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词汇 > 功德 > 正文

雪漠:功德是清净行为的反作用力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功德是清净行为的反作用力

有为求功德,舍本而逐末。

信心源于心,何须问他人?

白马逐风尘,毛发曳风中。

垂首叹大月,撩眼望虚空

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善的行为就会有善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有恶的结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他们常说:“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因果之间的关系并不像“A打了B,所以B会痛”这么明显,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默默地影响着人的一生。就像托尔斯泰,他是个大作家,同时也做了很多善事,他的伟大人格反映在作品中,使这些作品成了传世之作,这是无法单凭“技术”达到的。而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一只从虚空中飞过的苍蝇、一朵曾在半夜盛开的昙花,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为三者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因此,苦修需要正见的指引。

再者,功德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一个人必须要有菩提心才能生起功德,但对菩提心和清净心,我们也同样不要执著。

堕入顽空的人就像一块石头,虽然在某个地方静静呆了百年或千年,但是它依旧没有任何功德,也永远不能觉悟

而大手印追求的,是明白之后进入一种智慧状态的保任,而那种智慧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会有许多反作用力,如果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很多人容易把福德和功德混淆,其实它们是两回事。福德多带有功利色彩,比如求福、求报、求寿,求这些时心并不清净,因为有各种欲望和执著。比如有的人向观音借库,祈祷说“我来年要赚一千万”,有的人则祈愿全家人长命百岁,这都是在求福报。如果你不求这些,而且心很清净时,善行所积累的就是功德。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为什么生不起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

求功德时并无功德,不求功德时才有功德。托尔斯泰办学时没有想过要得到后世的美誉,但他确实得到了。这也是行为的反作用力。

真正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物质的东西大多属于福德。功德更偏重于精神,会让你的心清净,变得安详、快乐,智慧增加,长此以往你就会证悟。

福德虽然不等于功德,但有时候,福德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种资粮——修道的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和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布施和供养带来的福德。

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

在这些中间,最主要的是执著的破除,因为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养而言,如果你的心中并没有供养者、被供养者、供养这些概念,也就不执著于某种功德,这时就自然会生起功德。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执著。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比如说一本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了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了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然,前提是该作者并不以功德与福德为目的)。当善行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获得更多的机会并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当你的某种利众行为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你就能拥有多种功德,你的智慧会变得越来越清明,定力会逐渐增强,不会再有世间的东西能诱惑心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