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Da?abhūmi-vyākhyāna,藏Sabcu-pah!I rnam-pai bs/ad-pa)
略称《十地论》。世亲造,内容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经义。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在中国有汉、藏两种文字译本。汉文译本作十二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佛陀扇多传语,于西元508年夏译出。藏文译本,由藏族译师智军、德积和印度的妙吉祥藏、慧胄同译,译出年代不详,大略在西元八世纪后半。
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西域记》卷五,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他所作的这一部论在中国佛教教义发展史上曾起过相当的作用。汉译者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原来都是世亲一系的学者,世亲和安慧的著述最初由他们传到中国。《历代三宝纪》依《宝唱录》说此论原来是流支和摩提分别翻译,后人合为一本,但依崔光所作论序,未有此说。
本论的内容︰汉译本卷一至卷三,释十地中的初欢喜地,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较量胜分八分。卷四释第二离垢地,分为发起净分、自体净分二分。卷五释第三发光地,分为起厌行分、厌行分、厌分、厌果分四分。卷六释第四焰慧地,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彼果分四分。卷七释第五难胜地,分为胜慢对治分、不住道行胜分、彼果胜分三分。卷八释第六现前地,分科和五地相同,在前第四地中所说的是对治由于人我执引生的悟解法的增上慢,第五地中说对治在清净中相续不同的增上慢,而在这第六地中则说对治由于法我执所成的杂染清净分别的增上慢。卷九释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彼障对治、双行、前上地胜、彼果五分。卷十释第八不动地,分为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得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得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七分。卷十一释第九善慧地,分为法师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说成就四分。卷十二释第十法云地,分为方便作满足地分、得三昧满足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影像分、地利益分八分。
《十地经》文比较难解,相传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即《十地经》)时,疑难犹豫一个多月未能动笔,后来他的师父佛陀耶舍来到长安以后,两人共同讨论才明确了辞句义理。世亲这部释论不仅使经文的义理得以纲举目张,而且从经文中发掘出许多新义为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张本。
首先,论中举出六相以释经文中各种十法的意义。这六相是从初地菩萨第四愿中菩萨方便行的经文提出来的。汉译经文(卷一)所举六相之名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的释义在后来华严宗的著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次,论中解释五地菩萨为饶益一切众生要善知世间的一切文学、学术等,对于这些世间的学术如文字、论典、算术、医方等等特别说人类为了消除外界的各种障害的对治。这种说法体现了《华严经》文(八十卷本,卷三十六)的涵义,使佛法和世法有所会通。
最后,论中解释有支缘起和大乘观法(第六地)。如卷三释缘起(原译作因缘)有三类︰(1)自相,包括名色至有。(2)同相,即生、老、并死等过患。(3)颠倒相,指众生不觉为我我所而受苦恼。此中自相又有三种︰(1)异熟相(原译报相),即与名色俱生的阿赖耶识。(2)彼(指阿赖耶识)因性相,即指名色,与彼不离故,又依彼共生起故。(3)彼果次第相,即从六入至有各支。
卷八释六地时,则依缘起(原译因缘集)立三种观门︰(1)成立、答难和相的建立,这也叫做有支相随(原译次第)缘起观。(2)胜义谛的建立,即指经文‘三界唯心’。(3)世俗谛的建立,又分六观︰(1)杂染依止观,所谓十二有支皆依一心。(2)因观,又分他因观、自因观二种。(3)摄过观,即以烦恼道、业道、苦道三者摄苦因苦果。(4)护过观(断除过患),说防护三种过患。(5)不厌厌观,对于细苦粗苦心生厌离。(6)深观,依龙树《中论》〈观因缘品〉‘诸法不自生’一颂而作解释。此外,论中又举大悲随顺观,分四种︰(1)愚痴颠倒,摄成立、答难、相观。(2)余处求解脱,摄胜义谛观和杂染依止观,指凡夫不知三界唯心,不于阿赖耶及转识中求解脱,而于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3)异道求解脱,摄因观至不厌厌观。(4)求异解脱,摄深观。又举一切相智分别观,分九种,亦如上相配合。
本论自译出后即由道宠、慧孕弘阐发扬而形成为地论师,在西元六世纪中分为南道、北道两派,盛极一时。后来本论义理为一部分禅家所吸收,并促成中国初唐时华严宗的成立(贤首的《探玄记》引用本论甚多)。又本论释经,纲举目张,要言不烦,对后来注释经典的体裁颇有影响。
本论的注疏,有隋·慧远的《义记》十四卷(现存八卷)。唐·法藏也有《疏》若干卷,佚名《注十地论》二十卷(以上佚)。佚名《十地五门实性论》六卷(现存一卷)。又敦煌出土古写本中有北周·保定五年(565)写本法上后记的《十地义疏》第三卷,释论之初地后半及第二地。国外也藏有敦煌写本释初地一部分(阙首尾)的《义疏》(笔迹与上本相同)和《十地义记》卷第一的另本(敦煌写本)。以上三种都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 (郭元兴)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七章(摘录)
《十地经论》一书的影响尤为广泛。晋宋以来,大乘学者都注意通经,那时除讲《大品》、《维摩》、《涅盘》之外,还讲《十地经》。这部经翻译过几次,因而很早就有人研究。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十地经论》既是印度菩萨世亲对《十地经》的解释,当然是最有权威的了。论中讲述的义理,确也有特殊之处︰上既与《般若》相贯,下又为瑜伽开宗。这一特点是非常鲜征。‘十地’原是配合‘十度’来讲的,在第六地配合智度时,经文提出了‘三界唯心’的论点,世亲对此做了很好的发挥。经文讲到十二缘起,世亲则解释为‘依于一心’;经文讲到‘还灭’,世亲又认为应从‘赖耶’及‘转识’求解脱,不应该从‘我’等邪见中求等等。这样,世亲就由‘三界唯心’的论点引申到了染(十二缘起)、净(还灭)都归于‘唯心’。当流支将此论译出以后,加上他大力宣传,引起了当时佛学界普遍的重视,竞相传习,逐渐形成为一类师说,此即所谓‘地论师’。
菩提流支的翻译,开始时有些错误,如所译《楞伽经》、《宝积经论》等。后来的译籍,一般说还是译得相当好的。关于《地论》的翻译,据李廓录的原始记载,说是流支与勒那摩提合译的。经文前还附有北魏侍中崔术序文。其中也说,此论从永平二年到四年,由流支与摩提合作完成。此后,他们两人都讲过《地论》,因为理解不同,说法上也有分歧,从而形成两派,有了不同的传授。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传说,以为此论先是两人分译,其后才合拢来的。此说先见于《长房录》所引的《宝唱录》(原录已佚),到了道宣作《续高僧传》,更是大加渲染。如〈菩提流支传〉说︰‘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流支传本,余僧参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不仅是二人分译,而且是三人各译了。在〈慧犯〉中也有记载︰‘勒那初译十地,至后合翻,事在别传。光预沾其席,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取舍由悟,纲领存焉。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这又似乎由慧央箭调解两家的分歧意见。还有记载得更加具体的〈道宠传〉说︰‘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流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太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言。校其所译,恐有浮滥,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讫。及勘仇之,惟云“有不二不颈,那云“定不二不颈,一字为异,通其惊美。’这种传说,当然不足信。因为《地论》分量很大,译本计十二卷,十万言以上,加上开始翻译,困难很多,如‘器世间’译为‘盏世间’,足以说明其错译的一斑,如说两人在隔离的情形下各自译出,竟只有一字之差,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为什么偏要说一字之差?这倒是可以推究一下。
原来《十地经论》卷二有一个颂,其中两句是︰‘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荆’世亲在解释中说︰‘有二种颂(诵)︰(一)有不二不尽,(二)定不二不荆此颂(诵)虽异,同明实有。’《地论》所译之经,现存有藏译本,也有梵本(一本为德人校印,又一本为日人校印),汉文则有五种译本(竺法护、罗什、晋、唐、尸罗达摩),据诸本对照的结果,可见在世亲时已经有两种本子流行︰一是世亲采用的‘有不二不警本,一是另一‘定不二不警本。所谓‘定’,就是‘寂’的意思。世亲的解释是,这两个本子虽然诵出不同,但意思还是一样。因为‘寂’就是灭诸烦恼,有寂的用,即应有用的体,可见体应为‘有’。世亲所说的‘二种颂’的‘颂’,就是诵读的‘诵’,指的两种读法,没有另外什么含义。由此看来,这‘一字之异’,并非翻译上的差别,而是世亲对两种传本中不同诵读法的会释。后来由此引起了人们的误解,加上流支、摩提两家传承形成为《地论》的两个系统,因而附会成为上述关于翻译的故事。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中国北周时代印度...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