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存经录记载,本经第一译始见于梁代《出三藏记集》卷四,列入失译杂经录内。隋代《法经录》亦将本经列入疑惑录内,题《仁王经》二卷,下注云:"《别录》称此经是竺法护译,经首又题云是罗什撰集佛语,今按此经始末义理文词,似非二贤所译,故入疑录"。自《历代三宝纪》以后,始以此译为罗什译。其第二译,据《贞元录》记载,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不空奉诏重译,而在此以前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述玄奘说,谓西方未闻有此经本,是则本经梵本之有无亦成问题。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仁王经》。现存两种译本:一题《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一题《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不空译,都分上下两卷。旧传本经除现存的两种译本外,还有晋竺法护及梁真谛的译本,系《历代三宝纪》错误记载,不足信。
本经注解,现存的有隋代智顗《疏》五卷,吉藏《疏》六卷,唐代圆测《疏》六卷,又敦煌本《疏》及《仁王般若实相论》残卷,宋代善月依智顗《疏》撰《神宝记》四卷,以上都释罗什译本。释唐译本的有唐代良贲《疏》七卷,同疏唐遇荣《法衡钞》六卷,又净源《疏》四卷,明代真贵《疏》五卷。
本经主要内容,系说护佛果、护菩萨十地行法门及守护国土的因缘。
全经分为八品:
一、《序品》,叙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俱(唐译本作千八百人俱),复有尼众、大菩萨众、修普贤行众及诸梵天子等众。又有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王及其眷属来集。时佛入寂静妙三摩地,放大光明,波斯匿王次第问诸大众,佛已二十九年中(唐译无)为大众等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光赞般若》(唐译作《大品般若》等无量无数般若),今放光明斯为何事,时诸大众无能答者。
二、《观空品》(唐译作《观如来品》),叙佛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而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及护菩萨十地行因缘;本品明蕴、处、界、六大、四谛、十二因缘皆空,以及十八空等义,是为修护佛果因缘。
三、《菩萨教化品》(唐译作《菩萨行品》),说菩萨护十地行因缘,应依伏、信、顺、无生、寂灭五种忍修行。此中前四忍位复各分上中下三忍,第五忍位分上下二忍。初伏忍位中,有习种性菩萨修十住行,发信等十心,是为信忍;性种性菩萨修十波罗蜜,起十对治,是为止忍;道种性菩萨修十回向,起十忍心,是为坚忍。次信忍位中有善觉、离达、明慧三忍(唐译作欢喜、离垢、发光三地)。次顺忍位中有炎慧、胜慧、法现三忍(唐译作焰慧、难胜、现地三地)。次无生忍中有远达、等觉、慧光三忍(唐译作远行、不动、善慧三地)。次寂灭忍中有灌顶、圆觉二忍。又将以上十四忍配铜、银、金轮王,欲界六天王,四禅王,三界王,以示菩萨本业及行化众生之相。
四、《二谛品》,说第一义谛与世谛的一异,并述过去七佛偈,又分别为空、色、心三谛以摄一切法,附说此经名题及其功德。
五、《护国品》,说护国土因缘,若国土将扰乱时,诸王应持诵此般若波罗蜜经,请百法师,设百高座,燃百灯,烧百和香,一日二时讲诵此经,则诸难消灭。并说普明王依法持诵此经,得免亡国之难,及感化诸王和斑足王的因缘。
六、《散华品》(唐译作《不思议品》),说十六大国王闻说护国般若之法,散种种花以作供养,愿三世诸佛常设般若,比丘、比丘尼众常行般若,时佛为诸王现五种不思议神变。
七、《受持品》(唐译作《奉持品》),佛重说菩萨依信等忍,修不净忍等十三观门,经一劫乃至百万阿僧祇劫,入僧伽陀等十三法师位(唐译作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及欢喜至法云等十地)。又说讲诵此经,国土中七难即灭。若有国王护持三宝,则五大力菩萨当往护其国(唐译配五方金刚,并有金刚手菩萨等于佛前说陀罗尼等文)。又列举听受奉持此经的诸王国土憍萨罗、舍卫、摩竭提、波罗奈等十六国名(唐译十六国名部分不同)。
八、《嘱累品》,说佛以此经付嘱国王及四部弟子,若有国王自恃高贵,制佛弟子不听出家行道,立统官制众,统摄僧尼如狱囚兵役之法,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则正法不久即灭云云。
本经内容,颇多可疑之处,如《序品》说佛先已二十九年说《摩诃》、《金刚》、《天王问》、《光赞》四部般若,此处所谓《摩诃般若》应指罗什所译的《大品》,这和《光赞经》本但有广略之差,乃汉译本之不同,梵本上不应并举。《出三藏记集》卷八载梁皇帝《注大品序》,指摘当时讲经者多依本经《序品》所举四部般若复加《仁王》,立般若五时之别,不但次序不合,且因《仁王》在当时已被视为疑经,故不用其说云云,盖不为无因。又本经内时列举其他经名,如《护国品》述顶生王故事,云如《灭罪经》中说,述班足王故事,云如《十王地》中说,大都随举不经见的经名。在法相方面,本经所举五忍、十四忍、十三法师位、三谛、四谛、八谛等说,以及说般若波罗蜜亦名神符、辟鬼符、护国珠、天地镜等,都为他经所未见。又本经唐译本很多地方显然据旧译改订增删,如《序品》内改大比丘众八百万亿为千八百人,改《光赞般若》为《大品般若》等无量无数般若,及删佛说般若已历二十九年一语;《护国品》内删《灭罪》、《十王地》等经名;《受持品》内改不经见的僧伽陀等十三法师位为习种性乃至法云等地,改二十八宿为星辰,并增重颂偈十二行,陀罗尼一则,其中五大力菩萨已成为蜜教的五方金刚菩萨。这些改订和增删,也都足启人怀疑。又《嘱累品》对于国王自恃高贵,统摄僧尼等大加非难,很象是针对中土北魏王朝设沙门统等僧官,屡次汰遣僧尼,及禁止民间私造塔寺等法律,加以斥责,此与佛教传入中土以后的特殊史实有关,如梵本而有此文,尤属可疑。
本经之出现与流行,反映了中古时代佛教与统治者间的协调、矛盾两方面情况,它既带有强烈的护国色彩,同时亦抗议有些统治者过于统制僧尼,可见有其和政教相关的历史背景。而其主要思想,在于本佛教般若皆空之旨,推广其义,以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平的基本条件,当也是大乘教义之应有的发展。本经流行以后,中土历代王朝常有仁王法会之设,大都依本经《护国品》所说仪规建立道场,讲诵本经,以图镇护国家,祈禳灾变。见于记载的,先有陈代武帝于永定三年(559)在内廷设仁王大斋,又后主于至德三年(585)请智顗于太极殿讲本经百座,继续七昼夜燃千灯,唐代太宗于贞观三年(629)集京城僧尼于龙田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王》等经,以为常例。其后代宗时,不空出本经新译本,于永泰元年(765)在长安资圣、西明两寺设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诵此经。此种护国法会,在高丽、日本两国,亦曾相继仿行。
据唐大兴善寺翻经沙门慧灵所撰《仁王护国经道场念诵仪规序》,说不空既重译经文,复出《仁王念诵仪规》、《念诵法》、《陀罗尼释》等,授其弟子良贲,详说五方金刚菩萨身相威德,及有关建立护国法会的择地设坛、入尝观想、结印等行法,使得本经与密教仪规发生联系,是以本经的唐译本在入藏录上常不属于般若部,而列入秘密部内。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永明延寿阐明唯心思想的著作。一卷。收在《大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