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百科 > 佛经典籍 > 正文

楞严经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楞严经
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印顺法师认为它与《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属于晚期如来藏真常唯心系的作品。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1的诗句。

楞严经的梗概

  本经的基本架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楞严经
楞严经

  基于阿难之请,于是佛方便示导,历经七处徽心(实即七处破妄),破妄之后[显见],即十番显见(显示能见之性):[见性]显示之后,再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如来再教敕与会圣众、开示大众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体起用,这就是[二十五圣自证境界],令众生闻如来藏之妙果,而欢喜发心依此修行。开示依如来藏修行,当得种种妙果后,即回头开示因位的修行,详细陈示从初发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于如来说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圣谛:由[苦]谛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灭谛之果而回溯道谛之因。)

  为了实践真修行路,阿难即请佛重说大咒、开示如何建坛、结界、严道尝及修楞严大定之法。本经的法门(楞严法门)之精髓,即在首楞严神咒,因为如来救度阿难免于堕落,乃至十方一切如来破魔、证三藐三菩提、于十方世界度脱无量有情,都是依楞严咒威神之力,这是佛在经中所开示的。关于楞严咒其它种种功德之力,请详见本经经文,兹不赘述。又,佛说: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若不持楞严咒,能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修行不能离魔事,而能有所修证、有所成就者,亦无有是处。

  如来开示首楞严法门的基本作法之后,即详述整个修行过程:亦即[四种清净明诲](此为前方便),以及大乘菩萨[六十位修证]的真菩提路。[六十位]为:

  1、 三渐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

  2、 干慧地

  3、 十信位

  4、 十住位

  5、 十行位

  6、 十回向

  7、 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

  8、 十地

  9、 等觉、妙觉

  一般通教大乘为五十二阶位,本经为令易于实修,于开始时加上了[三渐次]及[干慧地],俾入菩萨正位(信位)。其次于十回向后、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为[地前]为贤位,[十地]为圣位,是为摩诃萨埵之位,为令速入菩萨圣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为如来开示的出世间无上菩提道的因缘业果,说完出世间圣贤解脱境界,接着,如果如来即开示世间一切众生的生死因缘果报。关于众生的生死因缘业果,如来在诸经中皆有所开示,然而,开示的如此详细而完全的,则非本经莫属:如来首先详细开示众生轮回生死的总因及总果,亦即三界众生之[十习因]及[六交报],这是总的因与果,然后再分别开示四生(卵、胎、湿、化)以及[七趣]众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说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为仙趣众生非天非人,非圣非凡,且修之者众,尤其是中国人,多爱求仙、成仙)如来在此详述七趣之因、果、相状,于修多罗教中,亦无出其右者;这七趣,亦皆各有多种:种种地狱趣、十种鬼趣、十种畜生趣、十种人趣、十种仙趣、欲界色界诸天趣、四种修罗趣。如来详示七趣众生之意,在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诸趣皆是生死流转,无有止时,令发心不贪著一切世间,速得离妄修真。

  接着,为令真修免于魔事之留难与破坏,如来于是开示[五十重阴魔]。所谓五十重阴魔,其实也就是修定时会碰到的五十种难关,所以五十种阴魔可说是[禅定五十关];或是更确切及中性地说,即是[禅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禅定中会现起的五十种境界;但这五十种境界并不一定会成为难关,更不一定会成为魔境,因人而异。如果修定者,对于这些定中所显的境界,心不贪著、不缘、不取、不注不忆、不念,则不但不会构成难关或魔境,而且还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贪爱、住著、自以为大,即立刻为魔所趁,而转此境界为魔境。所以佛于经中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苦作圣解,即受群邪。]

  其次,从本经的方法论(methodology)来讲,则本经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经中有些经是以[破]为主的,有些则是以[立]为主的;而破立均等的,并不很多;例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是以破为主的。而华严、法华、涅盘、净土诸经、药师经、圆觉经等,是以立为主的。而本经则破立均摄,破立均等。所谓[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权教。所谓[立],即是确立、建立大乘、无上乘心地法门、如来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再从教相上来看,则本经系圆摄[显、密、性、相][禅、净、密、律]诸法,再以禅密为主修。至于禅与密的配合,则取[先禅后密]、[由禅入密]、及[外禅内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广而言之,即诸佛如来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议境界,以非九界凡圣(六凡三圣)所知,故称为秘密。详言之,即如来的身、语、意三业,皆是秘密不可思议;故称为如来之[三密],即[身密、语密、意密],如来以自住之身语意三密,教授菩萨及大根众生,菩萨及众生依教熏修此三密,即得自于八识中熏得三密之气分,于外则能感得如来依本愿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内外胜因胜缘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种、乃至熏转八识、断恶生善、转身为菩提萨埵。兹将禅密修行的配合之方式,简述如下:

  1先禅后密——

  本经在如来重说首楞严神咒之前,其教相主要是以禅为主,因为如来要以[显说]的方式,来引摄阿难等,先行破妄,而于真实之道得信解,并发心修行,故这一部分非以显说不可。于无上法得信解发心之后,再说密咒,及其修法,方便引摄,渐次入于如来甚深三密不可思议境界。是故,即是以禅入[信、解、行]之门,而是以密入于深密修证之门,职是之故,本经在大藏经中,列于密教部,良有以也。

  2由禅入密——

  由对无上禅之闻、思,而得于如来藏不思议性心得开悟,复由如来三密威神之力加持,令行者顿得三密相应,顿入、顿证此不思议之本体。此即是本经由禅入密之处。

  3外禅内密——

  亦即外修首楞严定,内持心咒,如是即是禅密一体、外禅内密。

  因此可知,本经之法门,殊胜无比。又,以本经之教法而言,可说是:[非禅不得密,非密不证禅]。因为若光修密,而毫不习禅,则于无上理,无从信解、悟入,如是径修三密,则不知所云,即使遍学、遍修种种密法,也不知在修什么,因为无信、无解、无悟,则所修何事?所谓[悟而后修,不悟复何修?]而欲悟,则须先信解。因此古德说修密须先有十年的显教基础者,以此。

  其次,[非密不证禅],以无上禅乃如来不可思议的[秘语秘意]境界,故非言思可得;是故不能以[思议法]而求于[不思议法],须得径以[不思议法]而证入[不思议法]。是故,于禅得悟之后,即顿舍一切凡夫言说思议之法,而径以如来所开示之不思议之[三密]法门为所依,以此而顿入如来三密不思议、万德壮严之境。

  其次,于经教中,像本经这样圆摄禅净密律、显密性相诸法者,实不多见,其中以华严经最为明显;不过华严经虽圆摄显密性相诸法,但较偏于理,至于本经,则不但圆摄显密一切诸法,且理事均等。

  又,本经圆摄显密性相诸法,含有两层深义(即所谓[如来密义]):

  1成就从生之具足信、决定信——何谓[具足信]?即具足信受如来所说一切显密性相诸法,等心修学,不以自妄想心而妄生分别、计著。何谓[决定信]?即决定谛信一切佛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不为一切凡外邪小所动。行者以得[具有信]及[决定信]故,满足信根,速入菩萨正位,而得十信满心,于佛法中祝

  2速断法执——以如法、等心修行一切法故,于诸法门,远离妄想分别、爱憎取舍;于初发心时,即顿断法执、法爱;法执断故,我见、我慢、我执亦断。我法二执断故,顿了本具清凉法体(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顿与如来萨婆若一切智海相应,堪修无量无上不可思议大行,入普贤行;是故当知,此法门者,即是熏习、长养、成熟、成就[菩萨种性]、[如来种性],令佛种不断。是为[如来真实义]也;何以故?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非若二、若三、何况若五,是皆化城,而非宝所。

楞严经渊源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 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楞严经
楞严经

  佛教传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龙胜菩萨(亦即龙树菩萨之异名)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国王之家),王家(国王之家或国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0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原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译]:般剌密谛法师所译的,不是将原文译成汉文,而是将梵音的经文用汉字拼出来,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笔受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弟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须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因此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也因本经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历来注解楞严经的著作非常丰富。尽管如是,但很令人遗憾的是:就连在历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糊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干脆略而不提(跳过去)的也有。因此问题总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经之难解,当然跟本经在义理上本来就很深奥有关。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有 时也可说是简略),更重增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本[楞严经义贯]作者(成观法师)昔在关中研读本经及历代注本时,发现有此一问题存在,即发心要厘清这些问题,俾令大家对这部稀有的宝典,于每一字、每一句、乃至每一行,都能得到较清楚、及确定、满意的理解;也就是作者发心志在廓清所有的死角、盲点、与疑惑不清之处,普令[皆解如来真实义]。这是作者的发心,至于此目标究竟达成多少,则有赖各界大德慈悲明鉴指正。

  又,大家都知道的,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我们末法时期种种法上的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的十分透彻、明白;佛并且也指出其各各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望于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佛在经中说,末法将劲法将灭时,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破魔的大法宝,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魔事猖獗,众生修行即罕能不堕魔数者。因此,为佛弟子,应善护正法,勿谤此经,共同宣扬此法门,则自他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兹为序。

楞严经三大主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1解悟2行悟3证悟。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著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至于持佛心戒,于本经中则包含两大单元:

  A、四种清净明诲(详见经文卷六)

  其心不杀——不起杀心

  其心不盗——不起盗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语——不起妄语心

  B、三种渐次(详见经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断除酒肉、淫欲(包括正淫)

  违其现业——不缘六尘,旋元自归

  如是持佛戒,身语意三业清净,资粮具足,堪修大定。

3、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其次弟为:

  1) 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说。

  2) 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此则僧俗共遵者,如前说。

  3) 严道唱—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壮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壮严具,如幢、幡等)。

  4) 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5) 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 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7) 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

  8) 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楞严法门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严三昧。虽然其他经典也有讲种种三昧,甚至三味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圆满的,莫过于本经所开示的首楞严三昧。何以故?本经从开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资粮位,到正行的修行、证果,整个过程,其间修行者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难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详细解说,令你不会为内外障难所困,不受邪魔留难,亦不堕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趋无上菩提妙壮严路。

  又,首楞严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经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习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

  首楞严三昧法门殊胜无比,因为首楞严三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萨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萨即使修习,也只能得其少分。兹举诸经论,以资证明。

  1、佛学辞典上云:首楞严三昧,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第十地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地,首楞严定。意译为: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之处,无不降伏。]

  2、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载:首楞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萨所能得,唯有十地菩萨能得此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即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众生之诸心、分别众生诸根之利钝、决定了知众生之因果等共一百项。是故,是此昧并非仅以一事、一缘、或一义便可了知,因为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住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故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乃至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等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此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

首楞严三昧

  般若波罗蜜

  金刚三昧(十地等觉菩萨入[金刚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刚三昧],即是首楞严三昧。)

  师子吼三昧

  佛性

  又,南传本涅盘经卷二十五亦谓:佛性即首楞严三昧。

  3、成唯识论卷九云:定学有四:

  一、 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

  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

  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键有情之所行故。]

  此处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严三昧]一词的意译。由以上所引诸经所说可知,此首楞严三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说,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无疑问。

  4、复引首楞严三昧经,以证知首楞严三昧的境界与功德威力: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

  何等是首楞严三昧?

  谓修治心犹如虚空(1)观察现在众生诸心(2)分别众生诸根利钝(3)决定了知众生因果(4)(中略)于宿命智得无所碍(10)天眼无障(11)得漏尽智非时不证(12)(中略)得入一切菩萨密法(68)常放光照无余世界(69)(中略)自然而得无生法忍(74)(中略)闻无量法具足能持(84)求一切法心无厌足(85)(中略)百千密迹金刚力士常随护持(89)(中略)示现入胎出生(97)出家成就佛道(98)转于法轮(99)入大灭度而不永灭(100)]

  经上又云:

  [坚意,首楞严三昧如是无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无量众生皆得饶益。坚意,首楞严三昧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譬如转轮圣王有大勇将,诸四种兵皆悉随从。坚意,如是,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是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是故此三昧名为首楞严。]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不行求财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诸大海、天宫、人间,所有宝物、饮食、衣服、象马车乘,如是等物自在施与;此皆是本功德所致,况以神力随意所作,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檀波罗蜜本事果报。](此即谓:菩萨若住于首楞严三昧,若想行布施,虽然不去求财物,也不用神通力变化,但一切财物都能自然获得、布自在施与)。

  经中又云:

  [若善男子善女子求佛道者,闻首楞严三昧义趣,信解不疑,当知是人于佛道不复退转;何况信已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

  可见首楞严法门不但对大菩萨有大利益,连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心不退]的大利。至于其他利益,则在本经第七卷中,如来于重说咒后,有极详尽的开示,请参阅。

  5、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向好疑问菩萨解答及说明地藏菩萨的功德威力,佛云:

  [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

  时好疑问复重请言:[唯愿如来哀愍为说]

  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少分;

  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严伽摩胜三摩地(即首楞严三昧),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此为佛所得定之一),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以国土,悉皆止住(谓住于胜定)。]中略[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增上观胜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厌自恶业过,咸善护持十善业道生天要路。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慈悲声定,由此定力,令彼国土一切有情,皆悉发起慈心、悲心、无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乐之心。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引集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国土一切有情,离诸斗诤、疾疫、饥馑、非时风雨,苦涩辛酸、诸恶色触,悉皆销灭](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有情故,入歹克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

  从上面这段经文,我们可证知如下诸事:

  1地藏菩萨也修习、入住首楞严三昧。因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故这与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相合。

  2以地藏菩萨已能住于首楞严三昧,而地藏十论经中又说地藏菩萨能入[歹克伽河沙等诸定],这又与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相合,因为在该经中佛说:[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

  3地藏菩萨自入于定,以胜定力利益教化安乐一切众生。不但地藏菩萨如是,其实一切佛菩萨亦皆如是。例如世尊要讲法华经,即入定放光,作种种吉祥神变;讲大般若经前也是一样,入定放光。讲准提神咒经,即入七俱胝准提三昧。讲本经时也有数度放光。为什么要入定才讲经说法、或利益安乐众生呢?因为讲经说法、济度众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圣人有此德能;而圣人之智德,全在[三昧](定慧等持)中体现出来。因此,这也证明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一切神通解脱,皆在禅定中发。]

  由以上所引诸经论中,可见首楞严三昧法门,确定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的法门,连密教(真言宗)的传持第八代祖师,日本弘法(空海)大师,亦大为赞叹、宣扬,而特著有[大佛顶经开题]一文传世,本书中亦加录。又,于密教中则通称此法门为[大佛顶法],此经为[大佛顶经],而称楞严咒为[大佛顶咒]。

辩经真伪

  此经确实为佛所亲说的真经无疑

楞严经
楞严经

  截取自成观法师编著之《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有人说楞严经是一部伪经,为什么?又,讨论首楞严经真伪之辨的文章或论文,可参看那些刊物或书籍?]

  答:[首先,为何近代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一部伪经?因为这是一部专门破魔的大宝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远离魔事,修行没有障难。而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谤此法门,令人不信,即无所依怙;此法门即被谤、被毁,众生不信此正法,魔于是得肆无忌惮,放心大胆地大造魔业,大成魔事,于焉一切修行人不能出于魔掌,堕于三途,遑论明心见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毁谤此经,即是毁去末法时期修行正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窍取一切正修人士的护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无上法宝。因此,毁谤此经之事实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发制人,[抢先出招]了。恶心、邪心之人为魔所用,而发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众,愚昧无知,不知轻重,也盲然随之应合。

  其次,首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宝典,是诸魔的克星,有人说它是末法时期的一面[照妖镜];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于魔事,必须参究楞严经。又,末法时期,法欲灭时,这部首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一灭,诸魔横行,即无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师邪说便能肆无忌惮,横行无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经法将灭时,即有邪心人,为魔所用,因而自疑经谤法,且令人疑经谤法;众生疑经谤法既久,共业成就,经法即灭,这世间便再也找不到这部经书了——法如是故,众生业报如是故:因为众生共谤如是经法,便再也无福见闻、领受如是经法。话说,近世最先起来倡导疑谤首楞严经的,是民国初年几个白衣,后来亦时有所闻;乃至近年来,有人在注解楞严经时,也自已主动提到,说:[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伪经],但作者只提这么一笔就罢了,并非加以任何的评论或驳斥,是故徒启读者之疑窦,且又象是在[默认]或默许其说,于是更令读者心中狐疑不决,因而于此上妙法门即有障难: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论悟而后修。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讲经注经者,若遇有人谤经毁法,应善为众生释疑、破疑、解惑,普令众生于如来正法起正信、正解、正修行。这是讲解正法者的职责,这也才达到讲经的目的;否则讲经何为?

  前述[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中所引之诸经论,便可用来作为[以经证经]的最佳例证(亦即,用其他佛所说经典的圣言,来证明本经与他经所说无异),故知首楞严经不但是一部佛口亲说的真经,而且是一部极为完备,圆满殊胜之经。隋代天台智者大师,即已闻说西天有此殊胜经法,便期盼此经赶快传来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经台],天天都是亲自去西向拜经,盼其早来。然而尽智者大师一生,竟无缘亲见此经;因为印度的国王,深以此经为国宝,不听其外传他国;后经般剌密谛法师千方百计,在唐时偷渡传来,汉土众生才有缘得闻如是妙法。不过此宝典最后之所以得以传来中土,可能智者大师拜经的诚心也是一个增上缘。

  东晋的高僧法显(西元三四0——四二0年顷),于其所著佛国记(或称高僧法显传)中云:[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

  由此可见古人于佛、于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钝,且不知惜福,不知经法之可贵,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乃至依于世见、慢心,轻法慢教,疑谤正法,谓非真经,或日非是佛说。试想:如是清净、胜妙法门,一字一句,读之都令心遍心清凉——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还有谁能说得出?又,佛弟子不同于世间儒者或学问家,佛弟子或菩萨,若有所说、有所作,绝不会、也不须妄语假托是佛所说,因为他们不须象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们没有什么[制]可以改、或需要改;诸菩萨、祖师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传如来正法,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顺的称为[论],而为三藏之一,与佛所说的经藏一样受到尊重,受历代弘传;因此这些如来的贤圣弟子实在没有必要这样犯戒,欺诳如来及众生,而[伪造经典]——再想:若菩萨或祖师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经典、能开悟度化无量众生的境界,他还会去造这样的欺诳之业吗?他心中还会有如是欺诳的杂染心吗?连一般受五戒的居士都不会轻易妄语,更何况有如是智慧与修行境界的菩萨或祖师大德,会去犯这最基本的戒律?再说,如果菩萨已达到能宣说如是清净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会犯戒、伪造佛经,一定会按照正途而造[论],且于其论中推仰如来,推尊如来修多罗教,宣扬如来修多罗之教旨,(这是一般论藏的通途),而不会[假装]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义]来说他自己的法,这种事,菩萨是干不出来的。

  再者,我已如是称扬赞叹此首楞严法门,亦引诸经论加以称扬——我讲这么好的经给你听,你却来问我此经是真是假?!若是伪经,我干嘛费这么大的工夫为你讲?

  身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宝爱佛经之可贵,却听从恶知识来疑它、谤它,辜负如来。譬如有人被父母养育成人,一朝忽听恶人造谣,说他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于是起疑,乃至不信亲父,甚而忘恩绝义,听信恶人谤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信正法,忘佛深恩,即断绝善根,成一阐提人。

  经中说:佛初成道时,魔王波旬即来见佛,劝请如来速入涅盘。他说:世尊所作已办,已证一切法无生,可以速入涅盘。

  佛对波旬说:我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盘。

  波旬说:那么待世尊弟子皆成就时,应即入涅盘。

  佛默然应承。

  于是魔王波旬欢喜踊跃。

  波旬又对释尊说:世尊,世尊灭度后,于末法时期中,我将化为比丘僧,于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诵佛经典,而破坏佛法。

  于是世尊落泪。

  最后我再说一句话:若连信根都没有,如何堪受如是[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的大法?地藏菩萨本原经云:[或有善根,闻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归。]

  愿您坚信,佛不妄语,菩萨不妄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

  本经修断之次第

  本经之修断之次弟分两大阶段

  (一)说咒之前(指佛重说神咒)——

  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亦即是[破妄],破思议法,破六识所摄虚妄,而得明心,了妄达真,属见道位,得[比量智]。

  (二)说咒之后——

  持咒修定,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破七八二识所摄之妄,得分分见本性,属修道位,得[现量智]。

大佛顶经开题

  唐密第八代祖师·日本东密真言宗开祖·弘法大师(空海)撰

  将释此成佛了义经。略有三门。谓大意题目入文判释也。载夫六爻精微老聃难穷。系象幽源孔子喟然。尘埃缠缚未出区表。妄海滉(滉huàng:波动摇荡)瀁(瀁yǎng:光影等摇动晃荡)邅(邅zhān:转)回迷津。岂如法身性相循环九域、拯济群萌。真性缆藏、黜陟阎都、引导黔黎。雾中逐月三惑爰断。海浦攀莲淹醉便醒。是故卫城营斋崇顿证教。宝冠月光重中道理。初始大意盖有斯哉。

  第二释题目者。谓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者。“大佛顶如来”谓无为心佛是也。“密因”谓佛性也。“修证”谓同扬因果也。“了义”者中道了义也。“诸菩萨”谓通地前地上之因也。“万行”谓表菩提萨埵之万行也。“首楞严”者梵语也。此云健行定也。“经”者舍新也旧语。今新谓苏怛缆也。

  第三入文判释者。略此十卷了义经凡有三段。初从“如是我闻”至于“愿闻法要”此谓序说分也。次从“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下至于第十卷“无复魔业”是谓正宗分也。次从“佛说此经已”下至于“作礼而去”是谓流通分也。此了义经者大唐大圣大孝皇帝之代中天竺波赖密帝三藏所翻译也。轮王之苑求金色华非小所为。琉璃之林问摩尼果大缘攸勤。于佛授记可奉书写此佛性典。祇林付属必应值遇此顿证法。见者研眼登诸佛位。闻者耳中照吠琉璃。三门分别略释如是。

  宽治五年二月八日于皆明寺(《大正藏》卷六十一)

  附注:在此标举弘法大师空海的楞严经序文其主要目的在为令一切有情,坚固信心。值此末法邪说横流,亦有邪心之人谤此甚深经典,今举空海大师之文以证明,古来大德皆深信此经且皆以此经为无上之法门。空海大师为唐密第八祖,昔日长安青龙寺惠果大师印证空海大师已经是三地菩萨的果位。愿诸君深思之,三地菩萨皆护持的大经,岂有假焉?

释疑答问

  1、六祖与禅定

  问:[请问师父,您所说的似乎与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同;因为六祖大师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答:[当然,你如果是六祖所说的上根器之人,直下能够见性,那你也就不用再去[论]禅定解脱了。但,你是已能见性的上上根人吗?此其一。

  其二,看经须懂得佛菩萨说法所对的根机,即所谓[当机],以及说法者的[真实义]。六祖所说的[不论禅定解脱],是指凡外、小乘的[四禅、八定、八解脱],也就是小乘定与凡夫定,而不是不要菩萨定、佛定。因为凡小之定是沉空滞寂,耽于空寂之受的,而大乘佛定、菩萨定即非如是;佛菩萨并非无定,佛菩萨的定,只有更沉更广更微妙,但其定力都是用来广利一切众生的,而非为已求,故是不同。

  其三,我现在问你:六祖的心是散乱的,还是有定的?——当然是有定的(如果没有禅定,怎么能称为禅宗祖师?)

  再问:六祖打不打坐?乃至达摩祖师打不打坐?若六祖不打坐,为何为道明开示时,盘坐石上?(据云其石上至今犹有六祖衣樱)

  再问:六祖开示不开示禅定三昧法门?

  ——当然开示。试举六祖坛经中所说如下:

  1妙行禅定品第五:[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如凡夫),亦不著净(如二乘),亦不是不动(如外道)。]

  故知六祖在此是以很简单的言词,看来似乎没有高深道理的[白话],在总破一切凡夫禅、外道禅与二乘禅,以确立大乘无上禅。所以看懂六祖意之所指的[著心]、[著境]、与[不动],不是那么简单,须得通达一切大小乘法教,乃至楞严、楞伽等甚深法门,才能真正懂得;否则光看表面文字,依文解义,很容易错解祖师之意,反成疑谤法门。

  2又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些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其义是说,禅者不止在坐中[心念不起,自性不动],而是于一切时,四威仪中,都要如是,才能称为是[坐禅]之人——而我们末世凡夫,一般连盘起腿都不能摄心,一直在打妄想,更何况能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心念不起,自性不动]?这等于是小学生连算术都没有学好,就说他能学微积分一样!

  3又云:[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即不乱;本性(本来是)自净自定,只为(凡夫人)见境、思境即乱。若(能)见诸境(而)心不乱者,(才)是真定也。]

  这就是大乘定的精义:不能象二乘人,离群索居心才不乱,要在境界中也不心乱,才是功夫!但你如果在境界中却生贪爱、取著,那不是[大乘],而且[愚夫]了。因为你于外不能[离相];什么是[离相]?指离对诸相的贪著。[相]是什么?五欲六尘相(财色名食睡相、色声香味触法相)、名利相、权位相、男女相、苦乐相、众生相、国土山川相、有情无情相,乃至法相非法相等——若能离对这一切相的贪著,才能称为[外离相]。又,再以金刚经之经文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六祖所说的[外离相为禅]的禅,是佛禅、无上禅——你若能如是,即许你[不论]凡小禅定解脱(因为你已毕业了),而直依于本性、如来密因,直修大乘无上禅首楞严大定,福慧双严!

  4忏悔品第六云:[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二、定香,即观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5机缘品第七,偈云:[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最后一句之义:即使处在内自身心、外之境界,种种生死来去不断之中,也永远住于那伽定之中。[那伽定],佛定,如龙象不动之定。

  6付嘱品第十中云:[汝等若欲成就(一切)种智(亦即佛智),须达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此)二(种)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三昧),亦复如是。]大乘起信论说:一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

  由以上所引坛经经文,可知六祖大师并非[不说]([不论])禅定,而只是:他所说的禅定,并非一般的禅定,不是凡外权小的[有所著、贪求小境、小果]的小定,而是诸佛如来的究竟大定,惟求作佛、成就种智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因此,并非我与祖师所说不同,而是恐怕你并没有真解得六祖之意,或者是如一般末法时期众生一样,想拿着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六祖之[羽毛],当作你[不需要修行]的[令箭]。为什么?因为修定太苦、太难了!

劝发菩提心

  1、为何应发菩提心?

  为何应发菩提心?依三决定义,佛弟子应发菩提心:

  佛法是善,是为至善——这是决定的。

  诸佛有一切智——这是决定的。

  佛法真能度众生——这是决定的。

  以众生愚妄,自堕十二类生、生死流转,而唯佛有一切智,能度众生,是故,一切佛子,当信心决定、愿心决定、决定菩提,而发无上菩提之心,承佛威神,自度度他;度脱无量众生已,具足无量功德,得成佛道。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

  何为[发菩提心之相]?亦即,菩提心发起之后,是什么情况?这也可用来验证一个是否已经真正发起菩提心。学佛人中,人人皆谓:[我已发菩提心],或自以为已发,但不知菩提心发起之后,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并非已授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诵诵经、念念佛、打打坐,就是已发菩提心;亦非发心出家、剃头、受大戒、披袈裟,早晚两堂功课、诵经、礼佛、习禅、学教等,就是已发菩提心(当然,这些事都应作,就看你以何心态去作而已。)已发菩提心之相为:

  不论在家出家,一心一意,为了法,为了菩提,能舍一切,舍身命财,舍世间一切免得权位、眷属恩爱,勇猛精进,等心修学一切如来正法;然一切所修皆不为已;不为自己求得少法,但为法故,为众生故,不计一切,无有厌悔,尽未来济。阿难赞佛偈中所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屈原楚词中所谓:[惟予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

  又所谓[发菩提心]之[发]者,谓于先所种之[菩提种],以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除虫、除草等因缘,令种子发芽、生根、乃至抽枝、生叶、开花等,是为[发]之意。若听经闻法,而起真信解,乃至圣解,因而受三皈五戒等,乃至出家,是为[下菩提种];然此种子仍未萌芽,须待土壤、阳光等增上缘,其芽才能萌发、出生。是故只有种子,尚未发芽、生根,还不能算是一颗有生机的植物。因此,其菩提心仍未具足发起。

  又,所谓[土壤、阳光]等者,即是亲近三宝、善知识、善友、善缘、以敬信心,如法修习五善根(信、进、念、定、慧),远离恶见、恶行、恶知识、恶友、恶缘,即是[除虫除草]。如果因缘成熟,菩提心芽乃得发起,乃至菩提根、菩提枝、菩提叶、菩提花、菩提果,亦次第随之而生。此[菩提芽],即外凡位(五停心观位);[菩提根]即内凡位(十信位);[菩提枝、菩提叶]即三贤位(十注十行、十回向);[菩提花]为十地。[菩提果]即等觉、妙觉以及佛果菩提,以等妙如佛故,为菩提果位。

  以上为劝发菩提心竟。

  修三昧莫退心

  行者修三昧时,或碰到世法或出世法有所不顺、挫折、或打扰,乃至横逆、恼乱,或于法上值遇困难、障碍时,切莫起退切之意。在这种时候,有些人就会以[无所得]之理来宽慰自己,进而用来逃避当前的困境;如是逃避已,便觉得如释重负一般,然而却中止修行,废本所修。须知,这便是所谓的[退心]、放弃、向困难投降,亦即是懈耽放逸之徵。因此,这可说是[未战先降],并非真的[看的开],亦非[一切放下]之真义。这实是前进受挫时,心里暗中为自己开脱的自慰之词,即是合理化的藉口——心行微妙,能自诳惑,慎之慎之(不要被自己的妄心骗了)!

相关书籍

楞严经
楞严经

  书名: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类别: 佛经注释

  撰注者: 释成观法师

  页数: 上册1477页 下册1237页

  倡印者: 大毘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发行者: 毘卢出版社

  承印者: 世桦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 2008年5月[民国97]二版,敬印一千册

  国际书码:ISBN 957-9373-21-3,精装本

  赠阅处: (台湾)大毘卢寺?(美国)遍照寺

楞严经义贯简介

  本书为注者继十八年前所注楞伽经义贯之後,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於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於圣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因此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也因为本经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历来注解楞严经的著作非常丰富。尽管如是,但很令人遗憾的是:就连在历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并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混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过去)的也有。因此问题总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经之难解,当然跟本经在义理上本来就很深奥有关。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有时也可说是简略),更重增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本「义贯」作者昔在关中研读本经及历代注本时,发现有此一问题存在,即发心要釐清这些问题,俾令大家对这部稀有的宝典,於每一字、每一句、乃至每一行,都能得到较清楚、及确定、满意的理解;也就是作者发心志在廓清所有的死角、盲点、与疑惑不清之处,普令「皆解如来真实义」。这是作者的发心,至於此目标究竟达成多少,则有赖各界大德慈悲明鉴指正。

  又,大家都知道,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我们末法时期种种法上的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佛并且也指出其各各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望於如来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佛在经中说,末法将劲法将灭时,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破魔的大法宝,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即无有能制者,魔事猖獗,众生修行即罕能不堕魔数者。因此,为佛弟子,应善护正法,勿谤此经,共同宣扬此法门,则自他於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兹为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