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十地经论》略称《十地论》,共十二卷,是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本)的著作。印度世亲菩萨(又作天亲,四、五世纪人,古印度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所作,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为汉文。
菩提流文,又作菩提留支,意译为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僧,是大乘瑜伽系学者,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五O八年)到洛阳,敕住永宁寺,从而开始翻译梵经。所译经典,除《十地经论》外,还有《金刚般若经》、《入楞伽经》、《深密解脱经》、《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等,共达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之多。勒那摩提,意译为宝意,中天竺人,北魏译经僧。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公元五O八年)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共译作还有《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等。
关于《十地经论》的翻译,该书卷首之序文作了说明,其中说,永平无元,魏宣武帝敕命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佛陀扇多,并义学缁儒十余人,在太极紫庭译此书。当时魏帝亲纡玄藻,飞翰轮首,臣僚僧徒毗赞下风,至永平四年完成。此序文是北魏侍中崔光所作,崔光亲自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工作,所以其序文中所述,应当是可信的。
但是,流支与摩提对世亲之论的理解可能有歧见,所以各有传授,从而形成地论宗相州(今河南安阳)南道与相州北道两派(详见本书<源流>)。这样,便产生了另一种说法,以为此《十地论》先是流支与摩提各作翻译,然后才合在一起;或是流支、摩提、扇多三人分译,后人将三种译本合为一部而传世。此类说法载于《历代三宝记》卷九及《续高僧传》卷一、卷七、卷二十一处,是否符合事实,不得不存疑。
自晋宋至隋,《十地经论》的影响颇为广泛。当时中国的大乘学者都注重通经,《十地经》就是讲论最多的经典之一,而世亲此论,自然被视为通解《十地经》之最有权威的著作,因而人们很注意研究和宣传。世亲之论不仅对经文作了详细解释,而且对经中的内容也有许多重大发挥,它上承般若之学,下开瑜伽之宗,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论中述及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特别是多次提到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用以解释经中讲到的十二处起、三界“只是一心所作”等论点,这些都成为中国佛教六朝时代地论宗的重要理论依据。《十地经论》既是地论宗所依之正典,又是后来华严宗得以成立之基石,且对唯识等宗亦有影响,对中国佛教极有贡献。
世亲之论释,依《十地经》原来顺序,从初地至十地,每地皆是分段引经文,分段解释其义。几乎对全经(即《华严经·十地品》)每段都有详细阐释,保是省略了经中的重颂以及地与地之间结前起后的偈颂,另外,经之第九地最末一段无解释。
论中对每地经文内容都作了概括说明。
初欢吉地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较量胜分等八个部分,序分包括讲此经之时、处及集会之众菩萨名称等,三昧分说金刚藏菩萨入三昧,加分说诸佛加于金刚藏菩萨威神,起分说金刚藏菩萨出离三昧,本分略说十地,请分是菩萨恳请金刚说经,说发是正说十地,较量胜分是说菩萨住初地中胜声闻、辟支佛。
第二离垢地依出世间道因清净戒而说二种清净,此二种清净即发起净与自体净,发起净说十种直心,自体净说离戒净(十善业道)、摄善法戒净和利益众生戒净。
第三明地分为起厌行分、厌行分、厌果分四分,起厌行分说十种深念心厌行分包括修行护烦恼行、修行护小乘行、修行方便摄行,厌分是四禅、四空、三摩跋提(正定现前),厌果分即四无量等净深心。
第四焰地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对治修行增长果分,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解说十法明入,清净分指十种法智,对治修行增长分指修行菩提分法及助菩提分法,其果分指断灭众生我慢、解法慢。
第五难胜地分为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不住道行果胜三部分,胜慢对治指十平等深净心,不住道行胜深善知四谛及十谛、利益众生勤方便,其果胜包括修行功德、教化众生、随顺世间智等。
第六现前地如第五地一样分为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不住道行果胜三部分,只是三分都比五地更加转胜,是以十平等法对治取染净分别慢。
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差别、彼障对治差别、双行差别、前上地胜差别、彼果差别等五种相差别,乐无作为对治差别是以方便智发起十种殊胜行,彼障对治指修行无量种及修行无功用行二种相,双行差别即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双行无间、无量智中殊异义庄严相现前专念、念念具足十波罗蜜大义、依大乘行波罗蜜、依教化众生行四摄法、依烦恼障增上净、依智障清净,前上地差别指方便行具足、得入智慧神通行、功用行满足,双行果差别即得身口意三业清净,得殊胜三昧、起过声闻辟支佛地、念念中能入寂灭定而不证寂灭定、发起殊胜行。
第八不动地有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得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得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等七种相差别,总明方便作集地即是总明前七地之同相及别相,得净忍即是得无生法忍、清净自然无功用行,得胜行是得难入深行、同行深行、境界深行、修行深行、不退深行、离障深行、对治现前深行等七种深行,净佛国土说器世间自在行、众生世间自在行、智正觉世间自在行等三种自在行,得自在即是于三种自在行中得十自在,大胜分说智大、业大、功德大三种大,释名分包括地释名与智者释名。
第九善慧地分为法师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说成就四个方面,解说教化众生成就一切之相,法师方便成就是依他利益而得自利益,智成就是依染净不二法而说法,入行成就是随顺其智慧而能如实知众生诸种心行、烦恼行、业行、根行、信行、性行、深心行、使行、生行、习气行,如实知众生三聚差别,说成就即是如实知众生差别相,随其解脱而与因缘,如实知化众生法,如实知度众生法、说声闻乘法、说辟支佛性、说菩萨乘法,如实知说如来地法,如实为众生说法令得解脱。
第十法云地说修行而令智觉圆满,更胜于九地,论中说此地有八分差别,即方便作满足地分、得三昧满足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影像分、地利益分,方便作满足地分说善择智业,得三昧满足分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得受位分说成就具足诸相,入大尽分说智大、解脱大、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等五种大,地释名分解说第十地名称,神通力无上有上分说此地菩萨胜过众生之神通力,地影像分以池、山、海、珠喻说诸地四方面功德,地利益分说信功德与供养功德。
我们从其中节选了<初欢喜地>、<第六现前地>、<第十法云地>的大部分内容。之所以要节选此三地,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相对于其他诸地而言,此三地较能通实全面,从中可以看出《十地经论》的内容梗概;其二,此三地中的世亲之论,在解释经文过程中多有重要发挥,并且世亲的发挥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就第一方面的意义来说,初地是诸地之基础,也是经论的重点,在全十二卷中占了三卷。初地中的本分,经文述说菩萨修行十地之愿善决定,同时略举十地之名;世亲之论则归纳出六种善决定,标准十地所相应对治的十种联蔽,又对十地诸名称之由来一一作了解释。这些内容显然不只是限于初地,而是涉及诸地,通实全书。
初地中的说分,经论正说菩萨住于初地,须厚集九种善根,为得九种佛智、因九种大悲而生无上菩萨心,此心生后,便超越凡夫境地,发起念佛、念佛法等九种念心,生成转离一切世间境界等九种转离心,因而成就九种欢喜,远离五种畏怖,并日夜修集善极无厌足,从而求一切智地。这里虽然是说初地,但其中的九种佛智、九种大悲、九种念佛、九种转离,以及求一切智地,都与其余诸地相通。如此等等,初地中连结全书之处甚多,为了解和研究全书提供了基本线索。
朝鲜华严宗的创始人义湘(曾与法藏同学于智俨)说:“《华严》一部经七处八会及品类不同,而唯在<地品>。所以者何?是根本摄法尽故。<地品>中虽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注释:见法藏《华严一乘法界图》,《韩国佛教全书》第二册第二页。)由此亦可见初地在《十地经》中的地位,所以我们所选的内容,以初地为最多。
第六地中之经论,解说因缘集观,显现真如净性,引生无分别最胜般若智,在十地中起著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十地经论说菩萨于初地至九地中善择智业,得地方便满足,得三昧满足,离垢三昧等自然现前,得至一切智智受位地,这些都是说如何在前九地的基础上进而修入第十地。第十地中的地影像分,采用比喻的方式,通说从初地至第十地之上个方面的功德利益。以大池喻诸地修行功德,以十大山王喻诸地之上胜功德,以大海十相喻诸地之难度能度大果功德,以大摩尼宝珠之十宝性喻转尽坚固功德。由此可见,第十地中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概括诸地,起著总括全书的作用。
这样,这里所选录的初地、第六地及第十地,初地是全书的起始,第十地是全书的终结,第六地则承前启后。此三地大略体现出《十地经论》的内容,可以为通读全书打下一个基础。
就在第二方面的意义来说,我们节选原典,应该把重点放在世亲之论上,而不是放在经文,因为经文即是《华严经·十地品》,这应当在有关《华严经》的著作中述及。这里所节选的原典中,世亲之论不仅对经文作了具体解释,而且时常阐发自己的见解。他所阐发的观点,对中国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初地经文中说到,凡夫之心堕于邪见,其意识被无明所蒙蔽。论中则依据经文归纳出凡夫的九种邪见,其中第九种是“心意识种子邪见”。对于“心意识种子”,北朝地论师法上的《十地论义疏》卷三,以及隋代慧远的《十地经论义记》卷十五,都作了详细解说,以为就因缘体性或本性而言,一切生死皆由心起。但《义记》以心意识为统说六识,而《义疏》则说识为第七识,第七识与前六识合为心意识,是生死根源。经文中接著说到,由于无明所蔽,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便有名色萌生,即“名色共生不离”。
论中在解释“名色共生”时,提出了经文中所没有的阿梨耶识,认为所谓名色共生,即是“名色共阿梨耶识而生”。世亲的这种观点,引起中国佛教界的极大重视,由此,关于阿梨耶识之真妄问题,遂成为地论师南道与北道两派争论的中心问题。《义疏》卷三和《义记》卷十四都以此阿梨耶识为真识,名色是邪行见之报果,依此真识而生。这代表著南道派,即地论师正统派的立场。
又如,在第六地中,经文提出了“三界虚妄,只是一心所作”的论点,世亲之论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挥,认为所谓一心所作,就是说一切三界都是一心之转现。基于此,世亲又把经文中所讲的十二缘起,归结为染依止观,并且解释为“因缘有分,依止一心”。经文中还讲到还灭、解脱,世亲又根据“依于一心”的道理发挥说,凡夫愚痴颠倒,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而不就感动“我、我所”等其余处求解脱。华严宗第二祖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卷三对此解释说,世亲的意思是,应于梨耶缘起法中求解脱,即用识境以治我境,以唯识智治我智。
另外,世亲又解释经文中的“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认为这就是说“二谛(真谛、俗谛)差别”,是“一心杂染和合因缘集观。华严宗第三祖法藏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则进而更明确地说,世亲之意,是所依心体为真谛,能依之十二因缘支是俗谛;一心是真,杂染是俗;此心随染和合,染而不染。
世亲实际上是主张染(十二缘生)、净(还灭、解脱)都归于一心,世亲此论不仅是六朝时代地论师们讨究的一个重点,是地论师讲说阿梨耶识缘起义的根据,而且也是后来华严宗理论形成的一个来源。
再如,在第十地中,经文反复论说佛智,世亲又对经文中所说的佛智作了进一步阐发,说明佛智即是一切种智、一切智智。十地所得之智慧,都是佛智的组成部分。佛智自性常寂灭,远离烦恼无明,纯净而无染。菩萨从初发菩萨心,经过十地修行,不断自我完善,最后即得佛智。但是,佛智与阿梨耶识是何关系呢?这也是《十地经论》译出之后,中国佛教中所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我们所选的三地原典中,世亲发挥了经文之处还有许多,并且往往又为中国佛教所发挥和发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诸者自会体悟。
《十地经论》的版本颇多,宋、元、宫、丽等诸本大藏经中均有收录,这里节选的原典,是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册)为底本,间或以他本相校。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
解说 《十地经论》的基本内容是论说菩萨修行成佛...
5卷十二——十地法云地 译文 经文:当时金刚藏菩...
1卷一——初地欢喜地之一 译文 经文:当时十方诸...
4卷八——六地现前地 译文 经文:当时金刚藏菩萨...
源流 世亲所著的《十地经论》,自从菩提流支、勒...
题解 《十地经论》略称《十地论》,共十二卷,是...
十地经论 魏常海 释 总序 自读首椤严,从此不尝人...
2卷二——初地欢喜地 译文 经文:诸位佛子,如果...
3卷三——初地欢喜地之三 译文 经文:诸位佛子,...
解说 《十地经论》的基本内容是论说菩萨修行成佛...
源流 世亲所著的《十地经论》,自从菩提流支、勒...
5卷十二——十地法云地 译文 经文:当时金刚藏菩...
4卷八——六地现前地 译文 经文:当时金刚藏菩萨...
3卷三——初地欢喜地之三 译文 经文:诸位佛子,...
2卷二——初地欢喜地 译文 经文:诸位佛子,如果...
1卷一——初地欢喜地之一 译文 经文:当时十方诸...
题解 《十地经论》略称《十地论》,共十二卷,是...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
十地经论 魏常海 释 总序 自读首椤严,从此不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