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洪启嵩
《中论》修证讲授(一)
龙树菩萨造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
《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论的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是放在一个时空因缘的条件之下所谈论的。
许多的看法,在历史上有其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试图把这样一个实证性的东西,从时空的框架当中解放出来。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本文里面,虽会论述龙树菩萨的种种因缘,他在什么状况下,体悟了什么,然后讲了《中论》?但是,我更有兴趣的是,如果说超越了这样的时空因缘,龙树他讲的中论,在一个非时空架构中,其所彰显的实相是什么?
这样的努力会不会成功?不知道。因为就我而言,我并不在意印度是什么地方、中国、台湾是什么地方、乃至地球是什么地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是什么地方,这些不是我在意的。我也不在意龙树是谁、是什么人、活在什么时代,乃至于释迦牟尼佛是谁,我不是那么在意。
我在意的是,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他要做什么?他为什么成佛?他在这个时空因缘里面出现,他的本怀是什么?龙树造《中论》,他的本怀是什么?他本怀是什么里面有一个更核心的事情!我关心的是,任何一个生命,如果安立在释迦的本怀,也就是佛的本怀,他面对一切生命,他所思维的是什么?
当他们放下一切分别思惟的时候,这究竟的本怀有没有共通性?
所以核心议题可能是我心中,真正想说的,想探究的是「众生成佛的问题」。所以,在这里,让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探究龙树菩萨他真正的本心。
龙树菩萨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慧奇悟,博闻强记。对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都非常精通。年少时曾经与三位好友一起学习隐身术,潜入王宫淫乱宫女。事迹败露之后,他的三个朋友皆遭国王杀害,只有龙树运用机智逃脱。
他先后学得小乘三藏及大乘教,并入龙宫学习各种方等深经,而证入无生法忍。其后,在南天竺,得国王护持,而大弘佛法,并摧伏各种外道。
龙树菩萨甚至被喻为第二佛,在释尊以后的印度祖师中,他的创发性思想,使印度佛教的教义体系局面大开,大乘佛法由于他的阐扬而光芒万丈。其着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等数十部书。
《中论》又称《根本中颂》、《中颂》、《中论颂》,为龙树菩萨所造,鸠摩罗什译,共四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的梵文本已佚失,但其原颂尚可从各注释书中见。
《中论》最著名的四句颂,总明中观的要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国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这一颂。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即是由此发展而来。
关于《中论》的注释,据说在印度为本书作注释者原有七十余家,但现存者仅有七家。
一、青目释《中论》:四卷。鸠摩罗什译。
二、《无畏论》:相传为龙树所撰,尚待研究。
三、佛护《根本史论性》:印度古代学者月称及清辨等人,由于对此注的看法不同,而使中观派分裂为二。
四、清辨《般若灯论》:现存汉译及藏译。
五、安慧《大乘中观释论》:目前仅存汉译,也就是宋.惟净及法护所译,共十八卷。
六、月称《中论注》:书名又称《显句论》、《净明句论》等。现存梵本及西藏译。是唯一现存的梵文原典。
七、无着《顺中论》: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
此外,汉地的《中论》注释,以吉藏的《中论疏》十卷最为著名。
《中论》目前在全世界可说是一门显学,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
但《中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思辩的书,也不是哲学的书、不是思想的书,虽然它是用印度的古代文写的,但基本上是一本「实证之书」、「证量之书」!这是我一向的基本态度,也是我在讲《中论》时一贯的立场。
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事情?
中论总共有二十七品,我们可将其视为佛法修证方面的一个百科。
开始讲《中论》之前,要跟大家谈一些事。如果没透过这些事来理解《中论》,就会落到近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来,大家谈论的,都是从文献学、思想或哲学的观点,层层交织的来看《中论》。虽然有助于厘清《中论》面貌,但这应该不是龙树菩萨的根本思想。
我希望回到龙树的根本立场,也就是《中论》的根本立场来看《中论》。
所以,我想跟大家探讨的第一个重点是: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一个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那一个晚上所发生的事情,佛法不可能产生,没有那一个晚上所发生的事情,中论就没有任何论述的基础。
所以,一切核心的核心,就是那个晚上,在菩提树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经由多年的苦行,悉达多太子最后发觉到苦行无益,因为他透过一切的苦行,透过最深刻的一个禅修,到最后他压抑了所有的心念,压抑到没有任何思想、思惟,也就是「无想」的境界。
在无想的状况,不只是心念,他的身体经过六年的苦行,所以在身体里面已经达到一个几近完全止息的境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他身心的运动能量是趋近逾零,几乎就剩下一丝气息而已。
而他的心呢?他透过两种训练,其实就是一种,就是「以心制心」的训练,他修到最后是「无所有处定」、还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就是说他让心处在「感觉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注意!他让他的心处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况之下,他的心对待什么状况呢?对待「一个」「什么都没有」。再来,他把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对待去除掉,让他的心住在一个完全没有办法想,连无所有都没有了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他的心依旧存在,还是一种对待。
所以,那一天的事情是很奇特的。他在这种状况里面,希望达到涅?的境界。涅?是什么状况?涅?是苦的止息,一切痛苦的止息,他希望达到这种状况。但是他发觉到,他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所以说他希望透过「身苦」、「身寂」,来达到「心止」的境界。他利用苦行,希望把所有的业清净掉,用「身苦」的方式,希望让自己的活动性、活动力减少到最少的状况,趋近于零。并透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他的心也能趋近于零。
他以极端的苦行,来让整个身体的力量消减,消减到最后,他的心也是这样,但是他有没有达到涅?呢?没有。所以最后他放弃了苦行,走出苦行来,在尼连禅河洗澡时,差点被河水漂没了,因为长年的苦行之后,他的身体太虚弱了,几乎连行动力都没有了。但是,没有死就是一种机会,所以到最后他握住岸边的树枝,撑着爬上岸,后又受到牧羊女的乳糜供养。
我们这次去印度朝圣,大家看到尼连禅河,就能够了解为什么佛陀没被淹死。尼连禅河的河面虽?,水量很大,但是不深,而且河床比较平坦,所以佛陀能够抓着草或树枝,没被淹死。也才有后面接受牧羊女供养乳糜(米加羊奶),让他恢复体力,继而悟道的事。
这让佛陀发觉到一件事情:把我们的身体调练到最后,让他趋近于几乎没有的这种状况,或是把心念调练到几乎没有的这种状况里面,不管是「有」或「没有」,或「几乎有」或「几乎没有」,这基本上都是一种存有。
所以,注意一下!这里面就产生一个吊诡,很多人再看龙树论问题,龙树菩萨提到传统逻辑中的排中律问题,就是现在的逻辑学中的「P或非P」,不是有就是没有,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你会发觉,龙树菩萨并不是从这样的世俗谛概念出发,他完全是从第一义谛的立场来超脱,因为他讲不生不灭。为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在当时的印度思想上,有些观念认为:「无」本身就是一种「有」,你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本来就有这种思想方式。
但是否如此呢?佛法不是发生在佛陀坐在那边写书的时候,也不是在辩论的时候,不是他在思维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是的!他是基于自身的实证,所以说,这些都是他真正的体验,你看他的身心趋近于零的状况的时候,他还是在「有无双边」。就算是存在一个「没有」的状况,也是存在一个相对性的「没有」的状况里面。
所以,在这时候,他发现这个不是涅?,只是把身心置于一个无想的状况,这不可能让我们真正解脱的。
所以他接受了供养,恢复了体力,在整个身心体能比较均衡正常的状况时,他到菩提树下,此时,在心态上产生了革命性的调整。
因为之前他所接受苦行的训练,是认为苦行能让人进入解脱,苦行是清除业的方法,要把负面的业除掉,才能到达涅?。主张苦行的人,认定人往昔的业是定量的,透过苦行就能将业除掉,所以让身体受苦,身受苦,心呢?心不动。
但是,经过六年的苦行经验,悉达多发觉到他到达人类苦行的极限,还是达不到涅?这样的境界。最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身心得到滋养,体力恢复,在身心平和安适的状况下,到菩提树下禅坐,最后夜睹晓星开悟。
◎开悟是什么?
开悟是什么?开悟了,我先不讲开悟是什么,而是开「误」了,解开误会。开悟了,是不是解脱了、自由了自在了?开悟了,大悟、觉,开悟,代表什么呢?从这一切都解脱了。所以代表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状况里面,他才有办法开悟、解脱、自由,也就是所有的限制,都不是真实的存有。
现在问题来了,这些不是真实存有的本身,到底有没有存有?这些不是真实存有本身,到底有没有存有?
所以,所有的不是真实存有本身,到底有没有存有?如果是存有的,那存有的,是不是真实的存有?不是真实的。所以佛陀悟了什么?所有的现象,佛陀否定过任何一者吗?没有。他只告诉你,对不起,这是虚妄的。
《中论》讲完了。有没有讲完呢?需要跟大家讲梵文吗?不用。需要跟大家讲藏文吗?不用。这样的事情不是很简单吗,所以说大家要从极简单处去看,开悟是最简单的事情。
如果一棵树有一万根树枝,你如何把这棵树的树枝剪光?把根刨掉就好了。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佛法是很简单的。所以,我告诉大家,你们听了不要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中论》是很简单的!只是没有讲得很复杂的话,没有人要听,事实上就是这样。
其实《中论》很简单,只是《中论》的文字、符号等外相文化很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准备讲课之前,要看这么多资料的原因。可以这么说,这么多资料,对我而言,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是有用的,虽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我必须告诉大家,有这种种的现象。
请注意!这「存有」并不是真实的,但是有存有,这个事情就产生了种种问题了,所以有没有因果?有没有因缘?有!这样,佛法是不是都建构起来了?所以,佛法只是这样而已。
各位!你们生生世世就是这样子而已,那其他事情是什么?是聊天。
聊什么天呢?聊现象学的天。有时说事情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不是这样认知呢?你执着那一个部分?这个文化有什么样的执着,那个文化有什么样的执着,这就产生了不同的系统,而这套系统里面,梵文有什么语言体系的问题,或思想上大家有什么执着,属于人这种生命本身,又有什么共同的执着?
所以,佛陀会讲「三法印」,不正是如此吗?他从「运动性」、「空间性」跟「存有性」这三者的认知错误来切入,因此而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而龙树菩萨不过是把三法印,用「一实相印」来表达,用「空」,把这样的问题做一个总体性的解答。
所以,一切的核心,就是从佛陀解脱、大觉,他成佛了这件事开始。他不是觉悟而已,是「大觉」。
「大觉」是什么?「大觉」是一切问题的觉了。
什么是一切问题?可以说是「自、他」,或说「自者」跟「他者」,大觉即是「自觉觉他」。所以,佛法最核心的议题也在此—自觉,自解脱,觉他,他解脱。而「自觉觉他」是什么?这是属于大觉佛陀的范畴。如果只是「自觉」而已,那这只是「自解脱」,不是成佛。所以佛陀要教导大家,除了自解脱外,还要帮助众生解脱,也就是「觉他」。彻底的「觉他」,要安立在慈悲心,安立在大悲心。
而悲心和实相有没有分别?各位,在实相中,慈悲跟智慧本身绝对没有分别的,也不可能分别的。所以大觉里面有没有分别?没有。
这样,问题在那里呢?问题在慈悲跟智慧的倾向,这是属于生命习气的倾向,生命的个体特质,他要如何趣入大觉,从慈悲还是从智慧趣入?在此就产生了抉择。
而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现象本身来观察,佛陀会说「苦集灭道」,因为是人生是苦的,为什么他必然是苦?因为他不解脱,不觉。
从苦的现象里面,我们可以讲「无我故苦」,我无我,但为什么苦?因为我们想执着、想自控而无法控制,所以是苦。所以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生命内在强烈的冲突性,所以一切是苦是来自强烈的冲突性,生命的冲突性。
对一些苦迫的众生,佛陀讲「离苦得乐」之法,令人得以入于解脱,这解脱是自解脱,然后他在此涅?了,但这不是大觉。
对于想趣入大觉的人、想成佛的人,他有很多的倾向,有些是看到释迦菩萨的大悲倾向,而以此为典范,在生生世世的生命过程中,不断地趣入,以慈悲为导,然后趣入解脱、智慧。有些是以智慧为导,证入智慧的时候,以智慧来化导他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悲心。以智慧来教导他人,而不愿入涅?,这是不是慈悲呢?是的。
整个佛法是多么简单,开悟是多么简单,但是要用心!《中论》要写的也是这个。
《中论》二十七品,其实没有多少字,确涵盖了一切佛法的修证!由此,大家可以发现,现代人喜欢义理,而古代的行者们喜欢修证!所以,不管是《中论》,或其他经典,譬如像《金刚经》等,在印度的论师眼中,都是属于实证的教材。
所以,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佛陀所体悟的只是一法而已,一法者一切法。这里面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展现的,譬如说《文殊般若经》说:「法界一相,法住法位,」许多经论也讲法住法位,其实都是在讲住在这样状况的本身,只是所用的名相不同,像《金刚经》,没有用「空」这样的说法,而是用「无相」来展现,佛陀用「三法印」来展现,这些现象用缘起来展现。
所以说,那一夜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我们要牢牢记住,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没扣紧这个核心,在思维义理的时候,常会偏于枝微末节。
很高兴今年(2008年)我们刚在菩提迦耶打过禅七。在那样的因缘里面,我们来看看那一夜发生什么事情?佛陀的大觉是什么?感觉倍加亲切。
《入中论》内容概要及其特色 慧光 《入中论》(...
中论讲记:观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中论讲记:观去来品第二 外人有个疑问:你说诸法...
中论讲记:观三相品第七 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
中论讲记: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现在我们看《观颠倒...
中论讲记: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大家看《中论》,(...
中论讲记: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大家看《中论》,观...
中论讲记: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外人就问了,世间法...
中论讲记:观六情品第三 大家看《中论》观六情品...
中论讲记:观染染者品第六 这里头有两个染,第一...
中论讲记:观染染者品第六 这里头有两个染,第一...
中论讲记:观作作者品第八 第一个作是作业,杀、...
摘要:佛教中观学派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影响主要是通...
三论宗文集:中观论三字的意义(理净) 《中观论》简...
中论讲记:观法品第十八 大家看《中论》,观法品...
中论讲记:观业品第十七 外人就说,你讲一切法空...
中论讲记: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大家看《中论》,(...
中论讲记:观三相品第七 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
中论讲记:观缚解品第十六 我先和大家讲,它的原...
中论讲记: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很久没有讲《中...