这个牛身,因此他这个习气还在,就是一天到晚,那个嘴巴总是动,就像那个牛吃草一样。那么他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他自己造这个果报,如果说别人看到那个样子,一定也会骂他,唉呀!你这个样子像牛吃草一样,那不是又害死人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接受天人供养,不准他在人间乞食,接受天人供养。因为天人有神通,知道他是圣人,会供养他。所以如果在人间的话,别人看到他一定会笑话他,那么又会造果报了,所以这是‘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这一位尊者与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有特殊的因缘。那就是佛不准他入灭,留在人间,作为福田第一。颇罗堕意思是‘不动’,‘福田第一’。那就是我们今天,譬如说一般道场里面打千僧斋,那么可能这个尊者就会化身到这个地方来应供。那么可是我们要晓得一个条件,凡是能够感得佛菩萨来应供的,这个一定是感应道交。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的德行,是不能感应的。譬如说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形,我们今天办一桌好酒菜,我们请总统来吃,他来不来呢?不会来的,不可能的。你真正是建了很大的功业,有特殊的情形,那么总统就会来,这是叫感应道交的。而不是我们一般的时候,我这发个心,我今天来这里打个千僧斋,我来求福报,这些佛菩萨、阿罗汉就来应供啊?真心办道,才会有感应道交,真与真感应,诚与诚感应。没有真诚,心不在道,满脑子里面就求名闻利养,那也有感应,谁来感应呢?魔来感应。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所说的,恶鬼屯门,魔鬼来感应,佛菩萨不来感应。像这个寺院里面,我们供的佛菩萨形象,我们心里面真有佛菩萨,你去拜他,那就是真佛菩萨在。如果说拿这个作招牌,欺骗别人,,所谓神棍之流的,那个地方虽然是佛像,真佛不在那个地方,而魔鬼附在佛像上。那么像这一些基本的常识,我们要懂。佛法也不外乎天理人情啊!理,是属于真谛,情是属于俗谛,真俗圆融,真俗不二,所以他才有感应道交。那么这是人天福田,第一位尊者。

  ‘迦留陀夷’翻成中国的意思,‘黑光’,那我们一想,这位尊者可能是黑人,皮肤很黑,但是虽然黑,非常光亮。他在世尊会下,是‘教化第一’,他很懂得教学法,教学的善巧,这是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叫‘房宿’,这星宿,是因为他的母亲,祈祷星宿生的他,所以以后他就叫做摩诃劫宾那。那么这一个人,他有特长,‘知星宿第一’,拿今天来讲,他是一个天文学家。

  ‘薄拘罗’尊者,翻成中国意思叫‘善容’,就是面孔非常地慈祥,是个慈悲的相。他是‘寿命第一’,在佛的弟子当中,他的寿命最大,一百六十岁,所以有这样的老人在这个会中。那么从这个十六位尊者,诸位要细细地去体会,他所代表的意义。

  ‘阿逸楼驮’,在楞严经里面,翻作‘阿那律陀’,这是一个人,所以翻译的时候,弥陀经里头是阿逸楼驮这个翻法,在其他里头有翻阿那律陀,他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这个诸位特别要注意到的,因为这一位尊者,我们在经论里头常常会提到他。那么他,这个意思叫‘无贫’,他也是‘佛之堂弟’。那么因为这是,也是过去生中,喜欢布施,救济贫苦,所以感得九十多劫不受贫穷的果报,那么就是财布施多。财布施是因,无贫这是果。那么他在佛的会下则是‘天眼第一’,那么这个也是有个特殊的因缘。他听经的时候,喜欢打瞌睡,有一天被佛骂了一顿,说是你这个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怎么老是精神提不起来呢!一到这个讲堂里面来就打瞌睡,所以佛就比喻他像这个蚌壳、螺蛳一类的,说是你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这很可怜啊!那么他经过佛一番呵斥之后,他真的精进,勇猛精进,七天七夜不闭眼睛,结果把眼睛弄坏了,眼睛瞎了。那么佛很怜悯他,觉得他真正能够回头,能够改过自新,是很了不起的,于是乎就教他修一种定,这种定叫‘耀见光明金刚三昧’,那么他这个定修成了,修成他得了天眼,所以称之为‘半头天眼’,他整个这半个头,他都能见,不必用眼见了,所以他前后左右都能见,那么在这个阿罗汉里面,这是‘天眼第一’。一般小乘阿罗汉,天眼的能力只能够见一个小千世界,而阿逸楼驮能够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经里面常讲,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阿耨楼果。那么这个典故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所以他这个天眼是修得的,也是阿罗汉的见量最大的,可以能够达到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这些人都是佛的‘常随众’—常随弟子,‘此等常随众’,‘本’来都是一些‘法身大士’,实在讲这个里面有成了佛再来的,有的都是大乘很高地位的菩萨,他们来示现,好像来唱戏,他们来唱这个角色。‘示作声闻’,声闻是小乘,其实他们不是小乘人,这就好像我们世间这个演艺人员一样,去表演。那么唱一台戏,我们晓得,主角只能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唱主角;那没有配角,这一台戏也是没有法子唱得好的,所以必须要有配角。这就是经上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道理在此地。这个一佛出世,他唱主角,千佛都要来帮他的忙,要来给他做配角,所以这个里头有很多古佛,有些大菩萨再来,‘为影响众。’他们都是行家,他们对于佛法没有一桩不通达,所以跟释迦牟尼佛一唱一答,就跟唱双簧一样的。其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供养大众。因为这些大众迷惑颠倒,问也问不出来,他们来代问,一听,大家开悟了,都得了佛法的利益了。

  那么再看这些人都有专长,个个第一,没有第二的。换一句话说,在人间都是第一等人,他们都做佛弟子,都来学佛法,那何况我们呢!在本经里面表法,这样第一流的人,世间一等人,佛法里面也是一等人,他们都来修净土法门,可见得净土法门是真好啊!值得修学。如果净土法门不好,不值得修学,那么这些人他为什么要来学呢?‘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那么这个四悉檀到后面会讲到。得第一义悉檀,这一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增道损生’,增道就是道业增长,这个道是讲的明心见性,一心不乱,一天一天地成就了。‘生’是什么呢?就是三界六道,轮回这个生死。这个生死一天一天远离了,了生死超越三界啊!这是证得菩提涅槃。‘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他不但是自己发心来修学净土法门,而且还代表的什么?他们才是这一个法门真正的当机者。这一句话用意很深,诸位想想,这一些人是这一个法门的当机,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可以学这个法门?我们学这个法门,会不会有成就?那么这一想就可以明了了,自己的信心也就建立了。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这一段则是说的菩萨众。这个通序里面这是说到这个,与会当时佛讲经听经这些大众,先介绍小乘的声闻,其次介绍大乘的菩萨,那么这个意思在前面已经交代过了。这个地方菩萨上首列了四位,这个四位菩萨,先要简单地把这个‘菩萨’两个字含义略为介绍一下。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翻成中国的意思,古译作‘大道心众生’,新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那么这个古译与新译是从玄奘大师这个地方来分的,那就是玄奘大师以前,我们称为旧译,或者称为古译;玄奘大师所翻的这些经论,我们称之为新译。玄奘大师所译的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在玄奘大师以前都翻成大道心众生,那么这个译法都译得非常之好。那么什么叫‘大道心’?什么叫‘觉’?它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个在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必须要发菩提心,才能称之为大道心众生,才能称之为觉有情。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什么叫做菩提心,要跟诸位说明一下。那么这是大道心众生,觉有情,这是有智慧,有慈悲。‘智’慧,‘上求’佛法;慈‘悲’,‘下化’众生。最重要的,则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心。菩提心里面包括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这是一切经里头差不多都是这样说的。

  佛在无量寿经里,讲这个三心,它的名词稍微变了一点。他讲的是‘至诚心、深心’与‘发愿回向心’,那么这个是菩提心。那么两者我们一比较,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所谓‘直’,就是没有一丝毫的委屈,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真心真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那我们看‘至诚’这个意思,就能够体会到一些。可是‘诚’究竟是什么境界?过去曾国藩曾经说过,他解释学容说这个诚这个定义,‘一念不生叫做诚’。这种解释相当地正确,正如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心就是至诚心,这个心就是直心。

  菩提心里面虽然讲这个三条,是以这一条为体,另外两条,那是受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是对待一切众生的心,深心是对待自己的心。‘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般的解释,好德好善,真正地喜欢道德,喜欢善行,所以这个是属于自己,自己受用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是精神生活。这个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的心,同情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所以这个是对待别人的心。

  那么我们晓得,就是以人道来说吧!知道自爱的人,不少,知道帮助别人的人,也不少,他能不能叫菩萨呢?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这种这个好德好善,与这个慈悲,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础上,那不是真正的觉心。必须是要有至诚心的基础,你这个深心,大悲心,是从至诚心里面发出来的,这个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那个大慈大悲是真的,那一种自爱、好德好善,也是真的,决定不妄。所谓不妄就是它永远不变,他永远能够保持住;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偏爱。这是我们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够修菩萨道啊!

  在净土法门里来说,净土法门属于大乘法,没有菩提心,怎么能够成就大乘法里面的往生呢!所以我们看看世间人,念佛的人多,真正得生净土的人少,原因在那里呢?心不相应,这个是特别要注意到的。前面虽然讲的小乘阿罗汉,但是诸位晓得,人家称为大阿罗汉,称为大比丘,那就不是真正的小乘,是装成小乘的样子,实际上都是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大乘。乃至后面所讲的人天,也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所以学佛要从那里学起呢?从‘至诚’学起啊!可是讲到‘至诚’,‘至’是什么?到了极处,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儒佛之道,相去不远。

  我们在儒书里,平常我们念四书,在四书里面我们读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虽然儒家所讲的,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可是意思都到了。诚意就是至心,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你们想想对不对呢?儒家把深心、大悲心,合成一个,叫正心;佛法把它分开两个,一个是自利之心,一个是利他之心,分作两个来说。那么如果你要想真正修这个菩提心,在我们儒家诚意、正心,就是佛门的菩提心,的确没有两样。在这个之前面,要格物致知啊!格物,‘物’是什么?‘物’是说的物欲,就是欲望,七情五欲啊!‘格’是什么呢?‘格’是格杀,就像前面的阿罗汉,杀贼的意思一样。由此可知,格物就是断烦恼,就是阿罗汉里面所讲的,‘杀贼’的意思,把这个烦恼贼给它杀尽,这就是格物的意思,格除一切物欲。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看看,格物破烦恼障,致知破所知障,二障破尽了,直心才现前,至诚心才现前。至诚心现前了,也就是根本智现前了,根本智就是直心,就是至诚心。

  世俗间也常说,诚则灵啊!心,灵了!诚到了极处,心就灵了,所以这个心灵,就是讲的智慧现前。这一种智慧是你本性本来具有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所以是一切智,无始智,这个时候豁然获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在什么?这个三心之用啊!菩提心的德用,没有一桩事情做得不圆满,没有一桩事情不究竟。所以真正美满幸福的人生,确实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上,这个是学问的大根大本,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具足这样的根本,这才称之为菩萨,真正发菩提心。

  我在讲习当中,因为常常讲到这个问题,许多初学的同修,对于这个名相,就是名词、术语,往往感到困惑。所以我把这个名词改变改变,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这样说法,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那么我把它称作‘平等心’,直心是平等心,诚到极处了,一念不生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平等,有了‘一物’就有比较,就不会平等了,所以直心、至诚心,那是平等心。深心,则是‘清净心’,无论在什么境界,心得到清净,不为一切境界所染污。在顺境,不为顺境所染;在逆境,不为逆境所染,总得清净。‘慈悲心’这是代它,这是大悲心。

  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学平等、学清净、学慈悲,这就是修学大乘佛法,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在圆觉经里面讲,‘净圆觉心’,那个经上讲,圆觉性,实际上讲,心性是一个意思,清净圆满觉悟之心。一切境界决定不迷,不迷就是觉悟,迷则不觉了,不迷就是觉,所以这个三种心,这是清净圆满觉悟之心,是我们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现在被烦恼所障碍住了,那么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来修学,恢复我们自己原有的净圆觉心。那么这是‘菩萨’两个字的意思。

  经文里面讲‘并’,这个‘并’就是前面声闻众,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还有‘诸菩萨’,‘诸’是众多的意思,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当‘众多’讲,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从菩萨一共有五十一个等级,从十信位的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共有五十一个位次。那么这个‘诸’也可以说这五十一个阶级的菩萨,统统都有,那么这也是一个讲法。另外一个叫‘梵持众多’也行。

  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那个‘萨’就是菩萨,大菩萨,这样的术语在佛的经论当中,非常之多,我们会常常看见。那么说菩萨,后面又说摩诃萨,这就说菩萨与大菩萨,那么菩萨与摩诃萨怎么个分别法呢?一般的分别是以地上菩萨为摩诃萨。我们讲的三贤十圣,那么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说自家行,这个都称菩萨;从初地到等觉,我们称为摩诃萨,这十一个位次称为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我们一般称为圣人。那么初地以下的,我们称为贤人,这个是佛法通常‘圣贤’的定义。

  在本经里面列了四位上首,这个四位菩萨当然也是代表净土法门的,代表这个法门,是表法的。前面十六位尊者,是代表这一个法门的当机,就是说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样的身份,适合于修学净土法门。那十六个人代表,那代表的是各种不同的程度都可以学习,可见得这个法门的广大。那么这个四位菩萨是代表法门,换一句话说,代表这个法门的理论与方法,代表这个。所以它这个表法的意思不相同,前面是代表能修之人,这个地方是代表所修之法。

  第一位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是人,这个名号是梵语译过来的。法王子,佛为法王,这个王取‘自在’的意思,一个国家,国王得自在,为什么呢?他发号施令,别人都要听从他,那么佛法里面就取这个比喻。如果在一切法你都通达,你都没有障碍,你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了,那么这个也称为法中之王。佛为法王,那么像文殊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所以后补佛,也就好比是间那个王太子,他将来要继承王位的,所以称之为法王子,所以法王子多半都是对大菩萨的尊称。

  那么在此地,这个四位菩萨,我一位一位地给大家来介绍。

  先介绍文殊师利菩萨。在有些经论里,翻作‘曼殊师利’,这个是一个人,两种翻法,因为它音译的。那么既然是音译的,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印度话,文殊师利,它这个中国意思是什么呢?那么底下给我们说明,它有三个意思,那么这三个意思,在一般注解里都有。第一个,它有‘妙德’的意思,第二个也翻作‘妙首’,又翻作‘妙吉祥’,那么是这三个都是文殊师利所含的意思,那么恰恰好,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净土是讲信愿行。妙首,首是第一;学佛,信第一。华严、大论里,佛都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一切功德都是从它发生的,所以称之为功德母,‘母’是表示能生的意思,所以这个是一切万法之首,这称之为妙首。这个妙德呢?德是他有大智慧德能,这个法门没有大‘智’慧,没有法子相信。吉祥是表示‘行’的意思,只有这个行门最吉祥。所以在这个菩萨德号里头,把净土信愿行三资粮,这个意思统统包含了。所以古德注解里头讲,文殊是代表‘唯智方能信受’,就是这一部经要没有甚深的智慧,他没办法相信的,没有法子接受。它‘表实智明无生净土’,这个境界高,将来讲到经文里面,这个一心不乱里头,这是代表理一心不乱。而‘舍利弗’尊者,代表‘权智’,对实智来说,实智是根本智,权智是后得智。所以这个声闻众里面,舍利弗摆在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权智。文殊菩萨,菩萨众里面,智慧第一,代表的是实智。那么他是表明‘有生净土’,这是事一心不乱。无生净土是理一心不乱。‘钝根’的人,‘由权入实’,所以说带业往生,或者是从事一心往生,这个都是由权入实。而‘利根’的人,‘则权实双融’,权实不二。文殊菩萨在此地,是显示这一部经典,‘非浅智能信’,甚深的智慧,他才‘能’够信,才能够接受,菩萨代表这个意思。

  第二位菩萨是‘阿逸多’菩萨,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这一位菩萨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因为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也就是‘当来下生’弥勒佛,那么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龙华三会,度生无量。’不过他还要等五十多亿年以后,才会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成佛。那么有一些外道,说他现在就掌天盘了,就到人间来度化众生了,这个是没有这回事情,这是我们要相信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依法不依人。那么他在本经里头所表法,诸位看底下这个表解。阿逸多是印度话,‘此云“无能胜”,名也’,是他的名字,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能胜。菩萨的慈悲愿力太大太大了,没有人能够超过,所以叫做无能胜。那么‘弥勒’,大多数人晓得弥勒,不知道他叫阿逸多。弥勒,中国话称之为‘慈氏’,慈悲,这是他的‘姓’,阿逸多,他是名;应当合起来是弥勒阿逸多,那么这个才是完全。这一位菩萨,在过去式中曾经‘遇’到‘大慈如来’,他就发了个愿,‘愿同此号’,他说我将来成佛,也叫大慈如来,所以叫弥勒,印度话叫弥勒。‘即得慈心三昧’,他是跟著大慈菩萨发的心,修这个慈心三昧,三昧是定。这个意思就说,他这个心,定在大慈大悲上。那么在过去式当中,他曾经与‘世尊’—释迦牟尼佛,‘同’时候‘发心’,所以他跟释迦牟尼佛曾经有同学的关系,那么那个时候‘常习慈定’,就是修慈心三昧。‘众生见者,即得慈心。’

  我们现在将这位菩萨塑的像,供在寺院的山门,就是四王殿的当中,为什么呢?希望众生一进佛门,头一个就见到他;见到他,发慈悲心,意思就是在此地。‘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那么由此可知,他这个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刀兵劫是大劫难当中,他来救度一切众生。

  那么这个菩萨,我要在此地跟诸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中国人现在所供养的弥勒菩萨的像,大家一看到就晓得,很胖、肚皮很大,笑咪咪的,满面的笑容。那么诸位听了上面所讲的,大致上意思你就晓得了。这一位菩萨常常在世间,但是我们不认识他;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就是他的应化身,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有两次。一次示现就是在家居士,就是副达师,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很富有盛名的,他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另外一位就是布袋和尚,现在我们所塑的像。

  布袋和尚是南宋时候的人,与岳飞同时代。这一位尊者出现在我们中国浙江省奉化县,这是讲现在,浙江省的奉化县,也就是与我们的老总统,我们的总统同乡。在前些年,有一位李界超代表,国大代表,李老先生,他也有八十多岁了,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给我谈起一桩故事,他说在总统的家谱里面,曾经有记载,总统的祖先,就是宋朝时候,那时候他的祖先曾经将布袋和尚请在家里面供养,就是请他到家里来住了大概有两个月,这是他的家谱里头,有这么一段记载。那这个是当然很难得的这种机缘,能够供养到当来下生弥勒佛,所以他家后世有这么大的福报,当然也是有来历的。

  那么布袋和尚在中国的历史上,史传里面,都没有记载他的姓名,也没有记载他的籍贯,但是只晓得在那个时候,出现在浙江奉化一带。因为他每天拿一个大布口袋,到外面去化缘,人家不管供养他什么东西,他都欢喜,他往布代理头一装,他就走了,所以人家就称他叫布袋和尚。无论见什么人都笑咪咪的,一团欢喜,从来没有看过他生气。他在临终的时候,他自己把自己的身份说出来,说明他是弥勒菩萨,说明他常常示现在人间,而人间不认识他。所以,以后大家晓得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了,于是乎中国人塑布袋和尚的像,就是弥勒菩萨的像,就塑他的像。那么这个像塑在那里呢?就塑在山门。在中国传统寺院里头,一近寺院的门,第一个所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当中就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你一进寺院,第一个你就见到他,正如同经典里面所讲的,众生见者,皆得慈心,纵然不能得,生了慈悲心。我们政府这些年来提倡的微笑运动,那么弥勒菩萨正好是提倡的微笑运动,进佛门来,大家就一团欢喜,就得笑咪咪的对人。肚子很大,表示什么呢?能包容,能够容纳得下,所以这一尊像,他代表的意思就是大慈大悲,代表这个意思。所以‘生平等心,成就喜悦之相。’入佛门来,第一个要学这个,唯有平等慈悲,才真正能够救护一切苦难的众生。

  那么在印度所看到的弥勒菩萨的像,就跟观世音菩萨差不多了,是一个女生的相,不一样。所以我们所造的像,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像。那么还有许多,大家都不知道历史,也不知道来历,有一些人把他称做欢喜佛,看他笑咪咪的,欢欢喜喜的,于是乎,塑了什么呢?一群小孩围绕著他。那么这一群小孩有数量的,有塑五个,有塑六个,它也有用意。塑五个小孩,代表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围绕著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动,表示这个意思,在五欲而不染五欲。如果塑六个小孩,那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而不染六尘,表这个意思,,所以不是代表多子多孙。那多子多孙,要用在家人的身份还可以,那出家人那来的多子多孙?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因为我曾经看到有一个画弥勒菩萨的像,有一群小孩围绕,上面题了几个字,‘多福多寿多男女’,就是儿女,这个题的字不恰当。那是在家的可以,出家人怎能?你说多福可以,多寿也还可以,多儿女这就不可以了,所以这个是不恰当。那么可能这个画像,题的这个字,流传了很多,因为大家对于弥勒菩萨的确都很熟悉,也很欢喜,都愿意供养他。

  那么底下一位是‘乾陀诃提’菩萨,翻成中国意思,是‘不休息’。经里面介绍的说,这一位菩萨‘常修万行’,修这个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就像‘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所发的愿,这一首‘偈’子说:‘如一众生未成佛’,记住啊!一个啊!一个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你们诸位想想,这一个愿与地藏菩萨的愿,有什么两样?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看阿难尊者发的愿,要一个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跟地藏菩萨发的愿,没有两样啊!这个愿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那么这一个乾陀诃提菩萨,他这个愿就是这样的,常修万行,自度度他,永不休息。‘常精进’菩萨,‘自利利他,无疲倦故。精进度生,常不退转。’这是我们从事相上所见到的;他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这是从理上讲,‘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这个我们相信了。凡是明心见性之人,才能说得上真精进啊!为什么呢?见了性之后,晓得法性常住,因此他自己的修行,就是自行化他,才无有疲厌啊!像华严经谱贤菩萨十八愿王里面所讲的,愿愿修学都是无有疲厌,没有疲倦、没有厌倦。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这个与如是等,‘与如是’这是总‘结上’面;‘等’,这是‘例余’,其余菩萨,无量无边,用不著一一地列出来了,菩萨众里面,只列了四位。这个四位表法的意思,看这个地方,‘表法’的意思,这个‘四菩萨’,代表‘净土三资粮’,‘资’是资助的意思,‘粮’是粮食。从前去旅行,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到处有饭店,有旅馆,你只要带了钞票就行了,就可以出门去旅游去了。在从前不行,从前出门的时候,不一定有旅馆,也不一定有饭店,所以你必须要带干粮,带钱财还要带干粮,才能够旅行。

  那么这个四位菩萨,‘文殊’是代‘表信’,‘弥勒’是代表‘愿’,‘不休息与常精进’代表‘表行’。文殊菩萨,‘具根本智者能信’,代表这个意思,一定要具足根本智的人,对于这一个法门才能相信。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决定往生是也。’华严经到最后,入法界品里面,谱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四十一位,是属于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个四十一位都是得根本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拿净土法门来说,都是得理一心不乱的法身大士,他们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智慧,那能信得过呢?弥勒菩萨表愿,前面说过了,他遇到大慈菩萨,他就发愿将来自己成佛,也跟佛一样,不但要跟佛一样,连佛的名字都一样。那么这个,我们把他借用过来,一切众生‘愿生西方,同佛无量光寿也。’由于弥乐菩萨类似的大愿。而不休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代表行门。行门,这一部经典里面给我们所讲的‘执持名号,念念相续,精进无疲’,达到‘一心不乱’,就是‘止于至善。’一定要精进不休息,才能够圆满的成就。所以,你看这个四位菩萨,很明显地是代表这一部经里面修学的方法。这个菩萨众,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要讲的是天人众,可见得这个法会,因缘非常之殊胜。天人众里面,请看经文,那么这一段是经文。‘及释提桓因’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能天主’,意思就是说,他能够做天上的主人,也就是做天王,为天国之主。一般经里面常常讲的,叫帝释天,就是他。我们中国俗称作‘玉皇大帝’,实际上,他是‘忉利天主’。这个人,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中国的道教以他为天尊。有许多的宗教,都是以忉利天为归宿、为究竟。当然在佛法里面看,这是错误的。然而,天毕竟要比人间来得美满,无论在福报上、在寿命上、在享受上,都比我们要超出很多很多。‘忉利’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三十三’。在这个地方,能天主,忉利天王,中国人称之为玉皇大帝,忉利翻成三十三,那么就是讲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诸位要晓得,它只是一层,而不是三十三层。

  佛经里面给我们说,这个娑婆世界的天,一共有二十八层天,天有二十八层;欲界有六层,色界有十八曾,无色界有四层,所以一共是二十八层天。那么这个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在那一层呢?从我们底下往上算,它在第二层,所以这个天并不很高,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就是忉利天主,中国人称之为玉皇大帝。‘等’,‘下’面呢?‘等四王’天;‘上’面呢?那是‘等色界,无色界’,就是‘无量诸天’的意思。

  四王天,这个地位在诸天里面,它是最低的,我们称之为四大天王。世俗人称这个四大天王,称为四大金刚;称四大金刚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四大天王,在佛门里头也是护法神

  刚才跟诸位讲了,这个弥勒菩萨,佛门一般都把它供奉在四王殿,就是四‘天王殿’,弥勒菩萨像在当中,那么两旁边塑的像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都是塑的将军的样子,就是塑的将军身,都是武装的。‘东’方这个叫‘持国天王’,南方叫‘增长天王’,西方叫‘广目天王’,北方叫‘多闻天王’。它都代表的含义,在佛法教学表法上来说,这个用意是相当之深。换一句话说,佛法的教学,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就进入到教学的艺术化,达到了艺术化,也就是走向了艺术境界。它用这个造像来表法,使我们见道佛菩萨的形象,就明白它教育的意义。像弥勒菩萨,我们一见到他的像,就晓得它代表的是慈悲,代表的是宽宏大量,至少会给人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们度量要大,我们要能够包容,我们对于一切人,要平等,要大慈大悲,所以它至少它有这个意思在。

  那么这个四大天王呢?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这个意思很明显,是教我们什么?‘负责’任,‘尽’忠‘职’守。在一个家庭里面,要担负起家庭责任,为家庭尽忠。在社会上,无论在那一个行业,你对于你自己的职位,一定要尽责尽忠,这一位天王代表这一个意思。

  ‘南’方天王在第二位,这‘增长’,增长什么呢?就是要求进步,精益求精。佛法里面讲的是精进。在我们儒家讲的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求新、求进步,代表这个意思。无论是在我们德行上,事业上,文化水准上,要一天一天地提升,不能停在那里,当然更不能退后,代表这个意思。所以佛法永远在进步,永远在时代的最前端,它怎么会落伍呢?这是真正的学问,这个是第二位天王代表的意思。

  第三位天王—‘西’方天王,叫‘广目’,‘广’是广大,‘目’是眼睛,意思就是多看。‘北’方天王,‘多闻’多听。你要想达到前面尽忠负责,又要不断地精进求新,那你就得要多看、多闻,你才能够达到。

  所以一入佛门,看到这些佛菩萨形象,你看,一句话不要说,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这是你进佛门,上第一堂课。所以佛法,无量甚深的法门、意趣,可以说尽在不言中,你全都得到了。所以这个教学,你看看古老的教学,它已经做到这么高的艺术。很可惜!现在一些人把它当神去看待,烧香磕头在那里求愿,这大错特错。不晓得佛门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形象,在今天来讲,就是教具啊!是教学的工具。但是我们一般把教学工具看得很轻,而佛菩萨这些形象,我们对于它有特别的尊重,它有这个意思在。第二个意思就是见贤思齐。见到佛,像这个弥勒菩萨一样,他见到过去大慈如来,他就想学他,见贤思齐。我们今天见到弥勒佛的像,我们就要学他,要跟他一样。我们见到四天王的像,那就要学他,我们学他一样的尽忠职守,一样地学他智慧增长,福德增长,事业天天日新又新,要学他们的‘博学多闻’,这才真正达到了佛法教学教育的意义,真正达到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目的。

  那么底下我们再继续看。这个‘大众’,这个里面就‘包括’了‘八部修罗,人非人等’,这是护法的大众,那么这一些,都是指的鬼神,有天神,有鬼神。佛说经,这一些天神、鬼神也都在,也都来听。不但包括这些人,而且包括‘六道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皆所摄机’,都是这一个法门所接引的对象,是这一个法门所摄的根机。那么我们从这边看,上到菩萨,下到六道众生,真正是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莲池大师在‘疏钞’里头,有这么几句话说,‘是法平等’,这个‘法’就是指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是平等的;等觉菩萨乃至于六道众生,人人可以修学,人人可以成就,岂不是平等法吗?‘无有高下’,‘上’达‘圣’人,大菩萨摩诃萨,‘下’到‘凡’夫,乃至于三恶道的凡夫,‘亦与之俱’,都同聚在这个法会里,同修学这一个法门,为什么呢?‘唯是一心,真实性中,无差别故’,一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啊!真如本性,这一心就是真实性中,这真如本性,里面决定没有差别,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唯有本来无一物,才是‘无差别故’,‘此间佛法住持,本来如是’。此间佛法住持特别是指佛说净土这一个法门,本来如是,可见得这一个法门之不可思议,这个法门的广大无边。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是将序分里面的通序介绍完了,也就是讲的正信序。那么虽然说的是通序,这个六种成就;而在众成就当中,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萨,以及人天大众,我们就可以将这一个法会,它的性质,它的殊胜,也就很清楚地看出来了。

  下面这是‘别序’,也就是说的‘发起序’,是本经发起的特别因缘。可是在莲池大师疏钞里面,把这一段经文已经列入正宗分了,换句话说,没有发起序;莲池大师有他老人家的说法,说的意思也非常的圆满。蕅益大师,他把这一段经文看作发起序,也有他的道理。

  先说别序—发起序,那么这是蕅益大师的意思。蕅祖的意思说,‘净土法门’,实实在在说,‘不可思议,无人能问’,其余的一切,这些事理可以思议,大众能够问得出来。换一句话说,他能够发现,发现这个问题,问题才能提得出来。这一个法门不可思议,所以说没有人发现到,因此也没有人能够提得出这个问题。于是乎释迦牟尼佛这不得已呀!这‘佛’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倡’导‘依正名字为发起’,这种说法也好,也非常之好,这个在其他经里头也有例子。

  这第二个理由说,世尊以‘智’慧‘观’察大众的‘机’缘,也是观察大众的善根、福德、机缘,‘见此大众,应闻法益’,见到现在在会的这些大众,乃至于末法时期许多众生,对于这个法门,他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能够依这一个理论方法来修学,而得往生见佛,就是见阿弥陀佛,能成就这一桩大事,应该听到这一个法门,他会得到利益。所以不等待别人来问,自己就说了,所以这一部经是属于无问自说。

  那么闻法益,‘益’是什么呢?这是讲的这四种利益,叫‘四悉坛’。悉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普施’,‘普’是普遍,‘施’是布施。那么这个在经论里头常常可以见到的,这是一个佛学的名词。这个第一条叫‘世界悉坛’,‘得欢喜益’。佛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离不开这四个原则,诸菩萨说法也离不开这四个原则,那么历代祖师说法,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我们现在学佛,为别人解释经典,也要记住不可以离开这四个原则。

  那么第一个原则就是,这个世界,就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布施啊!所以菩萨所在之处,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法。如果佛法在的地方,叫人家讨厌,那就错了,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菩萨法很重视这个问题,就是要得人缘,要先得人和,叫一切人生欢喜,这是第一,才能够接引一切众生。

  那么进一步呢?要‘为人’,‘得生善’的‘益’处,就是要利益众生,要叫众生得到好处,得利益。那一切众生,啊!有利益可得,那他当然来了。你看,先欢喜,又叫他得利益,那他来了。

  第三就是更进一步了,‘对治’了,他有很多的毛病,劝他断恶,所以这四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说一开头,你接引一个众生,哎呀!你这样一个毛病,那样一个罪过。你叫他断恶,他一听了就讨厌。这个东西得慢慢来,所以对治他的毛病习气,你看,在第三层。第一个欢喜,第二个生善,第三个才断恶。

  最后‘第一义悉坛’,‘入理’,明心见性,得理一心不乱。换一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的真实相,叫他明了,叫他得到,这个是究竟成佛啊!所以说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这四种利益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究竟。用这种方法、态度,来摄受一切众生。众生怎么不欢喜?他怎么不接受佛法呢?!这是我们应当要好好记住。

  那么我们自己学佛,弘法利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人家不肯接受,甚至于反对,那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一定是违背了佛四悉坛的这个原则。假如我们能够遵守这个原则,真正体会到佛的苦口婆心,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用这种方法来接引大众,佛法必定能够推广,必定能够普及。唯有佛法普及与推广,才能够给这个世间带来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幸福。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