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後,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经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法华有三译。此其第二译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记,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记,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经目录,明智旭之阅藏知津等,悉记为七卷。独唐智升之开元释教录记妙法莲华经八卷,注记古本七卷。又玄应师之音义,据八卷本。盖此时既为八卷矣。然观其后经录,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记七卷,则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华科注现行本虽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为七帙,寿诸良梓,则原为七卷,明也。
诸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如下:法华经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华经义记八卷,梁法云撰。法华经玄义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论疏三卷,隋吉藏撰。法华经玄论十卷,隋吉藏撰。法华经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统略六卷,隋吉藏撰。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陈慧思说。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唐湛然述。法华文句记三十卷,唐湛然述。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华玄义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唐道暹述。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唐智云述。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唐智云撰。法华经为章一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十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义决一卷,唐慧沼撰。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法华经玄赞决择记八卷,现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共三卷,唐栖复集。法华经玄赞释,疑是唐可周撰玄赞评经钞。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宋法照撰。法华三大部补注十四卷,宋从义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宋有严注。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明传镫录。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灵耀述。法华经玄签证释十卷,智铨述。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宋有严笺。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华经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华经要解科文一卷,法华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法华经合论七卷,宋慧洪造,张商英撰。法华经句解八卷,宋闻达解。法华经前六意一卷,宋与咸录。法华经序注一卷,宋祥迈注。法华经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环解。法华经科注十卷,宋守伦撰,明法济参订。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华经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
法华经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华大意三卷,明无相说。法华经击节一卷,明德清述。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明海重订。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法华经纶贯一卷,明智旭述。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明智旭述。法华经悬谭一卷,净挺著。法华大成科文一卷,际庆排录。法华经大成十卷,大义集。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净升集。法华经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华经授手十卷,智祥集。法华经演义科一卷,广和标科。法华经演义二十卷,一松讲录,广和编定。
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华经指掌疏悬示一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事义一卷,通理述。法华经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明焦竑纂。法华三昧忏仪一卷,隋智顗撰。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慧详撰。法华经传记十卷,唐慧详集。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礼法华经仪式一卷,宋知礼集。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法华龙女成佛权实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显应录二卷,宋宗晓编。法华灵验传二卷,明了因录。法华经持验记二卷,周克复纂。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第一、序品
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後,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於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
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盘,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第三、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止的七品,是将方便品内容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该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第四、信解品
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三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第五、药草喻品
佛应四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第六、授记品
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第七、化城喻品
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後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
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系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里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於穷困之境。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罗睺罗为上首。
第十、法师品
佛在世或灭度後,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法施」和供养本经的「十种」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第十一、见宝塔品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
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法华经》功德广大。
第十三、劝持品
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第十四、安乐行品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
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坠。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鷲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
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是继上品所说者,说明听闻、讲述此经的广大功德。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
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
佛出广长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後传此经,捷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转法轮,并在此处涅盘。
第二十二、嘱累品
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三摸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唐 郭德书《妙法莲华经》卷五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此品开始到第二十八劝发品,详说佛灭後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该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
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鷲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尽意菩萨请问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因缘,佛为说14种无畏,32种应化身等种种功德。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
菩萨及天神等,各各说咒护持受持《法华经》者。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
述说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往昔事迹,他们为净藏、净眼二王子时,劝父母归依其师云雷音王佛,使他们听讲《法华经》的大善因缘,以显示遇佛、听《法华经》之难得。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
佛为普贤说佛灭度後得《法华经》的四个方法。普贤发愿护持受《法华经》者。
《法华经》为弘扬佛陀的真实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於行文流畅,辞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自古以来流布最广的经典。
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
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写本,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尔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梵文《妙法莲华经》
另外,在新疆还发现有和阗文的译本。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经共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改订本等17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者外,尚有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2]7 卷27品。
此外据《开元录》卷十一、十四载,还有《法华三昧经》6卷、《萨芸芬陀利经》6卷、《方等法华经》 5卷等三译阙本,似属误传。罗什译本原是7卷27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于高昌所得《提婆达多品》、隋阇那崛多于益州译出的《普门品偈》与玄奘所译《药王菩萨咒》一起编入,构成现行流通本7卷28品的内容。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名《藏梵传译法华经》。法译本有巴尔诺夫的《法译妙法莲花经》(1852)。英译本有基恩译《正法华经》,编入《东方圣书》第21卷(1884)。日韩有梵汉对照《新译法华经》、《梵文和译法华经》、改订梵本《法华经》等。此外,基恩和南条文雄还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莲花经》(《佛教文库》第10卷,彼得堡,1908~1912)。
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盘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全经大段分科,古来主张不一。隋智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又以前14品为迹门,后14品为本门。后人多依其说。
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在中国汉地流传甚广。《高僧传》所举讲经、诵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敦煌写经中也是此经比重最大;南北朝注释此经学者达70余家。陈隋之际智顗更依据此经创立了天台宗。汉译本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直至现代,日本新兴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和妙智会等,都专奉此经与经题为宗旨。此经由于流传甚广而出现了伪作。早在隋代《众经目录》中即有《妙法莲花经度量天地品》等3种伪经,敦煌写经、《续道藏经》和日本《续藏经》中也都收有附会此经的伪作。
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华经疏》2卷;梁法云《法华经义记》8卷;隋智顗《法华玄义》 20卷、《法华文句》20卷(一作10卷),吉藏《法华经玄论》10卷、《法华经义疏》12卷;唐窥基《法华经玄赞》10卷;元徐行善《法华经科注》8 卷;明智旭《法华经会义》1卷;清通理《法华经指掌疏》7卷。新罗元晓《法华经宗要》1卷。日本圣德太子《法华经义疏》4卷,最澄《法华经大意》 1卷,日莲《法华经注》10卷等。
引自经中原文
1. “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法华经·法师品》
2. “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3.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法师品》
4. “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荆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法华经·如来神力品》
5.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6. “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7.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华经·法师品》
8. “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9.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引自经中原文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倾,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善说妙法。——《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如智者大师,他是因为诵持法华经而开悟。当他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经文时,就入了法华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仍然在说法。所以持诵经典亦能开悟,但要专心致志,而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时还在盘算著怎样去赚钱,必定不能开悟,因为这是在念钱而非念佛。……
大乘妙法莲华经
自古云:成佛法华,富贵华严,开慧楞严。故此,历代祖师都教于大众必修三大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在《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在此,可以看出《法华经》对整个佛法的贡献。因为佛陀指出种种法门只是方便之说,最终目的无非令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得证佛果。
经中品品说出行菩萨道的重要性,那是成佛的因。各大菩萨示现广度众生的方便法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普贤菩萨的行愿、常不轻菩萨的破除骄傲心、药王菩萨的精进心、妙音菩萨的方便度众心,都体现了舍己为人的法华精神。
而《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明知道修学佛法是为了成佛,而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作祖。
是故,《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 , 那是经中之王度生无量的魅力。(方海权著)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中国北周时代印度...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