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十大愿王的现实意义
在藏传佛教弘传的今天《普贤行愿品》的流传极为广泛,影响力也很深远。读诵本品成千上万遍,对一个修密法者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在汉地寺院的早晚课中读诵《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和偈颂,也必不可少的。藏传佛教的
修行中,源于《行愿品》中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所谓前行,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集资,是积累
成佛所需的
福德、
智慧资粮;净障,则是
忏悔业障。我们之所以流转
生死,正是
业力所致。由这些无始
生命中造作的罪业,才使得我们流转生死。也是障碍我们今生成佛修行的阻力。所以,在广泛积集资粮的同时,必须彻底忏悔业障。
我们又如何在短时间内
圆满积集资粮,并清除无量罪障呢?汉、藏两地的祖师
大德们都提倡依《普贤行愿品》修行。《行愿品》的核心内容,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
众生、普皆
回向十大愿王。发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曾有过不同的愿望,但这些愿力在为了成佛的前提下显得很渺小。而“普贤行愿”所以被称为愿王,是因为每一愿皆以广大无限的尽
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微尘数诸佛众生为
发心的基础。
作为我们在今天该怎样理解《行愿品》的内容,他又如何指导我们修行?在现实中的意义有哪些?我谈一下我对十大愿王的认识。
一、 礼敬
佛陀 礼拜对修行的意义很大,可以对治我们的傲慢,增强
三宝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强化
菩提心。佛经上说:
福报是在恭敬中求得的,多一分的礼拜就多一分对
佛法的受益。渐渐的就会由对诸佛菩萨的礼敬转为对所有众生的礼敬! 因为众生都是未来佛, 将一切视为佛身和佛德的显现,便能油然而生平等没有差别的
恭敬心。这样一来,时时刻刻都能以清净无染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礼敬众生。礼敬诸佛必须要念念相续,要没有疲厌的感觉。礼敬众生也要如此。可是说实在的,当我们礼敬心被人家浇了冷水之 后,很少有不疲厌,很少有能够相续下来的。对每一个众生不管对方给什么脸色言语,都要经受得起考验, 不管对方如何,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
二、 称赞如来
我们称赞如来,是因为如来有无边智慧与无量功德。我们通过赞叹而时时忆念这些功德,从而生起与佛等齐、高山仰止的心,当身心完全融入这些功德时,染污的
凡夫心也慢慢变得清净。在读诵不同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众生称赞如来,连诸佛菩萨之间也时常互相赞叹。
在实际修行时我们更要赞叹他人,这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克服我慢、
我执和嫉妒。一个我慢或嫉妒心特别重的人,是不会称赞别人长处的。众生都有
佛性,也都有合于佛性的言行举止,都应该真诚的称赞。还有修
净土的人经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在赞叹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的
慈悲欢喜。
四、 忏悔业障
每个众生都具备和佛菩萨一样清净无染的心,但因为被无明
烦恼所覆盖,使自己清静的内心变得污浊。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为我们阐述了忏悔法门,以此清除业障,使重业转轻乃至消除。同时,忏悔还能对治我们修法过程中的逆缘。忏悔时要观想宇宙间有微尘数那么多的佛菩萨围绕我们,而我们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将自己融入佛菩萨的功德中,虔诚的向诸佛菩萨忏悔。这是消除罪业的最佳方法。若我们心中充满佛菩萨的功德,不被贪嗔痴三毒所转,三业随时保持正知
正念,我们本来的面目就会显现。更重要的,还须发誓将来不再造作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当知道某一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就应立刻忏悔以前的错误,并且很欢喜的改进。对任何人和事物都要保持谦虚地态度,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时刻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
五、 随喜功德
随喜,即随顺、赞叹他人所作的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众生的事,都应由衷地欢喜赞叹。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我们自身的善心。不仅如此,随喜还能获得与
行善者相同的功德。我们要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因为学佛修行的终极目标正是成佛,还要随顺十方一切众生的功德。别人有什么功德,很欢喜的参与,很欢喜地称赞,很欢喜地投入。随喜功德是最便宜最容易修的,因为别人可能费很大力量成就的一个善行,我们只要发真诚心,一念随着他欢喜,为他庆幸,就等于和他有同等的功德。随喜的修行不仅是称扬赞叹,重点还在于向他们学习,并将心融入所缘境中。若只停留于口头赞美,还算不上真正的随喜。然而世人常被嫉妒心所得障碍,宁可受妒火的煎熬,不肯随喜称赞。这就好比别人放光时,自己偏偏躲到一个阴暗的角落,这是多么不幸而可怜啊!所以随喜可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同时增长福德和上进心。
六、请转*轮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
悟道时,怕他所领悟的真理和世人说出也无人领悟,决定即刻入灭。此时,大梵天王降临人间祈请佛陀宣说法要。佛陀因其一再祈请,才开始有了49年的说法度众生,此为请转*轮。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声,二祖“断臂求法”的壮举,都体现了对法的恭敬和尊重。因为请转*轮,佛法才能流传
世间并利益更多的人。不仅对诸佛菩萨如此祈请,对世间的一切
善知识也应当作佛一般,祈请他们长久住世,弘法利生。藏传佛教特别强调“视师如佛”,这本身就是非常善巧的修行方式。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我们内心时时都要思维佛法,用佛法的轮子碾平一切的烦恼无明。很多人内心常常生烦恼,好象内心常常转着垃圾车。作为我们
出家人要起慈悲之念,带领众生听闻修习佛法,常转自己内心的*轮,让自己让别人都能清净欢喜。我们对佛菩萨的祈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尽未来际,永不停息。这样一来可以净化我们的邪见和谤法的罪业,还能增益闻法的因缘。
七、 请佛住世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
解脱。在当今社会,邪师说法,邪教林立,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还要祈请善知识能够
常住在世间。深一层的意思,是当我们内心的贪念、生气、
愚痴,这些烦恼生起来时,可能说是我们内心的佛灭度了,而如果
戒定慧生起来的时候,就是佛又出世了。所以请佛住世,也就是保
持戒定慧常在心中。我们平常人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就容易起贪嗔之心,处处都不明
因果。这时候我们
信仰的佛哪儿去了?修道求解脱之人不起贪嗔痴念,常常保持佛在心头,这就是请佛住世的大愿啊!
八、常随佛学
说到一个常字,那就是永远跟随永远不离开佛,永远学佛的种种修法了。佛修的什么功德,我们也修什么功德,那怕怎样的难行苦行,凡是佛修的我们就不能够怕难怕苦,一定要至诚恳切的跟随佛的教法学修。不能修修不修了,学学不学。这样的话就不能够说是常随了,向佛陀学习,以佛菩萨因地的修行为榜样,不断向这一目标靠拢直至最终成就。《行愿品》介绍了佛陀在因地的修行经历,“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佛陀从最初发心开始,为追求真理和智慧,始终
精进不退。不仅数次为法舍身,还曾将自己的皮肤铺为纸,将骨胳折作笔,将鲜血作为墨,以此书写经典流传世间。佛陀在因地所写的血经堆积如山,高如须弥。为表示对法的尊重,生命都不足惜。这让我想到了玄奘为到西域求法而历尽艰辛,鉴真为向日本传法而六次东渡等等。我们常随佛学,是尽未来际向诸佛学习,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始终精进不退。
九、 恒顺众生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我们出家人的必需做的两件事,前八大愿王,引导我们上求佛道,而这一愿便切实体现了下化众生这一内涵。我们发心利益众生,便应做对众生真正有利的事。恒顺众生应以智慧为前提,确定我们的行为能否真正利益众生。每一个人都有对自我的执着,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好的所以不肯顺从别人。恒顺众生就是要转变,消除我们对自我的坚固执着。有的人一开口就不考虑别人的意思,一开口就和人唱反调,象是要唱反调才能够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筹。这就是“我执”的坚固,没有包容心。佛菩萨包容性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就象大海能够容纳百川,如大地承载万物一样。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心量,也要随顺众生。随顺就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就能够随顺众生、
教化众生。就要有这样的特色,心地、言语都非常的柔软,让大家都欢喜接受。
十、 普皆回向
就是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所修的功德,完全的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同生极乐国,一起都成就佛道。回向是很重要的事,所作的功德无论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都可以回向西方,
庄严净土。譬如我们对众生说一句法,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件好事,是一件好事功德。把这些功德,应该普皆回向于大众。回向可分为三种: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全部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像倒一杯水于大海之中,量即同海。为自己所积功德,其功德是有限量的。若回向于法界众生,则功德无有边际。2、回因向果:将自己日日所
念佛、持咒、礼拜、诵经的功德及所作的种种善行,为众生回向净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3、回事向理:将我们的所作善事,不记在心里应当
放下,要知道所作的善事,无论世间出世间,大还是小,无非因缘所生,所以一一事都不要着相,自然理事圆融。如果众生因造作恶业将遭受极大
痛苦,我们发愿代其承担这份苦果。祝愿他们早日离苦得乐。这种回向是永不间断的,因为发心无限,所得无限。
《行愿品》对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作了详尽阐 述,其境界广阔无边。能按《普贤行愿品》阐述的方法修行,即能成就并利益一切众生,因其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是和无上佛果相应的。如果我们也能象普贤菩萨那样发广大愿,行殊胜行,我们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因为他的愿力已在我们内心乃至行动中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