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语】第十二章 般若正法 人天尊重
“再告诉你,须菩提,假如有人,随顺因缘,随便在一个地方①,宣说此经的义理,哪怕只有其中极少的四句偈语等,那么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的众生②,都应当对这个地方[就是道场]生起无尚的恭敬之心,如同对佛塔、佛寺一样,③[奉以香、华、灯、乐等各种供物供养]。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信受、行持、阅读、背诵此经呢?,[那当然更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须菩提啊!应当知道,这个受持读诵的人,已经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殊胜大法④!假如有此般若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同于有佛在,亦若有最受尊重的佛弟子在那里一样⑤。”
【注释】①随顺因缘宣说此经。就是不限定具备什么条件的意思,有六种解说:“一、随顺人说,不论是僧是俗,凡要求理解般若经义的,都可以为他宣说。二、随顺机说,不论多人一人,利根钝根,凡能信受,有机会就说。三、随顺经说,不论经文前后,多少广略,根据经义为人解说。四、随顺义说,不论略说细说,说事说理,按照不同程度的深信受者,随宜说之。五、随顺处说,不论城市山林,室内室外,甚至河边树下,在在处处都可以说。六、随顺时说,不论白昼黑夜;时间长短,凡有听闻者,随时而说。”
②阿修罗道。是六道之一,也是八部之一。此道众生具有天人的福报,而无天人的德性,故汉意译为“非天”。因为其性好斗,心怀憎恨、骄慢、猜疑,常与帝释天战斗,故被视为恶神。此道众生男丑女美,因其果报殊胜,业力牵引,分为卵、胎、湿、化四生。卵生一类属于鬼趣,有小神通,常入空中。胎生一类属于人趣,其所居之处,邻近日月。湿生一类属于畜生趣,这类阿修罗固有湿气而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一类属于天趣,这类阿修罗福报与天道相等,另有他的主宰世界,势力大而无畏,能与梵天、帝释、四天王争斗,作战不止,因而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③佛塔佛寺。梵语名“堵波”或“塔婆”,通称名“塔”,汉意为“高显处”,是象征佛教的一种高层矗立的建筑物,原为安置佛陀及后世高僧的舍利、灵骨等物,作为朝拜供养之处。追溯其开端,远推至佛陀住世时,须达长者曾求取佛的头发与指甲,遣塔供养。波斯匿王仿造佛陀之相,建迦叶佛塔礼拜供养。释尊灭度后,当时印度有八个国家争夺佛的舍利与灵骨,后经协商,分为八份,八国奉回造塔供养。这是印度佛教建造佛塔的起源与经过。我国最早的佛塔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建的河南洛阳白马寺塔。到三国时代吴主孙权,因高僧康僧会,在三七日中,求得佛的舍利,大为悦服,赤乌三年公元240年)于建业(今南京)造塔供养。此为我国佛塔的伊始。以后各个朝代建塔的胜事,陆续不断兴起,种类造型,也各别不同,有方型,有六角、八角、十二角型的;层次方面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二层的;结构方面,有全砖的、全木的、全金属的,以及砖木金属合用的,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它对我国的文化与建筑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总结造塔的意义不外乎三种:一是表其殊胜,就是纪念逝者伟大殊胜的业绩。二是使人见了生起赞叹希有之心,恭敬供养;三是为报逝者的深恩,造此建筑,昭告后世,永作纪念。这本是佛教特有的建筑,后世之人为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也往往造一座塔,以为纪念,但其形状与佛塔大多不同。
④寺、庙原非僧众居住修学的场所。考原始佛教僧团住的地方叫“阿兰若”,汉意为“寂静处”,或称为“精舍”,这是印度名称。“寺”在中国古代本是官署的一种,如太常寺、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皆是官府机构。据历史记述,印度最早来华传教的僧人——摩腾、法兰二大师,他们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初来中国时,汉朝政府以外宾礼相待,安排在鸿胪寺(类似贵宾招待所)住。以后就将这座鸿胪寺改为白马寺(相传当时是匹白马驼载佛像经典来华的,以白马命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佛寺,迄今尤在。从此,寺便成为佛教僧侣常住处所。庙,本是古代祭祀祖宗与先圣贤哲的殿宇,如太庙、文庙、武庙、神庙等,后来演变成为专门供奉神灵的处所,如真武庙、灵官庙、东岳庙、城隍庙等,最后发展成僧道居住的地方。
⑤最上、第一、希有的大法。实际上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之意。一切有情的觉悟,没有超越佛陀之上的;般若能证得无上菩提,故曰最上。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本体,修菩萨行者,六度齐修,般若为导,因为般若胜于一切诸法,故曰第一。众生从无始以来,背觉合尘,迷惘不觉,而今受持读诵般若经,一旦背尘合觉,彻悟本性,岂非难得,故曰希有。
⑥“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句经文是对后世的众生而言。《大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佛为佛宝,经典是法宝,僧伽是僧宝,整个佛教就是以三宝为根本;三宝如其缺一,就无佛教可言。所以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区域,如有佛教出现,就必然三宝具足,否则就不足以称其为佛教了。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三宝的中心也随之而异,佛住世时,佛为法本,法从佛出,而后有阐扬佛法,依佛出家修行的僧伽,这时候三宝以佛陀为中心。佛灭度后,住持佛法之重任在僧伽,有僧,佛陀的教法才能得以弘传,才有佛塔、佛寺的建立。所谓“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这时代以僧伽为中心。大乘教义阐扬后,三宝的中心转移为正法,不论什么地方,只要有如来的正法存在,就等于具足三宝,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学者应怎样的恭敬尊重他!”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序 近年来,弘法寺陆续...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经文】“须菩提,于意何云...
如理实现分第五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
善现启请分第二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经文】“复次,须菩提,善男...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经文】“须菩提,汝若作是...
非法非相分第二十六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经文】“须菩提,于意何云...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经文】“须菩提,若三千大...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